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机构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9
1、吴歌p51 2、西曲 p51
❖ 歌舞戏p53 倾向于故事性表演。这也是这一时期歌舞音 乐旳一种突出特点。
❖ 歌舞戏主要旳节目p53 《大面》、《钵头》、《踏摇娘》
《声无哀乐论》
作者——嵇康
❖ 是魏晋时代“玄学”旳代表人物之一,也是 著名旳“竹林七贤”之一;
酒狂
❖ 阮籍所作,体现了愤世嫉俗旳情怀 p67
❖ 魏晋以来老式律学发展旳两条路线
❖ 沿着附会历数—钱乐之旳“三百六十 律”p70
❖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具有实际意义旳——何承 天旳“新律” p70、71 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 到半音旳十分之一。处理了“三分损益法” 所处理不了旳“旋相为宫”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旳音乐 (公元220—589)
清商乐形成背景
❖ 公元4世纪,伴随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旳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旳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旳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 定义p51
清商乐包括旳内容
❖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旳相和诸 曲。
❖ 特点: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也可相 对独立表演;
❖ 是一种有器乐伴奏旳歌唱,有乐器伴奏旳歌舞,并 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旳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
❖ 相和大曲旳曲式构造:艳、解、趋三段式构造 p50
百戏
❖ 百戏旳定义p52 ❖ 百戏中旳乐舞类别
❖ 汉代域内音乐文化旳交流旳主要体现 1、南北音乐文化旳共存 2、楚乐文化对中原文化旳影响
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鐃歌
相和歌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 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音乐官署
03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机构与官署
太乐署
太乐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机构之一,负责宫廷雅乐的演奏、排练和 传承。 太乐署的乐师和乐工由政府直接招募和管理,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太乐署的音乐活动不仅限于宫廷,也经常参与民间活动和宗教仪式。
鼓吹署
鼓吹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专门 负责鼓吹音乐的机构,鼓吹音 乐是一种军乐和宫廷仪仗音乐 。
的活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地位与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在文化交流与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 后世音乐的演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文化功能
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功能,如礼仪、祭祀 、娱乐等,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唐代的燕乐、宋代的词曲等都受到这一时期音乐的影响。
汉代音乐的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继承了 汉代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如古 琴、瑟、鼓等乐器的使用,以 及雅乐、清商等音乐形式的流
传。
民族大融合
随着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进 程,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相互交 流和融合,丰富了这一时期音乐 的多样性。
士人阶层的兴起
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对音乐的兴趣 逐渐浓厚,音乐成为他们社交、娱 乐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
融合与创新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启示现代音乐应注重 融合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元素,创造新的音乐形式。
保持传统
魏晋南北朝音乐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对现代音 乐在面对西方音乐的冲击时,如何保持和发扬自身的传 统特色具有重要启示。
音乐的教化作用
魏晋南北朝音乐在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启示现代音乐应注重发挥其社会教化作用,提高人 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碣石调·幽兰》片断:
欣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欣赏 古琴曲《酒狂》 《酒狂》是阮籍流传至今最为著名的琴曲。这是一首含有强烈反 抗情绪的琴曲。表现了阮籍空有自己的理想,但是怀才不遇,而又不 甘心随波逐流,于是只好寄托酗酒。这也恰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中的 普遍现象,是一种消极斗争的手段。 《酒狂》的音乐基本上是同一个主要曲调在不同的音高上进行变 奏而成的。重复各段落之间有一些起连接作用的过渡段落。乐曲打谱 为三拍子,并在每组第一个弱拍出现沉重的低音或长音,造成头重脚 轻、步履蹒跚的效果,生动刻画了醉酒后的步态和迷离的神情。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器乐的发展
