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数学课题:和、差、倍、分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困惑和应对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困惑和应对策略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困惑和应对策略 问题一、关于计算器的使用困惑:数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算能力的培养。
但在七年级上册就开始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很多同学对有理数的运算和后面的实数的运算就都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有的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使用计算器,但是实数的很多运算不使用计算器,又得不出答案,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什么情况下不准使用计算器呢?这一点老师很难把握。
计算器的使用给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初一上学期就使用计算器,是不是学生手头的运算能力有小学的水平就可以了?解决办法及效果:有理数的运算其实不需要使用计算器,而对于实数的运算有的题目才要借助计算器,把实数这一章内容放在初二的下个学期再开始学习。
平时强调能不用计算器的尽量不用。
但是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分析:分析:计算器是一种先进的计算工具。
计算器是一种先进的计算工具。
计算器是一种先进的计算工具。
回顾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回顾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回顾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先进的计先进的计算工具(筹算、珠算)所起的作用不容抹杀。
在中学提倡使用计算器,其好处是:①习惯于电子器具的使用,输入、输出、近似数、运算规则的熟悉,这是信息社会中最起码的常识,②有助于应用题的求解,使有些因计算复杂而不能做的应用数学题借助计算器获得顺利解决,③解除数学用表的教学负担,④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就业时会正确使用,减少差错。
老师们的担心:老师们的担心:过多地依赖计算器,过多地依赖计算器,过多地依赖计算器,将会导致学生的惰性,将会导致学生的惰性,将会导致学生的惰性,久而久之,久而久之,久而久之,学生学生连简单的四则运算也不会。
有人说,使用计算器会阻碍智力发展,培养隋性,这是值得商讨的一种观点。
难道使用计算器真的只需按键而不象珠算那样伴随着智力活动吗?——难道使用计算器真的只需按键而不象珠算那样伴随着智力活动吗?——如何在复杂的计算中设计正确的按键顺序(算法)以提高精确度?如何防止按键错误?如何检验输出结果的准确性?等等。
第三章 第7课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1)(和差倍分问题)-七年级上册初一数学(人教版)
第三章第7课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1)(和差倍分问题)-七年级上册初一数学(人教版)一、引言在初一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比如整数、分数、小数等等。
本课将进一步引导我们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具体而言,我们将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并通过解决一些和差倍分问题来巩固所学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如何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
它的一般形式为:ax+b=0,其中a和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将方程中的未知数移到一边,把已知数移到另一边,使得方程两边相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找到未知数的值,进而解决问题。
常用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两种:加减法消元法和代入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的步骤。
2.1 加减法消元法加减法消元法的步骤如下:•将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一边,将已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使方程变为等式;•对等式进行化简,将未知数的项和已知数的项相加或相减,使得方程只剩下未知数的项;•进一步化简方程,得出未知数的值。
2.2 代入法代入法的步骤如下:•引入一个新的未知数,代表另一个已知数,通过这个新的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新的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个新的一元一次方程,得到新的未知数的值;•将新的未知数的值代回原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
三、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现在我们将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来演示如何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1:甲、乙、丙三人合作完成一项工作,甲一天能完成$\\frac{1}{5}$,乙一天能完成$\\frac{1}{3}$,丙一天能完成$\\frac{1}{10}$。
问甲、乙、丙三人一起工作,需要多少天能完成这项工作?解题思路:设完成这项工作需要x天,根据题意,可得出以下方程:$$\\frac{1}{5}x + \\frac{1}{3}x + \\frac{1}{10}x = 1$$将方程两边的分数转化为相同的分母,得到:$$\\frac{6}{30}x + \\frac{10}{30}x + \\frac{3}{30}x = 1$$化简方程,得到:$$\\frac{19}{30}x = 1$$解方程,得到:$$x = \\frac{30}{19}$$所以,甲、乙、丙三人一起工作需要约1.579天才能完成这项工作。
初中数学_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乘除》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四、巩固提升归纳第一章《整式的乘除》中出现的三类典型的蕴含重要数学思想的题型,让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形成体系,明确在具体题目当中出现的数学方式,并能较好的进行分析和解决。
1.公式的灵活应用将多项式4x2+1加上一个单项式后,使它能成为一个形如(a+b)的完全平方,则添加单项式的方法共有多少种2.数形结合思想我们知道,有些代数恒等式可以用平面图形的面积来表示,例如(2a+b)(a+b)=2a2+3ab+b2,就可以用如图所示的面积关系来说明。
(1)根据图形请你写出一个等式:(2)根据等式请你画出一个能说明等式成立的图形:(2a+b)(a+3b)=2a2+7ab+3b2从代数到图形,从图形到代数,彼此是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的关系。
对于给出的代数恒等式(2a+b)(a+b)=2a2+3ab+b2,可以用同一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去解释等号左右相等,所谓“以形助数”使代数问题几何化。
另外一方面,给出一个图形,学生也可以根据面积相等列出一个代数恒等式,所谓的“以数辅形”,使几何问题代数化。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初中数学中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这一章中了解了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经历了探索整式乘除法法则的过程,理解了整式乘除的算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但这一章的运算法则较多,公式也容易混淆,而且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缺乏整体认知,还没形成体系.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学习整式乘除法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许多数学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还比较薄弱,缺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经验,需要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进行完章测试之后,迫切希望知道成绩以及自己知识点上的欠缺,所以讲评课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趁热打铁,促进知识的稳固和提升。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含答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导学案及答案第一章有理数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
