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译长干行

合集下载

从庞德诗学“三概念”看《长干行》的翻译

从庞德诗学“三概念”看《长干行》的翻译

从庞德诗学“三概念”看《长干行》的翻译作者:程驰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3期埃兹拉·庞德是二十世纪意象派诗歌鼻祖,提出对当时“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时代诗风的批判与改革。

意象派诗歌强调选材的自由与节奏的创新,要用准确普通语言。

由于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比较大,意象派诗歌主张将诗歌浸在意象之中,不应该直抒胸臆,而要采用较为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庞德热心于研究和翻译中国古诗词,主张在译文中找出汉语意象,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再现原文的真正语言,而不应该过分强调字词直译,要更多地玩味出诗歌背后隐藏的感情。

根据庞德诗学“三概念”,诗歌可以三类:声诗,形诗和理诗。

声诗强调诗歌的音乐特质,不同语言的读者即使不懂得诗的意思,但是也可以感受到音乐美。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概念很好的诠释了“诗即是歌”的说法。

声诗几乎是没有办法翻译的,所以在庞德的译文里面有很多直接引用源语的例子。

形诗从视觉角度出发,指诗歌能够带给读者视觉想象的特质,这个概念使得庞德在诗歌创作于翻译中格外看重意象的书写、创造与展现。

好的形诗可以尽可能地翻译成目标语而又没有意象的流失。

理诗意指诗歌的选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描述的是诗人的借文字传达出的情感内涵。

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诗是没有办法直接翻译的,而只能在目标语中寻找相似的结构表达相似的意义。

庞德翻译的大量中国古诗词都很好的体现了他的这些观念。

本文将以诗仙李太白的《长干行》为例分析他的翻译。

《长干行》是一首爱情诗,描写的是一位居住的长干里的商妇自述。

诗歌从男女主角小时候同嬉戏玩耍写起,至两人成婚,到最后丈夫出远门离去,妻子在家日日等候的故事。

从声诗角度来看,原文押了汉语拼音中的ai、ui、ao和a的音,这使得原诗读起来具有很和谐的音律美。

而这些美感在译文中则几乎都流失了,因为译文并没有做到押韵。

从形诗层面来看,原诗中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意象在译文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十四为君妇”这句中,庞德把“君”译成了“My Lord you”。

the river-merchant’s wife赏析

the river-merchant’s wife赏析

the river-merchant’s wife赏析the river-merchant’s wife是庞德翻译李白的《长干行》的名称。

庞德是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翻译的李白《长干行》让唐诗走向世界。

这首五言情诗描绘了商妇的爱情和离别,展现了追求理想生活的追求。

庞德的翻译将这一艺术形象传达到世界,为唐诗在国际上的传播打开了一扇大门。

庞德翻译的《长干行》英文诗歌将李白的意境转译为:The River Merchant's Wife:A Letterby Ezra Pound当时我还留着刘海,无忧无虑地在家门前玩耍,拔下花朵。

你踩着竹高跷,扮演骑马的少年,绕过我的坐处,玩弄着蓝色梅花。

我们在长干村生活,两小无嫌猜,没有厌恶或猜忌。

十四岁时,我嫁给了你,我从未笑过,因为我害羞。

低头看着墙,被叫过千百次,却从未回过头。

十五岁时,我停止了皱眉,我希望我的尘埃永远与你混合在一起,永远永远。

为什么要攀登这个望夫台呢?十六岁时,你离开了,去了遥远的古都廓犁岸,那里有漩涡的河流,你已经离去五个月。

猴子在头顶发出悲伤的声音。

你走路时拖着脚步。

现在,大门前苔藓丛生,各种各样的苔藓,深得不能清理!这个秋天,叶子早早地飘落,随风飘扬。

西园的草地上,八月里蝴蝶翩翩起舞,两只相互飞舞。

这让我受伤了,我变老了。

如果你正从江河的狭窄处下来,事先告诉我,我会走出去迎接你,一直到达到长风沙。

庞德的翻译虽有不足,但成功将唐诗引入世界,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和喜爱我国古典诗词文化。

这不仅是对唐诗的一次成功翻译,更是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为中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铺平了道路。

尽管语言和文化存在隔阂,庞德的翻译成就斐然。

比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句,形容小时候的游乐玩耍,表达男孩与女孩间的童趣,庞德却未能完全理解。

翻译或许可以更为贴切:我拔了一束花,在大门前嬉戏。

你骑着竹马而来,绕着床弄弄青梅。

庞德的杰出翻译功绩,让世界看到了唐诗的卓越之美。

《长干行》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长干行》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诗歌及其英译备受人们青睐。

李白的代表作《长干行》,拥有许多中外学者不同的译本。

文章运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庞德和许渊冲的译本,旨在得出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

最后总结出诗歌翻译可遵循的技巧,即正确理解与充分表达,旨在促进诗歌英译,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长干行》;诗歌英译;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198(2019)06-0057-05《长干行》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张媛(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收稿日期]2019-11-15[作者简介]张媛(1997—),女,陕西延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功能对等理论简介尤金·奈达(Eugene A.Nida )提倡翻译要功能对等,也就是说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只讲求表面文字层面的对应,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语言层面的一致。

即所谓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功能对等理论在要求形式对等的同时也提倡动态对等,当原文的形式对译文的输出造成一定干扰时,译者应当把原文的内容作为翻译时的重点,让形式对等对功能对等进行让步。

