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库仑定律》教案
第二节《库仑定律》教案

第二节库仑定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库仑定律的相关知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可以侧重练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库仑定律解决问题,为下节课电场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2)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让学生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库仑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库仑定律
难点: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四、教学用具:
库仑扭秤图
五、教学过程:
六、小结:库仑定律:
内容:表达式
七、作业:练习册本节内容
八、课后反思:。
《库仑定律》说课稿教案设计

《库仑定律》优秀说课稿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新课1.1 提出问题:什么是库仑定律?1.2 引入话题:回顾电荷的概念,介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3 激发兴趣:通过实例说明电荷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第二章:讲解库仑定律2.1 讲解库仑定律的定义:介绍库仑定律的内容,即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2 解释库仑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 k Q1 Q2 / r^2,其中F表示相互作用力,k表示库仑常数,Q1和Q2表示两个电荷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
2.3 强调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静止点电荷,真空中。
第三章:演示实验3.1 安排实验:演示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电荷量的增加和距离的变化而如何变化。
3.3 分析实验结果:与库仑定律的预测进行对比,验证库仑定律的正确性。
第四章:巩固练习4.1 设计练习题目:根据库仑定律的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计算题目。
4.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库仑定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3 讲解答案:讲解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库仑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拓展知识5.1 介绍库仑定律的应用:介绍库仑定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电磁学、粒子物理学等。
5.2 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库仑定律在其他领域的重要性和作用。
5.3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库仑定律相关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设计互动环节: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来加深对库仑定律的理解。
6.2 学生参与互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6.3 总结互动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互动中的发现和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案例分析7.1 提出案例:提供一个与库仑定律相关的实际案例,如静电吸附现象。
7.2 学生分析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库仑定律的应用,理解库仑定律的实际意义。
物理《库仑定律》教案

物理《库仑定律》教案课时安排:本节课为物理第十一章,时长为1小时,具体安排如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实验展示,引导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电荷的性质。
2. 讲解(30分钟):介绍库仑定律的概念、公式和应用,结合实际例子讲解电场、电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练习(20分钟):提供一些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巩固和加深对库仑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4. 总结(5分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重点难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前准备:1. 确认学生的电学知识储备,检测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准备展示和实验材料,包括带电球和电荷相互作用实验器材等。
3. 准备PPT或板书,结合实验和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4. 预先准备例题,并对答案进行核对和补充。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展示实验材料,用两个带电球相互作用的实验来引发学生对电荷相互作用的注意。
2.提问介绍电荷的性质,这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好方法。
例如:什么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在空气中是否可见?电子在电荷中的作用是什么?3.补充一些新的标志和术语,例如:电荷量、电场、电势能等。
二、讲解(30分钟)1. 库仑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讲解库仑定律可以概括为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理解电荷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并完整地介绍库仑定律。
2. 关于电场和电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和图像来深入了解电荷和场之间的关系。
3. 应用库仑定律。
提供切实可行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实践应用库伦定律。
三、练习(20分钟)1. 列举相关例题,例如:根据两个电荷之间的距离和电荷数量计算吸引力或排斥力、从图像中识别电场位置以及在简单电路中计算电荷的移动方向等。
2. 独立思考。
让学生尝试自己计算答案,通过实践运用库伦定律。
3. 检查答案,纠正错误并加强学生的认知。
四、总结(5分钟)1. 梳理本课程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库伦定律。
2. 强调重点、难点知识点,以便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说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是抽象的,它必须通过各学科课程的学习来落实。
因此每个学科都要研究本学科能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做什么,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制定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
从学科本质出发,对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要求,明确本学科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
联系初中物理学科,其核心素养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形成物理基本观念。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都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真正伴随我们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知识升华后留存在我们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
当学生将具体的物理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的头脑中“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观点,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基本观念。
物理基本观念包括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物理价值观。
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学生的能力与过程方法是不可分离的,能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训练才能得到。
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从而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形成良好科学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过程。
科学思维是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
物理学科教学要通过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四、培养正确科学态度。
何谓科学态度就是合乎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并据此在言行中有相应的表现,即包括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科学的行为方式. 物理教学不能“为知识而知识”,而应将知识作为育人的载体,充分挖掘知识建构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和内在价值,通过相应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库仑定律教案模板小学语文

