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导管术徐仲英

合集下载

右心导管技术在肺动脉高压诊治中的价值

右心导管技术在肺动脉高压诊治中的价值

诊断价值
通过右心导管技术可以准确测量 肺动脉压力、心输出量等指标, 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指导治疗
根据右心导管技术测量的数据, 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预后
右心导管技术测量的数据可以预 测患者的预后,帮助医生制定合 适的治疗计划和随访计划。
右心导管技术在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局限性
压力测量
在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内测量压 力,并记录压力波形。
血液样本采集
在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采集血 液样本,进行血气分析和其他相关 检查。
拔管与止血
完成检查后,将导管拔出,对穿刺 部位进行止血处理。
右心导管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先天性心脏病、肺血栓栓塞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右心导管技术是通过插入导管至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 测量各部位的压力和血氧含量,从而评估肺循环血流动力学 状态的方法。
右心导管技术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价值
1 2 3
确定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通过右心导管技术测量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 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并了解其严重 程度。
鉴别诊断
右心导管技术可获取详细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有 助于鉴别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为制定治疗方案 提供依据。
创伤性
01
右心导管技术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风
险和并发症。
费用较高
02 右心导管技术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和材料,检查费用
较高。
适用范围有限
03
右心导管技术主要用于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和
治疗效果,对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价值有限。
04
右心导管技术对肺动脉高压 患者预后的影响

右心导管技术的应用及护理

右心导管技术的应用及护理

右心导管技术的应用及护理右心导管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心脏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它通过将导管插入右心腔,可以测量心脏压力、血氧含量和心排血量等重要参数,同时还可以进行药物输注和取样等操作。

由于右心导管技术的操作较为复杂,所以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护理措施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救治效果。

一、右心导管技术的应用1.评估心功能:通过测量心脏排血量和压力,可以评估心脏的收缩功能、舒张功能以及血管阻力等指标,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2.监测疾病进展:利用右心导管技术可以进行长期的心血管病监测,帮助医生观察疾病的进展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治疗心脏病:通过右心导管,可以进行药物的直接注射,以及进行血流动力学调整,如经导管球囊扩张、球囊截断和封堵等操作。

二、右心导管技术的护理在为患者进行右心导管技术时,护士需要进行全面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中的操作护理以及术后的护理。

1.术前准备:-与患者交流:向患者详细解释术前准备的目的,告知操作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增强患者的合作性。

-安心疗法:使用各种方法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如音乐疗法、心理辅导等。

-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片等,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进行该项操作。

2.术中操作护理:-卧床位:患者需要保持平卧位,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和降低操作风险。

-导管插入:护士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导管的无菌性和安全性。

-监测参数:实施导管后,及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防止感染:注意导管穿刺部位的消毒和换药,保持导管通畅,防止感染的发生。

-输注和取样:根据医生的要求,进行药物的注射和采集导管血液样本,确保药物输注准确、导管畅通。

-垂直止血:导管取出后,立即通过压迫或垂直止血的方法,避免出血过多。

3.术后护理:-观察患者: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皮肤气色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识别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导管止血:密切观察导管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进行紧急处理和垂直止血措施,以防止出血过多。

北京阜外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放射学13年总结与体会

北京阜外医院开展心血管介入放射学13年总结与体会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年4月第31卷第4期
·275·
成功率100%。其中外科手术5例成功, 使难治之症变为可治, 目前此项技术国内尚无报道。采用 Sideris 法共施行了5 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其中4例成功, 该项技术的开展为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房间隔造口术共施行 了6例, 全部成功, 年龄最小者仅出生后3天。1995年9月及10月还完成了右冠状动脉右室瘘栓塞术及右冠状动脉右 心房瘘栓塞术各1例, 术后患儿恢复顺利, 心电图无心肌缺血改变, 此为国内首先报告, 在国际上亦属罕见。
平滑肌增生、迁移及纤维化, 增加再狭窄发生率。对扩张效果不满意者应酌情行内支架植入术, 以提高血管开通率。
五、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性治疗
自1986年以来开始施行肺动静脉瘘栓塞术11例, 技术成功率90. 9%。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共21例, 早期采用
Po stm ann 方法5例。1994年引进 R u shk ind 方法[12], 该方法创伤小, 成功率高, 并发症低, 至1995年12月共完成16例, 100% 成功, 无并发症发生。介入与手术联合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共完成6例, 栓塞体肺侧支血管15支,
+ 房间隔缺损) 取得成功。
二、肾动脉狭窄介入性治疗
自1982年以来, 施行经皮穿刺肾动脉球囊成形术 (PTRA ) 65例, 总成功率为88. 5%。远期效果: 大动脉炎24例随 访6~ 84个月 (平均31. 5个月) , 总治愈~ 显效率为86. 7%。国外 H iram a tsu 等[7] 一组大动脉炎6个月开通率仅为 40%。PTRA 已成为肾血管性高血压首选的治疗方法。1994年在国内首次成功施行经皮穿刺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 疗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 PTRA 不成功病例, 取得满意效果。

