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及特点论文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特点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在汉代,中国由上古时期至汉朝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宪法制度,
以内政法则为基础。
内政法则涵盖了政治、经济、民众权利等领域,其内
容主要体现在《后汉书》《汉书》等古籍中,是古代中国法律的重要载体。
汉朝时期,随着政治体制的完善,中国古法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出现了许多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施政方面的法律,如
《律历志》、《律令》、《政出》、《户部章程》、《文献》等,这些法
律正式定义了汉朝法律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执行方式,并由宫廷对其进行
审核和执行。
此外,汉朝还将法律的职能向社会各阶层扩展,在社会各种争议中发
挥作用。
比如《裁判文书》记载,汉代以来,开始建立司法实体,通过实
施司法程序,来审理各类纠纷,对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保障。
二、中国法律的特点
1、《左传》的“以德治国”思想是中国法律的根本思想。
传统的中
国法律是以礼义为基础,以尊卑礼仪为框架,以礼仪、律法为手段,以安
定民众为目的,以促进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
2、法律具有稳定性。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其源远流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这个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包括了各个朝代的法律演变和法治理念的不断完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法律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时期,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解决纠纷,开始制定一些规则和惩罚措施。
这些规则主要是基于习俗和道德准则,而不是明确的法律条文。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法律制度逐渐走向了正式化和体制化。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呈现出一定的规范性和层级性。
国家开始制定法律条文,设立官员负责司法事务。
这些法律条文主要是以德治为核心,强调道德和仁义的重要性。
同时,也开始出现了刑罚制度,以惩罚违法行为。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
在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部成文法典——《秦律》。
这部法典以严厉的刑罚和严谨的司法程序著称,为后来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法律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视德治。
中国传统思想强调道德和仁义的重要性,法律制度也不例外。
在古代,法律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惩罚违法行为,更是为了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因此,中国的法律制度更加注重教化和感化,以期达到“治本”的目的。
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和谐与平衡。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强调的是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平衡,而不是简单的惩罚。
法律的目的是通过公正的司法程序和合理的刑罚,解决纠纷,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此外,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还体现了对家族和社会关系的重视。
在古代中国,家族和社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也考虑了这一点。
例如,在刑罚上,中国古代法律更注重的是对家族的惩罚,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责罚。
这种做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对家族和社会关系的尊重和重视。
三、法律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演变。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现代社会,法律与司法制度一直在不停地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法律与司法制度的特点和演变。
一、古代法律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法律起源于原始社会。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建立起了一些简单的习俗和规则,以维护社会秩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规矩逐渐演变成为法律。
最早的法律体系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礼法制度,其中以周代的礼乐法最为重要。
在封建社会,法律逐渐成为统治者巩固统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秦律》和《律令》等法典,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全国性的法律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的法律逐渐取代了秦朝的法律,成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组成部分。
汉朝的法律分为刑法、律法和礼法三大类别,而刑法则是古代中国法律中最为严苛的部分。
二、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十分宽松和严谨。
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注重公正、公平和人民当事人的权益保护。
首先,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非常注重公正。
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必须始终坚持公正和客观,不能被贪污受贿、权势干涉等因素所左右。
同时,司法制度规定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必须保持独立性,不能受到其他权力机关的干涉。
其次,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十分注重公平。
在古代,法律对于平民百姓和贵族来说是平等适用的。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有权利在法庭上申诉和辩护。
此外,古代中国还设置了申诉机制,以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最后,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注重人民当事人的权益保护。
在古代的司法制度中,人民当事人有权利享受法律的保护和裁判的公正。
法官必须认真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辩护意见,并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
三、中国古代法律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法律随着王朝更迭和社会变革而发生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
随着封建制度的兴起,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逐渐变得复杂和庞大。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中国古代是法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法律与司法制度的发展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法律与司法制度的演变和特点,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古代法律的起源与演变古代中国的法律源远流长,最早的法律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
这些法律主要是基于神权和道德的规范,如《周礼》中的“律令”和“刑法”。
随着社会的演变,法律逐渐与宗教和道德规范分离,成为一种客观的行为准则。
在秦代统一中国后,始皇帝颁布了《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法经》确立了一套严格的刑法和秩序,明确了罪与罚的关系。
