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讲解
3.1视听教育理论ppt课件
2.听感知规律
一.人耳的听觉特性 人的主观听感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二.人耳的非线性效应 掩蔽效应: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蔽其他声音。 鸡尾酒效应:在纷乱的酒会现场,人们照样能 听出其中某个人的声音来。 哈斯效应:当内容相同的两个声音相继到达人 耳时,仅当第二个音延迟时间达到35~50ms后,
实验证明,人眼的主观亮度感觉是实际亮度出 现后近似按指数规律上升的;当亮度突然消失后, 人眼的亮度感觉并不会立即消失,而是近似按指 数规律下降。人眼的亮度感觉总是滞后于实际亮 度的特性称为视觉惰性。 由于残留时间有一定限度,当作用于人眼的光 脉重复频率不够时,人眼能分辨出有光和无光的 亮度差别,因而产生或明或暗的感觉,这种现象 称为闪烁效应。 人眼视觉惰性的残留时间一般约为0.1s。
野外旅行:通过旅行获得了直接体验生活的效果。 参观展览:看和动手做的两种经验的结合,其结果是
获得更有效的学习经验。 电视和电影:它们能选择典型的材料,使学生注意力
集中观察事物的重点。 静态图像,广播和录音:这些可以为个人或小组所用。
20
(3)抽象的经验
视觉符号: 视觉符号是指平面地图,示意图,图表等抽象
破时空的限制,解决教学中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的矛盾,弥补
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
22
"经验之塔"的指导意义
1.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和抽象,提出学习应从生动直观向 抽象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在"经验之塔"的由具 体逐渐向抽象过渡的图解中,视听教材处于较具体的一端, 这构成了教学中应用视听教材的理论依据。
2.提出了视听教材分类的理论依据,即应以其所能提供的 学习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作为分类依据。强调根据教 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来分类,而不应该仅以简单的 列举方式分类。这一在目前看来已是很简单的基本分类思 想为以后教学媒体分类学的研究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研究 奠定了基础。
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HLX)
视听教育理论
• 视感知规律
• 人眼的视觉特性 • 人的视觉心理(心理趋合、画面平衡、视觉重心) • 视觉心理与构图(线条、色彩、明暗)
• 听感知规律效应、鸡味酒会效应、哈斯效
应) • 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双耳效应、耳廓效应)
视听教育理论
9. 预训练原则 10.个体差异原则 11.标准发音原则 12.形象出镜原则 13.对话风格原则 14.静态媒体原则 15.互动性原则
理查德.梅耶 (R.E.Mayer)
传播理论
• 教育传播要素
教育者、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媒体和通道、 传播环境
• 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
• 共同经验原理 • 抽象层次原理 • 重复作用原理 • 信息来源原理
P.海曼-H.弗朗克传播模式
视听与传播理论
综合实践活动
视听与传播理论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心理及其对画面 构图的影响。
2. 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非线性效应和声音的定位 机理。
3. 理解“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 4. 了解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教学原则。 5. 理解教育传播的要素和基本原理。
视听与传播理论:
内容结构
• 戴尔的“经验之塔”
言语 符号 视觉符号 广播 录音 静态图像 电影 电视 参观展览 野外旅行 观摩示范 参与演戏 设计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
抽象的经验 观察经验 做的经验
多媒体学习理论
• 多媒体认知过程
• Mayer的多媒体学习认知模型
•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过程
• 多媒体教学原则
1. 多种媒体原则 2. 空间邻近原则 3. 时间邻近原则 4. 聚焦要义原则 5. 标记原则 6. 控制冗余原则 7. 多通道原则 8. 分段原则
视听与传播理论
亮度是光作用于人眼时所引起的明亮程度的感 觉,它与被观察物体的发光强度、照射光的强 度及反射光的强度有关。
色调是当人眼看到一种或多种波长的光时所产 生的彩色感觉,它反映颜色的类别,并决定颜 色的基本特性。
饱和度是指彩色的纯度,即掺入白光的程度, 或者说是指颜色的深浅程度。对于同一色调的 彩色光,饱和度越深,颜色就越鲜明或者说越 纯。通常把色调与色饱和度通称为色度。
人眼的亮度感觉总是滞后于实际亮度的特性称 为视觉惰性人眼视觉惰性的残留时间一般约为 0.1秒。
由于残留时间有一定限度,当作用于人眼的光 脉冲重复频率不够高时,人眼已能分辨出有光 和无光的亮度差别,因而产生或明或暗的感觉, 这种现象称为闪烁效应。
2、人的视觉心理
心理趋合 心理趋全是指利用人们的想像去填充实
响度
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响度主要 决定于声音的声压或声强大小,但两者并不是 简单的正比例关系。
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声压相同而频率不 同,感觉的响度也不一样。通常人耳可感知的 频率范围在20Hz~20KHz的频率最为敏感。另 外声压级不同,其“可闻声”的频率范围也不 同。
音调
音调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觉。音调 主要取决于声音的频率,频率低的调子给人以 低沉、厚实、粗犷的感觉,而频率高的调子则 给人以亮丽、明亮,尖刻的感觉。音调与频率 之间不存在线性的关系。
②在时间上,掩蔽声越接近被掩蔽作用就 越大,且后掩蔽(掩蔽声在被掩蔽声之 后)比前掩蔽(掩蔽声在被掩蔽声之前) 效应更加明显;
③单耳听觉的掩蔽效应大于双耳听觉的掩 蔽效应;
④提高掩蔽声的声压级可展宽掩蔽的频率 范围。
鸡尾酒会效应
“鸡尾酒会效应”,就是在杂乱的酒会 现场,人们照样能听出其中某个人的声 音来。
视听教育理论与传播理论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视听教育理论与传播理论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视听教育理论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现代学习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其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的刺激和被灌输知识,而应当是信息的主动加工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而且知识的构建应当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中学习进行,与视听心理学结合。
且由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于协作的学习的交互式学习坏境,还能够提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大量资源,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视听心理论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教学实践中视听传播理论(3篇)
