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组织网络
第七章 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网络传播 自测题
第七章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网络传播自测题题目一: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作用大众传播是指信息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传递给大量受众的过程。
大众传播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1.广泛传播:大众传播可以迅速传递信息,并覆盖大量受众。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可以传播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
2.快速传递:大众传播具有迅速传递信息的特点。
通过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信息可以实时传递给受众,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3.影响受众: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信息可以直接传递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思想、态度和行为。
4.形成舆论:大众传播可以促成舆论的形成。
通过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公众可以形成对某一事物的共识或争议,形成对社会事件的评价和认知。
5.增进交流:大众传播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通过媒体传递信息,人们可以获取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进行交流和互动,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交流和舆论形成的重要平台。
在大众传播的背景下,人们可以获取到丰富多样的信息,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思维,对社会事件和现象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同时,大众传播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习惯,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题目二:组织传播的特点和意义组织传播是指信息在组织内部进行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组织传播具有以下特点和意义:1.内部沟通:组织传播主要是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信息传递。
通过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信息可以快速地传递给组织成员,促进组织内部的交流和协作。
2.传递指令:组织传播常常用于传递组织的指令和决策。
通过组织传播,管理者可以将组织的方针、政策和任务传达给员工,使得员工能够明确组织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3.促进协作:组织传播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协作和合作。
通过沟通和信息交流,员工之间可以共享信息和经验,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目的和意义
目的
深入探讨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原理、方法和实践,提高信 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组织内外部的沟通与协调。
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对于组织的 运营、管理、决策和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02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的定义
越文化和地域界限进行有效的传播。
02
社会问题多样化
随着社会问题的多样化,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需要更加关注社会议题和
公共利益。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3
环保意识的增强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传播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的传
播议题。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需要关注环保议题,倡导绿色生活和可持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定义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 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
信息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 组织目标,提高组织效率和 绩效,促进组织内部成员之
间的沟通和协作。
组织传播的形式包括正式和非 正式渠道,如会议、文件、报 告、内部刊物、电子邮件、社
交媒体等。
组织传播的特点
目的性
组织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目标导 向,旨在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日常 运营目标。
群体传播是社会群体内部成员 之间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 交流活动。
它涵盖了组织内成员之间的互 动交流,以及组织与组织、组 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
群体传播对于组织内部的沟通 协调、组织形象的塑造以及组 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群体传播的特点
互动性
群体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是 双向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
新媒体概论
精心整理新媒体概论第一单元新媒体理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第一节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新媒体”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技术研究所所长P .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7)。
2.3.4.5.6.7.8.9.1.2.3.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那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4.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议程设置的区别?P30①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②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5.分析新媒体带来的社会控制的弱化?P31第二节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7.创新扩散理论模型P37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8.创新扩散的过程:①获知:接触创新并略知其如何运作②说服:有关创新的态度形成③决定:确定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活动④实施:投入创新运用⑤确认:强化或撤回关于创新的决定9.技术接纳模型P39-P4010.计划行为理论模型P41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第一节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1.巴隆。
