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山水诗论略_孙立新
何绍基诗词五十首

何绍基诗词五十首雪辛未烈烈四山风,收归夜气中。
无声三尺雪,破屋一镫红。
送孙镜塘师就馆泺州先生将有行,忍舍学生去。
回思教爱深,牵衣泪如注。
一白雪连天,泺州在何处。
送周翰博丈承宗南归甲戌少年得意系青緺,杯酒离亭笑语哗。
博士衣冠归故里,圣人纶綍出天家。
三千客路征途阔,十万秋光别思赊。
遥忆舂陵回首处,北堂剪烛话京华。
落叶柬周午桥诰表叔癸酉拔贡清飙惯作不平鸣,卷叶能令客耳倾。
摇落有人同岁晚,飘萧无雨亦秋声。
驹光转激儒生志,雁字应伤楚客情。
静定方坚后凋质,可怜枯树赋兰成。
立春柬午桥丈几度燕台物候新,芹芽芦菔又迎神。
东坡老去莺花在,工部归来甲子频。
阁里梅花先得信,庭前草色渐宜人。
把杯借问舂陵客,帝里奚如故里春。
陶孝女割臂疗母诗女儿十三未离母,千岁堂前酌春酒。
日将无病祝双亲,上有天高下地厚。
一朝母病不可医,桐君俞跗惊蹙眉。
剩有儿身是母遗,还以奉母心何疑。
四顾无人肉堕地,乍起酸风扑镫碎。
操刀再割恬不呼,手试银铛羹已沸。
淋漓掔血无金创,自有元气能扶将。
鱼邪肉邪不可辨,床头一箸苏膏肓。
母病儿心悲,母愈儿心喜。
儿心悲喜不自知,何况区区皮肉体。
从此儿羹不再尝,但有怡颜奉甘旨。
嗟哉孝女我何羡,我亦人间有亲子。
爷娘无病是儿福,日把书声娱老耳。
风吹阶草笑成春,月照棠花艳如水。
一夜题成孝女诗,千秋重补白华词。
寒镫无焰天难晓,想见当年握翦时。
闻浙东大荒本省亦受其波累感事一首乙亥鼍江龙井空云黑,秦望吴山照火赤。
昨岁连冬未见白,雪泽不及望雨泽。
年来丰隆复遁迹,遂使萑苻来盗贼。
石门早闭日未夕,一方大歉已足惜。
何堪复作馀波及,藩金十万下湘国。
白衣往返米未得①,可怜先年澧水溢②。
民间不免有菜色,那堪又效移粟策。
容得江淮来就食,钦惟圣主长太息。
农坛默祷求神力,庶几待刈王官麦,我辈何劳忧劝籴。
注:①时以银十万于本省买籴未得;②去岁澧州大水。
步渔洋山人《秋柳》原韵四首杨柳萧萧总断魂,春风记得武昌门。
眼前又触新秋思,衣上全销旧染痕。
一带青馀前浦浪,千丝黄绕夕阳邨。
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四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

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四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道光十六年进士。
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
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
何绍基通经史,精通金石碑版。
据《大戴记》考证《礼经》。
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着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
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
草书尤为擅长。
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
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主要书法作品有:《行书题画梅》《行书自书诗》《隶书七言联》《楷书八言联》《行书七言联》《楷书题跋李邕代表作品李思训碑》《行书跋墨皇本圣教序》《行楷临兰亭序》《楷书重修历下亭记》《隶书长卷》《草书金陵杂述四十绝句》《行书黄庭坚题伯时画揩痒虎》《识跋旧拓监本定武禊帖》《行书节录宗炳画山水序扇面》《行书论书扇》《楷书陶渊明诗扇面》《行书诗稿横披》《行书手札》《行书手札字子贞道州人道光丙甲翰林有东洲草堂集》《行书一无舍短七言联》《行书小海层楼七言联》《篆书论书轴》《隶书以俟知奥四字横幅》《节录韩愈进学解语横披》《隶书大字卷》《楷书格言卷》《楷书杜甫诗三首横披》《楷书赤壁赋四屏》《小楷黄庭内景玉经》《楷书临鲁峻碑》《节录庾信镜赋四条屏》《隶书蕴真赏心五言联》《篆书稻凉柳老五言联》《楷书张受之传略》《行书苏轼东皋子传》《行书七言联》《行书苏轼文》《隶书种蕉亭》《四体书屏》《隶书临华山庙碑》《楷书读书延年横幅》《行楷僵梅卧柳之庐》等。
何绍基66岁书《金陵杂述四十绝句》独树一帜