第1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听传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教育领域,视听传播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视听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视听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1. 视听传播的定义视听传播是指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将信息、知识、观点等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它以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为载体,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传播。
2. 视听传播的特点(1)直观性:视听传播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生动性:通过声音、图像等手段,视听传播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受众的参与度。
(3)互动性:视听传播可以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实现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传播。
(4)广泛性:视听传播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信息。
二、视听传播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2)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收集和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听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创新(1)情景教学: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感受、体验知识。
(2)案例教学:利用视听资料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翻转课堂:将课堂上的视听教学活动提前进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进行讨论、互动。
3. 教学评价改革(1)多元化评价:结合视听传播特点,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演讲、辩论等,全面评价学生。
(2)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视听传播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
三、视听传播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 教师对视听传播理论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对视听传播理论了解有限,难以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2. 视听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上视听资源种类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筛选和整理。
《视听与传播理论》课件
电视节目中的视听传播
01
电视节目中的视听传播是指通过电视媒体来传递信 息和娱乐内容的过程。
02
电视节目中的视听传播包括新闻报道、综艺节目、 纪录片等类型,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03
电视节目中的视听传播需要运用电视技术和创意编 排,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提高节目质量。
05
视听传播的未来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视听传播
视听传播具有高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听音、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到视听传播中 ,与媒体和其他观众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视听传播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视听传播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 也越来越大,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视听传播是现代社会中最为普遍和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它 不仅在娱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还在新闻、教育、广告等领 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视听传播的特点
视听传播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能够通过具体的图像和声音来呈现事物的形态、色 彩、声音等,使信息更加直观易懂,同时也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经验和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受众对同一信息的解 码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理解 受众反应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 工具,更是影响人类感知和思维方式 的手段。
他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 为媒介本身而非传递的内容对人类社 会的发展和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语言符号
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信息,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种符号 。
色彩符号
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热情、 活力,蓝色代表冷静、沉稳。
视听传播理论的教案
视听传播理论的教案教案标题:视听传播理论的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视听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视听传播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于视听传播理论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引入视听传播理论的概念和背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你认为视听传播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视听传播理论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包括信息传递、媒介效应和受众反馈等方面。
2. 解释视听传播理论在广告、电影、电视节目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让学生理解其在实际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个视听传播案例,例如一则广告或一部电影,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视听传播理论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撰写简短的分析报告,包括对于视听传播策略、受众反应等方面的分析。
