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视域下的中德行为方式偏见分析

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 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 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 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 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 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案例二: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 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 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 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 美国某公司与河北省某市谈判黑白玻壳项目,由于竞争条件不如日商,谈判失败。 后来中方积极调动美方力量,使其对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几个玻壳项目一起承包,最后达成交易,并向中方条件靠拢。 分析: 美国商人喜欢搞全盘平衡的“一揽子”交易,我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从而减少谈判中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充分了解美国人的特性。 失败案例一: 1992年,我国13名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代表团,去美国采购约三千万美元的化工设备和技术。 美方自然想方设法令我们满意,其中一项是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小纪念品。 纪念品的包装很讲究,是一个漂亮的红色盒子,红色代表发达。 可当我们高兴地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当面打开盒子时,每个人的脸色却显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顶高尔夫帽,但颜色却是绿色的。 最后,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 分析: 美国商人的原意是: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

如何面对中德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

如何面对中德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在饮食文化方面 课程论文 课程:“跨文化交际(德国)”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姓名: 班级: 学号:

目录 1.绪论 2.德国饮食文化特点 3.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4.中德饮食文化矛盾问题的焦点及应对 5.总结

1.绪论 一个国家饮食文化与该国文化、政治、社会、历史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其饮食文化与中国又有着巨大的差异。同样位于欧洲,德国菜也不似法国菜如此华丽,亦没有英国菜这般精致。但是,却以简约且实惠著称。中德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的差异会给两国人民的交际带来许多问题。本文从分析中德两国饮食文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试着从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以期对两国人民日益密切的交际起到积极地作用。 中国和德国都是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随着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交通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两国的合作越来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人民在交往过程中不能够互相理解,导致交际不能顺利进行。其中,饮食文化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2.德国饮食文化特点

1)食材选择:德国人的食材选择,类似与欧洲大数国家,并继承了其畜牧业和 渔业发达的优势。由于宗教与文化背景的不同,食材比较的单一。 2)烹饪方式:烹饪过程非常规范化,要求添料的分量精准到克,烹饪时间精准 到秒。邢来顺教室在他的《德国文化解读》一书中就曾经描述过德国处方的情形:厨房里摆着量杯、温度计、闹钟、天平等器具,就像进入了实验室一样。 3)饮食习惯:德国实行分餐制,指大家在同一张餐桌吃饭,饭菜按人数分成若 干小份,每人只吃一份。德国人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闻名,但没有劝酒的习惯。而且德国人喜欢喝啤酒,喜欢随意的喝。如下图: 啤酒 1 4)餐桌礼仪餐桌礼仪:在德国,餐桌上的表现就直接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与修 养。德国人吃饭是讲究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吃东西时刀叉如何摆放、如何将食物和汤放入嘴中、如何切割食物,如何碰杯都十分重要。 3.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1)食材选择:中国饮食选材之丰富,用料之考究。正所谓“山中走兽云中燕, 陆地牛羊海底鲜,燕窝猴头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其实中国饮食有一条主线贯穿而成,主线是以米、面所组成的主食,而副线则菜、肉、禽、蛋一类的副食品。 2)烹饪方式: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会因各大菜系的不同风味与特点而有所不 同。中国的烹饪不讲求克与秒的规范化,而存在随意性。

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成功 案例一: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 案例二: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 美国某公司与河北省某市谈判黑白玻壳项目,由于竞争条件不如日商,谈判失败。后来中方积极调动美方力量,使其对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几个玻壳项目一起承包,最后达成交易,并向中方条件靠拢。 分析:美国商人喜欢搞全盘平衡的“一揽子”交易,我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从而减少谈判中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充分了解美国人的特性。 失败 案例一:1992年,我国13名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代表团,去美国采购约三千万美元的化工设备和技术。美方自然想方设法令我们满意,其中一项是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小纪念品。纪念品的包装很讲究,是一个漂亮的红色盒子,红色代表发达。可当我们高兴地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当面打开盒子时,每个人的脸色却显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顶高尔夫帽,但颜色却是绿色的。最后,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 分析:美国商人的原意是:签完合同后,大伙去打高尔夫。“戴绿帽子”是中国男人最大的忌讳,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不是因为他们“骂”我们,而是因为他们对工作太粗心。连中国男人忌讳“戴绿帽子”都搞不清,怎么能把几千万美元的项目交给他们? 案例二:张先生是位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职于某大公司销售部,工作积极努