由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客观性,所以它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努力使目标语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较为一致的阅读效果。

因此强调翻译重点应放在原文意义和内容,而不应局限在原文固有的结构和形式。

中国的翻译经历了一个较为缓慢的发展过程,与西方的翻译研究相辅相成。

翻译的标准也影响着译文的质量,奈达在这方面也作出了贡献,站在语言学的视角上,他提出了功能“动态理论”,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

这几个方面的重要程度是不尽相同的。

在奈达看来,形式排在意义之后。

译文中的形式对等不是绝对的要求,但如果只把重心放在这个层面上,文章很可能会晦涩难懂,对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造成困扰,便违背了翻译本身的意义。

通过后续的补充,奈达还提出了有关对等的两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精品]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

[精品]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

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摘要:许渊冲先生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文化竞赛论”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运用此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作《长干行》的两个英文译本,以此说明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

关键词:优势竞赛论《长干行》许渊冲 1.理论源起――提出“优势竞赛论”的原因许先生平生译著颇多,理论贡献颇丰。

他的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其中“竞赛”指“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许先生的理论是众多大家理论基石之上的高度概括、总结和新发现,其中包括鲁迅提出的关于文章的“三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郭沫若的“创作论”和傅雷的“神似说”。

许渊冲说:“我的译论总结了中国自孔子到钱钟书的观点,并加以发展。

”(许渊冲、许均:1998)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许先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他渐渐认识到,西方翻译理论主要是研究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互译)理论问题,而真正解决中西互译实践的理论问题应当依靠的是中西互译的翻译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翻译理论必须以解决外汉互译这一特定的双语转换所涉及的各种相关因素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依归。

许先生指出:“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外国人出版过中英互译的作品,而在中国却有不少能互译的翻译家。

――而理论来自实践,没有中英互译的实践,不可能解决中英互译的理论问题。

”(许渊冲:2000)正是基于这些认识,许先生提出了“优势竞赛论”。

2.理论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过程 2.1萌芽阶段许先生早在1982年就指出:“有个外国学者说过: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统一。

而在我看来,统一就是提高。

因为两种文化的历史不同,发展不同,总是各有长短的,如果能够取长补短,那不是可以共同提高了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又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在竞赛中,要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许先生“优势竞赛论”思想的萌芽。

谈庞德对古诗《长干行》翻译

谈庞德对古诗《长干行》翻译

谈庞德对古诗《长干行》的翻译摘要: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被人们广为流传的乐府诗。

埃兹拉·庞德运用意象的方法对《长干行》做了翻译,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美译诗。

庞德并没有完全遵从原诗,而是在形式和意义上对原诗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处理,本文分析了《长干行》英文翻译与原诗的差异,并从语言及文化等方面进行解释,最后从历史的角度对庞德的英文翻译版本做出总结。

关键词:《长干行》庞德翻译中西差异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被人们广为流传的乐府诗,这首诗描写了商妇的爱情和离别。

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

不仅因为其鲜明的节奏感,更是因为诗中描写的美好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是西方“意象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他主张尝试不同的诗体,注重用简洁凝练的语句以及意象来表达内容。

他对《长干行》的翻译不拘泥于诗歌的外在形式,运用了各种意象对原诗进行了创造性地翻译,实现了诗歌的再创作。

意象派触发起现代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持久不衰的热情,推动英美诗歌朝现代派方向转变。

在庞德看来,翻译不应该是字对字的文法翻译,因为如果这样,文学作品就会丧失原语作品本身的时间、地点与当代相关联所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相反,翻译应该是一种阐释,译者通过阐释创造新的诗歌。

庞德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遵从原诗,所以译诗与原诗在意义方面有一些差异。

1、译诗对原诗在文化因素上的改动首先,庞德将译诗的题目写为the river-merchant. s wife: a letter,他将原诗理解为河商妻子为了表达思念之情给丈夫写的一封信。

而对古诗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是多情少妇的内心独白,中国这样的古诗并不少见。

中国人历来感情含蓄,古代女子尤其如此。

并且在古代由于礼教的约束,女子是不会向丈夫倾吐如此露骨的相思之情的。

因此,“a letter”用在此处并不恰当。

诗的第二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庞德由于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不了解把竹竿当作马骑是男孩子通常玩的游戏。

庞德 李白 长干行

庞德 李白 长干行

唐诗是中国五言、七言今体诗的高峰,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百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

从瞿理士(Herbert A. Giles)1898年出版的英译唐诗算起,唐诗英译也只有一百多年历史,期间有不少优秀译本问世。

而唐诗中,李白的诗歌独具一格,清新飘逸,豪放大气。

因此对他的诗歌英译研究是非常多的,《静夜思》就有9个译本。

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理解不同,导致诗歌翻译的多样化,翻译理念和方法精彩纷呈,各异其趣。

诗歌翻译是最难译的,鲁迅、林语堂等认为诗歌不可译,所以历来诗歌翻译少,其理论研究更少。

人们大多停留在翻译经验和体会这一层。

但还有另一种说法:虽然诗歌无法从一种语言变换成另一种语言,但它可以用来移植。

(雪莱)这也为本文提供一个支撑点,笔者是从诗歌可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诗歌翻译要经历理解,阐释,表达三个阶段。

