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种子变成了幼苗——植物成长的奥秘教案

种子变成了幼苗——植物成长的奥秘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课以“种子变成了幼苗——植物成长的奥秘”为主题,在学生已经掌握植物的生长发育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植物成长的奥秘,在对比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探究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引导学生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和科研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道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并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和原理。

2.掌握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特点,了解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提高其科学研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种子发芽的过程和原理。

2.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特点,分析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词语:“植物”、“成长”,请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他们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二、讲授1.种子发芽的过程和原理引导学生回忆种子发芽时所需的条件以及发芽的过程,介绍种子内含的物质和植物对光、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响应,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种子发芽原理。

2.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特点以及不同因素对生长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特点,以及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包括光、水分、温度、土壤、营养等因素。

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生命周期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观察田野植物带领学生到校园周围的田野或草坪观察常见的野生植物,记录它们的名称、叶子、花、果实等特征,从而了解天然植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培养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三、实践1.发芽试验在教室内装置一个发芽盒,让学生制作“观测种子发芽过程”的记录表,并进行种子的发芽实验,记录发芽率、发芽时间等数据,让学生自己分析结果,寻找导致发芽率较低的原因,共同发掘种子发芽的机理。

2.植物生长环境模拟实验在教室内设置不同条件区域,如水分区、光线区、温度区、营养区等,让学生自己制作观察记录表,实地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特点和环境因素的认识。

教科小学科学三下《1.4.种子变成了幼苗》word教案(7)

教科小学科学三下《1.4.种子变成了幼苗》word教案(7)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种子变成了幼苗一、教材简析:种子出土以后,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这时种子发育成了幼苗。

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风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与“我们先看到了根”的编写思路相同,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动。

一是交流前三周观察、记录到的风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交流生长了四周的风仙花的样子。

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植物的子叶已经脱落,并且长出了许多真叶,而且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在长高长大。

人在生长的过程中是需要水分和食物的,这是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认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是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但它们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教科书将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活动聚焦到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的变化和植物叶的生长变化上,就是为了引领学生关注并解决植物所需“食物”的问题。

二、教学背景:植物是利用叶子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

但是要想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通过收集和阅读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叶为植物提供食物”,的教学内容,就是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来获得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的。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2.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2.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2.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三年级学生即将学习本学期的科学知识——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在该知识点中,涉及到了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

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过程的理解,本堂课将围绕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展开。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学生能够理解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

2.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3.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内容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辨不同种子生长的过程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通过图片或录制的视频,介绍种子生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表达对该过程的思考和想法。

2.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思种子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每一个步骤所对应的内容与所需的知识。

第二步:观察实验1.对比不同种子发芽的时间,让学生关注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

2.配合种子发芽的情况,让学生绘制实验记录表格,并完成实验报告。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确定种子变成幼苗的关键因素。

4.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植物生长的知识,学生提出问题并探讨探讨。

第三步:巩固与扩展1.教师出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图,帮助学生复习植物的生长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思考不同植物之间各自的特点。

4.教师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自然现象,并帮助学生整合这些发现。

教学时间与地点本次公开课的实施时长计划为60分钟,地点为教室。

二、教学反思科学知识的引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先模糊的接触到新的知识点,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成为了主动者,进行了一次观察实验,以自己亲身的经验感受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过程,使学生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在教学内容呈现的环节,通过实验记录,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梳理整个实验过程,理解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

种子变成了幼苗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种子变成了幼苗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种子变成了幼苗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使学生掌握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过程的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

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过程。

2.教学难点:种子发芽过程中环境因素的作用。

种子发芽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种子发芽的条件(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颗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

(二)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1.老师提出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种子发芽需要水分、温度和空气等条件。

3.老师演示种子发芽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

(三)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发芽过程。

2.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交流分享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种子发芽的过程。

第二课时: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变化(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颗发芽的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变化。

(二)探究种子发芽过程中的能量转换1.老师提出问题:种子发芽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换的?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种子发芽过程中,能量从种子内部转移到外部。

3.老师解释能量转换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种子发芽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三)观察记录种子发芽过程1.学生继续观察记录种子发芽过程,关注种子发芽速度、颜色变化等。

2.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交流分享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分享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变化。

第三课时:种子的成长(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颗幼苗,引导学生观察幼苗的外部特征。

(二)探究幼苗成长的条件1.老师提出问题:幼苗成长需要哪些条件?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幼苗成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条件。

3.老师演示幼苗成长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幼苗在不同条件下的成长情况。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一等奖种子变成了幼苗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一等奖种子变成了幼苗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一等奖种子变成了幼苗《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一等奖种子变成了幼苗》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一等奖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活动导入: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

(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种子变成了幼苗-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种子变成了幼苗-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种子变成了幼苗——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种子的基本特征和作用;2.能够观察和描述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3.能够理解和描述幼苗的外形特征和生长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和幼苗的外形特征;2.教学难点:幼苗的生长变化。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了解种子的基本特征和作用;2.发现和观察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3.描述和认识幼苗的外形特征和生长变化。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介绍种子的基本特征和作用;2.实验探究:观察和描述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3.小组讨论:分享幼苗的外形特征和生长变化。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可选择读一篇与种子变成幼苗相关的故事,或展示一些种子、幼苗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2. 知识讲解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介绍种子的基本特征和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如何变成幼苗?3. 实验探究1.学生将一些豆子放在棉花床上,并在上方注入适量的水,观察其变化情况;2.学生观察后,描述和记录这些豆子变成幼苗的过程;3.学生进行组内分享和对比,分析和总结豆子变成幼苗的共同特点。

4. 课堂练习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出示一些相关的图表和问答题,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