2.①②③3.4.5.6.7.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第一节网络人际传播1.网络人际传播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进行。
第二节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2.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群体传播是临时松散的非正式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活动,如BBS、同学录等。
3.网络组织传播网络组织传播是指正式组织内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传播活动,如企业内部局域网。
4.社交网站社交网站英文缩写为SNS,起源与美国,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在互联网领域SNS有三层含义:SocialNetworkService、SocialNetworkSoftware和SocialNetworkSite。
传播学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2012世界末日说
网络暴力第一案(姜岩的死亡博客)
网络集合行为的对策
(一)了解网络集合行为的诱发问题,从源头上抑制
网络集合行为的诱因和现实集合行为是一样的,因此,政
府及相关部门应重视互联网上民意的表达,开通相应的网络听
政平台,使用新媒介与普通民众互动,这是个很好的疏通和沟
通方法。
(二)提升网民媒介素养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包括(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 (3)群体归属意识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 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
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 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 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 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又区分为
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二)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
一个有效率、运作良好的群体的特征
1、气氛是非正式的、舒适的、轻松的。 2、每个人都能够参加讨论,但是只采纳中肯的意见来最
后完成任务。 3、成员能够完整地理解和接受任务或目标。 4、成员会互相倾听。 5、允许矛盾存在。 6、大多数决策的基础都是某种妥协。 7、批评是常见的、坦诚的和相对不那么刺耳的。 8、人们感到能够自由表达他们自己对群体运作和群体问
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
古代汉语的“组织”:“织纴组紃”或“树桑麻,习组织”。对其作 初步引申,如荀子所谓“人能群”以致驾驭强于己的牛马、唐代孔颖 达说的“文德能治民,如御马之执矣,使之有文章如组织”,都有利 用组织进行管理的含义。 机械或静态组织观:强调组织的结构性功能、标准化目标以及组织内 部的权力等级和制度化特征,但忽视构成组织结构的最活跃因素—— 人。 动态组织观:把组织视为充满人文生机活力的动态群体,突出了人的 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以及相互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保持积极的沟通态度对下行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正式渠道之水平传播
在组织权力系统中处于同层次的人们或单位之间的讯息(或信息) 流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水平传播节时高效,但无限制的水平传播可能破坏组织的权力系 统和造成信息过载的毛病。 水平传播的功能:
协调工作 解决问题 分享信息 解决冲突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说,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 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 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 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 保证的过程。 个人的观念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 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 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人 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 份。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 (Me)”之间的互动过程。主我是创造者、创始人,是冲动的、 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客我是社会的代表, 是主我所思考的客体对象,是在其它时间和地点想到的自我。 客我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和博奕阶段。 有了这三个阶段,一个内在化、社会化的客我就形成了。
传播理论学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 流言有自然产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 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 消息或信息。
流言研究的四种视角
线性范式 心理学范式 社会学范式 诠释学范式
I.线性范式
1902年由斯德恩(William Stern)开创 1940年代阿尔波特和波斯特曼(Allport and Postman)
权力结构在组织中得以实现,并且指导决策过 程。
组织文化理论
组织成员创造并维持组织现实(reality)的共 享意义,这导致他们更好地理解组织的价值。
符号的使用和解释对于组织文化来说至关重要。 不同的组织,其文化不一样,她们对行动的解
释也不一样。
组织文化的象征符号
仪式表演
– 个人仪式——检查语音邮件或电子邮件,任务仪式—开罚单、收费, 社会仪式——快乐时光聚会,组织仪式——部门会议、公司野餐
II.心理学范式
心理分析
– 荣格在1910年分析了一个女子学校中师生关系的 流言。
– 荣格:流言之所以被传播,是因为它契合了某种早 已“存在于空气中”的东西
社会心理学
– 费斯廷格:流言产生的原因是群体的认知不协调
III.社会学范式
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角度来研究流言,并注 重研究流言产生的社会环境
reality) 群体产生一定的价值观 个体产生群体身份认同:我们 vs. 他们
群体传播的黑暗面:群体思维
前提假设:
– 群体中存在产生高度凝聚力的条件。 – 群体问题的解决基本上是一个统一行动的过程。 – 群体和群体决策通常比较复杂
促进群体思维产生的三个条件
– 决策群体具有高度凝聚力 – 群体所在环境的结构特征:群体与外界隔绝、缺少公正的领
《传播理论》笔记(小约翰)
《传播理论》笔记目录第一篇探求的本质和理论第一章传播理论和传播理论研究………………………………第二章理论的探索过程…………………………………………第二篇传播理论介绍和研究第三章系统理论………………………………………………….第四章符号和语育理论…………………………………………第五章话语理论………………………………………………….第六章讯息产生理论……—……—………—…………………第七章讯息接收和处理理论……………………………………第八章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戏剧主义理论和叙述理论………第九章社会和文化现实理论…—………………………………第十章经验和阐释理论…………………………………………第十一章批评理论……………………………—………………第三篇传播和语境第十二章关系中的传播………………………………………第十三章群体决策中的传播…………………………………第十四章传播和组织网络……………………………………第十五章传播和媒介…………………………………………第四篇结束语第十六章传播理论的作用和局限性…………………………《传播理论》斯蒂文·小约翰第一章传播理论和传播理论研究一.“传播理论”任何对一种经验做出解释和阐述的尝试就是一种理论,即一种关于某些事件题目产生的思想。
