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论

合集下载

顾恺之的“传神论”对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影响

顾恺之的“传神论”对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影响
当前学术界也普遍认为谢赫所说的气韵生动其实就是顾恺之所讲的传神是在顾恺之传神论的基础上生发而来但谢赫之所以用气韵代替神是因为气韵说比传神论更全面更具体传神以眼睛为重点气韵则指包括眼睛在内的整个人体所显露出的神情和风姿
第2卷 第 4 4 期
20 09年 4 月
乐 山师 范学 院学 报
Ju o m ̄ o eh nT a h  ̄ C l g f sa ece L ol e e
二、 传神论与 山水 画理论 的 初步结合
顾恺 之的“ 传神论” 对人物画创作 实践 的理论总结 , 是
魏晋 以后 , 随着绘画 的发展 , 画科逐 渐趋 于独 立 ,传 神 各 “
论” 开始进入到了山水画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在顾恺之
“ 神论” 传 如此 重要 , 我们应 该如何去理 解 呢?笔 者以
为应 当从 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
“ 与“ 关 系的论述 。 国时期 的思想家韩非则从审美 形” 神” 战
首先 , 该正确理解顾恺之 “ 应 传神论 ” 神 ” 中“ 的具体含
收 稿 日期 :0 8 0 —1 20— 5 9
作为 国粹 的中国绘 画是 以我 国人文 环境为背景 , 中 是
华 民族传统 文化精 神滋养 下的一门独特 的艺术形式 。综观
和艺术创作 的角度提 出了画“ 犬马最难 ” “ ,鬼魅 最易” 的主
张 。到了汉 代 , 刘安在 《 淮南子》 一书 中对 “ ” 神” 形 与“ 的关
系有 了更 明确 的把握 , 他说 :夫 形者 , “ 神之 舍也 ; 者 , 气 神


前所未有 的高度 。“ 传神论 ” 是顾恺之绘 画理论 的核 心 , 也 是一套完整 的理论体 系 , 它不仅作 为中国画创作 和品评 的 标 准而存在 ,并且其 中还 阐发 了相应 的技 法要求 。“ 传神

顾恺之传神论研究

顾恺之传神论研究
灵魂 不仅要 通 过 眼睛 去看 事 物 而且 也 要 通 过 眼 的评价。据唐代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记载:《 “ 京师寺 睛里 ,
体形 态 在人物 画当 中并 不重 要 , 使人 物 画传 神 的最 注视 唐 明皇时 流露 出 的眼 神 当 中 , 杨 贵 妃看 别 的妃 而 而 重要 的方法是 画 出 人 物 的眼 神 。顾 恺 之 的 观 点 正 应 子 的时候 可能 就不 是 这样 的眼 神 了 。因此 , 恺 之 不 顾 了一句 俗话 , “ 即 眼睛是 心灵 的窗 口。 自居 易 在《 ” 长恨 是 孤立笼 统地 表现 人 物 的个 性气 质 , 是 通过 观 察 人 而 歌》 当中赞美 杨 贵妃 “ 回眸一 笑百 媚 生 ” 。如果 杨 贵妃 物 对待他 人 以及这个 世界 的态 度来 为其传 神 的 。 只有 笑 , 没有 眼眸传 神 , 怕是 不会 “ 而 恐 百媚 生 ” 。 的 德 国哲学 家黑 格 尔也 认 为 眼 睛 是 最 能 表 现 人 的
21 0 2年 7月
三峡大学学 报( 人文社会科 学版)
Jun f hn he o e n e i ( m nt s Sc c ne) orH o iaT reG r sU i  ̄ t Hu aie & oi Si cs C g v y i H e
J1 0 2 u .2 1
Vo. 4 No. 13 4
光 施 ” 他说 : 张 僧 繇 得 其 肉 , 探 微 得 其 骨 , 恺 之 得 其 及开户 , 照 一 寺 , 者 填 咽 。俄 而 果 得 百 万 钱 也 。 “ 陆 顾 人们 为 了 目睹顾恺 之 “ 点眸 子 ” 的风 采 , 惜重 金 去 争 不 神 。 张怀 瑾认 为 , 恺之 是 他们 当 中最 善 于 通过 绘 画 ” 顾

顾恺之传神论的影响

顾恺之传神论的影响

顾恺之的传神论对中国的影响?
一、传神论的提出及含义
(1)所谓“神”,是指对象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

