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椿祥优质课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神农”的传说和古代农业的地位。
2、把握古代农耕技术(特别是牛耕)的发展和意义。
3、掌握古代的赋税制度和作用。
4、把握古代滥征徭役带来的影响。
5、理解掌握土地兼并问题的原因、影响和井田制的特点。
6、掌握古代农田水利技术的发展和战国秦汉时期重要的水利工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外阅读,探究神农等远古传说反映的原始农业特征。
2、结合课本及相关材料,研究牛耕开始与普及的过程。
3、探究古代税收的种类和特点。
4、结合课本材料,探究古代秦、隋苦役百姓问题。
5、研究土地兼并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影响。
6、结合战国秦汉的史实,探究水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的道理。
2、体会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落后性。
3、认识古代中国税收的意义。
4、认识过度征发徭役对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破坏。
5、体会古代统治阶级为什么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6、感悟大禹治水的精神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教学难点1、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2、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3、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一、“神农”的传说1、“神农”传说的意义(1)中国传说的“圣王”中,神农氏有显赫的地位。
据说,神农氏创制丁原始农具耒,教导民众耕作。
“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2)“神农”的传说,说明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2、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基础(1)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说课稿1
5.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古代农业经济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情境教学法。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地理分布、农业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2.案例分析:提供几个与古代农业经济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发展过程、影响因素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古代农民、官员等角色,模拟古代农业经济活动,体验古代农业生产场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结构化布局,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古代农业经济特点、地理分布、主要部门、技术发展、经济政策。板书风格简洁明了,以提纲形式呈现,关键词突出,辅以箭头和连线表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记忆,以及直观展示知识间的联系。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一份关于古代农业经济的知识总结,要求涵盖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撰写一篇小论文,探讨古代农业经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计一份关于古代农业经济的调查问卷,了解同学们对古代农业经济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备课时间]2019年5月4日【授课时间】2019年5月4日【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习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在当今在中国、在世界很多人还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可喜的是国家领导人倡导节约型社会,厉行节俭,节俭之风已在中国刮起,愿节俭之风越刮越烈,,真正刮进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特点、评价【教学思路设计】对本节课进行了大胆整合,共分为三大模块.模块一:宏观中国农业特点,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农业的三大基本特点。
模块二:细品中国农业特点,每一农业特点设计对应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对农业特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并且做到重难点突出,如特点三“男耕女织”式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济方式是本课的重点,所以精选了典型材料,引导学生探究。
模块三:情感升华:既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高度发展产生民族自豪感,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解决温饱问题仅仅三十年左右,现在世界上仍有很多人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响应中国领导人的号召把节俭进行到底。
【教学过程】导入:在成龙《民生》歌曲的节奏下,循环播放关于中国农业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冲击,直观感受中国古代农业。
一、宏观中国农业特点:课本为材料,从材料中概括中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中国传统社会中,地 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 两个最基本的阶级。
汉 “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唐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居之所” 宋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封建社会的一大恶疾:土地兼并问题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封建社会一大恶疾——土地兼并 危害 小农破产,农耕生产秩序破坏, 社会动荡。 解决 农民阶级通过暴动的方式
——农器篇
(二)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水利篇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田制篇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
器篇
《白虎通》云:古之人民,
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用之天 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 sì),教民农业,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农政全书校注·经史典故》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器
具体史实
原始社会后期 水
利
战国
工
汉代
程
大禹用疏导治理洪水,发展灌溉 李冰 都江堰; 郑国 郑国渠
关中地区 井渠; 黄河治理
隋唐五代
宋代 明清
灌 立井水车;高转筒车 溉 工 水转翻车 具
风力水车
动力:由人力、畜力到利用自然力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田制篇
《周礼﹒小司徙》:经土 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 为井,四井为邑,四邑 为丘,四丘为甸,四甸 为县,四县为都,以任 地事,以令贡赋。
思考:直长辕和曲辕哪一个更有利于耕作呢?为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器 篇
探活究动一一::从根耕据作人方民式版、教材材质P、5动页力整概理括知其识发,展完趋成势下?列表格。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2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
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
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课古代农业经济。
讲授新课: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1.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经营方式: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即小农经济)知识拓展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特点: 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正式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正式版标题: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特点;2.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3.掌握古代中国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技术;4.分析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2.古代中国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技术。
三、教学难点:1.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地位;2.以概念的方式简单介绍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步骤二:知识讲解(30分钟)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a.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占据重要地位;b.农业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少有商品交换;c.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基础,兼有集体经济;d.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劳动力和手工劳动占主导地位。