诗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意”,而“意”极具涵盖性,是作品的核心及思想。

因此,理解并阐释这个“意”就能顺利进行所谓的“语言移植”。

这就涉及到本文所研究的理论——阐释学。

阐释学一词起源于希腊,在经历了神学阐释学,方法论阐释学,和本体论阐释学的发展之后,已逐步完善成一门理论和哲学。

阐释学又名解释学,释义学,它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方法论,实质是以不同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同一思想,目的是重现原文的意义。

译者在理解文本之后,对文本所表达的“意”进行阐释。

而中国阐释学发展较晚。

1987年,杨能武教授在《中国翻译》上发表的“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正式将阐释学引入中国,之后,阐释学在文学翻译中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诗歌翻译中,这一运用尤为常见。

译诗的大家许渊冲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译诗不仅仅围绕忠实原文为目的,应该讲究“准”,对诗歌理解准确,英语表达用词贴切,精当。

(丛滋杭)本文以李白的《长干行》为例,从不同的译本看译者不同理解和翻译。

诗歌翻译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纽带,所以应该提倡并鼓励这项新事业。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阐释学的起源及发展;第二部分简介李白及其诗歌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第三部分讨论《长干行》的不同译本,看译者的不同阐释。

解读庞德译作《长干行》与原诗的文化差异

解读庞德译作《长干行》与原诗的文化差异

解读庞德译作《长干行》与原诗的文化差异任桂婷1、2高扩昌2(1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商洛学院英语系,陕西商洛726000)摘要: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曾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学锲而不舍地努力理解并全力推介。

在庞德所翻译的众多诗作中。

李白的《长干行》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一首。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庞德的译文与原诗之间产生了许多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使译作读者无法领略原作的精神实质。

本文通过比较庞德的译文与李白的《长干行》之间的文化差异,找出影响庞德翻译误差的几方面因素,旨在强调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庞德长干行文化差异文化误译语言与文化译文与原诗一、引语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作为中国诗歌的代表.随着中国文化西传进入了西方文化人的生活.也进入了西方诗人的视界.成为他们题咏东方文明和中国诗歌的一个象征。

西方人是从李白开始了解中国诗、接受中国诗的。

因此.李向在中国文化西传的历史中起着中国其他诗人所不可相比和替代的作用。

然而李白在西方的影响之所以能够迅速扩大,还要归功于许多英美作家对中国诗的翻译。

他们的译作影响广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他们改变了中国诗在西方社会寂寞无闻的状态,也正是他们掀起了中国文化西传的高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著名诗人庞德。

埃兹拉·庞德(E zr a Pound)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研读过许多中国、日本诗词,是美国20世纪初“新诗运动”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中国在他心目中是一个文明古国.他认为中国之于新诗运动就如希腊之于文艺复兴…。

因此,他将大量的中周古诗翻译成英语。

庞德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诗学锲而不舍地努力理解并全力推介.他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中重塑了美国作家的中国形象.美国作家很少不通过庞德的译述了解中国的文学和文化。

但他并不精通汉语,所翻译的唐诗的原文本为日语,所以译文与原诗的出入便在所难免。

正如他翻译李白的《长干行》。

从庞德译《长干行》看译本的接受

从庞德译《长干行》看译本的接受
Rvr rh n wi i - cat f e Me e L t r( ee 江船商 人之妻 的一封 家 t
给 予该诗 集一致的好评 。 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评论 为 :“( 神
州集 > ) )是英语写成 的最美的书… …如果这 些诗是原著而 非 译诗 ,那 么庞 德便 是当今最 伟大 的诗 人 。”[p - 。 长 干 1 11 ]23 行 还被认为是 “ 他对英语诗歌 所作的 ‘ 最持久 的贡献 ’。 这 首译 诗被入选 1 5 m r a o m , 0 ei n e s 该书大 多是美 国名诗 A c P
列举 并分析。
lo o t他漏译了 “ o k u? 常存抱柱信” ,增译 了一句 F rv r n oe e d a
frv r n rv r 将 “ 夫 台 ” 简 单 译 为 lo o t 而 , oe e df e e. a o 又 望 o k u。然
庞德 是新诗 运动 中影响最大 , 同时也是对 中国诗最热情 的美 国现 代 诗 人 。他 英 译李 白 的 长 干 行 而 成 的 Te h Rvr rh n'Wf AL t r i - c a t i e Me s e et 被收录于 C ta 神州集 e ahy , 也名 华夏集 》 )中 。无论是庞德 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 ,都
第 3 卷 第 3期 3
2 1 3月 0 2年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i f ce c n n i e rn o r a o Hu a i e s y o in ea d E gn e ig t S
Vll3 O. 0 _3N 3 M a. r201 2
化语境 中译 本被读 者接受并获得肯 定的原 因。 关键词 :庞 德;长干行 ;操纵 学派;美 国新诗运动 ;译 本的接 受

