第04讲 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合集下载

六经病辩证要点

六经病辩证要点

六经病辩证要点一、导言在中医理论中,病证辨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六经病辨证,更是需要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本文将从六经病的基本概念入手,对六经病辩证要点进行探讨。

二、六经病的基本概念六经即包括三阴三阳的经络系统,它们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

在中医理论中,每个经络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调节作用。

六经病即指与六经相关的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发生时会影响到相应的经络系统,从而导致身体出现不适或异常反应。

因此,对于六经病的辨证十分重要。

三、六经病辩证要点1. 太阳•太阳属于寒凉之性,主外感寒邪。

•其特点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

•辨证时需注意寒邪侵袭程度以及体表症状的表现。

2. 少阳•少阳属于温热之性,主外感温邪。

•其特点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

•辨证时需注意温邪侵袭程度以及体表症状的表现。

3. 阳明•阳明属于燥热之性,主内有实邪。

•其特点为高热、口渴、大便秘结等。

•辨证时需注意实邪程度以及腹部和舌苔等的变化。

4. 太阴•太阴属于寒湿之性,主内有寒湿邪。

•其特点为发热、恶寒、腹胀等。

•辨证时需注意寒湿侵袭程度以及体表和腹部的变化。

5. 少阴•少阴属于阴寒之性,主内有虚邪。

•其特点为潮热、盗汗、口干等。

•辨证时需注意虚邪程度以及舌苔和脉象的变化。

6. 厥阴•厥阴属于风寒之性,主内有风寒邪。

•其特点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等。

•辨证时需注意风寒侵袭程度以及胸腹部的变化。

四、六经病辩证方法在对六经病进行辩证时,中医师会运用以下方法:1.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判断病情所在。

2.闻诊:通过闻气味,了解患者体内湿气、臭气等的情况。

3.问诊: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流,了解其症状、感受等,以帮助确定辨证要点。

4.切诊: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或经络,以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反应。

以上四种方法相互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辨别出六经病的具体类型和性质。

五、六经病辨证案例分析案例一:太阳经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恶寒、头项强痛。

郝万山讲《伤寒论》70节视频全集讲义

郝万山讲《伤寒论》70节视频全集讲义

郝万⼭讲《伤寒论》70节视频全集讲义▼第01讲 —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第02讲 — 《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第03讲 —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第04讲 — 关于六经辨证的若⼲问题第05讲 — 学习《伤寒论》的⽅法和要求第06讲 — 学习《伤寒论》的⽅法和要求(2);太阳病概说第07讲 — 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第08讲 — 太阳病的分类提纲第09讲 —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第10讲 — 太阳中风证治第11讲 — 桂枝汤的适应证第12讲 — 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1)第13讲 — 桂枝汤的加减应⽤(2)第14讲 — 太阳伤寒与⿇黄汤的适应证第15讲 — ⿇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第16讲 — 伤寒兼证(1)第17讲 — 伤寒兼证(2)第18讲 —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药量换算第19讲 — 表郁轻证、太阳蓄⽔证(1)第20讲 — 太阳蓄⽔证(2)太阳蓄⽔证概说第21讲 — 太阳蓄⾎证(1)第22讲 — 太阳蓄⾎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第23讲 — 表⾥先后治则、虚烦证第24讲 — 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第25讲 — ⼼阳虚证第26讲 — ⽔⽓病第27讲 — 脾虚证第28讲 — 肾阳虚证第29讲 — 阴阳两虚证第30讲 — 结胸证第31讲 — 结胸证(2)第32讲 — 结胸证(3)、脏结证第33讲 — ⼼下痞证(1)第34讲 — ⼼下痞证(2)第35讲 — 痞证及其类证第36讲 — 痞证类证、⽕逆证、太阳病欲愈候第37讲 — 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结第38讲 — 阳明病概说第39讲 — 阳明病纲要第40讲 — 阳明热证第41讲 — 阳明腑实证(1)第42讲 — 阳明腑实证(2)第43讲 — 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第44讲 — 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第45讲 — 阳明湿热发黄证第46讲 — 阳明发黄证、⾎热证、阳明病辨证第47讲 — 少阳病概说第48讲 — 少阳病纲要、⼩柴胡汤的适应证(1)第49讲 — ⼩柴胡汤的适应证(2)第50讲 — ⼩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第51讲 — 少阳兼证(2)第52讲 — 少阳兼证(3)第53讲 — 热⼊⾎室证、少阳病篇⼩结第54讲 — 辩太阴病证并治(1)第55讲 — 辨太阴病证并治(2)第56讲 — 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第57讲 — 少阴寒化证(1)第58讲 — 少阴寒化证(2)第59讲 — 少阴寒化证(3)第60讲 — 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第61讲 — 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证、少阴咽痛证(1)第62讲 — 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第63讲 —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第64讲 — 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第65讲 — 厥逆证第66讲 — 辨下利、辨呕吐第67讲 — 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结第68讲 — 辨霍乱病证并治第69讲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第70讲 —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讲解学习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讲解学习

