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体学_文学翻译批评的试金石_评介_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参考文献
Culler, J. 1982. O n D econstr ucti on . N ew Y ork: Cornell U ni versit y Press. Fish, S. 1980. I s There a Tex t in Thi s Class ? Harvard U ni versit y Press. Fowler, R. 1977. L i nguist ics and the N ov el . London: M et huen. Fowler, R. 1986. Linguist ic Criticism. O xf ord U 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 . A . K, M cIntosh, A , and Lt revens, P. 1964. T he L ingu isti c S ci ences and L anguage Teachi ng . London: Longman. 慈继伟 , 1985, 小说对 文体 学的挑 战 , 外 语教学 与研 究 1985 年第 2 期 , 第 7- 13 页。 刘宓庆, 1986, 文体与翻译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S hen, Dan. 1995. L i terary S tyli stics and Ficti onal Tr ans lati on . Peking U niversit y Press. 作者地址 : 100081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最严峻的课题小说( 特别是现实主义小说) 的研 究与翻译批评研究结合起来, 在国内外翻译界 都有一定的开 创性意义。 1998 年获得 中国第 二届青年学术奖。 作者在 引言里简要 说明了本 书的基本 宗 旨: 研究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批评的关 系, 以期 用更为标准、 更为深入的文体学模式和方 法取代英汉翻译批评中传统的印象主义方法。 ( p. l) 全书共八章 , 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 了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文体学; 第二部分论述 了文体学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1 文体学关心的问题 作者界定了文体 学研究的典型对象 , 讨论了文体 ( 即风格 ) 的概 念, 如 : 风格即类型或文学创作阶段的特点; 风 格即作者的习惯性特征 ; 风格即出自于美学和 主题考虑的语言形式选择。从语言形式在文学 中的美学意义、 美学效果与小说事实、 小说事实 与叙事风格的关系等方面讨论了文学文体学研 究的对象。她指出, 要把握文本所产生的全部 意义 , 必须把形式和内容同时加以考虑。 2 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的关系 作者从 文学文体学典型的分析方式出发, 明确批判了 当代文学理论家 Pearce 和 Fish 从不 同角度对 文体学的典型分析方式所持的否定观点, 阐述 了文体学的理论基础、 分析程序以及主要特点, 捍卫了文学文体学的地位 , 她指出 , 语言形式与 文学阐释是客观现象与主观反应的关系。在语 言形式与文 学阐释之间 , 直觉起着 重要作 用。 因此 , 形式与阐释的关系不能像两个自然事实 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样用科学手段检验 ; 但语言 Chinese Translators J ournal
中国翻译 1999 年第 5 期 形式所产生的印象又不仅仅是直觉的反应 , 而 是受一定的文学规约的制约。这正是文学文体 学的理论基础。 3 语言的客观性 这一问题是文体学分 析方法是否能摆脱主观印象主义方法揭示文学 意义的关键。对文体学家而言 , 语言事实构成 文学阐释的客观基础。文体学界皆知美国批评 家斯坦利 费什( F ish, 1980) 对文体学分析中语 言基础之客观性的全盘否定。虽然不少西方理 论家批判过这种观点, 但令人遗憾的是, 他们均 未能从理论上驳倒费什。美国理论家乔纳森 卡勒 ( Culler, 1982) 在他颇具影响的 论解构主 义 一书中也未提出新的理论框架, 仍在通常的 主客观框架中周旋。本书作者 1988 年就撰文 批判过费什的理论 , 她敏锐地看到费什对文体 学分析中 形式结构 之本质的误解 , 指出了他 的根本错误 : 混淆了语言的社会规约与个人阐 释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在理论界首次提出通 常的 主观 与 客观 之分不适用于语言这一特 殊对象的论断。她在本书第四章从三个相关层 次( 结构特征、 心理价值和文学意义 ) 上探讨了 语言基础在文体学中的地位和客观性程度 , 从 而进一步使语言 形式与文学阐释的关系明朗 化。她指出, 语 言的客 观性是 一种规 约。 