支架置入术治疗大动脉炎所致右肺动脉狭窄伴左肺动脉缺如一例

支架置入术治疗大动脉炎所致右肺动脉狭窄伴左肺动脉缺如一例

支架置入术治疗大动脉炎所致右肺动脉狭窄伴左肺动脉缺如一例陈阳;徐仲英;胡海波;吴文辉【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2(20)3【摘要】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unilateral absence of a pulmonary artery,UAPA)为一种罕见的心血管畸形,多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并存。

大动脉炎(takayasu’sarteritis,TA)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肺动脉或冠状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血管的狭窄、堵塞或扩张。

头臂动脉型、胸腹主动脉型、混合型均可合并肺动脉受累,单纯肺动脉受累极其罕见。

近日,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为一大动脉炎所致右肺动脉狭窄合并左肺动脉缺如患者成功施行经皮肺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人术,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3页(P177-179)【作者】陈阳;徐仲英;胡海波;吴文辉【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100037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100037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100037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左肺缺如伴右肺变异一例 [J], 江会勇;傅文学;李立新;车向新;黄小林2.经肱动脉行左肾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一例 [J], 张慧敏;吴海英;韩旭;蒋雄京3.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腹主动瘤合并左肾动脉狭窄一例 [J], 苏宏斌;周兴立;郭曙光;陈翠菊;尹存平;方伟;张鹏;邱天4.支架置人术治疗大动脉炎所致单纯肺动脉狭窄 [J], 李德;李刚;陈劲松;唐兵;张鑫;杨永健5.右肺动脉缺如伴右肺缺如产前产后表现一例 [J], 孙宝娟;蔡菁;陈然妍;韩志刚;钮慧远;韩建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徐仲英
【期刊名称】《临床内科杂志》
【年(卷),期】2015(032)001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徐仲英
【作者单位】100037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J],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
2.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J],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
3.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五、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介入治疗[J],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
4.《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治疗与复合技术》出版:舒适护理干预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的作用评价 [J], 彭宇阁;尚丽丽;郭晓丽
5.规范进程监测并改善先天性心脏病的诊疗结果——201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状通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导管术发展史

心导管术发展史

心导管术发展史
心导管术是一种在X射线电影照相术监控下,利用心导管术进行的生理指标的测定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

自1929年德国医生在德国埃伯斯瓦尔德医院进行了第一例心导管术以来,心导管术在理论、技术和临床上不断发展,成为心脏病学中的一项重要诊疗技术。

1941年,美国生理学家和外科医生发明了右心导管术,为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随着心导管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1953年,美国医生和同事们首次应用左心导管术诊断了先天性心脏病,为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此后,心导管术逐渐成为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导管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1967年,南非医生进行了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为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1976年,美国医生等人开展了第一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为心脏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心导管术的技术和理论更加成熟和完善。

1985年,美国医生和意大利医生共同开发出了第一代人工心脏,为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如今,心导管术已经成为心脏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心导管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到现在的广泛应用,心导管术在理论、技术和临床上不断发展和完善。

它已经成为心脏病学中的一项重要诊疗技术,为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右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

右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

PAH病人检查获取的参数:
▪ 1.获得压力数值:肺动脉压力,右室压,右房压,腔 静脉压力,肺小动脉楔压
▪ 2.获得阻力数值:肺动脉阻力,全肺阻力
▪ 3.获得血气数值:SVO2
▪ 4.获得心排血量数值:Fick法或热稀释法
▪ 5.排除一些心脏及肺血管内的解剖异常,血栓,肿瘤 等情况
导管
▪ 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
下腔静脉 , mmHg
RAP(右心房压), mmHg RVP(右心室压), mmHg PAP(肺动脉压), mmHg PCWP(肺毛细血管楔压), mmHg QP(肺循环血量), L/min QS(体循环血量), L/min QP/QS PVR(肺血管阻力), Wood U
13/8/10
14/6/9 103/3/36 110/40/62 16/4/8 10.71 8.97 1.19 5.04
右心导管检查的临床应用
张 峰
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军区总医院
2017年8月17日
右心导管检查术
肺动脉导管(pulmonary arterial catheter, PAC) 是经静脉系统 与右心进入肺动脉来获取肺循环血流动力学资料的专用导管, 1970年由Swan 和Ganz研制成功,故常称为Swan-Ganz导管。 另因其尖端有一气囊可随血流漂浮而引导导管进入肺动脉, 所以也称之为漂浮导管。
如同诊断高血压病需要测量血压一样,诊断肺动脉高血压,一定需要 测量肺动脉的血压水平。目前唯一可靠准确测量肺动脉血压水平的技术 就是右心导管技术。
检查适应症及检查目的
1.对超声心动图疑诊为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进行确诊; 2.获取肺动脉高压患者全套肺血流动力学资料,排除无 创手段可能漏诊的先天性心内畸形。 3.进行急性血管扩张药物试验来帮助治疗决策;并评价 治疗效果;