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3、正数、负数的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1. 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51-,432-,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一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优秀8篇)
初一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优秀8篇)初一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3. P56页练习1、2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V布置作业: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
这样的点有多少个?初一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二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学情分析:本人执教的七(3)、(4)两个班共85人,根据分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而且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初中数学_2.1.3 多项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1.3 整式——多项式学情分析初中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减少两极分化,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培养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正经历从小学到初中学习和生活的一个转化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正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整体学习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学生对学习新的知识的理解需要较长的过程,再加上学生小,有很强的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这一特点,容易将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相关概念混淆,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同时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还有部分学生比较喜欢上数学课,学习热情也很高,并喜欢与老师友好相处,当然成绩也不错,这部分学生可以形成很好的带头作用。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懒散、学习习惯差,如:粗心大意、不愿思考问题,有些学生抄作业现象比严重。
需要好好的引导和督促。
本节课的内容为多项式的有关知识,比较简单,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好本节课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效果分析高效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接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涉及这部分内容的题目。
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这样,才是比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而当堂的小测验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
题目的选择至少应符合以下特点(1)内容适当所选题目必须覆盖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难易程度适当所选题目既要体现新课标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面对不同的学生需选用不同的题目,既不可太难,亦不可过于简单。
(3)题量适当课堂测试的时间5--10分钟左右,题量不可太大。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阅读与思考 用求差法比较大小【区一等奖】
教材:人教版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2012年10月第1版) 课题: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121页阅读与思考--用求差法比较大小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用求差法比较大小,教材安排在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不等式结束后的阅读与思考.作为阅读与思考,同学们有的充满期待,有的视而不见.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节不等式,在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相关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后,对代数式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究.用求差法比较大小实质是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及其应用.为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比较及方案选择问题提供方法,是对前面有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延续、深化及有益的补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分类讨论的思想,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教学目标(1)掌握用求差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进一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2)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用求差法比较大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重难点重点:求差法比较两个数量大小.难点:求差比较法大小的步骤:作差→变形→判断差的符号→确定大小.二、学情分析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他们在有理数部分就已经接触过了两个数的大小比较,对于不等式及其性质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用求差法比较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比较大小还是第一次接触,初一学生对新知识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的欲望,能积极参与讨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同样也存在审题不仔细、考虑问题不全面等不足.三、教法说明初一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入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提升”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四、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引入练习1:在数轴上表示数5,0,-4,-1,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连接起来.练习2: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⑴6165与 ; ⑵-3 与 +1;⑶-1 与0;⑷ -41-21与 归纳:已学过的两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一、数轴比较法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二、直接比较法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2、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习过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因此设计两个小题练习,复习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顺应了学生的知识建构的过程.