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两课时)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的教案

(语文教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的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的教案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表达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

我们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探索,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绚烂的光荣。

一起看看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的教案!欢送查阅!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的教案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对家乡的思念,体会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忆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单独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解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秋思教案篇一: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音乐的手段,播放钢琴曲《秋思》,营造秋天的氛围。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对秋天有什么印象? 秋天有哪些特点?”通过展示有关秋天的图片或幻灯片,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回忆,为学习《秋思》做铺垫。

篇二:课文阅读理解教师将《秋思》课文逐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可以提问学生:“诗人是如何描写秋天的?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通过课文的解读,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共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篇三:课文分析1. 了解诗人杜牧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诗歌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秋思》的结构,包括诗歌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讨论。

3. 诗歌意象解读教师逐一解读诗中的意象,如“洛阳城里见秋风”、“青草池塘处处蛙”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篇四:诗歌欣赏与赏析教师播放《秋思》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配合课文中的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可以自己感受诗歌的语调和表达方式,进一步分析诗歌的情感、意境和意义。

篇五:创设情境,写作练习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你是诗人,请你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你会怎么写?”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写作思路和创作元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赏析和分享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写作能力。

篇六:诗歌展示与评价教师可以邀请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秋天诗作,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评论。

通过展示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篇七:课堂小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获得的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欣赏和研究诗歌,培养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导入新课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三.研读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闻,听说。

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边塞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人。

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贬谪。

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遥,遥远。

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秋思》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迟到》中爸爸那温暖的眼神,《秋天的怀念》中妈妈那声嘶力竭的呼喊,《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动。

今天,让我们随着这秋日的落叶一起梦回唐朝,与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一同吟诵一首古诗《秋思》1、板书课题。

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一定的好好读读题目!3、指名读。

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4、师: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

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诗。

正音:见重3、全班齐读。

4、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5、师: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

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6、小组练读。

指名小组读,齐读。

师:真不错。

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对,还要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

7、指名交流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秋思》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秋思》的寓意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1.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忆五年级上学期所学的中国古诗词,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说出一些诗歌的名称。

2.新课呈现(15分钟)向学生介绍杜牧和他的作品《秋思》。

通过简要分享杜牧的生平和他在唐朝的地位,引起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兴趣。

3.阅读并分析诗歌(20分钟)让学生阅读《秋思》这首诗,并对其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先自行阅读诗歌,然后向全班分享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讨论与分享(15分钟)引导学生对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进行讨论。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歌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情感。

5.诗歌朗读(10分钟)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对《秋思》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组织学生逐句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6.写作练习(20分钟)请学生根据对《秋思》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与秋天相关的作文。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诗歌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7.总结反思(5分钟)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你对于《秋思》这首诗有什么更深的理解?b.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哪些诗歌鉴赏的技巧?c.下次你还愿意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吗?为什么?四、教学延伸1.邀请学生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学习和鉴赏。

2.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2.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资源准备1.《秋思》的诗歌教材。

2.课堂展示用的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对于《秋思》这首古代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生们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仅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还培养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可以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令,是⼀⾸的散曲作品。

⼩编整理了初中语⽂天净沙秋思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标: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法2、感受理解曲中主⼈公的思乡之情3、背诵和默写全曲⼆、教学设想:1、这⾸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课时。

三、教学过程: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学的三座艺术⾼峰。

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条⼤众化、通俗化的新的⽂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分为⼩令和套数两类。

⼩令通常是独⽴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个曲调都有⾃⼰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于写景、抒情。

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

(幻灯显⽰或印发资料)说明:让学⽣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阅读和欣赏。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的⼀篇便是《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意为秋天的思绪。

(板书题⽬)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都(今北京)⼈,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的是《汉宫秋》;他⼜是元代散曲⼤家,现存130⾸,除《天净沙 秋思》外,还有《⼭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幻灯显⽰或印发资料)4、教师范读。

说明:范读要根据感情基调的需要,节奏合理⽽低缓。

(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Flash,让学⽣有⾝临其境的感觉)5、学⽣⾃读,教师点名读。

