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德育模式初探

魅力德育模式初探
魅力德育模式初探

魅力德育模式初探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多将学生置于被教育者的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学

校德育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传统灌输给学生,这种模式因其系统性、强制

性的特点决定其有长久的生命力,但很明显这种德育模式魅力不够,实效性不强,亲和力较差。因此如何构建一种对学生具有亲和力的魅力德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魅力德育模式,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广泛开展多种德育活动,进行学科渗透,以

及教师人格的感召和对其行为的评价,使学生主动取得进步。构建这种德育模式应从以下几

个方面努力:

一、优化环境渗透德育魅力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即人为地有意

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它可以概括为“硬环境”与“软环境”两大方面。硬环境,是指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以达到“每一堵墙壁都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的目的;软环境,是指师生的群体心理环境,或称精神环境。学校应注

意育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教育。由

于学校环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可控性和导向性,因此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形成和

发展,有着某种决定性的教育意义。

二、在学科教学中彰显德育魅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德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法和学法,优化学生道德认知结构,紧贴时代,彰

显德育魅力。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

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强化渗透意识,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

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德育的内容,进行渗透,做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如地理课

可以通过对本国资源的了解、考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历史课可以通过学习、参观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在活动中体验德育魅力

任何一个道德认识的确立、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让德育主体反复实践,不断体验,

才能形成内化。全面而真实的实践活动,亲身而真切的内心体验,是提高德育魅力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融于学校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学校的每一项活

动必须有意识的考虑其德育魅力的发挥。因此,我们的德育活动就要符合学生实际,从学生

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出发;从学生的身边小事、生活环境开始,循序渐进,逐步进行。如针

对学生中存在的热点、模糊问题,可以在学生中展开讨论,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从而

极大地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并结合重大节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亲人、

爱同学、爱校、爱国、爱党等方面的系列征文、教育活动,如“感恩父母”、“我心目中的老师”征文等,并主张说身边的事、写身边的人,从而缩小与榜样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德育的魅力。

四、以教师的高尚人格升华德育魅力

学生正处于立德行、塑人格的重要时期,其情感、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教师的榜样

形象会成为他们最直观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

察着、思考着、效仿着。教师的言行、思维方式等等都会长久地萦绕在学生的心中,影响着

学生的观念、行为,甚至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野蛮带来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因此,对于

中小学学生而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他任何魅力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是任何教科

魅力德育模式初探

魅力德育模式初探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多将学生置于被教育者的地位,而忽视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学 校德育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传统灌输给学生,这种模式因其系统性、强制 性的特点决定其有长久的生命力,但很明显这种德育模式魅力不够,实效性不强,亲和力较差。因此如何构建一种对学生具有亲和力的魅力德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魅力德育模式,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广泛开展多种德育活动,进行学科渗透,以 及教师人格的感召和对其行为的评价,使学生主动取得进步。构建这种德育模式应从以下几 个方面努力: 一、优化环境渗透德育魅力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即人为地有意 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它可以概括为“硬环境”与“软环境”两大方面。硬环境,是指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以达到“每一堵墙壁都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的目的;软环境,是指师生的群体心理环境,或称精神环境。学校应注 意育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教育。由 于学校环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可控性和导向性,因此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形成和 发展,有着某种决定性的教育意义。 二、在学科教学中彰显德育魅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德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充实教育内容,改进教法和学法,优化学生道德认知结构,紧贴时代,彰 显德育魅力。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 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强化渗透意识,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 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德育的内容,进行渗透,做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如地理课 可以通过对本国资源的了解、考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历史课可以通过学习、参观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在活动中体验德育魅力 任何一个道德认识的确立、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让德育主体反复实践,不断体验, 才能形成内化。全面而真实的实践活动,亲身而真切的内心体验,是提高德育魅力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融于学校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学校的每一项活 动必须有意识的考虑其德育魅力的发挥。因此,我们的德育活动就要符合学生实际,从学生 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出发;从学生的身边小事、生活环境开始,循序渐进,逐步进行。如针 对学生中存在的热点、模糊问题,可以在学生中展开讨论,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从而 极大地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并结合重大节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亲人、 爱同学、爱校、爱国、爱党等方面的系列征文、教育活动,如“感恩父母”、“我心目中的老师”征文等,并主张说身边的事、写身边的人,从而缩小与榜样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德育的魅力。 四、以教师的高尚人格升华德育魅力 学生正处于立德行、塑人格的重要时期,其情感、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教师的榜样 形象会成为他们最直观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 察着、思考着、效仿着。教师的言行、思维方式等等都会长久地萦绕在学生的心中,影响着 学生的观念、行为,甚至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野蛮带来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因此,对于 中小学学生而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其他任何魅力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是任何教科