“传播理论”可用于专指某一理论,或也可用来指与传播过程相关的全部理论中集体的智慧结晶。
它使我们变得能力更强,更具有适应性,我们可用更灵活、有用、敏锐的方式对待事物做出解释。
学习它最基本的理由是它们提供了一套观察有用的新事物的结果。
二.传播学的兴起对传播进行学术研究的强烈兴趣始于一战,当时技术和文化的提高使得传播成了人们关注的题目。
20世纪进步人士所主张的和实用主义的大众哲学又给它推动力。
公共信息的政治影响激进了对宣传和公众论的研究。
与此同时,社科在发展,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成了传播学的先导,30y在社会学方面的大部研究关注的是传播对个人和社区的影响方式。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群体意识与群体传播的关系: 群体意识的形成是群体传播作用的结果。群体传播
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已经形成的群体意识有修整和制约作
用,从而形成新的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对 于群体传播也会产生相应的作用。
第一节、群体传播
(2)群体规范(Group Norms)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在某种情境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的期望。
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 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 行为模式;
第一节、群体传播
群体规范的影响力: 对群体成员形成压力,迫使他们的反应趋向一
致。如果个体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与群体中其他人的
看法很不一致,他就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驱使他 与其他保持一致。
第一节、群体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群体的功能:社会功能 (1)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即部分社会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
连续性得到保证; (2)群体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集中分散的个人力 量,推动社会发展。
第一节、群体传播
(3)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参加 群体的基本动机之一; (4)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5)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第一节、群体传播
被试与其他群体成员都围桌子坐下后,实验 者依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两张卡片中, 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真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 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被试的任务,是在每 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三条编号依次为1.2.3的 比较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
第一节、群体传播
实验开始后,头两次比较平静无事,群 体的每一个成员都选用同一条比较线。作为 第6号(第6个进行判断)的真被试开始觉得 知觉判断很容易、很快。
公共关系学 第七章
权威媒体比普通媒体更有影响力 权威媒体更注重考虑信息有无新闻价值
考虑经济性
最重要是适合
二、新闻和公共广告 (一)新闻公报
也称新闻稿,是公共关系人员向新闻媒
体投送的文字资料 写作上要求尽量符合新闻机构的要求, 省区反复修改的时间
1.确定新闻主题
公关人员要确定组织内部事件是否具有
(一)新闻公报
6.新闻公报的主体部分
围绕5W1H开展
对导语的补充、说明
7.新闻公报的结尾
一般由作者发表评论,提出能发人深思的
结论 客观、主观
(二)公关广告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广告,它不是直接宣
传企业的某种产品,而是推销组织的形 象 1.公关广告与商品广告
都属于付费宣传活动,都需要借助大众传
其他负责人对问题回答有所分工
(4)准备报道提纲和答案重点
提前分发给记者
安插“内部记者”
2.新闻发布会的准备工作
(5)准备好会场
(6)会议主持人做好准备工作
一般有公关部负责人担任,控制会场气氛
(7)准备辅助工具 (8)安排好记者活动
记者的参观、访问、摄影,宴会,外地记
者的食宿交通
(二)策划媒介事件
又叫制造新闻,只有意识、有目的、有
计划地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有效地展 开一系列宣传组织形象的活动,以便引 起新闻媒介的广泛报道 “巴纳姆”事件
策划过程中要注意
选择公众的兴趣点 社会热门话题 形式必须新颖 事先进行充分的舆论准备
充分利用名人效应 公关人员平时应该与各方名人及其周边的人保持良
内容
领导人致辞
配以图片,一把安排在材料首页,强调材料的权
威性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传播学概论 教学PPT课件
• 对外部传播活动的作用:群体规范与说服观点一致,则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加强说服 效果;群体规范与说服观点相离,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衰减,甚至唤起 “自卫”行为。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暧昧性 ✓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来自正规渠道的现有证据的信息(如大众传播报道、权威部门信息发布)不足、状况
• 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他在《模仿的法则》(1890)一书中认为, 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模仿分为 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
• 群体模仿:更多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 匿名性:集合行为使人淹没在人群中,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 集合行为中有着特殊的传播机制,其特殊性表现为—与人类正常的、有理性的传播行
为相比,更具有非理性。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主要有: 第一种: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的特点:信息本身的传播,伴随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 暗示:不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 群体暗示:更接近催眠暗示,表现为一味地盲信和盲从。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
• 群体规范的作用:(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 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作用:排除偏离性意见,控制群体内意见分歧和争论,保证群体 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传播学1.3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是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
1、组织内人际传播:交谈、私人交往; 2、小团体传播:联谊会
B、非正常渠道:Com.
