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技术方案
《第5单元实践活动自然保护区研学之旅》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中华地图版选择性必修3
《自然保护区研学之旅》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研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特点、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以及研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能力,为第二课时进一步探索研学课题奠定基础。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学习:学生需在课前预习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功能,了解国内外著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并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实地考察准备:学生需分组进行前期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计划的制定。
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所选择的自然保护区的历史、地理环境特征以及现有问题。
每组成员需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实地考察的具体计划。
3. 研学任务布置: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制定的计划,布置具体的研学任务。
如对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分析其生态分布特点;或对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改进建议等。
4. 团队协作能力:在完成研学任务的过程中,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
包括地理教学平台上的学习资料、网上资源库、文献资料等。
2. 在进行实地考察前,各组应将考察计划提前交由老师审批,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考察过程中需按照计划进行,记录详实,不得私自改变考察地点和内容。
3. 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需注重记录,如使用照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记录现场情况,为后续的研学报告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
4. 每位学生需撰写个人或小组的研学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所选择的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实地考察的详细过程、所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等。
报告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情况: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实地考察计划与执行情况:学生是否能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考察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环办[2014]12号)
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 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 动。
遥感 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 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 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 在自然保护区内,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开展的具 有一定规模、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的生产、生活活动。
5.2.2 矢量边界处理
矢量边界处理包括投影转换、功能分区赋值等过程。 (1)投影转换 当矢量边界与自然保护区遥感影像不一致时,需要将矢量边界的 投影转换成纠正好的影像投影。 (2)功能分区赋值
利用 GIS 属性编辑功能,对保护区功能分区进行赋值,核心区赋 代码 1,缓冲区赋代码 2,实验区赋代码 3。
遥感解译结果进行核查。
6.2.2 核查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各自然保护区人类活
动遥感监测结果进行实地核查。
6.2.3 核查内容
根据遥感监测提取的人类活动斑块的经纬度信息,到实地进行定
位验证,并记录其所在功能区、建成时间、设施现状、相关审批手续、
其它等,如表 3 所示。
表 3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地面核查内容表
遥感解译结果
实地核查结果
保护 区 名称
活 动 类 型
经 度
活 纬 所在功 动 度 能区 类
型
设 施 名 称
经 度
纬 度
所在 功 能区
建 成 时 间
设 施 现 状
环 评 手 续
三同时 验
收手续
其它
6.2.4 室内修正
根据地面核查结果,对解译过程中不易判读的人类活动类型,进 行补充,对错别、误判的人类活动类型进行属性修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为了保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1申报与评审1.1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1.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程序建立。
1.3申报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且原则上应在该级别建设和管理二年以上。
1.4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1)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2)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4)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地形图、水文地质图、植被图、规划图等图件资料;(5)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6)批准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含林权证、海域使用权属证)等有关资料。
1.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在听取申请晋升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报和评估意见后,以记名形式投票表决。
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2/3以上(包括2/3、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表决通过的自然保护区,具备报国务院审批的资格。
2评审指标与赋分2.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护管理基础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为11—12项具体指标。
2.2根据各评审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2.3评审指标总分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
2.4根据所评审的自然保护区所属类型,评审标准采用三套评审指标:(1)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2)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1自然属性(60分)3.1.1典型性(15分)a、属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好代表(15分)b、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c、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d、代表性一般(0分)3.1.2脆弱性(15分)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c、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d、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3.1.3多样性(10分)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较>40%(10分)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5分)c、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物种相对丰度一般,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10—25%(2分)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物种总数的比例<10%(0分)3.1.4稀有性(10分)a、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b、属国内珍稀濒危、残遗类型(5分)c、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d、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3.1.5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3.2可保护属性(20分)3.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分)b、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分)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分)d、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0分)3.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3.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3.3保护管理基础(20分)3.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3.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己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3.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3,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和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上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4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4.1自然属性(60分)4.1.1物种珍稀濒危性(25分)a、主要保护物种为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5分)b、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0分)c、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5分)d、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0分)e、主要保护物种为地方重点保护的特有物种(5分)f、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0分)4.1.2物种代表性(10分)a、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10分)b、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6分)c、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3分)d、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4.1.3种群结构(5分)a、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5分)b、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2分)c、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极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0分)4.1.4生境重要性(10分)a、世界上唯一或极重要生境(10分)b、国内唯一或极重要生境(6分)c、国内重要生境(3分)d、普通生境(0分)4.1.5生境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6分)c、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4.2可保护属性(20分)4.