展示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报告,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2. 引导学生思考视听传播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拓展活动(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视听传播案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 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制作PPT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研究视听传播理论。
教案评估:1. 学生的分析报告和展示内容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中的参与度和批判性思维。
3. 学生的小论文或PPT展示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给予学生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机会,提高他们对于视听传播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深入探讨视听传播理论的相关领域和新发展。
3. 组织学生参观媒体机构或参与相关实践项目,加强他们对于视听传播理论的实际体验和应用。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视听与传播理论
抽象层次原理
抽象是把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掉,取其共同点,去 代表或说明同一类的事物。抽象有不同的层次。
水果: 食物:
公有制、私有制、多种所有制 经济制度:
语言符号能在许多不同的抽象层 次上活动。这是它的长处。同一个题 目,可以有不同的抽象层次上进行说 明。语言抽象层次高,能简明地表达 更多的具体意义,但层次越高,理解 也越难,引起误会的机会也大;语言 抽象层次低,懂得的人会多,但必须 用上一大堆语句。(找例子抽象层级 图)
视听教学理论
• 2.视听教学理论
美国视听教育专家戴尔,于20世纪60年代 在视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视听教 学理论。“经验之塔”是视听教学理论的 核心内容。戴尔“经验之塔”的主要特征, 是以塔形构造将学习的形式(或称获得经 验的手段)分成若干种类,并按某种规律 将它们排列起来。
―经验之塔”理论
群体交流
人类传播的特点
受方具有主动性 要尊重受方的主观意向 与背景特征
受多种因素的 制约(情感、 意志、时间、 地点等
受方具有内向交流能 力和主观联想思维
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
人际交流
文化娱乐
传播
协调社会
教育
传播过程经典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收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就是指如何设置 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才能收 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传播系统:
教育软件
教育硬件
教育传播系统
无形因素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
一、共同经验原理 二、抽象层次原理 三、重复作用原理 四、信息来源原理 五、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
名词解释视听传播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名词解释视听传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视听传播是指通过视觉和听觉媒体对信息进行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视听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思想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视听传播涵盖了电视、广播、电影、音乐、舞台剧以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式,为我们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娱乐享受。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呈现对名词“视听传播”的解释和探讨。
首先,在第2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探讨相关概念并解释其重要性。
然后,在第3部分中,我们将回顾视听传播的定义、特点以及应用领域。
接下来,在第4部分中,我们将进一步阐述视听传播在信息传达、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影响与意义。
最后,在第5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本文的关键观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解释名词“视听传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并认识到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分析视听传播的定义、特点以及应用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传达的方式和文化交流的动力,进而认识到视听传播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视听传播媒体,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2. 正文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视听传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视听传播是指通过视觉和听觉媒介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传播文化的过程。
它涵盖了电视、广播、电影、网络视频以及音乐等各种形式的媒体。
视听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能够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信息,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元素的组合来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记忆性。
其次,视听传播具有强大的感官冲击力,能够直观地引导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和认知共识。
再次,视听传播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跨越时空限制,让信息迅速传遍全球。
最后,视听传播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传媒形态,在不同平台上与受众进行积极互动,实现交流与反馈。
视听传播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
在教育领域,通过使用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第三章_试听与传播理论
• 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 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 接经验的不足。
