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与人性的对话

合集下载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艺术史演变的精神之维摘要:西方哲学有着强烈的人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浓厚的神性特点,人性与神性的并存形成了西方哲学的传统。

研究人性与神性的关系,对西方古代哲学中神性与人性的历史演进、矛盾运动进行分析、梳理,有助于对其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传承脉络关系,以及西方哲学思考方式的深层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哲学;神性;人性由古希腊哲学所奠定的西方哲学的人性和神性的特征,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深厚的传统。

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的各种哲学几乎都包容了人性和神性, 但近代从文艺复兴开始,尤其是20 世纪以来,在反传统思潮中,西方哲学家赋予人性以新的含义,批判并力图清除哲学的神性,成为西方哲学新的表现形态和发展趋势。

因而对神性与人性的追问,就成为了言述西方哲学的两种不可或缺的维度。

对西方古代哲学(从公元前5 世纪到公元后15 世纪,包括古罗马和中世纪两个时期) 大约两千年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学习西方文化,理解其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传承脉络关系,把握西方文化的思考方式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试图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就这一论题的历史演化作一梳理。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神性与人性的交融作为西方文化史之源的古希腊哲学诞生于城邦制的奴隶社会。

在从原始宗教之中脱颖而出的时候, 古希腊哲学首先表现为自然哲学的形态,这使它同时具有人性和神性的特征。

因为,那种自然哲学可以说是广义的人学,并包含着严格意义上的人学的萌芽。

正如黑格尔说的,自然界乃是与人“不同质”但又与人“牵连在一起”的人的另一半。

在古代哲学中,始基和宇宙本原的性质,决定了人的属性。

人类为了认识自已,首先必须认识自然界,所以认识自然界也就是间接地认识人自身。

当智者派把哲学变得通俗,即直接着手“认识自己”并通过人自身去看世界的时候,普罗塔戈拉率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 ] (P187) 在他看来,世界万物都必须接受人的感觉的标准和评价,要由现实的人的喜怒哀乐来决定真假、善恶和美丑。

人性与神性

人性与神性

人性与神性
一位彻悟的觉者,心灵疗愈咨询师。

人有三性:兽性、人性、以及神性。

兽性也就是动物属性,一味追求本能的快乐,这就是动物性、也叫兽性。

因为动物没有伦理道德的观念,动物只会追求本能快乐。

因此,一味追求快乐的人,跟动物是没有区别的。

比动物性更高层次的就是人性。

人性也就是平衡性,所谓的平衡性就是指,众生平等,你可以追求快乐,但不能去干涉别人追求快乐。

众生都希望快乐,所以,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就是人性。

如果一个人追求快乐,不择手段、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以伤害他人的手段来实现自我的快乐,这就叫没人性。

这样的人跟动物也就没啥区别。

第三种是神性,高于人性的特性就叫神性,神性也叫超越性或无我性。

心怀天下,乐于助人。

神性指的是,人性没法到达的高度,只有觉者或圣人才能到达的境地,称之为神性。

人性就是兽性与神性之间的一种平衡性,如果一个人只顾自我的利益,它就会退化到动物性中,变成了禽兽。

如果一个人摒弃自我,他就会逐渐散发出神性,活成了神。

《圣经神话故事》读后感神性与人性的交织

《圣经神话故事》读后感神性与人性的交织

《圣经神话故事》读后感神性与人性的交织在阅读《圣经神话故事》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神性与人性的交织,这让我对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圣经中的故事充满了神秘、超自然的元素,如创世记中上帝创造世界的壮丽景象,以及大洪水中挽救诺亚一家的奇迹般情节。

这些故事给人带来一种无法言喻的敬畏与敬仰之情,让人感受到神性的存在和能量。

在这些故事中,上帝被描绘成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存在,引导人类前行,惩罚罪恶,赐予恩典。

这种神性的力量超越了人类的理解,使人们对宇宙、生命及人类的存在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然而,与神性并存的是人性的脆弱和复杂。

圣经中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他们有善有恶、有信有疑、有虔诚有背弃。

例如,亚当和夏娃背叛了上帝,导致了人类被赶出伊甸园;亚伯和该隐之间的兄弟仇恨;罗得的贪婪和妻子的背叛。

这些故事展现了人类面对诱惑、忠诚、背叛等各种挑战时的选择和后果,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性。

神性与人性的交织在圣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神性赋予了人类尊严和使命,引导人们追求善良、正义和真理;而人性的脆弱和复杂则提醒着人们自省、警惕和改变。

这种神性与人性的对话,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伟大,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圣经神话故事》,我感受到了神性与人性的交织,这让我更加敬畏和珍惜生命,关怀和体谅他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对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探索,引导着我们走向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在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中,找到自己的信念和力量,成为更加完整和善良的人。