(二)赞同脏腑说
鲁福安认为,三阴三阳的病理变化是分别以心、肺、胃、 胆、脾、肾、肝为基础,而除此之外病变都是延伸的。何 志雄认为,《伤寒论》的六经,主要是指人体脏腑功能活 动所产生之气,是脏腑功能的概括。
(三)脏腑经络气化说
万友生认为,三阴三阳是在经络脏腑的物质上论证其气化 活动(生理病理)的,而其气化活动则是以脏腑为动力根 源,以经络为通道,故探讨三阴三阳的实质,必须把脏腑、 经络、气化密切联系起来。
(八)证治纲领说
董氏认为,伤寒六经是辨证纲领与证治纲领的高度统一, 它综合的反映与提示了病因、病位、病情、邪正力量的对 比和受邪的组织器官等具体情况,为决定治则、治法,进 行处方与遣药,提供了依据。
(九)症候群说Βιβλιοθήκη 黄文东、金寿山、吕敦厚等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之 实质是六个症候群。当然,这六个症候群是仲景把外感病 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脉症,根据病位、病程、病性的 不同而归纳划分的。并非指某一具体的症候群,与西医的 概念不能等同。孙氏亦认为《伤寒论》六经是一种症候分 类的方法,是张仲景总结了前人学说,加上自己丰富的临 床经验,从整体观念出发,创造性地将热性病在发展过程 中的许多症状,按照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盛衰,病情的进 退轻重和病位的表里深浅,做全面的考虑,找出其一定的 规律,归纳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 个症候类型,作为热性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九)病程阶段说
陆渊雷认为,伤寒六经实质上是病变过程中的不 同阶段。他在《伤寒论今释》中说:“盖伤寒六 经,不过就在病变上分作六个阶段。”
<二>现代研究六经的进展
(一)赞同经络说
程门雪、刘渡舟等继承朱肱、汪琥的观点,强调 伤寒六经就是十二经络。程氏认为六经与经络学 说是分不开的,详言之则分手足十二经,合之则 为六经。刘氏则明确指出:“经络学说意义深远, 有他的独特理论,绝非诸家为了经络一线而聚讼 不休。实际上经络在人体起到了联系、沟通、交 流、转化、促进等种种作用。凡是认为中医理论 具有整体观和辩证法的,离开经络学说则寸步难 行。”“六经经络学说的联系关系,在辨证中能 够分析出太阳病的经证;随经入里的腑证;由太 阳内犯少阴,或由少阴外出太阳的阴阳寒热转化 等证,体现了张仲景说的‘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病理变化奥旨。”

讲《伤寒论》六经若干问题探讨

讲《伤寒论》六经若干问题探讨
不管是“开”字还是“关”字,个人认为都是指太阳太阴都要 开关有度。若太阳大开,则汗出不止。太阴大开,则泄利不止。
三、《伤寒论》六经病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中的六经是个病理的概念,太阳就指太阳病,阳明就指 阳明病。既然六经病是病理的概念,就涉及到病变的缘由,病变的 部位,病变的性质,和病变进展的趋势。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不大便,腹满痛
胸胁痛,耳聋 腹满而嗌干 口燥,舌干而渴
烦满而囊缩
汗下二法。未满三日,可汗而已; 其满三日,可泄而已。
日传一经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
寒化:脉微细,恶寒蜷卧,下利,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杨上善的《太素》:关、阖、枢 杨上善的《太素》中“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
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中的“开”字,都为“关”字。 杨上善注为:“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
三义: 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
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 息,复无留滞,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 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 内门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脏足太阴脉,主禁水 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二者门阖,主开闭者也,肝 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 主转动也,肾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经脉,故为枢者 也。”
第2讲 《伤寒论》六经若干问题探讨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伤寒论》六经若干问题探讨:
一、六经的来源: 二、关于三阴三阳的基本问题: 三、《伤寒论》六经病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四、六经分证的意义 五、六经实质讨论

第04 讲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第04 讲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十五)。

什么意思呢,人,就是天地之间所化生的一种生灵。

天地是人类的父母,人类就是大自然的子女。

黄帝内经接着说,“生之本,本于阴阳。

”为什么地球上可以有生命,这就源本于阴阳二气。

我想,我们过去想过没想过,为什么生之人类。

实际上,这是古人观察所得来的。

那么中国的古人,他对生命是一个好奇的探索,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这是中医学研究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思路。

我们刚才说,那么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天地是人类的父母。

我们日常生活都有这样的一种认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是遗传信息所造成的,我们人类既然作为大自然的子女的话,我们人类有哪些信息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遗传呢?现代自然科学家认为,构成宇宙的是三个要素,一个是物质、一个是能量、一个是信息。

我们从这三个要素来谈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人体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其实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和地球地壳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是一致的,这就证明我们是地球人。

我们血液中有各种电解质,我们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和大海海水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是接近的,这就是说明我们就是地球人。

