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事故致因理论.

合集下载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带来更严重的社会危害。

因此,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致因进行系统研究,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和控制事故,是社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常情况下,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受到物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遵守社会法律法规以及道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准确的分析交通事故的起因和发生的原因,就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事故致因理论,以便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和控制事故。

事故致因理论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故障因素理论:故障因素理论是一种普遍认可的事故致因理论,它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被检查的系统故障和未被检查的外因所引起的。

故障因素理论认为,交通事故是由许多因素加起来引起的,被称为“链式故障”,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由人、车、道路和环境四个因素组成的。

二、失误事故理论:失误事故理论认为,交通事故是由驾驶人员的错误行为引起的,并分析了人们在驾驶过程中会犯的各种错误,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技术失误、情绪起伏剧烈以及判断缺乏等等。

失误事故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驾驶员的失误而引起的。

三、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种比较新的事故致因理论,它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整个系统的综合失衡引起的,不仅仅是由驾驶人员的失误引起的。

根据系统理论,交通事故是由以下几个要素综合形成的:机械、道路、社会、环境、人因、政策等。

综上所述,事故致因理论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并被广泛采用以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

不仅要深入研究事故起因,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以防止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的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二部分 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部分 事故致因理论

一、事故的基本概念(一)事故的定义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违背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二)事故的内涵(1)有目的的行动过程。

如开采煤炭为有目的的行动过程。

(2)所发生的事件是突然的、与人的意志相违背的。

如在生产过程中,谁都不希望从巷道顶板上掉下大块的岩块,但有时它却偏偏冒顶,这种情况就是与人的意志(或叫本意)相反。

它是一种随机事件。

(3)突发事件发生后出现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后果。

二、生产事故(一)定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体,损坏财物,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意外事件。

(二)分类生产事故包括设备事故、伤亡事故(工伤事故)、未遂事故。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生产事故包含的三种事故中,工伤事故危害最大。

1.工伤事故(伤亡事故):(1)定义:在生产区域中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等事故叫工伤事故。

(2)工伤事故的内涵①在生产区域中发生的,正在从事与生产有关的活动。

如采煤工人在采煤工作面从事采煤作业。

②事故造成人身伤害。

人身伤害指的是个人或集体在行动过程中,接触了与周围条件有关的外来能量,致使人身生理机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现象(即造成的结果是使人暂时地或长期地丧失劳动能力)。

比如,某人在采煤时,顶板掉落,击中身体的某一部位致人受伤,叫伤害,也叫做工伤。

2.设备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导致设备、财物损坏的意外事件。

3.未遂事故:通常指的是,虽然在行动中,突然发生了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情况,但未造成人身的伤害,叫未遂事故。

三、伤亡事故的特征1.事故的因果性(1)因果性:指的是某一现象作为另一现象发生的根据的两种现象之关连性。

必然引起别的现象的事件叫作原因,而由原因所引起的别的现象就是结果。

因果关系具有继承性(或称非单一性),即第一阶段的结果往往是第二阶段的原因。

(2)事故的因果性:事故是相互联系的许多原因的结果,则事故这一现象,与其它现象是互相依存与制约的关系。

事故致因理论之“综合原因论”

事故致因理论之“综合原因论”

事故致因理论之“综合原因论”
事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多重原因综合造成的,既不是单一原因造
成的,也不是个人偶然失误或单纯设备故障所形成,而是各种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

事故之所以发生,有其深刻原因,包括直接原因、间
接原因和基础原因。

综合原因论认为,事故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生产中危险因素
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结果。

事故是由起因物和肇事人触发加害物于受伤害人而形成的灾害现
象和事故经过。

意外(偶然)事件之所以触发,是由于生产中环境条件存在着危
险因素即不安全状态,后者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共同构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这些物质的、环境的以及人的原因是由于管理上的失误、缺陷、
管理责任所导致,是造成直接原因的间接原因。