让德育课充满生活的魅力精选

让德育课充满生活的魅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因此,德育课堂教学需要生活化,让学生走近生活,走近社会,使教学与社会、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让德育课堂成为真正生活化的课堂,让德育课充满生活的魅力。在生活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笔者在上《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沟通艺术”一课时进行了生活化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整合教材 沟通是每位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众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教材从两个层面来呈现了沟通的艺术:一是沟通的前提,包括注重仪容仪表和学会礼貌称呼两个内容;二是沟通的技巧,主要介绍了微笑、倾听、幽默和有度四种技巧。笔者在反复研读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沟通的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对沟通的前提和技巧进行了再创造。课本上讲的沟通前提的两个方面只是沟通外在形式上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沟通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德素质,如真诚和尊重等,即用心是沟通的根本前提。因此,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沟通的前提时增加了这一内容,笔者板书的标题就是“用心去沟通”,使其更完善。沟通的技巧多种多样,针对不

同的对象其技巧也应该有所区别。课本上介绍的四种技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笔者认为不够系统全面,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很紧密。因此,笔者在大量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中职生的生活实际,对沟通的技巧进行了以下整合:一是说的技巧。平时,同学们沟通最多的方式是说话,学会说话是有效沟通的最重要的技巧。说话的技巧包括说话的语言、表情等,如语言的风趣幽默、表情的真诚微笑等都是说话的技巧。二是听的技巧。沟通是相互的,在沟通过程中,学会倾听也是很重要的技巧。三是巧用肢体语言的技巧。沟通除了说和听的方式以外,巧用肢体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技巧。沟通过程中,双方的一举一动都是重要的信息反馈,都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实践证明,通过这样整合教材内容,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教学更具针对性,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学中,笔者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需要、实践能力,优化整合教材,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同构”。当学生与教材有了沟通、共鸣,有了理解、体验,教材就真实可信,就有生命力了,就充满了生活的魅力。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活化教材 《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是一门生活化课程,追求的是动态的、过程性的真实教育。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坚持静态教材动态施教,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根据生活中即时生成的、发展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选题背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被进一步理解为学校 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生发展的要求。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德育是其灵魂,因此,将发展性教育的理念渗透于学校德育,这既是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实践的需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学校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积累了丰富而有益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1)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命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很少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将这些德育目标,化作具体的、富有针对性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2)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道德标准远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他们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儿童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分离状态。(3)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上,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包括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儿童青少年出在发,而是把他们作为被塑造的客体,造成了与学生主体核心价值的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4)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脱离社会及学生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之间极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5)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和实践磨练。(6)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

三位一体德育模式探索

三位一体徳冇模式探索 [摘要]"立徳树人,徳育为先“;。徳育工作在学校教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做好徳冇工作是教冇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的出台,如何将公约落实落细落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是中职徳冇而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从管理冇人、环境育人、活动冇人三个方而阐述揭阳市卫生学校在践行公约过程中三位一体徳冇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践行公约;三位一体;徳冇模式 2016年9月1日,教冇部办公厅发岀了关于开展学习签署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活动的通知。《公约》的出台是引导中职生人生出彩的创新性行为准则,是中职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文件。如何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公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各地各校都十分重视。揭阳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在践行公约的过程中,以课题为引领,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徳冇新模式。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而发展,通过课题引领,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以《公约》为准则,以活动为载体,以环境促熏陶,以才艺助外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的三位一体徳育模式。 1三位一体徳冇模式的含义 "三位“;指的是管理冇人、环境冇人和活动育人三个方位「一体t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三位一体冇人模式指通过管理、环境、活动三方位引导作为主体的学生自觉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 2三位一体徳育模式的实践 2.1管理冇人 2.1.1抓好学生常规管理,夯实徳育工作基础 学生常规管理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保障,而徳育工作则是教学教育的航标和导向。学生常规管理与徳冇工作两者不可分割,互相促进,只有在管理有序的情况下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徳育工作,才能取得预圧的良好冇人效果。学校主要从学生、班级、学校三个层次,分别由学生干部、班主任、学生科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管理,通过每天一小评、每周一总评、每月一大评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会及班委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育人效果。同时,结合每学期的优生爼师、先进班级的评选和各种竞赛活动,营适人人参与、争先创优的良好氛闱。同时,将《公约》编进学生手册,让《公约》成为学生行为准则,