不过,由于法律制度的过于严苛和残酷,秦代法治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随着秦朝的垮台,《法经》也逐渐失去了效力。
在汉代,明确的法律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汉武帝颁布了《律》和《令》,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和程度。
汉代还出现了一种名为“官法”的法律体系,它贯穿了几乎整个古代中国的统治时期,直到清朝被废止。
二、古代司法制度的组织与运作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由各级法院和官员组成,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次。
中央政府设立了御史台和大理寺等机构,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司法活动,同时也处理一些重要的案件。
地方政府则设立了地方法院和衙门,由地方官员负责审理和判决案件。
古代中国的司法程序相对简单,更注重物证和口供的证明。
通常,案件的审理过程包括调查、传讯、审讯和判决。
官员们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审理,并根据罪行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判决。
在执行刑罚时,常见的方式包括鞭打、杖刑、流放和死刑等。
三、古代法律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首先,古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明确的刑罚和法律制度,古代中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减少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古代法律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法律强调罪与罚的公正性,力求以法律规范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在古代中国,法律与司法制度扮演着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角色。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以公平、公正和智慧为核心价值观,并通过严密的规定和审判程序来保障这些价值的实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进行探讨。
古代中国的法律起源于周朝的礼制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通过历代王朝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完善了司法制度。
这些法律和制度的核心目标是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确保人民的权益受到保护。
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以《周礼》为蓝本,经过历史的演化和沿革后,形成了“救民”与“矫枉”并存的特点。
其中,“救民”体现了法律旨在保护人民的利益和权益的一面,而“矫枉”则是法律对不正当行为和违法行为的惩罚与纠正。
通过这一体系,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既注重人性化的素质,又具备了对不法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和处罚的能力。
在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中,法院是权威和重要的司法机构。
刑场、审判厅和议堂是古代法院的主要场所。
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司法案件如《吕洞宾借蒲扇》等都在这些地方进行审判。
古代法院中的审判官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智慧,以便进行公正的判决。
同时,古代法院还采用了证据的收集和审查等手段,以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也非常重视证人的供述与证明。
因为古代刑法相对来说并不像现代法律那样注重科学的侦查手段,因此证人的证词对于案件结果的确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法律规定了证人的取证程序,并对作伪证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惩罚。
这也从另一方面彰显了古代中国对于法律公正与真实性的追求。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完善与进步。
晚明清初的中国,明朝法统告终,清朝开创了新的司法制度。
清代的《大清律例》系统地规定了律法的执行细则,严密地管理着司法系统的运作。
这一时期,通过清政府的改革力度,司法公正和有序实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
关于中国法治的历史论文
关于中国法治的历史论文
中国法治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社会。
在中国古代,法治是由君主制度来统治的,而法律也是从君主们制定的律法中得到执行的。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中,儒家思想对法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爱和礼节,主张以仁爱治国,以礼制民。
儒家认为,君主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而臣民也应当以礼节之心来对待君主。
因此,儒家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法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法治是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
各个阶层的人群都有着不同的法律地位和权利,而这些权利和地位都是由君主制度和等级制度来决定的。
因此,中国古代的法治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法治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法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这一时期,法治体系得到了比较完善的建设,各级官员都得到了严格的法治教育和培训,确保了法律的公正执行。
近代以来,中国的法治体系也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随着现代法治观念的不断引入和发展,中国的法治体系逐渐向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法治事务,推动国际法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总的来说,中国的法治历史悠久,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国际化社会,中国的法治体系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改变,为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未来中国的法治体系能够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法律与司法制度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古代法律与司法制度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并且在不同朝代和时期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会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法律与司法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社会的原始法。
原始法是一种根据社会习惯和族群传统来进行约束的法律制度,它以家族为基础,并且在不同地域和部落之间存在差异。
当时的法律制度主要由长老和部落首领来执行,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维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法律逐渐由个体之间的自由关系转变为国家权力的行使。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开始体现法律的普遍性和公正性。
鲁国的孔子是古代法律与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仁爱和公正的思想,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各个国家开始制定一系列法典和条例,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其中最有名的是《礼记》和《晋阳法》。
这些法典明确规定了罪责和惩罚的原则,以及审判过程和司法程序。
随着秦统一中国,中国古代法律与司法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秦朝制定了《律令》,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第一部法典。
