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道德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汇集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教导,它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德育。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不仅在古代有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和教育中仍具备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教导人们要追求道德修养,注重品德和人格的塑造。
《论语》中提到,“君子不器”,即指的是君子应该修养内在的道德品格,而不仅仅追求外在的才智和技能。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即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考虑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其道德品格和人格魅力。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和有价值的人。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乐于助人。
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原则,即要对待他人,如同希望别人对待自己一样。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即要注重培养个体的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即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真正的学问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才能够达到学习目标。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和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要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强调了学问和德行的结合。
孔子认为,知识和德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问与德行相结合,才能够真正产生价值。
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和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即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与德行的统一。
通过了解《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其现代启示,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儒家学派的智慧和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和教育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伦理,注重培养个体的德行和人格,强调学习和实践的持久努力,以及知识与德行的统一。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语》强调学习追随德才兼备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说,“不远乎亲,亦不近乎人。
”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学习追随具有德才兼备的人,这种人不仅对我们个人有益,也对整个社会有益。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在追求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学习,尊重真理、尊重人才,培养自己正确的学术观和人才观。
也要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意识,以德立身,做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论语》提倡诚信做人,重视观念转变。
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寓意着诚实做人,重实践重行动。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注重学习,注重实践,不怕吃苦,不图虚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论语》中还提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知识,态度决定高度。
我们要明确知识的来源和性质,正确对待知识,对未知的事物持有谦卑的态度。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意味着我们要用追求真知之心去学习,不浮躁不浮华,用踏实的学风去实践,用谦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知识水平,坚守学术诚信。
《论语》提倡孝和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孔子强调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人伦之本,也是一切美德的发端。
在《论语》中,孔子说,“能事父母,则能事君。
”这句话概括了孔子所提倡的孝道精神,也启示我们,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对社会更好地尽职,对国家更好地效力。
《论语》中也提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体恤和理解他人,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注重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网。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意味着要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用真诚、用爱心和善心去对待他人,做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论语》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社会责任感。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说,一个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和正义,而小人则看重的是个人利益的得失。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1. 引言1.1 《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是因为这部经典蕴含着古代圣贤们对待人生道德、修养和修身的深刻思考和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等先贤们通过言传身教,表达了对仁爱、孝道、忠诚、中庸、格物致知等方面的思考和教诲,为后世人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仁爱之道,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种德育智慧。
孔子认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忠诚为本,且无贵贱区分。
这种仁爱之道指引着人们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关爱生命,建立和谐社会。
孝道之重也是《论语》中强调的一种德育智慧。
孔子强调孝顺父母,认为孝道是道德修养的根本。
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忠诚为本,中庸之道以及格物致知等观念也在《论语》中得到充分阐释和探讨。
这些道德智慧对于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和良好修养有着深远的启发作用。
《论语》对德育智慧的探讨意义重大,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智慧和行为准则,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1.2 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趋势在当今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愈发显著。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德育智慧成为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的关键。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增加了道德领域的不确定性和诱惑,加强德育智慧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共识。
在这个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德育智慧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仅仅追求物质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加重要。
只有具备德育智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做出正确的选择,拥有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现代社会对德育智慧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论语》中的德育智慧,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为建设美好的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它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论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现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受益,借鉴其中的德育智慧,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进而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美好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论语》中的德育智慧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学习时常常温习,不也愉悦吗。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不断的积累和积淀。
只有不断地温习和练习,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我们的德育智慧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去做给别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尊重别人,不要随意伤害他人的感情,不要随意侵犯别人的权益。