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来源: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认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1. 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电荷量的关系。
2. 能够运用库仑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教具(如弹簧秤、小磁针、电荷板等)。
2. 学生实验报告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电荷、电场等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电学基础知识。
2. 提问:电荷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规律?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荷、距离、电荷量等要素。
2. 结合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教具,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如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等。
3. 强调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库仑定律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
2. 提问:如何运用库仑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实验环节要确保安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课后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库仑定律》说课稿教案设计

《库仑定律》优秀说课稿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 使学生掌握库仑定律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库仑定律的发现历程2. 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3. 库仑定律的表达式及意义4. 库仑定律的应用5. 库仑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库仑定律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推导过程,库仑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物理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历程,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 理论讲解:讲解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让学生理解库仑定律的意义。
3. 实验演示:进行库仑定律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实验过程和现象。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实验技能。
5. 应用拓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库仑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
3. 反思实验教学是否成功,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4. 反思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库仑定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评价学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5. 综合评价教学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八、教学拓展1. 介绍与库仑定律相关的物理学家及其贡献。
2. 探讨库仑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电子通信、材料科学等。
《库仑定律》实验教学设计

《库仑定律》实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库仑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和电势差概念的基础,也是本章重点,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对库仑定律的讲述,教材是从学生已有认识出发,采用了一个定性实验,进而得出结论。
库仑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和电势差概念的基础,也是本章重点。
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起电的知识,万有引力定律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这些内容学生都已学过,本节重点是做好定性实验,使学生清楚知道实验探究过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定性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库伦定律建立的过程。
(2)库伦定律的内容及公式及适用条件,掌握库仑定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定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了解库伦扭秤实验。
(2)通过点电荷模型的建立,感悟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2)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认识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库仑定律及其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探究教学难点的突破措施:定性实验探究与定量实验视频及理论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毛皮,橡胶棒,气球,玻璃棒,丝绸,易拉罐,泡沫小球,铁架台。
(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橡胶棒、玻璃棒摩擦起电,靠近易拉罐,会发生什么现象?(易拉罐被橡胶棒、玻璃棒吸引滚动起来了。
)既然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新课教学:一、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作用力的决定因素(一)定性实验探究:探究一: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可能与距离、电荷量、带电体的形状等。
如何做实验定性探究?(1) 你认为实验应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可能因素的关系?学生:控制变量法。
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库仑定律》教案

