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纪实与评析 资料

合集下载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评课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评课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评课在课堂上,老师讲课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问题的两大法宝。

听着这俩法子,别以为它们只是在数学里能用哦,实际上,这两招在生活中也能派上大用场。

比如说,咱们在做饭的时候,拿到的食材总是要分门别类,进一法就像是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来,确保每一样都能用得上。

而去尾法呢,就像是在做菜时,看看哪些材料用不到,果断扔掉,保证菜肴的纯粹。

想想咱们平时考试,进一法就是将所有知识点都复习一遍,把那些看似不重要的知识也加进来,毕竟你不知道哪一题会考到。

而去尾法呢,则是把那些考试前几天才临时抱佛脚的内容丢掉,毕竟不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复习上,才是聪明之举嘛。

这两种方法在课堂上也很明显。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常常用进一法把知识点都细致讲解,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听懂,而到了复习阶段,老师又用去尾法,把不重要的知识点删掉,确保大家能抓住重点。

讲到这里,课堂上的互动就更重要了。

大家如果能积极参与,那简直是给老师省了不少心。

进一法就体现在大家的提问和讨论中,大家把自己想到的都说出来,让老师也能看到更多的角度。

而去尾法则是在讨论中,剔除掉那些偏离主题的闲聊,专注于课程的核心内容。

这样的课堂气氛,才能让每个同学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老师也会用一些小故事来引入新知识,这个过程就像是进一法把新鲜的素材融入到课程中,而这些故事在课堂上会引发一阵阵的笑声,大家的学习兴趣瞬间就被点燃了。

但是,有些故事可能会稍微跑题,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就会用去尾法,把那些离题的部分迅速拉回正轨,确保大家的注意力始终在重点上。

课堂上这种灵活的应对方式,就像是烹饪中的调味,咸淡适中,才能让人回味无穷。

咱们的学习,像极了运动,进一法就是不断地训练,积累力量,而去尾法则是摒弃那些不必要的动作,让你在比赛时能跑得更快。

生活中也是一样,大家每天都在经历着选择与放弃的过程。

比如说,周末的时候,想要出去玩,进一法是把所有想去的地方都列出来,而去尾法则是把那些不值得去的地方过滤掉,留下最值得一去的景点,省下时间和精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同课异构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同课异构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同课异构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能够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进一法和去尾法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能够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进一法和去尾法的理解和应用。

2.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并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实际问题案例3.小组合作学习材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学校一次户外活动,需要租车,一辆车可以坐40人,现在有42人,需要几辆车?让学生尝试解答这个问题,从而引出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定义和运用方法。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法的应用场景。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个进一法和去尾法的练习题,检验他们对于这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进一法和去尾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
列出可能的错误或假设,并逐个排除它们, 直到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小结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两种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进一法通过逐步靠近目标来解 决问题,而去尾法通过逐步排除错误来找到解决方案。根据具体问题的性质 选择适合的方法,并逐步推进,您将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并逐步实现每个步 骤,直至达到最终目标。
什么是“去尾法”?
“去尾法”是一种逐步排除错误的问题解决方法,通过逐步排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的错误来找到解决方案。
1 何时使用“去尾法”?
当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明确,或者存在多个可 能的错误时,可以使用“去尾法”来逐步排除 错误。
2 如何使用“去尾法”?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 法)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本演示将介绍两 种经典的问题解决方法:进一法和去尾法。
什么是“进一法”?
“进一法”是一种逐步优化的问题解决方法,通过逐步接近最终目标来解决问题。
1 何时使用“进一法”?
2 如何使用“进一法”?
当问题复杂或目标难以一步达成时,使用“进 一法”可使问题逐渐被解决。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学情、教材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水平,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学习了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后学生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太困难。

应重点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准确地分析,选择准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

“解决问题”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实行教学。

因为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所以都要取这些结果的近似值。

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

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下面说一说“解决问题”中的例题10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和运算方法。

2.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使用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水平,体会“进一法”和“去尾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和运算方法。