《律令》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统一,强调国家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和控制。
然而,由于其过于严厉的刑罚和高压的管理措施,秦朝法律制度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并在短时间内崩溃。
汉朝是中国古代法律与司法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包括刑法、民法、礼仪法等各个方面。
汉朝的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权利保障和司法公正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同时,汉朝还建立了律师制度和诉讼程序,为人民提供了公正和公平的司法程序。
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演变,唐、宋、明等朝代继续完善并发展了古代法律与司法制度。
唐朝的大明宪章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里程碑,它将封建法律与民法、刑法结合起来,为后来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宋代则建立了严密的司法系统,并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了法律的约束力和司法的公正性。
中国法制史论文
中国法制史论文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法制史的起源和初步发展1.1 公元前秦时期的法制在公元前秦时期,中国的法制以刑罚为主,严厉而独特。
法律逐渐形成,并开始有一定程度的规范性。
1.2 公元前汉时期的法制公元前汉时期,中国法制逐渐规范化,并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文件,如《九章律》和《魏律》。
这些法律文件为后来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1.3 公元后汉时期的法制在公元后汉时期,中国法制更加完善,法律目录更加详尽。
司法机构逐渐建立,并开始出现专职的律师和法官。
第二章:中国法制史的重要发展阶段2.1 唐代法制的发展唐代是中国法制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不仅法律产生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司法制度也逐渐完善。
唐代的法律体系对后来的法律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2 宋代法制的发展宋代是中国法制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法律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民法也开始逐渐完善。
同时,宋代的科举制度也对司法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2.3 明清法制的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法制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明代的法制开创了中国法治史上的新纪元。
明清时期的法律体系基本成形,各项法律规范较为完备。
第三章:中国法制史的特点3.1 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结合中国法制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结合。
中国的法制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部分,同时也保留和发展了本土的法律传统。
3.2 以封建主义为基础的法制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较大。
在中国的历史上,封建主义的法律体系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和塑造了中国社会的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
3.3 法治思想的传统中国法制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法治思想的传统。
中国自古就有“德治”、“仁政”等法治思想的传统,这对中国法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历史法律与刑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历史法律与刑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历史法律与刑法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于古代社会的稳定与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历史法律与刑法制度为主题,探讨其起源、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部落社会的阶段。
最早的法律来自习惯法和礼法,后来逐渐形成并发展为一套比较系统的刑法制度。
《周礼》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开端,它是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法典,主要规定了封建尊卑等级制度以及社会组织和官职等。
周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受法律法规约束的刑罚方案。
而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制度,尤其以《秦律》最具代表性。
这些法律对于维护秦朝的统治地位,促进社会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其刑罚过于苛刻,以及秦朝统治的专制性质,这些法律制度并未得到广泛认同,随着秦朝的灭亡而逐渐废弃。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时期的法律制度逐渐得到完善与发展。
《汉律》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法典,其中包含了比较丰富的法律规范和刑罚方案。
与秦朝相比,汉朝制定的法律更加注重人的尊重和保护,表现出一定的人道主义色彩。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由于政治动荡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许多法律条文失传或者得不到执行。
然而,在此期间产生了一些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法律概念和制度。
隋唐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逐步走向完善。
《隋律》和《唐律疏议》是当时的主要法律条文,对于整个法律制度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时期的法律制度较为严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的法律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和完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宋令》和《大宋刑统》,这两部法典系统地规定了宋代法律体系和刑罚规定,对于后世的法律制度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明代的法律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改革。
明代的法律相对更加宽和,尤其是在赋予人权和保护妇女儿童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
《明律》和《大明刑统》让明代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和科学。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简论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简论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中国法律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从中国法律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法律的本质。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中国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中国法律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礼制和律令。
这些律令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业、商贸、婚姻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法律开始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
二、中国法律的特点1. 以德治国:中国法律注重道德教化和国家治理。
德治国是中国古代法治理念的核心,法律不仅是一种规范和约束,更是道德准则的体现。