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8分)b、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5分)c、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2分)d、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0分)4.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4.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4.3保护管理基础(20分)4.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4.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4.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4.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5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5.1自然属性(60分)5.1.1典型性(15分)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5分)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0分)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5分)d、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0分)5.1.2稀有性(20分)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20分)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15分)c、属全国少有的遗迹(10分)d、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5.1.3自然性(15分)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0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5分)d、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5.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b、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而完整,内容较多样(6分)c、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而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3分)d、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5.2可保护属性(20分)5.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8分)b、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5分)c、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2分)d、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0分)5.2.2科学价值(8分)a、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8分)b、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5分)c、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2分)5.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5.3保护管理基础(20分)5.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5.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末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5.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5.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天目山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报告doc
天目山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报告篇一: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写提纲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写提纲前言第1章总论1.1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1.2自然地理环境概况1.3自然资源概况1.4社会经济概况1.5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1.6综合评价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2.1地质概况2.2地貌的形成及特征2.3气候2.4水文2.5土壤第3章植物多样性3.1植物区系3.2植被3.3植物物种及其分布3.3.1被子植物3.3.2裸子植物3.3.3蕨类植物3.3.4苔藓植物3.3.5大型真菌3.3.6其他植物资源3.4珍稀濒危及特有植物第4章动物多样性4.1动物区系4.2动物物种及其分布4.2.1哺乳类4.2.2鸟类4.2.3爬行类4.2.4两栖类4.2.5鱼类4.2.6昆虫4.2.7其他动物4.3珍稀濒危及特有动物第5章自然遗迹*5.1自然遗迹形成条件与过程5.2自然遗迹类型与分布5.3自然遗迹的价值意义第6章旅游资源6.1自然旅游资源6.2人文旅游资源第7章社会经济状况7.1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7.2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概况7.3产业结构7.4保护区土地资源与利用第8章自然保护区管理8.1基础设施8.2机构设置8.3保护管理8.4科学研究第9章自然保护区评价9.1保护管理历史沿革9.2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评价9.3主要保护对象动态变化评价9.4管理有效性评价9.5社会效益评价9.6经济效益评价9.7生态效益评价9.8保护区综合价值评价篇二:天目山自然地理概况天目山自然地理概况一、位置天目山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市境内,东经119°23′47″~119°28′27″,北纬30°18′30″~30°24′55″为浙江第一名山,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在杭州至黄山黄金旅游线中段。
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
"天目"之名始于汉,有东西两峰,顶上各有一池,长年不枯,故得此名。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规划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规划宋立奕;谭成江;李明阳;熊志斌;陈军【摘要】为了促进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在对该保护区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编制了保护区2016—2025年的科研监测规划,主要内容:1) 开展"第二次综合性科学考察"、"关键物种就地保护、繁育和自然回归"、"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等基础研究;2) 开展"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茂兰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育研究"、"自然保护区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具有自身特色的多层次、多学科的专项研究;3) 建设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4) 加强关键物种、林业有害生物及外来物种、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5) 建设科研中心办公楼,完成相关设施与设备、数字化科研管理平台建设.最后,对规划实施的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探索合理的社区管理模式、妥善处理旅游产生的废弃物、避免保护区破碎化与孤岛化等是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To standardiz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in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this paper conducted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made the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plan for the reserve from 2016 to 2025 based on relevant technical standards. The ma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plan were as follows: (1)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would be carried out including the second inte-grated scientific survey,the in situ conservation,breeding and reintroduction for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development of geo-information system and biodiversity data base, etc. (2) The special re-search with local advantages would be conducted at multi-level and in multidisciplinary including health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 for thekarst forest ecosystems in Maolan,conservation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regions of the reserve, etc. (3) The monitoring station for the karst forest ecosystem would be constructed. (4) The monitoring for the key species,forestry pests,invasive species and disease of terrestrial wild animals would be strengthened.(5) The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would be constructed with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the digital management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plan implementation,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keys to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were to raise project funds in many ways,explore sound community management pattern,dispose of tour-ist garbage appropriately,prevent the reserve from being fragmental and isolated.【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年(卷),期】2018(043)001【总页数】6页(P96-101)【关键词】科研监测;研究课题;项目规划;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者】宋立奕;谭成江;李明阳;熊志斌;陈军【作者单位】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荔波558400;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荔波558400;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9.93;S758.4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东南部,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为了保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特制定本标准。
