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愚公移山 课件PPT(2套)【八上部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愚公移山》(51页PPT)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 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
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 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 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 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 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 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今河南孟州 西
王屋山
现在河南省西北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第 面对
苦于
二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段 :
曲折,绕远
商量
开 “吾与汝毕力平险,
始
移
尽,全 险峻的大山
山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直
南岸
可乎?”杂然相许。
赞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河南省王屋山下 愚公移山的雕塑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第二段:开始移山。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课堂拓展 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下的愚公塑像
“愚公移山”的故事曾感动和启示过无数人, 但也有人说他傻。
湖北: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而武汉的东湖公 园也有一个大型雕塑——愚
2
大画家徐悲鸿有一幅名画叫做《愚公移山图》
毛泽东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愚公移山》,文中 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
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 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 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 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 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 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今河南孟州 西
王屋山
现在河南省西北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第 面对
苦于
二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段 :
曲折,绕远
商量
开 “吾与汝毕力平险,
始
移
尽,全 险峻的大山
山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直
南岸
可乎?”杂然相许。
赞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河南省王屋山下 愚公移山的雕塑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第二段:开始移山。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课堂拓展 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下的愚公塑像
“愚公移山”的故事曾感动和启示过无数人, 但也有人说他傻。
湖北: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而武汉的东湖公 园也有一个大型雕塑——愚
2
大画家徐悲鸿有一幅名画叫做《愚公移山图》
毛泽东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愚公移山》,文中 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课件:第23课《 愚公移 山》(5 1页PPT )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47张PPT)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 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 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具有鲜明的哲理 性或讽刺性,寓意深刻而含蓄。
读准下列字音
万仞( rèn ) 魁父( Kuífù )
曾 古义:还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险峻大山
1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 11.叩石垦壤 凿
成年男子 挖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13.而山不加增
更加增高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 (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聪明) 一厝朔东 厝:通“措” (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土丘)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 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具有鲜明的哲理 性或讽刺性,寓意深刻而含蓄。
读准下列字音
万仞( rèn ) 魁父( Kuífù )
曾 古义:还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险峻大山
1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 11.叩石垦壤 凿
成年男子 挖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13.而山不加增
更加增高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 (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聪明) 一厝朔东 厝:通“措” (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土丘)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47 张PPT)
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最新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共26张PPT)
①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 阳之北。 1.概括段意并分析作用。 段意:介绍王屋、太行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作用:交代故事背景,有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2.知识点: 方:方圆,指面积
阴、阳:山之南河之北称阳,山之北河之南称阴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 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 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作用:对比,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使 “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写劳力之少,工具之简陋,工作之艰苦,路途之遥。
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写作特色
•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 2. 对比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 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
请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及作用。
A愚公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而命名 写劳力之少,工具之简陋,工作之艰苦,路途之遥。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1.概括段意。
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并排除疑难,付诸行动
2.知识点: 多义词:且,焉 通假字:反
词类活用:惩,聚,毕,箕畚,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 (共92张PPT)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 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 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 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 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回顾了这两则短文,你能 发现它们在出处上和体裁上的 共同点吗?
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 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
其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 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 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
愚公移山
《列子》
面对门前的大山,一位年近九旬的老 翁居然决心与全家人“毕力平险”,对 此你怎么看? 1
认为愚的理由
1. 困难太大:山高、路远、人老、人少。 2. 不如搬家或修路。连美国一个幼儿园的小
朋友都说:干什么要移山呢?搬到我们加 利弗尼亚不就可以了吗? 3.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4. 破坏环境和生态,不如开发荒山,发展旅 游。……
大语文课件
42
认为不愚的理由
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 施,还懂得地理,是“知识型”农民。
---轻视、嘲讽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 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 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深明“可移之理”读出语气的坚定
神话结尾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 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第23课《愚公移山 》课件(共2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
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对比、衬托
17
5.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①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有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 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突出愚公的 高尚。 ②人物命名的颠倒,加重对比色调,同时增强讽刺效果。以愚公的大智大勇、 坚定执着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 ③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公”和“叟”是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公”是 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 于“老头子”。
示例①: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②“愚公移山”相关的成语(至少三个)和故事。
成语:精卫填海、矢志不移、水滴石穿。故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19
(2019年四川省广安市、2015年福建莆田市)文言文阅读。