形成间接原因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法律等基础原因,统称为社
会因素。

事故的产生过程可以表述为由基础原因的“社会因素”产生“管
理因素”,进一步产生“生产中的危险因素”,通过人与物的偶然因
素触发而发生伤亡和损失。

调查分析事故的过程则与上述经历方向相反。

如逆向追踪:通过
事故现象,查询事故经过,进而了解物的环境原因和人的原因等直接
造成事故的原因;依此追查管理责任(间接原因)和社会因素(基础原因)。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1】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理解:事故频发倾向侧重于容易发生事故的个人;事故遭遇倾向在关注到个人在事故中的定位的同时,也认为事故与生产作业条件有关。

事故频发倾向的优点是在事故的预防中能从人出发,但同时这也是它的局限性,它忽略了人与生产环境的统一;事故遭遇倾向就注意到了这点,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因此,事故频发倾向论事实上已被排除在事故致因理论当代论坛之外。

但是在生活中,有的人的性格品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工作的责任心和细心程度,个别粗心乃至工作态度随便的人,还是容易在工作时发生事故。

所以,我觉得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事故因果论1、因果继承原则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因”与“果”有继承性,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

事故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有物与人的原因。

间接原因有技术、教育、精神、管理、社会及历史原因。

2、事故因果类型(1)集中型: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2)连锁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个要素发生,下一要素再形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发生的事故(3)复合型: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后果3、起因物和施害物起因物:造成事故现象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人工物件、环境物等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的物质4、事故因果连锁论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的发生可能发生的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结果是伤害,事故的原因包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海因里希把工业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即:①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④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一、安全生产人类自诞生起就离不开生产和安全这两大基本需要,以往安全研究的范围通常限于劳动保护领域中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属狭义安全的范畴。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创立及研究领域的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所研究的问题已不再仅局限于生产过程中的狭义安全,而是包括生产、生活、以及人类的一切可能活动领域、场所中的所有安全问题——广义的安全。

二、事故致因理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因素是事故的致因因素。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系统安全理论。

(一)早期事故致因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事故发生可能在某一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原因概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二)能量意外释放论调查伤亡事故原因发现,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因为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正常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引起的,并且这种过量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释放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

(三)现代系统安全理论系统安全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就是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数据中的事故发生次数按不同的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

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

从这种现象出发,后来法默 (F armer)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所谓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 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Accident Causation Theory)是一个在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概念。

事故往往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原因和逻辑。

理解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危险情况。

1. 事故的本质事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事故不仅会给个体和组织带来损失,还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

因此,深入理解事故的本质和致因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 事故的分类事故可以根据其性质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事故包括机械事故、交通事故、化学事故等。

而事故的分类也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

3. 事故的致因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常见的事故致因包括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等。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事故的本质。

4. 事故防范措施为了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事前的风险评估、事中的应急处置和事后的事故调查与总结。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5. 事故的管理与监控事故管理是一个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的事故管理体系和监控机制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事故防范的根本目标。

综上所述,事故致因理论是一个涉及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领域的重要概念。

理解事故的致因机制、完善事故管理体系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社会安全水平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上是关于事故致因理论的一些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关于事故致因理论的概述一、事故致因理论简介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利用它可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出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为们认清安全事故产生的本质根源和指导事故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伴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事故产生的本质规律也在不断的呈现变化。

从20世纪初至今,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单因素理论)阶段,二战时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双因素理论)阶段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故致因理论(三因素理论)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事故的发生并不一定是随机的,有事故倾向性的工人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到了此双因素理论阶段,主要观点认为人与其工作环境密切相连,事故的发生是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再到三因素理论阶段,事故致因理论逐渐完善,并且越来越来的研究者都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人、物和环境3者综合导致的结果,并且诞生出以瑟利提出的人类工程方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事故致因模型。

1、因果论事故具有随机性,构成“机”的多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有继承性,即前一过程的结果往往是引发后一过程的原因。