朗读要注意节奏,并感受景物描写。

(朗读节奏见板书,可幻灯显⽰,教师适时指导朗读)说明:“书读百遍,其意⾃见”通过教师范读,学⽣⾃读,教师指导朗读,旨在通过读让学⽣对这⾸曲有⼀个初步的感受,为理解全曲作铺垫。

6、结合⾃⼰的朗读后的感受(或观看的动画Flash) ,学⽣进⾏素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制作动画Flash ),⼒求把曲中的景物描绘的合理、形象、⽣动。

《秋思》的优秀教案

《秋思》的优秀教案

《秋思》的优秀教案《秋思》的优秀教案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通过对比,体味诗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境。

2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学习方法。

3 审美教育: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培养学生爱故土,爱亲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意境;通过表达某方面的情感。

2 难点:运用审美观点,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因而“秋思”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味诗人怎样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的。

2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早年,马致远热衷于功名,不得志,漂泊20余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 比较理解:结合多媒体画面,配以音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老师做同步解说: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阵阵尘土,迎面扑来,使人顿生寒意。

他放眼望去:近处,几棵古老的大树上缠着一些枯藤,几只归巢的乌鸦在上面“呱呱”地叫着,听后使人毛骨悚然。

远处,一条小溪蜿蜒向远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桥,桥上坐落着几户人家;人家屋顶上升起缕缕炊烟。

此刻。

游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声:(老师唱)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

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

走啊走啊走啊走,走过了多少年华。

秋思教案张籍诗眼

秋思教案张籍诗眼

秋思教案张籍《诗眼》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张籍《秋思》的诗意、诗意和诗境,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感悟《秋思》的诗意、诗意和诗境。

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秋思》,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等,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5. 小结:总结诗的主题和意境,强调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教学:通过朗读、感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理解与感悟:评估学生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朗读和讨论中的表现。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内容拓展1. 比较学习:将《秋思》与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进行对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让学生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特色。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秋思》为灵感,创作自己的秋思诗,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效等多媒体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古诗文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引用。

八、教学时间安排1. 课时:本教案计划用2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7篇)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7篇)

秋思教学设计秋思教学设计(优秀7篇)秋思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

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秋思》教学设计篇二《古诗词三首》教材简说《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秋思》》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秋思》》附答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恐:害怕;担心。】 【行人:课文中指捎信的人。】 【说不尽:表达不完全。】 【开封:课文中指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捎信
之人即将出发时又把封好的信拆开。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理解品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走进作者
张籍:(约767~约830),字文
昌,唐代诗人。张籍的乐府诗与王
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主要作品:《张司业集》。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背景
《秋思》:在唐代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
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家人 的消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遇见家乡故人,并托他捎 信给家人。在此情此景下,写下了这首诗。

结构:左右 音序:L 部首:氵 组词:洛阳 洛河 造句:洛阳是一座历史悠 久的古城。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氵” 呈弧形分布,“口”略扁。
luò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梳理文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想要。】 【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想要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诉说。
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秋风怎么可能见到呢?诗人为什么说“见秋风”? 这一句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想到春天去了,有 再来的时候,而自己归乡无期,诗人提到月亮,一是
因为自己夜宿瓜洲,二是因为明月蕴含着团圆之意。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心理描写
这是对诗人的心理描写。“欲”字紧承“见秋 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秋风乍起,吹起他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秋思》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秋思》的优秀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秋思》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

2、通过借助注释、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1、制作《秋思》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拓展的古诗:《归信吟》、《天净沙秋思》、《秋风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