诗学视域下李白《长干行》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以庞德、许渊冲

诗学视域下李白《长干行》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以庞德、许渊冲

庞 德 从 自己 对 整 首 诗 的 理 解 人 手 翻 译 题 目。 T h e R i v e r - me r c h nt a ’ s
译 时 所 处 的 文 化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本 文 从 勒 菲 弗 尔 阐 释 的 “ 诗
三、 两译 本 诗 学 特征 比 较 ( 一) 诗 歌 韵 律 的 处理
手法 、 体裁 、 主题 、 原 型人 物 、 场 景 家 。 译 作 范 围 和 数 量 均 非 常 广 大 , 英 译《 长 干 行 》以 日本 学 研 究 者 及 和象征 等 ; 二 是 文 学 在 整 个 社 会 体 几 乎 涵 盖 了 整 个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作 汉 学 专 家 费 偌 罗 萨 ( F e n o l l o s a ) 的 遗 系 中的 作 用 。勒 菲 弗 尔把 翻译 看 作 品尤 其 是 诗 词 作 品 。他 认 为 : “ 文 学 稿 为底 本 。 费 氏 译 稿 中 , 《 长干行 》 是对文学原作 进行 的一种 “ 改写 ” , 翻译应 尽可能发 挥译语 优势 , 使 用 的 1 3译 为 C h o k a n k o , 费 氏 另 附 较 清 译 者 在 翻 译 文 学 作 品 时 受 到 占 主 最 好 的 译 语 表 达 方 式 , 而 不 一 定 是 晰 的 英 文 译 释 注 记 : C h o k a n =n o d T l e
B A I J I A Z H E N G MI NG/ 百家 争鸣
诗学视域 下李 白 ( < 长千
两英 译 本 的对 比研 究
以庞 德 、 许渊 冲 译 本为 例
口Hale Waihona Puke 一张 巧 平 、
诗 学
( 二) 译 者 简介

翻译目的论为庞德误读的辩护——以《长干行》英译本为例

翻译目的论为庞德误读的辩护——以《长干行》英译本为例

翻译目的论为庞德误读的辩护——以《长干行》英译本为例[摘要]庞德热爱中国古典文化,但是长久以来,他对中国诗歌的“误读”,使其译作饱受争议。

20世纪70年代目的论的提出以及目的论在翻译领域的影响,为人们评价庞德英译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

《华夏集》中的“误读”并不是翻译的失误,而是对原文新的理解和阐释。

本文以庞德英译唐朝著名诗人李白《长干行》为例,以目的论为指导,分析庞德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翻译目的,以及为实现其翻译目的所使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庞德;目的论;《长干行》庞德(Ezra Pound),英美文坛巨匠,通晓多国语言,历史及文学;同时也是一位成就非凡的翻译家,翻译出版了日本、意大利和希腊等多国语言的文学作品。

庞德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巨大,他曾在多名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将《大学》、《中庸》以及《论语》等翻译成英文。

1915年,庞德出版其翻译的19首中国古诗,命名为《华夏集》(Cathay)。

《华夏集》出版后,引起西方文坛巨大轰动和西方读者广泛欢迎,同时也备受争议。

《华夏集》的“不忠”到底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误读还是另有原因?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结合具体的时代历史及文学背景,对庞德的创作及翻译原则进行探讨。

一、庞德诗歌特点及其翻译观庞德是美国“新诗运动”发起者,是意象主义运动的先驱。

庞德的诗歌特点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诗歌表达具体直接,反对语言抽象化;第二,用词精简,没有多余修饰。

庞德作为意象派的发起人,坚持诗歌创作应当做到凝缩、简练和含蓄。

另外生动和具有美感的意象也不可或缺;诗人所使用的意象能够为读者呈现出具体的画面感。

庞德翻译作品坚持了自己的诗学观。

中国古典诗歌重视的意象优美、语言精简、以及准确传神,这与庞德的诗学观点不谋而合。

庞德将翻译行为看做丰富本国文化的有效手段,翻译能够引入全新的诗歌理念,他认为使英国文学包含生机与活力的秘密正是外国文学的引进。

庞德翻译观亮点在于“创意翻译”的概念,他认为,翻译是对原文作品的部分批评。

《长干行》

《长干行》

李白《长干行》,附: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英文翻译《长干行》李白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Ezra Pound 河上贾人妇:一封信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 I played about thefront gate, pulling flowers.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Chokan: Two smallpeople,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At fourteen I married My Lord you.I never laughed, being bashful.Lowering my head, I looked at the wall.Called to, a thousand times, I never looked back.At fifteen I stopped scowling, I desired my dust to be mingled with yours 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At sixteen you departed, You went into far Ku-to-en, by the river of swirling eddies, And you have been gone five months.The monkeys make sorrowful noise overhead.You dragged your feet when you went out.By the gate now, the moss is grown, the different mosses, Too deep to clear them away!The leaves fall early this autumn, in wind.The paired butterflies are already yellow with August Over the grass in the West garden; They hurt me.I grow older.If you are coming down through the narrows of the river Kiang, Please let me know beforehand, And I will come out to meet you As far asCho-fu-Sa.。