神死而神散,人的生命精神衰竭了,其外在形貌也随之腐朽。

相对于形体外貌来说,神贵于形。

顾恺之在指出,人物画艺术的关键在“传神”,而外形、动作、服饰、用笔等等皆是为了达到或有助于“传神”而进行;
(2)顾惜之非常重视对形体的把握,即他所说的“美丽之形”,第二是在形体之上,通过画眼睛来“传神照”,传达神韵三者,他还强调充分调动主观审美想象,使得所绘人物具备辨识性和自身特点,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最后,他注重人物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氛围的营造,强调以景托人。

二、影响
(1)对中国画的影响:传神思想不仅构成了顾恺之绘画美学的中心问题,也构成了中国古代书画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他的理论思想和美学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绘画发展,追求神韵和内在美成为中国审美品格的重要基点,也成为衡量和评价中国绘画艺术重要的品评标准;
(2)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如苏轼所言:“书必要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可成为书也。

”要具有生命,神居首位,非有“神”而不可,有自然天公美时,也要传达出对象神韵得同时传出作者之神,才能形成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
(3)对艺术家的影响:顾恺之的传神论,让他们明白:艺术只能成立于第二形体之中。

“以形写神”就是以第一形体写第二形体而第二形体才是实质、是目的、是一名艺术家应当去追求去实践的;
(4)消极影响:过于把神强调高于形的位置,抛开形而谈神,驱使一些画家在创作中有意无意地使神、形不能统一,限制了一些画家的才能。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0 引言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顾恺之的传神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翻开任何一部中国绘画理论专着,都可以感受到传神论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神论在我国美学理论家的剖析下,一点一点以系统的完善的面貌见于世人,像在周积寅的《中国画论辑要》中便把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1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的提出及背景谈及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的背景,我们就不得不回归到魏晋南北朝那个充满个性和人性自觉的年代,亦是文化艺术自觉的时代.在这个思想开放, 的年代,究竟充斥着何种思想,怎样一种氛围,促使顾恺之会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这一理论.(1)汉代哲学关于形神理论的着述为传神写照这一理论的提出作了思想意识上的准备.追溯战国到汉代这段哲学史,会发现有很多哲学家都曾经致力于研究形和神的关系.汉代的《淮南子》对形与神的关系有好多的论述,这些都与书画理论的形神关系问题密切相关.《淮南子原道训》有记录:夫形者生之合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这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整体用四分法加以分析,出现了形、生、气、神.其中神者生之制,就是指由神来制约生命活动《.淮南子》此种论断在那个时代着眼点虽然不在于绘画,而是养生之道,但把其所用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灵活的运用到书画创作的形神关系上来,就极具有价值.书画的形象的创造,要由神来掌控形,神采为上,但是神采的存在又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形的创造和存在.而形又必须有生(生机、生命),必须贯以气(生气、气势、气力、气韵).如果形、生、气、神四者,其中有一个不存在了,其他三个就会大受影响甚至于有可能不存在.透过这种论析,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命题迟早会产生和确立的.(2)魏晋玄学对顾恺之形神论的影响.魏晋玄学发展至东晋,辨明哲理的清淡之行.对人物的才情风貌、言谈的超尘绝俗的美是极其讲求的,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美的追求,给人一种只可欣赏而无法用言语道明的感觉.就像《魏晋胜流画赞》里写道: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是因为道教、玄学经常使用得鱼忘筌来形容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象,反映了形而上的思考.超言忘象而追求意的理论.而生与神在中国哲学(尤其是佛学)中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荃生也就是传神.在这里,毫无疑问顾恺之通过魏晋玄学的观点,说明绘画不应拘泥于形似形象,根本目的在于写神传神.(3)魏晋风度对顾恺之形神论的影响.六朝的绘画以人物为主.在玄风大振中,人们的思想也难免随之变化,于是乎出现了品评人物时将重神而轻型的思想贯穿.魏晋时期士大夫之间多重视人的精神面貌,只要高逸,形骸是可以忽视的.于是,一种新的美学标准便成立了.王弼的《周易略例* 明象》云:故立象尽意,而像可忘也,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言论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美学标准作了强有力的后盾.说到这里我的大脑不禁浮现出了许多顾恺之作画的故事.譬如大家熟知的:顾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的故事.在画裴叔则时,顾将特征的表现锁定在了面部,遂加上了三毛.通过这原本子虚乌有的三毛,就将裴非凡的见识表露的淋漓尽致.这里顾恺之的创作思想和王弼的言论竟是如此出奇的一致啊!2 对传神写照中神的理解提到传神写照无疑神是重中之重了.这里所讲的神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是一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是一种具备审美意义的人的精神,是人性本质的一种呈现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品格.顾恺之对神的理解充分表露在他的作品中,脍炙人口的有: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缺少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晋书* 顾恺之转》)此画论大意应为顾每画一幅人物画,往往好几年不点睛,有人问这是为什么,他回答: 的人物在姿态的美丑方面本来并不缺少什么,不过传神写照正在这里(指眼睛).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神的基本含义是眼神,眼睛之所以有这样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具有和鉴一样的特点,正如达芬奇的名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归其一点就在于虽然眼睛也是有形的一个物,但这个物不同其他,它有清、虚的特点,不是呆板而无生命.所以,眼睛可以通达道德,体现神.值得一提的是顾恺之虽然强调传神的重要性,但他并不忽略,更不形的作用.传神写照的基础还是在于写照,只有恰如其分的写照才能达到传神的要求.正如顾氏有云:若长短、刚柔、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可见神气必须通过外形表现出来,外形必须寄寓着神气在它里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后才能表现出它的生动性和真实感.3 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发展传神论在绘画中的影响是深远的,自顾恺之的传神写照一出,后人对它的认同及发展可谓异彩纷呈.最为有名的三大论述莫过于谢赫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和顾的传神写照既是一脉相承的,是传神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清朝,清四僧的着名代表石涛提出了不似之似的美学原则,亦在强调传神.这些美学理论经齐白石大师后遂演变成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此我截取了我国绘画美学发展家最为熟知的三大论述来展现传神写照的发展.从时间的跨度上来讲做到了从古至今,即从南齐到清初再到时期.若要细数传神写照的发展与衍变那就有太多的着录可寻了,像六朝宋宗炳和王微、五代着名山水画家荆浩、宋代的苏轼等在这方面都有颇多的笔墨记载.传神论的发展不仅遍及了中国画的各个领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它的触角还延伸到了我国传统的世界艺术上独一无二的书法创作中去了.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就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笔墨与情感,形与神的统一.4 结语传神论这个在绘画美学中经久不衰的话题,汇集了中国绘画的全部精神,成了艺术家进行创作和理论家品评画作时至高无上的理论指导.因而系统地掌握传神论有助于理解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以及中国画家的艺术思想.参考文献:[1] 周积寅. 中国画论辑要[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杨成寅. 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先秦汉魏南北朝卷[M].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3] 俞剑华,等. 顾恺之研究资料[M]. 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4]敏泽. 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M]. 齐鲁书社,1987.。