课题申报范文:2025-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德育模式是教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仅仅依靠老师的苦口婆心和枯燥的说理是不行的,学生被动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其显著标志就是互联网模式的开展,学生通过微信、QQ等软件,在无意识中接收了大量来自网络和其他媒体的信息,而且是主动接受,这为我们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能否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变成“互联网+”德育的模式,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学院的德育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2、课题界定: ①“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②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③德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学校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①美国高职院校的德育概况:美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在1960年左右基本上形成了整套的高职教育体系。在美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实施中,注重全面主义,注重“以人为本”。②新加坡高职院校德育概况:它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的办学特色和长处,注重使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并对传统教义进行创新。③日本高职院校德育概况:日本的高职院校体系完善,有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和短期大学之分,有国立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别。④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概况: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形势严峻,方法枯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以特定的高职院校环境为例,结合Web4.0的时代特点,运用“互联网+”的方式,研究高职院校德育模式的新路径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5、课题理论依据: 高校现代德育理念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及现代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②邓小平教育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③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6、研究目标:①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模式调查报告;②发表互联网+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论文2篇 7、研究内容:本课题的主要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和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管理的长效机制。 8、研究假设:以“互联网+”的模式开展德育工作,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特色,促进高

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魅力

在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魅力 柏乡镇学区王利环魏丽敏 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的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里走出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让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一、德育内容生活化 教育中的知识或学习内容,从本源上说都是来自于生活的,无论是科学的、人文的,还是艺术的都是如此。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就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书本、口头上的一些理论化教育转化为活生生的情景教育,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情做起,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德育的重要性、现实性,从而掌握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德育方法生活化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在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感受生活的乐趣。同样所选的例子要让学生听得到、摸得着,这样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育的“真实性”;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因此在教育中,我努力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从而引发生活的兴趣;以往的教学常常是让学生学习现成的知识成果或结论,学习过程成了简单机械地背诵和消极的复制,学习的乐趣无处生发,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有人曾说:“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践对于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被教育者参与的过程,只有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活动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效果的,任何信念都是在实践中形成、深化、确立的,因此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过程,才能感受生活的乐趣。教育中,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有趣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拉近师生的距离。 三、德育途径生活化

增强德育实效 提升德育魅力

---------------------------------------------------------------最新资料推荐------------------------------------------------------ 增强德育实效提升德育魅力 增强德育实效提升德育魅力六高中申报市德育先进学校自评报告学校秉承精、诚、勤、朴校训,坚持帮助成功、体验成功、用成功激励更大成功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关要求。 三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德育为先,不断开拓创新。 以开展德育系列活动为载体,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积极创设浓厚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让新时期德育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现将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新德育机制,完善德育制度,增强德育实效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校长室、党总支为核心,主管德育的副校长--德育处、团委--班主任、任课教师分层负责,具体参与的德育领导体系。 形成了领导主抓教师负责学生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根据教育法规和学校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班主任方面的《班主任工作责任》、《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先进班集体考核制度》、《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见习班主任考核方案》等系列完善的制度;如学生方面的《六高中学生手册》、《学生思想品德量化积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校园安全自护守则》、《住宿生管 1 / 5