这种以德育人的态度,对我们的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要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善意。
二、《论语》中的现代启示1. 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论语》中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温习,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修养。
在当今社会,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磨炼中,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3. 乐于助人,谋求共赢《论语》中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首先要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愿意和他人共同谋求共赢。
在当今社会,这种担当和同情心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智慧。
关于德育智慧的教导贯穿始终,对现代人的生活与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出发,探讨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现代的启示。
孔子的德育理念对当代社会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德育为首要任务。
孔子主张“修己治人”,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德行充盈,然后才能去治理他人,进而治理天下。
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首先我们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做到品行端正,言行一致,尊重他人、守信用,这样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取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孔子提出的“修己”的思想,也是对现代社会中自我管理和自我调适的重要启示。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个体要不断提升自身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才能够在挫折中奋发向前,在困境中保持镇定,做出正确的决策。
孔子的智慧和教导在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孔子注重修己以使人至善,以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提倡的是内在的修养和自我约束。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规范的缺失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们应当以孔子的智慧和教导为借鉴,以德育为先,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人们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遵守。
只有通过提升整体社会道德水平,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孔子在《论语》中还强调了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其实也是对现代人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个人的素质,才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而在学习中,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所强调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给现代人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仅要关注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更要注重开展思辨,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和学问水平。
孔子还提出了德才兼备的观念。
他认为,“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应该只注重外在的能力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思想观念。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不仅在古代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1. 学习与修养《论语》中强调了学习与修养的重要性,孔子主张“温故而知新”,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种无止境的学习态度和对修养的重视,对当代人依然具有深刻启示。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而对人格修养和品德修养的追求也是当代社会亟待重视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自我完善,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2. 仁爱与公正《论语》中对仁爱的强调是显而易见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们应该善待他人,体恤他人的感受。
而在公正方面,孔子也提出了“求仁得仁,又何如焉”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出他对公正的重视。
在当代社会,仁爱和公正的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处理人际关系、企业管理与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都需要着重强调仁爱与公正的精神,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3. 言行一致《论语》中对言行一致的要求也是非常明确的,孔子强调“说不在多,在准”,“行之,言之”,反映出他对言行一致的极度重视。
在现代社会,在政治、商业、文化等各个领域,言行一致的要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言行一致,才能提高个人的公信力,树立积极的社会形象,也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4. 节俭与廉洁《论语》中对节俭和廉洁的要求也是非常明确的,孔子强调“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提出了“有德者必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反映了他对廉洁和节俭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节俭和廉洁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节俭和廉洁,才能避免浪费和贪污腐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我们个人的成长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内容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涉及到许多有关德育和智慧的问题。
这些德育智慧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现代的启示。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凸显了人的价值和品德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要培养一个人的德行和品德,认为学习的首要任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这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角色和责任,而这些角色和责任只有建立在良好的品德基础上才能更加有效地履行。
《论语》中的智慧思想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体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能力。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坚持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他鼓励人们自觉地通过思考和实践来培养自己的智慧。
这与现代社会尊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相一致。
现代社会追求的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认为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他教导人们要有礼貌、尊重和关怀他人。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塑造了人们的社会性格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尊重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善于沟通,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
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个人的追求应该与社会的福祉相结合。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人生追求。
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压力和物质诱惑,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论语》给了我们一种能够引导自己行为和价值观的指南。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思想不仅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提升,也有助于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论语》的研究和思考,从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哲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经典"。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论语》中的很多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本文将结合《论语》中的经典思想,探讨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修己"思想给予大学生教育启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是孔子对个人修养品质的一种概括。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在求学之余,还应注重道德修养、思想境界的提高。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君子喻于义",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做到"天下之精神可以归"。