1申报与评审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
评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程序建立。
申报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必须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且原则上应在该级别建设和管理二年以上。
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1)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2)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4)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地形图、水文地质图、植被图、规划图等图件资料;(5)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6)批准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文件、土地使用权属证(含林权证、海域使用权属证)等有关资料。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在听取申请晋升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报和评估意见后,以记名形式投票表决。
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2/3以上(包括2/3、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表决通过的自然保护区,具备报国务院审批的资格。
2评审指标与赋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护管理基础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为11—12项具体指标。
根据各评审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评审指标总分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
根据所评审的自然保护区所属类型,评审标准采用三套评审指标:(1)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2)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3)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3.1.1典型性(15分)a、属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好代表(15分)b、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c、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d、代表性一般(0分)3.1.2脆弱性(15分)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c、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d、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3.1.3多样性(10分)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较>40%(10分)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25—40%(5分)c、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物种相对丰度一般,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达10—25%(2分)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物种总数的比例<10%(0分)3.1.4稀有性(10分)a、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b、属国内珍稀濒危、残遗类型(5分)c、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d、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3.1.5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可保护属性(20分)3.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分)b、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分)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分)d、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0分)3.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3.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3.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3.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己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3.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3,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和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上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4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4.1.1物种珍稀濒危性(25分)a、主要保护物种为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5分)b、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20分)c、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5分)d、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0分)e、主要保护物种为地方重点保护的特有物种(5分)f、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0分)4.1.2物种代表性(10分)a、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世界性代表意义(10分)b、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6分)c、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3分)d、生物地理学和生物系统学上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4.1.3种群结构(5分)a、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5分)b、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2分)c、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极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0分)4.1.4生境重要性(10分)a、世界上唯一或极重要生境(10分)b、国内唯一或极重要生境(6分)c、国内重要生境(3分)d、普通生境(0分)4.1.5生境自然性(10分)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6分)c、受到明显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3分)d、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可保护属性(20分)4.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8分)b、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5分)c、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2分)d、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0分)4.2.2科学价值(8分)a、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b、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5分)c、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2分)4.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4.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4.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未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4.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4.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5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自然属性(60分)5.1.1典型性(15分)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15分)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0分)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5分)d、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0分)5.1.2稀有性(20分)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20分)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15分)c、属全国少有的遗迹(10分)d、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5.1.3自然性(15分)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0分)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5分)d、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5.