理条例》、《学生形象要求》、《校园文明礼仪规范》、《校园之星评选活动实施方案》等十多项德育规章制度,构成了一个正反兼顾、奖罚分明,覆盖全面,突出重点的有机系统,对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起到了有力的保证作用。 六高中德育管理制度的特点是: 目标量化、及时反馈。 将德育工作按班级常规管理、各项活动等大项及若干小项进行量化,建立起严格、规范的督查制度,实行每日检查及时反馈。 班级常规管理量化考核与班主任工作效益、各级各类评比挂钩。 从而增强竞争机制,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育人氛围。 进而体现德育评价机制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构建德育系列,创新德育方法,提升德育魅力学校以构建校本德育系列化内容为德育科研方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阅历、知识储备及思想状况,德育活动体现阶段性与层次性。 高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题,规范行为,打好基础,迈好高中生活第一步;高二年级以责任教育为主题,增强责任意识,关注社会,迈好生涯规划第一步;高三年级以励志教育为主题,鼓励成功,励志成才,迈好实现理想第一步。 而感恩教育如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同时注意在德育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选择德育方式,形成德育特色。 特色一:

广东特色小学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德育课题实验方案

广东特色小学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德育课题实 验方案 广东特色小学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德育课题实验方案一、实验背景 (1)我校位于广东粤北山区,注重以广东特色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班级自主特色活动、主题队会、德育课程活动、课程育人、德育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阳光30分活动等加大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开展德育综合实践教育,效果显著。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缺乏沟通,如师生关系的对立、父母长辈和子女之间的对立,同学之间的对立,再如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他们的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确实不适合或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的道德难题。在实践中可以看到,有些道德难题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新问题,故不能依赖于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和学生们一道去学习,一起体验尝试解决。现代道德教育应关注受教育者的地位和需要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导致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败。 因此,我们提出“广东特色小学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

究”课题,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把广东特色民族传统文化、地方乡土文化古诗乐韵、钢城全国劳模的“东元”精神融入体验感恩、关爱、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等活动融入德育教育里,加强升华思想品质和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实验目的 “广东特色小学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的课题,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韶钢四小德育实效对策研究为目标,努力把广东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德育模式,家庭社区德育环境与校本德育实践相结合德育模式,地方乡土文化与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德育模式,钢城全国劳模的“东元”精神与争做“四有”好少年榜样教育相结合德育模式,少先队员与贫困山区小朋友手拉手关爱教育活动相结合德育模式,古诗乐韵阳光健康心理教育与校园文化艺术相结合等德育模式的创新,研究学校德育特色,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德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注重树立和提升教育新理念,引领学校破解德育难题、创建德育特色,促进学校德育创新发展,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对未成年人的德育管理水平,一是为教师

学校德育文化建设方案

蕲春四中德育文化建设方案(讨论稿)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反映,同时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为全面推进学校德育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为我校争创省级农村品牌高中奠定坚实基础,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构建具有四中特色的学校德育文化体系,使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教工成就自我的家园”。 二、总体目标 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物态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三、xx 1、思想性原则: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文化阵地。 2、实践性原则:学校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积极组织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式喜闻乐见、学生参与性强、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学校文化活动。 3、整体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要做到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4、发展性原则:学校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5、参与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要注意发挥学校、班级、学生、家长及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四、主要内容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组织精神和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组织文化渗透在组织的一切活动之中,是组织的灵魂。 它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组织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二是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三是组织的物质环境和物质条件中的文化氛围。具体地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三方面同时建构我校的德育文化建设。1、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的哲学与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 根据xx独特的办学背景,我们确立了—— 办学宗旨: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办学方略:依法治校、民主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特色显校 办学目标: ——学校发展目标:当德艺双馨教师,育四有创新人才,建农村品牌高中,办人民满意学校 ——教师成长目标:学生爱戴、家长喜欢、学校信赖、自我满意——学生培养目标: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校训:xx励志惟实求新 校风:团结进取求实创新 教风:xx树人精业善导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目录 1关于德育模式的含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3体谅模式 4社会学习模式 关于德育模式的含义折叠 研究德育模式,应该先弄清“模式”一词的含义。“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 方式”。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20世纪后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美国两位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和瑞典人斯文·温德尔从传播学角度将模式看作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以上所述“模式”定义的发展状况看,“模式”既有抽象性,简约性特征,但它又不等于具体的事实经验,它是一般原理与具体条件相结合,原理的共性与具体的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活动结构的活动形式。“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我们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关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讲到:“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在国内,由于德育的改革实验及国外德育模式理论的引进,德育模式问题也受到关注,其定义也得到一些探讨。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序列;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究竟如何把握这一概念。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德育方法显然不属同一层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计划,计划是它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如前所述,德育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内涵着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远比纯理论丰富的多。所以,德育的方法、计划、理论、结构、程序等都是构成模式的某个要素或侧面,对其中任何一项来定义德育模式显然不太全面,在未能确切定义之前,笔者认为不妨这样描述: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提升学校德育魅力的十项举措