通过设问“有时我们遇到的两个量,无法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也不是两个具体的数,那么又能怎样比较大小呢”,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从而揭示课题.活动二、探究新知用求差法比较大小1、 定义根据两数之差是正数、负数、或0,判断两数大小的方法叫做求差法比较大小.2、 探究性质如果a -b>0,那么a>b ;如果a -b=0,那么a=b ;如果a -b<0,那么a<b.此时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帮助,师生共同归纳出:根据不等式的性质,从“差”的角度看,差与0的大小相当于两数的大小.反过来呢如果a>b ,那么a -b>0 ;如果a=b ,那么a -b=0;如果a<b ,那么 a -b<0.进一步归纳出:根据不等式的性质,从“两数大小”的角度看,两数的大小相当于差与0的大小.3、关于两个数量a,b 大小的比较,有以下事实:a-b>0a>ba-b=0a=ba-b<0 a<b归纳:要确定两个实数a 、b 的大小,只需确定他们的差a -b 与0的大小关系.这种比较两个数(或式)的大小的方法——求差法比较大小.[设计意图]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两数差及两数大小两个角度了解求差法比较大小过程,初步理解求差法比较大小的内涵,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从而在头脑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地记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此时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三、应用新知【例1】制作某产品有两种方案:方案1用4块A 型钢板,8张B 型钢板;方案2用3块A 型钢板,9块B 型钢板.一张A 型钢板的面积比B 型钢大,从省料的角度看,应选用哪种方案【分析】先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两种方案的耗材,然后根据求差法的步骤,求出两个式子的差,再根据已知条件判断这个差的符号即可比较出哪个方案更省料.解:设A 型钢板面积为x ,张B 型钢板面积为y ,且x>y ,方案一所需材料为4x+8y , 方案二所需材料为3x+9y(4x+8y )-(3x+9y )=x-y>0,所以选择方案二省料.变式训练:制作某产品有两种方案:方案1用4块A 型钢板, 8张B 型钢板;方案2用3块A 型钢板,9块B 型钢板.从省料的角度看,应选用哪种方案[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把例题去掉了条件“一张A 型钢板的面积比B 型钢大.” 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此问题的变式探究,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本节课的难点,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应用.【例2】试比较6x 2+3x+5与5x 2+3x+2的大小解: 6x 2 +3x+5-( 5x 2+3x+2)=6x 2 +3x+5-5x 2-3x -2= x 2 +3整理变形∴6x 2 +3x+5 -( 5x 2+3x+2)>0定号∴6x 2 +3x+5>5x 2+3x+2下结论小结:求差法比较大小步骤:作差→变形→判断差的符号[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懂得求差法比较大小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继数轴比较法和直接比较法后的又一重要的比较方法,同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求差法比较大小步骤.活动四、巩固新知1、用求差法比较大小①比较2x²-2x 与x²-2x 的大小 ② ③ 当1>a>b>0时,比较ab 、 2、端午节一家三口(父亲、母亲、女儿)准备参加旅行团外出旅游,甲旅行社告知:“父母全票.女儿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告知:“家庭旅游可按团体票计价,即每人均按全票的80%收费”.如果这两家旅行社的每人的原票价相同,那么应该选择哪家旅行社比较合算3、想一想(选做)设x>y ,试比较代数式-(8-10x )与-(8-10y )的大小,如果较大的代数式为正数,则其中最小的正整数【思考与分析】根据求差法的步骤我们先求出两个式子的差,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x>y ,来判断这个差的符号,从而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的大小与)22(31)3(212222+-+-y x y x 的大小与22ab b a解:由两式作差得-(8-10x )-[-(8-10y )]=-8+10x+8-10y =10x -10y.因为x>y ,所以10x>10y ,即10x -10y>0.所以-(8-10x )>-(8-10y ).又由题意得-(8-10x )>0,即x>54,所以x 最小的正整数值为1. [设计意图]题目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从两个代数式的比教,到三个代数式的比教,然后是旅游方案的选择,最后是对已经学习知识的综合运用.既有一定的难度也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板书,学生讲评,学生纠错,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虽然学生难免会犯错误,但是学生却乐此不疲.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的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感兴趣的旅游问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活动五、小结提升在课堂临近尾声时,向学生提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的困惑是什么师:本节学习了运用求差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其具体步骤可归纳为:作差——变形——判断符号——确定大小.我们发现,求差法比较大小是对过去我们所学的两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延续和补充,它无论在中考还是高考中均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两个数量大小的比较方法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希望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比较大小的方法,如作商法等等.板书设计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121页阅读与思考--用求差法比较大小一、数轴比较法二、直接比较法三、求差法比较大小1、定义2、探究得出例题1 例题2a-b>0a>ba-b=0a=ba-b<0a<b3、步骤作差→变形→定号。
和差倍分二元一次方程组实践活动
和差倍分二元一次方程组实践活动
和差倍分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践
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
我们将介绍一些针对和差倍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践活动,帮助学
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1. 使用实际问题引入。
首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两个人同时从不同地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前往相同的目的地,利用和差倍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方法求解两人的出发地点和速度。
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
境中感受到和差倍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 利用图形展示。
其次,可以利用图形展示的方式进行实践活动。
通过画出两个
未知数的坐标轴,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出方程组的解,并观察解的位
置和特点。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方程组解的意义和性质。
3. 制作实物模型。
另外,可以让学生利用纸板、绳子等材料制作出两个未知数的
模型,通过移动模型的位置和调整模型的大小来模拟方程组的求解
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差倍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和差倍
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
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希望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
更好地掌握和差倍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
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数学数学论文(五篇范例)