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b、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而完整,内容较多样(6分)c、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而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3分)d、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可保护属性(20分)5.2.1面积适宜性(8分)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8分)b、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5分)c、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2分)d、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0分)5.2.2科学价值(8分)a、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8分)b、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5分)c、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2分)5.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2分)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保护管理基础(20分)5.3.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4分)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4分)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但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3分)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现有管理人员数量不能够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1分)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5.3.2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4分)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4分)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权属证(3分)c、虽末获得土地使用权,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1分)d、边界不清,土地使用权属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5.3.3基础工作(6分)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6分)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4分)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2分)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5.3.4管理条件(6分)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6分)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等设施(4分)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但尚不能满足一般管理工作的需求(2分)d、不具有或基本不具有基础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管理工作(0分)。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
附件一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为规范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查清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制定本规程。
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所有已建和拟建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
2.总则2.1考察程序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包括前期准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四个程序。
2.2考察周期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应对拟建区域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科学考察。
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原则上每10年应开展1次综合科学考察。
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应在调整申请之前进行一次综合科学考察。
当遇到突发性重大特殊事件,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或物种造成严重影响时,应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了解相关情况。
2.3考察原则(1)科学性原则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必须坚持严格的科学性,尽可能获取第一手的实测数据,调查、分析、评价应该实事求是。
(2)定量定位和定性定向相结合原则数据收集以定量定位为主,对于无法定量定位获取的数据,可进行定性定向分析。
(3)重点和全面相结合原则调查应以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域为重点,同时兼顾各种生境类型和各功能分区。
(4)保护优先原则考察过程中尽可能不损伤野生动植物,严禁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损伤性采样。
3.考察前期准备3.1资料收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收集自然保护区各类数据资料,包括地形图、水系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片、功能区划图、物种分布图、植被分布图、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基础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初步判断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利用类型(捕捞、养殖、增殖放流水域)、植被分布范围、动物分布范围、交通线路、居民点分布等情况。
3.2制定考察方案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于科学考察前制定详细的考察方案。
考察方案内容包括确定考察时间表、调查线路、任务分工等。
3.3考察队伍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由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具体实施,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应积极参加综合科学考察。
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2010】139号)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2010】139号)为规范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查清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制定本规程。
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所有已建和拟建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
2.总则2.1考察程序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包括前期准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四个程序。
2.2考察周期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应对拟建区域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科学考察。
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原则上每10年应开展1次综合科学考察。
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应在调整申请之前进行一次综合科学考察。
当遇到突发性重大特殊事件,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或物种造成严重影响时,应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了解相关情况。
2.3考察原则(1)科学性原则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必须坚持严格的科学性,尽可能获取第一手的实测数据,调查、分析、评价应该实事求是。
(2)定量定位与定性定向相结合原则数据收集以定量定位为主,对于无法定量定位获取的数据,可进行定性定向分析。
(3)重点与全面相结合原则调查应以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域为重点,同时兼顾各种生境类型和各功能分区。
(4)保护优先原则考察过程中尽可能不损伤野生动植物,严禁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损伤性采样。
3.考察前期准备3.1资料收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收集自然保护区各类数据资料,包括地形图、水系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片、功能区划图、物种分布图、植被分布图、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基础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初步判断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利用类型(捕捞、养殖、增殖放流水域)、植被分布范围、动物分布范围、交通线路、居民点分布等情况。
3.2制定考察方案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于科学考察前制定详细的考察方案。
考察方案内容包括确定考察时间表、调查线路、任务分工等。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为规范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查清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制定本规程。
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所有已建和拟建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
2.总则2.1考察程序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包括前期准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四个程序。
2.2考察周期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应对拟建区域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科学考察。
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原则上每10年应开展1次综合科学考察。
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应在调整申请之前进行一次综合科学考察。
当遇到突发性重大特殊事件,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或物种造成严重影响时,应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了解相关情况。
2.3考察原则(1)科学性原则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必须坚持严格的科学性,尽可能获取第一手的实测数据,调查、分析、评价应该实事求是。
(2)定量定位与定性定向相结合原则数据收集以定量定位为主,对于无法定量定位获取的数据,可进行定性定向分析。
(3)重点与全面相结合原则调查应以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域为重点,同时兼顾各种生境类型和各功能分区。
(4)保护优先原则考察过程中尽可能不损伤野生动植物,严禁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损伤性采样。
