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导管检查术
右心导管技术在肺动脉高压诊治中的价值
诊断价值
通过右心导管技术可以准确测量 肺动脉压力、心输出量等指标, 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指导治疗
根据右心导管技术测量的数据, 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预后
右心导管技术测量的数据可以预 测患者的预后,帮助医生制定合 适的治疗计划和随访计划。
右心导管技术在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局限性
压力测量
在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内测量压 力,并记录压力波形。
血液样本采集
在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采集血 液样本,进行血气分析和其他相关 检查。
拔管与止血
完成检查后,将导管拔出,对穿刺 部位进行止血处理。
右心导管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先天性心脏病、肺血栓栓塞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右心导管技术是通过插入导管至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 测量各部位的压力和血氧含量,从而评估肺循环血流动力学 状态的方法。
右心导管技术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价值
1 2 3
确定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通过右心导管技术测量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 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肺动脉高压,并了解其严重 程度。
鉴别诊断
右心导管技术可获取详细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有 助于鉴别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为制定治疗方案 提供依据。
创伤性
01
右心导管技术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风
险和并发症。
费用较高
02 右心导管技术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和材料,检查费用
较高。
适用范围有限
03
右心导管技术主要用于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和
治疗效果,对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价值有限。
04
右心导管技术对肺动脉高压 患者预后的影响
右心导管检查诊疗常规
右心导管检查诊疗常规右心导管检查包括:测定肺动脉压力,计算肺动脉阻力;测定不同部位的血氧含量,了解先心病人的分流水平及分流量;测定肺毛细血管压,了解左心功能;右心系统造影,明确解剖异常等。
【适应证】由于心脏超声的迅速发展,大多数结构性心脏病均可通过心脏超声得以明确,应用右心导管作为心脏病诊断的范围已大大缩小,目前右心导管检查主要用于:1.某些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评价心功能及分流情况。
2.诊断明确,并已决定手术,作为术前了解肺动脉压、肺动脉阻力、心功能状态或分流量程度,判断是否存在手术林己JV心、O3.限制性心肌病和缩窄性心包炎的鉴别诊断。
【禁忌证】1.急性感染期,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炎、活动性风湿病和化脓性感染病灶等。
2.重度心力衰竭。
3.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保护下可施行手术)等。
4.严重的出血倾向,以及其他禁忌。
【术前准备】包括术前知情同意书签字。
需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肝炎、艾滋病、心电图等检查。
需要造影的病人需行碘过敏试验。
术区清洁备皮。
取多支5m1注射器,用肝素盐水湿润后,留待抽血用。
余同心导管室设备。
【操作过程】1.静脉穿刺常选择右侧股静脉。
局麻下Se1dinger法穿刺股静脉,送人鞘管,通过三通管向静脉鞘内注入肝素盐水。
2.送人导管通过鞘管送人右心导管,于其尾端连IOnI1的注射器,边送导管边缓慢推注肝素盐水以防导管内凝血。
在X线透视下,依次将导管送到下腔静脉、右心房、右房室瓣口、右心室、肺动脉瓣口、主肺动脉和左或右肺动脉。
然后将导管逐步抽回。
3.取血标本与测压于心导管尾端连三通开关,一路用于测压,另一路用于抽血,在抽回导管的过程中,分别于左或右肺动脉、主肺动脉、右室流出道、右室中部、右室流人道、右房上部、右房中部、右房下部、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等部位测定压力和取血标本,用上述备用的5m1注射器在导管尾端抽血1~2m1,用橡皮塞密封后即送测血氧。
右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
右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右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一、背景介绍右心导管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插入导管进入右心腔和肺动脉,可以获取有关心脏血流动力学、肺动脉压力、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脏瓣膜功能的重要信息。
