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生借书说的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黄生借书说的读后感(一)

《黄生借书说》作者袁枚和黄生年少时无书可读,只能借书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让我想到了现在的社会。

现在的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可是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没有那时袁枚的渴望那么强烈了。

那时袁枚借不到书,回来都会做梦,梦到借书的情形,现在恐怕让他们不读书,会高兴的不能自抑。这种强烈的反差,使我想起了张溥。

张溥出身官宦门第,唯因婢妾所生,为家人歧视。刚到他懂事的年龄,便有人当面骂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没有出息。张溥遭此侮辱,愤愤不平,暗下决心,非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从此他闭门读书,日颂千言。他读书有一个习惯,便是手抄一遍,读后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如此七次才罢。冬天干燥,手指破裂,他用温水暖一下手再抄;夏夜蚊多,便将双脚伸进空坛中再读。由于奋发读书,他谙熟各家着述精义,终于成为明代着名的文学家,被人称为“百世师”,他成名后,将书房取名为“七录斋”。

现在我们可以不用低三下四看人白眼的去借书,也没有张溥那样恶劣的读书环境,便可以在书中遨游,品味大家的风韵。为什么有人还不把握呢?无论学会多少,只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将来也不会后悔。

黄生借书说的读后感(二)

最近我看了《黄生借书说》,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很好的去读。

我觉得观点虽有些道理,但不准确,因为它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文中所举古代天子藏书很多而不认真读书,富贵之人藏书汗牛充屋而不好好读书的事实确实存在。而且还为数不少。但这只是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因为一部分人藏书多而不认真读,便一概而论说成“书非借不能读”,这未免有些片面。

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名人志士、富贵之人中,自己藏书丰富而又认真读书的大有人在。如唐代皇帝李世民,经常秉烛夜读,通晓古今,成为历史上很有才学的一代明君;又如三国时的曹植,出身丞相之家,家中藏书可谓多矣,但他勤学苦读,终成才高八斗的奇才,他的《七步诗》至今流传;再如宋朝的“三苏”,苏家世代书香门第,也是官宦之家,藏书甚多,他们从小就爱读书。经常在家吟诗作对,以读书为人生一大乐事,“三苏”的文采名扬天下,就连苏小妹也作为一名才女被后人传为佳话……当今社会,家中藏书丰富又能认真读书而成名成家的更是不计其数。

所以,我认为“书非借不能读”的论断是片面的,也有许多人是“书非借也能读”的。

黄生借书说的读后感(三)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黄生借书说》,对“书非借不能读”这一

观点有了粗浅的认识。作者袁枚认为,书只有借来的才会好好读,但一旦自己拥有了书便会束之高阁而不读。

真是这样吗?

通过寒假里的一次小事,让我对“书非借不能读”有了深层的认识,并且深以为然。

为了干干净净过年,大年三十,我们全家总动员。爸爸忙着清理书房,妈妈忙着做家务,而我负责将自己的小书房清理干净。本以为只是清理书房而已,很简单嘛,却是“不理不知道,一理吓一跳”,小书柜让我理了一下午,还整理出了两箱积满灰尘的书。仔细看看这些书,都是在买的时候自己很喜欢,但是买回家后都认为“反正以后有的是时间,书是自己的,不急着看,放到以后再说”便扔到了一边,偶尔有几本最多只是翻个一两页便扔在一边,这样以后,书便越积越多,书上的灰尘也越积越厚,却从未被再次拿出来翻阅,成了我的“收藏品”。但是,有时候无论是从图书馆里借的书,还是从同学那里借的书,倒都是经常放在案头枕边,有空便拿来翻阅一番,看完为止,总是想着“还是要还给别人呢,如果他明天问我要书,我还没看完怎么办?多看些,多看些”便会拿起书努力翻阅。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这不就是《黄生借书说》中所描写的情景吗?这所谓“书非借不能读”,“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是也!

我立刻又拿起了书本,再次品阅《黄生借书说》,不禁掩卷长思。如何避免买的书不读这一问题呢?我想,问题共有解决的方法的。只要我们把买来的书当成借来的书读,相信对解决这个问题一定会有大

的改善。

妙哉,《黄生借书说》!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