而对于那些只图一己私利,不顾集体利益的行为,《论语》则以"小人喻于利"予以批判。
《论语》启示我们要培养自身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好青年。
对于大学生诚信的要求和启示,《论语》也有很好的阐述。
在《论语》中,孔子充分肯定并提倡"信"这一品德。
他曾说:"无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惟有具备真诚和诚信的品德,才能获得天命,不至于迷惑。
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即大学生要注重诚信,要坚守承诺,不说谎、不欺骗,尊重规则,尊重他人,不做唯利是图、为害他人的事情,培养一个真诚、守信的品格。
《论语》对大学生的学识的要求也有很好的启示。
《论语》中常常强调"学而时习之",这是孔子对学生学习的态度。
《论语》中还提到:"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学生要学会反复温习,要进行系统学习,并且要善于思考。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许多对德育智慧的探讨,这些智慧依然为人们所借鉴和学习。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其现代启示,以期对当代教育和社会生活有所启发。
一、追求德行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先立德再求才。
比如:“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 9.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1.1)等。
这些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德育的重视,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和行动。
现代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的素质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人的德性、人的心灵品质与才智的关系,培养自己优秀的人格修养,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二、注重实践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9.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5.24)等。
这些话表明实践是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手段,只有把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现代社会更需要实践者,而不是“空谈者”。
学生应该注重实践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实践训练,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工作上要勇于尝试新的实践和方法,加强自己的实际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三、重视人际关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观念。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5.24)、“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 12.22)等。
这些话表明,一个人应该尊重他人,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现代社会,面对着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除了要注重个人修养和技能培养,还必须具备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以记录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为主,传递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论语》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论语》强调了以“修身”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孔子看来,人的素质提高和道德修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人要先修身,才能治国安民。
同样,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提高。
他们应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起自律、自强、自尊、自信的品质。
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这是对于知识的探索和实践的重视,这种矛盾的对立给了我们启示,也让我们明确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把知识探索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知识运用和创造,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再次,《论语》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孔子在《论语》中认为,言行一致是人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也应该如此,不仅要注重言辞的清晰准确,更要注重行为的规范和塑造,特别是在思想和信仰方面,更要言行一致。
大学生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信仰,更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和影响周围的人。
最后,《论语》强调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修行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修行,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行为和言语。
大学生在高压社会中,需要在精神上维护自己,修行提高自己的心智。
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应对人生的各种变幻和挑战。
综上所述,《论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大学生应该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注重言行一致,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做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担当、有行动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论语》作为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学习《论语》,大学生可以领悟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和“吾日三省吾身”等思想,进一步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论语》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自信、爱国爱人和责任担当等品质,最终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
大学生应当注重学习《论语》,将其中的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相统一。
【关键词】《论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重要性、学习、品德、诚信、自省、人生观、价值观、实践、思考、教育、传统文化1. 引言1.1 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稳定。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表现和影响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使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承担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大学生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他们的人格修养和思想品质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论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论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其中的思想和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人群,如何通过《论语》中的思想和理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
第一,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论语》中提到:“学而优则仕”,强调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进而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人群,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成为有用之才的基础。
第二,强调积极进取的精神。
《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自身品德的高尚和自我抑制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积极投入社会事业,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强调团结合作的意识。
《论语》中提到:“友如兄弟,家如宾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同时也重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合作精神,将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成才能力,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实际效能。
第四,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论语》中提到:“不知则不言,言则不知”,强调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并强调了知识对于言语的制约和规范。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进入社会和为社会做贡献的必经之路。
