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内容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形成原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的相关知识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

通过分析理解材料共同进行问题探究,进而了解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策略

教材分析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本课教材围绕这一主题,用两个子目,分别介绍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四位进步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学方法

本课原始材料较多,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资料,弄清历史概念和有关引文的含义,然后引导归纳、总结出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要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及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和归纳等方法来进行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本课设计了四道合作探究问题,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明清之际主要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及其影响等,从而完成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的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简述汉代“私奔再嫁司马相如”的故事,然后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明理学,那么理学家会怎么评价这件事呢?(学生回答“反对”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但是明朝的李贽却热情的赞扬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和道学家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面,我们就共同来了解李贽还有哪些思想,他又为什么自命为“异端”呢?

讲授新课

一、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释义: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李贽的思想被称作离经叛道,那么什么是“离经叛道”和“异端”呢?

“离经叛道”,是指破除个人迷信,敢于对传统的封建思想、礼教挑战,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异端”,是指不属于正统思想的思想派别,通常含有负面的含意,或称旁门左道;但也可指不重要的思想流派,即小道。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朱熹的解释:“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意即专门仅仅钻研于义理的一端,是很有害的行为。李贽的自命“异端”却有“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含义,实际上指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的思想。

教师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材料总结归纳李贽的“异端”思想。

1.李贽的进步思想

多媒体展示能反映李贽主要思想的材料,学生阅读并归纳。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材料二: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

——《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材料三: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材料四:李贽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是“正获身,非失身”。还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初谭集》《藏书》材料五:“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焚书·答邓石阳》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李贽的进步思想可以概括为:

①反正统:(材料一、二、三)自称“异端”,公开打破对孔子(孔孟)的迷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②反传统:(材料四)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

③(材料五)私欲自然: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自然,要顺其自然。

教师过渡:李贽的思想惊世骇俗、离经叛道,这和他一生的遭遇有很大的关系。

2.李贽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用多媒体展示,教师介绍。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李贽的生活经历了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晚年的入狱被迫害致死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3.对李贽思想的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李贽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主张进行讨论,最后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教师过渡:人都是社会的人,李贽的思想除了和他本人的经历有关系,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下面我们就共同探讨一下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状况。

二、背景:明末——封建社会晚期

引导学生联系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明末之际的社会情况,师生共同讨论并解答问题。

提示: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三方面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