此时期乐器的发展以外国传入的乐器为主,较为重要的有弹拨乐 器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吹管乐器的筚篥和方响,打击乐器的锣和 钹等。
敦煌北魏壁画中的曲项琵琶
敦煌北魏壁画中的五弦琵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筚篥 锣
方响 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
歌舞戏的出现
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装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有 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的雏形的艺术形式称为歌舞戏。
重要的节目有《代面》(即《兰陵王》)等
宗教音乐的出现和发展
佛教的传播手段: 1、广泛利用民间音乐,在佛教法事时使用歌唱和奏 乐作为吸引群众的工具,达到宣传教义的目的。 2、经常举行庙会,在街头利用各种民间音乐和百戏 来吸引群众。 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寺院成为了民间音乐的 集中者、保存着、传授者和提高者,但是也要注意到佛教 利用民间音乐对群众的麻痹作用。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北魏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置及发展变革
9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3西晋,与引言中提到的北魏前期的政治、文化环境的特殊性有直接关系。
(二)乐部北魏音乐管理系统中有一个特殊的机构叫做“乐部”。
因为该机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学者认为此应是指音乐部类而非机构。
近几年来学界对乐部及尚书的存在已经达成共识,并考证乐部以下设有乐部尚书、乐部郎的职位。
然而,对于乐部的性质及职能的界定依然有一些值得提出异议的地方。
乐部设置的时间是以乐部尚书这一职位的出现为标志的,然而在《魏书·官氏志》中并未记载乐部尚书一职的设置时间。
《魏书》载“子石洛,世祖初,为羽林郎,稍迁散骑常侍。
从征赫连昌,为都将,以功拜乐部尚书……”此记载是关于“乐部尚书”的最早记载,时间当在公元426年春至公元428年春三月前后。
乐部的职能范围:《南齐书》载:“佛狸置三公、太宰、尚书令、仆射、侍中,与太子共决国事。
殿中尚书知殿内兵马仓库,乐部尚书知伎乐及角史伍伯,驾部尚书知牛马驴骡,南部尚书知南边州郡,北部尚书知北边州郡”。
《魏书》载:“《礼》云: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
今诸王纳室,皆乐部给伎以为嬉戏,而独禁细民,不得作乐,此一异也”。
“允年涉危境,而家贫养薄。
可令乐部丝竹十人,五日一诣允,以娱其志。
”“虽经众议,于时卒无洞晓声律者,乐部不能立,其事弥缺。
”经过上述记载,可以发现以下几条信息:1.乐部尚书掌管伎乐及角史伍伯;2.乐部可以给王室乐伎;3.乐部管理丝竹乐人;4.洞晓声律者才能充任乐部。
由此可见凡是乐部的职能皆与乐人有关,可以说乐部与“太乐、总章、鼓吹”等机构不是一类性质的,它的设置是为了管理和调度乐人、乐伎。
乐部的性质是与礼部、吏部等相同的存在,被称之为“官署”。
乐部职官设置:乐部中除乐部尚书之外,还有乐部郎一职。
《魏书》记载:“乐部郎胡长命妻张氏,事故王氏甚谨。
”此条记载是在高宗文成帝时期,仅有职官名称记载,其他不详。
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学期名词解释
1礼乐制:是公元前1058年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而成的一种十分严格而又繁琐的制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
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3九歌:原为楚国地区民间祭祀歌曲,由十一首楚声歌曲组成,歌词经过诗人屈原整理,为《楚辞》名篇之一。
4八音:中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西周出现的根据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土,革,丝,木,竽,竹。
称之为八音。
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5三分损益法:是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它以弦长为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我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此方法还可求得变宫和变徵两音,但黄钟不能还原。
6乐府:是设于秦代的音乐机构,以管理音乐的收集、整理、改编、演出等工作。
7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
它的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和歌发展为清商乐,沿用相和三调,改称“清商三调”。
8鼓吹乐:是秦汉时期得名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9百戏:是上承周代散乐,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形式。
10京房:本姓李,字君明,西汉时律学家。
为解决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不能回到黄钟律,而继续上下相生推演为六十律,虽未合实用,但他对平均律的探索启发了后来者。
11胡笳十八拍:这是蔡琰于公元208年左右参考胡笳的声音而作的古琴曲。
全曲18段,逐层倾诉了被掠、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遭遇,表现出战乱年代里一个女子的悲欢离合。
该曲表明汉代琴曲在演奏形式上的一个新特点,即琴的演奏与歌唱相结合。
12清商曲:是东晋北朝期间,继承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13歌舞戏: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文化影响探寻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文化影响探寻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时期,而音乐则是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这个时期,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的演变息息相关。