中西文化差异情景案例分析参考word

Culture Difference Case Study Unit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is something we do every day. It takes place so naturally that we simply fail to notice it until it hiccups or breaks down. Though it is commonplac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communication is life and life is communication. 1.When you join a social gathering, you must be aware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that govern the way things are going to proceed. There is a technical term for such rules and procedures—schema. 2. Face and politeness are two other areas which are extremely value—sensitive. 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politeness is self—denigration and other—elevation. Case 1 Litz is a professor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 university in Finland. She invited her Chinese students home for an evening party. The schema from Litz’s point of view includes the following: 1. Giving invitation: by phone / by mail 2. Prepare everything before the arrival of guests 3. Receiving guests: open the door / express welcome / take their overcoats / introduce guests / offer them drinks / make them comfortable 4. Serving food: set the table / soup first / main course / desert 5. Post dinner activities: chat / play music / offer more drinks 6. Seeing guests off: thank them for coming / good night Litz’s evening party was not very successful, because she was upset by one of her guests. Here was the initial conversation between Litz and Lin: Litz: (opens the door) Oh, Lin, how nice you could come! Lin: 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your house. Litz: Come on in. Lin: (comes in) Litz: Can I take your coat? Lin: No, thanks. Litz: Ok, this way please. Lin: (take off her coat and hangs it) Analysis: Litz was hurt because Lin did not let her hang her coat. Litz’s offering to hang Lin’s coat is one of Litz’s ways (it’s on Litz’s schema). On Lin’s side, she thought that Litz was her supervisor and that it was inappropriate to let her supervisor hang her coat. Here we have an instance of one action attached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细说欧洲各国文化差异

细说欧洲国家的文化差异 我们华人移民到欧洲,对于人家的风俗习惯与禁忌最好是应该了解一些的,这样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占据主动。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民俗文文化也各有各的禁忌。” 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详细说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欧洲国家有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忌讳。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另外,在我国分被认为代表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范冰冰)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忌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以下是欧洲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 法国在博物馆和教堂不要用带有闪光灯的相机拍照。女士优先的礼仪起源于法国,旅行中要注意为女性让道、开门、让座,上下车让女性先行。巴黎女子很少穿牛仔裤,大多数巴黎女郎的上班裤装都是宽松有致的,她们排斥紧绷在腿上的裤子,认为破坏秀腿那纯洁细腻的美。 德国在德国用餐,不要用吃鱼的刀叉来吃肉。如果同时要饮用啤酒和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在自助餐的发明国里吃自助,尤其注意不要在食盘中堆积过多的食物。(迪士尼趣闻)德国人守纪律,讲整洁;守时间,喜清静;待人诚恳,注重礼仪。 瑞士与瑞士人共餐,通常在开始时互相敬酒一次,之后则不需频频敬酒,各自随意饮用即可。用餐过程中,不宜直接用嘴去吹凉过热、过烫的菜肴或汤,更不能在咀嚼食物、使用餐具时发出声。