例如某一事故的发生,最初是由于发生了事件N,,这是“因”;然后导致了事件NZ,这便是“果”。

N:包含着N,,它又作为“因”引发了下一过程及结果N3。

如此传递下去,导致了最后的“果”—该事故及其损失。

属于这种因果论的事故模型有线性多因素连锁性,非线性多因素连锁性,线性一非线性复合型,海因里希的多米诺(domino)骨牌理论等等。

其中,日本的北川彻三等人将此理论归纳到了日本的《安全工学便览》中。

2、轨迹交叉论一个生产系统系统一般是由人、机、物构成的,它们共处于一种环境中。

轨迹交叉的事故致因理论认为,该系统内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或逆流能量轨迹交叉)所造成的,有时环境也是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的)不安全状态及它们相遇的条件。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瑟利模型及安德森模型
金矿山人因失误模型 具有代表性的是瑟利模型及安德森模型。
39
威格里沃斯事故模型
40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人因失误论
具有代表性的瑟利模型及安德森模型。
(1)瑟利模型,1969年美国人J.Sury提出
认为:在事故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决策可以分 为3个阶段,即人对危险的感觉阶段、认识阶 段和响应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若处理正确, 则可以避免事故和损失,否则就会造成事故和 损失。
常用的事故模式
1) 因果类型
(1)连锁型:认为任何一种可预防的事故
的发生都是一连串事件在一定顺序下所产生的
结果。
A1
A2
A3
A4
事故
(2)多因致果型:多种各自独立的原因在同
一时间共同导致事故的发生。
A1
A2
事故
A5 A4 A3
(3)复合型:某些因素连锁,某些因素集中,
互相交叉、复合造成事故。
接近事故后果时间最近的直接原因, 叫一
理论内容:
事故遭遇倾向(Accident Liability): 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 故的倾向。
研究表明: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 关,而且与生产条件有关,因此提出:用事故 遭遇倾向代替事故频发倾向。
14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
特点:
许多研究结果证明,事故频向倾向者并不存在, 这一理论结论不科学;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IV. 60 年代初期, 由于火箭技术发展的需要,西方各国着手开发 系统安全工程。美国在1962年4 月公开发表了“空军弹道 导弹系统安全工程”的说明书。同年9 月拟定了“武器系 统安全标准”。 V. 1965 年科罗敦( Kolodner) 在安全性定量化的论文中介绍 了故障树分析( FTA) 。这一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实质上也 是基本源于事件链理论。 VI. 1970 年帝内逊(Driessen) 明确地将事件链理论发展为分支 事件过程逻辑理论。FTA 等树枝图形,实际上是分支事件 过程的解析。 VII. 1961 年由吉布森( Gibson) 提出的, 并在1966 年由哈顿 (Haddon) 引申的“能量转移理论”, 阐述了伤亡事故与能 量及其转移于人体的模型。

安全生产普及知识(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生产普及知识(事故致因理论)

一 、基 本 概 念
• 5、因有危险度 指一个生产生产系统,由于自身功能的需 要必须具备某些设备和物料,这些设备和 物料失控时可能造成灾害的严重程度。 (1)设备、物料本身具有的致害能力 (2)生产系统中拥有该种设备、物料的容量
二、事故致因理论
• 从事故的定义和特性可知,事故是违背人的意志而发生的意 外事件,而且事故具有明显的因果性和规律性。 • 因而,要想找出事故的根牟原因,进而预防和控制事故,就 必须在千变万化、各种各样的事故中发现共性的东西,把其 抽象出来,即把感性的认识与积累的经验升华到理论的水平 ,反过来指导实践, •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事故控制的最有效的方案;否则,只会 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跟在各类层出不穷、形式各异 的事故后面疲于奔命。 • 这类阐明事故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事故的,以及如何 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被称为事故致因理论,或事故发生及 预防理论。
三、事故控制原理
管理控制常用手段 1、安全检查 2、安全审查(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骏 工验收 “三同时”) 3、安全评价 4、安全目标管理
三、事故控制原理
3、教育培训控制--使人知道怎么做 (1)主要内容 安全知识教育--知 安全技能培训--会 安全态度教育--行
三、事故控制原理
(2)主要类别 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 生产岗位职工安全教育 主要形式 广告式、演讲式、会议讨论、竞赛式 (3)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事故控制原理
• 技术控制的原则 1、消除潜在危险 2、降低潜在危险严重性 3、屏蔽和隔离 4、设臵薄弱环节 5、联锁 6、距离、时间保护 7、个体保护 8、传递警告和禁止信息
三、事故控制原理
2、管理控制---要求必须怎么做 用各种规章制度、奖罚条例约束人的行 为和自由,达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减 少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事故的目的。