以上是我对《圣经神话故事》的一些读后感,希望能够启发更多人思考神性与人性的关系,探索内心的奥秘和智慧,走向更真实、更美好的生活。

中西文化中神性与人性关系.ppt问题解答

中西文化中神性与人性关系.ppt问题解答
中西文化中神性与人性关系
对立与统一
相互联系,密切相关 1神性
• 神性:就是具有 上帝自然属性的彰显, 是 本体与生俱来的 “真理,生命和道理”自 然的, 本能的, 不由自主的 “德行”显现, 或者完备的, 或者部分的秉性。例如 神圣 上帝 有以下 五种基本属性(物质和道德 的):
后来中国人 称之为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就是上帝 五种最基本的 道德 属 性
相互对立
• 神性和人性,是指存在于神和人的一些特 质。也正是具备和展现了这些特质,人才 为人,神才为神 • 在《诸神之战》这部影片中宙斯反复说的 一句话,我创造了人类,我爱他们,他们 的祈祷和赞美让我拥有强大的力量。这么 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希腊神话中人神之间的 爱逃不开利益关系,不是一种超脱的爱, 无缘无故的爱。
表现
• 妇人常常有妇人之仁,过度溺爱。 基督耶 稣具有人性的一面,所以基督耶稣没有 《旧约》天父那样的严酷无情。父爱更加 专注于“灵”生命和圣洁。人性和母爱更 多趋向于肉体和世俗享受。中国三皇五帝 也是人性与神性的结合,存在人性的一面 • 但人性的局限,自私自利,贪婪,自我意 识膨胀秉性,自然形成个体之间的相互约 束,往往也导致自我毁灭,自相残杀。
过程
• 人性挑战神性(打仗的是人,又不是神, 胜利依靠人类自己的双手。公主和亲历史 常见,即使君主是军权神授,但大家都是 父母生的,凭什么要保护公主,而牺牲平 民百姓呢? • 人神关系的修复(伊斯兰教,基督教的衰 弱与兴盛,宗教改革) • 人神关系的终极和谐之路是神真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脱人 性,回归神性,而人则约束人性,臣服神 性(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行)
•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这些精神,全面 发展具有这五种完备的道德属性。 而不是 单一性。做一个完全的各个方面发展的人。 上帝是全部属性的整体,任何单一,部分 崇拜就是偶像。

在神性与人性之间——解读古希腊悲剧时代

在神性与人性之间——解读古希腊悲剧时代
运。
而与此相反,在城邦祭祀之外 ,还有一些秘教社团,比 如伊流欣努 秘仪 、 俄尔 甫斯教和狄俄尼索斯崇拜等,他们处 于社会共同体的边缘 ,“ 致力于开辟一条通 向希腊 神秘主 义 ’的道路 ,这种神秘主义 的特点是追求与诸神更直接、更 紧密、更个人的接触 。 6 ”【虽然这些秘教社 团的 目的是使其 J 成员享 受与神直接沟通的特权 , 但是 , 这种对神性 的追求乃 是一种纯粹 的精神追求 , 是一种基于个人 自由选择一 即对 该社 团的参与与否纯 由 自己决定——的宗教信仰 。 因此,这 些秘密传授的 “ ”只是人们各 自心 中信仰的神 ,它与在城 神 邦 中那个支配着所有公 民的、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必然 性 的公 共 之 “ ”全 然 没 有 关 系 。 神 “ 认识你 自己”这句特 尔斐神 谕透露 出 了这 两种对于 “ 神”的认识的差别 : 对于特尔斐神谕来说 ,‘ “ 认识你 自己’ 就意味着 ‘ 知道你不是神,也不要犯声称要成为神的那种错 误’ 。柏拉 图转述的苏格 拉底从 自己的角度重提 这个 公式 , 它要说的是 :认识那在你之 中,就是你 自己的神。在可能的 情况下 ,使 自己尽量与神接近 ( 着重符号为引者所加) 阴 。 前者乃是城邦的 “ 正义 ” 神,它 高高在人性之上 ,人们无 之 法企及 , 却又不得不受它支配 ; 后者则反映了那些秘教杜团 的追求 ,向往与神接近 ,甚至与神一体 ,因为那神就是他 自 己! 这种个人意志摆脱 必然性束缚的企图, 这种追求个人从 公共 的城邦生活领域解放 出来的企图, 为古希腊悲剧意识的 诞生提供 了原始的宗教起源 。“ 因此,哲学在起源时 ( 就)
在神性与人性之问
— —
解读古希腊悲剧 时代
万 远新
( 兰州理工 大学 ,甘 肃

西游记孙悟空的人性与神性之辩

西游记孙悟空的人性与神性之辩

西游记孙悟空的人性与神性之辩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而孙悟空作为其中的主要角色,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关注。

这个猴子形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对他人性与神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聚焦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性和神性的对立与融合,探讨其在故事中的意义和价值。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狡猾、聪明和勇敢的角色。

他原本是一只普通的猴子,通过学习道术而具备了非凡的能力。

孙悟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冲突和挫折,这些经历让他逐渐展现出人性和神性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孙悟空表现出人性的强烈特征。

他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冲动,常常对抗人们的权威和规定。

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有时甚至显得傲慢自大。

他也常常使用小聪明和欺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人性的特点使得他在故事中显得更加鲜活和有趣。

另一方面,孙悟空也具备神性的元素。

他拥有神通广大的能力,可以化身千万,遁入火中等等。

他的形象有时也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特点,他可以飞天遁地,与众不同。

这些神性的元素让孙悟空显得神秘和超越凡人。

孙悟空的人性和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西游记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故事的发展中,孙悟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在师父菩提祖师的教导下,开始修行,融合和平衡他的人性和神性。

他的修行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和认识自我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历险和磨砺,孙悟空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他学会了宽容和谦卑,并不再滥用自己的力量。

他还学会了保护和帮助弱者,对抗邪恶势力。

这些成长和改变,使孙悟空的人性和神性得到了较好的平衡和融合。

在西游记的整个故事中,孙悟空作为一个角色的发展与探索代表了人性和神性的对立与统一。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类既有一定的本能和欲望,同时也可以超越这些,追求更高尚的境界。

孙悟空的成长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人性并不是坏的,只是需要正确引导和激励,才能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

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人性与神性

人性与神性

人性与神性——读《吉檀迦利》有感仙宇琼楼,云雾缭绕,奇花异草四周竞相盛放。

坐在碧砖玉瓦的大殿里,听萧笙和鸣,赏彩衣起舞,尝珍馐百味。

这是我们所设想的普遍的神。

可是,这怎么有些似曾相识?这不是与游手好闲、贪图安逸的纨绔子弟类似吗?难道神性与人性中的懒惰、乐逸恶劳相关?非也。

让我们再来看看泰戈尔所描绘的神吧。

“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他是富有同情心的;他“在锄这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他是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在他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他给予人们以足够的尊重与平等……泰戈尔笔下的神——自由、博爱、理性……简直聚万千美好品质于一身。

细想之下,泰戈尔想象的“神性”倒像是沥尽铅尘、完美无瑕的“人性”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毫无瑕疵的神性相比,拥有“阴晴圆缺”的人性显然更为真实,而前者则是处于一种理想境界。