中国法律强调个体的行为应符合道德伦理,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法律的特点之一是法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认为法律应成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工具。
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法律的风格和特点。
3. 社会和谐为导向:中国法律追求社会和谐与稳定。
中国历史上,法律被视为调节社会纷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工具。
中国法律强调以和为贵,推崇社会和谐,注重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1. 古代法律体系:夏商周时期的律令是中国法律的雏形,这些律令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则。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逐渐崛起,为中国法律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秦汉时期的法治: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严厉而高效的法律制度。
汉代时期,法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出台了《汉律》等法典,为后世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唐宋时期的法学繁荣:唐宋时期,法学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法学家和法律思想。
法律学派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对中国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近代以后,中国法律开始受到西方法律体系的影响,法律改革不断推进。
中国古代法制原创
中国古代法制原创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中国古代的法制也是其辉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法律的发展、古代法律的特点和古代法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法制。
一、古代中国法律的发展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此之前,人们的行为主要依靠道德规范来规范,而非正式的规则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意识到需要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规定来保障社会秩序。
最早的古代法律形式为神圣法,即法律的制定者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
随着时代演进,古代法律出现了多种形式,如《礼》、《乐》、《律》、《经》等。
其中,《律》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实体法律体系,正式确立了法律的标准和程序。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古代中国的法律不断发展和完善。
最著名的是两宋时期的《大明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律法典籍,规定了严格的刑罚和司法程序。
这一时期,法律开始趋于成熟和完备。
二、古代法律的特点古代中国的法律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与现代法制存在一些明显区别。
首先,古代法律注重道德教化。
法律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其次,古代法律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在古代中国,个人行为往往与家族、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着重考虑了这一点。
再次,古代法律执行的方式多样。
尤其是在刑法方面,除了传统的刑罚,还包括了爱畜和勒令号令等方式。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独具特色。
三、古代法制对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法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运行和人们的行为。
首先,古代法制为社会提供了秩序和稳定。
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约,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更加规范,社会秩序得到保障。
其次,古代法制为社会带来了公平和正义。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使得权力得到制约,人民在法律的保护下享有平等的权益。
最后,古代法制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一部完备的法律体系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有利于人们的创造和生产,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及特点论文
中国法制史论文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及特点摘要:在人类历史上自国家形成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在自身的存续和发展过程中,都曾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民族精神、把最鲜明的价值观念熔铸到法律制度之中,由此形成了人类社会色彩斑斓的法律文化体系。
中国法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法系之一,曾经焕发着活跃的生命力,为世界所赞美。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气象博大、学派众多,其中,曾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其中,儒、道、墨、法、兵、释、阴阳、纵横等众多文化均参与了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互动。
多种思想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和渗入,使得我国古代法律自成一体,独具特色,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华法系”。
要理解中华法系的博大精深,必须了解她的起源和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特征正文:以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为起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伴随着国家文明的昌盛而开始了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辉煌历程。
经过此后几千年的积累与回旋,中国古代的法律体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从相对粗略和幼稚的简单法条,发展成了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风格特异、义理精神的庞大的法律体系。
那么,中国古代法律是怎么起源的,又有什么特征呢?马克思关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认为,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马克思认为,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这是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法律产生的共同规律之一。
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指出了法律产生的原因,那么中国法律的产生就必然有一个渊源。
中国法律起源的问题,是中国法律史研究中难度最大的问题之一。
这其中包括中国法律起源的方式、时间。
对此问题,古今的学者提出了很多看法,但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
但在学术界比较受推崇的有以下几种观点:1.由原始习俗演变而来的习惯法。
法同国家一样,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都有自身存在的必要条件。
正如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的反映。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的作文范文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完善。
在古代,法律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立法程度、法律的执行和制裁措施。
