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苏教版选修
苏教版高中语文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第2课题 03 与诸子登岘山
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 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 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 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 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 语言优美。
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诗 人写此山为“空山”?
“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 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 空明与纯静。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 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 吊古伤今
作者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这种情感的?
首联先议论,说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 作者的感慨; 第二联紧扣上联的“古”“今”,道出自 己的 怀古伤今来自于这次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临所见之景,严冬天寒,更衬 托出登临者的伤感; 第四联既是写景,也是吊古伤今。“读罢 泪沾襟”,是诗人的感怀,也暗用了“堕 泪碑”的典故。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生平简介】
•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其诗与王维齐 名,时称“王孟”。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 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 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 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 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 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 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既是诗人心境空明,极力想表达山居之幽静, 那他为什么又写了流动的清泉、喧闹的浣女 和下水的渔舟呢?
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 和“静”、人心的宁静、淡泊。
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 招隐士》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的反 其义而用之。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 愿意留下来。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人生和自然的热爱与思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关注人生,热爱自然。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的背诵和默写;2. 诗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的分析;3. 诗文欣赏: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如“羊公碑”、“堕泪碑”等;2. 诗歌手法的研究:如对比、象征、寓情于景等;3. 诗歌意境的体会:如何把握诗中的情感和景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表现手法和意境,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诗文,重点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情况和默写成绩;2.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心得体会;3. 学生对诗文理解程度的测试;4. 学生对诗歌美感的体验和感悟。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教学资源:诗文原文、注释、译文、相关典故资料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自学能力;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与诸子登岘山》公开课教案_2
登高览胜思悠悠——古代诗人的登高情结【学习要求】1.完成情景体验第一、二题,通读“实时演练”与“迁移提高”诗歌,结合题目自行揣摩。
2.听完讲评后完成“实时演练”题目。
3.总结本堂课内容,课后完成“迁移提高”部分的诗歌。
【学习重点、难点】1.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写作缘起及相应的思想感情2.学会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情景体验】一、登山诗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4分)汉江临泛王维楚塞①三湘接,荆门九派②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①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
②荆门:在今湖北荆门南。
九派:九条支流。
③山翁: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1.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6分)2.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二、登楼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重阳登高诗1、重阳思归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重阳念友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3、重阳叹时伤己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重阳言志念奴娇·重九席上(宋)辛弃疾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
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
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
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与诸子登岘山》教案【1】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高中语文 专题二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重点
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难点
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法
朗读-赏读-背诵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小结:一二句说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作者的
浩瀚心事。第二联前句承古,后句承今,作者的伤感情绪来自今日的登临。一联初看突兀,结合二联又极自然。三联写登山所见,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第四联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其中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无所作为的自己与尚在的碑构成对比。
板书
作业
背诵赏析诗歌
教后札记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浑然天成,质朴无华。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三、四句,后有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见新颖。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感慨。4.颈联的写景,对于达情有什么作用?讨论后明确:颈联(五、六句)是全诗中仅有写景。远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萧条、肃杀,足见写景是衬托诗人的悲情。5.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讨论后明确: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据史书记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真乃对比出效果!三、课堂练习: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答: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四、布置作业1.抄写、默写古诗,2.完成“积累运用”第二、三、四题。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苏教版优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课设计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课假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个专题。
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顾的盛唐诗”,该专题有首诗,首教课篇目,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
本课要学的《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系教课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读懂,理解字词句子;、理解诗歌的感情思想;、意会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朗读为主,在多读中渐渐推动学生的意会能力;配以适合的赏析题,指引学生走上商讨之路。
专题目标:、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顾”的特色及其阔大雄浑、豪放恢宏的艺术境地。
、初步熟习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平生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色。
、初步认识盛唐边塞诗派和山川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别。
本课目标:、初步熟习孟浩然、王维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色。