浅谈顾恺之传神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顾恺之传神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顾恺之“传神理论”的传承与发展王洁摘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更是艺术走向自觉的时期,人物画有了新的发展。

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

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的理论。

这一理论最开始是针对人物画领域而言的,而后慢慢渗透到山水画领域。

本文着重从以下四点来进行阐述(一)顾恺之与传神理论(二)传神理论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三)传神理论在近现代中国画多元化背景下的继承与发展(四)结语关键词传神理论人物画山水画1 顾恺之与传神理论1.1传神理论的提出顾恺之在绘画和理论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著作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这三篇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画论,其中就提出了绘画重在“传神”、“写神”、“以形写神”的艺术观念。

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在满足外表的相似的基础上,再提出“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应用。

在顾恺之看来传神必须先重形。

顾恺之的理论和主张把中国传统绘画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在后世得到了很大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绘画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和品评准则。

2 传神理论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2.1传神理论的概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绘画逐渐走向自觉。

东晋顾恺之提出“传神理论”,这个理论最早是针对人物画提出的,人物画是当时的绘画主流,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

针对人物画提出的“传神理论”被每个朝代艺术家加以继承和发展,对各个绘画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2.2传神理论对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影响受顾恺之的“传神理论”直接影响,这个时期的很多画家都主动把“传神”作为艺术的最高品评准则。

包括陆探微、张僧繇等大师。

而后南齐的谢赫在顾恺之的“传神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他在著作的《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气韵生动”可以说基本上是对顾恺之传神理论的一个继承和发展,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

“传神”论与“镜子”说的美学思想比较

“传神”论与“镜子”说的美学思想比较

“传神”论与“镜子”说的美学思想比较美学思想是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表达方式的学科。

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中,“传神”论和“镜子”说都是重要的学说。

本文将对这两种美学思想进行比较。

首先是“传神”论。

这一美学思想主要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阶层。

他们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能够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观众产生共鸣。

纪晓岚在《陶庐闲话》中说:“画者钻凤於形,乃至鹤立鸡群;临律则以诗言,融居然於色中。

”这是指绘画要能够把鸟、兽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乃至可以把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动和相处表达出来。

传神论强调艺术作品要能够通过形象自然地传达作者的创造力和观察力。

“传神”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一些抽象和非具象的主题,如理念、哲学和思想等,传神论可能并不适用。

当我们面对一幅抽象画时,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和感受,这使得艺术家的意图无法完全被传达。