【甲】《愚公移山》 【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 “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 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 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②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 能决,事又寝④。
16
4.愚公和智叟分别是怎样的人?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 确认识的智者形象。他大智若愚,坚信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的 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在移山的过程 中,他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令人可亲可 敬。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 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4张PPT)
滴水穿石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
绳穿”锯。木断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 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铁杵磨针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4 张PPT)
河曲智叟亡以应。 (连词,来)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而
河阳之北 “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样
之
跳往之 他
甚矣,汝之不惠 (助词,用在主谓
而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
面山而居
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
笑而止之曰 表修饰
重点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
传统中国画是在中国文人特有的观察 方式和 美学思 想引导 下的图 式体系 ,有着 与西方 绘画焦 点透视 完全不 同的散 点透视 之成像 特征。 散点成 像的构 图涵盖 了诸多 主观因 素,画 面基本 呈均衡 图式
点是形成画面视觉的最小亮点。它是 画面视 觉收缩 的地方 。有闪 动、紧 张、活 跃画面 的作用 。它一 般处在 画面视 觉集中 的位置 ,也可 呈散点 分布。 可以是 某种皴 法,也 可以是 物象。 只是视 觉面积 呈点的 状态。
《列 子》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生字、词,疏通文意。 3.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4.领会故事的寓意.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
绳穿”锯。木断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 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铁杵磨针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4 张PPT)
河曲智叟亡以应。 (连词,来)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而
河阳之北 “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样
之
跳往之 他
甚矣,汝之不惠 (助词,用在主谓
而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
面山而居
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 表转折
笑而止之曰 表修饰
重点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
传统中国画是在中国文人特有的观察 方式和 美学思 想引导 下的图 式体系 ,有着 与西方 绘画焦 点透视 完全不 同的散 点透视 之成像 特征。 散点成 像的构 图涵盖 了诸多 主观因 素,画 面基本 呈均衡 图式
点是形成画面视觉的最小亮点。它是 画面视 觉收缩 的地方 。有闪 动、紧 张、活 跃画面 的作用 。它一 般处在 画面视 觉集中 的位置 ,也可 呈散点 分布。 可以是 某种皴 法,也 可以是 物象。 只是视 觉面积 呈点的 状态。
《列 子》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生字、词,疏通文意。 3.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4.领会故事的寓意.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44张PPT)
毛:草木。
上页 返回 下页
深入研究(二)
愚公究竟 愚不愚?
认为“愚”的理由:
1. 困难太大,不如搬家或修路; 2. 移山倒别处,又挡住了别人的路; 3.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4. 破坏环境和生态……
认为不愚的理由:
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 施,还懂得地理,在那个时代是“知识 型”农民。
9.历史上无数的“山”都被“愚公” 们搬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历朝的改朝换代……
10. 若愚公“愚”的话,这样才算 “智”:不但山不移,家也不搬,路也 不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这三座大山也不推翻,日本鬼子也 不赶走,四化也不必实现……(归谬法)
思考: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 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 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 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 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
5.对愚公力量的评价不同。其妻 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 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DD.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
矛盾的一种幻想,反映了古代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时 期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愚公移山时年龄将近九十,所以智叟将“_______________ ___”作为理由阻止他,他的话句句含有______的语气,但愚 公反驳了智叟,他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是,其一、________ ____;其二、__________。结果在辩论中愚公获胜,文中的 __________就证明了这一点。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愚公移山》一文寓意深刻,作者以“智叟”来代表那些 _____________的人,用“愚公”代表_______________的人。 4.上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愚公为什么坚信大山可以挖平?用课文中的语句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从体裁看是______,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即人定胜天 的思想,也说明了______的道理。这也是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 意思,请写出与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意思 相近的成语二个 __________________
上页 返回 下页
深入研究(二)
愚公究竟 愚不愚?
认为“愚”的理由:
1. 困难太大,不如搬家或修路; 2. 移山倒别处,又挡住了别人的路; 3.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4. 破坏环境和生态……
认为不愚的理由:
1.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 施,还懂得地理,在那个时代是“知识 型”农民。
9.历史上无数的“山”都被“愚公” 们搬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历朝的改朝换代……
10. 若愚公“愚”的话,这样才算 “智”:不但山不移,家也不搬,路也 不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这三座大山也不推翻,日本鬼子也 不赶走,四化也不必实现……(归谬法)
思考: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 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 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 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 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
5.对愚公力量的评价不同。其妻 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 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DD.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
矛盾的一种幻想,反映了古代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时 期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愚公移山时年龄将近九十,所以智叟将“_______________ ___”作为理由阻止他,他的话句句含有______的语气,但愚 公反驳了智叟,他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是,其一、________ ____;其二、__________。结果在辩论中愚公获胜,文中的 __________就证明了这一点。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愚公移山》一文寓意深刻,作者以“智叟”来代表那些 _____________的人,用“愚公”代表_______________的人。 4.上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挖山的艰难和决心的坚定?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愚公为什么坚信大山可以挖平?用课文中的语句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从体裁看是______,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即人定胜天 的思想,也说明了______的道理。这也是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 意思,请写出与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意思 相近的成语二个 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2.《愚公移山》 (共23张PPT)
愚公之所以要移山,是痛感“塞”“迂”之苦,而 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 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 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 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 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 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 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 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 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课文利用智叟的短浅来衬托 愚公敢于正视困难,看问题的长远。
预习检测
识字注音,解释词语
rè n zēng chèn wú jī běn shuāng kuì cuò sǒu yōng
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通假字
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 名词作动词,面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动词,用簸箕和土筐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 难在何处?