伞中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漏一例

伞中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漏一例

伞中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漏一例
陈阳;徐仲英
【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年(卷),期】2012(20)4
【摘要】患者,女,23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2004年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行PDA封堵术,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残余分流。

术后1年,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后气短,休息后缓解,患者未予重视,未治疗。

2011年于我院就诊,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分流”,
【总页数】2页(P236-237)
【作者】陈阳;徐仲英
【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100037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超声心动图在蘑菇伞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 [J], 陈小丽;徐伟
2.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J], 张庆桥;蒋世良;戴汝平;黄连军;徐仲英;赵世华;凌坚;郑宏;张岩;张戈军;金敬琳;谢若兰
3.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一例报告 [J], 巩亮;石蓓;许官学
4.经皮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后残余漏1例 [J], 张燕;杨曙光;苏玉文;张红
梅;张增红
5.用特制30 mm蘑菇伞型封堵器封堵巨大动脉导管未闭一例 [J], 隋吉明;张善成;毛帮富;周达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右肺动脉左心房瘘3例患儿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右肺动脉左心房瘘3例患儿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右肺动脉左心房瘘3例患儿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刘琼;蒋世良;吕建华;李世国;徐仲英;金敬琳【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6(024)008【总页数】4页(P468-471)【关键词】肺动脉异常;动静脉瘘;发绀;治疗性封堵【作者】刘琼;蒋世良;吕建华;李世国;徐仲英;金敬琳【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放射影像中心;100037 北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放射影像中心;100037 北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放射影像中心;100037 北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放射影像中心;100037 北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放射影像中心;100037 北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放射影像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4病例1 患者女,5岁,体重18 kg。

出生后8个月发现皮肤发绀,呈进行性加重,伴活动时气促。

体检可见中心型发绀及杵状指(趾),胸骨右缘第2~3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

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饱和度为79.8%,动脉血氧分压为48.4 mmHg(1 mmHg=0.133 kPa)。

静脉血红蛋白浓度180 g/dl,血细胞比容0.55%, 红细胞总数5.95×1012/L。

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

心电图示:左心室高电压。

X线胸片示:右心缘处弧形阴影(图1)。

患儿于全麻吸氧下行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肺动脉平均压19 mmHg,肺动脉造影示右肺动脉通过一囊状结构与左心房相交通(图2),故诊断为右肺动脉左心房瘘。

肺静脉引流未见异常,右肺动脉与左心房异常交通通道内径较宽且其近段有一处局限性狭窄,直径10 mm,故考虑以18 mm/16 mm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置于狭窄处封堵该异常通道。

右心导管术-心脏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起点ppt课件

右心导管术-心脏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起点ppt课件

临床应用与推广
然而毕竟还是有人理解和欣赏这项技
术。1930年Klein报告施行11例右心导管 术,包括把导管送入到右心室和用Fick 的方法测定心排血量,两例无心脏病者 测定结果分别为4.5和5.6升/分。
1932年Padillo等报告施行两例右心
导管术和测定心排血量的结果。
其后作系列研究和临床工作的是
介入治疗先心病
1966年Rashkind和Miller用带球囊心导管施
行房间隔缺损成形术,作为完全性大血管错位 姑息性治疗。
1971年Porstmann施行经皮未闭动脉导管封堵
术所用封堵器由塑料海绵发展到双面伞、蘑菇 伞。
1976年King用双伞闭合器经静脉封堵心房间
隔缺损,发展到蘑菇伞。
介入起博、复律、除颤治疗
1964年,Lagergren报告用经静脉导管
电极的埋藏式永久起搏。
1988年Saksens等报告用经静脉3根导管
电极系统安置埋藏式自动除颤器,以后 发展为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 AICD-CRT等的安置术。
介入治疗心力衰竭
1990年Hochleitner等报告用双腔起搏
历史上第一张右心导管照片
输尿管导管顶端到达Forssmann右心房的照片
此后2年时间里Forssmann继续进行
右心导管术的研究,包括6~9次在他自 己身上作试验。
但心脏导管术的安全性及其潜在价
值,始终未能得到他当时同事们的理 解,Forssmann只好放弃研究,改而 从事泌尿外科工作。
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Adolph Fick提出
用心脏导管术可测定心排血量的方法。
Fick A:Uber die Messung des Blutquantums in den Herzventrikeln.Sitz der Physik-Med ges Wurtzberg 1870