因此,重视知识的获取和积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五,强调虚心好学的态度。
《论语》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个人要不断地反思和自我反省,以求得进步和提高。
对于大学生而言,拥有虚心好学的态度,不仅有利于成就自身,也能够积极投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综上所述,通过对《论语》中的思想和理念进行学习和思考,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提高。
希望广大大学生能够学习领会《论语》中的精神和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意识,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一部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的书籍,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不仅包含了很多关于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智慧,也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很多启示。
德育方面,《论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以身作则,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孔子还强调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一个能够尊敬父母的人才能真正尊重他人,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在智慧方面,《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无不可教的,只要肯学习就能有所收获。
他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从他人身上学习,以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知识。
孔子还强调了对待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温故而知新”,即通过回顾已有的知识,不断巩固和深化自己的学问。
他还呼吁人们要虚心好学,不要固执己见,以求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智慧。
与现代社会相比,《论语》的德育智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在德育方面,现代社会有着严重的道德危机,许多人对他人缺乏尊重和关爱。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习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关系也面临很多挑战,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习孝顺父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和长辈之间的关系。
在智慧方面,《论语》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学习态度。
现代社会有着海量的信息和知识,但我们往往陷入浅尝辄止、只追求表面知识的困境。
我们可以借鉴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原则,从他人身上学习,并不断反思和总结,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现代社会追求效率和实用性,忽视了对文化和历史的研究。
而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提醒我们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积极学习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儒家之“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儒家之“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儒家之道,即孔子、孟子的思想、意志、情操与精神境界。
简单地说,对外而言指的是仁政的社会政治理想,对内而言,指的是仁爱的人格精神。
儒学思想家大都同时也是教育家。
孔子就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大的教育家。
儒学教育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即认为教育的最大价值不是培养“专门人才”,而是帮助人的精神生命的成长。
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说:“可以说中国教育特所注重,乃一种全人教育。
所谓全人教育,乃指其人内在生命言。
贯彻此内在全部生命而为中心作主宰者,乃其人之心情德性。
”“人之心情德行”也就是古代人所理解的思想政治。
这就是说,中国古代儒家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对“道”是非常重视的。
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表明儒家的一种价值观,即对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视。
儒家认为,人在世界上需要做各种不同的事情,但人生有一种内在的具有根本意义的东西,有了它,各种不同的事情才都能做得好,而内在地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就是“道”,所以,当有人向唐代思想家、文学家请教如何写好文章时,韩愈并不是具体地讲授文章作法,而是要求他重视修养,培养自己的“气”,“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同样,宋代的欧阳修指导别人作文时干脆说:“道胜则文不难而自至”。
儒家重视道,但同时认为,“道”的追求,人格的培养,思想境界的提升,不能简单地通过灌输而获得,而是需要一个“育”的过程。
儒家经典《中庸》即强调一个‘育’字,曰‘万物育焉’,又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育’即是一种内在生命之各自成长。
教育者所做的不是直接给人灌输一种现成的思想,而是为其思想和精神生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用韩愈的话来说,就是“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
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根本上进行的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儒家所重视的“道”,既是一种坚强的意志,一种勇往无前的精神,一种“虽千万人,吾行矣”的魄力,一种“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即倒”的气概。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为主要内容,记录了孔子的一生教育活动和与弟子的对话。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结合《论语》中的经典语录,探讨《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强调修身立德,注重道德修养。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述,提倡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
这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要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有责任感、友善、诚实、宽容的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论语》强调学习和修身相辅相成。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学习和自我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论语》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论述,提倡不断学习,永远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也要教育学生注重自我修养,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论语》强调言传身教,注重师徒关系。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师生关系和师德师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论语》中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述,提倡尊师重教,敬重师长,尊重学识和学问。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对师德师风的教育和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严格要求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师德修养。
也要引导学生尊敬师长,遵循师长的教导,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国家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建设和谐家庭和社会。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强调学习、修身、教化三者的关系,提出“一人学问,三人知道”;而学问、修身的根本目标是达到“仁”的境地。
大学生要以学习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大学生要注重培养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做到“修齐治平”的家庭建设。
在校期间也要注重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未来的家庭和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要注重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论语》中的很多记载都是孔子及其弟子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这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重要思路。
孔子常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实践对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重要性。
大学生不能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理论层面,而要走出课堂,参与实践活动,将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和工作中的问题。
《论语》提出孔子的“以德行仁”思想,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大学生要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强调君子应该以道德准则为标准来行事,而不是被其他人的行为所左右。