传神论往往把艺术作品局限在了对现实的描绘上。

艺术家可能希望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复制现实。

与之相反,“镜子”说则强调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和客观。

这一思想认为艺术作品像一面镜子,可以帮助观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宋代文人赵孟頫在《经梧堂赋》中写道:“艺能波瀾、历劫沧桑,尘缘之事,殆可以觉物理。

”这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可以反映出世间万物的变迁和变化。

镜子说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尽可能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的样貌。

“镜子”说也有其局限性。

提倡艺术作品的客观反映可能导致艺术作品的创新和创造力受限。

艺术家可能会受到过度关注于真实性的束缚,而仅仅复制现实。

艺术作品的真实性也存在相对性。

不同人对于现实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因此一个艺术作品在不同观众眼中的真实性可能会有所不同。

“传神”论和“镜子”说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学说。

前者强调艺术作品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后者则重视艺术作品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

这两种思想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浅谈苏轼的诗贵传神论

浅谈苏轼的诗贵传神论

传神论主要是“ 传神写照”就是说 , , 要传达出人物 的内在神韵 , 必须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地方 进 行描 绘 。在顾 恺之 以后 , 南齐 谢赫 在他 的《 画 古 品录》 中提出了“ 气韵生动” 的主张 , 对前代传神论
做了总结和概括 。谢赫之后的陈代姚最 的《 续古 画品录》唐代张彦远的《 、 历代名 画记 》宋代郭若 、 虚的《 图画见闻志》 等都讲“ 气韵”“ 、传神”虽然说 , 法各不相同 , 但都源于顾恺之“ 传神写照” 的观点 。 在文学上 , 唐代杜甫是在诗歌中明确提 出传神问 题的第一人 , 对诗歌传神问题作 了初步的探讨 , 他 在《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中说 ,文章有神交有 “ 道”这与六朝书 画理论 中的“ , 传神 ” 意思是相近 的 。但 是 杜 甫 的诗 歌 传 神 观 点 在 理 论 上 并 不 明
再要求和强调文学要“ 有为而做” “ 、言必 中当世之 确 。他在《 独酌 成诗 》 中说 ,醉里以为客 , 成觉 “ 诗 , 奉赠 韦左 丞丈 二十二 韵 》 中又说 ,读 书 “ 过 ”“ 、蔼然 有 治 世 之 音 ” “ 几 有 补 于 国” 和 庶 。但 有神 ”在《 下 。杜甫这里 所 谓 的“ ” 指 神 是 是 , 轼并 不“ 苏 重道轻文 ”它 既重 视文 学 的思想 内 破万 卷 , 笔 如有 神” , 容又 注重 艺术 表现 。他 在诗 、 、 、 文 词 绘画 、 书法等 “ 神来 之 笔” 而 非“ 神” “ ” , 传 之 神 。至 唐 末 司 空 图 才在他的《 二十四诗品 ・ 形容》 篇中真正谈到了诗 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见解新颖、 论点精辟的文学 提出了著名论点 “ 离形得似” 。他所 艺术理论 。他的文艺理论是创作实践经验和他的 歌传神问题 , 艺术理想及追求 的理论总结 , 诗歌传神论便是其

“传神论”美学思想论文

“传神论”美学思想论文

“传神论”美学思想论文摘要:顾恺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一系列探索,确立了“传神论”的基础。

以至于对多种形式创作和后世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绘画创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传神论”的产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清谈玄学之风大盛,探讨名理风行一时,同时由于佛教的传入,出现了佛教绘画及佛学。

在统治者力倡之下,玄释相揉,成为一个时期的主导思想。

所以顾恺之的“传神论”应当看作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形神论”是顾恺之“传神论”的中心思想,顾恺之提倡“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及“骨法布势说”等一些重要的美学思想。

一、“以形写神”“形神论”即“以形写神”论。

见《论画》文中,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

也就是说,要通过描写客观对象的“形”,以神为中心,表现“形”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以此来表现客观对象的“神”,即就是要表现出客观对象的精神气质、思想活动、内心世界及神情特点。

顾氏对那些形神兼备的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而那些只有形似,而没有表现出神来的那些作品,给予了批评。

但是顾氏也提倡出“重神不轻形”的思想。

细想“重神不轻形”,面临着两个问题,一:写形写不准确,怎样才能表现出神来呢?二:写形写准确了,但画得呆板,没有生气。

面对这两个问题,我们要去思考怎样才能“以形写神”。

首先,我们都知道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因为眼睛是最能够传达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思想情感的,也是最能够体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的。

故在顾氏看来,画人物首先应该把眼睛画好。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顾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此处,这个,指点睛)。

