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论中医为什么要四诊合参

合集下载

中医张震论什么是四诊合参

中医张震论什么是四诊合参

中医张震论什么是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将四诊(望、闻、问、切)而得的全部临床资料,以中医的整体观,进行综合分析,由表及里、辨别疑似、去伪存真、洞察本质、理清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四诊并重,是因为四诊是从不同角度来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不能相互取代。

只强调某一诊法而忽视其它诊法都是不能全面了解病情的。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变的,症候有真象也有假象,有的假在脉上,有的假在症上,所以临床上有“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方法。

如果四诊不全,便得不到病人的全面的、详细的资料,辨证就欠缺了准确性,甚至发生错误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正如章楠《医门棒喝.四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曰:“望、闻、问、切,名曰四诊,医家之规矩准绳也。

四诊互证,方能知其病源,犹匠之不能舍弃规矩而成器皿也。

盖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无,以辨病邪之轻重进退也。

闻者,闻声音之怯壮、语言之伦次,以辨神气之爽昧强弱也。

问者,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以辨内伤外感、脏腑经络,尤为紧要也。

切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以辨虚实阴阳,而与外证参合逆顺吉凶也。


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

”。

中医诊断的四诊合参有何独特之处

中医诊断的四诊合参有何独特之处

中医诊断的四诊合参有何独特之处中医诊断疾病,讲究“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的综合运用。

这一诊断方式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实践与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又行之有效的体系,在中医的诊疗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苔、排泄物等,来获取疾病信息的方法。

人的神色能够反映出内在的气血盛衰和脏腑功能的强弱。

比如,面色红润通常表示气血充盈、身体健康;而面色苍白可能意味着气血不足,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胃虚弱。

形态方面,身体肥胖多与痰湿有关,身体消瘦则可能是阴虚火旺或者气血亏虚。

五官的变化也能透露疾病的端倪,眼睛红肿可能是肝经风热,口唇青紫可能是心肺瘀阻。

舌苔的变化更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舌苔白厚可能是寒湿内阻,舌苔黄腻往往提示湿热内蕴。

此外,观察患者的排泄物,如尿液的颜色、粪便的质地等,也能为诊断提供线索。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声音可以了解患者的发声、呼吸、咳嗽、呕吐等情况。

比如,声音高亢洪亮多属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常为虚证、寒证。

呼吸急促可能是肺热,呼吸微弱则可能是肺气不足。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怯多为肺气亏虚。

呕吐声响亮有力多为实证,呕吐声微弱断续多为虚证。

嗅气味方面,口臭多与胃火有关,体臭可能是湿热内蕴,排泄物的气味异常也能反映出相应的病症。

问诊,是医生通过与患者或其家属的交流,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起病原因、发病经过、现在症状、既往病史、个人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

比如,询问患者的恶寒发热情况,可以判断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了解患者的疼痛性质和部位,有助于判断病因和病位;询问饮食口味、睡眠状况、二便情况等,能够反映出脏腑功能的盛衰。

通过详细的问诊,医生能够获取大量的病情信息,为准确诊断提供依据。

切诊,主要是指切脉和按诊。

切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把脉,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

脉象能够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中医四诊合参

中医四诊合参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四诊是中医学的基础,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这四个方法进行全面的病情诊断和辨证论治。

四诊合参是指将这四个方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准确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分别介绍中医四诊合参的具体内容。

望诊: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眼底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在望诊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眼神、舌苔的颜色和形态等,以获取有关身体状况的线索。

另外,眼底的观察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诊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语气等来判断病情。

在闻诊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倾听患者的呼吸音、咳嗽声,及时判断是否存在哮鸣音、湿罗音等异常。

此外,闻诊还包括对患者的语气、声音的观察,通过患者的表达来了解其心情和精神状态。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详细了解其病情、病史和病情变化等信息。

在问诊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有耐心地向患者询问病情,包括起病时间、症状的发展过程、疼痛的性质等。

同时,还需要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排便情况、睡眠质量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得出初步的诊断和判断。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腹部、肌肉等来判断病情。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脉搏的强弱、速度、节律等。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触摸患者的腹部、肌肉等来判断其有无肿块、压痛等。

四诊合参:四诊相互独立,但也相互联系、相互印证。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将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相互印证,以确定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苍白、舌苔发黄、脉象偏缓等,可以初步判断为气虚血瘀型疾病。

然后通过闻诊听到患者有气喘、咳嗽等症状,进一步确认气虚血瘀的证型。

再通过问诊得知患者常感疲乏、思虑过度等,最终确定为气虚血瘀型。

最后通过切诊触摸到患者的脉搏细弱无力,进一步印证了气虚血瘀的证型。

总结:中医四诊合参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这四个方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张震论妇科疾病的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方法)