何绍基66岁书《金陵杂述四十绝句》独树一帜何绍基行草书《金陵杂述四十绝句》,纸本,28.3×358cm,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卷《金陵杂述四十绝句》作于同治甲子年(1864年),时年六十六岁,正是何氏书法艺术的高峰时期。
这些诗文体现了其丰富的学识。
诗稿写得极为随意,无丝毫做作之习,这正是其行草书的真正风貌,真可谓独树一帜的书法体势,无怪乎能在晚清书坛上冠绝一时。
释文:衰颓休笑老蝯翁,岁晏犹能意气雄。
风雪一天山两岸,高吟直送大江东。
鄂州试上火轮船,震耳风涛废食眠,两书一霄飞似马。
(船名飞似海马)中开欣遇酒如泉(廿六日晨,抵中开,至张仙舫处,与同船朱乐贤、吴芷生、朱子典一醉解寒),薄游访古到江南。
闻说天留妙相庵,秋海棠空僧去尽。
池亭非复旧精蓝(妙相庵秋海棠壁最胜,今壁已毁,余景亦非昔,贼改为御花园也)。
当年两叟重儒林,讲艺钟山与惜阴。
横舍荒余无寸甓,回思绪论怆人琴(壬寅,居此与潘少白、胡竹邨两先生谈艺最密)。
夫子宫墙无处攀,秦淮仍作泮池环。
何年礼殿重修复,两芜颓垣夕照殷(文庙仅余两芜红墙半壁)。
先除两害力能歼,竟肯低心事毕占。
想见读书据危石,摩挲时上虎头岩(周孝侯读书台遗迹,在虎头岩左)。
沿河不见柳丝摇,步向青溪长板桥。
丁字帘前犹仿佛,更谁闲话到南朝(秦淮河惟长板桥尚在)。
屹立钟山阅废兴,鸡鸣古埭亦崚嶒。
全荒十大功臣庙,未敢摧夷到孝陵(登鸡鸣山)。
闲居好事邺园汪,葱草春深处处香。
纤腕妙题余驻鹤,于今乱石不成行(邺园石峰上,刻顾横波“驻鹤”两大字,不可复见)。
干嘉风雅萃随园,诗画淋漓紫雪轩。
遗冢荒凉无可觅,仓山何处托吟魂(昔至紫雪轩,诗画尚满壁,今并遗冢无人识)。
雨夜谈诗邢醴泉,后交令子得姻连。
惨闻父女全忠孝,旧地重经一泣然(余初识邢醴翁,后交子尹以女妻吾六侄。
杭州再陷,父女皆自尽。
旧地重经,简斋联语)。
名园无处闻随邢,十里烟芜草不春。
步上清凉山上去,岿然留得翠微亭(清凉山上翠微亭如昔)。
贞白烧丹有旧邱,张郎觞咏剧风流。
《何绍基联集》

《何绍基联集》《何绍基联集》何绍基(1799-1873),清诗人、书法家。
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
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提调、提督四川学政,因谤卸官,主讲济南、长沙等地书院,晚年主持苏州书局、扬州书局。
博学多才,对经学、文字学、金石、史地均有造诣。
论诗推重苏轼、黄庭坚,为晚清宋诗派作家。
其诗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或题咏金石书画。
工书,擅真、草、隶、篆。
得力于颜真卿,参以北魏《张玄墓志》及唐欧阳通、李邕笔法,其书注重碑学,笔意遒劲峻拔,别具风格。
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集·文钞》、《惜真味斋经说》、《史汉地理合证》等。
四朝灵迹;三楚大观。
题湘潭龙安寺静眠凉月;闲听秋声。
题乐山大佛寺长亭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
题苏州虎丘翠玲珑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集杜诗题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古今双子美;前后两汾阳。
讽赠郭子美母为古列女;子作大将军。
贺郭松林母寿荆楚无双地;湖湘第一楼。
题岳阳楼鹏鹗厉羽翼;龙鸾炳文章。
自题万水地间终是一;诸山天外自为群。
赠友小海银鱼吹白浪;层楼珠酒出红霞。
杂题千年仙枣不留核;五月落梅犹有花。
题太白亭,又名仙枣亭,在黄鹤楼左侧,亭内祀李白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
题苏州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园林到日酒初醒;庭户开时月正圆。
题苏州网师园风到月来亭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
题苏州网师园殿春簃心同佛定香烟直;目极天高海月升。
题峨眉山万年寺丹花绿树锦绣谷;清澜白石玻璃江。
题保定洒然亭节用爱人能道国;正心诚意乃修身。
集句自勉兰气清和领群品;水怀虚静寄一天。
题资中永庆寺古本书当十世守;青天月与九州同。
题乐山乌尤寺藏经楼南邦寺死个和尚;西竺国添一如来。
挽浏阳南邦寺住持西山载酒云生屐;南浦寻梅雪满舟。
杂题同人有怀或集此;一日无事长欣然。
题新都宝光寺明目堂自知性僻难谐俗;且喜身闲不属人。
题新都宝光寺罗汉堂花笺茗盌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题成都望江楼吟诗楼突起芝山标七级;漫登龙塔看千峰。
何绍基诗选注前言(一)

居京 师 日
、
与 苗夔
.
张
穆 为 学 间交
一
… … 绍 基 亦邃 于 许 书 及 金石 刻 辞
,
余 早岁 居
,
长沙
,
获 见 其 手 批 王 镯 《说 文 释 例 》稿本
。
蝇头细书
.
考
订精审 之 条 者也
一
.
生于
许 学 虽 无 专书
,
而固潜研有得
,
深通 字 例 楷法端 整
.
又 尝 得 观 其 手 批 《十 三 经 注 疏 》
。
外 若 枯稿
,
,
”
葛 立方 在 《韵 皆平 淡
。
昌黎
诗宗 李
杜
、
韩
谷
, ,
、
苏诸大 家
其 白为 诗
`
”
杨昌
语 阳 秋 》中 也 说 有思 致
,
“
陶潜
。
、
谢眺诗
彝 《何 绍 基 小 传 》则 云
师 论 诗 喜宋 东 坡 手 态
.
:
非 后 来休 心 岁 J 目雕琢 者 所 为 也 均 甚 公允
,
”
山
,
以他 自 己 说 的 为 准
,
。
,
这 种境 界
还得
,
是 从 陶 诗得 来 的 笔力 雄健
, , ,
,
请看
:
韩 诗气 势壮 阔
个 性豪 迈
,
风格 何绍 达 到
,
腊 月 十 九 日 季寿文 招 同 人 拜 坡公 生 日 有 诗 命次 韵
奇诡 个 性鲜 明 在 中唐 时 期 自成 一 家
宋诗派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宋诗派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宋诗派的诗歌理论中期宋诗派在翁方纲主学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追求,其核心是不俗与变脱,其主旨则是反对拟古,锐意求新。
他们的理论家是何绍基(1799-1873)。
何绍基是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至四川学政,著有《东洲诗文集》。
他在《使黔草自序》、《与汪菊士论诗》等文章中提出的一套见解,可以视为中期宋诗派的文学纲领。
何绍基在理论上很有一股锐气和魄力。
他反对依傍古人,力求自立。
在《与汪菊士论诗》中,他说过一段颇有见地的话:学诗要学古大家,止是借为入手。
到得独出手眼时,须当与古人并驱。
若生在老杜前,老杜还当学我。
此狂论乎?曰:非也。
松柏之下,其草不植,小草为大树所掩也,不能与天地气相通也。
否则小草与松柏各自有立命处,岂借生气于松柏乎?记得随园有云:与其做总督衙门的门上,自然不如典史衙门的官主。
此语却有理。
止是小小官主,也不是容易做的。
在当时的诗坛上能讲出这样的话,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他鄙薄唐诗派的拟古陋习,讥之为“优孟衣冠”,声明“做人要做今日当做之人,即做诗要做今日当做之诗”,强调诗歌应随着时代一起前进。
郑珍也说:“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
……从来立言人,绝非随俗士。
”并讽刺那些泥古不化、以摹仿为能事的作品是“羊质而虎皮,虽巧肖仍伪”。
(《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不俗”二字是道咸年间宋诗运动的立命之处,也是何绍基诗学理论的基点。
何为“不俗”?何绍基解释道:同流合污,胸无是非,或逐时好,或傍古人,是之谓俗。
直起直落,独来独往,有感则通,见义则赴,是谓不俗。
高松小草,并生一山,各与造物之气相通。
松不顾草,草不附松,自为生气,不相假借。
——《使黔草自序》何绍基将为人处事的道德情操与“自为生气”的诗学理论融合起来,强调无所依傍,自立于世,鼓励诗人们发挥艺术的独创性。
他的“不俗”的艺术追求主要表现在诗歌语言的变脱上,主张“说自家的话,凡可以彼此公共通融的话头都与自己无涉”。
何逊山水诗略论