一、立法程度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始于夏朝,从那时起,各个朝代都进行了相应的法律立法。
尤其是在商、周两朝的封建制度下,法律开始得到较为统一和完善的发展。
这些法律以礼法为基础,通过记录祭祀、婚姻等各类仪式的规定来维护社会秩序。
随着朝代的更迭,法律也有了新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丰富而多元的法律体系。
二、法律的执行在古代中国,法律的执行主要依赖官员的监督与裁决。
朝廷设立各级官员来行使审判权,并颁布相应的法令与政策。
这些官员受皇帝委派,负责处理民间纠纷、刑事案件等。
此外,地方官员还设立了巡抚、知府等职位,以监管地方政务并执行法律。
官员的职权较高,但也容易出现贪污腐败等问题。
三、制裁措施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对于违法行为有着多种制裁措施。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刑法制度,包括鞭刑、杖刑、剐刑等。
此外,古代中国还有律令制度,对于不同级别的犯罪分别规定了相应的罚款、流放等处罚。
在明清时期,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犯罪与惩罚之间的关系更趋合理和科学。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起源于夏朝,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完善。
法律制度主要通过官员的监督与裁决来执行,制裁措施包括刑法、律令等。
虽然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体上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通过对古代法律制度的学习与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并在今天的法律建设中有所借鉴。
法律史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法律史是研究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学科。
本文从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概述了中国法律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各个阶段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演变原因,旨在为中国法律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国古代法律史1. 先秦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法律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逐渐形成了以刑法为主的法律制度。
2.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秦律》,确立了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法律体系。
汉代继承了秦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汉律》为代表的法律制度。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法律制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北魏时期,颁布《魏律》,标志着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南朝时期,法律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4. 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史的高峰时期。
唐朝颁布《唐律疏议》,成为后世法律制度的典范。
唐朝法律制度以“法合天地”为原则,注重法律与道德的结合。
5. 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法律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宋朝颁布《宋刑统》,形成了以律为主,以令、格、式为辅的法律体系。
元明清时期,法律制度逐渐趋于保守,以《大明律》、《大清律》为代表。
二、近现代法律史1. 民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法律史的重要转折点。
辛亥革命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
此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如《民法》、《刑法》等,为现代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为主的法律体系。
三、当代法律史1. 法律体系日益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我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法律体系。
2. 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渐提高。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法制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法制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逐渐发展成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
本文将从古代法律的起源与演变、法律制度的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法律的起源与演变古代中国的法律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在这个时期,尚未具备完善的法律制度,人们主要通过神灵或者君王颁布的旨意进行裁判。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逐渐形成并得以规范。
在商周时期,法律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商代的法律以刑法为主,常常与神权相结合,通过祭祀、占卜等方式进行宣告与执行。
到了西周时期,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这些法律规章主要包括《周礼》、《鲁仪》等,形成了周代法律的核心体系,并为后来的法制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秦代,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实行了法家的法律制度,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推行秦律、律令等。
秦代的法律制度为后来的汉代和隋唐时期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古代法律的制定与发展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
这些法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圣人法律思想,通过不同时期的法律实践和制度完善,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
二、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其独特的特点,以下为常见的几个特点:1. 以德治国:古代中国法律强调以德治国,即多依靠道德的约束来维护社会秩序。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古代法律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如仁义道德、忠恕厚德等。
2. 法律崇尚公正:古代中国法律追求公正,重视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监督,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性。
3. 千秋万代:古代中国法律注重传承与稳定。
法律制度的岁月考验,故法律内容变化较小,保持相对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4. 善于裁判:古代中国法律注重司法裁判的公正与权威。
裁判结果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公正的裁判来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三、法律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古代法律
中国的古代法律中国的古代法律是中国历史上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这些法律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的古代法律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传承的法律体系。
1. 法律的起源中国的法律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的法律主要以习俗法为主,具有民族特色。