肺血管病右心导管术操作指南发布!阜外医院柳志红牵头

肺血管病右心导管术操作指南发布!阜外医院柳志红牵头

肺血管病右心导管术操作指南发布!阜外医院柳志红牵头右心导管术是一种将心导管经外周静脉送入右心系统测定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参数的介入技术,广泛应用于肺血管病的诊断、风险评估及治疗效果监测。

近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肺动脉高压专科联盟联合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右心与肺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发布了肺血管病右心导管术操作指南,以规范右心导管术在肺血管病、肺动脉高压诊治中的应用。

适应证(1)肺动脉高压的定性和定量诊断;(2)筛查肺动脉高压的病因;(3)获取动脉型肺动脉高压危险分层的血流动力学参数;(4)进行急性肺血管反应性试验;(5)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评估;(6)肺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患者术前肺血流动力学评估;(7)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随访。

禁忌证如果病情需要进行右心导管术检查,特别是采用漂浮导管检查指导危重症患者救治时,并无绝对禁忌证。

但对于择期右心导管术检查的肺血管病患者,以下情况应视为右心导管术的相对禁忌证:(1)急性感染性疾病;(2)三尖瓣或肺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3)右心腔或主肺动脉内漂浮血栓;(4)电解质紊乱;(5)严重恶性心律失常;(6)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有临时起搏器保驾除外);(7)重症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失代偿期;(8)严重凝血功能障碍;(9)近期植入起搏器或除颤器;(10)严重肝肾功能不全;(11)妊娠;(12)不能配合进行右心导管术者。

右心导管术入路的选择常用的右心导管术入路包括股静脉、颈内静脉、肘静脉和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穿刺技术简单容易成功,但Swan-Ganz导管不易进入肺动脉,需要在导丝的指引下进入。

下腔静脉、髂静脉及股静脉内存在血栓的患者宜选用其他入路。

颈内静脉穿刺:右侧颈内静脉离右心房距离近,穿刺成功后易将导管送至理想位置。

颈内静脉穿刺不适用于过度肥胖及有出血倾向者。

锁骨下静脉穿刺:常选用左锁骨下静脉,该处易于消毒,便于固定,适用于需长时间血流动力学监测者。

由于解剖位置比较固定,可用于相对肥胖者。

右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右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现代实用医学2021年1月第33卷第丨期专家论坛•右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曾晓梅,陈海明,洪城【文章编号】1671-0800(2021)01-0001-03doi :10.3969/j .issn ,1671-0800.2021.01.001【中图分类号】R 56【文献标志码】C 右心导管检查(RHC )是一种将心导管经外周静 豚送入右心系统,测定肺血流动力学的导管技术。

自 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包括 促进苗物直接注射、压力测量和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

目前RHC 是测量肺动豚压力的“金标准”,可明确肺 动脉高压(PAH )的诊断并直接评估治疗的血流动力学 效应,同时也是心脏和/或肺移植前患者评估的重要组 成部分。

另外RHC 可以确定心输出量(CO ),评估心 内分流和瓣膜功能障碍,并为心内活检提供进入途径。

本文介绍了 RHC 的发展历史、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 目前临床应用情况、安全性及相关操作要点。

1 RHC 的发展历史RHC 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了解RHC 早期发展的历史将有助于对目前R H C 的临床应用 及该技术在心脏病学领域的局限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人类右心插管时代始于1929年德国Wemer For - ssmann 将一根输嚴管导管插入自己的右心房,完成 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人心脏导管术,标志着心导管技术的开始。

随后,Andre Coumand 和 Dickinson Ri ­chards 博士发明的导管可到达肺动豚,可用于研究 先天性心脏病和获得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

1964 年,WamerForssmann、AndreCoumand 和 DickinsonRi - chards 博士因RHC 的发明获得了诺见尔奖。

而RHC 正式应用于临床是在1970年,Jeremy Swan 和William Ganz 博士在导管尖端引入球囊,并将右心漂浮导管应 用于床边患者,可用于测量心排量、右心压力及肺毛 细血管楔压(PAW P ),被称为Swan-Ganz 漂浮导管。