提升学校德育魅力的十项举措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在《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序言中指出:“我始终坚信,德育应该是最有魅力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它面对的是人心,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但是,中小学德育的现实状况却是实效性差和缺少魅力。北京陈经纶中学为此实施了青春校园等十项举措,努力提高德育的魅力和实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建设青春校园 学生文化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主流,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建设什么样的学生文化?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在中小学应该实施做人德育,建设青春校园,让校园内处处充满着笑声、歌声和读书声。 我校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完全按学生兴趣上课,田径、球类、健美操等十几个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合唱团、管乐队、舞蹈队经常活跃在各项重大活动中。机器人、航模、无线电测向等科技活动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几十个学生社团和学生公司,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午间论坛、名人讲座、课本剧表演、学生才艺展示、卡拉0K比赛、运动会、科技节、外语节、读书节等系列活动,丰富并提升着学生活动的文化品位。 2.建设“八好”班级 班集体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效和学生成长的心理氛围。我校坚持开展班集体建设工作,积极贯彻“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在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快乐生活、努力学习。 “八好”班集体建设是把班集体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归纳、总结,从“学生出勤好、仪容仪表好、师生和谐好、公物维护好、教室整洁好、参加活动好、行为习惯好、课堂秩序好”8个方面提出优秀集体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八好”班集体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形成“自主管理班集体”、“和谐班集体”、“学习型班集体”三位一体的优秀集体,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向上、自主的集体中成人成才。

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

第六章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 由于道德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道德教育对象及教育者的个别差异等原因,学校实施道德教育很难形成固定的方法和模式。但是,由于德育模式的策略化与可操作性,比较接近教育实践,容易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因此,近十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兴起了德育模式研究的热潮,很多教师与学校都试图建构有自己特色的德育模式,德育模式已成为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研究对象。 一、德育模式的含义 研究德育模式,首先应弄清德育模式的基本含义。“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方式”。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20世纪后随着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在英文里,一般有两个英文词汇与“模式”相对应。一是model ,意指“模型、原型、样式、假设模型”,其通俗意义指可以模仿学习的典范、范例。二是paradigm,译为“派典”,又称范例、样式、范式,它主要不是理论本身的内容,而是理论所揭示的思考方式(ways of thinking)或研究的形态(patters for research)、研究架构。美国两位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模式这样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可见“模式”一词是一个概念性的整体结构,是一种概念框架,是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由它们指导着有特定信念和价值取向的行动。根据以上对模式的定义,我们认为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在我国,对德育模式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序列;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等等。究竟如何把握、理解这一概念?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一书中讲到德育模式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因此,我们对德育模式概念作如下理解: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德育方法显然不属同一层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计划,计划是它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再次,德育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内含着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远比纯理论丰富得多。所以,德育的方法、计划、理论、结构、程序等都是构成模式的某

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摘要:高校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相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要 构建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互动式;德育课;构建 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政治性最强、民族特色最鲜明、对社会文化 心理影响最大的教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学生在传统的单纯说教的教学模式下,极易成为消极的教学客体,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对比的现代教学观点则围绕“互动”二字,强调学生、教师、教 材等教学要素之间的互动,尤其突显学生在互动中的主体性和核心地位。对于现代教学过程,前苏联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曾做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 积极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出作为整体现象的教学过程本身。割裂开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的联系,就使这一过程失去完整性。”[1]德育课也会在互动中减轻说教成分,利用互动 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构建高校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需要经过多种途径: 一、不断提高高校德育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课堂设计的策划者和主持人,他们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 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还需要转变观念,以“互动” 的形式认真备课,在备课和行课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只有具备了比较广博、扎实的 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透彻理解教材并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才能不断引导学生熟悉学科的 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满意的答复,从而保证师生之间沟通互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目前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就立即担任教师,缺 少实践经验,上课大多都是照本宣科。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钻研的同时,还需走向社会,参与专业实践,这既可以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又可以使教师获得丰富的课堂教学 案例素材,教师在讲课中就能够对之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此一来,课堂中抽象的理论 就会变得感性而具体,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 第三,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互动”的形式认真备课。互动式德育课教学课堂的组 织性很强,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教学的灵活性很大。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想得