板题,读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

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

2023最新-《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2023最新-《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2、采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案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案
答:因为他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问: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提示:想一想之前我的脾气和母亲的态度)
答:作者感到遗憾、后悔。
问:从哪些语段,你读出了作者的后悔?
答:第一段: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第四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师:其实整篇文章都是作者的书写作者的“悔”,那么请问大家,以下哪个词来表达作者的心情最为恰当:
问:得到了儿子肯定的回答,母亲又说了什么?(板书: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问:大家来看一下这句话能不能这样改:她说:“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请同学们试着用两种不同方式朗读,体会一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为什么?
答:原文好。这样表达出了母亲的喜出望外。
问:还有哪些语句能够表现出母亲“喜出望外”?
答:(板书)1、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动作)说明母亲坐立不安
请问,这段文字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如何解释?
三、课后作业
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做错了事情让父母伤心的时候?请你也写一篇忏悔文,注意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题目自拟,字数很多于400字。
设计意图是通过习作使学生掌握语言、动作、神态在文中的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
问:母亲挡住我的视线说了什么?(板书:北海的菊花开了)我同意了吗?你猜猜我为什么同意了?
提示:作者为什么不写“母亲进来了,站在窗前”而用“挡”?
答:这里是让学生去体会,其实作者也是一个有心人。作者体会到了母亲的用心,体会到了母亲这个“挡”的含义。另外母亲面容憔悴,几乎央求着发出看花的邀请,作者的内心开始动容,他勉强的答应了母亲。(板书“憔悴”、“央求”)
母亲1“北海的菊花开了……”
2“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语言3、“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2023最新-《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

《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这里是壶知道勤劳的给家人们整理的《渔家傲(秋思)》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渔家傲(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难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

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那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情怀的范仲淹,在边塞的秋色中,又会有怎样的感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二、解题三、走近作者(回顾,介绍)四、背景介绍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五、听朗读,注意节奏停顿六、感知内容: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片侧重于写下片侧重于写七、合作探究赏景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八、合作探究悟情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以秋天的景色或与思乡相关的话题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初读古诗: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秋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意:通过注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 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秋风”“家书”等,探讨它们在表达思乡情感上的作用。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乡经历或相关故事。

6. 背诵与默写: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并进行适当的默写练习。

7. 总结:回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强调思乡之情的普遍性和珍贵性。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五、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或音乐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安排进行适当调整和延伸,如让学生仿写古诗、绘制与诗歌相关的图画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创造力。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和表达能力。

秋思(张籍)优秀教案

秋思(张籍)优秀教案

秋思【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说明、插图理解古诗意思,频频朗诵,联系生活实质感悟,品尝诗中描述的境界,领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感情,推测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觉古诗语言的韵律美、境界美,自主累积思乡的诗词。

【教课要点】借助说明、插图理解古诗意思,频频朗诵,联系生活实质感悟,品尝诗中描述的境界,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感情,推测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课难点】领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感情,推测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课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采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理念】“思乡”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素,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

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类题材的一首古诗。

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信”再“寄家信”,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

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因为年纪和生活经历等原由,要真实走进诗人心里,真实领会那没法调解的思乡情却很难。

为了打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纳以下几个举措:一、以优美的语言创建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衬着情绪,为古诗的学习确立感情基调。

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

经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境界邻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达到加大讲堂容量,提高教课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

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诵中深入学生心中。

四、增补资料,协助理解。

增补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益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心里世界,更好地领会古诗感情。

【教课过程】一、生活引入,见秋生情。

在我们国家有一个节日与月亮相关,是(中秋节),相同在唐朝有一个特别喜爱月亮的诗人,以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也写过《静夜思》,睹一轮明月寄满怀思乡之情。

《秋思》(马致远)课堂实录(2 课时)

《秋思》(马致远)课堂实录(2 课时)

师:同学们平常怎样学习古代诗词的?生:朗读、背诵。

(众人答)师:噢,是好方法!今天老师教给你们一种新的学习古代诗歌的方法:挖掘法。

就像种树前先用铲把泥块铲开一样,你们对有些诗词可以这样处理:先把你认为不是主干的“泥块”部分铲掉,看看去掉这些“泥块”后效果如何,再考虑考虑要不要把“泥块”填回去。

现在我们请出元朝马致远写的词《秋思》。

师板书: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大家看看哪些字或词是不是主体的“泥块”,我们先把它挖走。