二、适应症1.心功能不全的评估:右心导管检查可以测量心脏指数、肺动脉楔压等参数,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2.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评估:右心导管检查可以测量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和肺动脉平均压,评估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和原因。
3.心脏瓣膜病的评估:右心导管检查可以测量肺动脉峰值压差,评估心脏瓣膜病的程度和形态。
4.冠状动脉疾病的评估:右心导管检查可以测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程度和范围。
5.药物疗效评估和监测:右心导管检查可以评估不同药物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帮助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三、检查过程1.患者准备:患者需要空腹,提前停止抗凝药物的使用,穿着医疗服装,保持舒适的体位。
2.局部麻醉:常采用局部麻醉技术,如经皮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等,避免患者疼痛和不适。
3.导管插入:医生会选择合适的通路将导管插入体内,一般选择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等通路。
导管插入过程需要注意避免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
4.测量指标:导管插入后,可以通过导管测量心脏指数、肺动脉血压、肺动脉楔压等各项指标,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5.检查结果分析:根据测量指标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和表现,进行结果分析和诊断判断。
6.导管拔除和处理:检查结束后,需要将导管从患者体内拔除,避免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拔管后,需要对导管进行处理,如消毒、清洗和保存等。
附件:1.导管插入和拔除操作视频2.右心导管检查结果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患者知情同意:医生在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时,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检查目的、过程、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取得患者的书面同意。
2.医疗保密:右心导管检查属于患者的个人隐私,医生和医疗机构有责任保护患者的隐私信息,不得非法泄露或滥用。
右心导管检查术
莂右心导管检查术羀1.2.虿目的羈是将心导管插入周围静脉后,沿静脉送至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以了解上述各部位的压力、血氧含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三尖瓣膜病变部位及程度,以明确诊断,确定手术和治疗3.4.肄适应症羃2.1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蝿2.2风湿性瓣膜病者施行人造瓣膜替换术前。
肅2.3缩窄性心包炎者。
螆2.4术前需了解肺动脉压和肺动脉阴力者。
螂2.5需动脉内溶栓或栓塞治疗者。
5.6.衿禁忌症蒆3.1急性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动脉内膜炎者。
芃3.2急性心肌炎和风心病活动期..蒀3.3严重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者。
罿3.4黄中毒和未纠正的电解质紊乱。
袆3.5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者。
7.8.羅用物艿手术器械:同静脉切开,带针芯的穿刺针(16或18号),2ml注射器、10ml注射器,心导管;成人常用6F~8F,儿童用4F~6F; 血氧含量测定装置,除颤器,心电图机;2%利多卡因,急救药(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可拉明),造影剂(76%泛影葡胺)。
9.10.聿病人准备芇5.1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清检查的目的及易发生的问题。
莃5.2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做好心理护理,必要时于术前一日晚给予镇静剂。
节5.3根据检查的需要备皮,一般为双上肢或双侧腹股沟。
聿5.4需行造影术者,术前一日行碘过敏试验(30%泛影葡胺1ml静脉注射)。
莄5.5全麻患者术前当日晨禁食,水。
11.12.膅方法肁6.1患者平卧于血管造影手术台上,连接心电监护仪,建立静脉通道,选择易穿刺的血管,常规消毒皮肤。
膈6.2行静脉穿刺后,将心导管顺血流方向缓缓送入右心房一右心室一肺动脉—左、右肺动肺——直至肺小动脉的末梢,然后逐步将心导管抽出。
在抽出过程中,依次在肺微血管、肺动脉,右心室以及腔静脉处测量压力并记录,同时采血行血氧含量的测定。
螅6.3撤出心导管。
薃6.4静脉穿刺处压迫止血15分钟后加压包扎,以防渗血。
右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操作规范
右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操作规范【原理】利用心导管在腔静脉及右侧心腔进行血流动力学、血氧和心排血量测定,经导管内注射造影剂进行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造影。
【适应证】1.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明确诊断和决定是否须进行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2.瓣膜性心脏病,了解肺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决定手术治疗。