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库仑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库仑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2. 让学生掌握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库仑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2. 库仑定律的适用范围3. 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4. 库仑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库仑定律的定义、表达式、适用范围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和物理学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库仑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2. 实验法:进行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定律的正确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电场等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库仑定律:详细讲解库仑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3. 实验验证:组织学生进行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库仑定律的正确性。
4. 案例分析:给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库仑定律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库仑定律的知识掌握。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供学生自学和参考。
2. 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所需的器材,如电荷发生器、验电器等。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学术资料和案例,帮助学生拓展知识。
4.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库仑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范围。
2. 第3-4课时:进行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分析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库仑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定性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库伦定律建立的过程。
(2)库伦定律的内容及公式及适用条件,掌握库仑定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了解库伦扭秤实验。
(2)通过点电荷模型的建立,感悟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2)了解人类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认识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库仑定律及其理解与应用
2、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用具
毛皮,橡胶棒,气球,玻璃棒,丝绸,易拉罐,泡沫小球,铁架台。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橡胶棒、玻璃棒摩擦起电,靠近易拉罐,会发生什么现象?(易拉罐被橡胶棒、玻璃棒吸引滚动起来了)
既然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教学:
一、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作用力的决定因素
(一)定性实验探究:
探究一: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猜想: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可能与距离、电荷量、带电体的形状等。
如何做实验定性探究?
(1)你认为实验应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可能因素的关系?
学生:控制变量法。
(2)请阅读教材,如果要比较这种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直观的显示出来?
学生:比较悬线偏角的大小。
组织学生根据现有器材,设计出可能的实验方案。
(3)你想选取哪些实验器材?
球形导体,两个自制的带细线泡沫小球,铁架台,橡胶棒,毛皮,气球。
(4)实验前先思考:可用什么方法改变带电体的电荷量?
(5)实验探究步骤: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的具体步骤。
细线两个泡沫小球A、B,用摩擦起电的橡胶棒接触其中一个小球A,然后把A小球与B 小球接触,细线偏离竖直方向一个角度θ。
①保持电量q一定,研究相互作用力F与距离r的关系。
将泡沫小球B逐渐远离A,观察偏角。
②保持距离r一定,研究相互作用力F 与电荷量Q的关系。
再把橡胶棒与小球A接触,增加小球A电量,观察偏角。
(6)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先画受力图,如果B对A的力是水平的,则F 电=mgtanθ,如果θ越大,则F电越大,这样可以通过θ的变化来判断F电的变化。
定性实验结论:电量q一定,距离r越小,偏角越大,作用力F越大。
距离r一定,电量q增加,偏角变大,作用力F越大;
实验条件:保持实验环境的干燥和无流动的空气
(二)定量实验探究,结合物理学史,得出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带电体间的作用力与距离及电荷量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根据我们的定性实验,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随着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这隐约使我们猜想,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是否与万有引力具有相似的形式呢?
事实上,在很早以前,一些学者也是这样猜想的,卡文迪许和普利斯特等人都确信“平方反比”规律适用于电荷间的作用力。
但是仅靠一些定性的实验,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
而这一猜想被库伦所证实,库仑在探究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时,定量实验在当时遇到的三大困难:
①带电体间作用力小,没有足够精密的测量仪器;怎样确定带电体间的作用力的数量关系?
②没有电量的单位,无法比较电荷的多少;怎样确定电荷量的数量关系?
③带电体上电荷分布不清楚,难测电荷间距离。
怎样测定电荷间的距离?
同学们,如果是你,你能想到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困难?
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三大困难的对策:
卡文迪许扭称实验——库仑扭称实验,
对称性——等分电荷法,
质点——点电荷
①、放大思想:力很小,但力的作用效果(使悬丝扭转)可以比较明显。
②、转化思想:力的大小正比于悬丝扭转角,通过测定悬丝扭转角度倍数关系即可得到力的倍数关系。
③、均分思想:带电为Q的金属小球与完全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相碰分开,每小球带电Q/2,同理可得Q/4、Q/8、Q/16等等电量的倍数关系(电荷在两个相同金属球之间等量分配)。
课件演示电荷在相同的两个金属球间的等量分配。
④理想化模型思想:把带电金属小球看作点电荷(理想化模型)利用刻度尺间接测量距离。
点电荷: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状况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做带电的点,叫点电荷。
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点电荷不存在。
(与“质点”进行比较) 接下来引导学生观看库仑扭秤的实验视频与库仑当时的数据,总结规律。
(观看视频)。
库伦在艰苦的条件下,联想到万有引力定律和卡文地许扭称实验,利用巧妙的库伦
扭秤装置和方法,发现了库伦规律。
通过刚才的展示过程让学生了解库仑探究的过程、思路、方法。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规律吗?
电荷间相互作用力与电荷间距离成平方反比关系,与电荷电量乘积成正比。
介绍:库仑扭称实验只能定量测出同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库仑还利用电单摆实验定量测出异种电荷间作用力大小。
让学生体会库仑定律的完美。
二、库仑定律:
内容: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大小与两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电荷间的距
离平方成反比;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这个规律叫做库仑定律。
电荷间这种相互作用的电力叫做静电力或库仑力。
五、板书设计
库仑定律
一、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作用力的决定因素
(一)定性实验探究
(二)定量实验探究,结合物理学史,得出库仑定律
二、库仑定律
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跟它们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六、教学反思
来源:上海教师资格考试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