(生踊跃发言,最后圈定了“枯”“老”“昏”“小”“流”“古”“西”“瘦”“断肠”)师:噢,秋思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

夕阳西下,人在天涯。

瘦身好多啊,马致远会不会跳出来抗议呢?(生笑)师:先看“枯”字,真能去掉吗?枯藤与藤有不一样吗?生:“枯藤”是藤已死了,“藤”说明也许藤是活的,也许是死的,不确定。

生:我知道了,题目是秋思,指的是秋天的思念,既然是秋天,那么藤应该死了,所以“枯”不能挖掉。

生:初秋的树藤未必都死光,说枯藤是说明已到深秋了,这首写的是深秋之时,所以“枯”不能去掉。

师:被你们一说,我也豁然开朗呢!我倒是一看见这“枯”字就想到黯淡。

生:枯死的藤没光泽了,应该是灰黑灰黑的。

师:你平时很注意观察,真不错!师:再看“老树”的“老”字,能不能去掉?生:一样的不能挖掉,“树”也许是指年轻的树,也许是指年老的树,而“老树”就是老树,那位旅人见到的就是老树所以不能把“老”去掉。

师:很好!这个“老”我们还能读出什么意味?生:这树年岁大,粗壮。

生:枝繁叶茂。

生:这是深秋,树叶儿干枯掉落了,不能叫叶茂。

生:有些树不会因秋冬来到掉叶子的!师:我闻到火药味了,千万别点燃,否则把树都烧了。

我听出你们的意见了:树活了很久长得粗壮。

有的老树此时掉光了叶子,有的老树此时没掉什么叶子,说的都是合理的。

师:还能不能从其它角度理解“老”?生:树皮黝黑黝黑的,因为它老啦!生:树皮很粗糙就像人老了皮肤长茧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思(两课时)第一篇:秋思(两课时)《秋思》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

“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经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断的命题。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

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 :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

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

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二、一、谈话导入1、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具有很强的立理性。

比如说(送别诗)再比如说(生:思乡诗)师:再比如说:生:还有描写祖国边疆的诗。

(师:边塞诗)生:还有写景诗(师:写景的山水诗)生:还有抒情诗生:田园诗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现在呢,我想请同学们背诵几首思乡诗。

生:背诵《静夜思》师:在这首诗里,是什么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

)师:月亮象征的团圆之意,所以很多诗人在写思乡的诗时都提到了月亮。

师:还有什么诗?生:还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

师:好,声音非常响亮,那么在这首诗里,又是什么勾起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呢?(生:是重阳节。

)师:是佳节,月亮、佳节等等都会勾起游子思念家乡之情。

生:我觉得还有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秋思》读读。

二、学习古诗1、知诗人2、指导读题: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请同学们读这两个字——《秋思》生:秋思3、解诗题。

师:这两个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我觉得是秋天思念家乡。

师:秋天和思念有什么关系呢?生:秋天是一个触景生情的季节。

师:触什么景。

生:因为秋风来了,一年又将要过去,游子们都很思念家乡。

师:你还可以怎么理解,当秋天来了,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当秋天来了,树叶开始枯黄,百花都开始凋谢的时候。

师: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

生:秋——思师:好,今天我们学的《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写的。

课前你们读过了,我再找几位同学读一读。

二、初读知意1、自由读诗: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g)”。

3、齐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生:大概意思就是说:诗人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要给家人写封信了,又觉得心里想的太多了,可能有漏泄的,所以趁发信的人出发之前再把信封打开看一看。

师:非常好,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你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我觉得她不是在行人要把信发出去前看一看,而是又把信拆开来再添上几句。

师:你是对“开封”的理解,开封的意思是把封好的信又打开了。

这里的意万重就是——师:很多很多话想说。

师: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意思很了解了。

真不错,我们既然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我们就得读出这首诗的感觉来。

《秋思》起生:读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

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秋风)三、入境悟情1、学习1、2句诗Δ见:·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

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Δ意万重:·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3、学习3、4句诗Δ恐:·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