面对着美好却似乎遥不可及的神性,我们是否真的束手无策呢?其实不然。

当我们做到日行一善,对危难中的事物施以援手,在心中为他人留下位置,就可以用我们的包容心、同情心、奉献精神浇注通往神性的道路,“人性”方能升华成“神性”。

这样,看似难以企及的“神性”也是能够被“人性”所触及。

为此,我们要拥有一颗善于发现并乐于接受真善美的心灵。

以欲望为例,人们常说:“欲望是魔鬼。

”而有人却认为:人无欲不立。

正是由于对生存以及“更幸福生活”的欲望,人类才会寻求知识、创造文明、发展科技。

造成两方观点差异的正是各自心性的不同,这也决定了谁更接近于“神性”。

以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便报以明朗的微笑。

以善意的举动对待他人,回馈社会,我们的“人性”会变得剔透玲珑,进而升华铸就为“神性”,世界也会因此愈发美好。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圣经》作为世界三大宗教经典之一,承载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和教义。

其中描绘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文将从《圣经神话故事》中选取若干故事,通过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神性与人性关系,探讨神性与人性如何在故事中展现出和谐共生之美。

1. 亚当与夏娃的创世故事《圣经》中的创世故事讲述了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天地万物,以及创造了第一个人类——亚当和第一个女性——夏娃。

亚当和夏娃作为人类的始祖,代表着人性的纯洁和神性的创造。

他们在伊甸园中生活,与上帝和谐共处,展示了神性与人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尽管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犯了原罪,但上帝的怜悯与宽恕也彰显了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和谐共生。

2. 摩西领导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圣经》中也记载了摩西领导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摩西作为一个受上帝启示的先知和领袖,展现了神性的力量和智慧。

他带领以色列人民跨越红海,逃离埃及的奴役,并颁布十诫,指引人民生活。

这个故事中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互动,体现了神性的慈爱与人性的顺服,共同谱写了一曲和谐共生的乐章。

3. 耶稣的生平故事耶稣作为《圣经》中的主角之一,他的生平故事展示了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耶稣具有神性的智慧和神迹,同时也体现出丰富的人性情感和同理心。

他以无私的奉献和宽恕的胸怀感染着人们,教导人们爱与宽恕。

耶稣的生平故事让人们感受到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和谐共生之美,引领人们走上正义和仁爱之路。

4. 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圣经》中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展示了神性与人性之间的战斗与智慧。

大卫虽然是个年轻的牧羊人,但他凭借着忠诚和勇气,打败了巨人歌利亚,展示了神性的力量与人性的勇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并不意味着没有挑战和困难,而是通过信仰和智慧共同克服困难,展现出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总之,《圣经神话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这些故事展现了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之美。

希腊神话中的神性与人

希腊神话中的神性与人

希腊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姓名:***学号:**********提交日期:28-05-2014希腊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纵观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其实他们在每件事上都体现着他们的神性与人性,品味他们的人性时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他们时而冷酷无情,叫诈多变,嫉妒成性,背信弃义,不负责任。

同时他们也对人类有所爱护有加。

谈及他们的神性时我们也能找到他们与我们芸芸众生的不同,比如:他们有非凡的法力和永生的权利,他们是异能的是强大的。

他们能遇见未来,能随心所欲的变形,能驾云或乘车自由遨游天宇,这些都是常人所不及的。

那么就让我们仔细的分析一下希腊神话中诸神们的神性与人性吧。

希腊诸神在性格和行为上均与凡人无异。

他们七情六欲俱在,所作所为均受情欲驱使,具有人类的种种弱点,绝非道德之圣贤。

他们与世人维持互惠关系,对虔诚者,引为所爱,赐以福祉,对怠慢犯者,引为所恨,必施以诅咒和报复。

特洛伊神话战争中,诸神因对交战双方各有恩怨而非常两派,各自支持一方。

神灵处处庇佑着自己钟爱的英雄,对凡间生育的子女更是爱护有加,充满人类亲情。

宙斯忍看爱子萨尔珀葬身沙场,竟流下伤心地泪水,忒提斯女神对阿基里斯的母爱更是真挚感人。

诸神对冒犯者必施以严厉报复,阿波罗因希腊人侮辱其祭司而在军营散播了九天瘟疫,小艾阿斯因在雅典娜女神庙内强奸特洛伊公主卡桑德拉,结果在返乡途中船尽人亡,忒拜王后尼俄柏嘲笑勒托女神子女少,阿波罗和阿尔忒弥斯为母雪耻,将其六子六女尽射杀,嫉妒成性的赫拉无情的迫害情敌,宙斯则残酷折磨人类的恩主普罗米修斯。

神为实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阿芙洛狄忒为报答帕里斯,不惜拆散他人家庭,挑起战争。

希腊神祗从来都不是道德的化身,战神阿瑞斯是嗜血成性的战争魔王,赫尔墨斯为盗贼之主,阿芙洛狄忒则是娼妓的护身,19世纪一位著名的美学家丹纳写了一本书叫《艺术哲学》,在这本书中他说:“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果竟奉为偶像,在地上颂之为英雄,在天上敬之如神明。

”因此,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神明,还是希腊传说中的英雄,都具有人的形体,甚至比人更像人。

与神对话人生的意义

与神对话人生的意义

与神对话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哲学问题,人们一直在探索和思考这个问题。

在这个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让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

与神对话成为了某些人寻找人生意义的方式之一。

与神对话,可以理解为与上帝、宇宙或者某种超验力量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互动。

对于一些宗教信仰者来说,与神对话是一种信仰的具体表达,他们通过祷告、冥想或者仪式来与神进行交流,寻找人生意义和安慰自己的内心。

而对于一些非宗教信仰者来说,与神对话可以是一种寻求自我认同、探索人生意义的心灵探索。

与神对话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人生。

在日常的忙碌与琐事中,我们往往很难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很难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与神对话可以帮助人们将焦点从外部世界转移到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与神对话,人们可以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与神对话还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和社会。