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流程:一、情境再现导入一个大袋里面装了22个水果糖。

把它分装在小袋,每小袋装4个,需要准备几个小袋?(2)小明昨天过生日,家里来了很多朋友,他想给每个饭桌上放10个糖,这大袋水果糖能够放几桌?1.请欣赏分析题意。

2.学生试着列式。

3.教师引导学生准确取商的近似值,得到结果。

4.引出课题,板题。

二、探究新知(一)学生合作学习例10.课件出示例10:(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绳包装礼盒。

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能够包装几个礼盒?2.小组汇报。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

02 03
计算时间
如果一个计时器的最大显示时间为1小时,而需要计时的活动时间为1.5 小时,那么使用去尾法,应该选择一个最大显示时间至少为1小时的计 时器。
分配物品
如果一个包装盒的最大容量为10个物品,而现在有12个物品需要放入 包装盒,那么使用去尾法,应该选择一个最大容量至少为10个物品的包 装盒。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去尾法概念
去尾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近似计算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必须对数据进 行四舍五入取整,而在取整时,如果遇到非整数部分小于0.5,则将整数部分不变。
去尾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经常用到,例如在制作食品、测量长度、计算时间等场合中都需要用到 去尾法。
03 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应用场 景
如果过度使用去尾法,可能会导致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实 际需求。
05 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实际案 例分析
进一法案例分析
超市购物
如果一个超市的购物车可以容纳100千克的物品,而现在有110千克的物品需要放入购物 车,那么使用进一法,应该选择一个容量至少为120千克的购物车。
容器装水
如果一个容器的最大容量为10升,而需要装载的水量为11升,那么使用进一法,应该选 择一个最大容量至少为12升的容器。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
目录
• 引言 • 进一法去尾法的基本概念 • 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应用场景 • 进一法和去尾法的优缺点比较 • 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实际案例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问题的提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需要将一些物品平均分配的问 题,例如分发糖果、分配座位等。然而,当物品的数量不能 被平均分配时,如何处理剩余的物品就成了一个问题。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39例10.【教材分析】从教材内容编排的内在逻辑联系分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及“四舍五入法”的基础上展开的。

本节课的问题解决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例题进行教学。

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结果的近似值。

在取近似值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知道生活中除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有时还需要用别的方法求近似值、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应用。

本节课根据两个具体的情境,将求商的近似值的各种情况作了梳理和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求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 取商的近似值。

2.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应用价值。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解题策略的巧妙运用,体验数学乐趣。

4.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能力和认真审题、细心计算,及时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难点:理解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同学们,老师在对班级教室进行消毒的时候,为了方便使用,要将一瓶0.8kg的消毒液,分装在一些小瓶子里,每个瓶子装0.2kg,快帮老师算算,需要准备几个这样的瓶子?展示例题:要将一瓶0.8kg 的消毒液,分装在一些小瓶子里,每个瓶子装0.2kg,需要准备几个瓶子?生:4个。

师:你是怎么算的?说说你的理由。

生:0.8+0.2=4个),总数♦每份数二份数,也就是求0.8里面有几个0.2。

师:嗯,明白了,正好需要4个瓶子。

师:可是,要将同样是液体的香油分装在小瓶子里,小强的妈妈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进一法、去尾法的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的需求。

(2)复习相关知识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讲解进一法、去尾法的定义和原理。

(2)通过例题,展示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3. 巩固练习(1)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2)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互评,交流解题心得。

4. 课堂小结(2)让学生谈谈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见附件)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作业要求:按时完成,书写工整,独立思考。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适当,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管理是否到位,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 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客观,是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5. 针对课后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附件: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一、课后作业(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6米,宽是8.9米,求它的面积。

(2)28位同学分组做游戏,每组最多5人,最少3人,请问最多可以分成几组,最少可以分成几组?2. 请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简要说明解题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第三单元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第三单元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第三单元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第三单元介绍了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和应用。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估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快速得到近似的结果。

本文将围绕此主题展开,并论述进一法和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法是一种将数值向前(大)调整的方法,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起到了估算的作用。

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进一法进行估算。

例如,某鞋店打折销售,原价100元的鞋子现在以8折出售,我们可以用进一法快速估算出实际价格。

原价100元的鞋子,按8折计算,即100 * 80% = 80元,但我们可以将80元向前调整到最接近的整数10的倍数,即90元。

进一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 找到要进一的数值。

2. 找到要进一的位数,即大于该数值的最小整数10的倍数。

3. 将该位数与原数值相加得到进一后的结果。

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与进一法相反,去尾法是一种将数值向后(小)调整的方法,同样也可以用于实际问题的估算中。