2.古代中国的农作物种植:a.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如稻、麦、豆等;b.发展了水稻水田耕作技术;c.使用灌溉和施肥技术提高产量。
3.古代中国的养殖技术:a.发展了家畜饲养,如猪、牛、羊等;b.运用圈养、放牧等方式进行养殖;c.利用养殖提供肉食和农业生产劳动力。
步骤三:案例分析(40分钟)1.分组讨论并撰写小组报告:选择一个时代或地区,重点讨论该时代或地区农业经济的特点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小组报告与全班分享,进行讨论和辩论。
步骤四:拓展延伸(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农业经济与古代农业经济的异同之处,并列出相关问题;2.布置作业:完成思考题与回答问题。
五、教学资源:1.教材:相关章节;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六、教学评价:1.整体表现评价:小组讨论报告、思考题回答;2.个别表现评价:学生参与度、笔记完整度。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导入和知识讲解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特点及农作物种植和养殖技术。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合作能力。
拓展延伸环节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课例名称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设计课例名称: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讲课教师:冯雪梅(河北正定中学)【教材分析】一、本课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也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二、教材内容分析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分五目。
首先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土地高度集中,以及为解决该问题,许多开明政治家所做的努力;第四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和徭役,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五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教学构思本课五个部分的内容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小农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历史作用。
那么不防这样设计:把本课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什么是小农经济及小农经济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小农经济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及需要的条件;第三部分主要讲述古中国与小农经济的关系;第四部分主要是学习完本课对我们的启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逐步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了解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
了解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进而知道古代中国农民承受的承重负担。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高中历史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必修2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设计思路本节教学内容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在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基础上,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农业的起源,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古代中国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并重点介绍了古代的土地制度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
此外,教材还通过“知识链接”“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栏目回放,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土地问题。
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
通过联系生活,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有更直观的了解,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但是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还是要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讲解,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的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
(3)、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中,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和创新,并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2)、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人民版本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习教案正式版本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名师讲课课程标准剖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业在古代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业,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齐备的农业管理,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之一。
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以先进的农业文明有名于世。
应深入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应注意中国古代的几种土地制度。
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广泛现象。
学情剖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的有关传说及知识有必定的认识,因此学习本课有必定的知识基础,基于此,本课以神话传说研究为契入点着手设计。
同时,学生经过必修Ⅰ政治专题史的学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了必定感觉,但对经济史内容相对陌生,本课是本册书第一课,所以如何实现教课的生动性、兴趣性及过渡性对此后的教课至关重要。
教课方法1.以课文为基本蓝本。
指引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设疑引思,研究学习,由浅入深,顺序渐进。
帮学生形成完好的知识系统,同时提升能力,深入情感。
2.充足运用课文中的图片和课前准备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感觉历史的真切性,激发他们学习的踊跃性。
3.研究学习法:部署对于中国古代四个民间传说的整理研究活动,即对于神农氏、十二生肖、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的传说。
学习方法主要指引学生阅读课文及有关情境资料,培育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归纳和阐释的能力。
鼓舞学生课下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体验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掌握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及其历史作用。
2.掌握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及其原由。
3.掌握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土地吞并。
4.认识古代社会农民所肩负的封建义务,理解他们凄惨的生活境遇。
过程与方法1.阅读中国原始农业发生与发展的有关史料,剖析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资料进行议论剖析,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其在封建社会向来处于世界当先地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教学设计温岭中学潘雪红本课的设计以金文“农〞为引入,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耕作方式、水利事业、经营方式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高度开展,让学生体会与感悟中国农耕文明的先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战国水利工程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时空观,通过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互相佐证,让学生明白史料实证的重要性,课堂最后引入对古代先民和土地的赞美诗词,使情感升华,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1〕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耕种方式和消费工具的变革,理解消费力程度的进步是我国古代农业开展的前提,讨论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开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化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才能和人文素养。