这些习俗法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将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融合在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套更加具体和明确的法律体系,并逐渐形成了古代法律制度。
2. 古代法律的特点古代中国法律的特点包括严格性、繁琐性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法律非常严格,对犯罪行为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措施,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同时,古代法律也非常繁琐,细致地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和制裁方式。
此外,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家思想主张道德教化和君臣之间的道义关系,并影响了古代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3. 《周礼》和《魏晋法》《周礼》和《魏晋法》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两个重要文献。
《周礼》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最早编纂之一,其内容涵盖了法律、礼仪、政治和农业等方面。
该文献以“礼法”为核心,规定了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魏晋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它在政治动荡的魏晋时期编纂完成,并影响了后来的法律制度。
4. 唐代法律唐代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唐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并对古代法律进行了系统化和规范化。
唐代法律的特点是继承了前代法律的优点,更加注重实效性和公正性。
同时,唐朝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唐律疏议》等,对社会治理和法律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明清时期的法律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明代,朝廷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大明律》、《大明穆宗律例》等,并设立了专门的法律机构来进行实施。
这些法律对社会治理和司法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规范作用。
清代继承并完善了明代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法律的实施力度,对古代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订。
简论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和特点
简论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和特点
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即公元前16世纪至
公元前11世纪。
当时的法律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家族和社
群间互相约束和相互负责,而不是以单个个体为中心。
在周朝时期,法律逐渐从宗教儒家思想向法律规范转变,它的形式和程序在本质
上没有变化,但已经变成官方法律和制度化的法律体系。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 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强调秩序、礼仪、道德和家族,而不是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2. 优先考虑和谐:中国古代法律一般是以维护社会和谐为前提,而非单纯追求罚恶扬善。
3. 依赖于德行:中国古代法律不是依靠精密的法律体系,而是
依赖于个体的德行和道德标准。
4. 强调集体责任:中国古代法律倾向于强调家族和社群的集体
责任和约束力,而不是单个个体。
5. 程序细节繁多:中国古代法律在程序和细节方面非常繁琐,
强调程序的准确与规范。
总之,中国古代法律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的特点往往体现了中国文化以及历史和社会的背景。
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5则范文
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5则范文第一篇: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内容提要: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
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发布法律解释,但仅凭法律解释,是不能解决成文法所固有缺陷的。
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也是其优点。
因此,笔者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证在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构建判例制度的具体设想。
关键词:法的渊源判例制度建立1.我国是典型的成文法国家。
早在秦代,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韩非就曾说过“法者,宪令著于官府”,“法者,编著之图藉,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明确了法是由国家制定的、成文的和公开的。
如今,作为中国法现时渊源的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以及国际条约。
尽管现在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定期发布案例,还有《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人民法院案例选》、《刑事审判参考》等刊物登载案例,但由于我国立法者并未认可判例制度,以上案例只具有指导性,不具有规定性,没有法律约束力。
2.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有咎比于罚”的原则,即有了罪过,比照对同类罪过进行处罚的先例来处理。
在秦代有“廷行事”,即法廷成例。
2.1司法机关的判例,就是已行的成例。
在出土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多次提到“廷行事”,这说明“廷行事”在司法实践中已成为原律文之外可兹援引的成例。
至汉代,判例法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汉律》中就有“决事比”、“法事科条,皆以事类相比”的规定,尤其是董仲舒的引经决狱活动,更是赋予汉代的判例法以全新的时代特征,将司法活动的各项原则纳入到儒家的法学世界观之中。
《唐律·名例》中也规定了“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此后的宋朝规定,“法所不载,然后用例”,例即断案的成例,且宋徽宗曾对断例进行编纂。
中国的古代法律与刑罚
中国的古代法律与刑罚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其法律与刑罚制度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古代中国,法律与刑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之中。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法律与刑罚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特点。
一、法律的起源在古代中国,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商代和周代。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王朝,其法律制度主要以禁忌和堕罪为基础。
人们相信,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禁忌和神圣法则,可以让人们遵守道德规范,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随着周代的兴起,中国的法律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周朝制定了《周礼》和《九章律》,对国家、家庭和个人的行为进行明确规范。
这些法律文献包括了刑法和民法等方面的条文,为后来的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刑罚的演变中国古代刑罚的演变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时期。
最早的刑罚形式是私刑,即个人对犯罪者进行制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起,私刑逐渐被统一的刑罚制度所取代。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刑罚制度日趋规范。
刑罚主要包括五刑,即剐、杖、挞、笞和罚。
剐指对罪犯进行活体剖腹,杖用来鞭打犯人,挞和笞则是对犯人进行身体虐待,而罚则是对犯人进行财产处罚。