去尾法虽然不如进一法常用,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起到较好的估算效果。

例如,某超市举行促销活动,原价100元的商品以九折出售,我们可以用去尾法快速估算出实际价格。

原价100元的商品,按九折计算,即100 * 90% = 90元,但我们可以将90元向后调整到最接近的整数10的倍数,即80元。

去尾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 找到要去尾的数值。

2. 找到要去尾的位数,即小于该数值的最大整数10的倍数。

3. 将该位数与原数值相减得到去尾后的结果。

三、进一法和去尾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购物、计算、估算等方面。

以购物为例,我们经常需要在市场或超市中估算商品的实际价格,而进一法和去尾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得到近似的结果。

通过进一法和去尾法,我们可以在节省时间的同时,更加准确地估算商品价格,避免因价格估算不准而造成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纪实与评析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纪实与评析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纪实与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5年级上册第2单元“解决问题”。

教材简析:“解决问题”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

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结果的近似值。

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

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学情分析:5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学习了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后学生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太困难。

应重点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1.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和运算方法。

2.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应用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和运算方法。

会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师:老师刚才听说咱们班级有一名同学明天过生日,是谁让老师认识一下好吗?老师代表全班同学祝你生日快乐。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是小强的生日,他还想邀请同学们去参加他的生日宴会呢,你们想去吗?为了表示祝贺我们为他买了一个生日蛋糕,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一个蛋糕145元,40人平均每人应该拿多少元钱?生:145÷40=3.625(元)。

生:老师,我认为应该是约等于3.63元。

因为人民币的最小面值是分,所以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师:你知道的知识可真多,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来解决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问题点评

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问题点评

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问题点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去尾法和进一法是两种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它们在数值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提高计算的精度和效率。

本文将对去尾法和进一法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比较。

去尾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其原理是将一个数向下取整到最近的整数。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会遇到需要对浮点数进行取整操作的情况,比如在计算机程序中对数据进行舍入操作时。

去尾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计算浮点数的整数部分,避免精度丢失和计算错误。

去尾法和进一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下面对它们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

首先是去尾法的优点。

去尾法可以避免舍入误差的累积,减少计算过程中的误差传播。

当我们需要保持计算结果的精度时,可以使用去尾法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去尾法在实际计算中通常比较简单,易于实现和理解。

去尾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在某些情况下,去尾法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偏差,特别是在涉及大量计算的情况下。

由于去尾法会直接舍去小数部分,可能会造成结果的误差。

在一些对计算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中,去尾法可能并不适用。

接下来是进一法的优点。

进一法可以确保计算结果不低于原始数值,适用于需要保证结果不小于某个值的情况。

在某些应用场景下,我们希望结果能够趋向于数值的上限,这时可以使用进一法进行取整操作。

进一法可以保证计算结果不会低于预期值,保证了计算过程的稳定性。

去尾法和进一法都是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在选择使用哪种方法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对计算结果精度的要求来进行选择。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优的计算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去尾法和进一法,并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值计算方法。

第二篇示例:去尾法和进一法是两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它们在解决问题时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教案:去尾法、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去尾法、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去尾法、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一篇:教案:去尾法、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5年级上册第3单元p39例10“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3.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和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会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说明道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理解问题:在学校开展的“爱护地球,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中,同学们遇到点小问题,请看大屏幕.1.视频引入:2.:独立分析、解答;引出问题(1)过渡:大家愿意试着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请完成学习单。

(2)学生解答,教师巡视。

(3)暴露资源、引出问题:(同时出示、加强对比)三四年级: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三四年级的问题大家是怎么来解决的。

第1步:实投展示① 2.6÷0.8=3.25(辆)②2.6÷0.8=3.25≈3(辆)③2.6÷0.8=3.25(辆)3+1=4(辆)第2步: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各不相同,有些同学认为需要3.25辆车来运,有些同学认为需要3辆,还有些同学认为需要4辆。

同时板书五六年级:同样在解决五六年级问题的时候,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大家一起来看看。