从互文性理论看庞德英译《长干行》

从互文性理论看庞德英译《长干行》

作者简 介 : 边立红 (9 8一 ) 女 , 16 , 河南郑州人 , 文学硕士 , 长沙 理工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副 教授 , 专业 为外 国语 言文 学 , 研究方 向为 翻译 ; 李捷 (9 8一 ) 女 , 18 , 湖南长沙人 , 长沙理工大学外 国语学 院硕 士研究 生 , 专业为外 国语言 文学 , 研究方
摘 要: 互文性理论作 为当代一种重要 文本理论 , 强调文本 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 与翻译研 究在 很大程度上 达到 了契合 。选取庞德 英译本《 长干行》 以互文性理论 为理论基 础分析文 本 中互 文度 的不 当及 缺失 , , 由此揭 示 出将 互文性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 的必要性。
向 为 翻译 。
边立 红等 : 从互文性理论 看庞德英译《 有 引 用 、 典 、 贴 、 用 拼 仿作 戏拟 以及 涉 及 文化 各 方 面 内涵 “ 知识 ” 前 的再 现等 。翻译 活 动本 身也 可 以被 看 作 是一 种互 文 活动 , 者 利 用 已有 的 互 文 知识 正 确 译 解读原作 中所 蕴藏的社会文化 内涵 、 文化背景等以达 到对原作正确的阐释及完成。译 者在将一种语言的作 品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时, 他关于文本 、 主体以及文化的 互 文 性知 识都 被 调 动起 来 参 与 构 建 译 作 文 本 的 过 程 , 与原 作 品 中的文 本或 文化 形 成 了明 显 的互 文参 照。互 文 性 理论 使得 翻译 研 究 成 为 了一 个 开 放 性 系 统 , 广 更 泛更多样化的因素被纳入到翻译研究 , 为翻译研究提 供 了更多 的 可能性 。 三、 从互文性理 论视角下看庞德的英译本《 长干 行》 李 白是 中国浪 漫 主义古 典 诗 歌 的代 表 。他 在文 学 写 作 风格 上 注重想 象 , 神 话 等多 元 化 写诗 素 材 , 利用 打 破 常 规表 现形 式 。《 干行 》 长 一诗 中 , 白将叙 事 、 李 写景 及抒 情巧 妙融 为 一体 , 物形 象跃 然 纸 上 , 感 鲜活 真 人 情 实 。《 长干行》 体现了中国文化, 庞德创作的译本也体 现 了原作 作 品 中 的 文 化 。庞 德 主 张 诗 歌 要 来 源 于 生 活 , 长干行》 而《 描写了亲人间无尽 的思念之情 , 直观地 表 达 了一 种客 观事 实 , 这正 是 生活 中真 实情 感 的 流露 。 在 借 鉴 中国古 诗 来 创 新 本 国诗 歌 的 实践 过 程 中 , 发 他 现 中 国古 诗倾 向借 助意象 表 达 , 倡 简 洁 明 了 , 一 主 提 这 张与意象派诗歌运动不谋而合。庞德从 中国古代经典 诗 歌 中汲 取创 作 的灵 感 , 翻译 中 国诗 歌 的过 程 中不 在 仅 宣扬 了意象 主 义 原 则 , 还对 传播 中 国文 化 起 到 了很 大的推动作用。但在翻译 时由于漏译 、 误译 等造成的 忠 实 与等 效问题 一直 以来 也 是研 究 者们 争 论 和探 讨 的

