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让古诗教学“春色满园”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同时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思想观念,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审视当下“古诗教学”教学现状,三大现象或许需商榷:1.串讲多,品悟少。2.泛读多,品读少。3.拓展多,关注少。为切实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古诗教学”进行了问题梳理,提出了几点实践:1.创设氛围,营造古诗词意境;2.品词析句,唤醒古诗词意境;3.提升底蕴,再现古诗词意境。

【关键词】: 多媒体古诗词教学意境语文素养提升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50多首经典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小学阶段安排如此篇目众多的古诗,其目的是通过古诗教学,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然而纵观整一个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对此有更为理性的思考。

几个问题

问题一:串讲多,品悟少

教师花大量时间串讲诗词,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层面,逐词逐句牵引,而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制约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学生难以体会到古诗文的意境美。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问题二:泛读多,品读少

学生能背诵许多古诗词,但诵读水平不高。教学中教师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词句的诵读、意境的品味、情感的熏陶三者割裂。由于没有“以读带情,以读悟情”,造成学生古诗词读的量多,品的质差,学生很难以心灵的语言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问题三:拓展多,关注少

教学中“庖丁解牛”肢解完一首诗歌,急功近利于形式各异的表演秀:如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令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几点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弥补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意境,触摸诗文脉搏,倾听诗人情思,体会古诗神韵呢?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古诗教学,使古诗教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信息技术以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为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手段。为此笔者对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运用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创设氛围,营造古诗词意境

意境美,是诗词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情境优美,丰富多彩、深邃的意境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空间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若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便能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1.一行白鹭上青天——倚靠音乐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诗歌的语言:“行云流水,金声玉振”,使读者诵之如清音绕梁,绵绵不绝,形成回返往复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而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是融合着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情景,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

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课件中先用平静舒缓的语调,深沉而清晰的节奏朗诵全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思接千载的艺术效果,而后配上《阳关三叠》,优美苍凉的旋律拨动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再指导学生自己诵读,自己感悟,形成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的体验过程。

在课件中恰当运用音乐的特性,把诗歌的情感融入声情并茂的境界中,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从而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巧妙。

2.二月春风似剪刀——借助画面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历代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为此我们以此为特色设置画面,用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通过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领略文字内涵,体会古诗意境。

如教学《望洞庭》,利用多媒体播放秋夜月光下照耀下平静的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让学生仔细观赏,感受洞庭湖宁静和谐的美,图文结合,反复诵读,引领学生领悟“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比喻的美妙,体会诗人广阔的胸怀。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品词析句,唤醒古诗词意境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经典诗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趣盎然、蕴涵丰富,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唯有像品茶般细细品味,方能回味无穷,享尽其中的精神美食。叶圣陶先生说:“文学这东西,尤

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住关键字句、重点字词,借助多媒体,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声、形、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巧妙,但若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便很难理解。而录像的运用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提问:“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升”?接着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飞流而下,水珠迸溅,雾水升腾,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美不胜收的景象,巧妙地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便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是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会绵绵不绝;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状态中。通过该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对“紫烟、挂、飞”有了感性的认识,也对“生”字有了深层体会。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一枝红杏出墙来——提升底蕴,再现古诗词意境

当古典诗歌进入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纸上的文字,不再是遥远的歌赋,更不是学问的所在,它们更应是恍如眼前的现实生活场景,是诗人们与读者曲水流殇的唱和应答。同时由于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艺术,这为学生表达美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1.小蕾深藏数点红——想象表达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话。”语言凝炼的诗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应创造性地由表及里,因景析情,开拓诗的意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对没有写的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使古诗内容更丰满、清楚、完整,也使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句十分凝炼,句与句之间留下许多未直接描写的意蕴空间,为此,可以在学生大体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边看图,边展开想象:

“春天,烟花烂漫,离别,显得那么无奈,设想一下,当时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江边,繁花似锦,柳条轻拂,片片飞絮随风飘荡,仿佛要留住这位挚友。”

“相见时难,别亦难,只见李白的眼眶湿润了,他轻轻拂去乱飞的花絮,怅然若失。”

“终于到了离别的最后时刻,泪眼婆娑中,李白拿起酒杯,重若千斤,祝老友一路顺风。”

……

不言而喻,学生在情境的再造中“用象显情,借象悟情”,激起了心灵的涟漪,引导他们在诗句的字里行间做有意的停留,他们的想象便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也让学生领会艺术的想象是可以把现实的空间定格并无限放大与丰富,从而体会到诗人与诗中人物当时的情感波澜。

2.嫩于金色软于丝——吟诵抒发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