七年级数学数学论文(五篇范例)第一篇:七年级数学数学论文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数学论文大家知道,初中数学已被公认为一门基础性强、知识严谨的学科。
随着数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变化,学生学数学的能力有时不适应,尽管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
部分学生开始对数学产生害怕心理,随之产生厌学情绪。
其中后进生所占比例较大。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探讨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和对策,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一)缺乏学习数学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只要对它有了兴趣,便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习数学也是如此。
何谓兴趣?兴趣就是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寻求知识和参与学习活动。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成绩就比较差,可见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
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知识面逐步拓宽,学习方法与教学方式也有较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也必须有相应的变化。
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分化。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够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
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出现连续学习不能衔接的薄弱环节,跟不上整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松劲,成绩分化。
苏科版初中数学实验手册的理解与使用
归纳用附录4中的硬纸条搭三角形 ,直观感受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可以搭成一 个三角形,另一种是不能搭成三角形.
理性归纳—— 理性思考“搭成”或“搭不成 ”三角形的原因,归纳得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 量关系.
实验3 搭三角形
具体实验流程: 1.操作与统计
1.实验中用的是生活中的硬纸条,而这些“硬纸条”代表的是数 学中的“线段”,“黑点”与“黑点”用大头针订在一起,表示的是 “线段”与“线段”“首”与“尾”相连,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把“生活实物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这是数学的一大基本特征 ——抽象与概括.
2.归纳是从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 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 .所以本实验的结论是在学生进行多次反复实验的基础上的归纳和总 结.本实验的结论,我们还可尝试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进行严格的推 理说明:平面上,连结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要概念,在平面几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数 学课标中,除了对垂心不作要求外,内心、重心仍然是 规定的学习内容.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求学生能用尺 规作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和中线.所以在这里,一 定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 线的意义及图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2.本实验可安排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和中线这 3个概念形成后进行.在实验中,可引导学生体会“点与 点”、“线与线”关于某一直线的“对称”,为后面学 习图形的对称、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积累经验.
实验5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直观度量、拼图中发现多边形内角 和的结论,再利用图形的分割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将从特殊到一 般作为三个活动展开的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_2.10科学记数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2.10科学记数法课型:新授课年级:七年级姓名:单位:教学目标: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感受大数,发展数感.2.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3.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难点: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之间的关系.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图片介绍: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广场.它坐落在中国北京市繁荣的长安街上,南北长8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约440000平方米.出示题目:天安门广场约为440000平方米如果1300000000人排成一个方阵,那么所占用的场地相当于几个天安门广场?(每个人大约占0.5平方米)问题:(1)你能把这些数字写下来吗?能准确地读出来吗?师借此指出:这些数字较大,书写和读起来都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比较简单地方式来表示它们呢?从而顺利引出课题:第二章第10节科学记数法(同时大屏幕出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数和写数,让学生体会这些大数读写的复杂与繁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为引出科学记数法做准备,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从一系列的数据中体会大数“读“写”的困难,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请同学们先解决下面的问题:活动内容1:计算并讨论提出的问题.1.计算:102=____ ;103=_ ;104= _;105=.2.讨论:108表示什么?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一般地10n次幂,在1的后面有_个0.处理方式:第1题由学生口答,第2题由学习小组讨论后指定代表回答.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幂的意义进行回忆,弄清指数与与其结果中零的个数的关系,为学生对下面将要学习的科学记数法的理解做好铺垫.活动内容2:1.试把下列各数用10n形式来表示:100=_____;1000=_____;1000000=_____;100000000=_____;1000000000=_____.2.太阳半径约700 000 千米: 700 000=7× =7×3.2013年春运期间铁路运送旅客达210 000 000人次:210000000=2.1× =2.1×处理方式: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因而可完全放手给学习小组自行完成.设计意图:活动内容2与活动内容1两组题目为互逆形式,通过第1组题目复习以10为底的幂的乘方规律,通过第2组题目练习为科学记数法的学习做铺垫,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活动内容3:问题1:我们可以借助10的n次幂的形式来表示这些大数.比如:1 370 000 000=1.37×109,你还有没有别的表示方法?问题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3页中间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的形式是怎样的?(2)科学记数法中的a和n是如何规定的?处理方式:问题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争执不休,可能出现下面的答案:(1)0.137×1010.(2)13.7×108.(3)137×107.师不要急于告诉他们孰对孰错,反而要让他们完成问题2的学习,通过问题2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明确了自己表示的结果都相等,但不符合科学计数法的书写要求.