我在欧洲的一次讲课,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欧洲讲课的时候,不像我们中国同学,老老实实坐在这里听,他们随时提问,马上就站起来一个人,当然他讲的是西方语言了,经过翻译告诉我,他说的什么呢,他说他明白了,上帝就是拿地球上的泥捏的人,拿海水和的泥儿,所以人类当然他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和地壳的各种元素的比例是一样的,因为他拿海水和的泥,所以人类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和大海海水中的含量比例是一样的。

哎,我的这个论据倒成了他“上帝造人”的一个论据了。

当然我没有再和他纠缠,我就接着往下讲。

这是我们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说,我们完全是地球人。

从能量来源的角度,我们吃的饮食物,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的能量代谢,都在和大自然随时地交换能量。

从信息活动的角度来说,我们人体的血压、呼吸、脉搏、内分泌活动、心律等等,有一个时间节律。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每经又各有所主症、主 方,通过六经辩证,可以确定病位、 病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辩证的发展历程
六经辩证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 张仲景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 的实践和发挥,逐渐完善并应用于临 床。
现代中医对六经辩证的研究更加深入, 不仅在临床应用上不断探索,还在文 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目录
•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述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现代研究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争议与思考
01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 述
六经辩证的概念
六经辩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辩证方法, 以《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基 础,将外感疾病按照病位深浅、病邪 性质及邪正盛衰等进行分类归纳。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出汗、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
少阳经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 柴胡汤。
六经辩证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太阳经证
咳嗽、气喘、胸闷、脉浮数。治宜宣肺止咳,方用麻 杏石甘汤。
阳明经证
胃痛、呕吐、便秘、脉实大。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 胃散。
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
需要进一步推动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
谢谢观看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六 经辩证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为六经辩证提供了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为六经辩证提供了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则指 导着六经辩证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章六经辨证PPT课件

第四章六经辨证PPT课件
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为半表半里证, 其治法以和解为主。
-
三阴病多属里、虚、寒症,治法以扶正 为主。
太阴病属脾虚寒湿证,治法以温中散寒, 燥湿为主。
少阴病多属心肾虚衰,气血不足,但有 寒化、热化之分。寒化证宜扶阳抑阴; 热化证宜育阴清热。
厥阴病,证候错综复杂,治法亦相应随 之变化,如热者宜清下,寒者宜温补, 寒热错杂者宜寒温并用。
营阴外泄而见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等证者,称为 中风证,又名表虚证。 • 人体质强壮,腠理致密,感受风寒则致:风寒外束, 卫阳闭遏 ,营阴内郁。而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 汗而喘,脉浮紧者称为伤寒,又名表实证。
-
• 2. 感邪的轻重
• 感受的邪气较轻,体质又弱,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脉 浮缓等症者,为中风表虚证。
-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
病因:风寒以风为主
病性:中风表虚证
病机:风寒袭表,卫失固 密,营阴外泄。
【诊断要点】发热,汗出,头项强痛,恶风寒,脉浮缓。 • 中风表虚证以头痛、发热、恶风、汗出四症为辨证
要点,习称“桂枝四症”或叫“中风四症”。
-
• 【辨证思路】 • ① 、首先辨别其是否为表证: • ②、其次辨别其是否为风寒表证: • ③、第三辨别其是否为风寒表虚证:
-
一、太阳病证
-


太阳中风本症

认识六经辨证

认识六经辨证

认识六经辨证
简单地说,所谓六经辩证就是将疾病的病位分为表里(含半表半里),将病性分为阴阳。

病位在体表的阳性病,就是表阳证,即六经辩证之太阳病;病位在体表的阴性病,就是表阴证,即六经辩证之少阴病;病位在体内的阳性病,就是里阳证,即六经辩证之阳明病;病位在体内的阴性病,就是里阴证,即六经辩证之太阴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阳性病,就是半表半里阳证,即六经辩证之少阳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性病,就是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

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医把所有的病都分为阴阳两种:
阳性病包括:
表阳证-太阳病;
里阳证-阳明病;
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

阴性病包括:
表阴证-少阴病;
里阴证-太阴病;
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这就是所谓的六经辩证,简明扼要,很容易理解。

当然,临床应用中会有各种复杂情况,比如太阳病阳明病同时存在,少阴病少阳病同时存在等等。

这些复杂的情况,我们后面慢慢地分析。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六经辨证的概念: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症候,从病理上加以概括,并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并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特点,在阴阳两纲的基础上,又分为六个证型;即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合称为三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合称为三阴证。

2、六经辨证的意义: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

通过六经分证,可以了解正邪盛衰及病势的进退缓急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3、六经病证候:分三阳经证和三阴经证。

4、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一、六经病证(一) 太阳病证[临床表现]主脉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证型有二种: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证候分析]太阳病为正邪亢奋,交争肌表所致。

太阳中风主要病机,风邪伤卫,营卫失调所致。

阳气浮越,则发热,营阴失守;则汗出,汗出肌腠疏松,故恶风。

此属表虚证(与太阳伤寒表实相对而言)。

太阳伤寒主要病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

寒邪伤阳则恶寒,阳气被郁则发热;寒为阴邪,凝涩营卫,故见诸痛;寒主收引,闭塞皮毛,故无汗;外寒内舍于肺,肺气失宣,故作喘;寒邪盛实,故脉紧。

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证。

(二) 阳明病证[临床表现]阳明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矢气频转,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