聆听专家讲座 感受德育魅力 (1)

聆听专家讲座感受德育魅力 义县文昌宫小学杨东慧 九月丰收的季节,有幸参见了由辽宁省教育学会、中国人生科学学会魏书生教育研究中心、沈阳市书生教育书院主办,沈阳市沈北新区教育局、辽宁省实验学校沈北合作学校承办的“班主任工作与学校德育创新专家报告会”。 此次我们十名骨干教师代表参加培训,目的为更新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提高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动德育与班主任工作思维的创新,不断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高素质的德育管理、班级管理队伍。为期两天的培训,我们聆听了三场高强度的报告会。主要内容有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老师的《自育自学的基本理念和操作原则》;盘锦市魏书生中学校长吴现新老师的《学校落实自育自学思想的理论和策略》;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张国宏老师的《班主任落实自育自学思想的基本策略》。 三位主讲老师风格迥异,有的从理论的视角谈论德育工作,有的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亲历的一些鲜活的事例阐述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魏书生老师的讲座获得全场掌声与喝彩,吴现新老师运用大量实例生动鲜活地展示了学校德育技巧;张国宏老师的使我认识到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三位老师可谓中国教育阵地上的常青树,是教育的领航者,虽然经历了数年的风霜雪

雨的洗礼,却依然挺拔伟岸。他们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和几十年的工作生活实践经验犹如旗帜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他们以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我们深刻的感悟到职业责任、家庭责任都是教师的社会责任。 下面我想谈谈听魏老师报告的体会:朴素精干的魏老师那幽默诙谐,精当干练的语言,那睿智的思索,精辟的见解,如磁石般深深吸引了我。随着他侃侃而谈的演讲,我时而凝神静听,若有所思,时而开怀大笑,由衷佩服他平常人不具有的爱心,佩服他民主和科学地管理班级模式,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模式很得我们学习效仿。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魏书生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在教育实践中最值得学习的地方。甚至可以这样说,魏书生老师的教学离不开管理,没有他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他今天的教学奇迹。关于管理,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的确,魏书生老师在管理中采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以”法“管理的方法是他班级管理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他管理思想中最具价值的认识之一,其实质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观念和”法制“思想。”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这是魏老师制定班规的原则。让学生管理好自己,班级就容易管理了。魏老师轻松地说,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是他的三头六臂。 在我当班主任的日子里,在班级管理中,始终坚持全员参加的原则,不管是什么活动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班干部是班主任得力的助手。每到开学,班上就举行班干部竞聘制,

学校德育之模式研究

学校德育之模式研究 一、课题引领 长期以来,虽然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德育,把学校德育工作提上了教学常规的地位,但德育教育中,德育目标“高、大、全”,德育内容“假、旧、空”,德育评价“模糊空洞”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另一方面,由于各校自主探索开展,使区域内各校德育发展情况并不均衡,有的好,有的差;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与评价,出现“口头上有,实际没有”的情况。 只有在区域内推行课题研究,促使各校扎实研究适合学生的德育模式,德育效果才能整体凸显出来。 二、开展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政策法律依据 国家教委制定《中小学德育规程》中的第四条:中小学德育要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和青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体系。第五条: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 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人的品德教育就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现代心理学揭示,从幼儿园到中学其心理不断成熟、自主意识和自主精神日趋完善的人生阶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切实改进德育方法已势在必行。 2、教育学理论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虽然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然而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人本理论和认知理论 “人本理论”和“认知理论”都告诉我们,德育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塑造学生。但学生绝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处在主体地位的主动者。 三、全国各地德育研究的经验 要摆脱德育目标“高、大、全”,德育内容“假、旧、空”,德育评价“模糊空洞”等问题,就要把德育模式的落脚点变为“德育目标具体化,德育活动主题化,德育评价情景化”。