、初步认识盛唐边塞诗派和山川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别。
初步感觉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顾”的特色及其阔大雄浑、豪放恢宏的艺术境地。
、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教时设置:教时第教时重点:整体认识,重点学《与诸子登岘山》过程:一、导入唐朝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的名望一时传遍京师,李白、杜甫、王昌龄、张九龄、王维等名人对他评论极高,他是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以后,开盛唐田园山川诗派之先声的宗师。
他就是孟浩然。
今日我们要学他的一首哀叹人生的咏怀诗《与诸子登岘山》。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唐朝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以自适。
曾居鹿山。
居一段,,又想有所作,因此到安时机。
在同名士,孟浩然一句“微云淡河,硫雨滴梧桐” 座清,大家之笔。
翌年,却在科中落选。
孟浩然然学富五车,惋惜在宦途方面却阻挡重重,始得不到朝廷重,他遇到莫大的打,只得失落地回到鹿山,悠游山川。
开元二十五年,九州,署从事。
二十七年,离幕返襄阳养病。
二十八年(公元年),好朋友王昌到达襄阳,此孟浩然背上生疽,己快康复了,医生叮不行吃等食品,但是老朋友相聚,酒聊天,非常,孟浩然竟忘了忌,吃了,果病毒作不久死亡。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与诸子登岘山》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能够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 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体现友情、思乡等主题。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4. 诗歌主题的理解和体现。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深层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联系;4. 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和体现。
二、教学准备教师材料:1. 《与诸子登岘山》诗歌全文;2. 韩愈的生平介绍资料;3.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材料:1. 《与诸子登岘山》诗歌全文;2. 笔记本和笔;3.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岘山的风景和历史文化,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Step 2: 诗歌学习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2. 教师解释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4.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的友情和思乡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Step 3: 作者介绍教师介绍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Step 4: 活动与练习1.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2. 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加深对诗歌的记忆;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诗歌默写成绩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2. 学生回家后进行与诗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3. 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诗歌主题的个人反思和写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二 与诸子登岘山 Word版含答案推荐
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人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多是山水旅游,风格清爽自然,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于此可见一斑。
二、诗词故事孟浩然诗罪唐玄宗孟浩然在长安时,应邀到王维家中做客。
二人席间赋诗唱和,读兴正浓,忽报唐玄宗驾到。
那时,孟浩然只是布衣之身,不敢面见皇上,可时间紧迫,无法避开,只得躲到床下。
结果还是被玄宗叫了出来。
玄宗很高兴,让他读读自己的新作。
孟浩然便把《岁暮归南山》背诵给玄宗听。
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触怒了唐玄宗。
玄宗冷冷地说:“我哪里遗弃过你呢?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为什么反而写出这样的诗来埋怨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你的南山故乡去吧。
”说完,拂袖而去。
就这样,孟浩然怀着怨愤和悔恨,怀着对功名利禄的绝望,离开了长安城,终身不仕,成为唐代诗坛中少有的布衣诗人。
三、文题背景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置酒吟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表停顿时间更长些,“·”表重音)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二 与诸子登岘山 Word版含解析
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人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玄宗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
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向玄宗推荐孟浩然,但孟浩然却因与友人饮酒而未去见玄宗。
二十五年,张九龄任荆州长史,以孟浩然为从事,因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并相与唱和。
二十八年,王昌龄来襄阳,与之饮酒唱和。
当时孟浩然疾疹发背刚愈,因食鲜而复发,不治身亡。
在盛唐诗人中,孟浩然是年辈较早的一个,其人品和诗风深得时人的赞赏和倾慕。
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于此可见一斑。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多是山水旅游,风格清爽自然,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二、诗词故事孟浩然诗罪唐玄宗孟浩然在长安时,应邀到王维家中做客。
二人席间赋诗唱和,读兴正浓,忽报唐玄宗驾到。
那时,孟浩然只是布衣之身,不敢面见皇上,可时间紧迫,无法避开,只得躲到床下。
结果还是被玄宗叫了出来。
玄宗很高兴,让他读读自己的新作。
孟浩然便把《岁暮归南山》背诵给玄宗听。
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触怒了唐玄宗。
玄宗冷冷地说:“我哪里遗弃过你呢?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为什么反而写出这样的诗来埋怨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你的南山故乡去吧。
”说完,拂袖而去。
就这样,孟浩然怀着怨愤和悔恨,怀着对功名利禄的绝望,离开了长安城,终身不仕,成为唐代诗坛中少有的布衣诗人。
三、文题背景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置酒吟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与诸子登岘山》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诗文的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作者对岘山美景的喜爱,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理解作者借助山水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2 诗文写作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3.2 诗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4.2 利用图像、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岘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并圈点出难以理解的字词。
5.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诗文中生僻字词的问题,分析诗文的写作技巧。
5.4 诗文讲解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5.5 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岘山美景的喜爱,以及如何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5.6 课堂小结5.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文,并尝试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练笔。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
6.2 诗文背诵评估:在课堂末尾或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对《与诸子登岘山》的背诵情况。
6.3 写作练习评估:收集学生的练笔作品,评估他们运用写作技巧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七、教学反思7.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应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7.2 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点和兴趣点,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八、拓展活动8.1 组织一次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自到岘山或其他自然景观地进行实地观察和创作。
8.2 邀请当地的历史文化专家来课堂讲解岘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与诸子登岘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
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2.“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 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哪些复杂的内 容?