主 观 与 客观 之分在语言这个领域内意义有所 不同: 客观性 等于 规约性 。 客观 和 主 观 之分其实是规约性和个体性之分。这一区 别性论断从哲学角度澄清了语言这一特殊的社 会存在之本质 , 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分析方法 , 为 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具客观性的评价标准。 第二部分从跨学科角度论述了文学文体学 在小说翻译中的地位以及跨语言的词汇句法问 题。作者首先指出运用文学文体学研究小说翻 译的理由和必要性。她的三个理由是: 普通 的翻译研究不能适用于文学语篇的翻译 ; 文 学翻译和批评只注重诗歌翻译而不注重小说翻 译 , 尤其不重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翻译所特 有的问题; 小说翻译所提出的许多问题( 如假 象等值 ) 目前只能用 文体学分析有效 地解决。 她指出, 普通翻译研究一般地只处在语言符号 的对等这个层面上 , 所以无法解释文学语篇内 Chinese Translators J ournal 在的或所特有的问题。只有用文体学方法对作 者词汇和句法结构的选择所含的特定交际意义 进行研究 , 才能在跨语言的语篇中找出问题 , 指 导和评价翻译。翻译现实主义小说中确定功能 等值时应注意作者的立场或视角和作品的主题 一致性中语言形式的功能。文体学分析的主要 作用就是使译者对小说中语言形式的美学功能 更为敏感 , 帮助译者使用功能等值的语言形式, 避免指称对等带来的文体损差。这就要求译者 具备足够的文学和文体学能力。 概括起来 , 申丹从文体学出发为小说翻译 实践、 翻译批评和研究工作指出了两个理论问 题。与传统翻译研究所涉及的理解与表达关系 问题不同的是 , 她的论述把译者在目标语表达 上隐性的失误作了高度理论归类, 对译者具有 很强的指导性 , 对批评家有很强的操作性。 1 小说翻译中的误区 小说翻译中译者 最易改动的是原文中带有美学和主题意义而偏 离常规的词汇表达 形式。因为它 们与译者 认 识、 解释和表达事物的常规方式发生冲突而被 译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 从而造成对原文的某 种歪曲。这个误区恰好是传统翻译研究方法所 无法揭示的。作者集中讨论了传统的翻译批评 所忽视的具体问题 : 译者往往对 不合逻辑 ( 偏离常规 ) 的表达方式具有的美学功能认识不 够, 在翻译过程中做所谓技术性的改动会有损 于原文的艺术效果; 译者对相悖的意识形态、 对立的宗教信仰和其他社会政治分歧所持的态 度会影响他对译文的措辞 ; 译者在解读原文 时对 不可靠性 与人物塑造的相关关系认识不 够, 会影 响他的艺术性表 达; 译 者对原文 中 口 罗 嗦 甚至 拗口 的表达 ( 文体学 上称 冗长 编码 ) 的文体效果没有完全把握 , 因此在译文 中按自己的修辞习惯加以技术处理 , 使之 言简 意赅 和 通顺 。这样的译文 , 无论多么地道和 流畅, 也不能忠实于原文。语言结构与文体效 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国语言学家福勒曾说: 超常的结构具有超常的意义。( Fowler, 1986) 翻译过程中一旦把原文中偏离常规的表达法改 头换面 , 译文将失去原文特有的美学和文体学 意义。 41
中国翻译 1999 年第 5 期 书 评
文学文体学
文学翻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评的试金石
评介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封宗信
*
翻译研究领域不同学派间对直译与意译、 信与顺的关系问题之争论由来已久, 文学翻译 尤其如此。然而 , 文学翻译研究和批评的标准 还是难以摆脱个人主观印象 , 因此在操作方法 上难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客观。这似乎是受印象 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影响太深的缘故。随着语 言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 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 的基础上出现了一门新学科 文学文体学。 它以语言学的方法为工具, 对文学作品进行描 述和阐释 , 把文学语篇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 研究。文学文体学在描述语言形式的同时能发 掘文学语篇的美学意义, 是文学研究从主观性 走向客观性的桥梁。因此, 文学文体学的方法 对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来说, 无疑是评价 翻译质量的一块试金石。 本世纪初以来语言学研究成果使现代翻译 理论在吸取传统理论有益成分的基础上扩大了 研究范围。60 年代 , 韩礼德等英国学者从文体 学角度探讨过文体与翻译理论的关系及翻译教 学问题, 为文体学和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 途径 ( Halliday et al, 1964) 。文学文体学 80 年 代初才被介绍到国内 , 到目前为止只有从文体 角度对普通翻译实践的研究 , 文学文体学与翻 译课教学的结合也有过论文发表。但把文学文 体学与文学翻译批评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起 来研究的专著尚不多见。北京大学申丹教授早 在国外深造博士 期间就致力于这个领域的研 究 , 并在 文体 ( Style) 、 诗学 ( Poetics ) 等国 际性学术刊物和国际翻译协会会刊 ( Babel ) 上 发表过数篇具有相当大影响的论文。她的 文 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 英文 ) 一书把文体学中 40