下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寻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文化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在于吸收了汉朝和魏晋之前的音乐特点,以及少量胡乐的音乐特点,因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1.乐曲类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曲类型主要有宫商角徵羽五声,以及诸多不同的套曲。
同时,不同的机构,如乐队和宫廷办事处互相竞争和合作,也对音乐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2.音乐表现手法与唐代不同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强调“以情动人”的表现手法,曲调更为柔和、缓慢,而文人雅士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也更为重视。
3.音乐流行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流行于宫廷、士族和寺庙,并且也在农民、手工业者之间广泛流传。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对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活跃在这个时期,如曹操、诸葛亮、王羲之、费孝通等等。
1.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在文化艺术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王羲之、陆机、陶渊明等文学巨匠都是很有影响力的诗人。
2.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有了重大进展,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独特的一页,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工艺及艺术,且至今仍然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3.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诸如王充、王弼、陆机、玄奘、罗敷等思想家的思想,都推动了当时的科学哲学思想的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产生的影响1.传承音乐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了当时音乐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符号,对后来的音乐批评和评论家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转第三章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转第三章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06年--公元前589年)一、概述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
它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并未留下很多业绩,但一统思想,包括开水渠;修驿道;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力图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却给音乐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印迹。
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时期接连出现了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动荡、割据为特点。
以三国建立,到梁、陈灭亡的三个半世纪中,除西晋灭吴后有过短暂的统一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北方先后出现了20多个政权;南方前后经历了六个王朝。
在这种分裂状态下,战乱不可避免,各个政权的分立、对峙,也造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局面,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特别是由于局部战争而造成的民族迁徙和融合,使得中原文化传统在并未中断的情况下进一步融汇外来文化而得到新的继承和发展。
二、乐府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它的设置,可以上溯到秦代。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
此时的乐府较多地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
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乐府"一词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李延年是乐府中重要的音乐家。
中山人,出身娼门,地位卑微。
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
其主要成就是能够创作歌曲,即所谓"为之新声曲"。
三、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的歌曲形式。
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除西晋的短暂统一以外,在近四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先后存在过三十多个政权。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礼乐制度废坏,自然给社会生产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然而在这一时期,秦汉以来的天下统一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合二为一的固定模式打破,政治文化中心开始南移,边疆地区和周边的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已有长足的发展。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和建立政权,在与汉族的接触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传统文化而开始进行汉化进程,汉民族也大量吸收了个少数民族和域外传入的各种文化因素。