”他给人画扇,画嵇康和阮籍的画像,都不点眼睛,别人问其缘由,其曰:“点眼睛便欲语”。

可见顾恺之对眼睛传神的重视。

还有在《京师寺记》中记载:他给瓦棺寺画维摩诘画像,画了一个多月,但没有点眼睛,画完后,当着前来参观的观众点上了眼睛。

眼睛点完后,顿时光照一寺。

由此可见点睛的重要性。

顾恺之的传神论的名词解释

顾恺之的传神论的名词解释

顾恺之的传神论的名词解释顾恺之(活动于公元4世纪)是中国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传神论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神论是顾恺之在绘画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理论观点,他认为绘画的目的是要通过笔墨的技巧和表现力,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这篇文章将对传神论进行详细解释,带领读者了解顾恺之的艺术思想。

顾恺之的传神论强调艺术家在绘画时应该尽力使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这种名叫传神论的观点,可以从“传神”和“论”两个词的含义展开解释。

首先,传神是指将人物的形象和特征以精准的方式表现出来,使观者可以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该人物。

顾恺之认为绘画应该具备一种表达能力,通过线条、笔法和色彩等手段,将人物的外貌、神情和气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强调要表达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以真实再现人物的生动形象。

其次,“论”则指的是理论的思考和总结。

顾恺之的传神论并非凭空提出,而是基于他对绘画实践的深入观察和总结。

他通过反复实践和不断研究他人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

传神论是他在多年绘画实践中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入思考和总结。

因此,传神论既是理论的思考,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顾恺之的传神论在中国绘画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绘画作品以其精湛的技巧和卓越的传神力闻名,深受后世绘画家的推崇和学习。

他以写实的手法绘制人物形象,着重表现细腻的神态和情感。

他的画作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顾恺之的传神论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观念相契合,传承了中国绘画的传统。

中国古代绘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构建。

传神论在这一传统下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再现和个性特征的描绘。

通过精确的线条和构图,他能够将人物的外貌特征和内在世界传达给观者。

这种注重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与古代中国人文关怀的价值观相契合,达到了美学和审美体验的统一。

顾恺之的传神论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绘画艺术本身,还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浅析顾恺之传神论中的形神关系

浅析顾恺之传神论中的形神关系
文试 图探 求 顾 恺之 “ 传神论” 中形 与神 关 系。
关键词 : 顾 恺之 ; 传神论 ; 形与神
中图分类 号 . J 2 2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f 2 0 1 4 ) 0 5 — 0 1 8 0 — 0 1


传神论产生的社会基础与时代背景
体, 逐渐引起 了艺术方面的觉醒。 汉代还 没有科举考试 , 选拔人才采用 “ 九 品中正制 ” 来进行
了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支持就是躯壳 , 精神没有形体便也不存 在了 , 二者在 画
面 当 中缺 一 不 可 。
选拔 ,即根据人物的家室 、道德 、才能对人物进行 品定 ,称为 术” , 人物品评 的标准 应该 是儒家 的标准 , 重道德 、 忠孝 、 仁礼这
二、 传神论中的形与神关 系
顾恺之在 《 魏晋胜 流画赞 》 说: “ 以形写神而空其 实对 , 荃生 之用乖 , 传神之趋失矣 。 ” “ 传神论 ” 一出 , 画家们把“ 传神” 作为人
必须有一个过程 , 这个过程就 物 画的审美最高标准。如何达到“ 传神 ” 呢, 顾恺 之提出“ 迁想妙 不能一下就达到形神兼备 的水平 , 是“ 以形写神 ” 。通过对形体追求 的练习 , 达到传神的 目的。 得” , 就是对人物进行各个 角度的观察 , 融进画家 的情感 进行构
些标准。到了东汉后期 , 社会动乱 , 儒家学说渐渐失去 了统 治地
在颐恺 之后 的谢赫提 出了“ 六法论 ” , 其 中“ 应 物象形 ” 、 “ 随 画大家齐 白石有“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的观点 。 在题 画中也说到 , 要 写生 、 写意往复几次 , 方的其神 , 由此可 以看 出得 的“ 神” 是 一

浅谈顾恺之的“传神论”

浅谈顾恺之的“传神论”

浅谈顾恺之的“传神论”作者:文琦琪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6期摘要:顾恺之的“传神论”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在此我仅以自己的认识浅析“传神写照”这个命题的提出和背景。

“传神写照”中“神”的内涵,以及“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地位及发展。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写照”;形神论;神;眼睛;绘画美学0 引言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顾恺之的“传神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翻开任何一部中国绘画理论专著,都可以感受到“传神论”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神论”在我国美学理论家的剖析下,一点一点以系统的完善的面貌见于世人,像在周积寅的《中国画论辑要》中便把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