3.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查如右心压力、肺动脉压力、肺毛细血管楔压及心排血量测定,有助于危重患者抢救、心功能不全的鉴别诊断并指导进一步治疗。
4.缩窄性心包炎、限制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肺血管病、肺栓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腔静脉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心脏移植患者心、肺循环状况的评估。
7.8.右心及腔静脉肿瘤。
【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如下。
1.急性感染期间。
2.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严重出血性疾病及其他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正在使用大量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进行难以压迫部位血管穿刺。
4.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
5.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慎行右心造影。
6.未控制的严匿心力衰竭和严重肺动脉高压时禁行肺动脉造影。
造影剂过敏者禁行血管造影。
【术前准备】(一)术前检查三大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心脏彩超、心电图、血型、传染病检查等。
(二)常规准备、术者术前查房,向患者询问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造1.影剂过敏史,以发现高危过敏患者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3、术前小结。
4、10岁以下准备全麻,并于术前一日晚上10点以后禁食,当日晨4点以后禁饮。
5、送手术通知单到南楼5楼导管室,送全麻通知单到南楼3楼麻醉科。
6、建立静脉通道。
【手术方法】1、手术入路:多采用股静脉,也可采用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肘静脉等。
2、压力测定:Seldinger法经皮穿刺静脉并放置鞘管,在X 线透视下经上腔或下腔静脉将右心导管送至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直至顶端嵌入肺小动脉,依次测定各部位的压力并记录压力曲线。
右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右心室压力波形
波形特点: 高原型、双切凹(三尖瓣关闭、肺动脉瓣开放)
收缩压
舒张压
右室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异常右心房压力病理意义
• 异常:平均压≥10mmHg ➢升高:高容量负荷 右心衰竭
三尖瓣病变 肺动脉高压 右室流出道梗阻 心包填塞 ➢降低:低血容量
➢ 跨肺动脉瓣连续测压(临床常用): 肺动脉→肺动脉瓣→右室流出道 →右心室中部 ➢ 正常跨肺动脉瓣压差≤10mmHg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正常跨肺动脉瓣连续压力曲线
(四)肺小动脉嵌压(PAWP)
➢测量方法: 导管完全堵塞肺小动脉测压
➢意义:反应左房压力变化 肺小动脉嵌压=左房压=左室舒张末压 (二尖瓣狭窄除外)
➢临床标准:肺小动脉平均压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第5章 右心导管检查
第5章右心导管检查心导管检查是诊断先心病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绝大多数先心病患者均需进行心导管检查,尤其是婴幼儿,因年龄愈小,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愈不典型,心导管检查则有助于确诊。
对一些复杂的先心病单凭症状查体和其他非创伤性检查(X 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是难以确定诊断的,而必须进行心导管检查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才能确诊。
自Forsmann于一九二九年首先用心导管进行右心导管插管以后,引起了临床家对此检查的广泛重视,至一九四五年右心导管检查方法已日趋完善。
先心病进行心导管检查可直接测定有关部位(上下腔静脉、右房、右室、肺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氧含量及其压力变化(有时也可测左房、左室及肺静脉),根据资料判断缺损部位,计算分流量并估计缺损大小。
必要时还可进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以明确心血管畸形的性质、程度及血液动力学变化,为手术提供详尽的资料。
一、右心导管临床应用右心导管术是一种有创介入技术,需要将心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入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在腔静脉及右侧心腔进行血流动力学、血氧和心排血量测定,经导管内注射对比剂进行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造影,可以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用于诊断简单(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复杂(法洛四联症、右心室双出口)的先天性心脏病、判断手术适应症和评估心功能状态。
1、心导管进入异常径路以诊断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房间隔缺损,心导管可以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从而帮助诊断并判断缺损大小,(注意卵圆孔未闭导管亦可由右房进入左房)。
