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概念解析:宣传技巧之光辉泛化法、转移法、词证法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名词解释(有需要的朋友看看,有帮助。
祝考研成功!)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宣传的7种策略

宣传的7种策略:
1、辱骂法,给某思想或某事物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经过检查就拒绝和谴责它,如“恐怖主义”、“邪恶轴心”、“流氓国家”;
2、光辉泛化法,把某事物和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不经证实就接受或赞美同它,如“新政”;
3、转移法,将某种令人尊敬的事物的权威、影响力、声望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使后者更容易被接受,如一些名人广告;
4、证词法,通过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产品或人,影响公众的态度,这在名人广告中也得到应用;
5、平民百姓法,讲话者称自己及其观念是“人民的”或者“普通老百姓的”以受到更广泛的信任。
一些西方总统候选人中竞选时常采用这样的技巧;
6、洗牌作法,选择使用事实或谎言、例证或不相关的材料、合理或不合理的陈述,对某种观念、规划、人或产品作尽可能好或尽可能坏的说明,如东京湾事件中的伪造文件;
7、乐队花车法,宣传者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在这样做”,号召人们跟所属群体中其他人一样接受他的计划,如广告宣传称“今年流行××”,从而激起观众的购买欲。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传播效果

第二阶段 有限效果论
时间:1940年初—1960年初 观点:大众传播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 到媒介的性质、个人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 约,而不是所谓的“威力无比,不可抗拒”。传播者的意图经过 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 强化。 代表性研究:两级传播论、态度劝服研究、比戈特先生的研究
传播学概论
第七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播效果
第一阶段 魔弹效果论 主要观点: • 魔弹论是传播研究早期的一种效果观念,它又名子弹论、枪 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等, 流行于20世纪40年代之前。 • 魔弹论的观点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 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议程设置论
主要观点: 大众媒介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 了强烈的正比关系。即,大众传播媒介越是大量报道或重点突出某 个事件或问题,受众越是特别地关注、谈论这个事件或问题。 简而言之,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
知识沟理论(knowledge gap)
主要观点: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 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 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 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 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 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 势。”
• 光辉泛化法:
将某事物与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人们不经检查和验证就接 受或赞同这一事物。
• 转移法: 指将某一令人尊敬事物的权威、认可和威信转移到另一事物 上,以使后者更可让人接受。
• 证词法: 让某个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就某个给定的观点或项目或产 品或人物说好话或坏话。
• 平民法: 指某讲话者以他和他的观点来自“人民”(“平民”)为由, 试图让受众相信他们。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传递和交换信息的过程。
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过程,即把一个或少数人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共有的过程。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文化条件下进行的,传播发生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得以实现的另一前提条件是双方要有共同的语义空间,即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对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
第三、传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受传者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传播,即“通过讯息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一个信息或态度、感情的流动过程。
2、人内传播也称人内传播或内在传播,即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既有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传递装置(神经系统);既有处理装置(记忆、思维系统),又有输出系统(语言、动作、表情)。
内向传播是个人的知觉、思维和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在同一人体内进行,是一个主我和客我的交流活动;从不受外部势力干涉而言,它是一种最自由的传播活动。
3、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意见、感情的交流与沟通行为。
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人际传播有两个特点: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
传受双方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多种手段传递信息,方法灵活;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它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双方可随时根据双方的反应来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对传播内容进行修正、补充或改换传播方法。
因而,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尤其在说服或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互动形态,对个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大众传播的效果也起着中介和过滤作用。
4、组织传播组织指的是具有明确目标、成员之间有着严格的分工合作关系的有机整体。
宣传策略

1.辱骂法(name calling)例如“流氓国家”、“恐怖主义”等标签。
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深刻矛盾,现在所呈现的一片和平的景象,是很多年努力的结果,但在这底下隐藏的波涛汹涌是我们所看不见的。
在两党之争之时,国民党为共产党帖上不好的标签,用打击和诋毁的方法试图消灭共产党,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手段的开始,在公开的场所也是意有所指的称共产党为“共匪”什么的,这种有目的游说就是宣传中常见的辱骂法。
2.光辉泛化法(glittering generality)例如“新政”、“民主国家”等标签。
王老吉凉茶在2008年非常成功地应用了这个传播理论,汶川地震后,加多宝集团在央视举办的赈灾募捐晚会上捐款1亿成为国内单笔最高捐款企业,使得王老吉凉茶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强生”婴儿润肤露、黄金搭档、脑白金、巨能钙等等,这一系列产品都是将好的字眼与产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便给人们留下好的印象和宣传的效果,就象我们上面所说的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
3.转移法(transfer)如各种名人广告。
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党旗的图案是镰刀和斧子,它们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劳动工具,所以它的意思就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并要勇敢的举起武器反抗,这就使自己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形象高大起来,并像它的旗帜所代表的一样得到这些人的支持,这就是转移法的利用,4.证词法(testimonial)如各种名人广告。
我们生活最常见的就是广告中的台词了,记得最早巩俐为大印象减肥茶做过广告,在宣传片中她向女人们介绍了减肥茶的效用和自己用以后的显著效果,她身体力行的介绍就为消费者传递了这样的一个讯息:著名演员都用的是这个产品,那就是不错的产品了。
我们先不说这个产品是否真的有效,光是巩俐在上面站一站就已经很有影响力了,再加上她的说词,那就更是天衣无缝了。
这就是证词法的典型应用,但我们不得不好好想想明星本身是否用过这个产品,即使产品本身确实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传播的谋略