1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的提出及背景谈及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的背景,我们就不得不回归到魏晋南北朝那个充满个性和人性自觉的年代,亦是文化艺术自觉的时代。

在这个思想开放,百家争鸣的年代,究竟充斥着何种思想,怎样一种氛围,促使顾恺之会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这一理论。

(1)汉代哲学关于“形神”理论的著述为“传神写照”这一理论的提出作了思想意识上的准备。

追溯战国到汉代这段哲学史,会发现有很多哲学家都曾经致力于研究“形”和“神”的关系。

汉代的《淮南子》对形与神的关系有好多的论述,这些都与书画理论的形神关系问题密切相关。

《淮南子·原道训》有记录:“夫形者生之合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这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整体用四分法加以分析,出现了形、生、气、神。

其中“神者生之制”,就是指由神来制约“生命活动”。

《淮南子》此种论断在那个时代着眼点虽然不在于绘画,而是养生之道,但把其所用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灵活的运用到书画创作的形神关系上来,就极具有价值。

书画的形象的创造,要由神来掌控形,“神采为上”,但是“神采”的存在又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形”的创造和存在。

传神论名词解释

传神论名词解释

传神论名词解释传神论又称为拟人论,是一种心理和认知科学理论,它主张人们的思维过程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基于人类对他人心理和意图的推理。

传神论认为人类在解释他人行为和交流时,倾向于推断他们的内在动机和目的,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心理过程。

传神论相信,通过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和猜测,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并与他们有效地交流和互动。

传神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心理学研究,并逐渐成为认知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在心理学、社会学、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神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母性本能:传神论认为人们有一种天生的倾向,即在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时,会以母性的视角去理解对方。

这种本能使得人们更容易推测他人的内心想法和意图,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共鸣。

2.归因理论:传神论认为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内在因素而非外部条件。

人们更容易相信他人的行为反映了他们的真实意图和信念,而非环境的影响。

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与他人交流时,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意图。

3.心理推理:传神论强调人们在理解他人行为时进行的心理推理过程。

人们根据他人的行为和语言推测其内心的信念、欲望和意图。

心理推理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预测他人的行为和如何与他们交流。

4.灵性路径:传神论提出了一种认为人们在推断他人心理状态时,会自动选择最简单且最合理的路径的假设。

这种假设说明了人们倾向于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信念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不是进行复杂的推理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传神论并不是一种对所有情况都适用的绝对理论,它有时可能会导致误解和误判。

例如,人们在与他人交流时可能会过度推测他人的内心想法,而不关注实际的行为和言辞。

此外,传神论也无法解释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行为,例如自杀等。

总的来说,传神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思维和交流方式的理论,它认为人们倾向于推测他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其心理过程的反映。

传神论名词解释美术史

传神论名词解释美术史

传神论名词解释美术史
传神论(Mimesis)是美术史上常用的一个术语,来自希腊语,意为“模仿”或“再现”。

在美术史中,传神论指的是艺术作品通
过模仿自然界中的外貌、形象和现实,以及人类的行为和情感来呈现出真实感,以达到感人、震撼或引起共鸣的效果。

在欧洲艺术中,特别是古希腊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传神论被广泛应用。

艺术家们追求通过绘画、雕塑等手法将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和内在精神力量。

通过对真实细节的再现,艺术家试图使观者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场景的真实性和存在感。

传神论在美术史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备受争议。

一方面,支持传神论的观点认为艺术家应该力求将作品的形象与现实世界相接近,以便观者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

另一方面,反对传神论的观点认为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模仿或复制自然界,而应该赋予作品独特的表现力和意义。

因此,有些艺术家和艺术流派更加关注形式和表现手法,而非传神论的再现。

尽管传神论的地位存在争议,但它在美术史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作品表达现实和情感,并与观者产生互动和共鸣。

浅析顾恺之的“传神论”及其对后世影响

浅析顾恺之的“传神论”及其对后世影响

2016/03浅析顾恺之的“传神论”及其对后世影响文/宋志敏【摘要】东晋顾恺之不仅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优秀的艺术家,更是一名杰出的绘画理论家。

他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提出“传神论”绘画思想的,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本文将从自己的角度简要分析顾恺之的这一理论思想及其对后世绘画理论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论;绘画美学说到魏晋,我最先想到的便是“魏晋风度”“玄学”“清谈”“人物品藻”等这些虽零散,却能代表这一时期典型特征的词语。

这一时期,虽战事频繁、生灵涂炭,但也许正是因为现实的苦痛才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高速发展。