在大学生活中,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奉献精神,学会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人。
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语》中强调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强调的是实用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实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将学到的知识和思想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变为实际应用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论语》中的思想可以给大学生以启示,告诉他们大学生活不仅要注重学习,还要注重实践,修身养性,培养道德品质。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先秦儒家学派代表性著作之一。
其中的德育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出发,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孔子对于德育重要性的强调。
孔子认为,德行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核心。
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修己以敬”、“言必信,行必果”等道德规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道德沦丧、规则松弛的情况逐渐加重,我们更应该从《论语》中学习,强调德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让整个社会拥有更健康的道德风气。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孔子对于智慧的追求和教育的重视。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博学多才,注重实践和思维的培养。
孔子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认为一颗智慧的头脑不仅要求自己有才智,还要求善于理解他人的思想和国家的政治。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从《论语》中学习,注重教育的智慧和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孔子对于教育的关怀和办学的智慧。
孔子强调言传身教,注重教育者的品德和修养。
他说“在上位不怨下,在下位不躁,修己以敬,则人也敬;亲民,所以敬民;爱人,所以敬人”。
他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品德和行动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从《论语》中学习,注重教育者的自身修养和品德建设,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孔子对于政治智慧和社会治理的启示。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仁政和民主,他主张“民风清则政自良”,强调民主决策和仁政理念。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政治的核心就是正义和公平,要求领导者用心良苦为民做主,以正义和仁政来治理社会。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
论《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及现代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智慧不仅为古代中国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注重个体人格的塑造。
书中提出了“君子不因贫困而改变其道德”等观点,要求每个人都要持之以恒地修炼自己的品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能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正直。
这对现代社会而言,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今,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只有具备坚定的道德信仰和自控能力,才能够在今天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论语》强调的是智慧的培养与发展。
书中所传达的聪明才智、广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观点,对于现代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社会,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需求。
我们要像《论语》中的学子一样,时刻保持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论语》中所强调的父慈子孝、君慈臣忠的家庭伦理观念,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和谐、尊重和照顾长辈的责任感是培养下一代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
在社会关系中,亦是如此。
只有发扬互助互爱、关心他人的精神,才能够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论语》中所提到的实践教育观念,也给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书中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观点表明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来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够真正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语》中的德育智慧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个人修养方面,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为外界的困难所动摇;在智慧培养方面,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在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要弘扬互助互爱的精神;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孔子思想强调修身养性,提倡仁爱和道德规范,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和态度。
勤奋学习的重要性是《论语》所倡导的,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不断提升自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是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言行一致是《论语》所提倡的道德准则,教育大学生要言行一致,信守诺言。
学习《论语》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能提升思想修养,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论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孔子思想、勤奋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言行一致、道德规范、意义、重要性1. 引言1.1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承载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而《论语》所传达的孔子思想,正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
孔子思想强调人格修养和道德修养,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对大学生来说,是深远的教诲和启示。
勤奋学习是《论语》中所倡导的重要品质,它提醒大学生在学习路上不懈努力,不断进取。
《论语》也强调言行一致的道德规范,要求大学生遵守诚信、正直的原则,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学习《论语》对大学生来说,是提升自身素养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孔子思想,大学生可以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深入研读《论语》,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是深远而持久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境界,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践行孔子思想,成为对社会有益、有担当的人才。
这种启示不仅在大学生阶段有用,更是在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中能够指引我们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道德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不朽学说。
《论语》中仁者爱人、义以为上、礼之指引、智者无惑等道德教育的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实践路径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同时,《论语》中道德教育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论语;道德教育;当代思想政治教育1《论语》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论语》中道德教育是以培养理想人格为目标,以完善个人道德体系为己任,把仁者爱人、义以为上,礼之指引、智者不惑等内容作为齐家、治国的出发点,从而亲身实践达到教育目的。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
”[1]1.1仁者爱人仁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论语·学而篇》)孔子认为,仁爱的根本是孝道。
如果一个人能孝顺父母,那就不会犯上作乱。
也就是说,孔子重视子女对父母兄长的态度,这样走入社会才能懂得与世人相处的技巧和方法;“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篇》)与《中庸》所述“仁者仁也,亲亲为大”,孟子所说“亲亲,人也”一脉相承。
它表明,孔子提倡的重仁爱人,主要是爱父母、以爱父母为仁。
反应了孔子论学,重在德行,注意青年人的伦理教育,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篇》)孔子认为,为仁者,心无所私,所以才能真实客观地看问题,从而做到真正的好善恶恶。
仁发于人心,人心有好恶之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是“仁”的极致发挥。