第1步:实投展示①50÷0.3=166.666……(个)②50÷0.3=166.666……(个)≈167(个)③50÷0.3≈166个第2步:有些同学认为可以做166.666……个手提袋,有些同学认为可以做167个,还有些同学认为可以做166个。

进一法去尾法评课稿

进一法去尾法评课稿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评课稿今天我们聆听王艳老师在教学新授课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解决新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题目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尝试列出下面的三种方法,并且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第一种:2.5÷0.4=6.25(个)第二种:2.5÷0.4≈6(个)第三种:2.5÷0.4≈7(个)王老师采用了验证的方法教学,0.4×6=2.4(千克),2.4〈2.5,在解决王阿姨的问题时,应用了“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

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同学读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学生出现2种答案:1、16个2、17个再小组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16个还是17个?)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礼盒数取整数,16.666…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红丝带不够包装17个礼盒,因此礼盒数应去尾取整。

教师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

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

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

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瓶子最多盛0.4千克,一共有2.5千克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用包含除法的方法列式解答。

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算式解答。

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课时《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主要让学生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并能够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实际问题,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两种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并能够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并能够运用这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进行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如图片、题目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进一法”和“去尾法”。

2.呈现(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定义和运用方法。

结合实际案例,解释“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如“进一法”可以将10个苹果分给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2个苹果,剩下的2个苹果可以再分给每个人一个,即每个朋友可以分到3个苹果;而“去尾法”则是将10个苹果分给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2个苹果,剩下的0个苹果不能再分,即每个朋友只能分到2个苹果。

进一法去尾法评课稿

进一法去尾法评课稿

进一法去尾法评课稿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评课稿今天我们聆听王艳老师在教学新授课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解决新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题目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尝试列出下面的三种方法,并且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第一种:÷=(个)第二种:÷≈6(个)第三种:÷≈7(个)王老师采用了验证的方法教学,×6=(千克),〈,在解决王阿姨的问题时,应用了“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

每个礼盒要用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同学读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学生出现2种答案:1、16个2、17个再小组讨论:你觉得哪个答案合适(16个还是17个)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强调以理服人,使学生明确,礼盒数取整数,…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但实际包装时,红丝带不够包装17个礼盒,因此礼盒数应去尾取整。

教师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

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

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

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瓶子最多盛千克,一共有千克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用包含除法的方法列式解答。

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算式解答。

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五上数学第三单元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实录

五上数学第三单元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实录

五上数学第三单元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实录教学实录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五上数学第三单元进一法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所学的四则运算知识,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2. 探究新知
教师出示一道例题:一个油桶可装5千克油,要装38千克油,需要几个油桶?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并说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取舍方法。

3. 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的理解。

4.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并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问题点评

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问题点评

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问题点评
去尾法和进一法是在数学中常用的一种取整方法,通常用于解
决实际问题中的舍入或取整操作。

在讨论这两种方法时,我们需要
从数学原理、实际应用和优缺点等多个角度来进行全面的讨论。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去尾法。

去尾法是一种取整的方法,它将
一个数直接舍去小数部分,只保留整数部分。

这种方法在一些计算
中常常用到,比如在财务计算中,需要将小数部分直接舍去,只保
留整数部分。

去尾法的优点是简单直接,计算速度快,但缺点是可
能会引起误差累积,尤其是在多次计算中。

接下来是进一法。

进一法是指将一个数的小数部分向上取整到
最接近的整数。

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比如在商业领
域的定价中,往往会采用进一法来确定最终价格。

进一法的优点是
能够尽量减小误差累积,但缺点是可能会导致数据偏向较大的一侧,从而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去尾法和进一法都有各自适用的场景。

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尽量避免数据偏大,可以选择进一法;而在一
些情况下,对精度要求不高,且需要简单快速的计算时,可以选择
去尾法。

总的来说,去尾法和进一法都是常见的取整方法,它们在实际问题中都有各自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进一法、去尾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进一法、去尾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去尾法的概念。

2. 探究新知-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进一法、去尾法的规律。

-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进一法、去尾法的计算方法。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运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进一法、去尾法的计算方法。