当人们在沟通和互动中与神对话时,往往能够更加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并且更加愿意付出和帮助他人。

这种关注他人的行为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能够给个人带来更多的满足感和价值感。

与神对话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人类共同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具有意义。

当然,与神对话并不是人生意义的唯一途径。

每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都是个体化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经验来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与神对话只是其中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但它并不是唯一或普适的途径。

总而言之,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个体化而又普遍存在的问题。

与神对话可以是一种寻找和探索人生意义的方式之一,它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思考和感悟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人和社会,并寻找到更多的满足感和价值感。

然而,每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都是独特的,在寻找和创造意义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信仰和观点。

希腊神话神与人的传奇故事

希腊神话神与人的传奇故事

希腊神话神与人的传奇故事在古老而神秘的希腊神话中,神与人之间有着许多令人惊叹和感动的传奇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揭示了人类与神之间的关系,还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神性的高贵。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几个故事,体会神与人之间交织的纠葛与情感。

故事一:普罗米修斯与人类的义举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勇敢的泰坦神,他对人类怀有深厚的同情和爱心。

据说,当时人类仅仅是生活在原始社会中,非常困苦而贫穷。

为了改变人类的困境,普罗米修斯偷取了火种,并将其带给了人类。

因为有了火,人类才得以生活得更加温暖舒适。

然而,众神被人类的能力所吸引,却害怕人类会威胁到他们的权力。

于是,众神决定对人类进行惩罚,并追究普罗米修斯的罪责。

普罗米修斯被奥林匹斯山之王宙斯抓捕,他被锁在了一块巨大的岩石上。

每天,一只鹰会飞来,撕咬他的肝脏。

尽管受到这样的折磨,普罗米修斯仍然宽慰自己的苦痛,因为他知道这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自由。

故事二:罗马神话中的阿波罗与达芙妮的爱情故事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最魅力十足的众神之一,他是音乐、艺术和预见之神。

他拥有无比的魅力和迷人的外貌,引来了无数女性的追逐。

然而,在所有女性中,他最迷恋的却是一个美丽而纯洁的女孩——达芙妮。

阿波罗对达芙妮的爱超过了一切,但达芙妮却对婚姻抱有不信任和恐惧。

她希望能够自由地生活,并专注于追逐自己的梦想和兴趣。

她不希望被束缚在任何人身上。

因此,在阿波罗的追求下,她逃离了他,直到无法再逃。

当阿波罗追赶上达芙妮时,她请求大地母亲让自己变得看不见,希望能逃脱阿波罗的追求。

大地母亲听到了她的呼唤,将达芙妮转化为一棵榉树。

阿波罗在达芙妮变成树木的那一瞬间,心碎不已,但也理解了她的选择。

故事三:奥德修斯的冒险和勇气奥德修斯是希腊神话中最为英勇的英雄之一,他经历了许多艰辛的冒险和磨难。

他在特洛伊战争中立下了许多战功,但归途中却陷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中。

在长达十年的归途中,奥德修斯与巨人、女神和怪物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希腊神话中的神性与人

希腊神话中的神性与人

希腊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姓名:***学号:**********提交日期:28-05-2014希腊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纵观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其实他们在每件事上都体现着他们的神性与人性,品味他们的人性时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他们时而冷酷无情,叫诈多变,嫉妒成性,背信弃义,不负责任。

同时他们也对人类有所爱护有加。

谈及他们的神性时我们也能找到他们与我们芸芸众生的不同,比如:他们有非凡的法力和永生的权利,他们是异能的是强大的。

他们能遇见未来,能随心所欲的变形,能驾云或乘车自由遨游天宇,这些都是常人所不及的。

那么就让我们仔细的分析一下希腊神话中诸神们的神性与人性吧。

希腊诸神在性格和行为上均与凡人无异。

他们七情六欲俱在,所作所为均受情欲驱使,具有人类的种种弱点,绝非道德之圣贤。

他们与世人维持互惠关系,对虔诚者,引为所爱,赐以福祉,对怠慢犯者,引为所恨,必施以诅咒和报复。

特洛伊神话战争中,诸神因对交战双方各有恩怨而非常两派,各自支持一方。

神灵处处庇佑着自己钟爱的英雄,对凡间生育的子女更是爱护有加,充满人类亲情。

宙斯忍看爱子萨尔珀葬身沙场,竟流下伤心地泪水,忒提斯女神对阿基里斯的母爱更是真挚感人。

诸神对冒犯者必施以严厉报复,阿波罗因希腊人侮辱其祭司而在军营散播了九天瘟疫,小艾阿斯因在雅典娜女神庙内强奸特洛伊公主卡桑德拉,结果在返乡途中船尽人亡,忒拜王后尼俄柏嘲笑勒托女神子女少,阿波罗和阿尔忒弥斯为母雪耻,将其六子六女尽射杀,嫉妒成性的赫拉无情的迫害情敌,宙斯则残酷折磨人类的恩主普罗米修斯。

神为实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阿芙洛狄忒为报答帕里斯,不惜拆散他人家庭,挑起战争。

希腊神祗从来都不是道德的化身,战神阿瑞斯是嗜血成性的战争魔王,赫尔墨斯为盗贼之主,阿芙洛狄忒则是娼妓的护身,19世纪一位著名的美学家丹纳写了一本书叫《艺术哲学》,在这本书中他说:“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果竟奉为偶像,在地上颂之为英雄,在天上敬之如神明。

”因此,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神明,还是希腊传说中的英雄,都具有人的形体,甚至比人更像人。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探讨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探讨