这时的名流、士大夫们思想开放,各种文化百家争鸣,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个人性自觉、充满个性的时代。

顾恺之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正是人物品藻风气盛行之期,这种环境对他绘画理论的提出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在绘画产生的初级阶段,最初的画论是主张绘画要像形的,如《尔雅》中所说:“画,形也。

”①到了魏晋时期,人物肖像画的发展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加之这一时期的人们在人物品藻时更加注重人物的风格、韵度,用周积寅的话说便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才能气质的总和表现在外部,则形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②。

这些对当时的艺术家,尤其是肖像艺术家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的他们不仅仅要做到人物肖像外形的相似,更要表现人物内在的品质。

正是这一时期,顾恺之第一个提出了人物画要“传神”的观点。

《世说新语·巧艺》篇中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③就是说顾恺之画人物,有时几年不画眼睛,别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作画重要的不是四肢与样貌的描绘,关键在于眼睛的描绘,即“传神”。

虽然顾恺之强调“传神”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他忽略对“形”的描绘,在“传神写照”中,“写照”是“传神”的基础,只有做到恰到好处的“写照”后,才能达到“传神”的地步。

也正如他所说:“若长短、刚柔、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顾恺之传神论

顾恺之传神论

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国画史上最早的理论家、评论家和留有画迹的画家,提出“传神论”。

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一)顾恺之在人物画上的成就“传神论”主要是关于人物画和肖像画方面的, 要求不仅要塑造逼真的人物形象,更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感情。

“传神论”加强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基础,后经历代艺术家承续推演,逐渐突破了人物画范畴,广泛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中,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审美追求,对后世画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阿睹传神”对人物神情的把握是达到传神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关键的手法在于晤对神通。

在他看来眼睛是传神的一个关键部位,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画面人物间不能手揖眼视,面前无所对。

经晤对神通处理,画面形象之间产生了空间位置关系也产生了自身的相互制约,整个画面成为可供欣赏者神游其中的境界。

2、“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应与形为依据,注意形体与性格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其中有一定可寻的规律。

如画裴楷像时,其面颊加三豪,使之形象顿生神采。

3、“环境衬托”典型人物需与典型环境相结合,以景衬托人物的思想情感。

如画谢鲲像时,将其画于川岩之中,以表意趣。

4、“迁想妙得”画员把自己的情思迁入绘画中,神与物游,浸润于对象。

充分抓住对象特征,深入揣摩对象的思想情感,是为“迁想”,经分析归纳得到艺术构思,是为“妙得”。

迁想妙得的过程,亦创造形象与激发思维活动的过程。

5、如《列女仁智图》把形与神的关系转换为风与骨的关系,突出了线群的表现功能。

通过对形骸骨节结构的准确描绘和人物的形体动态来展现人物的风骨。

画中,顾恺之用了大小相同、首位一致、略显圆弧形、刚劲凝重的铁线描以平行或互相包抄的形式组成密集有序的线群。

使之围绕人物的造型结构层层相包相绕,形成一个有确定趋向的整体,产生一种风动的视觉效果。

在处理人物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现人物性格神态时,讲究晤对神通。

“传神”论与“镜子”说的美学思想比较

“传神”论与“镜子”说的美学思想比较

“传神”论与“镜子”说的美学思想比较“传神”论和“镜子”说都是哲学美学的重要流派,这两种思想方式在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神论和镜子说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准确传达物象或者情感本质,但是它们在具体实践中有着不同的着重点和方法。

传神论强调“效法自然”,认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刻画,把物象或者情感表达得栩栩如生。

它认为艺术家应该努力模仿自然,把握物象和情感的细微差别,从而达到传神的效果。

在传神论的美学思想中,艺术家应该注重具体的表现技巧和细节,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技能。

在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一些著名作品如《红楼梦》和《水浒传》都以传神的手法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征。

与之不同的是,“镜子”说着重强调艺术家的情感投射和想象力,它认为艺术作品应该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家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意识。

在“镜子”说中,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就是艺术家是否能够真诚地把自己的情感倾诉出来,观众是否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鲁迅所代表的社会写实主义流派和余华所代表的后现代文学流派就分别是以传神论和镜子说为主要美学思想的代表。

鲁迅的小说暴露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深入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贫穷生活和残酷压迫,他以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手法,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而余华的文学则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小说中呈现了各种不同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体验,他的作品虽然不要求传神的描绘,但是却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综合来看,“传神”论和“镜子”说都是重要的美学思想流派,它们各有所长,彼此补充。

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创作特点,灵活运用这两种美学思想,注重技巧的同时也要表达情感,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深度和内涵,与读者建立起更为接近的情感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神论
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美学命题。