- 强调进一法、去尾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作业布置-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4. 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如何进行针对性辅导?五、板书设计1. 标题:解决问题(进一法、去尾法)2. 重点内容:- 进一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去尾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际问题举例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2. 课件:展示实际问题和计算过程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去尾法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进一法、去尾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辅导,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操作”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运用进一法、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和应用的重要步骤,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关键时刻。

第三单元《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方案

第三单元《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方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基本概念。这两种方法是在进行近似计算时常用的技巧。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中,快速而准确地估算结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进行计算,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4.加强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熟练掌握近似计算方法,准确进行数值计算,提高解题效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及适用场景。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进行近似计算。
-能够灵活Leabharlann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购物、面积计算、长度测量等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案方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数学学科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掌握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两种方法进行近似计算。具体内容包括:
1.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定义及适用场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近似计算的情况?”比如购物时,计算总价时价格带有小数。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近似计算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纪实与评析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纪实与评析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纪实与评析
于艳荣;马桂芬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5年级上册第2单元“解决问题”。

rn教材简析:“解决问题”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

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结果的近似值。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于艳荣;马桂芬
【作者单位】铁力市第四小学;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2020年第1期“讨论吧”话题“进一法”和“去尾法”该如何区分
2.如何正确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3.“进一法”和“去尾法”该如何区分
4.谈谈“四舍五入法”与“收尾法和去尾法”的“矛盾”
5.“进一法”和“去尾法”该如何区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设计及反思本节课内容孩子不容易掌握,会受前面所学“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影响。

可能会“不知所措”。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

本节课中要让学生明白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

“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

“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

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明白求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外,可以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而且能清楚的明白各自的使用场合与情况。

并且学生也掌握了哪种情况下使用“进一法”,哪种情况下使用“去尾法”。

讲授新课时,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尝试计算。

(二)激发交流讨论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后,再针对两个答案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而明白为什么例题用四舍五入法不行了呢?为什么结果是6.25个,但正确答案是7个呢?抓住这个矛盾展开讨论交流选择正确的答案,并知道这种方法叫“进一法”。

从而知道“四舍五入”法在此例题中显然用不上,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结果。

(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交流中感知“进一法”和“去尾法”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情况来决定,才可以行的通。

(四)学生与教师耐心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发言中的信息,进行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评价。

(五)做“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分析与比较。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通过举例子进一步使“进一法”和“去尾法”与生活相连渗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纪实与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5年级上册第2单元“解决问题”。

教材简析:“解决问题”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

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结果的近似值。

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

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学情分析:5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学习了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后学生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太困难。

应重点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和运算方法。

2.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应用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含义和运算方法。

会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师:老师刚才听说咱们班级有一名同学明天过生日,是谁让老师认识一下好吗?老师代表全班同学祝你生日快乐。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是小强的生日,他还想邀请同学们去参加他的生日宴会呢,你们想去吗?为了表示祝贺我们为他买了一个生日蛋糕,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一个蛋糕145元, 40人平均每人应该拿多少元钱?
生:145÷40=3.625(元)。

生:老师,我认为应该是约等于3.63元。

因为人民币的最小面值
是分,所以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师:你知道的知识可真多,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四舍五入法来解决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11。

师:我们来到了小强的家里,发现小强的妈妈王阿姨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让同学们帮忙解决: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需要准备几个瓶?(课件出示。

)师:你们能帮助小强的妈妈吗?
(齐)能。

生: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试一试吧!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我是用 2.5÷0.4=6.25(个)。

生:瓶子的个数不能是小数,我认为应该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需要6个瓶。

生:我认为应该准备7个瓶子。

生:我也认为应该准备7个瓶子。

师:到底应该准备6个瓶子还是7个瓶子呢?请同学们小组商量一下。

(生讨论。


生1:我认为应该准备7个瓶子,因为6个瓶子不能把所有的香油都装下,剩下的香油还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所以应该是需要7个瓶子。

生2:我也认为应该准备7个瓶子,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的香油,剩下的0.1千克香油不能扔掉,所以应该再准备一个瓶子。

生3:我同意上面两个同学的说法,我也认为应该准备7个瓶子。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老师也同意你们的说法,像这样根据实际情况,6个瓶子不能把所有的香油都装下,所以还应该再准备一个瓶子,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小数部分上的数字是多少都要向整数部分进一,这种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你们能给起个名字吗?
生:进一法。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老师真佩服你。