通过科学记数法中的a和n是如何规定的探讨,使学生对科学记数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师借此让学生熟记科学记数法的概念,并书写概念:把一个大于10的数,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_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特别强调:科学记数法只是一种形式的规定,其中它特别要求1≤a<10,n 是正整数.通过强化概念,生自然知道了刚才1 370 000 000的表示方法中只有1.37×109才符合科学计数法的书写要求.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须躬行.”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思维受到启发,然后通过交流体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及相关要求,印象深刻,效果较好.三、例题解析,应用新知活动内容1:我们明确了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及注意事项,你能顺利的利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吗?请同学们用30秒钟的时间观察例1中的两个数的特点,并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出来.(多媒体出示例1)例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数据:(1)赤道长约为40 000 000m;(2)地球表面积约为510 000 000km2.处理方式:两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做,师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的板演,让学生发现a和n是如何确定的,并注意最后的结果单位要和原来保持一致.参考答案:(1)40 000 000 m=4×107 m;(2)510 000 000km2 =5.1×108 km2.引例回归,首尾呼应活动内容2:回到信息2、3(西南大旱):请学生依次确定材料中各个数据如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a是多少?n又是怎么确定的?处理方式:让2名学生主动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学生完成后及时点评,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通过例题及引例回归的尝试提出问题:活动内容3:观察上面的计算结果,你发现结果中10的指数与原数的整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处理方式:(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规律总结: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时,10的指数总是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设计意图:借助开篇材料,有效利用了资源;让学生先尝试体验,然后再交流讨论之后,探寻总结出找n的方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要加以疏导和积极的评价.活动内容3:根据以上解答,你能总结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大数的步骤吗?处理方式:让学生以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交流,尝试总结,师视情况进行点拨,并依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确定“a”的值,“a”的值是最高位数字后加小数点得到的小数;第二步:再定“n”的值,n的值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设计意图:步骤总结,帮助学生有序思考,规范答题;通过强化练习,趁热打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内容1: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1)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约为9.597×106千米2;(2)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约为1.707×106千米2;(3)加拿大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二位,约为9.976×106千米2.处理方式:让三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下面完成,师引导学生发现板演学生的错误地方,及时订正.参考答案:(1)9597000千米2;(2)1707000千米2;(3)9976000千米2.(2)火眼金睛辨真伪活动内容2:仔细观察找出下列错误的地方,并纠正:① 90000=94;②某县境内森林面积达1 000 000亩, 1 000 000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1×107亩;③“神州七号”的入轨飞行速度为每小时21700千米. 21700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2.17×104米.④地球上的陆地面积约为149 000 000平方千米,149 000 000平方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14.9×107平方千米;⑤陆地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海拔为-392米;-392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0.392×103米.处理方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后纠错并说清错的原因.参考答案:(1)9×104;(2)1×106亩;(3)2.17×104千米;(4)1.49×108平方千米;(5)-3.92×102米.设计意图: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再一次巩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原数的整数位数比10的指数大1.师在讲评时要注意解题规范性书写的培养,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集体纠正,如:注意单位和符号等.做一做:(课件展示)(1)调查本校图书馆某个书架所存放图书的数量.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书需要多少个这样的书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2)调查本校的人数,如果每人借阅10本书,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以供多少所这样学校的学生借阅?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处理方式:下面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把自己得到的结果写出来,其余的同学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参考答案:我校图书馆的一个书架可以存放1 000册图书.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大约需要的书架约为27 000 000÷1 000=27000=2.7⨯104个.我校的人数为2700人,如果每人借阅10本书,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以供27 000 000÷2700÷10=1000=1⨯103所我们这样的学校学生借阅.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字的大小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加强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扬同学间团结互助精神,考察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五、课堂小结,反思提高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何感受呢?请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学会了…;我发现了…;我觉得…;……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梳理知识的习惯,学生互相交流补充,教师作适当的强调或补充,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六、当堂检测,反馈矫正1.某校有在校师生共2000人,如果每人借阅10册书,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共2 亿册书,可以供多少所这样的学校借阅( )A、1000所B、10000所C、100000所D、2000所2. 201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约52万亿元人民币,用科学记数法表示201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A、5.2×1012元B、52×1012元C、0.52×1014元D、5.2×1013元3.把98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4.3.301000=______×106=3.301×10n,n=________.5.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是每分70次,一年(以365天来记)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设计意图:通过达标检测,来诊断本节课的学情,完善知识结构,确保知识的有效落实.七、布置作业,课后促学必做题:课本 P64 习题 2.15 第1、2题.选做题:课本 P64 习题 2.15 第3题.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为七年级一班,共47人。