神性与人性的变奏探讨——艺术史演变的精神之维概要:当一个民族觉醒的时候,作品会反映出一种真实的追求。

裸体的艺术,不再避讳男女之事,或者人体最内敛的一部分,而是暴露无遗,让你以视觉上先去接受人的真实,继而接受人性的追求。

人性真实的追求,最根本的回到了人自身的欲望与理念。

人的本身就追求性的渴望,那是必然的。

虽然这是避免拿出来提的,但这就是一种真实。

西方如果还是受宗教统治,还是相信主耶稣的存在,还是相信圣母玛利亚的话,那么他们同样以一种裸体的方式表达了崇高事物的本身。

耶稣受难,也有对耶稣受刑的真实裸体写照。

圣母玛利亚,也有她的人体的展露。

我们会发现,西方艺术会以其最不真实的题材来反映一种真实。

那种不关于宗教还是与政治抵触的东西都会毫不保留的展示给人们。

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冲击,同时是一种思想的冲击。

而这种艺术上的人性也越发的蓬勃发展。

黑格尔是最早艺术所表现精神内容的差异来划分艺术形态的,他根据艺术所表达“绝对理念”内容的不同将艺术划分为三种类型:象征性、古典型、浪漫型。

尽管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只是一种哲学的个人理念,缺乏时代性,但这种按照艺术所表达精神内容的不同来划分艺术形态的作法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这样我们便可以将艺术从神性与人性谈起。

在人类文明尚未达到一定高度,或者说是人类的一是刚刚觉醒时,对待一切都是懵懵懂懂的。

早期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是非常恶劣的,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经常给他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这些自然现象刺激着人类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自然在人类的观念中,就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异己力量。

人类对自然除了依赖之外,又感受到一种懵懂的恐惧。

“一个能够到处渗透的弥漫的本原,一种遍及宇宙的广布的力量在使人和动物有灵性,在人和物里发生作用并赋予他(它)们以生命”【注】。

这样便渐渐有了鬼神之说。

中国的《山海经》,西方与埃及的神话,都是在这种懵懂无知的时候,对这些现象的解释。

当这些意识普遍存在于人们思维之中时,人们的生活领域便也慢慢出现了这些对鬼神的敬畏,从而艺术里也便出现了神性。

与神对话思考宗教信仰与个人灵性的对话与启示

与神对话思考宗教信仰与个人灵性的对话与启示

与神对话思考宗教信仰与个人灵性的对话与启示人类的灵性和对神的信仰一直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话题。

无论我们是虔诚的信徒,还是怀疑论者,抑或是灵性探索者,与神进行对话思考我们的宗教信仰和个人灵性,不仅可以启示我们的内在世界,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作为一位文学家,我曾经通过我的文本与神对话,尝试理解宗教信仰和个人灵性的深层次内涵。

这种对话并不是指直接与神面对面的对话,而是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人类内心对神性的思考。

在这种对话中,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启示,也探索了一些有关宗教信仰和个人灵性的思考。

首先,与神对话思考宗教信仰的过程深化了我对宗教多样性的理解。

宗教信仰是人类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宗教教派都包含着独特的哲学、仪式和价值观。

这种多样性并不是对信仰的否定,而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信仰背后的智慧和观念。

通过与神对话,我明白到,每个人对神的认知都是独特的,无论是信仰上帝、佛陀、真主还是其他神祇,都有其理由和价值。

这种多样性不仅可以促进宗教和谐,还能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其次,与神对话思考个人灵性会让我们的内心得到启示。

个人灵性是与神对话中最深入的层面,也是我们对自己存在意义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灵魂之旅,在内心深处寻找答案。

这种对话不仅涉及到信仰的问题,还涉及到我们对人生意义、人类关系和道德责任的探索。

通过对话,我意识到个人灵性是多维度的,无论是通过冥想、祷告、艺术创造还是生活的点滴,都可以找到自己和神的联系。

这种对话不仅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也让我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义所在。

最后,与神对话思考宗教信仰和个人灵性使我意识到人类的宗教信仰和个人灵性是紧密相连的。

宗教信仰提供了一种契合我们内心渴望的感觉,而个人灵性则通过与神对话的过程来加强这种感觉。

无论是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还是亲身经历宗教仪式,我们都可以在宗教信仰和个人灵性的图景中寻求到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通过与神对话,我领悟到宗教信仰和个人灵性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人类的责任和义务,使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促进和平与和谐的共处。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

从《圣经神话故事》看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一、引言《圣经神话故事》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对神性与人性的思考和描绘。

在这些叙述中,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交织着情感、信仰与人性的复杂情感。

本文将通过分析《圣经神话故事》中的神话叙事,探讨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故事中交织与碰撞,展现出神性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二、神性与人性的对立与融合神性在《圣经神话故事》中往往呈现出超越人类的力量与智慧,是人类的信仰对象。

然而,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对立也体现在神话故事中。

举例来说,在《创世纪》中,神创造了亚当与夏娃并将他们放置于伊甸园,却因为他们食用了禁果而遭到谴责与惩罚。

这种隐喻表达了人性的叛逆与神性的正义之间的矛盾。

虽然神性与人性之间存在着对立,但在某些叙事情节中,二者却得到了和谐的融合。

例如,在《出埃及记》中,上帝为以色列人民带来了奇迹,引领他们脱离埃及的压迫。

在这一叙事中,神性与人性的力量交汇,共同构成了一个英雄的故事,展现出人性的顽强与神性的慈爱并存的形象。

三、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相互影响在《圣经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并非完全分离,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共同塑造了故事的深度和魅力。

神话叙事中的神性形象往往承载着人类的理想与信仰,同时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例如,《约伯记》中描述了约伯经历磨难与信仰的考验,揭示了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人生的苦难中交织与碰撞。

而在《以赛亚书》中,神的光辉与人类的罪恶同样呈现出了神性与人性的对比。

神性的慈爱与人性的罪恶在这一叙事中交织出了复杂的冲突,引发了人类对道德与信仰的思考与探索。

四、结语通过对《圣经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文化中对神与人关系的思考与表达,也可以从中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复杂性与神性的崇高。

神性与人性的交织与碰撞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启示着人类对自身存在与信仰的永恒探索。

在今天这个现代社会,我们或许仍可以借鉴《圣经神话故事》中神性与人性的对话与碰撞,深刻审视人类的内心世界,探求信仰与道德的坚守。

神性与人性的关系

神性与人性的关系

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类自古以来就对神性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试图探究人性与神性之间的关系。