中国翻译 1999 年第 5 期 作者的分析研究认为 , 翻译传统现实主义 小说时译者对原作中不同的句法选择所产生的 文学意义认识不够。因为文学翻译与普通语篇 翻译不同 , 它的句法文体学研究超出了是否符 合语法规范的问题。 指称对等 的译文虽然表 达大致相等的内容 , 但不同的句法结构会产生 完全不同的效果。由于英汉句法结构的巨大差 异 , 小说翻译中的句法文体效果给译者提出了 问题。作者从句法与节奏、 突出、 过程模仿、 排 比对仗转换、 并列和假象连动、 语言形式和小说 现实等方面探讨了英汉句法的差异, 为译者保 持原作中的美学效果从语言形式上提出了理论 依据。这些理论依据不但是评价翻译质量的有 效手段 , 而且是指导翻译实践的原则。 2 语言间的等值问题 所谓 等值 不是 两种语言在词汇层上的形式对应, 而是语篇层 上的功能性对应。它远远大于传统语言学上对 词汇和句法因素的考虑。由于不同语言有不同 的语言学和文学规约, 在跨语言间传达人物的言 语/ 思想时译者有时找不到等值的表达方式, 因 而译文与原文相比有一定差异。作者分析了英 语和汉语叙事中表达人物语言和思想时使用的 不同常规, 如间接引语、 直接引语、 自由直接引 语、 自由间接引语以及言语行为的叙述表达等。 特别对自由间接引语的功能( 如传达反讽、 移情 ) 进行了详细讨论, 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跨语言的 表面等值现象和文学意义的缺失之间的矛盾以 及解决办法。她指出 , 认识文体常规的功能以及 两种语言中具体语境下的文体手法是避免 假象 等值 并取得表达性一致的关键。作者还希望翻 译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文体学发生兴趣 , 也希望 更多的文体学家参与文学翻译批评。 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 , 从语言形式和文学 阐释入手 , 以文体学为工具对小说翻译中的问 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它不是文学文体学和文学 翻译这两个学科的简单结合 , 而是以严密的语 言学和文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小说翻译实例的跨 学科研究。这种跨学科研究既为文学文体学研 究开辟了更大的应用领域, 丰富了文体学理论 研究的层面, 又为文学翻译 ( 尤其小说翻译) 批 评提供了重要的评价标准, 并为翻译工作提出 42 了科学和艺术美学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要求。它 从更深一层意义上探索的理解与表达之关系, 对 信、 达、 雅 以及 信、 顺 等的翻译原则和标 准之内容有客观上的丰富和发展作用 , 对翻译 史上由来已久的直译与意译、 神似与形似之争 有理论上的突破 , 对国内外文体学和翻译界都 会有很大影响。 国内出版的文体学或论翻译的著作大多以 国内读者为对象。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以 国内外文体学界和翻译界的读者为对象, 标志 着我国文学文体学和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走向国 际交流的层次。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的最 大意义在于它给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 角, 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研读文学原著的实践 要求 , 把传统的停留在遣词造句层次上的文学 翻译实践和批评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在文学研究面临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 文学 的社会文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给文学翻译提出 了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的要求。随着语言学和文 体学理论研究在我国走向深入, 从语篇分析的 角度对小说原文和译文 , 不同的译文在其内部 衔接、 连贯和逻辑发展等方面进行多层次的文 体学分析和比较将是文学翻译批评和翻译研究 的方向。这种研究将对翻译界目前面对一著多 译本进行更为客观的鉴赏批评以提高文学翻译 质量会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