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绿色”语文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绿色”的语文课堂

我写下这个题目,觉得不是很准确,但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说法。但我愿意记录下我所听到的课堂中的几个案例以及自己的想法,抛砖引玉。与同仁一起商榷、探讨。

最近一段时间听了几节课。发现了好几个类似的问题。那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设计,有意无意地污染着学生纯洁的心灵。我担心这种“有意无意”会给学生心灵成长带来不健康的影响。

(一)

在某市开发区实验小学听一位老师执教《鞋匠的儿子》。课中有个细节,让我产生了上述的想法。

当阅读到林肯被参议员侮辱的一段话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师:在公共场合,有人不仅侮辱了你,还侮辱了你的父亲,侮辱了一个行业的所有人,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跟他对骂,骂得他狗血喷头。

生:我会狠狠揍他。

生:我会把他宰了。

师:你也太心狠了。

师:一般人都会非常气愤。可林肯这么做了吗?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林肯“反驳”参议员的一段话。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老师这样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学生为什么又会做出这样的回答呢?这样的“对话”会在学生的

心田留下什么痕迹,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我揣测,老师这样的设计旨在突出林肯的宽容。而为了得出林肯宽容这样一个老师想要的人物特点,却以学生的“不宽容”作为铺垫。学生也好像猜透了老师的心思,回答出老师需要的答案,而且一个比一个狠。

无独有偶,一次听一位老师执教《卧薪尝胆》,也遇到这样的教学情节。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吴王夫差会怎样来折磨勾践。学生的回答同样充满了暴力,令人真有毛骨悚然之感。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异曲同工”?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如果洁白无暇的童心世界经常去描摹这些,那会留下什么呢?危言耸听,也许会留下仇恨、报复、甚至暴力的种子。

(二)

非常有幸,聆听到一位特级教师执教的《牧童短笛》。实事求是,这堂课上得真的很好,可以说达到了“人、文、课合一”的境界。

1.教者本身那充满文化修养的气息始终熏染着学生、浸润着听课者的心灵。

2.课堂的层次简洁明快,而又步步递进,非常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设计科学合理。

3.教学的思路非常开阔,学生一路走来,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悠久文化的魅力。

但是,我们还是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挑瑕疵。这堂课中有个细节设计,我们觉得不妥。

即,这位特级教师在引导学生追忆童年时光的时候,选用了苇岸的散文诗《现代的城市孩子》(原文网上可以搜索到),与“牧童的童年”进行对比,借以激发学生对这种无忧无虑童年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以为这样不妥!

萨特曾经说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身处不同年代的孩子,童年生活注定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快乐的或者悲伤的、平淡的或者传奇的。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观念来看待现代城市孩子的童年,不应该为了教者认为的理想童年而去触动学生对自己现实童年生活的感伤,牢骚。这样可能会诱发现代城市学生的一种自卑心理。现代城市儿童,是有许多禁锢,但在家看书、上网、看电视、作业也是一种现实的童年生活。他们不可能获得“牧童式”的童年。我们不要把成人曾经有过的、难忘的、美好的童年牵强着叫儿童去追求。这是不现实的!对于城市孩子的童年,主要还得选择生活中美好的、有益的东西来宣扬和引领!不要让现代城市孩子从小就对自己的童年抱怨、甚至绝望!

(三)

教育就是塑造心灵。儿童的心灵,犹如一棵小苗,不当的培育必将致其发育不良、枯黄萎缩。由此,我眼前浮现出大自然的绿色。我以为,绿色是大自然里一种最健康、最充满生机的色彩。树木花草(那些特殊的树木花草除外)只有绿意盎然,才能茁壮成长;只有茁壮成长,才会绿意盎然。

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培育小苗的重要园地。因此,我将“绿色”

借用到语文课堂,就是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一片绿色,从而让儿童心灵“绿意盎然,茁壮成长”。以上记录的教学细节不是偶然的想象,主要是老师在认识上存在问题,只顾着为教学而设计,而没有考虑到教学是为育人这个根本性的任务而开展的。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术”的训练之外,更要注重“德”的培育。千万不要让课堂这个“工厂”在创造产品时,附带出“污染物”,玷污纯洁的童心。要让“绿色环保”的保证书永远粘贴在语文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