手术讲解模板:右心导管术

手术讲解模板:右心导管术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术前准备:
②换能器-监视器凋零:测量前应将换能器和监视器调零,并在监测过程中 每4h调零一次,方法如下,见图2。 A.将换能器置于患者右心房水平,打开换能器的通气开关。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术前准备: B.按下监视器零点控制按钮,取得零点, 调节监视器的扫描曲线,确定零点。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手术步骤: ③分别按下“指示剂温度”和“血液温度” 按钮,测定指示剂和血液温度。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手术步骤: ④向计算机输入正确的计算常数,常数的 数值可在导管包装上查见。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手术步骤: ⑤抽吸10ml指示剂液体,按下“心排出量” 按钮。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手术步骤: ②当导管抵达右心房后,将气囊充盈至 0.8ml~1.0ml,应观察到右心房压力波, 有一个a波、一个v波,有时尚可见c波。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手术步骤:
③在严密监视心电图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情 况下,将导管轻轻送至右心室,可见右心 室压力波形,为一种波幅较大的波形,较 高的收缩压力波形和较低的舒张压力波形。
右心导管术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右心导管术
科室:心胸外科 部位:胸部 麻醉:局部麻醉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概述:
1929年Forssmann首次进行了右心导管检 查。1941年Coumand和Richards经右心导 管测定了人的心排出量。之后,右心导管 检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953年 Rochester大学的Lategola和Rahn在进行 动物实验时为了堵塞某些肺动脉分支,首 先使用了头端带气
手术禁忌: 2.穿刺部位感染,应更换穿刺部位。

右心导管术-心脏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起点

右心导管术-心脏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起点

循环阻力测定

体循环阻力=主动脉压力-右房压力/心排 量 肺循环压阻力=肺动脉压-肺毛压/肺血流 量 正常人肺阻力小于2Woods,如大于6Woods 时,考虑为高阻力型,不再行分流封堵或 外科手术。


分流测定


血氧测定法:腔静脉、右房、右室、肺动 脉血氧差不应超过8%。如大于8%,可能存 在左向右分流。 如左房、左室血氧小于95%,可能存在右向 左分流。
国生理学家Otto Frank和1918年英国生 理学家Ernest Henry Starling取得心脏 生理学的研究成果;1918年英国生理和 药理学家Henry Hallett Dale取得药理学 的研究成果,他于1936年获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
人体实验研究
1929年工作于柏林附近Eberswald的一家医院,
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心室病灶,治 疗室性心动过速。
其他消融能源:冷冻、超声、激光等各
有特定导管。
1994年Swartz用心房内膜线性射频消融
治疗心房颤动。
1997年Haissaguerre用心房、肺静脉、腔
静脉、冠状静脉窦点状消融和肺静脉节段 性隔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其后Pappone 用环状消融隔离肺静脉或腔静脉,成功率 最高达90%以上。
各种介入诊断法
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发展了选择性心
血管造影,特别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 影(1959年Sones);还有心腔内心 电图、房室束电图、心腔内心音图、 选择性染料、氢离子和温度稀释曲线 以及心脏电生理检查等。
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了带球囊的
心导管术,特别是Swan-Ganz(1970 年)带球囊自动漂浮心导管术,X线 透视可监测左、右心充盈压、心排血 量等,尤其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时血 流动力监测。

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合并隐匿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近中期疗效观察

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合并隐匿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近中期疗效观察

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合并隐匿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近中期疗效观察黄浩佳;闫朝武;徐亮;万俊义;刘琼;蒋世良;胡海波;徐仲英;张戈军;潘湘斌;郑宏;金敬琳;吕建华;李世国【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hort and mid-term efficacy of device closure of patent foramen ovale (PFO) for treating the patients with PFO combining cryptogenic stroke (CS)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Methods: A total of 56 PFO patients with CS and TIA receiving device closure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9-05 to 2015-12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 electrocardiogram (ECG), chest X-ray were examined at 24h, 1 month, 3 and 6 months after theoperation; telephone visit was conducted every 6 months thereafter. Results: There were 54/56 PFO patients combining CS and 2 combining TIA;53 (94.6%)patients received PFO occluder from Starway medical technology. Aspirin was used for 6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the average of (34.67±23.24) months. No body suffered from post-operative stroke and TIA; no residual shunt was observed. Conclusion: The short and mid-term efficacy of device closure has been satisfactory for treating the patients with PFO combining CS and TIA; its overall clinical value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in large population and long-term study.%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PFO)合并隐匿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随访2009-05至2015-12期间在阜外医院成功实施经导管PFO封堵术的PFO合并隐匿性卒中、短暂性缺血发作56例,并于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随后每隔6个月行电话随访.结果:56例患者中合并隐匿性卒中54例,合并短暂性缺血发作2例,53例(94.6%)使用北京华医圣杰公司PFO封堵器,术后应用阿司匹林6个月,平均随访(34.67±23.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卒中、短暂性缺血发作病史,术后均未见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PFO封堵术治疗PFO 合并隐匿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中期疗效满意,仍需要进一步长期大规模随访.【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7(032)004【总页数】3页(P377-379)【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卒中;间隔封堵器【作者】黄浩佳;闫朝武;徐亮;万俊义;刘琼;蒋世良;胡海波;徐仲英;张戈军;潘湘斌;郑宏;金敬琳;吕建华;李世国【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外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市 100037;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放射科,北京市 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PFO)合并隐匿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近中期疗效。