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明经证主要病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经脉,但尚未与肠中糟粕互结成燥屎,腑气尚通之证。

邪热内盛,则发热面赤;热盛津伤,故汗出口渴;热扰神志不宁,故心烦。

舌、脉均为里实热之证。

阳明腑证主要病机,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形成燥屎内结,腑气不行之证。

邪热传里,津液大伤,里热炽盛,故燥屎阻结于内而变生诸症;阳明经气旺于日晡,腑中实热,弥漫于经,则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而不通,充斥肠间,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矢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失,故腹中矢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则谵语,狂乱,不得眠;热盛而津劫故舌苔干燥,起芒刺,甚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

六经与基因表达调控
03
与神经精神的关系
六经辨证也涉及到神经精神疾病的调节,如太阴经与抑郁症、少阴经与精神分裂症等。
六经辨证与其他生物学因素的关系
01
与代谢的关系
六经与代谢过程存在联系,如少阳经与脂肪肝、阳明经与糖尿病等。
02
与心血管的关系
六经与心血管系统相互影响,如太阳经与高血压、厥阴经与心律失常等。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可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六经病证。
瘀血痰饮为六经病证的病理产物,可影响脏腑经络功能,加重病情。
六经的病因病机
内伤七情
劳逸失度
瘀血痰饮
饮食不节
03
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
太阴经证
腹痛、腹胀、腹泻、呕吐等。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便秘、烦躁等。
少阴经证
神经调节
六经与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太阳经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
内分泌调节
六经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如阳明经与细胞免疫、少阳经与细胞因子等。
免疫调节
六经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基因表达
六经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如太阴经与细胞凋亡、少阴经与细胞信号转导等。
表观遗传学
六经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可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实现,如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
联系点
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存在联系点,如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等。
不同点
但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的体系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六经辨证更注重整体观念和脏腑经络辨证,强调天人相应和预防保健。
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02
六经辨证的基础知识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十六)抽象说
牛元起认为,《伤寒论》六经是证候的抽象。伤 寒三阳是正盛邪实,表热实证的概括;三阴是正 气衰减,里虚寒证的代称。所以化而为三,意在 标识其盛衰程度的差别。
(十七)时空说
岳美中指出,伤寒六经在生理病理上都是时间和 空间的综合概括,六经各有一定的病和当令之时, 值其欲解之时,可以不施治。
(十二)阳明胜复说
杨雪帆、时振声等认为,《伤寒论》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 是阴阳胜复(消长)。用阴阳胜复来解释伤寒六经辨证, 是从整体出发,从动态变化看问题,比较符合外感病是全 身性疾病,外感病有阶段性这两个特点。
(十三)病证结合说
徐荣斋认为,所谓六经辩证,是后人注疏《伤寒论》的评 语,注疏者强调了辨证的一面,而忽略了辨病的一面。其 实伤寒的六经是辨病和辩证的结合。《伤寒论》中提纲挈 领的“辩××病脉证并治”篇名,都说明了《伤寒论》辨 证论治和辩病论治是相结合的。
(四)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含义非生理而是病理。
病名 太阳 (病)
阳明 (病)
少阳 (病)
太阴 (病)
病经 足太阳经、腑。体表。
根于膀胱、肾。
手、足阳明经。肠胃。涉及症状广。 主要突出足经。
胆经、胆腑、三焦。 (在经恶寒,入腑化热)
脾经、脾脏。 太阴肺的病变见于太阳变证。
病性 阳 阳 阳 阴
(二)脏腑说
以李时珍、高学山为代表。李氏在《本草纲目》中指出: “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 不行。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 肺主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证虽属太阳,而肺实受邪 也。”高氏在《伤寒尚论辨识》中亦指出:“足太阳与手 太阴同治皮毛之合,则肺部所辖之胸中,原为太阴阳气之 公署。”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中医是怎样通过六经来辨证的】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

《伤寒论》包括多种热性病。

书中除将一些病证的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病。

书中除将一些病证的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种类型厥阴等六种类型,,并以此进行辨证外并以此进行辨证外,,又说明了有关病证的传变关系变关系。

此外此外,,它还用八纲分析病情它还用八纲分析病情,,如认为六经中的三阳证多属热证热证、、实证的阳性病证实证的阳性病证;;三阴证多为寒证三阴证多为寒证、、虚证的阴性病证虚证的阴性病证。

六经与八纲的相互配合与八纲的相互配合,,不仅扩大了六经的适应范围不仅扩大了六经的适应范围,,也在辨证用药上有了较明确的准则。

那么,中医是怎样通过六经来辨证的呢?【太阳证】太阳证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

(1)太阳经证的主要证候:如为太阳中风证,则有头痛、发热、出汗出汗、、恶风恶风,,脉浮缓等表现脉浮缓等表现;;若病人恶寒发热若病人恶寒发热、、头身痛头身痛、、骨节疼痛、腰痛、无汗或有咳喘、脉浮紧,则为太阳伤寒证。