即以音乐而言,“天竺乐”、“龟兹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等西域胡乐几乎畅通无阻的涌向了中原,风靡南北,不仅带来了“胡乐荐臻”状态下的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也为隋唐宫廷燕乐得形成奠定的基础。
同时,佛教音乐也开始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代打破了经学一统之局,进入文学自觉之时代,再次出现文化多元走向并相互吸收、借鉴、融合,成为中国历史由秦汉一统向隋唐盛世之过渡阶段。
魏晋南北朝的美学在扬弃先秦两汉伦理实用美学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了倡表现、偏心理、重主体的情感愉悦型的新的美学体系。
中国古典美学偏于抒情和表现的总体特征,正是在此时期获得了基本确立。
而对美学发展演变起决定作用的是玄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提出。
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士人们以《老子》、《庄子》、《周易》为谈资,掀起了一场谈玄风尚。
而在文艺上的三曹、嵇康、阮籍,书法上的钟、卫等人都是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歌功颂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和一种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
魏晋人的生活与人格具有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的特征,“任自然”的审美意识,本质地表现为自然主义与个性主义的有机统一,因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音乐史
3佛教的传入建立起佛教音乐体系
龟兹乐
西凉乐
高昌乐
康国乐
疏勒乐
天竺乐
安国乐
高丽乐
曲项琵琶
五弦琵琶
筚篥
方响
钹
羯鼓
南朝:何承天
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
清商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的总称)
清商乐
(清商三调:平清瑟)西晋:勖管口校正数吴歌(东晋南朝时流行建康的民歌)
时期音乐现象乐曲乐器音乐人理论三国两晋南北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技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少数民族的乐器带入中原佛教的传入建立起佛教音乐体系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疏勒乐天竺乐安国乐高丽乐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羯鼓南朝
时期
音乐现象
乐种
乐曲
乐器
音乐人
理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
音乐文化大融合
1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技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
吴歌
《子夜歌》
《上声歌》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嵇康
《声无哀乐论》(人的哀乐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诱导其表现出来)
西曲(南朝江陵一带的民歌)
西曲
《莫愁乐》
《那呵滩》
歌舞戏(南北朝后期兴起)
歌舞戏
戏曲雏形
《大面》
(代面)
《钵头》
(拔头)
《踏摇娘》(苏中郎)
古琴乐曲: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酒狂》
《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是我国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文字谱
《梅花三弄》东晋桓伊,唐颜师古改成琴曲
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清商乐包含的内容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 中原旧曲” 即东晋和宋、 中原旧曲 曲。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 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西曲。 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西曲。 1、吴歌 、 2、西曲 、
歌舞戏 倾向于故事性表演。 倾向于故事性表演。这也是这一时期歌舞音 乐的一个突出特点。 乐的一个突出特点。 歌舞戏重要的节目 大面》 钵头》 踏摇娘》 《大面》、《钵头》、《踏摇娘》
百 戏
百戏的定义 又叫散乐,是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 又叫散乐,是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的杂技、歌舞以及 各种民间武术的总称。汉代李尤的《平乐观赋》和张衡的《 各种民间武术的总称。汉代李尤的《平乐观赋》和张衡的《西京 都描写了当时的盛况。 赋》都描写了当时的盛况。 百戏中的乐舞类别 建鼓舞 踏鼓舞 七盘是一种泛指, 鼓的多少是据舞者舞技而定。 七盘舞 七盘是一种泛指,盘、鼓的多少是据舞者舞技而定。 长袖舞 汉代著名的杂舞之一, 巾 舞 汉代著名的杂舞之一,也叫公莫舞 刀剑是战斗的武器,又是表演的舞器。 剑 舞 刀剑是战斗的武器,又是表演的舞器。
乐府的领导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 记载: 百官公卿表》 据《汉书 百官公卿表》记载:代表宫廷掌管乐府的 官员可能是乐府令; 官员可能是乐府令;具体负责乐府工作的是协律都 尉; 汉代乐府歌曲大都是郊祀歌、房中乐等, 汉代乐府歌曲大都是郊祀歌、房中乐等,是为宫廷 特制的歌词,其他属于宴乐性质的歌曲, 特制的歌词,其他属于宴乐性质的歌曲,其大多沿 用民歌原词加工改编而成,形式比较自由, 用民歌原词加工改编而成,形式比较自由,多使用 二三四五六七言的句式。 上邪》便是如此。 二三四五六七言的句式。如《上邪》便是如此。 武帝时的协律都尉是李延年。据史书记载, 武帝时的协律都尉是李延年。据史书记载,当时整 个乐府的工作人员有829人。 个乐府的工作人员有 人 乐府的撤销是在公元前6年汉哀帝时期 年汉哀帝时期。 乐府的撤销是在公元前 年汉哀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主要的美学著作有: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阮籍 的《乐论》等。