这些刑罚的轻重程度取决于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地位的差异。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的刑罚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秦朝废除了以往的刑罚形式,采取法家思想,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刑罚制度,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
此后,中国的刑罚制度在不同朝代间有所调整和演变,但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法律与刑罚的特点中国古代法律与刑罚制度有着独特的特点。
一方面,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道德和伦理原则。
在刑罚的执行上,法律注重以德治国,强调对罪犯进行教育和改造,使其重新回归社会。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注重公平和公正。
中国古代法律强调人的尊严和权益,在刑罚执行过程中非常重视证据的确凿和公正的审判程序。
此外,中国古代法律和刑罚还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灵活性。
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法律和刑罚可以适度地调整和改进,以保持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古代中国法律的发展
古代中国法律的发展一、背景介绍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法律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与秩序,更关乎人民的生活和权益。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法律的起源入手,分析古代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古代中国法律的起源古代中国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在夏代,尧、舜等有德之君依据神话传说创制了一些法律规则,如“九域”等。
商代时期,商周法文的研究成为学者们的重要课题,尊重神权、重视家族的法律观念逐渐形成。
而周代则出现了第一个法律文化的高潮,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如“律令”、“律章”等,标志着法治思想的初步形成。
三、封建社会中的法律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中国的法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法学家如孔子、荀子、墨子等相继涌现,他们对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孔子提出了“德行为基础,法制为辅助”的观点,主张通过教化人民来达到法律的目的。
而墨子则强调必须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四、秦汉法律制度的革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变革。
他采取了严酷的法治手段,推行了“法者,万民之司命” 的观念,发展了法律制度。
在汉朝,推行了肆铁法、因罪论赏等制度,强化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执行力。
其中最著名的是出台的《鞠法》和《刑法》,规定了明确的刑罚和裁判程序,对后世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古代中国法律的特点古代中国法律的发展具备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重德轻法,法律和道德伦理紧密结合,法治以道德为基础;二是注重家族与社群的自治,家法与族法等使用广泛;三是法律制度的完备性,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总体上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
六、古代法律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为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从古代法律的编纂与实施中,找到现代法律制度的运作模式和思维方式。
其次,古代法律的家族与社群自治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基层法律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制史论文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及特点摘要:在人类历史上自国家形成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在自身的存续和发展过程中,都曾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民族精神、把最鲜明的价值观念熔铸到法律制度之中,由此形成了人类社会色彩斑斓的法律文化体系。
中国法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法系之一,曾经焕发着活跃的生命力,为世界所赞美。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气象博大、学派众多,其中,曾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其中,儒、道、墨、法、兵、释、阴阳、纵横等众多文化均参与了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互动。
多种思想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和渗入,使得我国古代法律自成一体,独具特色,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华法系”。
要理解中华法系的博大精深,必须了解她的起源和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特征正文:以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为起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伴随着国家文明的昌盛而开始了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辉煌历程。
经过此后几千年的积累与回旋,中国古代的法律体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从相对粗略和幼稚的简单法条,发展成了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风格特异、义理精神的庞大的法律体系。
那么,中国古代法律是怎么起源的,又有什么特征呢?马克思关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认为,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马克思认为,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这是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法律产生的共同规律之一。
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指出了法律产生的原因,那么中国法律的产生就必然有一个渊源。
中国法律起源的问题,是中国法律史研究中难度最大的问题之一。
这其中包括中国法律起源的方式、时间。
对此问题,古今的学者提出了很多看法,但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
但在学术界比较受推崇的有以下几种观点:1.由原始习俗演变而来的习惯法。
法同国家一样,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都有自身存在的必要条件。
正如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的反映。
原始习惯虽不能产生体现为国家形态的法,但却产生了法的胚胎形态——氏族习惯。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的起源,实质上是由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质变过程。
2.刑起于兵。
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
另一方面,“兵狱同制”。
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黄帝“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型用刀锯,其次用钻,薄刑用鞭折”(《国语·鲁语》)苗民“五刑”:蚩尤时代,“苗民弗用灵,惟作无虐之刑曰法。
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
《尚书·吕刑》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
(《尚书·吕刑》)皋陶象刑:所谓象刑,一种观点认为;象是象征之义,象刑是让人穿着不同色质的衣巾服饰,象征处以不同刑罚;以示耻辱与惩戒。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象是画像之义,象刑就是绘制受刑人身着不同衣巾服饰的画像,象征处以不同刑罚,以公之于众引为鉴戒。