张震论妇科疾病的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方法)

张震论妇科疾病的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方法)妇科疾病的诊断,也和临床各科基本相同,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进行诊断,但是由于妇女在生理与病理上有其特殊之处,所以在诊断上也有所不同。

现仅就有关经、带、胎、产等方面的诊断方法叙述如下。

四诊即望、闻、问、切,是四种观察疾病的方法,也称四诊法,首创于《内经》。

《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通过四诊为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

一.望诊:是通过对病人有目的地观察,从而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辨证资料的方法,其根据是有诸内必形诸外。

《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脏,则知所病矣。

”妇科望诊,除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唇、舌、舌苔外,还要对经血、带下和恶露的量、色、质等的变化进行观察。

1、望神:神主要指精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支柱,人的精神旺盛与否,与脏腑气血有密切关系,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形神合一”“形与神俱”。

望神是望人的神色,神色是人体生命的外在表现,是先天和后天精气的反映,脏腑气血功能正常,人就有精神而无病。

如果精神不足,精衰体弱,则神疲,易得病。

通过望神可测知病情的轻重与预后,有神则病轻,预后好;无神则病重,预后不良。

《素问•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2、望面色:面部色泽的变化,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情况。

色泽荣润为气血旺盛,色泽枯槁为气血虚少。

望皮肤主要是看皮肤是鲜明还是晦暗,《医门法律•一明望色之法》说:“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其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石室秘录》云:“色暗而神存,虽重病亦生。

”3、望唇: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腔是消化道之上端,《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口腔在脾的运化作用下,参与水谷精微的生成,口唇反应全身气血是否充盛,《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所以脾的情况,可从唇的色及润泽的变化体现出来。

四诊合参的意义

四诊合参的意义

1、什么是四诊台参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段;合参,就是把四诊获得的诊断资料,综合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思考,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诊断。

四诊有着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可以互相联系和印证,而不能互相取代。

如病人的发病起因,病情经过,自觉症状,经过什么治疗,既往病史等情,必须问诊才能得知。

病人的声音、气味有什么变化必须进行闻诊。

病人的神色形态有什么异常,必须进行望诊。

病人的脉象和胸腹肢体有什么变化,又必须进行切诊。

疾病是复杂而多变的,症候显露有真有假,故诊法有“舍症存脉”、“舍脉存症”的区分,若四诊不全,便得不到病人全而而详细的所有辨证资料,辨证很难准确,甚至作出错误的诊断。

2、四诊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片而性四诊,是医生利用自己的感官,获取辨证的资料,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有相对的片面性。

这种片面性,来自病人和医生,其中又有主观的和客观的两方而。

病人的主观因素,可分为有意与无意。

有意的主观因素,如疼痛,恶风恶寒,腹胀,喜暖喜冷,眩晕,渴与不渴等这些自觉症状,甚至包括大便次数,月经多少等可以观察而不便观察的症状。

由于某种原因,患者可能把某种相反的虚假情况提供给医生,至于病史和以前的治疗情况,也要由病人陈述提供,也可以由主观因素而改变。

病人无意的主观因素,如病史和自觉症状,由于忘记,说不清楚或提供与事实相反的情况,老年人记忆差,年轻人不在乎,有些症状述说不准确。

舌苔颜色,可以由于饮食,糖果或长期吸烟而染色。

患者往往不知道它的利弊,不问不说。

医生的主观因素,由于诊断不认真,观察不仔细,粗枝大叶,或由于水平关系,或由于光线不好,病人体位不正,或由于病人不合作,望诊时,观察舌苔,把白苔看成黄苔,苔不腻看成腻,切诊时,脉的浮、沉、迟、数等脉象,也可以评错,腹诊时,把粪块或器官谡诊成包块。

有些症状和体征,处于疑似之间,很难确定。

有些脉象似滑非滑,似弦非弦,真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病人的客观因素,疾病本身出现许多虚假情况,真真假假,有虚有实,有阴有阳,难以辨清。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合参