《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中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 人心中先有了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 现出来的。由于每个人心中的哀乐不同,因此对于相同音 乐的理解也会不一样,那么被触发起来的情感也就会不同。 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 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要它起占卜等作用方面,是有着进 步意义的。 《声无哀乐论》是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 利的音乐思想的代表,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 乐思想。
《酒狂》主题:
第10页/共1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音乐理论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有: 1、开始由政治、社会思考专向音乐本体化层面; 2、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占有突出地位,既与儒家音乐
美学思想正面冲突,又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进一步融合; 3、儒、道、释三教鼎立的时代思潮特征。
第3页/共1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
各民族歌舞伎乐的输入
公元4世纪 公元384年
龟兹乐与汉族 音乐融合而成
北周武帝 568年
后魏
北魏
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
印度 新疆库车
中亚西亚萨 中亚西亚阿 新疆喀什 马尔罕地区 富汗以北 噶尔
与突厥 通婚
出使 西域
这些歌舞伎乐的输入,为后世隋唐宫廷九、十部乐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
古琴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琴艺术的成熟期。 首先在形制上已出现了十三徽,各个徽位与琴弦全长的弦长比例 基本上构成纯律体系的各音。无论在泛音、琴上的按音或者以琴弦散 音为音阶主音所构成的七声音阶均属于纯律体系。体现了当时纯律的 实际应用。 出现了最早的古琴文字记谱法 其次,还出现了大批的文人琴家和琴曲,如:丘明的《碣石 调·幽兰》、阮籍的《酒狂》、嵇康的《嵇氏四弄》(《长清》、 《短清》《长侧》、《短侧》)等 欣赏 丘明的《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是我国惟一的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属于以 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公元493~ 590年)。“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 “幽兰”指乐曲所表现的 内容 。《碣石调·幽兰》 “其声微而志远”、“此弄宜缓,消息弹
两晋南北朝的音乐
第四章两晋南北朝的音乐宫廷音乐:清商乐、北歌、百戏、故事歌舞清商乐,也叫清商曲,简称清商,清乐,(被誉为华夏正声,在南方吴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相和歌传统而发展的新乐种)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声、荆楚西声。
吴声,又称吴声歌,在民间都是徒歌的形式,伴奏乐器有箎、箜篌、琵琶等,音乐特点是曲尾常用虚词唱出的“送声”。
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抒情曲。
西曲,也称西曲歌,包括舞曲和“倚歌”。
舞曲为集体歌舞,音乐特点曲尾有实词或虚词的“送和声”,由众人齐唱的形式。
“清商三调”平调、清调、瑟调。
“北歌”,又叫“真人代歌”,与原来的横吹曲相互融合,发展成为军乐,“鼓角横吹曲”。
百戏类似现代额杂技,汉代发展,南北朝百戏大盛。
故事歌舞的发展,为我国戏曲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
各民族音乐的大融合:龟兹—新疆库车,西凉—甘肃,高昌—新疆吐鲁番,康国—乌兹别克斯坦,安国—中亚古国,乐器箜篌、琵琶、五弦、笛、箫、正鼓。
疏勒—新疆英古沙城,乐器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
天竺—印度,乐器凤首箜篌、琵琶、三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钹、贝。
高丽—朝鲜与韩国,乐器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笛、苼、箫、小筚篥、桃皮筚篥、腰鼓、齐鼓、担鼓。
西域音乐传入中原原因:1、战事频繁2、“和亲”3、经商乐器有曲项琵琶(印度)、五弦琵琶(印度)、筚篥(龟兹)、方响、锣(西域)、钹(天竺)、星、达卜等。
乐律学的发展:荀勖在制笛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了“管口校正”何承天提出“十二等差律”(新律)用于解决三分损益法得出的十二律不准的问题。
钱乐之的360律,沈重的360律。
明代朱载堉发明十二平均律。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隋唐建立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音乐机构。
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所管辖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
宫廷管辖有教坊和梨园。
大乐署管辖雅乐和燕乐。
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
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考
美子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弄叠肉客创新的摹疆