又如动脉导管未闭,导管可由肺动脉经未闭导管入降主动脉。
从而帮助诊断并与主,肺动脉隔缺损相鉴别。
2、测定心脏各部的血氧含量以判断有无左至右的分流,如房间隔缺损,则右心房血氧含量增高,表示在心房水平有左至右的分流。
测定动脉血的饱和度可以判断有无右至左的分流。
如法乐氏四联症(要除外其他可以降低血氧饱和度的情况)3、计算心排出量及分流量:(根据动、静脉血氧含量之差及每分钟耗氧量,按Fick提出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心排血量。
肺动脉高压的右心导管检查
心导管检查
1
适应症及禁忌证
2
设备及人员
3
术前准备及处理
4
心导管术方法
5
心导管术的附加实验
6
并发症的预防处理
适应症
(一)诊断性导管术
复杂型CHD的诊断; CHD伴重度PAH;手术?药物? CHD术后的效果评价; 电生理检查及心肌活检;
(二)介入性导管术
禁忌证
未控制的感染 未改善的心功能不全 未控制的室性心律失常 未纠正的低钾血症 洋地黄中毒
CHD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一)症状:大量左向右分流引起肺充血、 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表现为喂养困难、 呼吸急促、多汗、生长发育迟缓,易患支 气管炎、肺炎。
(二)体征:早期心前区隆起、收缩期杂 音,P2亢进;晚期心前区杂音减轻,P2更 亢进,活动后紫绀。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厚劳 损,右心房增大。无特异性。 (二)胸片:右房右室大、肺动脉段突出, 肺动脉外支血管纤细稀疏。对中重度PAH 有诊断价值。 (三) 心脏超声心电图 :最重要的无创性 检查,定量估测PAH,标准≧40mmHg。
(三)堵塞试验:介入封堵试验、肺动脉环 扎术。
CHD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分期
结合左向右分流量和肺血管阻力进行分期
(一)左向右分流期: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 血流量(Qp/Qs)≥1.5,PAR<10wood,为 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期,可行手术或介入治疗。
(二)双向分流期:Qp/Qs介于1.0~1.5, PAR>10wood,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均 明显升高,不适合行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通过降低肺动脉压力药物治疗后由手术机会。
设备及人员
心导管室装备 心导管及附件
右心导管术-心脏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起点ppt课件
临床应用与推广
然而毕竟还是有人理解和欣赏这项技
术。1930年Klein报告施行11例右心导管 术,包括把导管送入到右心室和用Fick 的方法测定心排血量,两例无心脏病者 测定结果分别为4.5和5.6升/分。
1932年Padillo等报告施行两例右心
导管术和测定心排血量的结果。
其后作系列研究和临床工作的是
介入治疗先心病
1966年Rashkind和Miller用带球囊心导管施
行房间隔缺损成形术,作为完全性大血管错位 姑息性治疗。
1971年Porstmann施行经皮未闭动脉导管封堵
术所用封堵器由塑料海绵发展到双面伞、蘑菇 伞。
1976年King用双伞闭合器经静脉封堵心房间
隔缺损,发展到蘑菇伞。
介入起博、复律、除颤治疗
1964年,Lagergren报告用经静脉导管
电极的埋藏式永久起搏。
1988年Saksens等报告用经静脉3根导管
电极系统安置埋藏式自动除颤器,以后 发展为自动复律除颤器(AICD)、 AICD-CRT等的安置术。
介入治疗心力衰竭
1990年Hochleitner等报告用双腔起搏
历史上第一张右心导管照片
输尿管导管顶端到达Forssmann右心房的照片
此后2年时间里Forssmann继续进行
右心导管术的研究,包括6~9次在他自 己身上作试验。
但心脏导管术的安全性及其潜在价
值,始终未能得到他当时同事们的理 解,Forssmann只好放弃研究,改而 从事泌尿外科工作。
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Adolph Fick提出
用心脏导管术可测定心排血量的方法。
Fick A:Uber die Messung des Blutquantums in den Herzventrikeln.Sitz der Physik-Med ges Wurtzberg 1870
肺动脉高压与右心导管检查
肺动脉高压与右心导管检查
肺动脉高压与右心导管检查
& Eu第r5页Resp J
血流动力学指标
肺动脉高压与右心导管检查
第6页
最新肺高压临床分类
(第四届世界肺高压研讨会 – Dana Point, 加利福尼亚 – 年2月)
1. 肺动脉高压(PAH)
1.1. 特发性 PAH 1.2. 遗传性
1.2.1. BMPR2 1.2.2. ALK1, endoglin (伴随/不伴HHT) 1.2.3. 未知 1.3. 药品和毒物引发 1.4. 相关性原因所致: 1.4.1. 结缔组织病 1.4.2. HIV感染 1.4.3. 门静脉高压 1.4.4. 先天性心脏病 1.4.5. 血吸虫病 1.4.6. 慢性溶血性贫血 1.5. 新生儿连续肺高压
第24页
右心导管检验在我国情况
我国当前右心导管检验普及率极低
➢ 医生对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验在肺高压患者诊疗 治疗中意义缺乏认识;
➢ 过分担心右心导管检验危险性; ➢ 缺乏标准右心导管检验技术和操作规范; ➢ 患者对右心导管检验恐惧,依从性差;
肺动脉高压与右心导管检查
第25页
肺高血压 – 右心导管 vs. 超声心动图
2. Nicod,et al. Pulmonary angiography in severe chron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n Intern Med. 1987 Oct;107(4):565-8.