〔3〕理解小农经济的根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开展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化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敏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展问题探究,防止“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展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3〕通过史料研习、历史时空的架构,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情感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开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消费力的开展是推动社会开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开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宏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让学生感受古代中国有高度兴旺的农业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徐椿祥优质课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传 统 文 化
封 建 社 会
中 央 集 权
农业经济
课堂小结: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2.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3.水利事业的发展 4.土地制度 5.赋役制度(课外阅读) 二、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古代农业对中国的影响(课外延伸)
实战演练
1.2010年6月,海内外人士在湖南举行公祭炎帝大典。 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里的“耒耜”是指A ( )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坛礼器
2.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工具,发明于唐朝并且用于灌 溉的是( D )
3.观察右图,下列哪个材料不是对此生产模式 的描述( B )
5.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他 的田庄C ( ) 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高考练兵: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 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三、古代农业对中国的影响(课外延伸)
农业是中国的社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 美国营养学家恩斯明格说过:食物不但影响了 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繁衍,就有文明的 人口增长、城市建设、资源开发、居民迁移, 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显著特点: 而且还极大地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 一是庞大的人口,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 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 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 男耕女织,不分彼此. 这段材料反映出农业文明的什么特征?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一、教案背景古代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农业历史,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基本知识;3. 理解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5分钟)a. 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b. 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组织形式。
2. 古代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30分钟)a. 农具和农业技术的发展;b. 劳动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3. 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30分钟)a. 农业经济对社会分工和城市化的推动作用;b. 农业经济对国家财政和税收的影响;c. 农业经济对文化发展和人口迁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呈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农具和农业制度的发展、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农业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进行思考和总结。
3. 图表分析法:使用相关图表和数据,辅助学生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影响,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解读。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古代农业经济的理解和认识。
2.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对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技术和制度进行总结和分析。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农具和农业制度的发展、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内容。
2. 相关文献和资料:提供古代农业经济研究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供学生参考和深入研究。
七、教学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历史。
2. 文化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古代农业经济的文化展示,以激发学生对古代农业的兴趣和热爱。
八、教学反思通过该教案的教学,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问题
春秋战 铁农具 国
铁犁牛耕
两汉
铁农具、耦犁、一 牛耕推广到全国 牛挽犁
都江堰 郑国渠 井渠 治理黄河
土地私有制, 以地主土地 所有制为主
•唐1代.铁曲犁辕犁牛耕、精铁耕犁牛细耕 作是古代立高井转中水筒车车国农业的主要
宋耕代 作铁方农具式等和基本特征。
水转翻车
•明2清.兴铁修农具水等利,抵御自然灾害,风力促水车进农业发展。
宋作代方式铁农却具等停滞不前。
水转翻车
明请清大家铁农思具等考:我们的农业主风力要水车依靠什么
探究1:我们为什么要精耕细作?
材料一:因为人口增长,耕地相对不足,只能靠在土地上的投入。
由于中国传统农业较好地解决了土壤肥力的保持和增进问题,所以
土地的产出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也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逐渐有
所增长。这样,通过保养地力提高粮食单位而积产量,就可以维持
不断增长的人人多口地少的需要。
精
材钱料 粮二、地:本(,如仍果只深一垦亩细。管民,谚多:施三肥担料也)是一田亩,兼两二担亩也之是息田,,而耕担工五力也、
细 是田,多种不如少种好,又省气力又省田 ——《沈氏农书》 成本效益:投入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人力财力的
使用更为节省
作
探究2:为什么不追加对农业的投入?
到春秋战国时期,获取食物的能力比原始时期
有获很取大食提物高是。社由会农于主具连导年任战务争, ,农耕业作生产技受术到影响。 水利灌溉
亩产:旱粮(粟)为八十五斤
主食:谷物蔬菜
副食:主食生产还不能满足生“活铁的犁需牛要耕,”尚要
采集果、菜补充粮食的不足。 铁制农具 (发达地区)
春秋战国
(发达地区)农 用动力的革命; 传统耕作方式形 成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 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 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 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外清来)作亩物产::马旱农铃作薯具物、15花1生斤、、玉水米稻耕等40作3斤方式
水利灌溉
主食:米面成为南北方的主食,豆料不再作主食,成
为菜肴副明,食清:蔬菜的种铁植农达具到、较曲高水准,铁成犁为牛主耕要菜肴。风人力水车
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辕食犁主等要来源。
代表作:满汉全席
土地问题
土地私有 制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 3.封建土地所有制
• 4.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 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汉书·食货志》
迤逦烟郊枣栗稠,小民生计自为谋。 地方大吏来迎驾,先问潦乡安妥不。
——《论贵粟疏》
问题: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所经营农业产量低,对灾害,暴政的抵御力弱, 导致无法扩大生产,无力对农业追加投入。
这段话反映出古代农业的什么问题?