初中数学教研优秀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初中数学教研活动。
以下是一篇关于初中数学教研的优秀案例,旨在分享教研成果,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
二、案例概述本案例以我校初中数学教研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以下是具体案例内容。
三、案例实施1. 明确教研目标本次教研活动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策略;(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3)加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4)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开展教研活动(1)集体备课为了提高备课质量,教研组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活动。
活动中,教师们共同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设计更加合理。
(2)教学观摩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邀请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
观摩课后,教师们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课题研究为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教研组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们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数据、实践探索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4)教学反思教研组要求教师每周撰写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3. 教学成果展示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我校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以下为部分教学成果:(1)学生在各级各类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3)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四、案例总结1. 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课题正比例函数一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理解正比例函数,能列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2.教会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三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提出问题】《阿甘正传》是一部励志影片。
片中阿甘曾跑步绕美国数圈,假设他从德州到加州行进了21000千米,耗费了他150天时间。
(1)阿甘大约平均每天跑步多少千米?(2)阿甘的行程y(km)与时间_(天)之间有什么关系?(3)阿甘一个月(30天)的行程是多少千米?【生】列算式回答【师】点评总结2.写出下列变量间的函数表达式(1)正方形的周长l和半径r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抽象问题让学生思考】(2)大米每千克四元,则售价y元与数量_(kg)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3)下列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合作)【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规律】(1) y=200_(2) l=2∏r (3) m=7.8V 【生回答,师点评】【引入新课】1.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k_ (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板书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正比例函数的定义】2 【例题讲解】例1 在同一坐标系里,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 y=0.5_ y=_ y=3_ 解:【略】【掌握函数图像的画法:列表,描点,连线】 3.练习(1)已知正比例函数y=k_.当 _=3 时 y=6 。
求 k的值(2) 一种笔记本每本的单价为3元。
则销售金额y元与销售量_之间的关系式是怎样的?当销售金额为360元时,则售出了多少本这种笔记本?四小结五课外作业【反思】由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
而理解函数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首先通过实例,回顾函数的概念,其次抽象提出正比例函数关系式,由学生观察得到特点,然后引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特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本学期我担任初一(4)、(7)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由于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好多的习惯还不规范,导致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能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一、本学期学情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
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
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学第一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而大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比较差.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
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教学计划:(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
因此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
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
(二)努力提高课堂____分钟效率(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奴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
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合作完成的,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
同时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一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七年级数学复习教案7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复习教案7篇初中七年级数学复习教案7篇七年级数学的教案很重要的。
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数学复习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数学复习教案(篇1)最近,我在初一(4)班上了一节数学公开课,课题是《3.4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二课时“销售中的盈亏”,本节课是探究课,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方式,在老师的时事点评和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计算,归纳销售中的常用公式,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高效完成本节学习任务。