英国英国人最忌讳别人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就连他家的家具值多少钱也不该问的,这些都是他个人生活的秘密,决不允许别人过问。在英国,请千万记住不能像国内一样,问人家“你去哪儿”,“吃饭了吗?”等问题,他们讨厌别人过问他们的个人生活。并且英国人,凡事都须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使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在英国旅游,切记不要当众打喷嚏,翘二郎腿;不要从梯子下面走过,或在屋子里撑伞。在谈话时,不要以皇室的家事作为笑料。 西班牙女同胞上街需要戴耳环,若没有戴耳环,则就像一个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被人笑话(欧洲人用香水)。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无意中帮助了他们而使他们免受损失,那么你便永久地赢得了友谊和信任。 匈牙利不论住店还是用餐,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交逆运的先兆,将成不受欢迎的人。匈牙利人,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成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好运会随禽类飞走。 荷兰荷兰人,曾是欧洲最正统的民族,爱清洁、讲秩序、做生意时希望你在到达荷兰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爬楼梯或搭升降电扶梯的时候,女性通常跟在男性的后面。 俄罗斯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她被称为太阳花,并被定为国花,拜访俄罗斯人时,送给女士的鲜花宜为单数。在数目方面,俄罗斯人最偏爱7 ,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对于13 与星期五,他们则十分忌讳。俄罗斯人非常崇拜盐和马,主张“左主凶,右主吉”。 葡萄牙葡萄牙人重视礼节,通常在礼貌性寒暄之后都会互相交换名片,但不太守时. 与葡萄牙人洽谈生意,勿让葡萄牙友人有被推销产品的压力。通常葡萄牙人喜欢在旧式、气氛庄严、亲切的咖啡屋洽谈生意,花费不多但效果好。葡萄牙人,很像希腊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泰民族时间观念的异同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泰民族时间观念的异同 [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中泰民族时间观念的异同及其表现,提出相应的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建议,意在减少或避免因时间观念不同而引发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中泰民族;时间观念;异同点;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泰两国之间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两国所在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也就有着各自的特点。时间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言语行为,是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曾说过:“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时间观念作为一种非语言文化,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随着国家间交往的频繁,人们受到了强烈的外来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在与持不同时间观念的人们交往时,容易产生误解或中断交际。对于这一点笔者在泰国留学时深有体会。为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误解和冲突,本文通过分析中泰民族时间观念的异同及其表现,提出了相应的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建议。 二、中泰民族时间观念的相似性及其表现 中泰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使得两国在民族心理、社会文化、宗法礼教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集中体现在人们对时间观念的认同上。 (一)时间习惯——多向时间制 霍尔把世界各国使用时间的习惯分为两种范畴,即单向时间制和多向时间制。恪守单向时间制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到时间结束的时候,不论工作是否完成都要停止,不能影响下一项工作。这与持多向时间制的人的时间习惯恰恰相反。 中泰两国人民持的都是多向时间制,这种时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随处可见:人们没有计划详细的日程安排,即使有计划也不一定按照计划行事,而是想到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喜欢将事情杂糅在一起做,特别是在办公的地方,我们随处可见一个工作人员正在同时应对几个人或同时处理几件事情;人们认为时间是灵活随意的,比较看重人情味,如果有人因为事情耽搁了工作,这是可以原谅的,像中泰两国的教师在课堂上中断授课进程,去接电话或签文件等都是常见的事。 (二)时间意识——环形时间观 时间意识通常可以分为线形和环形两种。持线形时间观的人认为时间就像一条直线不断在延伸、在流逝,一旦失去便不能挽回,所以这类时间观的人关注的是未来,使用时间的精确度也极高,甚至到秒。 中泰两国人民持环形时间观,认为时间可以循环、可以重复,觉得时间是周期性的,一个星期结束后还有下个星期,周而复始。在这种时间意识下,人们便认为时间是充裕的,养成了不紧不慢、休闲悠哉做事的方式。 (三)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一般可以分为将来时间取向和过去时间取向。持将来时间取向的人思维活跃、好动求变,怀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工作以求取得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参考资料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世界越来越近,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的差异性,有不同才会特别。 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风俗习惯上。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往往也因风俗习惯不同而成。 一、饮食习俗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1、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且现已开始有不食早餐的风气。无疑少食多餐会比一日三餐、二餐科学,特别是不食早餐更易患胆石症。 2、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美国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 3、中国许多家庭逢年过节时菜肴特别多,应酬也特别多。而美国人宴客或过节,从不铺张,连总统宴请外国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劝酒。 4、中国人烹调时喜欢用植物油,美国人则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因此美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 二、价值观念与思维的差异 传统的值观念是各国文化的核心。与西方离散性相反,中国人崇尚聚拢性。多少年来,汉民族形成一种崇尚集体反对个人主义为主的强烈意识。个人主义,即一切从个人出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人本”、“人本”则强调人的价值。它的核心是个人奋斗和独立精神。 具体来说,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立体性的,是一种阴阳互补的,内向性,是

中西文化差异情景案例分析说课讲解

中西文化差异情景案 例分析

Culture Difference Case Study Unit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is something we do every day. It takes place so naturally that we simply fail to notice it until it hiccups or breaks down. Though it is commonplac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communication is life and life is communication. 1.When you join a social gathering, you must be aware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that govern the way things are going to proceed. There is a technical term for such rules and procedures—schema. 2. Face and politeness are two other areas which are extremely value—sensitive. 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politeness is self—denigration and other—elevation. Case 1 Litz is a professor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 university in Finland. She invited her Chinese students home for an evening party. The schema from Litz’s point of view includes the following: 1. Giving invitation: by phone / by mail 2. Prepare everything before the arrival of guests 3. Receiving guests: open the door / express welcome / take their overcoats / introduce guests / offer them drinks / make them comfortable 4. Serving food: set the table / soup first / main course / desert 5. Post dinner activities: chat / play music / offer more drinks 6. Seeing guests off: thank them for coming / good night Litz’s evening party was not very successful, because she was upset by one of her guests. Here was the initial conversation between Litz and Lin: Litz: (opens the door) Oh, Lin, how nice you could come! Lin: 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your house. Litz: Come on in. Lin: (comes in) Litz: Can I take your coat? Lin: No, thanks. Litz: Ok, this way please. Lin: (take off her coat and hangs it) Analysis: Litz was hurt because Lin did not let her h ang her coat. Litz’s offering to hang Lin’s coat is one of Litz’s ways (it’s on Litz’s schema). On Lin’s side, she thought that Litz was her supervisor and that it was inappropriate to let her supervisor hang her coat. Here we have an instance of one action attached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Case 2 Finding an Interested Buyer