然” 《 ( 汉奉诗话》 。正因为如此, 引) 何逊对 自然景物有
海郯( 今山东郯城) 人。《 粱书 ・ 文学上》 :逊八岁能 深刻的体察 , 说 “ 能够发现并深入细微地表现其中所蕴含的 赋诗 , 弱冠, 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 大相称赏 , 美 , 因 与阴铿同为谢灵运 、 谢眺之后山水诗发展的有力继承 结忘年交好。自是一文一咏, 云辄嗟赏 , 谓所亲日:顷观 者 。 ‘ 文人 , 质则过儒, 丽则伤俗; 其能含清浊, 中今古, 见之何 在谢跳诗中, 还有单纯把自然景象作欣赏对象来描 生矣。沈约亦爱其文, ’ 尝谓逊 日: 吾每读卿诗, 日三 写的情况, ‘ 一 而在何逊诗中, 山水景物的描写完全服从于诗 复, 犹不能已。 其为名流所称如此。 “ , ’ ” 初 逊文章与刘孝 人主观感情抒发的需要 , 并与诗人特定时刻的情绪融为 绰并见重于世, 世谓之‘ 何刘’ 。世祖( 指梁元帝 ) 著论论
“ 东海三何” 指何逊与族兄何思澄、 , 何子朗, 而又以何逊
最为 秀出。
何逊十分喜欢 山水, 自言“ 在昔爱名山, 自知欢独 往” 《 。( 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 张燮《 ) 何记室集序》 说:
幽疴 与岁积 。 赏心随事屏。
乡念一遭 回, 白发生俄 顷。
“ 杜子美与裴迪诗云 :东阁官梅动诗兴 , ‘ 还如何逊在扬
历史。山水诗到了阴、 何手中已完全成熟 , 进一步和赠别 何逊也确实写有《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 诗:兔园标物序 , 诗结合起来, 情景交融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 取得了令人 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 , 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 花 瞩目的成就。 绕凌风台。苏轼也说 :何逊扬州又几年, ” “ 官梅诗思故依
何绍基书法艺术!

何绍基书法艺术!何绍基画像141.8cm×77.5cm 清湖南省博物馆藏一代鸿儒终以翰墨著称于世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乃清代重要书家,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
少时即濡染家学,自喻“架上三万签,经史任所取”。
观其一生,博洽多闻,立德、治学、从政、论艺皆有所长,且互为相通。
他勤政爱民,为官刚正不阿;他潜心学问,治小学、好诗文、精于书道;他授业讲学,所到之地,文教蔚兴。
不愧晚清名臣曾国藩如此评价:“子贞之学,长于五事。
一曰《礼仪》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
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行书集《争座位帖》字长联何绍基168.5 cm×45.5cm 无年款湖南省博物馆藏释文:行路有何难,我曾从天柱、九疑(嶷)、三涂、太室、紫阁、终南,直到上京王者地;得师真不易,所愿与高堂、二戴、安国、子长、相如、正则,同依东鲁圣人家。
斗南仁世兄属,绍基集坐(座)位帖字何绍基生活在一个碑学勃兴的时代,无论商周金文、秦汉刻石,还是六朝墓志、唐人碑版……皆为世人所重。
在人人崇碑的风气下,何绍基的智慧就在于他能兼收并蓄、融汇碑帖、各取所长。
所以他的字既有北碑沉郁雄强的力感,又有南帖潇洒飞动的神采。
为说明何绍基的取法来源,展览展出了他临写的隶书《华山碑》、楷书《道因碑》、行书《端州石室记》等,以及他所列举的自藏碑拓清单。
这些对于还原何绍基真实的学书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他在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任职国使馆提调期间写就的《种竹日记》,花甲之年主讲长沙城南书院时给学生的课卷批语,学书之余怡情绘事的逸趣雅作。
当然,展览同时也展出了他自成一家后,于楷则力厚骨劲、于行则沉雄峭拔、于隶则古茂朴厚、于篆则遒峻凝重的独到之风。
《苦雨喜晴》书稿何绍基18cm×24.3cm×2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释文:风声招不来,雨声麾不去。
清何绍基录苏轼《孙莘老墨妙亭诗》湖南省博物馆藏