本节课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六个环节:第一,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课题;第二,尝试练习,熟悉公式;第三,探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第四,小组展示,解决探究问题;第五,巩固练习,提升能力;第六,归纳总结销售问题中常见的四个量之间的关系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有:1.设计情境,引入课题,体现教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汉滨初中对面的电脑城中销售一种路由器,先将进价提高20%,后再降20%出售,卖96元一台,问商家是盈是亏?”通过本问题,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引入课题,二是看待问题的方式不能只看表面而做出解答,必须用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在做出判断。
2.练习,达到让学生熟悉公式的目的。
3.化解探究问题中的难点,把问题细化为6个小问题,便于小组分工合作,及时完成任务。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展示学生探究问题的全过程。
5.在教学中能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展示,让学生在比较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不能正确的把握各个环节的时间,为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代数式—教学设计及专家点评(获奖版)
全国第十一届初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设计课题:3.2代数式(四)教材:冀教版七年级上册授课教师:目录Contents教学内容解析 (01)教学目标解析 (01)学生学情解析 (01)教学策略解析 (02)教学过程设计 (02)教学反思 (07)3.2 代数式(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1.内容用代数式表示数阵、点阵中的规律.2.内容解析本节课是河北教育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代数式”第4课时的内容.代数式是初等数学的重要基础,小学学习了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但数的运算伴随着数的扩充和发展不断丰富,用字母表示数后用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运算符号连接数和字母形成了代数式.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是数学的抽象,是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的重要过程.本节课主要学习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寻找一般规律,列出代数式,前面学习的代数式的意义和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而列代数式又为以后学习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基于以上分析,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数阵、点阵,发现其中的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体会用不同的代数式可以表示同一量.二、教学目标解析课程目标中要求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结合这一目标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会用代数式表示数阵、点阵中的规律.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同一个量可以用不同代数式表示;2.经历观察、分析、思考、发现、概括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渗透分类、转化、数形结合及模型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小组合作,共享方法,及时修正错误,增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三、学生学情解析知识结构方面:在前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会用代数式表示数量的和、差、倍、分关系,也能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抽象为数学的和、差、倍、分关系,熟悉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理解了代数式可以作为一个模型,即同一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力水平方面,七年级学生年龄小,热情高,感性思维较好,但理性思维较弱,孩子们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但通过对具体对象的观察、分析、发现、归纳出一般规律,进而用代数式表示出发现的规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基于以上分析,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用代数式表示数阵、点阵中的规律.四、教学策略解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视频、课件、实物展台等设备,使课堂更加生动灵活,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展示交流更加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益;本节课我以教材上的两个问题为依托,问题设置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展开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和、差、倍、分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初步掌握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能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和、差、倍、分问题.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理解列方程解决问题是数学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
【学习重点】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和、差、倍、分问题.
【学习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列代数式:
1.全班同学共66人,设男生为x人,则女生为(66-x)人.
2.甲今年a岁,甲比乙大3岁,则乙(a-3)岁.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和、差、倍、分问题
(一)合作探究
教材P98“动脑筋”.
(二)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98例1,完成下面的内容:
1.例1中涉及的等量关系是:椅子数+凳子数=16,椅子腿数+凳子腿数=60.
2.如果设有x条凳子,那么该如何解答?列出方程,并求解.
解:设有x条凳子.依题意得:
4(16-x)+3x=60.
解得x=4.
16-4=12.
答:有12张椅子,4条凳子.
3.变式:如果该房间有四条腿的椅子和三条腿的凳子共19个,其余条件不变,该如何列方程?解:设有x张椅子,依题意得:4x+3(19-x)=60.
提示:检验包括两部分:
(1)检验解是否是原方程的解;
(2)检验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知识模块二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 99“议一议”.
(二)合作探究
张、王、李三家分别装有相同的电灯2只、4只和3只,共用一块电表,按照电灯只数分摊16.2元的电费,若设张家应该分摊电费2x 元,则应列方程为( A )
A .2x +4x +3x =16.2
B .2x +4x +3x =162
C .x +2x +32x =16.2
D .x +2x +32
x =162 归纳: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有:
练习:小明和小东各有课外读物若干本,小明的课外读物的数量是小东的2倍,小明送给小东10本后,小东课外读物的数量是小明剩余数量的3倍,求小明和小东原来各有课外读物多少本.
解:设小东原有课外读物x 本,则小明原有课外读物2x 本.
根据题意得x +10=3(2x -10),
x +10=6x -30,x -6x =-30-10,-5x =-40,x =8,
∴2x =2×8=16.
答:小明原有课外读物16本,小东原有8本.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和、差、倍、分问题
知识模块二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