国际市场营销 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

论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1891)把文化定义为:个人从其所属的组织成员中获得的知识、信念、技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方面蕴涵着的已有内容及形式。在这之后出现了几百种关于文化的定义,探究其共性不难发现:文化是习得的,分享的,并从一代传承到下一代;文化不仅通过父母传递给他们的孩子,还通过社会组织、特殊群体、政府、学校和教堂进行传递。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明显,文化要素在国际营销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国际营销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东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各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进程,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不仅影响国际营销活动中营销组合的各个要素,还影响到营销者的策略制定。因此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必须了解目标国与母国的文化差异。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总的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和态度 格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 Hofstede)将文化定义为人类一群成员区别于另一群成员的思想意识的集合体。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包括价值体系,它阐明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或者一种偏爱。他通过对IBM经理们的工作价值观的测试提出了五维度的文化差异:权利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时间透视法。研究表明在这几个维度得高分的国家为亚洲(中国、日本、韩国),而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分数较低。了解这些维度差异有助于国际营销者规避文化壁垒,并根据差异调整产品、渠道以及管理上面的策略。例如,日本企业营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更看重市场份额而不是短期的利益,很多西方公司在在日本建立分销渠道上会碰到障碍,那是因为日本人看重已经建立的起来的关系,而惧怕和担心不熟悉的。又如,在中国馈赠礼物是商务活动中很正常的行为,通常是建立一些商务合作关系的常用手段。但是送礼与贿赂之间又着某种微妙的关系,这在西方国家通常被认为是非法的。 2、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形式和传播工具。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或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可行性依据。然而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在着个性,突出地反映了在人类语言表达方式上。正是这些个性产生了文化差异,构成了国际营销活动的障碍。明确了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明确了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应该注意的要点,从而可以降低营销活动的成本,提高效益。艾德·霍尔从语言的角度提出高背景文化与低背景文化。在高背景文化中,一条信息的语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少而不主要,大部分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过程中,涉及参与人员的背景、所属社团及其基本的价值观。在低背景文化中,信息表达比较直接明确,言语是沟通的大部分信息的载体。语言主要分为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前者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广告传播和商品名称的翻译上,后者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商务谈判上面。 3、宗教 宗教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大部分文化中,人们会在宗教信仰中找到其存在的意义和信仰的合法性。宗教对人们的生活习惯、需求偏好、生活态度以及购物方式都有重要影响,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更加注重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和创造性。受伊斯兰教影响,中东国家的妇女除了在食物购买方面具有发言权外,其他购买决定都由男性

中泰傣族服饰及文化的对比分析

中泰傣族服饰及文化的对比分析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一> 中国傣族与泰国的泰民族来源 在中国,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于老挝的傣族Thai Lue为同一分支,是泰民族(Thai,泰国主体民族)的一个分支,语言、文化和习俗与泰国和老挝主体民族接近。主要分布于云南省部分地区,人口115万余人。主要聚居地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等县,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平、双江等县。 泰国目前人口约5885万人,其中以傣族为主。泰国人民曾经历多次的民族迁徙,据推测他们的祖先居住于印尼等南洋群岛,后来渡海到中国南部和西南沿海区,再迁移到泰国北部,于13世纪建立最早的泰国王朝。 根据泰人迁移的历史来看,是傣族由中国南部,沿着肥沃的河谷向南迁移:由中国南部的红河谷到布拉玛普得拉河谷(雅鲁藏布江下游),到湄公河谷等。而13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蒙古族的压迫下血度往南迁徒。傣族在迁移的过程里,不断地与当地的民族融合,包括蒙—高棉族(Mon-Khmers)族、藏—缅族等。根据目前出土的资料显示,傣族能够和平地与当地民族融合、吸收当地文化,可能是因为迁往的地区已有少数傣族定居,所以他们容易以合作而非武力的形式与当地人民相处。 <二> 中国傣族与泰国的泰民族的传统服饰 中国: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 傣族女子的服饰深合东方女子的秀美窈窕之姿,据人体流线设计,将女子的窈窕之姿勾勒出来,着之秀美窈窕。傣族女子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傣衫除紧身外,长仅及腰部,后摆不及腰部,少许背脊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 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由于傣族居住的村寨生产竹子,他们除了用竹子建成幽静而雅致的干栏式住宅和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外,