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意万重,说不尽。

情难理,又开封。

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指导。

)3、乡心仍在寂寞处:⑴ 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尽管带走了家书,但留在诗人张籍心里的还是孤独与寂寞。

⑵ 回读《秋思》。

4、这首诗作者又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板书设计:秋思(唐)张籍见----意万重思乡情恐----又开封(叙事抒情)第二课时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秋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是思乡诗句,咱们展示展示。

生自由回答。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二、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绵绵的乡思在宋代王安石、唐代李白眼中是一轮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思又是什么呢?(一封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家书。

)三、整体回顾。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乡之情?生答。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的是一件普通事。

作者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一件普通的事经张籍这样的高手润色,便臻妙境。

见秋风而起乡思,可以说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能以这样寻常的题材写出新意的小诗实不太多,而张籍的《秋思》一诗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个富有内涵的片断——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板书:浓浓思乡情)四、改写古诗。

我们知道改写古诗离不开合理的想象,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改写《秋思》。

(板书:秋思)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请同学们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

指名回答。

我们从这首诗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六要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想象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地点是洛阳城,人物是诗人张籍。

事情的起因:见秋风。

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触归思。

事情的经过:写家书,意万重。

事情的结果:行人临发有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生答:他看到庭院中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环境描写。

3、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引导学生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4、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欲作家书意万重”5、你能想象作者写家书时的情景吗?哪个词写出了作者写家书时的复杂感受?“意万重”怎样解释?(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6、诗人在家书中想表达那些意思呢?生讨论交流。

(表达因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而倍感自责;表达对妻儿的无尽思念;让家人放心,自己在外一切都好。

)7、师补充: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寄居洛阳,离家千里,见秋风而起乡思,当时的交通又不便利,再加其他一些原因,不能立刻返乡,只好写封家书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这就使他本来已经很强烈的乡思之中又增添欲归不能的惆怅,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

思乡情切,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吐,而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作者用“欲作家书”无从下笔,犹豫难宁的情态描写把抽象的“意万重”表现得真切生动。

8、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什么?他可能会对爸爸、妈妈、妻儿说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让我们去想象。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指名回答(怎样写家书,家书的内容。

)教师相机板书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9、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诗句看,家书还是写了。

为什么说“复恐匆匆说不尽”?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那个捎信人就要上马,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诗人不得不匆匆落笔。

于是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

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

从而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10、“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是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你能想象具体的细节吗?诗人是怎样拆信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写。

)教师相机板书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11、诗人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浓缩了自己对亲人、对家乡的万般的思念,让我们入情入境地读。

学生诵读《秋思》。

1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一起走进张籍孤独凄冷的情怀,一同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悠长思念。

经历了那千愁万绪,不知从何说起的内心煎熬,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把这难忘的一幕写下来。

(大屏幕出示习作要求)指导学生给习作取题目。

13、学生完成习作。

14、板书设计:《秋思》改编起因:见秋风(秋景:落叶、大雁……)想经过:写家书,意万重(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象结果:行人临发又开封(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浓浓思乡情附学生的习作:浓浓思乡情——改写《秋思》一个秋天的清晨,张籍正在家中的庭院散步。

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梧桐树叶好似飞舞的蝴蝶,飘飘悠悠地落在地上。

抬头看,天空中几只大雁正排成一个“一”字往南飞。

嗨,又是一年了。

不知不觉来到洛阳已有四个年头了。

此情此景,叫我怎能不想家乡呢?于是他快步走进书房,想给家人写封家书。

他拿好纸,磨好墨,提起笔来正要写,可就在下笔时,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从何写起。

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

张籍想了想,提笔写道“亲爱的爹娘,你们好。

儿在外多年,不能回来看你们,请恕儿不孝。

乌江一别已有数年,不知二老身体可好?儿甚是挂念。

”写着写着,泪水迷糊了双眼。

他擦干眼泪继续写道“爹,你的腿有风湿病,天凉了要注意保暖。

娘,你的眼睛不好,每天晚上就少补几件衣服……”“爱妻,辛苦你了,你受委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