事故的致因理论

事故的致因理论

一、事故及其特征安全系统工程的目标是要控制危险、消除事故,因此必须对事故进行研究。

1.事故的定义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

这个定义有三重意思:一是事故的背景,即定义中的“存在某种实现目的的行动过程”,例如人们需要某种产品而开办工厂进行生产,或者是人们为了探亲而去旅行等;二是“突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件”,即事故是突发事件;三是事故的后果,即迫使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

显然,事故有生产事故和非生产事故之分,生产事故才是需要着重讨论的对象。

2.生产事故生产事故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体、损坏财物、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意外事件。

根据生产事故所造成的后果不同,有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又称工伤事故)、险肇事故(又称未遂事故)3种。

人身伤亡事故又称为工伤事故。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工伤事故的定义为:企业的职工为了生产和工作,在生产时间和生产活动区域内,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或虽然不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但由于企业的环境、设备或劳动条件等不良,致使身体受到伤害,暂时地或长期地丧失劳动能力。

工伤事故通常称为事故。

因公伤亡与工伤事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两者在处理上、对策上都是不同的。

3.事故的特征事故的特征主要包括: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事故的潜在性、再现性和预测性。

(1)事故的因果性因果即原因和结果。

因果性即事物之间,一事物是另一事物发生的根据。

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结果。

一个因素是前一个因素的结果,而又是后一个因素的原因。

也就是说,因果关系有继承性,是多层次的。

(2)事故的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从本质上讲,伤亡事故属于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随机事件。

就一特定事故而言,其发生的时问、地点、状况等均无法预测。

事故是由于客观存在不安全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某些意外情况而发生的,这些意外情况往往是难以预知的。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论述事故致因理论的基本容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在倾向。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理解:事故频发倾向侧重于容易发生事故的个人;事故遭遇倾向在关注到个人在事故中的定位的同时,也认为事故与生产作业条件有关。

事故频发倾向的优点是在事故的预防中能从人出发,但同时这也是它的局限性,它忽略了人与生产环境的统一;事故遭遇倾向就注意到了这点,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因此,事故频发倾向论事实上已被排除在事故致因理论当代论坛之外。

但是在生活中,有的人的性格品行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工作的责任心和细心程度,个别粗心乃至工作态度随便的人,还是容易在工作时发生事故。

所以,我觉得这一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事故因果论1、因果继承原则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因”与“果”有继承性,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

事故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有物与人的原因。

间接原因有技术、教育、精神、管理、社会及历史原因。

2、事故因果类型(1)集中型: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2)连锁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个要素发生,下一要素再形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发生的事故(3)复合型: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后果3、起因物和施害物起因物:造成事故现象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人工物件、环境物等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的物质4、事故因果连锁论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的发生可能发生的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结果是伤害,事故的原因包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海因里希把工业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即:①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④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6个常见事故致因原理

6个常见事故致因原理

6个常见事故致因原理(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四)轨迹交叉理论(五)系统安全理论(六)综合原因论(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

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各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而把企业中的所谓事故频发倾向者解雇。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2.现代因果连锁理论博德(Frank Bird)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概述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3.事故防范对策(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积;(4)控制能量释放;(5)延缓释放能量;(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7)设置屏蔽设施;(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9)提高防护标准;(10)改变工艺流程;(11)修复或急救。

(四)轨迹交叉理论1.轨迹交叉理论的提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遇,则将在此时间、空间发生事故。

轨迹交叉理论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2.轨迹交叉理论作用原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

1)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人的不安全行为基于生理、心理、环境、行为等方面而产生。

(1)生理、先天身心缺陷。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因果连锁论、能量意外释放论)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因果连锁论、能量意外释放论)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形式的变化,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促使新的事故致因理论相继出现。

概括地讲,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资料按如下3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偏倚分布(Biased Distribution)和非均等分布(Disuibution of Unequal Liabiliy)。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1939年,法默(Farmer)和查姆勃(Chamber)明确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Accident Liability)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工人的年龄、工作经验、熟练程度有关。