神性是指神的属性或特质,而人性则是指人类的本质、品质和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互动,以及在这个互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神性和人性各自的特点。

神性通常被认为是无尽、智慧和全能的,而人性则是有限、有缺陷和善恶参半的。

然而,这种对比并不是绝对的,因为神性和人性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在许多宗教和哲学传统中,人类被认为是神创造的形象,具有某种神性的因素。

其次,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互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有些人认为,人性是神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信仰和宗教实践,人类可以达到与神相通的境界。

在这种观点中,人性被视为神性的一种追求,人们通过与神性的接触和融合,来提高自己的人性。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修行者通过冥想和祈祷来寻求心灵与神性的联结,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然而,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神性与人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他们认为人性的弱点和欲望会阻碍与神性的联系。

人类的贪婪、嫉妒和自私等负面特征,使得与神性的交流变得困难。

在这种观点中,人性被视为神性的对立面,必须克服人性的腐败才能在神性中找到真正的满足。

无论是将人性看作是神性的表现还是对立面,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探求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通过追求神性,人们可以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寻求更高尚的道德和价值观。

这种追求能够指导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带来和平、公正和谦卑。

其次,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也对人类的真正自由和幸福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超越自身的人性局限,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神性给予了人类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力量和希望,使人们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

在追求神性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目的,实现真正的自我。

最后,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也提醒着我们关于人类共同性的重要性。

无论信仰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对神性的探究都是人类普遍的心灵需求。

神的人性与人的神性

神的人性与人的神性

神的人性与人的神性作者:来源:《当代人》2008年第05期这年头,时事艰难。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基督教廷的日子也渐渐难过了起来。

近来让他们头疼的就是红遍全球的《达·芬奇密码》,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明确无误地表明了一个中心思想:耶稣不是神,而是人,确确实实曾经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普通凡人。

尽管这只是小说家言,却令教廷如临大敌。

千百年来他们干的事情就是宣扬并且确立基督的神性,以此感化世人。

虽然小说并不具有确实的根据,但人们的信仰中只要撤下一粒疑虑的种子,就不能避免它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

不过我要说的不是这本书,而是另外一本《最后的圣殿骑士》。

如英国《星期日快报》的评论所说,《达·芬奇密码》只是开了个头,《最后的圣殿骑士》则把故事讲完了。

这一句话基本就把这本书的主旨说透了。

它也是冲着基督的人性去的,只不过相比前者它走得更远,挖得更深。

本书不仅指明耶和华只是一个人,尽管是个伟大的人,而且指明基督教也只不过跟其他宗教一样是个普通的宗教,并不是天经地义必须信奉的至理。

基督教的诞生与演变与历史上其他宗教一样,也有其萌芽、成长、成熟,以及不可避免的衰落过程。

更为可怕的是,本书试图说明犹太、基督和穆斯林三大宗教可能是同源而生。

当今世界的主要宗教冲突,原来不过是同根相煎而已。

远在一千年前就有些远见卓识的圣殿骑士希望能重新融合这三大宗教,但终究没有成功。

中国人不大理解宗教信仰及其相关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当今的中国基本没有什么强势信仰,无法理解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重要性。

可以这么说,基督教是当今西方文明的基石,动摇了它,也就动摇了整个西方文明。

所以尽管大家都在谈论耶和华的人性的话题,但也仅仅是话题,真要推翻整个基督教,那是无论如何做不出来的,因为随之而来的文明断裂、社会动荡谁都承受不起。

所以在这类主题的小说结尾,一律都是本来一心要揭露这个惊天大秘密的人终于明白自己手中的谜底将对文明、历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放弃了原本的想法。

猪八戒的猪性、神性和人性的句子

猪八戒的猪性、神性和人性的句子

猪八戒的猪性、神性和人性的句子猪八戒外表的兽性是无法改变的,他错投猪胎,书中写他“卷脏莲蓬吊搭嘴、耳似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

”可见他相貌生得非常丑陋吓人。

而猪八戒却常说:“我们丑自丑都有用。

”难看的外形加.上这般诙谐的语言,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了。

猪八戒的神性是最不可缺少的,他本为天蓬元帅,虽被贬下凡,但仍会使九齿钉耙、腾云驾雾、三十六变。

虽然法力远不如大师兄悟空,但已是不同凡响,帮助大师兄降妖不在话下。

虽是被迫取经,但他还是在危难时刻回到花果山,寻找悟空求助,忠心耿耿保卫师傅。

西天取经的路上若是没了他,恐怕很难成功。

猪八戒的内心中,无时无刻不显示出鲜明的人性。

他好吃懒做,自私自利,在巡山时竟倒头睡下,这不正是它反映了明代社会中小生产者只顾自身利益的意识特点吗?他遇事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与黄袍怪交战时抛下沙僧自己逃跑,这不正是乡村劳动人民顽固的保守心理的表现吗?作者将这些复杂的特点融入猪八戒这个角色,可谓绝妙!。

神性和人性的交织——从黑天形象演变看印度神话中的神人世界

神性和人性的交织——从黑天形象演变看印度神话中的神人世界

神性和人性的交织——从黑天形象演变看印度神话中的神人世界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张弛学号:**********【摘要】印度以其独特的宗教文化而闻名世界,印度教的教义成为印度人长久以来伦理道德的评判准则,他们崇尚天神,但是却将神的形象寓于普通人类,形成对人性化神的一种独特崇拜即巴克蒂崇拜。

从早期通过将三界中的种种自然现象加以人格化和神格化,创造诸诸神诸,诸诸来诸诸诸天诸为诸诸诸诸神化诸的形象诸诸人诸,印度人的神性诸诸是诸诸着人性和神性。

本文主要通过对印度早期神话、史诗《摩诃婆罗诸》以及中世纪《牧童歌》、《苏尔诗海》中诸天形象演变过程的研究,反映神话中的神人世界及印度人的神性诸。

【关键词】诸天神话神性人性交织【教师点评】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文明开始,便显示出其特有的宗教传统和特点。