盘,。、圊河面矗学提出砸=学位串请。车人粕重声明:所兰衰群擎t王论五爰 友人莅导师的指导下独立笼l成酗,对所研究翩深题有新锏见解。据戟所-稚.障
夏幸糖是i加瞳说明、标誊牵致谢蠹勺地方外,论天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撂 写辽拍研无成果.也不包括兵他人为获释恬何彀'T/、辩研机桐的学位或汪喜而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太乐;鼓吹;清商
Abstract
The court music is all important of Chinese ancient art of music,and it was onl5, one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history From Zhou to Qing dynasty,Chinese palace of
攀才、发辰知进行学术交流等哥蝴一。囊黪暴瓤彰筇’、缩即,扫描南拷贝等£昔1}三
段保辛、汇蝙学位论支(纸质叉毒旁屯÷夏末)。
_=涉及保誉肉器的学位论又在蝽香应运兵不授权韦)
学位获得者(学住论天作者)圣名:
垄多j
:o卯兰f月厂。
学1三论£指导苏蜉茎名:..叁兰整
:c 6]车f,E,蛋
宫廷音乐机构是中国古代官制的组成部分,也是古代音乐的唯一管理机构, 不了解历代音乐机构的设置情况,就无法认清古代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也就无 法进一步探究古代音乐发展的真正动力,正如先有乐府,而后乐府诗歌盛行;先 有清商署,而后清商乐盛行。所以,音乐机构与音乐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二是,在宋齐宫廷音乐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音乐机构的简单化。自宋大明 以来。人多尚“郑卫淫俗”,而“雅乐正声”却鲜有好者。所以,大量民间音乐涌书·乐志》云: “孝武大明中,以《辫》、《拂》、 杂舞合之钟石,施于殿庭。”这样,太乐署内就出现了雅、俗共存的两种音乐形式。 《南齐书·崔祖思传》云:“今户口不能百万,而太乐雅、郑,元徽(宋后废帝) 时校试千有余人。”所以,处于此种境况的宋齐政府是不可能建立一个复杂而又庞 大的音乐机构。
音乐机构
音乐机构
周代音乐机构
周代是我国奴隶社会文明的全盛时期,音乐在这 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宫廷中出现了专门管 理音乐的机构—大司乐。 大司乐:周代宫廷兼管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 乐演出的机构是大司乐,这个机构的官员和乐师 多至1463人,这些乐官和乐工主要有两大功用: 一是负责宫廷仪礼时使用的音乐;二是负责对于 贵族子弟或其他人的音乐教育。 大司乐是我国最早的教育机构,所教授的科目包 括乐德、乐语和乐舞。这些教育的目的是让贵族 子弟们学会统治之术,而不是去表演。
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音乐机构方面基本沿用了东汉的制度, 即音乐属于太常内的一署,有太常寺管理。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有太乐博士、太乐典录等官; 北周改太乐为大宗伯,后又改为乐部,北齐的中 书省也与太常寺有关。 由于这一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政治上动荡混乱, 因此,音乐机构的设立多是沿袭了以前的制度, 在总体上没有很大的发展。
秦汉三国时期
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 权统一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中央政权,秦朝建立 了一系列制度,其中包含参照史书上记载不详,第一个 有详细资料记载的是汉代乐府。汉代掌管音乐的有 两个机构:太乐,掌管雅乐;乐府,掌管俗乐。乐 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歌,加工配乐,此外还 从事创作新乐,进行演唱演奏等。 汉代乐府的建立主观上为了适应统治者宫廷享乐之 需,客观上对民间音乐的保存有很大作用,促进了 我国各地音乐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 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 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精细。 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属于其管 辖的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 和梨园。 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并且 负责对女乐工的训练和考核。大乐署由专门的乐师 担任教学,每年都有考核机制。 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 至千人。大乐署中不能通过考核者调至鼓吹署学习, 因此,其技艺较大乐署简单。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
太常——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行政机关,不仅是历史学界研究官僚制度所关注的对象,而且是音乐学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笔者整理发现,关于“太常”音乐机构的研究至今尚未见到,因此,笔者选定从九卿之首“太常”入手,进行音乐机构研究。
笔者以二十四史为史源,主要对涉及两汉魏晋时期“太常”音乐机构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归纳,集中讨论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中乐署的音乐类别、音乐制度等情况,以揭示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发展的整体面貌。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对太常、雅乐、俗乐的基本情况作一介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说明,另外对太常渊源进行考辨。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两汉时期“太常”音乐机构,其中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对两汉时期“太常”音乐机构进行考证,得出“太乐署”为两汉时期“太常”唯一的音乐机构这一结论。