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 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 屹立在帆首山上,令人敬仰。
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 羊祜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 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 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 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
三读诗歌,品味语言
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 相比,本诗开端有何特色?
首联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 落笔,初看好象于题目无关,实 际上是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 临所感,和全诗貌离而神合。正 如前人所评“起得高古”,有 “俯视一切,抗怀千载”的气概。
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上联有 何联系?
颔联由虚入实。意思是说人事虽 然变迁,可是大自然却依然如故, 江山不改,胜迹长流,今天我们 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诗人登 临岘山,不由想起历史人物羊祜 的典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两 句与上两句粘连甚紧,
“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 临”乃言今,一“复”字则指明 是继羊祜和许多无名游客之后而 登临。这一联用了“流水对”, 浑然天成,质朴无华。从诗意发 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三、四句, 后有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
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 见新颖。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
感慨。
颈联的写景,对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有什么作用?
• 羊公碑尚在,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 • 读罢泪沾襟! 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思考
1.作者登山的原因是什么?
因山上有名胜古迹
2.颈联写了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 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萧条、悲凉、邈远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高二选修)《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指导阅读《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
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
本课要学的《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系教学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本课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王维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重点学《与诸子登岘山》过程:一、导入唐代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声一时传遍京师,李白、杜甫、王昌龄、张九龄、王维等名人对他评价极高,他是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的宗师。
他就是孟浩然。
今天我们要学他的一首悲叹人生的咏怀诗《与诸子登岘山》。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曾隐居鹿门山。
隐居一段时间,40岁时,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
在同诸名士赋诗时,孟浩然一句“微云淡河汉,硫雨滴梧桐”让举座叹为清绝,众人为之搁笔。
翌年,却在科举中落第还乡。
孟浩然虽然才高八斗,可惜在仕途方面却阻碍重重,始终得不到朝廷重视,这让他受到莫大的打击,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门山,悠游山水间。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与诸子登岘山》公开课教案_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教学案第周第课时年月日总计课时数课题《与诸子登岘山》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孟浩然,赏析诗歌。
2、理解内容,初步了解孟浩然的诗歌特色。
3、把握诗人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之情的。
学习重点赏析诗歌,理解内容,把握诗人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之情的。
学习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内容,把握诗人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引导自学明确学习内容,设计自学提纲,提出学习要求教师备课(学生笔记)1、自读本诗,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背景。
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本诗的内容。
【补充】作者简介及背景1、作者介绍要求:结合课后注释和以前所学,把握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孟浩然 (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读书作诗。
继漫游吴越,寻求出仕。
四十岁时始入京考进士,不中,失意而归。
张九龄官荆州,引为幕府从事,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其“五言诗天下称其善。
”这是第一个替他编定诗集的人王士源对他的赞美。
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2、内容:找出诗人登上岘山后看到的古迹以及其中蕴含的典故方法:朗读全诗,结合课下注解。
时间:2分钟明确:(1)羊公碑,又叫“堕泪碑”(2)典故:见课后注释自学检测设计检测练习教师备课(学生笔记)提示:先独立思考,独自不能解决的同位间商量。
1、内容:看完岘山的古迹“羊公碑”,作者生发了怎样的议论?方法:找出诗中相关的语句。
时间:2分钟明确:合作释质疑探究,突破重、难点教师备课(学生笔记)合作释疑(一)诗人为何读羊公碑而泪下沾襟?指导:联系典故和诗人自己的处境。
时间:4分钟明确:疑合作释疑(二)颈联中, 你以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指导:根据练字题答题步骤回答。
时间:4分钟明确:三、点拨拓展•古人借“登高”抒发几重情怀?1、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亲之情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苏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一.走近作者。