痰涕
痰涕腥臭多属热痰,痰 涕清稀无味多属寒痰。
大小便
大便酸臭多属肠热,小 便臊臭多属膀胱湿热。
分析呼吸、咳嗽声音
呼吸声
呼吸气粗多属热证,呼吸气微多属虚证。
咳嗽声
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低微多属虚证;干咳无痰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咳嗽痰多色白多属风寒束肺或痰湿阻肺。
辅助诊断方法介绍
01
02
03
04
更加科学、准确。
现代临床应用价值
四诊合参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仍 具有重要价值,它是中医辨证 论治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四诊合参,医生可以对患 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
四诊合参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和 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提高人 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02
望诊技巧与要点
观察面色、神态、形态
强弱、姿态等,以判断病情。
辨识舌苔、舌质变化
舌苔观察
舌苔是舌面上的苔状物,可以反 映脏腑的寒热虚实和病邪的性质 。医生应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 、润燥等变化,以判断病情。
舌质观察
舌质是舌的本体,可以反映脏腑 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医生应观 察舌质的颜色、形态、胖瘦、裂 纹等变化,以判断病情。
发现皮肤异常表现
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发病时间、病 情变化等信息。
注意患者的言语表达
观察患者的语速、语调、音量等,以 判断其情绪状态和病情轻重。
询问病史
包括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以了解 疾病的诱因和可能的遗传因素。
辨识气味变化特征
口气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口 气酸腐多属食积,口气
腥臭多属痰热。
汗气
汗气腥膻多属湿热,汗 气酸臭多属风湿热。
触诊内容

张震论中医为什么要四诊合参

张震论中医为什么要四诊合参

张震论中医为什么要四诊合参
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从患者的语言、呼吸等声音以及排出物的气味以辨别内在病情。

问诊是通过对患者及其知情者的询问,从而得知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患者的自觉症状等。

切诊是诊察病人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情况,以测知体内外的变化。

四诊的临床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望面色、舌诊、问诊、脉诊为要。

四诊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在临床上综合运用,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就如同西医进行病理检查、化验一般,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症状是辨证的基础,若症状出现偏差,辨证辨病必然产生困难,因而可能作出错误诊断。

为了进行正确的诊断,特别对于那些症状复杂的疑难重症,必须充分搜集尽可能全面与详尽的资料,才能减少偏差。

详细收集临床资料的根本办法是四诊合参,因为不同的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感觉功能。

望诊、闻诊、切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听觉、嗅觉与触觉来对病人进行诊察,而问诊则概括了病人的感觉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有关问题的叙述。

它们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能彼此取代。

所以,只有全面收集四诊资料,才不致遗漏辨证所需要的内容,从而为正确诊断创造良好条件。

故明代徐春甫曾云:“四者之要,望闻问之三者先以得其病情之端,而后总切脉于寸口,确乎知病之源”。

李延罡则对四诊合参作了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望闻问切,犹人有四肢也。

一肢废不成其为人;一诊缺不成其为医”,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四诊合参之重视。

所以无论什么环境,什么病人,一定要四诊合参,只有这样才能对疾病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中医四诊合参望闻问切除了诊断,更重要的是就建立信任治疑心病

中医四诊合参望闻问切除了诊断,更重要的是就建立信任治疑心病

中医四诊合参望闻问切除了诊断,更重要的是就建立信任治疑心病中医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中任何一诊都能够确认问题的基本所在,并在此基础上理法方药,辨证论治。

但是,四诊合参是历代一家都推崇的诊断顺序,是有其必然道理在里面的。

尤其是建立信任,祛除患者的担忧。

这很重要,病人的担忧祛除了,身体的气机就完全变化了。

因为担忧和焦虑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就会放松下来,肝筋就会得到舒展,作为将军之官的肝就会得到快速的恢复,只要肝气快速恢复,全身就会得到肝的平衡,快速调整。

望诊,除了高矮胖瘦,形状和皮肤颜色光泽度等的一切成像的部分,还包括神诊的部分。

一般来说,在高手的世界里面,通过望诊,基本就已经清楚了问题所在。

后面的“闻、问、切”,很大程度上,都主要是对望诊的结果做多角度的印证。

同时,也是建立信任,消除病人担忧的过程。

闻诊,听闻。

通过听觉来感知患者的气息情况。

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听患者陈述。

这很重要,除了了解病史外,更重要的是患者把自己担心的问题,向医生倾诉了,这是借助信任释放担忧和焦虑。

很多人开玩笑说,看到老中医,病都好一半。

原因就是在于他意识形态中的焦虑释放了,这也是老中医常年治疗病患积累出来的信任感,说是气场也行。

这个过程中,患者陈述的主要是患者的担忧和患者认为重要的部分,对于医生的诊断而言,有用信息并不多。

这是让患者倾述。

这很重要,如果患者焦虑不释放,那么人处以一种焦虑的状态,身体是紧张的,肝筋是不舒展的,不仅妨碍气机的运行,反而会拖累肝。

我们都知道,肝为将军之官,身体的自我运转,有赖于肝的统领,肝筋松了,肝气顺了,该管事的就管事了,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

这就是为啥同一个处方,基本相同的症状,老中医给药就灵验,你给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的原因!问诊:内脏的问题,绝对不会只反应在一个点上。