竞聘演讲稿(德育主任)

竞聘德育主任演讲稿 ——给我一个舞台,更添广丰德育一份精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本着锻炼、提高的目的,我参与了这次活动,走上了竞聘的舞台,因为参与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锻炼,参与的经历本身也是一种财富的积累。本人竞争的职位是德育处主任。希望通过竞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德育处主任不容易,要成为转型期的德育处主任更不容易。我之所以鼓起勇气参加德育处主任的竞聘,首先缘于我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热爱和执著。我相信,一个人,只要他执著地热爱自己的事业,他就一定能把他的事业做好。其次,在上级领导培养下,我成为了一个和谐发展、综合素质较强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任教过语文、英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且近几年都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较为熟悉。如果我有幸成为学校德育主任,工作应该会是得心应手的。 当然,我更清楚,成绩也好,经验也罢,它只能说明过去,并不能证明未来。 假如我能竞聘成功,我将努力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1、不断探索,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作为一名中层干部,我首先会在观念上定好位,那就是教学工作是自己的本行,管理工作只是一项临时承担的职务。因此,我决不丢弃自己的本行,仍将继续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2、立足本职,当好校长的旗手。 想校长之所想,急校长之所急,对校长布置的工作竭尽全力去完成,且力求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3、以身作则,当好教师的船桨。 教师是在海洋中航行的船,我要当好教师的船桨,奋力划船,让船驶得更稳、更快、更远! 4、与时俱进,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击手。 我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冒劲,要把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发现新问题,探寻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不断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如果我能在这次竞选中成功,我会好好的珍惜这个机会,全心全力协助学校打造德育魅力。我会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 一、把学校德育工作纳入常规管理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一直很少有人付诸于行动,为什么呢?教师不抓德育工作是因为学校没有把它列为硬指标,没有纳入对教师的常规管理。因此,我们应制定一套有关德育考评的硬指标,将学校德育工作纳入常规管理。这样,就能强化教师的育人责任意识,教师就能摆正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关系,不厚此薄彼。同时,还能形成“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德育格局。 (现实工作中,由于对德育工作认识的不到位,育人的责任理所当然的由班主任全部包揽,任科老师,尤其是音、体、美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视而不见。这与班主任的严格要求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导致班主任在与不在,学生完全不一样的现象。试想,这样的德育还能有效吗?因此,如果我是一名德育主任,我将大力宣扬“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思想,统一认识。)(强化班主任的育人责任意识:现行学校对班主任工作按3:6:

九山小学三三制体验式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九山小学 “三三制”体验式德育阶段性工作总结“体验式”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内化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对身边世界的探索、体验、创造、发现,并与之互动,才能从体验中得到快乐,提升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财富。”学生在各种体验中主宰自我,修正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在日常行为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构建社会与时代所希望他们拥有的文明礼仪、爱国情怀、民族精神、集体意识。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体验是获取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培养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教育途径。 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7%,而农村未成年人则超过全国未成年人总数的60%。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孩子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他们本该清纯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灵已严重扭曲变形,甚至出现道德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任务化。视学习为任务。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 二、做事随意化。我行我素,不计后果。性情暴躁,自我控制能力差,不遵守纪律,喜欢拉帮结派,搞哥们义气,常为小事与同学闹纠纷,打抱不平,动不动就打人骂人甚至跟社会上一些人打架斗殴。 三、做人“中心”化。处处以“我”为中心。勤于动口,懒于动手,“小皇帝”行为严重,懒惰成性,做事拖拉,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无自立意识。 四、心理素质格式化。缺乏鲜明的立场、积极进取的态度。性格内向、胆小,感情脆弱,遇事不敢做主,事事随大流,缺少主见。 五、集体观念淡漠化。事事无所谓。冷漠,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只关心自己,唯我独尊,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同情心。 从以上可看出,农村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做人、自律、自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