★非正常渠道(grapevine:葡萄藤)的传播特点:
1、它是人际互动的一种形式; 2、随机传播、传播速度快; 3、具有穿透性、信息量大;
4、以口头传播为主,消息失真可能性大;
C、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群体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
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能否顺应多数意见,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规范和基本
价值与社会是否相容的一种“检验”。
C、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Com.
【趋同心理】:
又叫遵从性,指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 一致,避免因孤立而受到的群体的制裁的心理。
组织内传播的信息管理层次:
操作层(基层):收集、处理、记录有关日常工作过程中
组织资源的取得和支出的信息; 战术层(中层):监督、控制和分配资源所需的信息; 战略层(高层):提供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A、正常渠道:
★正式/常渠道:
指信息沿着一定的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
程。其传播形式可以分为:
1、 横向传播:组织中的横向角色关系决定了横向传播; 2、 纵向传播:组织中的上下级关系决定了纵向传播;
C、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Com.
A、群体传播:Com.
【群体传播】: 也称作团体传播,小群体传播,是指人们
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
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 层次。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 现的过程。
B、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
【群体意识】:
就是参与群体的成员的共同的意识,包括: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情感:个人情感和“我们”的情感; 3、群体归属意识:成员因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 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三、集合行为中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 集合现象。(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自发游行 集会等)自发的反常现象,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 形态出现,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 1、结构性压力(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物价 不稳/政治动荡/种族关系恶化引起的不安) 2、触发性事件(如流言可能引起的骚乱)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传播机制非正 常化
——组织内的群体传播渠道。这一 渠道包括自行组织的小组和团体,以及 聚餐、出游、联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等。
——组织内的网络传播渠道。这一渠 道包括组织内部的Intranet论坛交流 和组织成员在Internet中发布的关于 组织的信息和展开的交流等。
●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的特点 ——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平行、双向的。 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参加的组织成 员没有地位高低,是平等的,交流多是 面对面的方式,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 己的观点。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三)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 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 从事某种行为。 接受与否,取决于受传者的理性判断。集合行为的 暗示更接近催眠暗示,受传者表现为一味的盲信 与盲从。 群体感染 观念、情绪或者行为在暗示机制下作 用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流言的特点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3、流言中伴随大量的谣言(谣言是指有意凭
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案例 分析: 非典中的流言分析
条件:2003年春天非典(紧张) 媒体集体失 语(而后集体爆发)+触发性事件 关于流言的N个版本 特点:一、“神童道出逃避灾难的神喻” 二、重视特殊时间(“立夏”) 三、服用特定食物进行保健
传染病防治组织网络
传染病防治组织网络传染病,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
从古老的瘟疫到如今的新型病毒,它们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为了有效地应对传染病的挑战,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传染病防治组织网络至关重要。
传染病防治组织网络是一个由多个部门、机构和人员协同工作的系统。
它涵盖了从政府部门到医疗卫生机构,从科研单位到社区基层组织等各个层面。
在这个网络中,政府部门起着统筹规划和协调指挥的关键作用。