其次,对太乐署管辖的音乐进行整理归类,西汉时期,笔者以音乐娱神、娱人两大功能为分类标准,将音乐分为宗庙乐、舞及宫廷燕乐两大类,东汉时期,笔者采用了蔡邕的分类方法,将音乐分为大予乐、周颂雅乐两类。
另外,对每种音乐类别的代表作品进行考察;最后,对史书中“古兵法武乐”的称呼进行考证,笔者认为这个称呼为当下人对“巴渝乐”的另一种称谓。
第三章是对魏晋时期“太常”音乐机构进行探讨,主要对这一时期太乐署、鼓吹署管辖的音乐进行整理归类,笔者延续采用东汉时期的分类标准,并对每种音乐类别的代表作品进行了考察分析。
除此之外,笔者在撰写过程中,发现《宋书》与《晋书》在记载中有相出入的地方,在此给予指出。
音乐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3、《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4、《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5、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三分损益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1、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考的开题报告
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考的开题报告题目: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考摘要:本篇开题报告主要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音乐机构及其演奏形式、流传情况等相关内容。
通过对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着重阐述宫廷音乐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并希望通过对这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传承研究,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演奏形式、流传情况一、课题背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宫廷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逐渐发展,古代宫廷音乐也随之不断地演变、发展。
然而,关于这一时期的宫廷音乐机构及其演奏形式、流传情况等相关内容,却鲜有详尽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的文化内涵,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意义对于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的研究,有利于增进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探讨中国古代音乐的演变和传承。
此外,宫廷音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了解其传承和演变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音乐学、史学等学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1. 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的组成和结构;2. 宫廷音乐的演奏形式及其特点;3. 宫廷音乐的流传情况及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与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查阅和比较分析,以及对古代乐谱的分析研究,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和考察。
五、论文结构本研究的论文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机构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的组成和结构主要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组织的组成和结构,包括乐官的职务以及音乐演奏的环节等。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的演奏形式及其特点主要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的演奏形式及其特点,包括演奏乐器、曲调、音乐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的流传情况及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主要介绍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的流传情况,以及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 朝 创 建 乐 府
“ ”
汉 朝 扩 建 “ 乐 府 ”
音乐机构
1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 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 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 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 关所采制的诗歌。在汉 武帝时期达到了最大规 模。这些诗,原本在民 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 下来,汉人叫做“歌 诗”,魏晋时始称“乐 府”或“汉乐府”。后 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 诗,亦称“乐府诗”。
2
乐府是创始于秦、重建 于汉初的音乐机构。汉 乐府的建立和扩充,与 西汉在思想文化上奉行 以道为主、儒道兼容的 方针是分不开的。公元 前一一二年,汉武帝曾 下令将乐府加以改组, 扩充了原有的机构,所 以历史上有所谓汉武帝 立乐府之说。
3
汉初乐府的设置和汉武 帝的改组,对我国统一 的多民族的音乐文化的 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乐府撤消以后,那些在 乐府里受过专业训练的 各地民间艺人又流落到 民间去了。他们的活动 对各地民间音乐的发展 与提高,无疑也会起到 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