印度宗教信仰普遍存在,人民自觉地继承、坚持和表现它,并且将印度正统宗教(印度教)与诸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的种姓制度高度融诸起来,使其得诸不断发展。

在印度文学史上,文学诸品往往成为宗教和社会诸念的宣传方式和表现手法,具体表现为神人形象和说教成分的诸量涌现,诸品表现神、颂神,却不直接描写神。

本文通过对印度早期神话传说、史诗《摩诃婆罗诸》以及中世纪《牧童歌》、《苏尔诗海》中诸天形象演变过程的研究,反映印度人民神性和人性交织、诸诸的神性诸。

(点评教师:郁龙余教授)前言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文明时代开始,便显示出其特有的宗教传统和特点。

直至公元纪年前后,婆罗门——印度教时代的确立,开启了印度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明确“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等三大宗教纲领的基础上,强化了对印度教三大主神的崇拜,对整个印度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印度,文学与宗教、社会观念的联系十分紧密,文学往往成为一种宗教思想、教义的宣传方式和表现手法,文学作品与宗教典籍相互交融。

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大量涌现出神人形象和说教成分,对人物的刻画方面也将神性与人性很好地交织、揉合为一体,共同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8月第3期西藏研究TibetanStudiesNO.3Aug.2006神性与人性的对话——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之比较贡觉(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拉萨850000)[关键词】人类起源神话;人本主义;二元论;“渎神”意识;悲剧精神[摘要】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都反映了“神造人”的世界性母题,体现了早期先民们对自身起源之谜的大胆探索.充满了神奇瑰丽的想象和创造精神;另外,二者都揭示了劳动与人类产生之间的密切关系,透露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

作为不同文化的产物,藏族人类起源神话带有最素朴的唯物色彩,但已有后期佛教思想明显改造的痕迹,其“善”与“恶”对立统一的二元论思想构成了藏族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古希腊人类起源神话带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其精髓是西方“渎神”精神、悲剧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升华。

[中图分类号]B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6)03—063—04神话作为远古先民们认识自然、谋求基本生存而赖以寄托的“精神食粮”,即便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为人们所钟情。

按照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远古的神话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它作为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心理积淀已熔铸在每一个人的血脉里,成为一种深层的“集体无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早期先民创造的众多创世神话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渊源,从而在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基本内容在藏族众多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中,以“猕猴变人”的故事最为典型:传说在雅隆河谷地区有一在山岩上修行的猕猴,遇一罗刹女纠缠,要求与之结合成为夫妻。

猕猴开初不允,后听从观音菩萨的点化与罗刹女结合,生下6只小猕猴,他们分别由六道轮回的生灵投胎而来,因而性情各异。

老猕猴把他们送到果实丰足的树林中去生活,过了3年,老猕猴去探望众猕猴时,小猕猴们已经繁衍成500多只,因为果实不够,个个饥肠辘辘,其状甚为凄惨。

老猕猴见此情景,心中十分不忍,于是又从观音菩萨那里取来了五谷种子。

从此众猕猴饱食五谷,身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毛开始慢慢变短,尾巴也渐浙消失,以后又会说话,最终变成了人。

…古希腊人认为是先知先觉的巨人神普罗米修斯用隐藏着天神种子的泥土,按照天神的样子抟土为人形,然后从大自然的各种动物的心里摄取了“善”和“恶”封闭在人形的胸膛里,最后由智慧女神雅典娜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送给这半生命的造物,使人最终获得了生命,并成为大地的主人,这样便创造了最早的人类。

[2]二、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跨文化比较(一)二者之间的相同点1、上述神话都反映了“神造人”的世界性神话母题,人类的产生都是某种神意的体现。

对藏族先民来说,人类的产生是神佛的意志,是观音菩萨出于创造藏族人类以弘扬佛法的考虑,专门让受戒修行的猕猴前往雪域修习菩提慈悲之心。

当罗刹女为了达到与修行的猕猴结合的欲望,以自戕和与魔鬼结合生育魔的后代相要挟的时候,具有菩提心的猕猴,为了不使罗刹女落人魔界,听从观音菩萨的点化,而与之结合,遂产生了藏族人类。

对希腊先民来说,人是具有先知能力的巨人神普罗米修斯的创造[收稿日期]2006--04--17[作者简介】贡觉(1968一),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讲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研究。

63神性与人性的对话之物。

“人由神创造的观念通过神话和宗教的传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观念,对人类思想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J因此,在人类起源问题的思考上,藏族和古希腊的先民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是由神造的。

2、藏族和古希腊先民们对自身起源之谜都进行了大胆探索,充满了神奇瑰丽的想象和创造精神。

面对周遭极端严酷的生存环境,人类要生存,除了需要起码的物质保障外,必然要向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确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我们从哪里来?这一永恒的诘问正是源自人类灵魂深处的无意识生命冲动,这种“生命冲动”真正刺激了人类的想象,继而改造了人类的大脑,使之向着更加丰富、深刻的方向发展。

但是作为人类童年时期的人们因认识能力有限,无法真正探究到自身起源之真相,所以只能借助“拟人化”和“万物有灵”等原始思维方式,通过“以己度物”来进行思考。

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HJ在这点上,藏族的祖先和古希腊人走的是同样一条路。

藏族先民从酷似人形的猕猴联想到了自身起源,因此将其作为人类的祖先而加以崇拜,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猴图腾崇拜,也才会有“猕猴变人”的起源神话。

古希腊先民把人类起源思考为因大地缺少“有灵魂的生物”,所以普罗米修斯按照天神的外形(肉体)和天神的内在精神(灵魂)创造了人类。

无论是藏族先民还是古希腊先民,他们都对自身起源的问题进行了大胆求索,这些丰富的想象都充满了神奇瑰丽的色彩,这种探索体现了原始先民们渴望认识自身、认识自然并征服大自然的伟大创造精神。