3.考察前期准备3.1资料收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收集自然保护区各类数据资料,包括地形图、水系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片、功能区划图、物种分布图、植被分布图、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基础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初步判断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利用类型(捕捞、养殖、增殖放流水域)、植被分布范围、动物分布范围、交通线路、居民点分布等情况。
3.2制定考察方案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于科学考察前制定详细的考察方案。
考察方案内容包括确定考察时间表、调查线路、任务分工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保科普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天短 短 十 来年 已经 取 得 了不 错 的 成 效 , 促 进 了我 国环 保 事
业 的发 展 。 本 文探 讨 宁 夏 沙坡 头 国 家级 自然 保 护 区的 环 保
科 普 工作 实践 以及 需要 改 进 的 地 方 。
关键词 : 环保 科普 ; 沙坡 头 ; 自然保 护 区 ; 实践
国家级 自然保 护 区环 保 科 普 工 作 的理 论 与 实践
郝 丽 波
( 宁夏沙坡头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摘 要: 随 着 经 济 建 设 进 程 的加 快 , 自然 环 境 遭 受 破
宁夏 中卫
7 5 5 0 0 0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意 识。第二 , 开展保护科普广场咨询活动 。利用 “ 科技周 ” 、 “ 六・
土 面积 的 1 5 . 2 %。自然保护区保 护了我 国 8 5 %的陆地生 态系统类 考察 报告 、 野生动植物 图册和 昆虫 图册 , 在 开展环保 科普宣传 活
型、 8 5 %的野生 动物种群和 6 5 %的高等植物群落类 型。这些 自然 动 中进行发放以及与区内外保护区交流合作。 保 护区还起 到了涵养水源 、 保持水 土 、 调节气候 、 防风 固沙 、 改善
目的 的重 要 措 施 。
自身 的特点来开展针对性 的环保科普工作 , 促进环保科普工作 的
沙坡 头 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地处偏 远山 区 ,当地生产方 式落 创新 。努力促进 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的建设 , 利用基地
后, 生产力低 , 人们 的生产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 自然 , 而 自然保护 来促进 中小学生环保科普知识素养 的提高 , 促进学生环保意识 的 区划定之后 限制 了居 民的活动范围和经营方式 , 因而当地居 民并 增强。制作丰富多样环保宣传产 品, 从细节上做起 , 增强群众 的环 不支持保护工作。通过宣传教育 , 改变落后思想 , 树立可持续发展 保 意 识 。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导言: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和维护地球上珍贵的自然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为了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
本规程旨在规范科学考察行为,确保科学考察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一、考察目的和任务1. 确定考察目的:考察目的应明确,可以是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环境变化等科学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也可以是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考察任务:根据考察目的,制定具体的考察任务,明确需要采取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考察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考察计划和组织1. 编制考察计划:根据考察任务,制定详细的考察计划,包括考察路线、考察时间、考察内容等。
计划应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确保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组织考察人员:根据考察任务的需要,组织相应的考察人员团队。
考察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考察经验,同时要注重跨学科的合作,确保考察工作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三、考察方法和技术1. 采用多种方法:在考察过程中,应根据考察任务的需要,采用多种科学方法进行调查和研究。
可以包括实地观察、样本采集、数据记录、遥感监测、实验室分析等。
2. 运用先进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遥感卫星、基因测序等,提高考察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避免对自然保护区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四、考察数据和报告1. 数据收集和整理:在考察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考察数据。
数据应准确可靠,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
同时要保护好考察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2. 编写考察报告:根据考察数据和研究结果,编写详细的考察报告。
报告应包括考察目的、任务、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同时要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五、考察安全和保护1. 注意安全问题:在考察过程中,要注重人员的安全和生命安全。
考察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规程,做好防范措施,确保考察工作的安全进行。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推进规划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63号)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申报、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以下简称“计财司”)会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以下简称“保护司”)负责总体规划的审核、批复和实施监督工作。
第四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完成综合科学考察、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组织编制总体规划.规划技术深度必须达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2 0399-2006)的要求。
规划期一般为10年。
第五条规划编制内容应包括总论、自然保护区概况、保护现状及评价、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保障措施等9个部分,具体见所附编写要求.第二章规划上报第六条总体规划编制或者修编完成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和审查。
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域的有关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充分衔接。
同时,要广泛征求所在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交通、旅游等部门及利益相关者意见。
第七条总体规划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行文上报国家林业局。
上报的材料包括:(一)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上报文件;(二)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文件;(三)总体规划文本及相关图件纸质版7份,电子份;(四)评审意见;(五)总体规划征求意见情况说明。
第八条计财司负责上报材料的登记,材料不全的不予登记,并于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补齐完善材料.自登记之日起,启动规划审批程序.第三章规划审批第九条总体规划登记受理后,由计财司在2个工作日内将上报材料转送保护司,并与保护司共同进行专业审核和业务审核。
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调整考察报告讲解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面积调整考察报告前言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于灭绝的生物种群、保护天然物种“资源库”和“基因库”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当代人留给后代人最重要的自然遗产和宝贵财富,尤其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人类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优势矿产资源转换力度的不断加大,探明了保护区内分布有丰富的煤、钾盐、铁、铜、镍、黄金、芒硝、石材等矿产资源,特别是保护区北部的部分地区仅煤炭资源远景预测储量为5708亿吨。
目前自治区已将这一区域确定为煤炭资源能源转换发展战略基地,这些矿藏资源开发,对于加快新疆和保护区涉及的三地州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当前野骆驼保护区的管护工作面临全新的课题,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逐渐显现。
根据(国函[2002]5号)的批复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63号),针对部分自然保护区边界范围和土地权属不清,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保护区面积过大,管理能力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合理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工作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因此,为使保护区的管理、科研更为科学有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等单位对保护区进行了保护区面积调整联合考察工作。
旨在摸清拟调整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和矿产资源现状,为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历史上的考察1、我国古代的研究500年前,我国宋代名医李时珍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中就已对野双峰驼进行过记载:“野双峰驼,唯西北有之,家驼,则此中人家畜养生息者,入药不及野双峰驼”。
“驼状如马,其头似羊,长颈垂耳,脚有三节,背有两肉峰如鞍形。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规划
为 东 经 1 24 O~ 1 31 , 纬 4 。4 1 ” 2 。,3 ” 2 。02 北 l 60 2~
4 。54 ”面 积 9 8 0 m 区 内有 7 嘎查 ( )2 62 7 , 4 3h 。 个 村 、8 个 自然 屯 、 1个 国营农 牧场 , 人 口约 1 0 0人 。 总 50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5 9 期
20 0 6年 1 O月
内 蒙 古 林 业 调 查 设 计
c o r M ngol r s r nv s i ato nd De i i Fo e ty I e tg in a sgn a
V 12 . . O . 9 No 5 Oc o e . 0 6 tb r2 0
府 和 环保 部 门 的积 极 推 动 下 , 立 图 牧 吉 自然保 护 建 区 , 兴 安盟 城 乡建 设 环境 保 护 局 管 理 ; 9 归 1 8年 晋 9 升 为 自治区级 保护 区 , 扎赉 特旗 人 民政 府 批准 , 经 成 立 了“ 图牧吉 自然保 护 区 管理 处 ” 编 制 1 , 5人 , 成 完 了保 护区土地 确权 , 时制定 了《 牧吉 自然保 护 区 同 图
深 2 m, 5 平均 水 深 9 m。
1 3 经 营沿 革 与科研 监测 现状 . 1 3 1 经营 沿革 ..