传播的概念&类型
• 传播的概念
– 传播(communication)原指“通信、传达、联系”之意,后 专指信息的交换与交流。
– 广义的传播可理解为“大自然中一切信息的传送或交换”, 包括植物、动物、机器、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 信息来源原理:
– 有信誉的可靠的传播来源对人们有较佳的传播效果; – 当传者是受者乐于接受的对象时,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 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为学生认可的形象与权威,同时也要与学生打 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选用的教材、资料的内容的来源应正 确、真实、可靠。
• 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
• 组织传播:
– 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 大众传播:
– 是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 活动。
• 教育传播:
– 是由教育者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 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的信息交流活 动。
• 言语符号
– 言语符号是一种抽象化了的代表事物或观念的符号。所谓抽象化 就是这种符号已经没有实在事物的形态,不再含有对意义的视觉 暗示。
―经验之塔” 的基本观点
• ―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升,则越趋 于抽象。 •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 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 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但如果把具体经验看得过重,则是 很危险的。 •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直 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象。
视听语言 传播学
视听语言传播学一、视听语言的定义和特点视听语言是指以视觉和听觉为主要媒介,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等方式传达信息的一种语言形式。
它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够快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二、视听语言在传播学中的作用1. 强化信息传递:视听语言能够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形式共同作用,将信息以多维度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记忆深度。
2. 提升传播效果:视听语言能够通过声音、画面的变化和节奏的控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提高信息接收的效果和影响力。
3. 拓宽传播渠道:视听语言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介进行传播,覆盖面广,能够快速传达信息,有效扩大传播范围。
4. 建立品牌形象:视听语言能够通过视觉形象和声音特效的塑造,为品牌打造独特的形象和声音,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5. 增强传播效率:视听语言能够通过图像和声音的并行处理,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使接收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三、视听语言传播学的研究内容1. 视听语言的符号与意义:研究视听语言中的图像、声音和文字等符号的含义和传达方式,探讨它们对信息接收者的影响和理解。
2. 视听语言的感知与认知:研究视听语言对观众感官和认知的影响,了解观众对不同视听语言元素的感知和反应。
3. 视听语言的传播效果评估:研究视听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和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和调查等方法,评估视听语言的传播效果。
4. 视听语言的创作与表达:研究视听语言的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探讨如何通过视听语言传达信息、引发观众共鸣。
5. 视听语言的应用与发展:研究视听语言在广告、影视、新闻、娱乐等领域的应用,探究视听语言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四、视听语言传播学的意义和挑战视听语言传播学的研究对于提升信息传递效果、塑造品牌形象、拓宽传播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视听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信息过载、信息碎片化以及观众的选择性接收等问题,都对视听语言的传播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视听与传播理论
明暗 明暗在画面上可以形成黑、白、灰三种 基本的色调形式。当画面中的色调以白、 深灰、浅灰为主时,称为“高调”;以 暗灰、深暗灰、黑为主时,称为“低 调”;介于“高调”和“低调”之间, 以深浅灰、中灰、淡暗灰为主的,则称 为“中间调”。
视觉节奏 画面的视觉节奏是指把画面中特征相近的物体 和构图要素加以归类、结合,以各种形式不断 重复,形成视觉上的“节拍”,取得和谐的效 果。 视觉节奏最简单的形式是,通过某种形象以相 同间隔重复出现而形成一定的格局(至少要有 三次重复出现,才能形成节奏)。所谓格局可 以是水平线、垂直线或斜线型,也可以是曲线。
3.1.2 听感知规律
人耳的听觉特性 人对声音的感知有响度、音调和音色三 个主观听感要素。人的主观听感要素与 声波的声压、频率和频谱成分之间既有 紧密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响度 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响度主要 决定于声音的声压或声强大小,但两者并不是 简单的正比例关系。 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声压相同而频率不 同,感觉的响度也不一样。通常人耳可感知的 频率范围在20Hz~20KHz的频率最为敏感。另 外声压级不同,其“可闻声”的频率范围也不 同。
亮度是光作用于人眼时所引起的明亮程度的感 觉,它与被观察物体的发光强度、照射光的强 度及反射光的强度有关。 色调是当人眼看到一种或多种波长的光时所产 生的彩色感觉,它反映颜色的类别,并决定颜 色的基本特性。 饱和度是指彩色的纯度,即掺入白光的程度, 或者说是指颜色的深浅程度。对于同一色调的 彩色光,饱和度越深,颜色就越鲜明或者说越 纯。通常把色调与色饱和度通称为色度。
人眼的视觉范围
视觉范围是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亮度变化的范 围,它在数值上等于亮度上、下限之比。人眼 所能感觉到的亮度最低可至约0.0001cd/m2 (坎德拉每平方米),最高可达每平方米几百 万坎德拉。在平均亮度适当时,人眼视觉范围 为1000:1,在平均亮度很低时,视觉范围仅 为10:1. 人眼的明暗感觉是相对的。人眼在观察实际景 物时,亮度感觉并不是完全由景物亮度所决定, 它还与周围环境的亮度有关。
第三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