已知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

他说:“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历代名画记》卷五),又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世说新语·巧艺》)。

对顾恺之传神论有两种解释:①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重神但不轻形,认为神似须由形似达到;②顾恺之是重神而轻形论者,“以形写神”不是作为独立的肯定命题而是作为否定命题的一部分提出的。

传神论在公元4世纪提出来,是受了汉末魏初名家论“言意之辨”和魏晋玄学的影响。

名家以《周易·系辞》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知人论事,主张看人不能只看其骨相与言论,还必须观其内在的神,而神常是不可言传的。

玄学家王弼以老庄解《易》,发挥庄子“得意忘言”思想,并扩而大之把它作为解经、证玄、调和乃至认识艺术的新方法。

他的“得意忘言”与名家的“言不尽意”都重神、意,但名家轻言、象,只强调意会;他则从另一方面认识到“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认为意是目的,言、象是手段,唯有通过手段才能达到目的。

顾恺之生活在玄风颇盛的东晋,与许多谈玄论道的士人相交,他接受王弼所代表的“得意忘言”思想是很自然的。

他说“凡画,人最难”,说“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都是强调传神很难,画之妙不在形体而在内在精神气质,这显然是由“得意忘言”变化而来的。

那么,顾恺之是否像名家那样认为言、象、形体可有可无呢?从他的《论画》等著述并结合他的绘画遗迹(摹本)看,他是重视形似作用的,因此才有“以形写神”之说,才在论临写时有“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厚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历代名画记》)之叹。

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人物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

所谓形神,当时都是针对画人物而提出的。

直到唐代,传神论也还是主要作为人物画的审美标准被运用的。

五代以后山水、花鸟画大盛,抒情寄意作为突出的美学命题被提出来,由是自宋以后,写意论成为更流行的审美准则;传神论一方面由人物画扩大到山水、花鸟领域,另一方面又有所凝缩──“传神”一词渐渐成了肖像画体裁的专用语。

历来论传神论者,大抵有两种意见,一种坚持贵神贱形求离形得似;另一种坚持形神兼得,由形似求神似。

一般说来,文人写意画家是前者的代表,所谓“作家”如宫廷画家、肖像画家、工笔画家是后者的代表。

他们所肯定的,其实是他们自己所实践的绘画风格。

而从理论的意义上看,彼此又是相互补充的。

事实上,主张“离形得似”、“不似之似”并非完全否定形似,他们要求的不过是约形而已。

主张由形似入神似者也不是追求模仿对象外形的酷似,他们对形似的要求不过更严格罢了。

清代理论家范玑说:“画以有形至忘形为极则,惟写真一以逼肖为极则”(《过云庐画论》),他认为体裁风格不同,对传神论的要求也自然不同──两者的理论价值则是一样的。

这是一种清醒而客观的认识。

究竟“神”是什么,历来的理解也不统一。

形与神作为哲学上的概念,早在战国时代就提出来了。

简子有“形具而神生”之说,庄子提出“形残而神全”之论,一个主形神统一,一个主形神可分。

这里的“神”指人的生命精神,也是指他们所主张的“道”,两种观点对后人都有很大影响。

西汉前期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发展了庄子的思想,提出“君形”说:神乃形之君。

《说山训》云:“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

君形者亡焉”。

这里说的“君形”即“形之主”,亦即心──神。

这表明,形神的思想已进入绘画领域,只是尚未直接运用“神”这个概念而已。

自顾恺之而后,“神”作为绘画美学命题,泛指被描绘对象(人) 的精神气质特色,而并没有更具体的个性的分别。

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述韩□、周□同画赵纵像,说“前者空得赵郎形貌,后者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姿”,是把“情性笑言之姿”视作“神气”的。

宋代陈郁《藏一话腴》说“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他说的写心,是指“君子小人”“贵贱忠恶”之类社会品格的内在特征,即指一种类型性的精神特色,而非真正的个性心理。

元、明、清的论者,大抵未超出此范畴。

因此,那种说传神论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等同于刻画典型的观点,是并不确切的。

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古人对观察与描绘方法还作了深刻的探讨。

总的看来,古代画家、理论家反对孤立、静止的观察对象,主张从整体上、从运动中把握对象。

《淮南子》说“画者谨毛而失貌”,是对只见局部而忽视全局方法的批评;顾恺之提出“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接触了从人与环境的联系中观察对象的问题。

苏轼在《传神记》中提出“于众中阴察之”的方法,而反对使对象“具衣冠坐,注视一物,彼敛容自持”的死板的描绘方式。

这一原则在元代以后的传神论述中得到了一致的确认。

(郎绍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