传播的谋略第一节传播谋略的立体透视与分析1、传播谋略的内涵传播谋略是指传播者为了实现传播目的而根据客观情况对传播机制、传播方式所进行的先期谋算、策划和采取的对策。
传播战略是指媒介组织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规划。
2、传播的机理优秀的传播谋略建立在以下四个原理之上:(1)它反映了施谋卞体谋求利益的动机;(2)它适应了施谋对象趋利避害的心理;(3)它掌握了解决问题,争取主动的有利时机或突破口;(4)它顺应了客观事物发展和竞争的规律。
3、传播谋略的起点:竞争和对抗(传播谋略的逻辑起点)4、传播谋略的特点1.对策性与策略性。
2.利己性与互利性。
3.稳定性和灵活性。
4.情报性和依赖性。
第二节传播谋略的运筹与决断1、谋略运筹与决断的原则1)有用原则。
传播谋略的有用原则是指传播者能够“有意利用媒介内容来影响或控制”人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出反应”。
2)有利原则。
要求:(1)效果最好(2)耗时最少(3)耗力最小(4)开支最少(5)风险最小3)有理原则。
一要合法,即符合国家的政策、法令、法规;二要合律,即符合传播规律、遵循传播规则;三要合情,就是遵循道德观念、尊重文化习俗、顺应民意民情;四要平衡,即能使各种矛盾、力量、权益处于相对缓和、稳固的状态。
4)有节原则。
有节是指传播谋略在实施过程中的一种适当节制。
2、获取锦囊妙计的正确途径1)完善决策机制。
2)确保情报质量。
3)保持谋略弹性。
4)精选筹划时机。
3、获取锦囊妙计的基本步骤1)情报活动。
首先,详尽搜集有关信息情报,摸清情况,找出症结,并进一步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变量;其次,根据目前情况和期望情况之间的差距、症结及原因,确立传播活动的目标。
2)设计活动。
这是围绕目标所进行的具体思维活动。
在这一步骤,首要一条就是要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
然后,设计制定具体的传播方案。
3)选择活动。
这就是对上述的传播方案进行优化选择,找出既切实可行又有用有利的传播谋略。
传播学知识要点、学习方法

传播学概论知识要点1. 魔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P2402.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P2623. 媒介——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称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影)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如报纸)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传播媒介。
P1774. 把关——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
P1205.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境,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P2436. 反馈——(所谓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这里借用过来)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P2477.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墨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P548.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P2109. 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P19410. 潜网——任何处于稳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
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P129-13011. 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P20312.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P8313. 自信心假说——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学概念解析:宣传技巧之光辉泛化法、转移法、词证
法
光辉泛化法
光辉泛化法,也称“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它是将某事物与好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借好事物的光,使我们不经证实而接受或赞同这一事物。
如罗斯福的”新政“。
光辉泛化法的使用极其普遍,在政治、商业、国际关系领域中都有应用,但一般很少有人意识到它。
转移法
转移法,将某种权威、约束力或某一令人尊敬和崇拜的事物的权威性转移到另一事物上,使后者更易于被人接受。
转移法通过联系过程起作用,但不同于通过联系认定某事物或某人有罪的做法,而更像“通过联系而欣赏某事物或某人”的做法。
传播者的目标是将一种观念、产品或某项事业与人们赞赏的东西联系起来,可以使用具有象征性的实物来实行转移。
如商业中的名人广告。
证词法
证词法,让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好话或坏话。
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见的技巧。
在广告和政治竞选活动中,证词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
瓦叔点评:
今天我们想来聊聊宣传的七种技巧。
对于宣传的七种技巧,相信看得快的同学已经很熟悉了。
这几个方法不算难,但是可能有几个点需要大家注意:
1. 宣传的七种技巧不是拉斯韦尔提出的!虽然拉斯韦尔是宣传研
究的重要人物,但是这个真的不是他提的。
2. 宣传的七种技巧和传播效果理论有点相似,有些同学就无法区分清楚,其实很简单,宣传的七种技巧代表的是一种对当时宣传方式的一些基本归纳总结。
但是并没有说明白为什么这些方法会有这样的作用,而后面的传播效果研究就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3. 宣传的七种技巧中有三种,也就是我们今天列举的三种,是容易搞混的。
其实你区分主体和效果就可以分清楚,主体上,光辉泛化法说的是“好字眼”,转移法说的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事物”,证词法是“某个人说出的好话或者坏话”。
效果上,光辉泛化和转移法都是正面的,证词法则是可正可负的。
举个例子,一条街有三个卖红烧肉的馆子,第一家店是“正宗红烧肉”(光辉泛化法),第二家店是“毛氏红烧肉”(转移法),第三家店店名不明显,却把乾隆御赐的匾额放在了门口(证词法)。
这就是三个区别
更多考研资讯
可移步瓦叔的新浪微博
Sina Weibo:传播学考研就找瓦洛佳
点击下图即可获取瓦叔6小时体验课程的报名信息
关注
就代表你离考上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