2 1 科 研任 务 .
通过开 展 系统 的 、 有针对 性 的监 测 与科 学研 究 ,
图牧吉 保 护 区分 布有 国家 I 级保 护 鸟类 1 种 , 3 国家 Ⅱ级保 护鸟类 4 7种 , 别 是世界 珍 禽 —— 大 鸨 特 的数 量较 多 , 年在此 繁殖 的数 量在 1 0对 以上 , 每 0 夏
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学考察报告
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一、背景介绍1.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辽宁省大连市,是一个以保护和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和水鸟资源为主要目的的保护区。
该保护区地处渤海湾的大连湾内,北纬39°16',东经121°36’,总面积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0公顷,陆地面积0公顷。
保护区内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包括候鸟、季候鸟和留鸟等200多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我国东北沿海地区最大的野生鸟类栖息地。
2.由于东滩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北温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季风气候影响显著,使其成为候鸟迁徙和栖息的重要地区。
保护区内有数个天然湖泊和河流,水域覆盖面积较大,有利于水鸟栖息和觅食。
由于东滩地处于城市化区域,所以在日益增长的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的保护和管理,以保证这片宝贵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水鸟资源不受破坏和污染。
二、科学考察内容1.鸟类资源调查在保护区内对各类鸟类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包括鸟类种类、数量、栖息地情况等。
通过实地考察和抽样调查,得到了保护区内水鸟资源丰富的数据,为后续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栖息环境评估针对保护区内的湖泊、河流、沼泽等不同类型的栖息地进行了评估和分级,分析了各种栖息环境对鸟类资源的影响,为合理规划和利用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提供了参考意见。
3.人为干扰调查保护区周边有大连市的城市化区域,人类活动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这些人为干扰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持。
4.生态环境监测对保护区内的水质、土壤、植被等生态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监测和分析,以了解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后续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监测基准。
三、科学考察成果1.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东滩成为鸟类乐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候鸟、季候鸟和留鸟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鸟类生态系统。
2.保护区内的湖泊、河流、沼泽等多样化的栖息地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觅食环境,保护区内的水鸟资源较为丰富,部分鸟种在这里繁衍的繁盛。
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
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1 自然保护区1.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意义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是指为保护各种生态系统或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濒临灭绝的野生生物,以及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特殊的自然地域。
自然保护区是现阶段各种生态地理带上保存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是自然界的“本底”,人类参观学习的“活的博物馆”,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因而,其对保护、恢复、发展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性质)表1 自然保护区类型结构类 型 举 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五台山亚高山草甸自然保护区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及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山西省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类型 大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自然保护区古生物遗迹类型 帽天山自然保护区1.3 自然保护区地带类型与管理规定表2 自然保护区不同地带的管理规定管理地带 目 的 管理规定核心区 保护完整的野生生物、自然遗迹和自然生态系统。
禁止进入,除非经特殊批准,禁止在保护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如果有必要,将区内居民迁移,重新定居。
禁止修建生产设施。
缓冲区 核心区周围的区域 禁止旅游、生产或贸易活动。
经特殊批准,允许进入保护区开展非破坏性研究、采集标本、教育活动等。
禁止修建生产设施。
实验区 缓冲区周围的区域 经特殊批准,允许参观、旅游。
发展旅游业不应该破坏或者污染原有的地貌和风景。
凡违反自然保护区的总指导方针的参观和旅游项目都予以禁止。
禁止修建可能污染环境或者破坏自然资源或者风景的生产设施。
要求现有设施减少排放量,并且将排放的污染物控制在规定的标准之内。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技术方案.doc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方案为科学全面地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查清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现状,掌握自然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完整、准确地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一、技术目标通过为期两年的调查,基本摸清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自然要素情况;掌握区内动植物物种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掌握各类森林群落的结构、组成、分布及演替情况;掌握“三有”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充实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科研监测数据;调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社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技术内容1、自然地理环境调查:A.调查范围: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地利用、土壤、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B.调查指标:地质构造类型及分布地点、海拔高度(尤其最高与最低海拔高程点及千米以上山峰海拔)、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年均气温、绝对最高与最低温、活动积温、气候突变、年均降雨量、河流分布与年径流量、水质状况等。