(2)太阳腑证的主要证候:①蓄水证蓄水证::发热发热、、汗出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烦渴或渴欲饮水、、进水则呕进水则呕,,小便不通畅,脉浮。

②蓄血证蓄血证::下腹硬满或急起板结下腹硬满或急起板结,,情绪躁动如要发狂情绪躁动如要发狂,,小便通畅。

【阳明证】阳明证也可分为经证、腑证两种。

(1)阳明经证的主要证候阳明经证的主要证候::身热身热、、出汗出汗,,口渴喜喝水口渴喜喝水,,心烦心烦,,苔黄而干燥,脉洪大。

(2)阴明腑证的主要证候;身热,日晡)阴明腑证的主要证候;身热,日晡((午后午后))潮热,汗出连绵,便秘便秘,,腹胀满腹胀满,,疼痛拒按疼痛拒按,,烦躁烦躁,,或胡言乱语或胡言乱语,,甚则神志不清甚则神志不清,,精神恍惚,苔黄燥,脉实有力。

【少阳证】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心烦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喉干,眼花,舌苔白滑,脉多弦象。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暑湿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脘痞闷、 恶心呕吐、身重倦怠、苔 黄腻、脉濡数。
六经辨证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心悸
多由心虚胆怯、心神不宁,或心血不足,或心阳虚衰等引起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失眠
失眠的主要病机为心神失养,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 相关,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基本原则。
六经辨证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肺癌
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正气虚弱,邪气乘虚而入,酿生痰浊 瘀血,形成肿块,治疗当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胃癌
病位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脾胃虚弱,痰瘀互结,治疗当以调理 脾胃,祛痰化瘀为主。
04
六经辨证的现代研究
六经辨证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神经调节
六经辨证与神经调节相关,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调控。

起源
六经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中 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重 要理论体系之一。
特点
六经辨证注重症候的综合性、整体 性和系统性,强调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 用。
六经辨证的历史发展
起源和发展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起源于《黄 帝内经》中的《伤寒杂病论》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
详细描述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冠心病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其发 病机制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心气虚用补 益心气、养心安神法,心阳虚用温补心阳法等。
案例三:肿瘤患者的六经辨证调理
总结词
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肿瘤患者进行辩证调理。
辨寒热
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辨明患者属于 寒证还是热证。

谈六经辨证

谈六经辨证

谈六经辨证仲景著《伤寒论》,创立了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以下简称为六经)作为分证纲领的,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方法,从而开拓了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

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伤寒论》一书,其最终目的,就在于掌握好六经辨证论治方法。

因此,有必要对六经辨证有个清楚的、正确的认识,方能使学之得法,用之中的,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之目的。

今特就六经辨证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以期有所裨益。

六经分证方法,实际是以脏腑分证作为辨证论治的前提。

《伤寒论》的原文中,并没有“六经”这个名词。

“六经”是后人研讨《伤寒论》时提出来的,是对《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者的简称。

因此,确切地讲,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六经”,仲景原来称作三明三阳。

为了明了六经辨证,首先要了解三阴三阳的含义。

何谓三阴三阳呢?这个问题又必须朔本求源于《黄帝内经》(因为仲景著《伤寒论》,是以《黄帝内经》作为首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

考仲景自序可知)。

《黄帝内经》认为。

人体是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体,人之五脏六腑,经脉气血的生理病理,都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和说明。

但对于某些较为复杂的情况,单纯用明阳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说明时,感到不够用了,于是便把阴、阳两个方面各分为三,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阳分为太阳、阳明、少阳。

三明三阳即是这样产生的。

那么,根据什么把阴与阳各分为三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愿闻明阳之三何谓也?……气有多少,异用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又云:“何谓气有多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可见,将阴与阳各分为三而成的三阴三阳,是根据其阴气和阳之多少,并由此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来分的。

这就是说,三明三阳——”六经”的第一层含义,便是六经本身所含阴气与阳气的多少不等,并由此而决定了六经各具特点和作用。

《黄帝内经》中,用三阴三阳代表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见《素问·天元纪大论》)。

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

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

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中医六经辨证学说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六经辨证的正确应用,中医师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探讨临床如何应用六经辨证,以期为广大中医师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六经辨证概述六经辨证是指通过对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阴、厥阴、少阳、太阴六经)的辨证来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方法。

这种辨证法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贯穿于中医诊疗的始终。

根据《黄帝内经》,六经辨证包括六经辨色、六经舌诊、六经脉诊等多种方法,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六经望、闻、问、切。

二、阳虚阴盛证在临床中,常见到的一种疾病模式是阳虚阴盛证。

阳虚阴盛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盛亢的状况。

患者常见畏寒怕冷、肢端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

根据六经辨证的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望、问、切等得出阳虚阴盛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寻常疾病的六经辨证治疗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师常常遇到一些寻常疾病,如感冒、发热、腹泻等。