介入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疗效分析

介入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疗效分析

介入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疗效分析万俊义; 张浩; 张戈军; 徐仲英; 胡海波【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9(034)011【总页数】5页(P1074-1078)【关键词】瓣周漏; 介入治疗; 经导管封堵; 成功率; 并发症【作者】万俊义; 张浩; 张戈军; 徐仲英; 胡海波【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 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瓣周漏(PVL)是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中主动脉瓣瓣周漏发生率2%~10%,二尖瓣瓣周漏发生率7%~17%[1]。

多数瓣周漏患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是少数瓣周漏患者会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肺循环高压、心律失常、溶血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临床症状,需要积极治疗。

二次外科手术修补瓣膜或再次瓣膜置换依然是治疗瓣周漏首选治疗方法,但是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且易再发瓣周漏。

1992 年,Hourihan 等[2]首次报道经导管介入封堵瓣周漏,随着介入治疗技术及器械不断发展,该技术已成为瓣周漏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中以二尖瓣瓣周漏介入治疗难度更大,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总结了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自2016 年11 月至2019 年3 月完成12 例二尖瓣瓣周漏封堵术,旨在探讨该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6 年11 月至2019 年3 月在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就诊,行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为人工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共15 例,3 例因瓣周漏大合并人工瓣膜稳定性差行外科手术,最后纳入12 例,其中3 例女性,9 例男性;年龄39~70(58.8±8.9)岁,体重(71.3±12.8)kg。

入选标准:(1)人工瓣膜置换术后3 个月以上,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二尖瓣瓣周漏;(2)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期或者心内膜炎已有效控制3 个月以上;(3)心功能减退(NYHA 分级Ⅱ级以上);(4)瓣周漏导致的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10 g/dl 或乳酸脱氢酶>600 mg/d1);(5)一般情况及心功能较好(可平卧位),能耐受心导管手术;(6)病例资料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0章右心导管术一、右心导管检查的目的1.测定肺动脉压力和计算肺动脉阻力,判断有无肺动脉高压以及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性质,为手术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2.协助超声心动图完成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了解其分流水平、分流量及心功能状态;3.测定肺毛细血管嵌顿压,结合左心室压等测量判断心功能情况;4.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和术后评价治疗效果;二、右心导管检查的适应证1.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估测收缩压>50mmHg);2.超声诊断不明确的肺血多先心病,需协助诊断或鉴别诊断;3.分流性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需判断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性质;4.心力衰竭需测定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判断心功能情况;5.心脏移植前后判断心功能及全肺阻力情况;6.可行介入治疗的左向右分流性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介入治疗前后;三、器材准备1.导管导丝:右心导管术常用的导管包括5-6F端侧孔导管、猪尾导管、端孔导管、Swan-Ganz导管、其他气囊-漂浮导管等。

一般仅用导管就能完成右心导管术、但有时需导丝配合完成,常用的导丝为150cm长、0.035英寸或0.038英寸的普通直头导丝、“J”型头导丝或普通泥鳅导丝。

2.静脉穿刺针、5-6F静脉或动脉鞘管。

3.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心电图、压力变化。

4.血气分析仪:用于及时测定取血样本的血氧饱和度。

四、操作步骤1.术前准备:右侧腹股沟区备皮,建立静脉通路,婴幼儿及不能合作儿童需请麻醉师协助进行基础麻醉。

2.静脉穿刺: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cm、股动脉内侧0.5cm处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穿刺右股静脉,穿刺成功后将J型导丝送入穿刺针内,并循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及外鞘,随后撤去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将外鞘保留入股静脉内,并用肝素盐水冲洗鞘管。

如有特殊情况(如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穿刺股静脉不能完成检查者,可穿刺右侧颈总静脉或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

3.导管操作及各部取血测压:将右心导管经鞘管插入,依次将导管头端送至下腔静脉近端、右房下部、上腔静脉近端、右房上部、右房中部、右室中部、右室流入道部、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