手术讲解模板:右心导管术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术前准备:
②换能器-监视器凋零:测量前应将换能器和监视器调零,并在监测过程中 每4h调零一次,方法如下,见图2。 A.将换能器置于患者右心房水平,打开换能器的通气开关。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术前准备: B.按下监视器零点控制按钮,取得零点, 调节监视器的扫描曲线,确定零点。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手术步骤: ③分别按下“指示剂温度”和“血液温度” 按钮,测定指示剂和血液温度。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手术步骤: ④向计算机输入正确的计算常数,常数的 数值可在导管包装上查见。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手术步骤: ⑤抽吸10ml指示剂液体,按下“心排出量” 按钮。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手术步骤: ②当导管抵达右心房后,将气囊充盈至 0.8ml~1.0ml,应观察到右心房压力波, 有一个a波、一个v波,有时尚可见c波。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手术步骤:
③在严密监视心电图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情 况下,将导管轻轻送至右心室,可见右心 室压力波形,为一种波幅较大的波形,较 高的收缩压力波形和较低的舒张压力波形。
右心导管术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右心导管术
科室:心胸外科 部位:胸部 麻醉:局部麻醉
手术资料:右心导管术
概述:
1929年Forssmann首次进行了右心导管检 查。1941年Coumand和Richards经右心导 管测定了人的心排出量。之后,右心导管 检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953年 Rochester大学的Lategola和Rahn在进行 动物实验时为了堵塞某些肺动脉分支,首 先使用了头端带气
手术禁忌: 2.穿刺部位感染,应更换穿刺部位。
右心导管术-心脏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起点
循环阻力测定
体循环阻力=主动脉压力-右房压力/心排 量 肺循环压阻力=肺动脉压-肺毛压/肺血流 量 正常人肺阻力小于2Woods,如大于6Woods 时,考虑为高阻力型,不再行分流封堵或 外科手术。
分流测定
血氧测定法:腔静脉、右房、右室、肺动 脉血氧差不应超过8%。如大于8%,可能存 在左向右分流。 如左房、左室血氧小于95%,可能存在右向 左分流。
国生理学家Otto Frank和1918年英国生 理学家Ernest Henry Starling取得心脏 生理学的研究成果;1918年英国生理和 药理学家Henry Hallett Dale取得药理学 的研究成果,他于1936年获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
人体实验研究
1929年工作于柏林附近Eberswald的一家医院,
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心室病灶,治 疗室性心动过速。
其他消融能源:冷冻、超声、激光等各
有特定导管。
1994年Swartz用心房内膜线性射频消融
治疗心房颤动。
1997年Haissaguerre用心房、肺静脉、腔
静脉、冠状静脉窦点状消融和肺静脉节段 性隔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其后Pappone 用环状消融隔离肺静脉或腔静脉,成功率 最高达90%以上。
各种介入诊断法
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发展了选择性心
血管造影,特别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 影(1959年Sones);还有心腔内心 电图、房室束电图、心腔内心音图、 选择性染料、氢离子和温度稀释曲线 以及心脏电生理检查等。
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了带球囊的
心导管术,特别是Swan-Ganz(1970 年)带球囊自动漂浮心导管术,X线 透视可监测左、右心充盈压、心排血 量等,尤其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时血 流动力监测。
右心导管术
第60章右心导管术一、右心导管检查的目的1.测定肺动脉压力和计算肺动脉阻力,判断有无肺动脉高压以及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性质,为手术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2.协助超声心动图完成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了解其分流水平、分流量及心功能状态;3.测定肺毛细血管嵌顿压,结合左心室压等测量判断心功能情况;4.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和术后评价治疗效果;二、右心导管检查的适应证1.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估测收缩压>50mmHg);2.超声诊断不明确的肺血多先心病,需协助诊断或鉴别诊断;3.分流性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需判断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性质;4.心力衰竭需测定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判断心功能情况;5.心脏移植前后判断心功能及全肺阻力情况;6.可行介入治疗的左向右分流性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介入治疗前后;三、器材准备1.导管导丝:右心导管术常用的导管包括5-6F端侧孔导管、猪尾导管、端孔导管、Swan-Ganz导管、其他气囊-漂浮导管等。