庞德英译_长干行_的多维艺术综合_张保红

庞德英译_长干行_的多维艺术综合_张保红
、 “ 摘 要 :庞德英译的 《 长干行 》 一再被选入 《 诺顿美国文学集 》 等各种美国权威文学读本 , 本文从“ 用形” 词语 、 “ 、 “ 的表现性 ” 富于孕育性的顷刻 ” 大语境性 ” 以及 “ 无笔墨处的表现力 ” 五个方面探析了庞德英译 《 长干行 》 的 艺术特 色 , 一方面揭示了庞德译作之美与技巧的基本内涵与理据, 另一方面彰显了从多维艺术综合的视角进 行诗歌翻译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翻译艺术 ; 关键词 :埃兹拉 · 庞德 ;《 长干行 》 多维艺术综合 ( ) 中图分类号 :H 0 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7 2 4 2 2 0 1 2 0 5 0 0 7 7 0 5 - - -
·7 7·
, 译文 : Wh i l e m h a i r w a s s t i l l c u t s t r a i h t a c r o s s m f o r e h e a d . . . y g y [ ] : ( , ) 。 2 原文 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滪堆 , 译文 : Y o u w e n t i n t o f a r K u t o e n, b t h e r i v e r o f s w i r l i n e d d i e s . . . - - y y g [ ]原文 : ( ) 早晚下三巴 , 预将书报家 。 3 , 译文 : I f o u a r e c o m i n d o w n t h r o u h t h e n a r r o w s o f t h e r i v e r K i a n . . . y g g g ] — — 齐额短发 — — — 典型而独特 , 例[ 译文中 “ 妾” 之发式 — 循着 “ 这幅画 ” 读者不难想象出 “ 妾” 之 长 相、 1 年龄 、 服饰等等 。 读此一句 , 译文读者 便 可 一 步 跨 入 汉 文 化 语 境 。 比 照 不 懂 汉 语 的 庞 德 所 依 赖 的 费 诺 罗 ) ?( 萨( 笔记中 的 译 文 “ E. F e l l o n o s a M h a i r w a s a t f i r s t c o v e r i n m b r o w s C h i n e s e m e t h o d o f w e a r i n y g y g ③ ) ”, 可以看到庞德参照了费氏的笔记 , 但却超越了费氏的 译 文 , 其“ 用 形” 的 艺 术 特 色 鲜 明, 又不失其 h a i r 定下全文内在节奏基调的功用 。 叶维廉研究了庞德的译文后指出 , 译文 “ 超越了行文的意义 , 重现了文 化 ( ) 。 例[ ] 见郭建中 2 原文 “ 瞿塘滟滪堆 ” 本指瞿塘峡口一个叫滟滪的巨石 , 因其自 古以 意义 ” 0 0 0: 3 0 6 3 0 7 2 - ” 来给行船的人们带来危险 , 令人望而生畏 。 诗中 “ 妾/ 提及此处的 用 意 在 于 担 忧 远 行 夫 君 经 过 此 处 时 的 I 人身安全 , 这一点汉语读者一望便知 , 而直接译为英文专名则西方读者恐怕未必理解其中之意。庞德作 , ( 采用 日 文 译 音 对 译 “ 瞿 塘 滟” 三字后( 庞德显然又把汉字意思搞错了) 再通过“ 用 形” 出的选择是 : t h e ” 漩涡翻滚的河水 ) 暗示出其间的凶险 , 这便从侧 面 表 现 了 “ 妾/I 内心 o f s w i r l i n e d d i e s/浪险流急 、 r i v e r g “ 的隐忧 。 此外 , 用形 ” 所形成的短语节奏 , 应和并承续着前文的节奏基 调 。 例 [ 译文通过“ 用 形” 暗示了 3] “ ) , ) 三巴 ” 的崎岖与险峻 ( 通过译句的长度也象似地 ( 表征了路途的艰 t h e n a r r o w s o f t h e r i v e r K i a n i c o n i c g 辛与遥远 。 如此一来 , 原文中专有地名背后的蕴涵在译文中被激活 , 而且与全诗融为一体 , 协调着诗 歌 律 动的情感与节奏 , 显得妥帖自然 , 诗意醇厚 。 “ 词语的表现性 ” 蕴含 2. “ 按传统的说法 , 所谓表现性 , 就是指通过人的外表和行为的某些特征 , 可以把握到人的内在 情 感 、 思 ” ( 或者 简 单 地 说 , 人 体 的 外 观 和 行 为 表 现 了 人 的 内 在 情 感 生 活。 童庆炳 2 黑格尔 想和动机 , 0 1 1: 3 1 0) ( ) “ 就表现性说得更为具体而 细 致 : 能 把 个 人 的 性 格、 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 1 9 7 9: 2 7 8 ” 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 。 庞德的译文在选词用字上往往摒弃概念性的陈述 , 重视经 验 直感的表现 , 尤其是善于勾画人物的一言一行 、 一举一动来表现人物当时的情感 、 态度 、 心境甚至性 格 , 以 此增强译文的可视效果与生动性 , 这既是庞德英译《 长 干 行》 全 篇 的 主 导 特 色, 也是庞德意象主义诗学原 — —“ ( , “ 绝不使用无益于 表 现 的 词 ” 提倡在诗歌创作中只是呈现不加陈 则的实践和彰显 — P o u n d 1 9 6 8: 3) ” ( ) 述的方法 , 把一切陈述性和推理性的文字都剔除干净 。 朱徽 2 例如 : 0 0 1: 3 6 8 [ ]原文 :十四为君妇 , 羞颜未尝开 。 4 低头向暗壁 , 千唤不一回 。 译文 :A t f o u r t e e n I m a r r i e d M L o r d o u, y y , I n e v e r l a u h e d b e i n b a s h f u l . g g , L o w e r i n m h e a d I l o o k e d a t t h e w a l l . g y , , C a l l e d t o a t h o u s a n d t i m e s I n e v e r l o o k e d b a c k. 在这段译文中 , 庞德用了一 系 列 具 有 表 现 性 的 动 词 , 将“ 的 举 止、 仪态以及形象勾画得尤为生 I/妾 ” ” 动、 饱满 。 首行中的表现性动词 “ 暗示出 “ 表现出的主动或自愿情态 , 这样的翻 译 有 别 于 陈 m a r r i e d I/妾 ” ” 。 这也为下文一系列表现性词语的出现打下了伏 述事实信息的译文如 “ A t f o u r t e e n I b e c a m e w i f e o u r y — — —L — — —l 笔 。“ 初为人妇的矜持与娇媚通过这些行为举止 ( I/妾 ” n e v e r l a u h e d o w e r i n m h e a d o o k e d g g y — — —n ) 表现得尤为充分 。 从这组 选 词 用 字 中 , 我们还可以看到庞德使用音素 a t t h e w a l l e v e r l o o k e d b a c k ) ] , ” 构型 ( 手段 ( 音素[ 反 复 出 现) 突显了“ 妾/ 的 举 止 神 态。 也 因 为 有 着 “ 眼 神” h o n e m i c a t t e r n i n l I p p g ( ) “ /妾 ” 的参与与暗示 , 之形象显得格外鲜活 、 可爱 。 l o o k I “ 富于孕育性的顷刻 ” 之审美张力 3. “ 富于孕育性的顷刻 ” 是德国美学 家 莱 辛 在 其 著 作 《 拉 奥 孔》 中针对 故 事 画 的 创 作 特 点 提 出 的。莱 辛 ·7 8·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长干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长干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长干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摘要:翻译对于传播国学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其英译方面仍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防止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庞德和许渊冲对李白《长干行》两种译本的分析,指出在古代经典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译者应该强化文化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关键词:《长干行》译者主体性庞德许渊冲一、译者的主体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仅开阔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还将翻译主体研究带入了研究者的视线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问题自然成为其中学者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到达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根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它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1]。

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主体性主要表达在译者自身的意识形态,译者的翻译动机及目的,对原文本的选择,在具体翻译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等。

二、《长干行》及其译本的介绍《长干行》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家喻户晓的一首乐府诗歌,整首诗歌一共十五行,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并以女主人公年龄的变化为时间顺序来记叙,刻画出了一位少妇的爱情和离别故事。

诗中通过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和心理活动,描写出女主人公的性格和感情的开展过程。

细腻缠绵的描写笔法,配合徐缓和谐的音节和形象化的语言,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少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幸福婚姻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总之,《长干行》塑造了具有美好情操的青年妇女形象,表达了妇女们对于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艺术上又极完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此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甚至将此诗翻译成英文。

庞德是美国著名诗人,其《长干行》的翻译在西方文学界影响很大,被推选为优秀译文之一,并在西方广泛阅读。

再谈庞德对李白《长干行》的理解与翻译.