饰的画像,象征处以不同刑罚,以公之于众引为鉴戒3.法源于礼。
1.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的仪式等级不同而不同,此时礼成为确是等级的标志。
随着阶级的划分,上层阶级演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
2.至此,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内涵,直至周公之礼,礼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
3.礼是中国古代法的重要渊源,中国古代法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以礼表现出来。
4.法源于天说。
此说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皋陶谟》中说:“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尚书·大禹谟》中也说:“故圣人因天讨而作五刑”。
把法律看作是上天意志的体现,既反映了上古统治者借助神权的力量以增强法的权威性的愿望,也反映了古人对法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法律起源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将会在法史学界长期讨论下去。
在讨论中,将会不断丰富学说的内容,提出各具时代色彩的论断。
上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问题,下面就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来进行总结。
中国古代法律在世界上独具特色,是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一朵奇葩,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纵观我国古代法律,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以刑为主,诸法合一自商鞅“改法为律”,“律”从此成了中国古代刑法的专用名称,其中律典成为秦以后各朝的主要刑事法典。
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在我国古代的多种法律形式中,律典作为刑事法律只是其中的一种。
民事、行政、经济、军事等法律,大多包含在令、敕、条例、条格等形式的法律中。
历朝的法律形式虽然名称有所变化,但律始终调整的是当时社会中的各类刑事关系。
从中国古代法典的编纂体例与结构来说,刑事、民事与行政等法律规范被混编于国家的同一基本法典里,不同的法律规范并没有编纂为各自独立的法典,因而诸法律规范是合为一体的――在国家基本律典这一载体中,民事、刑事法律规范的确是不分的。
中国古代从战国时期李悝作《法经》到清代颁《大清律例》,保持诸法合体的法典体例长达两千三百多年,直至二十世纪初沈家本修律,仿照大陆法系分别制定了刑律、民律、商律、民刑事诉讼法和法院编制法等部门法,才最终打破了传统的以刑为主诸法合一的局面。
二、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
从董仲舒“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的“德主刑辅”思想的提出,一直到康熙的“以德化民,以刑弼教”,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主刑辅”的思想。
“德主刑辅”作为治国思想和法律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也是我国正统的封建法律思想。
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根本。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依靠行政、刑罚的办法来治国,可以使百姓出于畏惧而免于犯罪,却不能使人有知耻之心;依靠道德教化来治国,才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走上正道。
汉初君臣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总结历史教训,得出结论,认为秦的天亡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经过经验的总结,重新认识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的缺陷。
荀子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意思是说,刑罚要以教化为基础,只靠刑罚诛杀,没有教化,用刑再多,坏事也不能禁绝。
教化也非万能,只有教化而没有刑罚,坏人就得不到惩罚。
历代王朝都把“以德去刑”作为考绩地方官吏的一条标准,地方官吏们也都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手段,使老百姓“息讼止争”,以博取“德政”的美名。
董仲舒认为为政之道,只有德刑并用,软硬兼施,才能有效地维护封建统治。
“亲亲”、“尊尊”原则、“准五服以制罪”等是“引礼入法、礼法融合”的产物,是罪刑确立标准进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现,是“引礼入法”的重要标志。
三、君权神授,法自君出传统法律的神圣性来源于“天”,并随着“天”的神圣性转移至被称为“天子”的封建帝王身上,使封建帝王拥有不可置疑的立法权和至高无上的司法权。
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轻缓与否无不体现着统治阶级的代表――皇帝的暴政与善政。
同时,法律也成为历代帝王的“治世之工具,帝王之私器”。
如葛洪《抱朴子》中写道:“刑之为物,国之重器,君自所执,不可假人。
犹长剑不可倒提,巨鱼不可脱渊也。
”我国从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起,便形成了以帝王为中心的专制政体,可以说源远流长。
奴隶和封建社会的法制都是围绕王权(皇权)进行的,君主“口含天宪”,拥有最高的立法权,法律的制定颁行都需要国王的批准。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由王所出,刑罚由王所定。
我国古代“法自君出”、“律由钦定”,以国家制定成文法为主干,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皇权法制化的需要。
由君主、国家制定成文法典,确立皇权的合法性和至高无上,以维系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
二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
为了实现和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律的统一制定和实施,通过国家法制的统一,促进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强化。
三是维持家天下的需要。
自禅让制被打破后,奴隶与封建社会帝王总希望子承孙继,万世一系。
因此历代开国之君,都潜心于制定一部大法,以维持一姓之家天下。
四、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儒家思想逐渐侵入法律之中后,中国的法律有一个儒家化的过程。
儒家逐渐把自己的价值理念灌输进了法律系统。
这样就用法律来明确保障一种等级秩序,一种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
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权在一国具有高无上的地位,天子只是“受命于天”,在其之上不可能存在现实的羁束者,法律亦不能例外。
因此,君王不但控制最高的立法权,使自己的意志能够随时成为法律;而且要掌握最高的司法权,使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在法律上表现为“八议”、“上请”制度的确立。
案子发生了,法官判案的时候必须考虑八个方面的因素:议亲,看看是不是皇家亲戚;议故,看看是不是跟随皇家久的人;议功,看看对皇家是否有功劳;议贤,看看是不是有名望的人;议能,看看是否是对皇上有用的能人;议勤,看看有没有苦劳。
没功劳也有苦劳;议贵,看看是不是一定爵位以上的贵族;议宾,看看是不是国宾级人物。
在“八议”制度下,那些明文规定的法律条文对权贵们来说,几乎毫无意义。
如果“八议”后仍不清楚如何处理,怎么办?实行“上请”制度,“请”是请君王定夺。
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一体的,上请之后君王定夺的结果可想而知。
五、重法治吏,维护统治重法治吏是古代传统的法律思想。
封建专制制度下,君主为了控制国家,势必要通过一个权力媒介,那就是官吏。
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
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
中国古代所设置的政治体制使得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官僚们集行政与司法权于一身,虽然各级官吏也是统治集团的一份子,享受各种法外特权,他们手中权力的不当使用,将使君主的意志得不到贯彻;他们权力的滥用,将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这些终将影响甚至危及君主的统治。
当官吏的行为危害或威胁到封建帝王的统治秩序时,历朝历代帝王必定会用更严格的惩罚来治理官吏,因为他们的行为对统治秩序的危害远远大于普通百姓一般的违法犯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