中德饮食文化差异浅析

2011年5月(总第276期) 法制与经济 FAZHIYUJINGJI NO.5,2011 (Cumulatively,NO.276) [摘要]中德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的差异会给两国人民的交际带来很多问题。本文拟分析中德两国饮食文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试着从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两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以期对两国人民日益密切的交际起到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国和德国都是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随着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交通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两国的合作越来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人民在交往的过程中不能够相互理解,导致交际不能顺利进行。笔者曾经碰到这样的情况:德国的外宾来企业参观,领导非常重视,提前在高档的饭店订了酒席。到了中午12点甚至下午1点,外宾也不愿意停下工作去吃饭,预定好的酒席只好作罢;或者有时候外宾去了酒店,也只是点几个简单的菜式,吃几口就说饱了。领导让翻译人员多次劝说外宾去吃饭或者多吃点,一般都会遭到拒绝。每当这个时候,气氛就会变得很尴尬。领导认为外宾不接受宴请可能是对企业不满,外宾此时也变得沉默。 饮食文化在与中国人民的交际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通过对中德饮食文化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帮助我们预见与德国人民的交际行为,并解决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中德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烹饪方式差异:中国菜烹饪得随意性、趣味性强,德国菜烹饪得规范性、机械性强 中国传统的烹调方法,会因各大菜系的不同风味与特点而有所不同;同一菜点的口味、主辅料的搭配,也会因为厨师的专长和喜好而有所不同,甚至还会因为厨师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因此,中国的烹调不讲求克与秒的规范化,而存在随意性。 中国的烹调带有极强的趣味性。人们不仅享受吃的乐趣,也很注重制作过程的有趣性:比如一碗普通的刀削面,一般不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人们在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德国膳食的烹调过程非常的规范化,要求添料的分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刑来顺教授在他的《德国文化解读》一书中就曾经描述过德国厨房的情形:厨房里摆着量杯、温度计、闹钟、天平等器具,就像进了实验室一样。比如烤面包,按照固定的烹饪菜谱,定时定量放入面粉、酵母、黄油,温度、时间也都要严格按规定行事。因而厨师的工作就变得非常的简单机械,犹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 (二)饮食习惯差异:中国人采用聚餐制,德国人采用分餐制 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采用的是围桌聚餐、同盘而食的进餐形式,可称之为聚餐制。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了一种极大的情趣,吃饭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机体的热量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聚餐来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三五好友,雪夜围炉,举杯痛饮,共涮一锅;或老少家人,春日围桌,觥筹交错,共叙家常。其乐也融融,其意也浓浓。 德国实行分餐制,指大家在同一张餐桌吃饭,饭菜按人数分成若干小份,每人只吃自己的一份。比如牛肉烤好之后,每个人都去切自己那份,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不同的酱蘸在肉上一起吃。主人不必给客人夹菜,大家各吃各的,互不干涉。 提到中德的饮食习惯,还必须提到饮酒。在中国“无酒不成席”。中国人有敬酒、劝酒和灌酒的习惯。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得有失面子。德国人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闻名,但没有劝酒的习惯。德国人习惯喝啤酒,但都是一人一个杯子,无需斟酒,自喝自取,随性而为。 二、中德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浅析 (一)烹饪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两国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德两国烹饪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中德两国人民思维方式的不同。德国素有“思维的故乡”的美称,德国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这个民族孕育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他们的身上无不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中国人则注重“悟性”,讲究通过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去理解和分析事物。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习惯顺应自然,重视经验,轻视创新实验。爱因斯坦就曾经分析过中国缺乏自然科学的原因,“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实验而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一个典型事例就是曹冲称象的原理,实际上就是西方的阿基米德定律。阿基米德则将他在洗澡时悟出的道理形成了一个原理,并被广泛应用。而在中国,曹冲称象仅仅被作为道德故事来传颂,其隐含在后面的定律却被忽略了。 西方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注重感官所提供的原材料,并把理性原则应用于这些原材料,使其成为有规律的、自我连贯的整体。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则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就思维定势而言,直觉的整体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饮食习惯的不同体现了两国人际关系的不同 中德饮食文化差异浅析 史玮璇雷秀云 (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河北保定071000) 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