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知识梳理】
1.解释词语“春秋笔法”
经典原文
晋灵公不君
【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
(1)宰夫胹.(音:义:)熊蹯.(音:义:)不熟
(2)三进及溜.(音:义:)
(3)袞.(音:义:)职有阙.
(4)公嗾.(音:义:)夫獒.(音:义:)焉
(5)寘诸橐.(音:义:)
2.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1)以观其辟()(2)寘诸畚()(3)袞职有阙()(4)田于首山()(5)亡不越竟()(6)自诒伊戚()
3.解释下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
(1)晋灵公不君.
(2)饮.赵盾酒
(3)食.之,舍其半
(4)提弥明死.之
(5)问其故而患.之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之继也
(2)虽猛何为?
(3)其我之谓矣
【文本解读】
5.课文第1自然段通过写哪几件事表明晋灵公不行君道?请摘录有关原句并加以点评。
6.课文第2、3、4自然段分别写到了三位武士及其事件,下面的概述与课文不相符
...的一项是()
A.鉏麑奉灵公之命刺杀赵盾,当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杀赵盾是不忠于国家,不杀赵盾是不守诺言,最后选择了自杀,保全了赵盾。
B.晋灵公设宴,计划在酒席上刺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以君臣礼法为由,让赵盾酒
过三杯后离席,晋灵公却不理睬提弥明所说的君臣之礼,反而唤猛犬咬赵盾,提弥明与猛犬和甲士搏斗,最终不敌身亡,赵盾逃出。
C.灵辄是晋灵公的甲士,在宴席上却反戈一击,救出赵盾,当赵盾询问恩人姓名时,他只说是“翳桑之饿人”。
D.赵宣在首山打猎时看见饿病了的灵辄,于是给他食物吃,还赈济灵辄的老母,后来灵辄为了报恩,当了赵宣的卫士,使赵宣免于祸乱,自己身亡。
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按要求答题。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子未出山.而复山:山界
B.反.不讨贼反:返回
C.自诒伊.戚伊:此,这
D.书法
..不隐书法:写字的方法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赵穿攻灵公于.桃园B.①我之.怀矣
②以示于.朝②其我之.谓矣
C.①子为.正卿D.①宣子曰:‚不然.。‛
②为.法受恶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赵盾脱身逃亡后,还没逃出晋国的国境,晋灵公就被赵穿杀死,于是,赵盾又返回国都重新执政。
B.晋太史董狐认为赵盾逃跑没有越过国境,还保持着君臣之义,回来后却没有讨伐赵穿,违背了君臣之礼,因而在朝堂公布赵盾犯了弑君罪。
C.赵盾不承认自己有弑君之罪,因为赵穿杀晋灵公时,他不在都城,事后才返回都城。
D.孔子认为:董狐是古之良史,坚持原则,秉笔直书;赵宣子是国之良臣,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背上恶名,很冤枉。
11. 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观点。
【问题探究】
13.董狐认为赵盾错在“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孔子提出“越竟乃免”,你认为董狐和孔子评价这件事情的原则是什么?孔子所谓“越竟乃免”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答案
“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史书叙述的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它从当时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有时一字暗含褒贬,因此又叫“微言大义”。
晋灵公不君
1.(1)ér,煮、炖 fán,野兽足掌(2)liù,通“罶”屋檐下滴水处(3)
gǔn,古代天子或三公所穿的礼服,引申穿礼服的人(4)soǔ,使唤狗的声音áo,猛犬(5)tuò,一种盛物的袋子
2.(1)辟-避(2)寘-置(3)闕—缺(4)田-畋(5)竟-境(6)诒-贻
3.(1)行君道(2)使……喝(3)给……吃(4)为……死(5)为……担忧
4.
5.(1)厚敛以雕墙(奢侈)(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荒唐)(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残忍)
6.D。“当了赵宣的卫士”“自己身亡”与原文不符。
8.D.(史书)记事的原则
9.A.(A项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B项①“之”为语气助词,衬音节;
②“之”为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C项①“为”,判断词,是;②“为”,因为。D项①“然”,这样;②“然”,然而。)
10.D.(孔子并不认为赵盾冤枉,只是认为他如果逃过了国境就断绝了君臣之义,便可免弑君之罪。)
11.孔子一方面肯定董狐坚持春秋笔法的记事原则,另一方面肯定赵盾是晋国的良臣,对他给予同情,但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冤枉,如果逃过了国境才可免弑君之罪。
13.他们评价这件事的原则都是《春秋》礼法中的君臣礼义,尽管晋灵公残暴,赵盾贤良,但臣要为君分忧,为臣如果没有尽到忠君的本分即是大义不道。孔子所谓“越竟乃免”的说法经不起深究,甚至荒唐,但也可从中看出孔子维护“春秋礼仪”与他的“民本思想”之间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此题为开放题,答案合情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