这些疾病看似简单,但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

以感冒为例,如果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可以根据其所属的六经来辨证,如太阳经证、阳明经证等,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四、中医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结合在现代医学中,虽然有了先进的检查技术和药物治疗手段,但中医六经辨证作为传统的诊疗方法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

许多疾病并非单一的病因病机,而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

通过六经辨证,中医师能够从整体、动态的角度分析病情,找出病因所在,并制定出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五、六经辨证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如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帕金森病等,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效果不佳。

而中医六经辨证具有辨证施治的特点,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中医师能够准确定位病灶,找出病因,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

六、结语中医六经辨证学说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智慧。

六经辨证知识分享

六经辨证知识分享

瘀血下行——大便色黑如漆。
脉道不利——沉涩、沉结。
审证要点:少腹急硬,小便自利,便黑。
13
二、阳明病证
概念: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 热所表现的证候。属里实热证。
成因:太阳病经证不解,内传阳明; 少阳失治,邪热传入阳明;
素体阳盛,初感外邪入里化热。
发病类型
阳明经证 阳明腑证
14
六经辨证概要
1、什么是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由
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根据外 感病的发生发展、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总结而创 立出来的一种辨证方法。
1
六经辨证概要
4、六经辨证系辨病、辨脉、辨证、论治一线贯穿
“辨××病脉证并治”
病:疾病
症 (脉) 证症
证:证候
(一)阳明经证
“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是也”:邪热亢盛,充斥 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 证候。
证候表现:身大热,汗出,口渴引饮,或心烦躁 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
证候分析:
邪热弥漫——身大热,汗大出,面赤。
热盛伤津——大渴引饮。
热迫于肺——气粗。
里热炽盛——舌红,苔黄燥,脉洪大。
3、合病: 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病证。 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
4、并病: 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者。 如太阳阳明并病,太阴少阴并病。
24
审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 沉实。
16
三、少阳病证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邪犯少 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分析: 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寒热往来 经气不疏——胸胁苦满 胆热上炎——口苦、咽干、目眩。 胆热犯胃——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肝胆受病——脉弦。

蔡长友六经辨证讲稿

蔡长友六经辨证讲稿

蔡长友六经辨证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蔡长友六经辨证。

蔡长友教授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中医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并且提出了“六经辨证”的重要理论。

这一理论是对中医经络学和辨证论治的系统总结和整合,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经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范畴,包括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

蔡长友教授提出的六经辨证理论,强调了六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辨证治疗的重要性。

蔡长友教授的六经辨证理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了解六经的特点和功能;二是通过辨证分析,确定病证所属的六经;三是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辨证方法;四是运用辨证论治原则,对病证进行分类与分型;五是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六是注重辨证与治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通过蔡长友教授的六经辨证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这一理论也为中医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总而言之,蔡长友六经辨证是中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对中医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六
经辨证理论,加强对中医学的认识和应用,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六经辩证概说

六经辩证概说

一.六经辩证的意义六经辩证在中医学上的地位已一落千丈,随著中医辩证方法的发展,这种辩证法被越来越少的人重视了。

但是我个人认为,六经辩证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任何疾病发展的急性期,充分灵活运\用这种辩证方法可以达到速愈的效果,改变目前中医流派治病慢的状况。

而当前的情况是中医基本上没有机会治急性病。

在迅速解决了当务之急的急性期之后,再来用培本固元等诸多方法来清除病根,达到不复发的目的。

所以说六经辩证法如同是作战的先锋部队,是否成功关系到中医队列的士气。

虽然是没有这个机会,但中医是有这个能力的,六经辩证就是打开急病解救之门的中医钥匙。

在当今大众\很难了解到六经辩证的情况下做一个普及性的讲座,是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前贤陈修圆先生的理论解释为基础,以现代语言来说明六经辩证。

本文总字数大约为10000字。

二。

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伤寒杂病论以内经理论,将疾病分为上述六经病,使得辩证简单明了,便於灵活运\用。

一。

太阳太阳经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

1.太阳经证。

主证是:头痛,项强,恶寒,发热。

意思是说,凡是有头痛,项强,恶寒,发热的病证,都可以归为太阳经证。

这就是太阳经证的定义。

而太阳经证可以分为太阳经虚邪证及太阳经实邪证。

2.太阳经虚邪证。

在上证的基础上,再加上脉缓,自汗出,恶风。

本证的治法是桂枝汤。

3.太阳经虚邪不可强发汗证。

伤於风寒八九日,但是还没有解除,寒热往来,像虐疾一样,兼有身热,身上发痒。

这种证侯的原因:因为表邪客於肌肤,身体内有汗出不出来。

在得病二三日的时侯没有去发汗,而现在已经八九日,这时侯发汗肯定会伤及人体阳气,所以这时侯用“小发其汗”的治法,用轻剂量的发汗药来治。

本证的治法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4.发汗后表邪仍不解证本病与上证相仿,但是二三日的时侯服过了桂枝汤来发汗,通过发汗的方法,出现了大汗出,寒热往来,像虐疾一样的后果,一日发作两次。