C.调查方法:自然地理环境调查采用野外调查、专家咨询、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气候、水文等可采用实际测量和气象站收集等方法。
2、社区发展调查:A.调查范围: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人口、土地利用、威胁因子等。
B.调查指标: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社区及周边地区人均GDP、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等)、土地利用类型及权属、交通状况、文化教育、通讯电力、水域利用类型及面积、保护区受威胁现状等。
C.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资料调研、走访调查等方法。
3、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调查:A.植物:调查范围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等高等植物以及地衣、大型真菌等低等植物;以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等为调查重点;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植被类型、植物地理区系、种类组成、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群落优势种、盖度、频度、物候期、生活力等。
科学考察活动方案
科学考察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和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考察活动作为一种全面、系统、实践性强的学习方式逐渐被教育界所认可和接受。
科学考察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次科学考察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时间: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活动地点:XXXXXXXX三、活动内容1. 主题:探索自然奥秘活动目的: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观察力。
活动安排:安排专业的导师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2. 主题:生物多样性保护考察活动目的: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活动安排:带领学生深入自然保护区,观察和研究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和生态关系,同时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和交流活动。
3. 主题:地质地貌考察活动目的: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地质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安排:参观地质公园和地质景点,专业导师进行讲解和实地示范,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变迁对地貌的影响。
4. 主题:化学实验室考察活动目的: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化学实验室的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安全意识。
活动安排: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知名的化学实验室,让学生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和实验操作流程,同时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5. 主题:天文观测活动活动目的:通过实地观测,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奥秘和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观察力。
活动安排:组织学生前往天文台进行夜间观测,专业导师进行天体讲解和观测操作指导,让学生亲眼目睹星辰的美丽并加深对宇宙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
技术方案
为科学全面地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
样性资源、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查清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现状,掌握自然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完整、准确地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一、技术目标
通过为期两年的调查,基本摸清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自然要素情况;掌握区内动植物物种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掌握各类森林群落的结构、组成、分布及演替情况;掌握“三有”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充实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科研监测数据;调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社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技术内容
1、自然地理环境调查:
A.调查范围: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地利用、土壤、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B.调查指标:地质构造类型及分布地点、海拔高度(尤其最高与最低海拔高程点及千米以上山峰海拔)、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年均气温、绝对最高与最低温、活动积温、气候突变、年均降雨量、河流分布与年径流量、水质状况等。
C.调查方法:自然地理环境调查采用野外调查、专家咨询、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气候、水文等可采用实际测量和气象站收集等方法。
2、社区发展调查:
A.调查范围: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人口、土地利用、威胁因子等。
B.调查指标: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社区及周边地区人均GDP、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等)、土地利用类型及权属、交通状况、文化教育、通讯电力、水域利用类型及面积、保护区受威胁现状等。
C.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资料调研、走访调查等方法。
3、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调查:
A.植物:调查范围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等高等植物以及地衣、大型真菌等低等植物;以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等为调查重点;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植被类型、植物地理区系、种类组成、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群落优势种、盖度、频度、物候期、生活力等。