一般仅用导管就能完成右心导管术、但有时需导丝配合完成,常用的导丝为150cm长、0.035英寸或0.038英寸的普通直头导丝、“J”型头导丝或普通泥鳅导丝。
2.静脉穿刺针、5-6F静脉或动脉鞘管。
3.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心电图、压力变化。
4.血气分析仪:用于及时测定取血样本的血氧饱和度。
四、操作步骤1.术前准备:右侧腹股沟区备皮,建立静脉通路,婴幼儿及不能合作儿童需请麻醉师协助进行基础麻醉。
2.静脉穿刺: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cm、股动脉内侧0.5cm处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穿刺右股静脉,穿刺成功后将J型导丝送入穿刺针内,并循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及外鞘,随后撤去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将外鞘保留入股静脉内,并用肝素盐水冲洗鞘管。
如有特殊情况(如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穿刺股静脉不能完成检查者,可穿刺右侧颈总静脉或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
右心导管检查在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
右心导管检查在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右心导管(RHC) 检查是一种将心导管经外周静脉送入右心及肺动脉,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检测的导管技术。
RHC 检查的临床经验可以追溯到1929 年Forssmann 医生在自我插管可行性实验中的首次应用。
1970 年Swan 和Ganz 医生引入肺动脉导管( PAC) 技术应用于即时床旁监测,此后肺动脉导管也常被称为Swan-Ganz 导管或漂浮导管,并在临床迅速推广。
早期在临床中获取的关于RHC 检查的知识提高了人们对不同临床条件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损伤的理解,并确立了其在肺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核心作用。
如今,RHC 检查是诊断肺动脉高压(PH) 的金标准。
PH 定义为静息状态下平均肺动脉压力( mPAP) ≥25 mmHg 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由多种异源性疾病( 病因) 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引起肺血管阻力( PVR) 和肺动脉压力( PAP) 升高,继而发展为右心衰竭甚至死亡。
除了用于诊断外,RHC 检查还可提供血流动力学损伤程度的有用信息,有助于评估对治疗的反应性及判断预后,从而为制定PH 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总言而之RHC 检查贯穿了PH 诊治的全过程。
然而,并非所有的疑诊患者都愿意接受RHC 检查。
不进行RHC 检查的原因可能包括患者缺乏关于RHC 的科普知识、费用及对RHC 检查有创性相关风险的认识等。
虽然RHC 检查不是常规检查,但它仍是诊断PH 的金标准。
一、RHC 检查概述尽管RHC 检查是一项侵入性检查,但随着心导管及造影技术的进步,与导管术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甚至危及生命的风险已有所降低,在充分考虑了潜在的生命危险并采取相应措施的前提下,PH 患者可较安全地进行RHC 检查。
为了获得准确和可重复的信息,并尽量减少与操作相关的风险,RHC 检查应在专业中心由受过培训和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进行。
RHC 检查可在X 线透视或非透视的条件下进行,通过右股静脉或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将右心导管/漂浮导管经外周静脉送入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
右心导管术