清何绍基录苏轼《孙莘老墨妙亭诗》湖南省博物馆藏何绍基录苏轼《孙莘老墨妙亭诗》,纵240厘米,横61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对苏轼极为推崇。
苏轼,其一贬再贬终不颓丧的传奇经历,以及超拔洒脱的文字气息,受到无数文人学士的追捧,何绍基亦不例外。
在他所抄录经典名篇中,苏轼诗文是最多的。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
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
草书尤为擅长。
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释文: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孙莘老墨妙亭刻石,盖亦汇刻古法书,惜后来不见拓传本,唐后推崇右军,至谓颜欧俱出山阴最为舛。
论变法出新意,明鲁公不祖兰亭,非坡公孰能道此?公自谓出新意处,不少亦此旨也。
请问敏斋大兄谓此语然否?弟何绍基漫识-----------------------------------------------------------------。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二轮复习

志 卷上的诗;他题画诗则是指诗人或 感 水的爱好,或对画作生活 ②动静结合
画家为别人的画所题的诗。
的向往等。
③多角度写景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画内容为
②对画作作者:对其高深 画作的鉴赏:
15.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放下对浮名追求后的轻松,登山穿林带来的内心XXX,写诗饮酒 和友人同醉醒等日常生活的平淡闲适。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①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 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心,或 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 是朋友间乐趣的表达。
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直抒胸臆。直
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接表达对对方的
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 但不必用其原字。
感情。
③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②借景抒情
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 ③想象。想象对
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 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 精神进行吟咏。(2)从题目上来 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 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 等为具体描写
意)、托物喻理、托物讽 的方法看,主要
世。
是正面描写(绘
(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 形绘色)与侧面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 内 画家生平际遇的描叙,对画 直接点评
涵 画的内容有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 容 作的鉴赏与品评,对绘画理 间接点评
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
论的阐释,对不同画家画作 画作的描写:
定,是对作品行调的艺术总结。
何绍基诗选注前言(三)

传 统 诗 歌 有 声韵
以 声 达意
有 节奏
,
有音 调
,
能吟 能
并 不严 格 押韵
,
、
近体 诗 的 句 数
,
字 近
以音 传情
。
特别 是 盛 唐 以
,
后 美
,
平仄
、
对仗
均 有 严 格规 定
: :
诗 律 趋 于 成熟 杜 甫诗 云
。
诗 人 愈 益 重 视 诗 的音 乐 新诗 改
体 诗 的 节奏
,
五 言 诗 三 个节 奏
“
诗 以 声为 用 者 也
在 句 中 交 错 使 用
“
律 诗 讲 究
“
对
”
租
其 微 妙 在抑 扬 抗 坠 之 间
“
。
”
李重 华 在
。
《贞一
,
粘”
“
,
一 联 之 中 出 句 和 对 句 的 平仄 相 反 的
,
一 首 中 七 句壮 士 声 情
”
着
叫做
对”
上联 对 句 的 平仄 和 下联 出 句 的
,
便气 体 全 乖 他在
一 为注 重 格 律 体 诗每首 句 数不 定 只求 押韵 数 节
、
,
不 写 拗体 诗 平仄 不 拘
。
我国传统
。
永歌之 蹈 之也
唱
,
,
,
永歌 之 不 足 情 发于 声
, , ,
不 知 手 之 舞之
。
足之
从格 律 分 有古 体 诗 和 近体 诗 两 种
, , ,
古
,
声成文 谓 之音
一乌纱外是青山???【作者:何绍基】

一乌纱外是青山【作者: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手钞本寄吴鞠裳南陵作者:何绍基人言闹处宜迁官,我谓好官先扑闲。
羡君别我忽万里,一乌纱外是青山。
青山條條濯春雨,箐雾蛮烟皆媚妩。
朝写百幅供色养,莫咏千篇当治谱。
山中童子初受经,求公醉贴来公庭。
爱公读书好风调,有子学赋歌云屏。
谁家老农涉官事,拓却耕田烦处置。
搅公一夜眠不得,比似苦吟争半字。
[逸致直逼古人。
炳春续]寄怀王鲁之济南(局部)作者:何绍基昔华一别今五年,昨夜故人同入梦。
我惭故纸活春蟫,君被名缰絷仙凤。
高台犹闻未白发,更喜联吟偕伯仲。
携儿索古走铁庿,共友搜诗醉龙洞。
放壑春流......【以上为书法作品中的诗。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一号蝯叟,道州人。
道光丙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有《东洲草堂诗钞》。
解嘲沧海茫茫粒米身,摩夷何处问前因。
梦从醒后方知幻,花到开时不算春。
看破浮云怜世味,生来瘦骨见天真。
漫随摇曳东风里,一任垂杨冷笑人。
腊月十九日季寿丈招同人拜坡公生日有诗命次韵天为百世生我公,奎光夜落玄云从。
冰霜正值岁寒节,使之遇啬名则丰。
我公才笔敌牛弩,苏门余子那堪数。
挥霍万象动有神,扶持正气作之主。
大言独唱谁能和,要使穷黎醒饥饿。
胸怀落落含太和,文字棱棱生坎坷。
噫吁公本西蜀人,宦辙周历东南滨。
浩然之气塞宇宙,宁劳祠祀羞寒蘋。
平生足迹不到处,穷发之山向北去。
尺书赞普傥能招,万里卢龙尚如故。
买田阳羡囊无钱,藤床瓦枕茶瓯连。
一日歌啸足不朽,漫将磨蝎悲前缘。
蜜酒松醪制都废,髯兮不饮乐人醉。
空庭飞雪战鳞甲,莫讶槐龙舞交翠。
平生尚友惟三公,渊明老去韩苏从。
清风迢递一千载,义熙长庆迄元丰。
驹隙堂堂箭离弩,谁欤论世从头数。
莫为之后前弗传,我公岿作儒林主。
柴桑乞食诗曾和,余米可炊差疗饿。
晚年记题柏石图,颇讶退之愁轗轲。
晚清学者、书法家何绍基行书书论四屏