师:同学们,你能举一个在生活中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的例子吗?(生举例。


生:一辆面包车能坐5人,我们一家8口人去公园,需要几辆车?这样的题就应该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生:一个袋子能装10斤鸡蛋,35斤鸡蛋需要几个袋子?这道题应该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
师:你们举的例子很恰当,说话很完整,在生活中遇到租车、租船、用容器装东西的时候往往就能够用到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2.教学例题12。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王阿姨非常高兴,为了表示感谢,想在生日会上送给大家一些小礼物,并想包装一下。

(课件: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绳包装礼盒。

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你们还想帮助王阿姨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想。

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那赶紧动笔试一试吧。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我是用25÷1.5=16.66(个)
生:我认为盒子的个数不能是小数,所以应该能包装17个礼盒。

生:我认为能包装16个。

个。

16生:我也认为能包装
师:到底能包装16个还是17个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汇报一下到底能包装几个礼盒?
生:我认为能包装16个,因为剩下的丝带不够再包装一个礼品盒了,所以应该是16个。

生:我也认为能包装16个,因为包装16个礼品盒用去了24米的丝带,剩下的1米丝带不能再包装一个礼盒了,应该舍去,所以我认为能包装16个礼盒。

生:我也同意能包装16个礼盒。

师:你们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同意你的说法。

像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剩下的丝带不能再包装一个礼品盒了,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小数部分无论是几都舍去,像这样的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你们能给起个名字吗?
生:去尾法。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师:谁能举一个在生活中用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例子?
生:用毛线编中国结,一个中国结需要10米的毛线,有56米长的毛线可以编几个中国结?这样的题就应该用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生:做一件衣服需要2米布,有11米布能做几件衣服?这样的题也应该用去尾法来取近似值。

…………
师:你们举的例子非常符合实际,在生活中,遇到用布做衣服,用铁皮做水桶有时就会用到去尾法来取近似值。


三、尝试应用
师:孩子们,你们能够学以致用,老师特别高兴,老师有几个问题,你们愿意试一试吗?(课件出示试题。


1. 小明带3元钱去买英语本,每个 0.8元钱,估计可以买几个本?
2.一套衣服需要2米布,5米布可以做几套衣服?
3.25千克苹果放入纸箱,每个纸箱能放10千克,需要几个纸箱?师:小强的爸爸看到大家玩得这么高兴,也想和大家做个智力游戏,你们愿意吗?(分4个小组。


师:游戏规则:
1.必须在每道题读完以后第一时间站起来的同学方可回答。

2.答对的同学你所在的小组就有礼物。

(课件出示抢答题。


四、分层练习
师:小强的老师听说你们在生日宴会上学会了很多数学知识,很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她的挑战吗?下面请同学们把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题卡拿出来,题卡上有基础题、综合题、提高题3个层次的题,请你选择最适合你的一组题来做。

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向同桌请求帮忙。

(题略。


师:做完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其他两个层次的题。

师:下面以开火车的形式对答案。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在小强的生日会上玩得非常开心,还收获了很多数学知识,谁来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在解决实
际问题的时候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总评:
这节课教学环节清晰、目标明确、过程扎实、评价到位,是一节成功的展示课。

整节课以小强过生日的情景贯穿始终,把数学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真正地体现出了学习数学是为了实际生活服务的这一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于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为小强过生日情境,引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贴近学生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导入部分的情境,引出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复习旧知,在此基础上强调求商的近似值还有其他方法,这样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

2.设疑探究,调动参与。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新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给每个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让学生举生初步了解了进一法之后,教师在学生感悟新课内容,
活中的实际例子,感受生活中的哪些事件用到的是进一法,哪些事件用到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
于生活。

4.分层练习,学有所获。

教师设计了分层练习,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把练习题设计成:基础题、综合题、提高题3种类型。

在完成课本知识传授的前提下,对学困生侧重于基础题的训练,夯实基础;而对中等生则加强综合题目的训练,巩固基础,力争提高;对优等生则加强提高题的训练,使水平更进一步地提高。

这样使学生树立信心,增加获得知识的快感,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让不同的学生收获不同的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