①“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②“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③“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 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 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合作探究
本文是一篇寓言,它通过愚 公移山成功的故事告诉了我 们什么道理?
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敢于改造 自然,征服自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请你再次朗读课文并 谈谈本文的写作特色。
技法探究
写作特色
①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②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 “智”者并不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0张PPT)
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穷尽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通“无”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0 张PPT)
译文: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 破坏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 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 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 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 为什么愁挖不平(山)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提出疑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安放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文: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 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 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 达汉水南岸,好吗?”(全家人)纷纷表示同意。愚 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 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始一反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0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 愚公移 山》课 件(共20 张PPT)
译文: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 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三个(能)挑 担的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将土石)运到 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一个遗孤, 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 往返一次。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PPT优质课件
合作探究
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 以“愚公”“智叟”对 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 “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 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 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 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实为“鼠目寸光”。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 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的道理。
通假字
通“返”,返回
始一反焉(
)
通“慧”,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
)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
一厝朔东( “措”,放置 )
无陇断焉(
)
通“垄”,高地
字词释义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 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
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 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
西地区。
示纵横若干长度。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 落笔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 置等情况,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预示愚公 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神话中的大力神。 背。
放置、安放。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 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 同意吗?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的结尾呢?
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 (共2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杂然相许。
④“谋”译为“谋划” ⑤“汝”为假借,译为“你” “毕”译为“所有、尽”
⑥“杂”译为“纷纷”
6
翻译第二小节
• 其妻献疑曰:“以君 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 何?且焉置土石?”杂 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叩石垦 壤,箕畚运于渤海之 尾。邻人京城氏之孀 妻有遗男,始龀,跳 往助之。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18
二、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 将近 且 且焉置土石( 况且
) )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 焉
始一反焉( 语气词,加强语气 )
其妻献疑曰( 代词,他的,指愚公 ) 其 其如土石何( 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
惧其不己也( 代词,他,指愚公 )
19
以君之力( 助词,的 ) 跳往助之( 代词,指愚公 ) 之 甚矣,汝之不惠( 助词,无义 ) 虽我之死(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告之于帝( 代词,指这件事 )
1
2
作家作品
列子,名寇,列御寇,战国前期思 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奉 为“冲虚真人”。
《列子》现存8篇,其中著名的有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纪昌学射》。
3
礼乐、仁政 儒家 清净无为 道家 兼爱、非攻 墨家
中央集权、依法治国
法家
4
翻译第一小节
翻译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 仞。本在冀州之 南,河阳之北。
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 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 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 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 “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 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 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 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④“谋”译为“谋划” ⑤“汝”为假借,译为“你” “毕”译为“所有、尽”
⑥“杂”译为“纷纷”
6
翻译第二小节
• 其妻献疑曰:“以君 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 何?且焉置土石?”杂 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叩石垦 壤,箕畚运于渤海之 尾。邻人京城氏之孀 妻有遗男,始龀,跳 往助之。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18
二、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 将近 且 且焉置土石( 况且
) )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 焉
始一反焉( 语气词,加强语气 )
其妻献疑曰( 代词,他的,指愚公 ) 其 其如土石何( 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
惧其不己也( 代词,他,指愚公 )
19
以君之力( 助词,的 ) 跳往助之( 代词,指愚公 ) 之 甚矣,汝之不惠( 助词,无义 ) 虽我之死(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告之于帝( 代词,指这件事 )
1
2
作家作品
列子,名寇,列御寇,战国前期思 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奉 为“冲虚真人”。
《列子》现存8篇,其中著名的有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纪昌学射》。
3
礼乐、仁政 儒家 清净无为 道家 兼爱、非攻 墨家
中央集权、依法治国
法家
4
翻译第一小节
翻译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 仞。本在冀州之 南,河阳之北。
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 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 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 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 “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 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 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 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6张ppt)
2、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 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 难重重。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 文章又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疑问代词,译为“哪里”
如 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兼词,相当于“之于”,“之”代指“土块”、“于”译为“到” 杂 曰:“ 投诸 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众人纷纷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负、扛
遂 率 子孙 荷担者 三夫,
叩石垦壤,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
遗孤,孤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 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
换
通假字,同“返”
始 龀, 跳 往 助 之。 寒暑易节, 始一反 焉。
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纷纷
达 于汉 阴, 可 乎?”