这是因为风寒之邪没有完全祛除的结果。

中医六经辨证知识讲解

中医六经辨证知识讲解

2019/11/4
10
太阳病证·经证·中风证
桂枝汤
【概念】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 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是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2019/11/4
11
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 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 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附子理中汤
【辨证要点】是以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象为 辨证要点。
2019/11/4
21
少阴病证·寒化证
【概念】是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 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 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 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是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辨证依据。
2019/11/4
16
太阳病证·腑证·蓄血证
【概念】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 表现的证侯。
【表现】少腹急结或鞕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 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辨证要点】是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为其审 证依据
2019/11/4
17
阳明病证·经证
【概念】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
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白虎汤
【表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 赤,苔黄燥,脉洪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从物质构成、从能量来源、从信息活动,这三个要素来讲,我们就是大自然的子女。所以当我们选拔一个运动员,看看这个孩子适合不适合培养(成)运动员,或者适合不适合培养(成)舞蹈演员的时候,运动教练和舞蹈教练都要去进行家访,看看他家长的身体素质。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女孩,身材很好,弹跳力很好,又机灵,一看到她的妈妈,身高一米五,腰围一米二的话,你想想这个孩子还有培养前途吗?他绝对不会再培养她去做体操运动员。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所以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或者什么邪气所伤呢,它的症状表现明显表现突出;手经循行路线短,影响面积小,被外邪所伤,它的症状不突出。所以从《伤寒论》的症状来看,那么主要是足经的症状。它的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呢,属于阳证的极期。阳明的阳气比较大,阳气虽然不是太大的,它只是二阳,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两阳相加,正邪斗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所以从病理的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生理上它的阳气的量并不是最大的,但是从病理的角度来说,阳明病是盛阳赶热邪,正邪斗争激烈,表现了一派大热大湿的证候,所以说是阳证的极期。
第04讲 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大家好,我们上课。我们现在要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六经辩证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首先要谈一谈,六经指的是什么?我们一直说,贯穿《伤寒论》始终的,是六经辩证。但是在《伤寒论》的文字表述上,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六经这个词。所以,六经辩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一个简称。那么三阴三阳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就是指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那么下面我们要接着谈的一个问题,三阴三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所以我们中医学也是这样的,在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时候,也要看一看化育人类的父母,那就是天,那就是地。所以《黄帝内经》才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这是中医研究问题的最基本的思路,我们也要学会这一点。那么仰观天文,谁都知道天空有太阳;俯察地理,谁都知道地面有昼夜。白天是明亮的、是温暖的,这就是阳;夜间是寒冷的、是黑暗的,这就是阴。那么阴阳二气的的更替,是平衡的,稳定的,这种阴阳二气的变化是不亢不烈的。白天它的温度,也顶多是30度,不超过40度吧?超过40度,我们每个人都热得受不了了吧。夜间尽管寒冷,它也不会到零下100多度吧?所以正是这种阴阳二气的变化,平衡稳定,不亢不烈,地球经过38亿年的氤氲演化,才化来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大家想想,如果地球上没有阴阳二气的变化,换句话来说,没有太阳光和热的辐射,或者说,没有地球的自转,或者说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再近上1%,地球上所以的东西都会烧焦,或者再远上1%,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会全部冻成冰,都不可能化育生命,所以生之本,本于阴阳,是千真万却的大自然的现象。因此,阴阳二气的这种运动变化,给所有的生命,都打上阴阳的烙印。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再去探索生命,那么阴阳不是一个简单的一个哲学的学说,而是大自然界化育生命的一个规律。
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厥阴:它的阴气的量是一阴。那么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里的少阳是一阳,这里的少阴怎么会是二阴,而不是一阴呢?这是一个外国同学提的问题,实际上这里呢,多和少是相对的。那么“少”和“厥”相比,厥就更少了。厥者,尽也,极也,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那么这么少的阴气,当然比少一点的阴气,量还要少。所以少阴和太阴相比,那么少阴的阴气量不如太阴大;那么少阴与厥阴相比,厥阴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阴气浓缩到精华的地步,所以厥阴就是一阴。
我们下面重点讲的是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应当说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它的含义,不是生理的,而是病理的。