再谈庞德对李白《长干行》的理解与翻译.

再谈庞德对李白《长干行》的理解与翻译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著名诗人艾兹拉·庞德对中国诗人李白的诗词《长干行》的理解和翻译的经过。

虽然这首译诗在西方文学界影响很大,被推选为优秀译文之一并在西方被广泛阅读,但是庞德既不懂汉语又缺乏对中国历史背景知识的必要了解,在翻译中难免出现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值得在此商榷。

然而,庞德对本诗的处理有几处却独具匠心,不仅丰富了诗歌翻译的技法和理论,也极大地丰富了他对意象派诗词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诗词;李白;意象诗词;诗歌翻译;语言复音音乐诗在美国读书时,在《美国现代诗歌选读》课上读到庞德翻译的T he R iver2M erchant’sW if e(李白的诗词《长干行》的英文译名)这首诗时,许多美国学生感到很难理解,甚至在内容上的理解与原文差异很大。

笔者便对庞德的译作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艾兹拉·庞德曾译过大量的欧洲国家的诗词和中国诗词,他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在西方文坛上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他翻译的各国诗词也在西方颇受推崇。

美国著名诗人艾略特曾评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国诗词的发明创造者”。

他翻译外国诗词的目的并非是介绍异国文化,而正如库伯(Cooper)所说:“实际上,他翻译并非是为了将汉语,拉丁语或法语的诗词译成英语,使其成为重要的英语诗词,而是庞德的翻译本身就是对多元化现代文化的响应。

”①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以自己倡导的意象派运动向传统的诗学挑战。

其实,庞德几乎不懂汉语,他开始从事汉语诗词的翻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1912年,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意象诗词,而意象诗又与东方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时他遇到了美国学者菲诺洛萨(Fenollosa)的遗孀玛丽,菲诺洛萨曾经多年从事东方文学研究,遗留下很多未完成的手稿。

她正在寻找能够帮助整理和出版菲诺洛萨有关日本戏剧和中国诗词手稿的合适人选。

而庞德也想借此吸取一些东方文化的精髓,便同意帮助整理和出版菲诺洛萨的手稿。

长干行课文语译

长干行课文语译

我在頭髮剛覆蓋額頭的年紀,折著花朵在門前玩耍。

你騎著竹馬過來,繞著井欄,拈弄青梅。

我們一起住在長干里,彼此感情融洽,毫無疑忌。

十四歲時成為你的妻子,羞怯得不曾展露出笑顏,常低著頭面向昏暗的牆壁,儘管你一再呼喚,也不回頭相對。

十五歲時才舒展眉頭,心情喜悅,願意和你長相廝守,即使化為塵灰也不願分離。

(我認為)只要你常抱持著至死不渝的信約,我哪裡會有登上望夫臺的一天。

十六歲時,你離家遠行,坐船要經過那瞿塘峽口的大礁石。

五月江水暴漲,船隻不能太靠近,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觸礁沉沒。

兩岸高山上傳來猿猴淒厲的鳴叫,感覺彷彿從天上傳來一般。

而門前你我過去一起憩息、漫步所留下的足跡,已逐一長滿了青苔。

綠苔已經厚到掃不乾淨,而落葉又飄零在早來的秋風中。

八月蝴蝶來了,雙雙飛在西園的花木上。

見到此情景,格外令孤單的我感傷,徒然讓青春美貌衰老罷了。

什麼時候你會離川歸來,請記得先把信寄回家。

我將不管路途遙遠,一直趕到長風沙那裡迎接你。

目的论视阈下庞德翻译观探讨——以《长干行》英译本为例

目的论视阈下庞德翻译观探讨——以《长干行》英译本为例

An Analysis of Pound' Translation 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With River-Merchant 's Wife:A Letter as the Example 作者: 李莉
作者机构: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出版物刊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页码: 82-8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庞德;意象;翻译;目的论
摘要: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

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其实有些所谓的误译恰恰是对原文的创造性翻译。

通过对庞德英译李白名诗《长干行》的分析,以目的论为视角,探讨了庞德的翻译目的和为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译李白所作《长干行》翻译技巧与方法拾例
学校:石河子大学
专业:师范英语
班级:2012级英语1班
指导老师:张丹丹
学号:2012501281
姓名:刘明霞
庞德译李白《长干行》翻译技巧与方法拾例
引言: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乐府诗,埃兹拉.庞德作为意象派诗人中的领军人物,作为诗人翻译家,他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家,而是将译文进行再度加工,用翻译策略诠释意象派的诗学观:语言表达力求含蓄、简练、凝缩,意象美是至高追求,而他所表现的意象如他所说是“理智和情感在瞬间的综合”。