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负责制定传染病防治的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
他们会根据疫情的发展态势,调配资源,组织各方力量进行防控工作。
同时,政府部门还承担着信息发布和公众沟通的重要职责,确保公众能够及时了解疫情的最新情况和防控措施,从而消除恐慌,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医疗卫生机构则是传染病防治的核心力量。
医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单位在传染病的监测、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方面发挥着专业的作用。
医院负责接诊和治疗传染病患者,疾控中心承担着疫情的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样本检测和分析等工作,卫生监督所则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场所的传染病防控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科研单位在传染病防治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们致力于传染病的病原学研究、疫苗研发、药物研制等工作。
通过深入的科研探索,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科研人员迅速开展病毒的基因测序和传播机制研究,为疫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社区基层组织在传染病防治组织网络中起到了“最后一公里”的作用。
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排查外来人员、组织环境消毒等工作,将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家庭和个人。
他们与居民密切接触,能够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情况,为疫情的早期发现和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教育部门在传染病防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和幼儿园通过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疫情期间,教育部门还会根据疫情形势制定相应的教学安排,确保学生的学习和健康两不误。
第7章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网络传播
2、公关广告的类型 大致有如下五种形式: 1、 组织广告。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组织 生产经营的各种情况。第二,组织的经营理 念。第三,组织的社会贡献,提供的社会服 务,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承诺,以及社会知名 度、美誉度等等。第四,组织的内部状况。 第五,组织的特殊事件,如周年纪念、重大 事件、特殊荣誉等。 响应广告。 祝贺广告。 公益广告。 征求广告。
• 通过本章的学习您应该能够做到: 1.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2.了解视听材料、内部刊物 3.了解互联网的性质及其特点 4.掌握宣传材料 5.掌握网络公关的职能
6.重点掌握举办新闻发布会 7.重点掌握策划媒介事件
8.重点掌握几种传播媒介的利弊分析
9.重点掌握新闻公报 10.重点掌握公共关系广告
(二)公共关系广告
1、公关广告和商品广告的区别
(1)两者的直接目的不同。商品广告的直 接目的是为了促销;而公关广告的目的是为组织 树立良好形象。 (2)两者的内容不同。由于直接目的不同, 商品广告侧重于介绍商品的性能、质量、价格、 服务;而公关广告则侧重于宣传组织的历史、宗 旨、经营方针、技术力量、发展远景、社会贡献, 以便引起公众的好感,使潜在的顾客转化为现实 的顾客。商品广告的作用是直接的、短期的,而 公关广告的作用则是间接的,长远的。
2、杂志。杂志目前也是各种社会组织进行公关、广告 业务的重要传播工具。 (1)杂志的优点有:①时效长。②容量大。③印刷 精美,表现力强。④针对性强。⑤比较便于保存。 (2)杂志的缺点有: ①出版周期长。 ②发行量小。 ③理解力受限制。 3、广播。广播媒介始于本世纪初。电视出现并逐步普 及以后,广播媒介一度受到很大的冲击,但广播因 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仍获得继续发展。 (1)广播的优势有:①听众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老 少皆宜。②不受空间限制,传播范围最广。③传播 速度最快。④公众接受方式灵活。⑤费用较低。 (2)广播的缺点有: ①记录性较差。 ②公众对内容 选择选择余地小。 ③直观性较差。
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拓
展
一些国家的媒体,正处在被政治权力控制与被资本拉拢的时代。政治权力与社会资本的结盟决
定了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向、领域和性质,在某种程度上让很大一部分消费不起或者说消费能力严重
不足的弱势群体被遗忘。
一方面,国家政治权力控制着媒体的 运作,界定了新闻报道原则:什么不能报,怎么报,什么 只能报一点;另一方面,媒体要步入 市场经济,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需要尽量报道能引起颇 具消费能力的群体注意的新闻,以吸引广告主的资本投入,而不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媒体的 新闻报道间接地被广告主所控制,远离了弱势群体。
广告主与政治权力的结盟使一些媒体经受了双重压力,使得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阻碍, 难以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二、社交网站