B.动物:调查范围包括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兽类等脊椎动物以及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昆虫等低等无脊椎动物;以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为调查重点;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动物地理区系、种类组成、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生境状况、生态位、重要物种的生态习性等。
C.调查方法:植物区系可采用专家咨询、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植被类型可采用群落优势种直接观测和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
植物调查应先在地形图和植被分布图上选设调查线,进行线路踏查,记载所见的植物群落和珍稀濒危物种,并对有代表性的群落刺点,再做群落样地与样方的详细调查。
样地和样方可根据不用地理位置、生境、气候带、调查对象(乔、灌、草)和生态系统类型灵活选择,并遵守典型取样、完整性、代表性的原则,样地不能小于群落最小面积。
动物调查采用实地调查与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大型兽类、鸟类采用线路调查法,啮齿类等小型兽类、两栖爬行类采取食物诱捕或直接捕捉法,昆虫、软体、环节等低等无脊椎动物采取直接捕捉法。
动物的分布位置及种群数量可采用资源密度法和模型估算法。
4、数据分析及报告编写
A.数据信息处理:综合科学考察的数据汇总、信息管理和制图必须通过鹞落坪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GIS软件进行。
空间数据存储格式为ArcGIS和Shapefiles。
调查数据采用Excel软件记录,调查资料数据及统计结果以统一格式输入鹞落坪自然保护区GIS系统数据库。
B.数据填报规范:综合科学考察调查记录的相关数据,必须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示值确定,有效数字的计算修约规则按GB8170执行。
采样、计算失误造成的离群数据和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执
行GB4883。
平均样品的测定结果用平均数表示,并给出标准差和标本数。
C.综合评价规范:综合科学考察结束后,必须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和保护成效进行专门评价,分析其威胁因素、功能区划的合理性、管理的有效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内容。
分析应尽量做到定位、定量。
三、技术标准
1、《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
2、GB/T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3、GB8170 数值修约规则
4、GB10111 利用随即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
5、GB4883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析
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
四、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写及成果提交
1、编写提纲
第一章总论
1.1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
1.2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1.3自然资源概况
1.4社会经济概况
1.5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
1.6综合评价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 2.1 地质概况
2.2 地貌的形成及特征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第三章植物资源
3.1 植物区系
3.2 植被
3.3 植物资源及其分布
3.3.1 被子植物
3.3.2 裸子植物
3.3.3 蕨类
3.3.4 苔藓
3.3.5 大型真菌
3.3.6 其他植物资源
3.4 珍稀濒危及特有植物 3.5 古树名木
第四章动物资源
4.1 动物区系
4.2 动物资源及其分布
4.2.1 哺乳类
4.2.2 鸟类
4.2.3 爬行类
4.2.4 两栖类
4.2.5 鱼类
4.2.6 昆虫资源
4.2.7 其他动物资源 4.3 珍稀濒危及特有动物
第五章旅游资源
5.1 自然旅游资源
5.2 人文旅游资源
5.3 自然遗迹
5.4 保护区周边地区旅游资源
第六章社会经济状况
6.1 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
6.2 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概况6.3 产业结构
6.4 保护区土地资源与利用
第七章自然保护区管理
7.1 基础设施
7.2 机构设置
7.3 保护管理
7.4 科学研究
第八章自然保护区评价
8.1 保护管理历史沿革
8.2 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评价
8.3 主要保护对象动态变化评价
8.4 管理有效性评价
8.5 社会效益评价
8.6 经济效益评价
8.7 生态效益评价
第九章保护与管理建议
9.1 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9.2 保护管理及规划建议
附录: 1、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名录
2、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名录
3、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名录
附图: 1、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2、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形图
3、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4、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5、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文水系图
6、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图
7、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分布图
8、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分布图
2、野生动植物名录
野生动植物名录必须按照数据库要求,注名物种中文名、拉丁名、发现的地理位置(GIS系统空间位置)和时间、数据来源、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等级与种群数量等内容。
其中,数据来源指该物种是否来源于活体生物、标本、照片摄影、文献资料等。
文献资料应注明作者、资料名称、刊物名称、出版时间等。
3、综合科学考察成果图绘制
相关成果图应根据调查成果,利用计算机和GIS软件制作。
相关成果的底图应得到行业主管部门认可,带有准确的经纬度网格,标注保护区及周边城镇村庄、交通线路、河流和山峰等地理特征,图面投影应符合国家规定,专题图比列尺为1:5万。
4、标本保存
除珍稀濒危植物外,保护区内有分布的野生植物应采集一份蜡叶标本作为凭证标本,同时拍摄数码照片,归档保存。
区内有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应拍摄数码照片,并用GPS 定位,归档保存。
除珍稀濒危动物外,保护区内有分布的野生动物可制作一份剥制标本或浸制标本,并拍摄数码照片,归档保存。
区内有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原则上不得采集标本,应拍摄活动或痕迹照片,并用GPS定位,归档保存。
综合科学考察中采集的每一种动植物的标本,至少应有一份
保存在保护区管委会。
5、报告提交
综合科考报告需有中、英两种文字版本。
报告提交包括电子版、图片等影像资料、20本精装本。
五、时间安排
1、2011年6月,保护区管委会制定技术方案,确定科考单位。
2、2011年7月,科考单位确定科考方案,明确技术负责人。
3、2011年8月——2013年3月,开展综合科考。
4、2013年4月——2013年5月,编制综合科考报告。
5、2013年6月,提交综合科考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