每到一个部位、取血1-2ml 立即送去做血气分析、测定氧饱和度;随后接压力器测定各部压力情况,实际操作中我们只要求记录右房中、右室中、主肺动脉的压力。

如无动脉通道及导管至主动脉异常通路,需在测压的间隙,用5ml注射器扎股动脉取1-2ml 动脉血测定血氧饱和度。

4.连续测压:测压状态下将导管头端由主肺动脉缓慢、匀速拉至腔静脉,记录主肺动脉-右室间有无收缩压差或压力阶差移行区;或在肺动脉远心端至近心端缓慢、匀速拉动导管,测定左、右肺动脉与主肺动脉间有无压力阶差存在,一般收缩压差在10mmHg以上,表明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5.肺小动脉嵌顿压的测定:一般来说,我们将肺小动脉嵌顿压近似等于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其测定对于评价肺血管状态、测定肺血管阻力、反映左房压力及左室舒张末压等有重要意义。

需要测量时,我们一般将4-5F端孔导管或球囊-漂浮导管送至肺动脉远端、楔入肺小动脉内来测定。

目前,肺小动脉嵌顿压并不是常规右心导管术中的测定项目。

6.其他部位的取血及测压操作:有时由于检查者本身的解剖畸形或变异、导管可到达正常不能到达的部位,如经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导管可至左房及肺静脉、经室间隔缺损导管由右室至升主动脉、或经动脉导管未闭导管由肺动脉入降主动脉等,同样,这些异常部位也要求取血、测压,以获得丰富的血流动力学资料。

7.附加试验:为了评价肺动脉高压的性质或判断肺血管扩张能力,或了解肺血管对药物的反应,在普通右心导管检查完成后有时需对患者加以吸氧、吸入NO、给予扩肺血管药物(如前列腺素E等)后10~30min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将前后数据进行对比,以达到对肺循环的全面评价。

8.术后处理:当各部血氧和压力记录齐备并核对无误后,可撤出导管于体外,局部穿刺点压迫10~15min后加压包扎,沙袋压迫1~2小时、平卧6小时,口服抗生素1~2天。

五、右心导管操作手法及技巧1.导管进右室:右心导管一般头端略带曲度,如无明显右室高压、右心室增大、明显三尖瓣返流时,在右房下部转动导管头端指向三尖瓣口,可趁三尖瓣口打开时直接将导管送入右室中部。

当心脏明显扩大,导管直接进入右室有困难时,可采用“导管头端打圈法”,即将导管头端顶在右房侧壁或肝静脉形成倒“U”型圈,然后轻轻转动并下拉导管,使导管头端朝向三尖瓣口,并弹入右室内。

实在进右室困难者,可借助于导丝硬头人工弯曲成形,然后送入导管头端(不能出头),使导管头端曲度加大,进入右心室内。

2.导管进肺动脉:将导管由室中轻轻后撤至右室流出道,使导管水平状浮于心腔,然后顺时针转动导管使导管头端上抬后,推送导管一般都可顺利进入肺动脉。

如导管进肺动脉困难,可尝试借助泥鳅导丝配合,导丝漂入肺动脉后,循导丝推送导管入肺动脉。

3.导管进入异常部位的判断:包括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双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冠状静脉窦等,需要通过影像解剖学位置结合压力波形加以区分。

六、压力及血氧测量注意事项压力和血氧测量值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右心导管报告结论的准确性,所以在右心导管操作中必须仔细、规范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测压时必须保证导管、三通管、压力延长管、换能器的连接严密和通畅。

导管、三通管、压力延长管必须定时冲洗、排气要完全、避免气泡和血凝块充塞导管或连接管从而影响压力描记,如发现压力波型于导管位置不符,需仔细检查、必要时可更换换能器。

2.测压取血时需保持准确、良好的导管头端位置。

正确的导管位置是游离于心脏、大血管腔内,如导管头端顶在血管壁或心腔壁上,则会取血困难、测压不准确。

测压时不要触动导管,以保证测压的稳定性。

3.每次测压前必须重新校零,以避免零点漂移带来的误差。

4.各部血氧饱和度的测定受血流层流、导管冲洗程度、测定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次测定时需要仔细核对,并保持导管位置不变,一旦发现误差,需及时重新取样本。

原则上每个心腔内血氧取2-3个样本,取平均值,以保证准确性;每次取血后应及时测定、尽量缩短体外停留时间。

每次取血氧必须充分冲洗导管、并先用10ml注射器先抽取2-4ml导管内残留血液后再用5ml 注射器取样本。

七、结果分析1.血氧结果分析:、主要判断有无分流存在、分流方向、分流水平、分流量大小。

1)左向右分流水平及分流量判断:左向右分流可发生在房水平、室水平、肺动脉水平、腔静脉水平。

A.当右房与腔静脉平均血氧饱和度之差大于9%时,可认为心房水平存在左向右分流,主要存在于房间隔缺损、肺静脉异位引流入右房、冠状动脉瘘入右房等疾病中。

B.当右室与右房平均血氧饱和度之差大于5%时,可认为心室水平存在左向右分流,主要存在于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室等疾病中。