1、社交网站 ·概念:社交网站的英文缩写为SNS,起源于美国,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 应用服务。
·在互联网领域的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网站应用。 ·优点:促进点对面交流成本的降低;提高即时效果和同时交流能力。 ·隐忧:社交网站的安全性存在很大的隐忧。社交网站用户更容易遭遇 财务信息丢失、身份信息被盗和恶意软件感染等安全威胁。
第 4 章 新媒体的类型
新媒体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类型。我们在 深入研究新媒体 时可以比照传播学流行的分类方法,将其细分为网络人 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等,并对其进行深 入研究。
第 4 章 新媒体的类型
第1节 网络人际传播 第2节 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 第3节 网络大众传播
2018年3月17日曝光,剑桥分析公司“窃取”5000 万脸书用户的信息。2018年9月28日,脸书表示,该网 站近日遭到黑客攻击,涉及近5000万用户。因脸书泄露 5000万用户可能面临欧盟16.3亿美元罚款的威胁。2019 年7月2日,德国向脸书开出200万欧元罚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与组织网络网络论摩根的隐喻机器说生态论文化论心牢论统治论一、考察组织的几个不同视角机器说组织被设计得象一部机器,雇员被期望发挥机器部件的作用,一环扣一环,维持机器的运转。
生态论组织被拟为一个活的物体,生存于一个极为广阔的环境,并依赖于这种环境满足不同的需要。
文化论组织和“文化”一样,创造了意义、价值观念和规范,并依靠共享的故事和仪式来维持。
心牢论组织是一种心理现象,通过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人类创造了组织并努力使其发展。
为此,发明了组织的形象、理念、思想和行为,这些反过来又逐渐对组织成员形成明显的限制和约束,其表现的“真实”只是社会构成意义上的一种表象。
然而,这种“真实”,对其创造者来说却具有极大的束缚力。
统治论组织理论家认为成就与剥削的结合是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不平衡的权力体系,其结果只会导致绝大数人为极少数人的利益而工作。
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
然而,从本质上来看,在所有情况下,多数人的劳动总是服务于少数人的目标,从这一点来讲,组织就象一个统治的工具。
网络1是个人与群体的传播和交流中创制出的社会结构。
人们在与他人进行的交2流中建立了联系和接触的渠道。
组织理论有助于我们理3解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二、组织网络网络组织理论的基本主张1联系性是网络理论最基本的结构性概念。
它具体指人际传播中处于交流状态的个人联结在一起,就成为群体;而群体连接起来,又成为一个总体性的网络。
组织的结构是由其成员的互动模式所组成的。
网络组织理论的基本主张1两个人之间的联系。
联系也定义了特定的网络角色。
也决定了网络的交叉性。
组织最基本的单位2网络的特征3规模组织间的联系性中心性网络理论对三种组织研究传统的聚合4关注组织内的形式结构和角色。
把组织视为一系列位置,每个位置有其特定功能。
位置传统关系传统文化传统组织被视为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系统,成员的互动不断的塑造着系统,并且产生意义。
文化传统组织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在组员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故事、仪式、创造出来的。
1马克斯•韦伯的官僚体制理论麦克斯•韦伯(Max Weber)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的奠基人为世人景仰。
三、位置传统马克斯•韦伯的官僚体制理论1(1)组织定义:为了协调任务而设计的一个有目的的人际活动系统。
(2)主要观点:马克斯•韦伯认为,法定的权威是构建组织的基石;人类任何一种组织都应该以某种特定的权威为作为基础,缺失了权威的组织不可能统一行动和实现共同的目标;合法的权威基础有三种纯粹形式:合理基础、传统基础与神授基础,但只有法定的权威才是官僚组织的构建基础。
他认为官僚组织是理想的组织模式。
(3)官僚体制理论的特征:以规则为基础,规则使我们能在组织内部解决问题,实现标准化和平等;以能力范围为基础,有系统的分工是基于能力范围存在的,每个范围内都有明确界定的权力和权利;本质是等级制。
组织通过明确界定的等级进行运作;管理者依据知识水平和接受的训练来任命;管理者行使有限权利;在其范围内,拥有最高权力。
(4)评价:最早提出了用合法权来建立理想的行政性组织体系,对完善的企业制度起着划时代的作用。
韦伯的系统中,有着对规则、劳动分工和明确的集权等级制度的严重依赖,结果造成了以理性为主导、而个性被压抑的这样一种高度非人性化的组织。
莱克特的四种系统1伦西斯•莱克特(Rensis Likert)美国教育家和组织心理学家,是人际关系流派的重要理论家。
莱克特的四种系统1从生产和管理的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强调如果对工作者给于足够的关心和培养,那么将大大改善组织的运转。
莱克特的四种系统22莱克特的四种系统是一个因果关系变量的系统,管理者选择不同的系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而传播是介入性变量之一。
利克特四种系统理论的组织原则第一系统第二系统第三系统第四系统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组织参与式组织激励恐惧和处罚多为奖励奖励和介入介入与参与传播非常少很少有一些非常多从上到下从上到下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全方位决策上层上层多方信息共同决定生产效率普通尚可良好优秀缺席率非常高比较高一般低利克特四种系统的理论基础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
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工作满足工作因素4评价:人的地位确认;重视传播的作用;工作满足一定带来工作效率?四、关系传统1组织不是由位置和角色组成的结构,而是传播行为,组织是人们通过连续不断的传播过程完成的。