晚清学者、书法家何绍基行书书论四屏
何绍基(1799-1873),清书法家。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字子贞,号东州,晚号蝯叟。
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编修。
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
书法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
晚年以篆、隶法写兰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
偶作山水,不屑摹仿形似,随意挥毫,取境荒寒,得石涛晚年神髓。
画必长题,题多佳句,惟不轻作、兴至为之,辄自毁去,故流传者少。
尺寸:144×36cm×4
题识:不为法缚,不求法脱。
书家书(者)流虽知其美,实未知其所以美也。
跋东坡书云:笔力雄健不居人后,英风逸韵高。
朱子于六艺无不精,而尤专于书。
笔势雄迈迅疾,而波磔点画无不合先民矩矱。
诗章尺椟传播人间,珍如拱璧。
尤精于鉴古,跋十七云:官本法帖,号为佳刻,然真伪亦混淆矣。
此贴得不芜乱,从容衍裕,意象超然视古今。
成都讲堂画像帖,盖屡见之,固右军得意笔,公亦有会心耶,何书之频也。
柏庄廉访兄属,何绍基。
钤印:何绍基印、子贞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清-何绍基《论书语》

清-何绍基《论书语》何绍基跋陈叙斋藏赵文敏书千文智师真草《千文》,草书分行比格,与真书齐同,故意近章草,而少参差超迈之趣。
惟怀素小草书《千文》,神明变化,妙极古穆。
文敏为此,使转纵横有自然凑泊之妙,盖曾见素师墨迹而仿为之者。
素师卷今在六舟上人小绿天庵中。
叙斋前辈嗜古搜奇,亦曾寓目及之否?跋僧六舟藏米书老人星赋墨迹楷则至唐贤而极,其源必出八分。
唐人八分去两京远甚,然略能上手,其于真书已有因规折矩之妙。
宋人不讲楷法,至以行草入真书,世变为之也。
唐贤三昧远矣,况山阴裴几乎?襄阳精于摹古,迹恒苦行草中无楷法。
此《老人星赋》典型庄正,乃有六朝之方整,而兼北海、季海之宽绰稳实者。
[宽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信有此理。
昔曾见米老大篆分石刻古拓本,欹斜无范,不料其入真书中已有此力量。
顾其真书不多见者,欲以简礼逾二王,不欲以模楷媲唐贤耳。
究之短长自在,何若乃口口耶。
跋文氏停云馆刻晋唐小楷山阴真面目无处寻觅,世间纷尚《黄庭》,其实了不见古人意思,即此刻亦苦横、直、撇、捺、戈法无古劲厚远之气矣。
惟《曹娥》全是分书意度。
余尝谓度尚大字八分碑,右军仿其意作小真书,故心手间尚有分法。
子敬《洛神赋》用笔横逸疏宕,欲出父书之外,颇见本色。
欲求二王律令,观此两种可想象十一,其余殆无足摹览,非谓《停云》刻不佳也。
跋贾秋壑刻阁贴初拓本唐以前碑碣林立,发源篆分,体归庄重,又书手、刻手各据所长,规矩不移,变化百出。
汇帖一出,合数十代千百人之书归于一时,钩摹出于一手。
于执笔者性情骨力既不能人人揣称,而为此务多矜媚之事者,其人之性情骨力已可想见,腕下笔下刀下又止此一律。
况其人本无书名,天下未有不善书而能刻古人书者,亦未有能一家书而能刻百家书者。
余少年亦习摹勒,彼时习平原书,所钩勒者即尽与平原近。
心是所学,谓本是一意,后渐于书律有进,乃知其误也。
《戏鸿》、《停云》疵议百出,弊正坐此。
而《淳化》则罕有雌黄,特因其所从出者,世不睹其初本,不能上下其议论耳。
书法名家何绍基诗选

书法名家何绍基诗选何绍基(1800—1874),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一号猿叟。
凌汉子。
道光十六年进士。
咸丰初简四川学政。
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
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
其书法自成一家,尤长草书,著有《东洲草堂诗钞》。
同子毅弟早起至岱顶晓色澹无边,游凭足力先。
石根深不土,山色古于天。
日上高霞直,氛清大地圆。
俯看登陟处,人事起炊烟。
山雨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解嘲沧海茫茫粒米身,摩夷何处问前因。
梦从醒后方知幻,花到开时不算春。
看破浮云怜世味,生来瘦骨见天真。
漫随摇曳东风里,一任垂杨冷笑人。
题程木庵所藏彝器拓本羊戈辛爵虢周钟,让老图形注考工。
家学未荒蟫藻碧,古光先证雁镫红。
珊瑚错落交柯树,竹屋辉煌贯月虹。
却笑木庵心似木,间中雕尽古来虫。
九月二十日潘德舆招饮海山仙馆即事有作主客携樽共一痴,明窗读画且谈碑。
镂成书苑千家石,笼得才人几辈诗。
能使古贤依我活,感怀时事更谁推。
肯教白日堂堂过,跌宕还思幼好奇。
其二看山欲遍岭南头,送尽人间烂漫秋。
花气化云成宝界,海光如镜照飞楼。
千林暮色生凉思,一发中原感客游。
风浪无声天浩荡,可能容易著间鸥。
其三桂子香余菊正开,朋簪回首二年杯。
木奴坐看千头熟,查客谁期万里来。
云水空明入图画,海天清宴好楼台。
面纹未觉观河皱,一笑何曾岁月催。
其四修梧密竹带残荷,燕子帘栊翡翠窠。
妙有江南烟水意,却添湾上荔支多。
萧斋旧制多藏画,吴舫新裁称蹋莎。
万绿茫茫最深处,引人幽思到岩阿。
沪上杂书新闸才开老闸过,楼台金碧照江波。
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
柬魏默深蕙抱兰怀祇自怜,美人遥在碧云边。
东风不救红颜老,恐误青春又一年。
潘星斋少宰属题渐江和上画卷因其近有桃花句余甚喜之辄题小句巉巉玉骨画禅余,仿佛枯藤劲铁书。
谁似小鸥波里景,桃花红煞钓人居。
得黄大书却寄平居意兀兀,闭户忘饥困。
故人千里书,恻恻念餐饭。
何绍基书苏轼诗册(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餐落英)