粮食单产的增长,时间跨度大,几乎每增 长40%-50%,要花上二三百年至三四百年。积 两千年的累计,才有增长4.5倍的成绩,按年 平均增长率计算,仅为0.1‰。……在战国以后 两千多年间,尽管粮食的单产和总产都有一定 程度的增长,但人平均占有粮食量和农民的生 活水平始终徘徊在一个低水平上。 一式家,一无户法的推小动农农—经业营较—方快式的王发,展所家。追求范的《精耕百细作年,是颠一沛种低与投入千——年低产往出复的经》营模
探究3:为什么会孕育这种家庭经营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 着
铁农和具的出现
,提牛高耕了的社逐会渐生推产广力。伴随
,以一家一户封为建单土位地男私耕有女制织的的确小立农经济逐步形成。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铁犁牛耕出现 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
农
户
精
个
耕
体
细
经
作
营
为
主
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具
耕作方式
水利灌溉
郑国渠、 都江堰
土地问题
商鞅废井田, 确立土地私有 制
汉——传统饮食的丰富期
两亩汉产时:期旱,作农随物着一具生百产二工十具斤的进耕步,作粮方食式生产得到水发利展。灌溉
外来作物:核桃、菠菜、胡萝卜、芹菜、大葱、大蒜等 主食:稻谷,以吃五谷为主的生活习惯已稳定下来
豆类两副的汉食营:养得以到肉消食化为曲镰耦牛,主柄、犁挽物、—锄耧犁美瓜—、车价菜一大;廉为。辅。淮牛全南耕国王逐刘渐安普发及明豆井治(腐渠理王,黄景使河)
农具
耕作方式
水利灌溉
土地问题
原始社 耒耜 会
刀耕火种
春秋战 铁农具
铁犁牛耕
都江堰
土地私有
国
郑国渠
制,以地
两从汉图表铁 一农牛中具挽、犁,耦犁我、 们牛耕会推广发到现全国一个井 治渠 理有黄河趣的主有现土制象地为所主,
唐我代国的铁农粮具、食产量铁犁不牛耕断增加,立井食水车品种类也 越来越曲辕丰犁 富,可是我们的生高转产筒车工具和耕
作物中总产第一的作物, 小麦位
居第二位
土地问题
土地私有 制
直
构
辕
造
犁
变
化
曲
辕
特点:
犁
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
明清——传统饮食又一高峰
明清饮食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
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土地问题
土地私有 制
曲柄锄
大镰
耧车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唐宋——传统饮食的高峰期
唐朝农业得农到具了很大耕的作发方展式 。水利灌溉
唐宋 亩产:旱作物116斤。 北方:立
代表作曲:辕犁烧尾宴铁犁牛耕
井水车
宋代农业亩铁产农具: 旱作物一百多斤 水稻二百二十二斤
南方:高 转筒车
水转翻车 (宋)
生产结构: 水稻成为粮食
原始社会——从茹毛饮血到炊烟四起
未有火化, 食草木之食,
鸟兽之肉, 饮其血, 茹
其毛, 未有麻丝, 衣其
羽皮。——《礼记·礼运》 炎帝神农氏因天时,相地
宜,始作耒耜,教民艺五
谷,故称之神农农具。 耕作技术
——《通志·三皇纪》
原始社会 耒耜
刀耕火种
水利灌溉 土地制度
大禹治水传 说
夏商周——传统饮食的雏形
必古 修代 二中 专国 题的 一农 第业 一经 课济
孙中山(1866(—1925年)
中国近代文 明事事皆落人后, 唯饮食一道之进 步,至今尚为文 明各所不及。
——《建國方略》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和耕作技术 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问题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徭役和赋税(课外阅读)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水利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