韦克理论12组织在环境中生存是韦克理论的基础,这里的环境不仅指物理环境,更指信息环境;而且,信息环境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由成员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向组织输入信息而创造生成的。
因此环境充满了歧义,即环境所固有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韦克理论13组织的目的和功能就是消除信息环境的歧义。
组织就是要动员组织成员参与到对信息环境的处理中来,通过成员的互动,获得信息的一定量的共同理解,从而降低不确定性。
组织是“在既定的环境中,通过源于有条件地相关的过程的连锁行为来消除歧义”。
环境的变化互动选择保留﹢﹢﹢﹢﹢﹣﹢﹣界定、选择、保留机制•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 )吸取了语言学、话语理论和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重点描述了组织是如何在谈话中产生的。
组织的结果取决于谈话和文本的双重过程。
1詹姆斯•泰勒吸取了语言学、话语理论和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重点描述了组织是如何在谈话中产生的。
组织的结果取决于谈话和文本的双重过程。
组织过程中的谈话和文本22“谈话”既互动的行为,具体指互动双方采用什么样的词语、举止、和手势。
“文本”即参与者所说的话--嵌入语言中的内容和思想。
“谈话”和“文本”“文本”“谈话”3文本和谈话的关系说明:文本只有在具体的语境里才能得到准确的解读,所以传播绝非仅仅是信息的流动和传递,完整的传播应当包括这样一种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互动最终意义不仅是由最初的行为所决定的,而且还是有对这一行为的回应所决定的。
4这一过程就是“共同定向”,两个人确定指向某个共同的对象,传播者共同协商,从而产生有关该对象的一致的意义。
“共同定向”可能一次就可以完成,也可能要反复多次。
正是在这样“共同定向”中,成员相互联系起来,组织逐渐形成。
“共同定向”5组织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成员的日常行为,深层结构是指那些使组织具备一定特征并且指导其行动的语法或结构安排。
深层结构决定了表层结构,表层结构表现了深层结构。
深层结构在人们的交流中产生,深层结构反过来又指导影响交流。
存在着相互地递归的关系。
组织中的建构1“气候”是对组织进行的总体性和集体性的描述,或者是组织中塑造其形成员的期待和情感的——以至于最终影响组织的表现——那些部分。
气候是:“一种由成员的互动连续不断地创造和复制的集体性的态度”。
组织中的建构2气候不是一个组织的客观性“变量”,也不是个人对组织的认知。
相反,气候是在那些和组织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产生出来的。
气候是构建的产物,他既是一种媒介,也是互动的产物。
组织中的建构3气候的3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概念集合”,即成员用来定义和描述组织的一系列术语;第二层次是“核心概念”,一个基本的、高度抽象的、共享的有关组织气氛的概念;第三层次是“特殊气候”,组织把核心气候翻译成更为具体的术语,从而对组织中某些特定部分产生影响。
概念集合气候概念集合核心概念特殊气候的3层次构成个人特殊核心概念4气候是在组织成员的实践中产生的;气候也反过来影响和限制这些实践行为。
气候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
三个因素制约:1、组织结构本身,限制了气候的种类;2、不同的产生气候的手段;3、成员特征。
简单控制公开的、直接的使用权力,管理者仅仅采用强迫的手段让雇员服从。
技术控制使用机器官僚控制使用组织程序和各种形式的规则。
运用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的手段施加管制,这就意味着让行为“规范化”——即使得某些运作方式显得正常和自然,从而使组织成员都愿意去遵循。
它所依赖的是共享的现实和价值观,即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其中包括:金钱、时间、成就、团队精神等为基础。
协作控制“认同”指“对自我与集体同在或属于集体的感知,个人是通过自己是所在集体的一员来界定自己的”。
“认同”就是把自我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过程。
当成员认同于组织时,他们就更有可能接受组织的前提,他们所作的决策也更有可能与组织的目标一致。
认同纪律纪律蕴于社会团体的“松散结构”之中。
也就是说,工作团体通过传播互动,针对符合或违背其认为是重要的准则的行为而设定出来的奖惩手段。
这些纪律手段可以包括直接批评、保持沉默、社会压力或其他一些互动策略。
管理权力蕴于认同和纪律体系之中。
员工认同管理者制定的准则和规范,并把这些准则当作现场决策和指导工作团队其他成员的基础。
这样,即使是在一个推崇民主和参与理念的工作场所,管理部门的意识形态也能通过组织成员的日常行为得以贯彻。
评价协同控制理论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协同控制理论可以协调复杂组织里的多元利益关系;协调控制的权力和控制是隐性的,从批判的角度来说,这种组织对个人的束缚和控制尤甚;协调控制对个人的身份认同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五、文化传统1组织中的文化传统强调人们如何建构组织的现实,其考察组织成员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2组织文化的四块领地生态语境各种网络组织文化传统的转向3功能阐释批判描述传播创造组织的过程以及为组织事件提供有用解释的过程文化是组织预先“拥有”的“事物”,对组织成功的保证文化并非自发创造的,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它强化统治集团利益。
六、总结位置关系文化传播内容任务任务或社会任务、社会、创新传播方法垂直垂直或水平全方位传播渠道通常为书面面对面所有渠道传播类型正式非正式二者兼有,非正式为主三种传统的传播比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