第60章右心导管术一、右心导管检查的目的1.测定肺动脉压力和计算肺动脉阻力,判断有无肺动脉高压以及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性质,为手术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2.协助超声心动图完成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了解其分流水平、分流量及心功能状态;3.测定肺毛细血管嵌顿压,结合左心室压等测量判断心功能情况;4.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提供血流动力学依据和术后评价治疗效果;二、右心导管检查的适应证1.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估测收缩压>50mmHg);2.超声诊断不明确的肺血多先心病,需协助诊断或鉴别诊断;3.分流性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需判断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性质;4.心力衰竭需测定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判断心功能情况;5.心脏移植前后判断心功能及全肺阻力情况;6.可行介入治疗的左向右分流性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介入治疗前后;三、器材准备1.导管导丝:右心导管术常用的导管包括5-6F端侧孔导管、猪尾导管、端孔导管、Swan-Ganz导管、其他气囊-漂浮导管等。
一般仅用导管就能完成右心导管术、但有时需导丝配合完成,常用的导丝为150cm长、0.035英寸或0.038英寸的普通直头导丝、“J”型头导丝或普通泥鳅导丝。
2.静脉穿刺针、5-6F静脉或动脉鞘管。
3.多道生理记录仪:监测心电图、压力变化。
4.血气分析仪:用于及时测定取血样本的血氧饱和度。
四、操作步骤1.术前准备:右侧腹股沟区备皮,建立静脉通路,婴幼儿及不能合作儿童需请麻醉师协助进行基础麻醉。
2.静脉穿刺: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cm、股动脉内侧0.5cm处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穿刺右股静脉,穿刺成功后将J型导丝送入穿刺针内,并循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及外鞘,随后撤去导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将外鞘保留入股静脉内,并用肝素盐水冲洗鞘管。
如有特殊情况(如下腔静脉肝段缺如)穿刺股静脉不能完成检查者,可穿刺右侧颈总静脉或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心导管检查术
1.目的
是将心导管插入周围静脉后,沿静脉送至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以了解上述各部位的压力、血氧含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三尖瓣膜病变部位及程度,以明确诊断,确定手术和治疗
2.适应症
2.1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2.2风湿性瓣膜病者施行人造瓣膜替换术前。
2.3缩窄性心包炎者。
2.4术前需了解肺动脉压和肺动脉阴力者。
2.5需动脉内溶栓或栓塞治疗者。
3.禁忌症
3.1急性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动脉内膜炎者。
3.2急性心肌炎和风心病活动期..
3.3严重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者。
3.4黄中毒和未纠正的电解质紊乱。
3.5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者。
4.用物
手术器械:同静脉切开,带针芯的穿刺针(16或18号),2ml注射器、10ml注射器,心导管;成人常用6F~8F,儿童用4F~6F; 血氧含量测定装置,除颤器,心电图机;2%利多卡因,急救药(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可拉明),造影剂(76%泛影葡胺)。
5.病人准备
5.1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清检查的目的及易发生的问题。
5.2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做好心理护理,必要时于术前一日晚给予镇静剂。
5.3根据检查的需要备皮,一般为双上肢或双侧腹股沟。
5.4需行造影术者,术前一日行碘过敏试验(30%泛影葡胺1ml静脉注射)。
5.5全麻患者术前当日晨禁食,水。
6.方法
6.1患者平卧于血管造影手术台上,连接心电监护仪,建立静脉通道,选择易穿刺的血管,常规消毒皮肤。
6.2行静脉穿刺后,将心导管顺血流方向缓缓送入右心房一右心室一肺动脉—左、右肺动肺——直至肺小动脉的末梢,然后逐步将心导管抽出。
在抽出过程中,依次在肺微血管、肺动脉,右心室以及腔静脉处测量压力并记录,同时采血行血氧含量的测定。
6.3撤出心导管。
6.4静脉穿刺处压迫止血15分钟后加压包扎,以防渗血。
7.注意事项
7.1手术中随时保证心导管内输液通畅,避免血液凝固,在采血及测压后尤需注意。
7.2送心导管手法宜柔和,尽量避免刺激静脉。
7.3导管进入心腔内,应密切监护,如有心律失常应及时处理。
7.4心导管在心腔内不可打圈,以免导管在心内扭结。
导管在肺小动脉内存留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
8.护理
8.1术后卧床休息24小时,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心率及心律变化。
8.2观察伤口有无疼痛、肿胀、渗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