1.2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篇》)君子以道义作为万事衡量之标准,不计个人得失,从大局出发安民济众;而小人则以外在的东西做参照物,不辨是非肆意妄为,只重利益。
“诚如雨果指出的,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能生活。
理想是构成人之本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2]君子是谋社稷民生大义大利之人。
义,不仅是君子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更是一种崇高人生境界的追求。
“直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才说明君子已经把义这种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成内心的天然道德义务,完成了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质变过程,从而心中再无有丝毫不敬畏、不服膺的余地。
”[3]1.3礼之指引“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篇》)指用刑法来约束人们,只是想暂时性地使其免于罪过,人们不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罪过。
而具体提供给民众的、让民众接受并执行的施政措施,则应是德方面的教育、礼方面的引导。
不但会使人们有羞耻之心,而且使人心归善。
任何强制性的制裁都难以达成主观上的道德自律。
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
”即礼的作用,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点到为止、力求和谐的意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真理、原则一致,不“同”,不管差异多大,忽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与人之间会有思维的偏差,个性不同,社会环境的氛围也会大不一样。
事与事之间会有不同的矛盾,怎样才能中和矛盾,调整偏差,就靠“礼”的引导和调节的作用。
1.4智者不惑智即睿智,智慧。
孔子强调通过多方面知识修养的提高来促成道德修养的升华。
孔子曰:“博学而笃之,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篇》)就是说,智的自觉努力过程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博学”和“近思”。
道德品质的完善建立在广博学习的基础上,知识即美德;智者还应重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论语·子路篇》)所以君子一定要名正言顺,才能够说得清楚,说出来才必然能做到。
有道德修养的人凡事对任何人都没有什么可遮掩的,以诚会友,以信取人,言必行,行必果。
这样才能言而有信、取信于人,否则定诚信缺失,与其周围人格格不入,终日不得志。
但凡做到这两点,人生方能活得明白不受困惑。
2《论语》中道德教育的历史局限性孔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不受待见。
偶尔有封建君主愿意采纳孔子的仁义学说,大多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利用《论语》中道德教育的局限性来安抚民心。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2.1孝悌观念的局限“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篇》)父亲健在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考察他的行为,如果能长期遵守父亲生前的行为准则不改变,就可以说尽了孝道了。
这里孔子默许的前提是父亲的行为准则就一定是正确的,严格履行了封建“三纲”中的“子为父纲”;“夫教,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论语·篇》)“更明确地说明了‘孝’是一切‘德’的本,是所有教化产生的始端。
”[4]这里认为,孝道是教化的必然选择。
以上想法自然受到封建社会的束缚,不符合常理和自然规律,以偏概全。
当下,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品德高尚的父亲固然可以影响他的孩子,但违法乱纪、玩忽职守、品行低下的父亲就不必学习了吧。
况且虎父犬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孝固然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但绝不是概念上的唯一。
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批判地吸取道德教育中精华的部分,去其糟粕的局限。
2.2等级观念的局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是什么事情让圣人孔子忍无可忍,甚至愤怒了呢?一个“礼”字。
“八佾”指天子八俏,当时宫廷的舞乐队列;而“舞”的主人则是只应有六佾的季氏,在家中以天子的礼仪八佾起舞,是公然的对权力的昭显,对等级的挑衅。
孔子自是维护封建等级的政治秩序,终于爆发了。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指导学科建设,不能断章取义。
只有深入的学习才能懂得为什么必须跨越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选择社会主义。
这是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不能有急躁、偏激的情绪。
3《论语》中道德教育的思想政治启示《论语》重视道德教育。
但随着西方一些腐化思想的不断渗透,道德教育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内容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在实践途径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3.1对当代思想政治内容上的启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建立完善人格,这些都与《论语》理想人格的培养、个人道德的塑造相一致。
仁,是一种情怀。
要以一颗宽容爱人的心去看待他人。
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仁者爱人,推及他人,将心比心。
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
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孔子“义以为上”人格境界的定位,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有所启示:要树立远大崇高的人生理想,精确地指导正确的科学实践;个人价值包含于社会价值之中,要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真正价值。
君子重义轻利的高贵品质净化着社会的风气,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境界。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更注重“礼”的引导。
“孔子试图以德来重塑一种理想人格,希望用理想人格来践行仁,进而构成统一规范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5]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引导人们展开正确的思想斗争,纠正错误思想认识。
通过民主教育采取相互沟通的方式,对人们进行心理上的合理调整、人际关系的和谐引导,从而达到提升人们思想境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是矛盾运动的,应借鉴“博学”“近思”“诚信教育”等途径来扩大教育影响,既营造合力的道德环境,又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但要系统地学习思想政治科学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思想行为变化规律,更要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
3.2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的启示3.2.1德与才的统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慎独”“自省”等强调内心的思想转化手段、“博学”“近思”等外在途径的自觉努力,寻求“德”“才”内外化的结合,才能确保道德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加强品德教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辅相成,在德中治学、在学中养德,才不至于才高德浅;社会实践中,只有将做品德高尚的人与脚踏实地地工作紧密相连,品德高尚、勤勉上进,才不会显得坐而论道、德行不高。
我们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人们对道德教育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正确的教育规范传授给人们,进而指导实践,做到德才统一。
3.2.2知与行的统一“知”是“行”的手段,“行”是“知”的目的。
既要受到道德教育的启发,又要注重实现道德教育的行为表现。
《论语》中有多处孔子抨击知、行不一致的话,“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篇》)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论语·颜渊篇》)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德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自居不惭愧。
“我们要借鉴孔子身体力行的思想,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知与行的关系,着重强调道德的践履,要求言行一致,强调好学多思,培养内惠外美的高尚道德情操。
”[6]如此才能做到知行一致。
3.2.3理想化与时效性的统一孔子希望用道德规范来塑造个人崇高的品格,通过这种理想化的因素去推动历史的进步,维护社会的秩序稳定,进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们道德素质的高低是通过对“行”的考察才能见“知”的成效。
孔子的孝悌、阶级的局限在当下都是过于理想化的、不合时宜的。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教育的实效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只有理想化和时效性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改革。
参考文献:[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霍国栋.孔子义德思想初探[J].国学研究,2009(3):144-146.[4]白毓秀.《论语》中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启示[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1-54.[5]孙晓梅,孙太红,贾利芳.孔子仁学的理想人格[J].求实,2003(S1):86-88.[6]杨杰.孔子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德育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