C.当肺动脉与右室血氧饱和度之差大于3%时,可认为肺动脉水平存在左向右分流,主要存在于动脉导管未闭、主肺间隔缺损等疾病中。

D.当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增高或同一部位相近处多次采血发现血氧饱和度相差很大时,应怀疑腔静脉水平存在左向右分流,多见于肺静脉异位引流入腔静脉。

2)右向左分流判断:正常人外周动脉血氧饱和度95%~100%,如果外周动脉血氧饱和度<95%,在排除肺部疾患导致的血氧交换困难后,应考虑存在右向左分流,低于90%时往往患者出现紫绀。

3)左向右分流量的判断:通过计算体循环血流量(QP)与肺循环血流量(QS)的比值(QP/QS)来判断分流量大小。

正常时,QP/QS=1;QP/QS>1,<1.5为少量分流;QP/QS>1.5,<2 为中等量分流;QP/QS>2 为大量分流。

2.压力测定及压力曲线分析:心腔及血管内压力的测量是右心导管检查需要获得的重要生理参数。

一般我们通过与导管尾端的多道生理记录仪来完成测压。

1)心房压力测定:正常左右房压力曲线有两个向上波即a波、v波组成。

a波由心房收缩引起,出现在心电图的P波之后,R波之前;v波由心房充盈引起,出现在心电图的T波之后,P波之前;正常情况下a波峰顶略高于v波。

正常a波值为4-8mmg,v波值4-7mmHg,右房平均压2-5mmHg,左房平均压5-10mmHg。

右房压力增高主要见于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缩窄性心包炎、限制性心脏病等病人心房压力曲线往往呈特殊形态、a波与v波几乎等高,曲线呈“M”型。

左房a波高尖常见于二尖瓣狭窄、v波高尖常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a波消失常见于房颤患者、a波重复出现常见于房扑患者。

2)心室压力测定:正常的心室压力呈高原型,心电图R波之后,S波中压力曲线迅速上升,曲线顶点为收缩压,心室射血后期曲线略有下降,形成波峰下的钝挫,然后进入心室舒张期,压力迅速下降至最低点(相当于T波之后),然后略有回升,形成小切迹,这是记录的是心室舒张压。

正常右室收缩压为15-30mmHg,舒张压5-10mmHg,右室舒张压>20mmHg应考虑明显的右心功能不全;正常左室收缩压为80-130mmHg,舒张压为5-10mmHg。

3)肺动脉压力测定:测定肺动脉压是右心导管检查不可或缺的步骤。

肺动脉瓣开放后,相当于心电图QRS波后,T波前,血液由右室喷射入肺动脉,肺动脉压迅速升高形成一较圆钝的顶峰即肺动脉收缩压。

右室舒张期,肺动脉下降至最第点,即为肺动脉舒张压。

正常肺动脉收缩压为15-30mmHg,舒张压为5-10mmHg,平均压为10-20mmHg,如肺动脉收缩压31-50mmHg,平均压21-30mmHg,提示轻度肺动脉高压;收缩压51-80mmHg,平均压31-50mmHg,提示中度肺动脉高压;收缩压80mmHg以上,平均压50mmHg 以上,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

4)肺小动脉嵌顿压测定:正常平均压为5-12mmHg,通畅反映左房平均压及左室舒张末压,其平均压超过12mmHg即提示存在左心衰竭、左室舒张受限、肺静脉回流受阻等。

5)主动脉压力测定:正常人主动脉收缩压和左室收缩压相等,80-130mmHg之间,舒张压60-90mmHg之间。

6)连续测压:主要测定血管腔内、心腔与血管腔内有无收缩压差,以判断血管有无狭窄、瓣膜有无狭窄。

同一血管腔内收缩压差>10mmHg提示存在有意义狭窄,瓣膜上下收缩压差>20mmHg,提示存在有意义瓣膜狭窄。

一般常记录的连续压包括肺动脉至右心室连续压、左室至主动脉连续压、肺动脉远端至近端连续压等。

特别是肺动脉-右室连续测压压力曲线能鉴别肺动脉瓣上、瓣膜及漏斗部狭窄。

3.血流动力学指标计算右心导管常需计算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每分钟氧消耗量、肺循环血量(Qp)、体循环血量(Qs)、全肺阻力、心排血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