明兹(A.Mintz)和布卢姆(M.L.B)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取代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3.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自格林伍德的研究起,迄今有无数的研究者对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讨,关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有争议。

实际上,事故遭遇倾向就是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修正。

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

事故致因理论范围和分类

事故致因理论范围和分类

事故致因理论范围和分类事故致因理论范围和分类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事故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的重要理论体系。

以下是常见的事故致因理论及其分类:1.事故因果论事故因果论是一种通过分析事故原因及其因果关系来预防事故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导致的,包括人、机、环等多个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找到事故的根源,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是一种研究事故发生机理的理论,它关注的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时间上的交叉点。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时间上的重叠导致的。

通过避免这种交叉,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

3.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意外释放论是一种从能量转换和传递的角度研究事故原因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能量在传递或转换过程中失去控制而导致的。

在事故发生前,往往存在高能量物质或过程,如果失去控制,将会导致伤害或破坏。

因此,该理论的核心是控制和减缓能量的释放。

4.事故多米诺骨牌模型事故多米诺骨牌模型是一种将事故发生原因分解为多个因素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认为事故是由一系列因素连锁反应导致的,类似于多米诺骨牌的倒塌。

这些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等因素。

只有当每个因素都得到解决,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5.扰动起源论扰动起源论是一种研究事故起源的理论,它关注的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初始扰动因素。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某些微小的扰动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可能在事故发生前就已经存在,或者是在事故发生过程中产生的。

通过对这些扰动因素进行分析和预防,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6.人类失误论人类失误论是一种研究人在操作中失误原因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失误导致的,包括判断错误、操作不当、反应迟钝等因素。

通过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失误的原因,并采取措施来减少或避免人的失误导致的事故。

7.安全系统理论安全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安全系统的理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 .Greenwood)和伍兹(H .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 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

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1936 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 .H.Heinrich) 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

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 000 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

在可预防的工伤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占89.8%,而以设备的、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为主要原因的只占10.2%。

按照这种统计结果,绝大部分工伤事故都是由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

海因里希还认为,即使有些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其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工人的错误所致。

因此,这一理论与事故倾向性格论一样,将事件链中的原因大部分归于操作者的错误,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高速飞机、雷达、自动火炮等新式军事装备的出现,带来了操作的复杂性和紧张度,使得人们难以适应,常常发生动作失误。

于是,产生了专门研究人类的工作能力及其限制的学问——人机工程学,它对战后工业安全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机工程学的兴起标志着工业生产中人与机器关系的重大改变。

以前是按机械的特性来训练操作者,让操作者满足机械的要求;现在是根据人的特性来设计机械,使机械适合人的操作。

这种在人机系统中以人为主、让机器适合人的观念,促使人们对事故原因重新进行认识。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能把事故的发生简单地说成是操作者的性格缺陷或粗心大意,应该重视机械的、物质的危险性在事故中的作用,强调实现生产条件、机械设备的固有安全,才能切实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1949年,葛登(Gorden)利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论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提出了“用于事故的流行病学方法”理论。

葛登认为,流行病病因与事故致因之间具有相似性,可以参照分析流行病因的方法分析事故。

流行病的病因有三种:①当事者(病者)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心理状况、免疫能力等;②环境特征,如温度、湿度、季节、社区卫生状况、防疫措施等;③致病媒介特征,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

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的疾病发生。

与此相类似,对于事故,一要考虑人的因素,二要考虑作业环境因素,三要考虑引起事故的媒介。

这种理论比只考虑人失误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有了较大的进步,它明确地提出事故因素间的关系特征,事故是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推动了关于这三种因素的研究和调查。

但是,这种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关于致因的媒介。

作为致病媒介的病毒等在任何时间和场合都是确定的,只是需要分辨并采取措施防治;而作为导致事故的媒介到底是什么,还需要识别和定义,否则该理论无太大用处。

1961 年由吉布森(Gibson) 提出,并在1966 年由哈登(Hadden)引伸的“能量异常转移” 论,是事故致因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转移,各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了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者控制能量的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防止能量异常转移的有效措施是对能量进行屏蔽。