何绍基书苏轼诗册
释文:
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
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餐落英。
人间底处有南北,纷纷鸿雁何曾冥。
闭门坐穴一禅榻,头上岁月空峥嵘。
今年偶出为求法,欲与慧剑加砻硎。
云衲新磨山水出,霜髭不翦儿童惊。
公侯欲识不可得,故知倚市无倾城。
秋风吹梦过淮水,想见橘柚垂空庭。
辛丑秋初 何绍基
释文中蓝色字体所示为缺失三页的城老守何足顾,枣林桑野相邀迎。
千山不惮荒店远,两脚欲趁飞猱轻。
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人闲夜雨自清绝,谁使掩抑啼孤茕。
我欲仙山掇瑶草,倾筐坐叹何时盈。
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
乞取摩尼照浊水,共看落月金盆倾。
东坡《次韵僧潜见赠》诗
何绍基墨宝30幅:厚韵雄浑淡远

何绍基墨宝30幅:厚韵雄浑淡远
何绍基(1799~1873)楷书襟江书院记
何绍基(1799~1873)楷书童君寿序
何绍基(1799~1873)隶书动履规绳
何绍基(1799~1873)隶书古画赞语
何绍基(1799~1873)隶书临华山庙碑
何绍基(1799~1873)隶书临上尊号碑
何绍基(1799~1873)隶书临张迁碑
何绍基(1799~1873)书匾动静须防一念差
何绍基(1799~1873)行书八言联
何绍基(1799~1873)行书黄庭坚论诗句
何绍基(1799~1873)行书节录古文
何绍基(1799~1873)行书论诗句
何绍基(1799~1873)行书论书句
何绍基(1799~1873)行书论书语
何绍基(1799~1873)行书七言联
何绍基(1799~1873)行书七言联
何绍基(1799~1873)行书七言联
何绍基(1799~1873)行书七言联
何绍基(1799~1873)行书七言联
何绍基(1799~1873)行书七言联
何绍基(1799~1873)行书七言联
何绍基(1799~1873)行书七言诗
何绍基(1799~1873)行书千文帖赞
何绍基(1799~1873)行书苏轼东皋子传
何绍基(1799~1873)行书苏轼砚铭
何绍基(1799~1873)行书萧衍书论
何绍基(1799~1873)行书咏噉荔图诗
何绍基(1799~1873)行书七言联
何绍基(1799~1873)行书七言诗
何绍基(1799~1873)张之万(1811~1897)书法山水。
何绍基 五言诗帖