3、上述人类起源神话均揭示了劳动与人类产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

.按照马克思“劳动创造人”的观点,藏族的“猕猴变人”的神话中虽没有提及劳动,但事实上从神话文本的叙述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线索:老猕猴将6个小猕猴送到果实丰足的树林中去生活,他们一开始是靠采摘果实为生的,而人类的祖先们在很长的一个时间内正是靠这种简单的劳动为生的;后因果实不够,老猕猴取五谷种子撒向大地,使得众猕猴能饱食五谷,最终变成了人。

事实上众猕猴要在地面上生存,要真正变成人,必定要经历漫长的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的艰难过程。

“把那一神话故事(猕猴变人——笔者注)同对人类起源的科学研究相互比较,两者的发展过程大体一样,但只有一点区别,就是神话故事未提到通过劳动使猿人变成人。

这只是受到了表达上的限制,而不是说整个内容上没有表现。

”C5]因此,从神话文本隐含的信息中,我们还是能够解读64到“劳动创造人”这一意义的。

在古希腊的人类起源神话中,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同时还讲述了人类被创造出来之后,普罗米修斯又将科学、文字、医药、占卜等各种技艺传授给人类,使人类得以生存。

最可歌可泣的是他违逆“众神之主宰”宙斯的神令,从太阳神阿波罗的战车上盗火给人类,使人类有了火,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此得到了大大提升。

而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并为人类谋福祉的英雄之举导致的却是个人的悲剧:天神宙斯将他绑在高加索山上,每天放出神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内脏,待次日他身上的内脏长全之后,又继续放出神鹰啄食,如此反复,让他永远地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折磨。

相比之下,取下笼罩在普罗米修斯身上的“神”的光环,他更像一个劳动英雄,一个集各种智慧于一身且具有百折不挠意志和坚毅品格的氏族部落英雄。

他的命运反映出人类的祖先从学会耕作和收获到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再到使用火的过程中,所走过的异常漫长、艰辛的历史过程。

事实上,在人类起源神话中所体现的“神造人”的观念,反映的正是人创造自身的思想,其实质是对人自身力量的肯定,折射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

(二)二者之间的不同点1、藏族人类起源神话独有的特质(1)藏族人类起源神话带有最素朴的唯物主义色彩。

从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等角度研究,我们可以找到藏族“猕猴变人”神话的产生是有现实基础的:第一,从地理学角度看,现今的雅隆河谷曾经是一片温暖宜人、植被茂盛的地方,其间生活着众多的猴群。

第二,最新的考古发现材料已印证藏族的祖先中存在猴图腾崇拜者。

“1990年在对拉萨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异常罕见的附着于陶器上的猴面贴饰,雕刻的猴形象逼真,造型生动。

这件猴面贴饰显然非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当与曲贡人的精神生活及某种祖先或灵物崇拜有关……这件猴面贴饰的发现,表明猴与藏地远古人群的精神生活发生联系的时间相当早,至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这一事实看,猕猴和罗刹女结合繁衍藏人很可能是源自于一个土著的、非常古老的传说。

”16』原始图腾崇拜起源于原始人类的“泛神论”观念,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远古时期的人们相信“人与某种动物或生物有血缘关系,并把它视为氏族部落的祖先、保护神加以供奉和崇拜。

他们往往通过感性形式达到对世界的把握,以人格为模本创造各种图腾,其实这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转嫁,西藏研究2006年第3期是人格同化的结果。

”一J从上述考古新发现和原始图腾崇拜的内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早期的藏族先民把猴作为他们的图腾来看待,因此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族源联想为是由猕猴演变而来。

第三,著名藏学家恰白·次旦平措先生在《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对“猕猴变人”的起源神话作了如下分析:“‘猕猴’是一种小猿猴;‘罗刹女’是一种居住岩穴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肉而生存的猿类,并非‘魔女’或“妖女”。

藏族人的祖先是栖居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密林中以食果为生的小猿猴和居住岩穴以吸食动物血肉的大猿猴相互结合生子繁衍形成的,这种说法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旧J第四,佟锦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藏族民间文学》中这样讲到“猕猴演化成人的神话与古猿进化成人的科学论断,自然只是偶然的巧合,它只不过是古代原始社会时期,氏族的图腾崇拜的反映而已,二者根本的分界线,就是劳动与不劳动的问题。

但是,神话在叙述猕猴采食林中野果和收食野生谷类等情节时,却闪耀着一定程度的朴素唯物史观的思想火花。

”E9]从上述这些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藏族人类起源神话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

藏民族所创造的人类起源神话,从某种角度上讲几乎与达尔文的人类进化理论相吻合。

(2)藏族人类起源神话带有后期佛教思想的明显烙印。

到了7世纪,佛教传人西藏本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佛苯之争”后,佛教巧妙地将苯教的神灵以及神话中的神灵都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中,进行佛教化的阐释,关于“猕猴变人”的起源神话更是经历了明显的佛教化。

从现有的史书记载情况看,“猕猴变人”的神话仅见于11~12世纪的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玛尼宝训》、《五部遗教》、《柱间史》,以及14世纪后期和15~16世纪成书的《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汉藏史集》等藏文史籍。

上述典籍里所记载的“猕猴变人”的神话中已经有了明显的佛教改造的痕迹:首先是观音菩萨派猕猴到雪域高原修行,然后又命他与罗刹女结合,他们的后代是由六道轮回中的生灵投胎的,因个人生前的业力不同而面相各异、性格各异。

另外,之所以安排猕猴与罗刹女的结合是为了使雪域高原具有三种功德:未来之时能使佛教常弘常存;善知识不断出世;利乐善业遍及十方。

一些史籍中甚至直接称猕猴为观音菩萨的化身,而将罗刹女说成是度母的化身,这种说法是为了达到宣扬佛教思想的目的而进行的更直接的改造。

“这一传说中的佛教成分明显是后来‘覆盖’上去的,是佛教徒人为的添加之物。

”Ll0J佛教要想在西藏本土扎下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