能量异常转移论的出现,为人们认识事故原因提供了新的视野。

例如,在利用“用于事故的流行病学方法” 理论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时,就可以将媒介看成是促成事故的能量,即有能量转移至人体才会造成事故。

20 世纪70 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设备、工艺及产品越来越复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相继成熟并在各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对于复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采用以往的理论和方法已不能很好地解决,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安全理论和方法。

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人们结合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方法,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故理论和模型。

相对来说,20世纪70年代以后是事故致因理论比较活跃的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由瑟利(J.Surry)提出,20世纪70年代初得到发展的瑟利模型,是以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为基础描述事故发生因果关系的一种事故模型。

这种理论认为,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失误,进而引发事故。

与此类似的理论还有1970年的海尔(Hale)模型,1972年威格里沃思(Wigglesworth) 的“人失误的一般模型” ,1974 年劳伦斯(Lawrence)提出的“金矿山人失误模型” ,以及1978 年安德森(Anderson) 等人对瑟利模型的修正等等。

这些理论均从人的特性与机器性能和环境状态之间是否匹配和协调的观点出发,认为机械和环境的信息不断地通过人的感官反映到大脑,人若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判断,作出正确决策和采取行动,就能化险为夷,避免事故和伤亡;反之,如果人未能察觉、认识所面临的危险,或判断不准确而未采取正确的行动,就会发生事故和伤亡。

由于这些理论把人、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看待,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从中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所以,也有人将它们统称为系统理论。

动态和变化的观点是近代事故致因理论的又一基础。

1972年,本尼尔(Benner)提出了在处于动态平衡的生产系统中,由于“扰动” (Perturbation)导致事故的理论,即P理论。

此后,约翰逊(Johnson)于1975 年发表了“变化一失误”模型,1980 年诺兰茨(W.E.Talanch)在《安全测定》一书中介绍了“变化论”模型,1981 年佐藤音信提出了“作用一变化与作用连锁”模型。

近十几年来,比较流行的事故致因理论是“轨迹交叉”论。

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人、物两大系列时空运动轨迹的交叉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所在,预防事故的发生就是设法从时空上避免人、物运动轨迹的交叉。

与轨迹交叉论类似的理论是“危险场”理论。

危险场是指危险源能够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

这种理论多用于研究存在诸如辐射、冲击波、毒物、粉尘、声波等危害的事故模式。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虽还很不完善,还没有给出对于事故调查分析和预测预防方面的普遍和有效的方法。

然而,通过对事故致因理论的深入研究,必将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产生以下深远影响:①从本质上阐明事故发生的机理,奠定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为安全管理实践指明正确的方向。

②有助于指导事故的调查分析,帮助查明事故原因,预防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③为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和安全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和依据,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④有利于认定性的物理模型向定量的数学模型发展,为事故的定量分析和预测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安全管理的科学化。

⑤增加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

、几种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一)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是最早提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他用该理论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以及这些因素与伤害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

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如下五种因素:第一,遗传及社会环境(M) 。

遗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

遗传因素可能使人具有鲁莽、固执、粗心等对于安全来说属于不良的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人的安全素质培养,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

这种因素是因果链上最基本的因素。

第二,人的缺点(P)。

即由于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人的缺点。

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

这些缺点既包括诸如鲁莽、固执、易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陷,也包括诸如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等的后天不足。

第三,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H) 。

这二者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由于人的缺点而产生的,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第四,事故(D) 。

事故是一种由于物体、物质或放射线等对人体发生作用,使人员受到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第五,伤害(A) 。

即直接由事故产生的人身伤害。

上述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可以用5 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加以描述。

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 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 相继发生)。

该理论积极的意义就在于,如果移去因果连锁中的任一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

海因里希的理论有明显的不足,如它对事故致因连锁关系的描述过于绝对化、简单化。

事实上,各个骨牌(因素)之间的连锁关系是复杂的、随机的。

前面的牌倒下,后面的牌可能倒下,也可能不倒下。

事故并不是全都造成伤害,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也并不是必然造成事故,等等。

尽管如此,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促进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成为事故研究科学化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现代安全观点更加吻合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