王维和孟浩然均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世称“王孟”。
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的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
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王维多才多艺,精诗文、书画、音乐,其诗清新秀雅,兼善各体,诗歌常冶禅理、诗情、画笔为一炉。
苏轼曾这样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读《与诸子登岘山》,思考问题。
1.读尾联,思考诗人落泪的原因。
关键在自己与先贤对比,感慨自己韶光飞逝,却无事功。
2.赏析尾联“尚”字的好处。
教参P24。
便于形成对比,使自己的感慨水到渠成。
3.分析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手法。
结合诗歌作具体说明。
借景抒情和化用典故。
三.读《山居秋暝》,思考问题。
1、从绘画的角度,概括前三联描绘的画面。
说说这些画面给你带来的总体感受。
明确:秋山明月图、明月松色图、石流清泉图、浣女归喧图、舟下莲动图。
2、从写景的角度上,给画面进行简单分类,领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明确:两大类,旨在让学生领会诗歌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作用。
可以引领学生领会这里的画面描绘突出的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3、翻译尾联,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任凭山中春天的花草凋谢,王孙也还可以留在山中。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张力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1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教学过程:一、生平简介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三、诗句解释: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四、问题探讨: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二与诸子登岘山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个案调整
教
学
过
程
浩瀚心事。 第 二联前句承 古,后 句承 今, 作者的伤 感情绪来自 今日的登临。 一联初看突 兀, 结合二联 又极自然。 三 联写登山所 见, 既表现出 时序为严冬, 又烘托了作 者心情的伤 感。 第四联写 朝 代更替, 人 事变迁, 其中 又包含了作 者伤感的情 绪。 无所作为 的自 己与尚 在的碑构成 对比。
与诸子登岘山
课题 教学目标 与诸子登岘山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 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难点 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 伤今之情 的 教法 朗读-赏读-背诵 教 教师活动 导入。 一.由初中学过的《过故人庄》导入。 1. 背诵 孟浩然(689~740)唐代 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 孟浩然长于 这首诗 2. 回顾孟浩然诗歌特点: 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 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五言, 写得平易自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 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然,用典贴 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 二、 知人论世。 切,用字凝 门山。40 岁游京师,应 练, 反映了孟 四、 佳诗共赏――体味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 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 诗 古 澹 悠 远 在艺 安时,与张九龄、 王维 的风格。 情的。 术手法上: 先 端两句)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落笔,初看好 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 虚后实, 先议 象于题目无关, 实际上是题外生情, 抒发了作者登 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 论 后 写 景 感 因纵情宴 慨, 临所感, 和全诗貌离而神合。 正如前人所评“起得 遣仕途的失意。 打破了传 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 统 的 “ 触 景 高古”,有“俯视一切,抗怀千载”的气概。 生情”的写 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 3.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上联有何联系? 法, 这在登临 讨论后明确:颔联(三、四句)由虚入实。意思是 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 诗中是 不多 行旅等内 说人事虽然变迁, 可是大自然却依然如故, 江山不 水田园和隐逸、 见的。 正如清 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 人沈德潜评 改,胜迹长流,今天我们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 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 价 “ 语 淡 而 诗人登临岘山, 不由想起历史人物羊祜的典故, 从 作, 味终不薄”。 字面上可以看出这两句与上两句粘连甚紧, “江山 我表现。 小 结 : 胜迹”是指古, “我辈登临”乃言今, 一“复”字 一二句说出 则指明是继羊祜和许多无名游客之后而登临。 这一 一个平凡的 真理, 引出作 联用了“流水对”, 者的 学 内 容 学生活动 个案调整 课型 新授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诸子登岘山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
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
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
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
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
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
(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
(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
(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
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