何绍基五言诗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何绍基(1892-1973),字伯斯,号西岳,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原籍广东省新会县,出生于澳门,后移居香港,因受教育于澳门及香港,所以精通中、英、法三语。
他为首届中华诗社创办人之一。
何绍基一生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历史等多种类型的作品,以其文学造诣和人生境遇,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而关于何绍基的五言诗帖则是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精品之一。
五言诗,是中国汉语诗歌中的一种形式,每句五个字。
何绍基的五言诗帖,自然流畅、优美平实,洗练而不失深刻,选材广泛,涉及人生百态,感情细腻入微,给人以深远的思考与感悟。
何绍基的五言诗帖以其现代感与传统情并融的风格而著称。
他对自然、人物、历史等各种题材都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揭示出深刻的内涵与情感。
他的诗多以婉约之笔,创造出许多动人的意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何绍基的五言诗帖从题材上主要分为自然景观、人情世事、历史人物、哲理讽喻等几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展现出其深沉的思想、宏大的胸怀和艺术的才情。
例如其描绘自然景观的诗篇,常常动人心弦,仿佛可以看到眼前的山水风景;而在描绘人情世事的诗篇中,又常常露出一丝丝对人性的洞悉与感叹;而在写历史人物的诗作中,则展现了其对历史的理解与敬仰;哲理讽喻的诗篇中,则透露出其对世界的反思与拷问。
何绍基的五言诗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中国百年文学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被推崇为“诗圣”、“民族诗人”。
何绍基的五言诗帖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刻的内涵和博大的胸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与思想深度,是中国文学中的瑰宝,仍然为人们所珍视与传颂。
愿后人能够继续传承、弘扬何绍基的作品,让其诗歌永远铭刻在中华文化的史册中,为后人提供永恒的文学启迪与精神追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绍基山水诗论略孙立新(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摘要:近代宋诗派中坚人物何绍基的山水诗不仅代表了他诗作的最高水准,而且也是近代宋诗运动实绩的证明。
何氏的山水思悟诗、归隐诗、学艺诗和游闲诗体现了他“雅正”的文化人格和“不俗”的诗学主张。
何之山水诗人诗合一,思深情浓,艺法狡狯,各体兼备,风格多样,但总体游离于近代山水诗寄寓政治情怀的主流方向。
关键词:何绍基;山水诗;宋诗派;文化人格;不俗;诗人之诗;学人之诗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7)02-13-06一传统文化巨子、近代宋诗运动中坚人物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 叟等,道州(今湖南道县)人。
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典闽、黔、粤乡试,官至四川学政。
咸丰五年(1855),何以言事去职后历主济南、长沙两地书院,晚年主苏州、扬州书局。
著有《东洲草堂诗钞》30卷、《东洲草堂文钞》20卷。
何绍基通经史,嗜金石,善诗作;尤精书法,被誉为“世徒重其书法,为有清第一”[1](卷16,P415)的大书法家。
由于其显赫书名的遮掩,也由于何诗多士大夫“幽情单绪”古雅式的抒发,这与近代以来诗歌主流“经世致用”的转向正成驳逆,更由于古典诗歌整体性淡出现代人精神、文化生活,清诗遭逢大面积冷遇,时至今日,人们几乎忘记了他的诗歌成就。
其实,何绍基是近代宋诗派大家,人称“晚清诗人学苏最工者”[2]2508。
其《东洲草堂诗钞》存诗达2,300多首,“根柢深厚,盘郁而有奇气,多可传之作”[3](卷139,P2216)。
何诗写的最多最好的是山水风景诗。
《东州草堂诗钞》存录了他700多首山水诗,几乎占了何绍基全部现存诗作的三分之一,代表了何诗创作的最高水准。
因此,从山水诗入手是把握何诗的一道关键。
但是,目前,何诗整体被学界冷落,其专题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何之山水诗被冷落的程度可想而知。
对何绍基山水诗做一些总体论述、改变其价值的被遮蔽状态是极其必要的。
这就不能不首先探讨何绍基的文化人格和诗学思想。
文化人格是文化人的精神价值系统和性格、气质、学养在其文化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对文化人的文化活动起着规范、指导、定向与标识作用。
何绍基出生于一个“(儒业)相继不绝者十馀世”(《先考文安公墓表》)[4]1013的书香门第;7岁前一直生活在同时也是宋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故乡的道州,并且自元末以来,周何两族“世为婚姻,两家族系甚蕃,家教文字,亦略相似”(《濂溪周氏族谱序》)[4]774。
嘉庆十年(1805),其父何凌汉高中探花,累官至户部尚书;他品行端谨,办事勤慎,“治家严肃如官府”(《先考文安公墓表》)[4]1014。
7岁时,何绍基迁居首都北京①,其后多次随侍父亲宦游各地。
他从小就受到了家庭浓郁的儒教、理学氛围的感染熏陶,四书五经、诗词文赋、金石书画乃至八股范文奠定了他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也为他的文化人格建构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思想积累和知识储备。
其故乡道州不仅山水秀丽奇绝,而且历史、人文底蕴也非常深厚,齐鲁儒教文化和湖湘楚骚文化结合得非常紧密。
深厚的儒教家学背景和地域文化影响,长期的书斋生活和文教工作,加之半个多世纪天子脚下的活动环境,使得何绍基的文收稿日期:2006-02-26作者简介:孙立新(1966-),男,山东泰安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清代诗歌和诗学。
①此后50多年里的大部分时间何绍基都寓居这一清朝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
天子脚下的长期生活对何绍基精神世界的建构所造成的濡染、定向和巩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化人格自然呈现出持正保守、高雅趋古的特点。
综观何绍基一生,他虽然集忠臣、学者、诗人、书法家等身份于一身,但其本色始终是一个正经卫道而非离经叛道的标本式的儒生文人。
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他诗学思想的建构上面。