5. 小组讨论1.分成小组,探讨和记录幼苗的外形特征和生长变化;2.整合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共同讨论幼苗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因素。

五、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过程;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思考和感想;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和讨论结果,适当补充和调整教学计划。

六、家庭作业1.搜集和整合幼苗的图片和信息,并将其记录在日记本中;2.观察家中或学校里的花卉和植物,绘制它们从种子到幼苗生长的过程和变化。

《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2

《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2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DOC范文整理】

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DOC范文整理】

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活动导入: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师:组织学生交流。

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师: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师:板书: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师: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种子变成了幼苗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两篇)

小学科学《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两篇)

《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到现在为止,距离学生的凤仙发芽已经有4周左右的时间,很多幼苗都长出了更多的镶嵌排列的比较茂盛的叶子,孩子手里有了部分关于凤仙花幼苗生长发育的记录。

建议:如果条件不够允许,教师也可以重点培养一个小组,带领这个小组及时观察记录,保证有一组记录能够坚持下来。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或凤仙花课件、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学习评价:1.画一棵出土四周后的凤仙花花苗。

2.植物的绿叶那样平展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的原因是什么?《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种子出土以后,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这时种子发育成了幼苗。

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与“我们先看到了根”的编写思路相同,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动。

一是交流前三周观察、记录到的凤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交流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的样子。

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植物的子叶已经脱落,并且长出了许多真叶,而且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在长高长大。

人在生长的过程中是需要水分和食物的,这是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认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是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但它们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教科书将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活动聚焦到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的变化和植物叶的生长变化上,就是为了引领学生关注并解决植物所需“食物”的问题。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种子变成幼苗的过程和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2.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内容如下:(1)种子结构和功能(2)幼苗的生长过程(3)种子变成幼苗的条件3. 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通过放映有关种子变成幼苗的短片,引导学生对此课题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2)知识讲授①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种皮、胚乳、胚芽。

②幼苗的生长过程:发芽、出土、成长。

③种子变成幼苗的条件:充足的水分、养分和温度。

(3)实验活动①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到在充分的水、温度、氧气和通风的条件下的发芽过程。

②实现了探究、学习、实践三位一体的目标。

(4)课堂练习以园丁的视角,提出一些植物的种子竞争资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困境。

(5)总结归纳对本课程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进行思考练习。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所取得的成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课上形成了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和学习氛围。

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

在教学实验活动中,学生真切地参与到种子发芽的实验中,体验了种子生长的奇妙过程,探究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 存在的问题本堂课中的引入环节效果不够好,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引起。

在后续实验过程中,由于对实验装置的不熟悉使得操作时间变长。

而练习环节,我们没有全面预习学生的问题及时反馈。

3. 教学改进下一步中,我们将加强引入环节的设计,利用更具吸引力和的形式和语言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同时,练习和思考环节中的问题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加强预习,更好的发掘学生的问题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此外增加理论课讲授的细节完整度,加强实验感受的设计。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特点。

2.让学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发芽的种子、种子图片、种子结构模型、种子发芽条件卡片。

2.学具:放大镜、记录表、彩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发芽的种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种子是怎么变成幼苗的吗?”(二)探究种子结构1.教师展示种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种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吗?”(三)观察种子发芽过程1.教师展示种子发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种子发芽的过程是怎样的吗?”(四)了解种子发芽条件1.教师展示种子发芽条件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吗?”(五)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份发芽的种子和观察工具。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六)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七)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种子发芽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2.家长签字确认,下节课分享观察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和特点,以及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认真,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种子发芽条件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师展示一张种子的剖面图,指着图中的各个部分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图中的每一部分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可能会指出种皮、胚芽等,教师确认并解释每一部分的功能,如:“很好,种皮就像种子的‘外套’,保护里面的胚芽。

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活动导入:、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

(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师:板书: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案

《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活动导入: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

(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3-2-1-4种子变成了幼苗-研究性教案

3-2-1-4种子变成了幼苗-研究性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一单元第4课《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设计设计者:萧山区义桥镇第二小学郭杰【教材简析】种子出土以后,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这时种子发育成了幼苗。

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风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与“我们先看到了根”的编写思路相同,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动。

一是交流前三周观察、记录到的风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交流生长了四周的风仙花的样子。

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植物的子叶已经脱落,并且长出了许多真叶,而且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在长高长大。

人在生长的过程中是需要水分和食物的,这是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认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是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但它们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教科书将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活动聚焦到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的变化和植物叶的生长变化上,就是为了引领学生关注并解决植物所需“食物”的问题。

植物是利用叶子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

但是要想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通过收集和阅读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叶为植物提供食物”的教学内容,就是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来获得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的。

【学情分析】学生观察了种子和根以后,获得了关于植物生长的局部认识,本课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的整体认识。

由于学生体会到观察还可以看、听、摸、闻、量等,这种刚刚建立起来的感性认识方式,还是不牢固的,在本课中再次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观察种子的生长,以此巩固学生的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2019版教科小学科学三下《1.4.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4)

2019版教科小学科学三下《1.4.种子变成了幼苗》教案(4)

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活动导入: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

(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背景分析
到现在为止,距离学生的凤仙发芽已经有4周左右的时间,很多幼苗都长出了更多的镶嵌排列的比较茂盛的叶子,孩子手里有了部分关于凤仙花幼苗生长发育的记录。

建议:如果条件不够允许,教师也可以重点培养一个小组,带领这个小组及时观察记录,保证有一组记录能够坚持下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
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或凤仙花课件、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评价:1.画一棵出土四周后的凤仙花花苗。

2.植物的绿叶那样平展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