杂然 相 许。
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凭借
用在否定词“不”前,加强 否定语气。“连....都.....”
其 妻 献 疑 曰:“以 君 之力, 曾 不能 损 魁父 之丘,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
“如……何”译为“把……怎么样”
①语言描写 ②对比手法
家 子孙:“杂然相许”。 人 妻子:献疑曰:“……且焉置土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课件(共28张ppt)
1. 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 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 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 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这篇寓言告诉我们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 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 一定能够胜利。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
寓
言
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
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神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
话
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
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 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 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 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 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 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 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3. 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 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 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 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 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 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區”的,“而 山不加增”。
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23 愚公移山 (共19张PPT)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 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高潮)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 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结局)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 残余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 一棵草都铲除不了, 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 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 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 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 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加大增高,还愁什么挖不平 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愚公移山
助词的
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停止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
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Fra bibliotek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断焉。 (结局)
同“措”,放置 向
语气词,“了”
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 他不停地干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 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 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 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 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6、文言句式: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记一记词义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 2.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二)一词多义 1.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副词) 且焉置土石(况且,连词) 2.焉: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呢,语气词) 无陇断焉(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 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结局)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 残余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 一棵草都铲除不了, 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 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 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 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 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加大增高,还愁什么挖不平 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愚公移山
助词的
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停止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
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Fra bibliotek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断焉。 (结局)
同“措”,放置 向
语气词,“了”
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 他不停地干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 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 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 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 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6、文言句式: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记一记词义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 2.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二)一词多义 1.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副词) 且焉置土石(况且,连词) 2.焉: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呢,语气词) 无陇断焉(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山而居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头。
4.这部分中,有哪些一词多义的词语?
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始一反焉 句末语气助词。 且焉置土石 副词,况且。 且焉置土石 哪里。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 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 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面,与“阳”相对。 小山名。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可译为“连……都……”。
如……何,把……怎么样。
精读细研
况且。 放置、安放。
合音词,相当于“之于”。 古地名。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哪里。 肩负、扛。
敲、打。
用箕畚装土石。
整体感知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 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 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 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 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将“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去掉,行不行? 为什么?
不行。“本”字说明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为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精读细研 3.这部分中,“方七百里”的“方”怎么解释?你 还知道“方”出现在文言文中其他的意思吗?
方:方圆,指面积。现代汉语中多指方向意。
方少时 “方”的意思是“当……时候”。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精读细研
1.第1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对象:太行、王屋两座山。
介绍了两座山的位置和高大。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列子 战国时道家。郑人。即列 御寇,亦称“圄寇”“圉寇”。 《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 贵虚。”“虚”即虚静、无为。 西汉刘向《列子序》谓“其学本 于皇帝老子”。被道家尊为前辈。
知识备查
知识链接
《列子》 《列子》相传是战国列御寇所著。《汉书·艺 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 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作 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旨意 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合。其中诏 号《列子》为《冲虚真经》,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注释有晋张湛注和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
精读细研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的家人对此持怎样的态度?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 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 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
精读细研
3.这部分中,有哪些词类活用的词语?
预习检查 读一读
háng
rèn chéng
太行 万仞 惩
sè rǔ zēng
塞汝 曾
zhū jī běn
诸 箕畚
hè shuāng chèn sǒu
荷孀龀 叟
kuì yōng wú
cuò shuò
匮 雍 亡 以应 厝 朔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整体感知
诵读指导
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要读出人物的不 同语气。文中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分别质疑愚公移山 的行为,但是质疑的目的不同,语气自然也就有差 别。其妻献疑,是出于关心的目的,担忧移山的艰 难,要读出关切的语气。智叟嘲笑愚公自不量力, 要读出讥讽与嘲笑的语气。
精读细研
愚公移山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 山在山西阳城、垣曲玉河南济源之间。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精读细研
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尽、全。
直。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
豫州,古地名,今河南
你,你们。多用于
黄河以南一带。
称同辈或者后辈。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
纷纷地。 赞同
提出疑问。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愚公移山
(共计2套课件)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亡羊补牢 杞人忧天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愚公 移山》。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辨析一词多义。(重点) 2.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分析故 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 3.感受愚公精神,培养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 (素养)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姓。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
季节。 同“返”,往返。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更替。
节,始一反焉。
语气词。
精读细研
译: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 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 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 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 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 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 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 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 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