何绍基的诗论主张十分丰富,下引一段话是何氏诗学思想赖以生发的核心,其要义一言以蔽之,可谓“完+不俗”论:诗文不成家,不如其已也;然家之所以成,非可于诗文求之也,先学为人而已矣……立诚不欺……就吾性情,充以古籍,阅历事物,真我自立,绝去模拟,大小偏正,不枉厥材,人可成矣。
于是移其所以为人者,发见于语言文字……人与文一,是为人成,是为诗文之家成……顾其用力之要何在乎?曰:不俗二字尽之矣。
所谓俗者,非必庸恶陋劣之甚也。
同流合污,胸无是非,或逐时好,或傍古人,是之谓俗。
直起直落,独来独往,有感则通,见义则赴,是谓不俗……前哲戒俗之言多矣,莫善于涪翁之言曰:“临大节而不可夺,谓之不俗。
”欲学为人,学为诗文,举不外斯旨。
(《使黔草自序》)[4]781-782何氏此节论述了诗歌作品与诗歌创作主体的关系:“人与诗一,一以不俗。
”“人与诗一”,这与龚自珍“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书汤海秋诗集后》)[5]241的主张完全一致。
而“一以不俗”呢?在何绍基那里,“不俗”就是真诚、正直、独立、通情、守义,就是决不同流合污、胸无是非、追逐时好、依傍古人。
欲“不俗”,则不仅要“雅”,更要“高”:高出时众,遗世独立。
他所谓“不俗”就是要求具有完美、鲜明、高雅个性的诗人运用个性化的艺术手段写出具有完美、鲜明、高雅个性的诗作:“不依傍前人,不将就俗目”(《与汪菊士论诗》)[4]818。
何氏此段论述逻辑十分严密:诗文必须自成一家、超拔时俗才有存在价值,所谓“诗文字画不成家数,便是枉费精神”(《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4]815。
这就要求诗文作者具有独立、高雅的不俗个性,才能“移其所以为人者,发见于语言文字”。
他所谓的个性带有更多的复古守旧的意味,主要是指符合封建传统道德、文化标准要求的理想人格,因而推崇诗歌情怀、情调上的温柔敦厚。
但是,在诗歌艺术因承和创新的关系上,他更强调创新自立以达到更高层次的“不俗”。
他对“不俗”个性内涵的理解不仅更加丰富和充实,而且特别突出了何绍基式的士大夫独有的洁身自好、淡泊清高。
何绍基的山水诗就忠实地体现了他的文化人格,实践了他的诗歌理论。
二自小濡染其间的故乡道州的奇丽山川孕育了何绍基一生不变的山水之爱,使他生性嗜游,甚至痴迷到有时睡梦里也不忘游览:“夜夜不离车与舟,梦中勤补醒时游。
”(《无园种菜》)[4]644何一生游踪遍及包括港澳、相当于今天19个省区的范围。
山水之游激发了何绍基的无穷诗兴,所到之处多有留诗,可谓“尽得江山助,无诗不成游”。
笔触所及,举凡泰岱、黄山、西湖、洞庭这些历代诗人多有吟咏的风景名胜之外,频频出现在何之笔下的更多的是他独到独游之境地。
何绍基游览地域之广,涉笔题材之多,描写景象之新,塑造境界之奇,在同时代诗人中,只有魏源等少数几个人可与相比。
依照诗作所表现情怀的差异,何绍基山水诗差可分为思悟诗、归隐诗、学艺诗和游闲诗;当然,这四种类型的诗作特征更多时候出现在同一首诗歌作品上,从而难以判定它应归属的类型。
无论哪种类型的诗作,何绍基对祖国大地山山水水的一往情深都流贯在字里行间。
1.山水思悟诗道咸以来,国事多危,朝政腐败,列强侵扰,民不聊生。
一般来说,山水诗主要以自然山水为描摹对象,而较少、较不容易触及社会现实生活。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何绍基的一部分山水诗就有表现世难时艰的内容。
《溪水恶》[4]198反映了一次“漂失屋庐人畜数十家”的洪灾, 该诗首尾写溪水之平淡,中间主体部分写洪灾之暴烈,对比强烈,触目惊心。
溪西种田溪东住,溪流清浅赤足渡。
物外炊烟数十家,板屋弯环水回互。
人人皆言溪水好,淅米灌园无十步。
谁知昨夜溪水恶,大雨一天千涧赴。
悬流十丈梦中来,树飞屋走无人路。
男漂孙立新:何绍基山水诗论略女没不相知,鸡犬猪羊并同去。
溪水依然平淡流,浮尸日出过沅州。
戚党招魂向何处?洞庭东下海西头。
《普贤西向》[4]334写诗人罢官之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夜立峨眉山颠时的深深忧思:“今夕是何夕?此乡是何乡?一登峨眉巅,精神多彷徨!东 齐豫西蕃羌,北瞻晋秦南荆湘。
屈指五年来,多成兵马场。
但见城郭破坏,人民夷伤,猛将损折,庸臣逃亡。
衙庙化焦土,妇孺如驱羊……”诗人愤而质问神佛:“见劫不救,何为空王?见贼不戮,何为金刚?”但神佛也冤枉:“菩萨亦可怜,敛尽玉毫光。
死灰槁木然,悲悯向西方。
不敢回头一东顾,万年枯坐看夕阳。
”诗人盼望泰山大雪能够“涵嘘四渎水,气候百州麦”(《望岱雪意甚厚》)[4]430,但是,“虎阜千年歌管地,凄然化作骷髅山”(《自浒墅关至虎丘》[4]613,“二十四桥无水流,一城荒草总如秋”(《扬州万佛楼》)[4]612。
诸如此类的诗作展示了人民所蒙受的自然和社会灾难,寄托了一个具有正义感和良知心的封建士大夫的同情和忧愤。
虽然这类山水诗数量不多,何氏士大夫的身份和传统正统思想的修养也限制了此类情志抒发的深广性,他对民生多艰的同情和忧愤也仅仅是同情和忧愤,如同隔岸说火,而不能像同时代的诗友龚自珍、魏源那样提出政治改良的措施,但是它们毕竟以山水诗的形式寄存了历史图画的一角,折射了何绍基忧国忧民的真诚而又高尚的道德情怀,加重了何绍基山水诗的思想、情感分量,从而成为何氏山水诗中最光辉的一部分。
何绍基还有一类表现物理哲思的山水诗,表达他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学性思考,这一部分诗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趣之美。
“山有尽时水又通,水欲穷时山又起”(《游武夷》)[4]157,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蕴涵着人生穷通转换之辩证法。
“大雨吞山百丈斜,山隈摧落几人家。
中间小树浑闲事,颠倒生根又放花”(《小树》)[4]199,把以柔为刚、以弱胜强之理讲得那么鲜活,那么灵动。
还有几首山水诗触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保护的问题,比如《伐木》[4]199:“山气作云云化雨,雨过云归山是土。
山中大树几千年,融泄乾坤云所祖。
蠹民伐木心不怜,山上种田秧到天。
云根将枯雨后薄,渐恐人间多旱年。
”堪称山水科学诗,这在整个中国山水诗史上都是一种极其有意义的题材开拓。
2.山水归隐诗既刚直不阿、仗义执言,又克己慎独、保守持正,何绍基个人的政治命运也是起伏不定,浮少沉多。
何氏不到20岁就有一种出世之想:“梦从醒后方知幻,花到开时不算春。
看破浮云怜世味,生来瘦骨见天真。
”(《解嘲》)[4]10咸丰五年(1855),56岁的何绍基因条陈时务而被咸丰皇帝责以“肆意妄言”被免官,他最终认识到自己“宦薄机先息,山深隐孰招”(《万年寺夜得子愚弟京寓书及子敬弟杭州书》)[4]331。
何绍基“野逸本如猿性格,超遥真有鹤精神”(《解缆》)[4]533,向往自由、洒脱的“万顷烟波鸥世界”(《何绍基楹联选》)[4]1117,免官后,他更是纵情游览全国各地的山山水水。
游山玩水、吟诗作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他排遣郁闷、逃避现实、消极反抗的借具。
如果说“谪官愈识君恩重,许到峨眉顶上游”(《将游峨眉》)[4]325多少还有点牢骚意味,那么,“幸卸使者符,得遂名山想……狂哉猿鹿性,飞动入苍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