如果说在《黄帝内经》里,我们把它叫做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府,那是一个生理概念的话。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说太阳就是太阳病,它是个病理的概念。既然它是病理的概念,它就涉及到病变部位,它就涉及到病变性质,它就涉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那么少阳涉及到了胆经,胆府和三焦,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它是阳证的后期。为什么它是阳证的后期?进入少阳的邪气,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如果邪气在少阳经的话,那是寒邪,因为它有往来寒热这个症状,为什么可以有恶寒呢?那一定有寒邪伤人阳气的证候,他才恶寒的。所以寒邪在经的时候,邪在经的时候,是寒邪,邪入府的时候它化热。而正气呢,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后世医家把它叫做是稚阳、嫩阳、幼阳,如日初出,就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它的阳气不亢不烈,所以它抗邪的能力并不强,所以它是阳证的后期。一旦少阳阳气抗邪不利的话,邪气就有可能内传三阴而出现太阴病。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没有涉及到手太阴肺,为什么?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的时候,常常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失调而出现咳嗽、喘,所以手太阴肺的病变在太阳病的阶段就常常表现出来了。因此,《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只讲到太阴脾的病,而手太阴肺的咳喘的证候,在太阳篇中就包括了,像太阳病篇涉及到麻黄汤所治疗的无汗而喘,麻杏石甘汤所治疗的邪热壅肺的汗出而喘,小青龙汤所治疗的寒邪闭表、内有水饮、水寒摄肺的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治疗的风邪在表、风邪壅肺、中风兼喘,都在太阳病篇都谈到了,所以太阴病只是脾经和脾脏的病。那么可见张仲景的这种六经辩证,他是按照临床的实际情况来的,而不是机械地按照《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来的。它是阴证,仅仅涉及的脾阳虚,属于是阴证的初期。
自然界既然有阴阳二气的变化,也有阴阳气多少这种量的变化,所以它就拿阴阳气三阴三阳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所以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里它是什么意思呢,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
为什么胃经和胃府,把它叫做阳明,膀胱叫把它太阳,这应当是《黄帝内经》解决的问题。那是根据脏府的生理功能,根据脏府和经络阴阳气的多少,也根据人体体表接受阳光照射的多少,来命名和划分的,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府和命名经络的,那么这个问题应当在《黄帝内经》里解决,我们这里不多说。
应当说,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是来自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学说。这里我可能要适当地多说一下。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人类具有发达的大脑,在地球上最具有聪明才智,所以人类就要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许多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比如说,生命是怎么来的?人的起源是什么?19世纪末,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里,他总结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以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生命是整个自然的结果。可是在2500年前,就已经陆续出现的《黄帝内经》等一些(主要的)内容,已经明确地谈到了生命的起源。比方说《黄帝内经》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什么意思呢,人,就是天地之间所化生的一种生灵。天地是人类的父母,人类就是大自然的子女。黄帝内经接着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为什么地球上可以有生命,这就源本于阴阳二气。我想,我们过去想过没想过,为什么生之人类。实际上,这是古人观察所得来的。那么中国的古人,他对生命是一个好奇的探索,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这是中医学研究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思路。我们刚才说,那么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天地是人类的父母。
这是从三阴三阳的本意讲阴阳气量的多少。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中它是干什么的呢?《黄帝内经》有这么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以大自然有什么,人就有什么。所以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日月,人有二目;甚至天有365天,人有365节。那么这样来比喻,地有江河,人有经络。这样比喻呢,尽管有些地方,显然从我们今天的现代科技的角度来说,有些可笑,人也不是365根、365节骨头,有些太机械,但是这种精神,这种思想,这种人和自然相适应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在欧洲的一次讲课,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欧洲讲课的时候,不像我们中国同学,老老实实坐在这里听,他们随时提问,马上就站起来一个人,当然明白了,上帝就是拿地球上的泥捏的人,拿海水和的泥儿,所以人类当然他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和地壳的各种元素的比例是一样的,因为他拿海水和的泥,所以人类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和大海海水中的含量比例是一样的。哎,我的这个论据倒成了他“上帝造人”的一个论据了。
当然我没有再和他纠缠,我就接着往下讲。这是我们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说,我们完全是地球人。从能量来源的角度,我们吃的饮食物,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的能量代谢,都在和大自然随时地交换能量。从信息活动的角度来说,我们人体的血压、呼吸、脉搏、内分泌活动、心律等等,有一个时间节律。比方说24小时一个节律,7天一个节律,一个月一个节律,像女性的卵巢活动就是一个月一个节律。我们脉象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节律,四季节律的叠加是年节律,这是我们人体的信息活动,完全是和大自然密切相关的。地球自转一周,使我们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才有了昼夜节律,那么月球绕地球一周,使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才有了月节律,地球绕太阳一周,使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才有了年节律和四季节律。
我们日常生活都有这样的一种认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遗传信息所造成的,我们人类既然作为大自然的子女的话,我们人类有哪些信息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遗传呢?现代自然科学家认为,构成宇宙的是三个要素,一个是物质、一个是能量、一个是信息。我们从这三个要素来谈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人体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其实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和地球地壳的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是一致的,这就证明我们是地球人。我们血液中有各种电解质,我们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和大海海水中各种电解质的含量比例是接近的,这就是说明我们就是地球人。
等再过上20亿年,太阳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之后,地球上的生命,那个时候,阴阳二气就没有这样平衡稳定了,阴阳二气发生剧烈的变化,或者说没有阴阳二气的区别了,地球就会消亡,地球的生命就将截止。
所以生之本,本于阴阳。这是千真万确的。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回忆一下《黄帝内经》所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接着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这就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太阳:太就是大的意思,它的阳气的量是三份,在《黄帝内经》里把它叫做三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