本篇文章对庞德的翻译过程进行如下几点分析:首先是庞德因为不仅受中国文学影响也受日本文化影响对人名和地名的翻译带有日式外衣;其次是翻译过程中由于转述而造成的误译;最后最重要的是由于文化差异所涉及到的两个翻译技巧:归化(即对该内容进行舍弃直译其意或者将其转换成本国语言的对等语)、异化(即对该内容进行保留或者文内加注)。

一、首先,庞德不是看着中文的原本进行翻译的,而是根据欧内斯特.费诺罗萨的注本进行翻译,而他的注本用的是日语中的对等语,因此庞德的翻译内容表现出了日式色彩。

这一点在译文对李白的名字中有所体现,李白的英译名为“Li Po”,而庞德的翻译为“Rihaku”;此外,庞德还将“长干”译为“Chokan”,“瞿塘峡”译为“Ku-to-en”,“长风沙”译为“Cho-fu-sa”。

二、其次,毕竟庞德当时是靠转述了解这首诗进行翻译的,对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多义不甚了解,因此造成一些误译。

笔者将误译归纳如下:
1、首先是标题中庞德加了“A Letter”,熟悉中国文化的应该知道《长干行》是乐府诗歌,是商人之妻在商人久离家门而不归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略带委屈怨念的内心独白,这么表白心迹的话断然不可能是给商人的一封信,因此此处笔者认为是误译,只能视为“monologue”而绝非“letter”。

2、此外,在对这一经典名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翻译上,1)庞德将“竹马”译为“bamboo stilts”即“竹高跷”,而按照中文解读是指小孩子把竹竿骑于胯下当作马来玩,因此此处是“竹竿”而非“竹高跷”,这一点是对中国文化背景不甚了解而造成的误译;2)庞德将“青梅”译为“blue plums”,而“青梅”在英语中本来有对应译法即“green plums”,庞德此处用“blue”传递出的英美文化情感是“sad, depressed”即“忧郁”,而原诗中强调的是“青涩”,因此此处是对颜色词在文化语境中的蕴含意义的不了解而造成的误译。

3、最明显的误译之处在于庞德将“五月不可触”译为“And you have been
gone five months”,此处原诗中文意思为“五月瞿塘峡水涨难辨担心触礁”,很容易知道这里的“五月”是指五月份而非五个月,因此此处应该译为“May”,此处是词语的多义性以及译者没有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其真实含义而误译了歧义。

三、最后,在此篇译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差异译者用了归化法和异化法相结合的方式:而其中归化法既包括直接舍弃文化差异的词语及表达又包括将该词转换为文化对等的词或短语;异化法既包括将源语言直接音译使用又包括进行文内加注的方式。

1、对于归化法而言,直接舍弃文化差异的词语进行直译的例子是“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译为“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抱柱”和“望夫台”是两个典故,含蓄而充分地表达沉浸在甜蜜爱情中的小夫妻忠贞不渝的爱情。

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这两个典故,但是西方人却没有这一认知。

庞德在翻译时,直接去除了这两个典故,用了三个“forever”和“look out”来表达,三个“forever”用到了同词重复的修辞手法,还增加了诗歌的音律美。

如果庞德忠于原诗将这两个典故翻译出来,为了西方人看懂,就必须在是后面加上大量注解来解释这两个典故的由来,这样就会给读者造成压力,分散读者注意力,阻隔诗歌情感的表达。

而归化法中将涉及到文化差异的词换成本国语言的对等语,在“十四为君妇”中译为“At fourteen I married my Lord you”,在原诗歌中,不断出现“妾”“君”等大量体现中国当时男尊女卑文化背景特点的字眼,而英国没有那么多的区分,原诗歌是内心独白涉及到“妾”“君”等称呼,译文直接变为“letter”的形式,将称呼改为“I”“You”,呼告的方式也直截了当,而此处强调初嫁过去的称呼为“君”,译文在此处也格外用心的加了个“my Lord”这样表意相同同时又极具西方色彩的称呼,此处归化不得不说是令人眼前一亮。

2、针对异化法而言,诗歌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便是保留文化差异的词将其直接音译的例子就是大量的地名,如“瞿塘峡”译为“Ku-to-en”,“长干”译为“Chokan”,“长风沙”译为“Cho-fu-sa”,对人名地名我们一般采用直接音译,而不需要把其蕴含意思翻译出来(其蕴含意义影响文章或诗歌主要内容和大意情况下除外)
而异化法中还有一种是采用原文加注的方式,在标题“长干行”译为“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这里的长干里译者没有直接用音译,而是对其进行了加注解释,稍稍了解背景知识的人就会知道长干里位于秦淮河以南,地处南京,当时经商者居多,是经济中心,而从下文的“瞿塘峡”“三巴”可知诗中的“君”是以水路经商,因此标题利用长干里的文化背景知识,提取本诗歌的主题即水路商人之妻的独白或信,即“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来进行加注,这样的标题也更符合西方人用标题来反映诗歌或文章主题的习惯,有利于对主题的理解。

尽管严格说来庞德的译诗还有一些错译的地方,但是通过意象表达找到了跨越中西文化的共同规律,克服了一些文化差异,抓住了这首诗的灵魂,她的译作在20世纪初的欧洲好评如潮,嫌弃一阵强劲的中国风,同时引领了轰轰烈烈的意象主义运动,因此他的这一译诗称得上是一篇杰作。

同时他的误译也让后来者更意识到译文最好要第一手资料而不是通过他人转述,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因为转述和对源语言文化背景了解的匮乏而导致的误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