3.2.1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要素 在教育传播中,构成传播系统的要素包括教育 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通道、环境 等。 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传播系统中具备教育教学活动能 力的要素,是系统中教育信息的组织者、传播 者和控制者,如学校中的都是、社团中的指导 者、学生家长等。
现代教育技术
——理论与应用
第三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
3.1 视听教育理论 视听教育理论研究如何利用视觉、听觉 感官的特点和功能,提高教育信息传递 的效果。它的心理学基础是以行为主义 心理学为背景的视感知规律、听感知规 律和“经验之塔”理论。
3.1.1 视感知规律源自1、人眼的视觉特性 视觉的光谱灵敏度 光源的辐射功率是一个与视觉特性无关 的客观理量,但是人眼对辐射功率相同 而波长不同光的敏感程度不同。这是由 于波长越短时人眼中的光学介质的吸收 作用越强,而波长越长时人眼感光细胞 的敏感性越差。
传播的类型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包括面对面的直接传播和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 传播。 直接传播主要是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 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 间接传播是以媒体为中介,如电话、电报、电 视、书信等进行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的目的是:①沟通②调节。
哈斯效应 当内容相同的两个音相继到达人耳时, 仅当每二个音延迟时间达到35~50ms后, 才会感受到有延迟音出现,即哈斯效应。
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
双耳效应 由于人头部近似于一个球体,双耳又位 于头部的两测,如果声源不在双耳连线 的中点垂直面上,则声源以耳的距离就 不相等,从声源发出来的声音到达两耳 的时间就不一样,相位也不一样,相位 也一样,声音的声压级因头部的遮蔽作 用而有差异,这就是双耳效应。
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讲解
?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 直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象。
? 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 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 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 传播的数字化、互动性、快捷性 – 信息的大容量、检索的便利性 – 媒体的综合性、信息的再生性 – 传播的开放性、选择性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0
传播模式
? 拉斯威尔“五W”传播模式
– 要素:
? Who?(谁?) ? Say what?(说了什么?) ? In which channel?(从什么途径?) ? To whom?(对谁?) ? 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教育传播过程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收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5
教育传播的基本方式
? 自学传播
– 指没有专职教师当面传授的一种教育传播方式。
? 个别传播
– 传播者与受传者单独面授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教育传播方式。
? 课堂传播
– 学生的学习主要依据课本和教师的语言讲解,亦即是主要通过语言 和文字符号进行。
– 是人们对画面稳定感的一种形式感觉
? 视觉重心:
– 画面的“重量”的中心。有右撇现象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象的经验
观察经验
做的经验
11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做的经验
有目的直接的经验
– “塔”的底部是直接的、具体的经验、它是直接与客观事物
本身接触取得的经验,是通过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听、尝、 摸和嗅,即通过完整的生活经验,去取得大量有意义的信息 与观念。
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
第3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
视听教育理论
– 视感知规律 – 听感知规律 – 经验之塔理论
传播理论
– 传播的概念和类型
– 传播模式 – 教育传播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
视感知规律
人眼的视觉特性
– 视觉的光谱灵敏度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
1.0
0.8
0.6 0.4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019/3/29
15
传播的概念&类型
传播的概念
– 传播(communication)原指“通信、传达、联系”之意,
后专指信息的交换与交流。
– 广义的传播可理解为“大自然中一切信息的传送或交
换”,包括植物、动物、机器、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 狭义的传播主要指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而且又分为人 的内在传播(或称自我传播)、人与人的传播 。
人眼的分辨力:
– 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率要比亮度细节的分辨率要低得多
人眼的视觉惰性:
– 人眼的亮度感觉滞后于实际亮度 – 视觉残留时间一般约为0.1秒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4
人的视觉心理
心理趋合:
– 人们的想象力会填充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
画面均衡:
贝罗传播模式
(SOURCE) 传播技术 成分
信源
(MESSAGE) 结构
信息
(CHANNEL) 视 听
通道
(RECEIVER) 传播技术
受传者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容 文化 号 内 符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文化
触 嗅 味
贝罗模式传播(S-M-C-R模式)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3
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
B教学方法 L教材 教什么 教 用什么教 M教学媒体 教谁 学 在什么情况下教 S社会结构 怎样教 Z教育目的
为什么教
P心理结构
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4
2.3 教育传播
– 教育传播要素
在教育传播中,构成传播系统的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 受教育者、媒体、通道、环境等。
– 是人们对画面稳定感的一种形式感觉
视觉重心:
– 画面的“重量”的中心。有右撇现象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5
视觉心理与构图
构图是把对象及造型元素加以有机组织、选择和安排,构成画面 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构图元素包括线条、色彩、明暗、节奏等。 视觉心理对构图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组织传播:
– 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大众传播:
– 是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
的活动。
教育传播:
– 是由教育者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
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的信息交 流活动。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7
画面的明暗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8
听感知规律
人耳的听觉特性
– 人的主观听感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人耳的非线性效应
– 人耳的掩蔽效应: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盖其他声音。 – 鸡尾酒会效应:在纷乱的酒会现场,人们照样能听出其中某
– 缺陷: 忽略了“反馈”的要素 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 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1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信源 编码 信道 干扰 反馈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2
译码
信宿
重复作用原理:
– –
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重新呈现,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同一概念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能增强教育传播效果。
信息来源原理:
– – –
有信誉的可靠的传播来源对人们有较佳的传播效果; 当传者是受者乐于接受的对象时,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为学生认可的形象与权威,同时也要与学生打成 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选用的教材、资料的内容的来源应正确、 真实、可靠。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9
综合实践
观摩一堂优秀教师上的多媒体课,根据本章学过的视听教 育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就以下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1)根据经验之塔理论,案例中采用了哪些手段使学生获得不同 层次的学习经验?有何启示?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哪些传播手段和方法?教学中运用 了哪些传播规律? (3)根据视听心理规律,分析所用课件中画面和声音的处理,对 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0
传播模式
拉斯威尔“五W”传播模式
– 要素: Who?(谁?) Say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从什么途径?) To whom?(对谁?) 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28
习题
1、人们观察景物的明暗感觉与哪些因素有关? 2、何为“心理趋合”?何为“画面均衡”? 3、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利用人的视、听觉特性。 4、简述“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 5 、简述拉斯威尔传播模式、香农 — 韦弗传播模式、贝罗传 播模式、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 6、什么是网络传播?有什么特点? 7、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8、教育传播有哪些方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9、简述教育传播的基本过程。 10、谈谈如何将符号进行。
远程传播
– 是非面对面的传播活动,例如函授、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等等。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6
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
共同经验原理
教师与学生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 要使学生了解一件事物,教师必须用学生经验范围内能够理解的比喻,引导他们 进入新的知识领域。教育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 – 共同经验模型
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
– 最小代价律: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收获 – 媒体选择原理:预期选择率=可能得到的报酬/需要付出的努力。 – 教育媒体制作和选择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与教育媒体。要做到:
方便省事;显著突出;吸引人;针对需要;注意受众已有的传播习惯。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 –
甲
乙
抽象层次原理
传播的内容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上进行,并且要在这个范围内的各抽象 层次上下移动; – 既要说出抽象要点,又要用具体事物来支持;讲了熟悉的具体事物,又要分析、 综合、推理、演绎得出抽象的概念。
–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7
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
– 教育传播过程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收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25
教育传播的基本方式
自学传播
– 指没有专职教师当面传授的一种教育传播方式。
个别传播
– 传播者与受传者单独面授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教育传播方式。
课堂传播
– 学生的学习主要依据课本和教师的语言讲解,亦即是主要通过语言
静态图像、广播、录音 – 由静态图像、广播、录音等提供的信息,通常能为没有文字阅读能力 的人所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13
2019/3/29
抽象的经验
视觉符号
– 视觉符号是指平面地图、示意图、图表等抽象化了的符号,
它们与现实事物已没有多少类似的地方,如地图中用圆圈表 示城市、乡镇,用线条表示了公路、铁路,用曲线表示河流 或等高线,用不同粗细的实线、虚线表示国界、省界、县界 等等。
断,来确定声音方位。
耳廓效应
– 不同频率的声波会由于耳廓形状特点而产生不同的反射。反
射声进入耳道与直达声之间就产生了时间差(相位差)。 – 耳廓效应对声音定位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对频率 较高的声音。
2019/3/29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第3章
10
“经验之塔”理论
戴尔的“经验之塔” (三大类十个层次)
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 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但若把具体经验看得过重, 则是很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