比如说便秘的问题,假如毛孔比较粗,可能就是有肺热。

如果主要问题在肺上,看问题的深浅,那么人就会出现相应的情志上的变化,问,有没有喉咙干啊?是不是觉得人精神不太好,容易生闷气,想不开啊?两性生活中遗精量是不是明显减少了?见微知著,望诊是可以完全判断出患者的情况的。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四诊合参法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四诊合参法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四诊合参法
目录
• 引言 • 问诊 • 望诊 • 闻诊 • 切诊 • 四诊合参法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01 引言
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早期发现疾病
中医诊断学注重望、闻、问、切四诊 合参,能够早期发现疾病的迹象,避 免病情恶化。
预测疾病转归
中医诊断学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病 情等因素,预测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注意四诊信息的真实性
结合现代医学检查
在运用四诊合参法时,需要注意患者提供 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因患者主观感受或表 述不清而影响诊断结果。
在中医诊断中,可以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 ,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为四诊合参提 供更多客观依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鼻气
通过嗅患者鼻出气的异常气味, 可以判断脏腑的病变。如鼻出臭 气多为肺胃热盛;鼻出腥气多为
肺热壅盛。
05 切诊
脉诊的原理与意义
脉诊原理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象变化可以反映脏腑功能、气血盈亏及病理变化。
脉诊意义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等,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肿胀等情况。
06 四诊合参法在中医诊断中 的应用
四诊合参法的原则和方法
01
望、闻、问、切四诊并重
在中医诊断中,望诊观察患者神色形态,闻诊听取患者声音气息,问诊
询问患者症状感受,切诊把脉按腹,四者相互补充,不可偏废。
02
四诊合参,综合分析
将四诊所得的信息综合分析,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以此判断病情的阴 Nhomakorabea 02 问诊
问诊的内容与技巧
问现在症状

中医诊断如何应用四诊合参法

中医诊断如何应用四诊合参法

中医诊断如何应用四诊合参法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而四诊合参法是中医诊断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方法之一。

四诊合参,即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情的轻重缓急。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中医诊断如何应用四诊合参法。

一、望诊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首先是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神志、精神状态等。

如果患者神志清晰、精神饱满、反应灵敏,说明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如果患者神志不清、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则提示正气亏虚,病情较重。

其次是望色。

面部的颜色和光泽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

例如,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多为热证;面色青紫多为血瘀、气滞等。

望形态主要观察患者的体型、姿态。

身体肥胖多为痰湿内阻;身体消瘦多为阴虚火旺;肢体屈伸不利多为经络阻滞。

舌象在望诊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舌头的颜色、形态、舌苔的厚薄、润燥等都能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比如,舌红苔黄多为热证;舌淡苔白多为寒证;舌苔厚腻多为痰湿。

二、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可以了解患者的发声、呼吸、咳嗽、呕吐等情况。

声音洪亮有力多为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多为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主要是闻患者身体、口腔、排泄物等的气味。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排泄物有酸腐味多为食积。

三、问诊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治疗经过等情况的方法。

问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例如,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可以判断是外感还是内伤;询问饮食情况,可以了解脾胃功能;询问睡眠情况,可以了解心神是否安宁。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要善于引导患者,让其详细、准确地叙述病情,同时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

四、切诊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

论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四诊合参的理由。

论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四诊合参的理由。

论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四诊合参的理由。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的基础。

中医四诊合参之道

中医四诊合参之道

中医四诊合参之道2四诊概说一、四诊的概念:1、望诊:医生运用眼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及排出物的情况。

2、闻诊:凭听觉和嗅觉以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变化。

3、问诊: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现在症状及其有关情况。

4、切诊:切按病人脉搏和按病人脘腹手足及其它部位。

二、四诊的原理:1、整体观原理:建立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内外相关原理: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所谓“有诸内者形诸外”,相当于现代认识论中的“黑箱原理”,故可以外测内。

3、局部整体相关原理:局部病变可影响全身,全身病变可表现于局部。

生物全息论指出,局部是整体的缩影。

2.1 望诊2.1.1 望神一、神的概念:(一)神的含义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

总称:人体生命活动。

(二)存在形式:神随形体而存在,有神才有形,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

(三)物质基础: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精能生神,神则御精;气能生神,神能御气。

精充气足则神旺,精亏气耗则神衰。

(四)望神的意义: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推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五)望神的范围:神气全身皆有表现,望神的范围涉及到神志、面色、表情、目光、形态、呼吸等多方面,重点在于目光。

二、望神的内容:(一)得神含义:是指精气充足,神气旺盛的表现。

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精神较旺,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心的精气充足);目光明亮,精彩内含(肝的精气充足);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肾的精气充足);呼吸平稳(肺的精气充足);肌肉不削(脾的精气充足)。

病机:正气未伤,脏腑未衰。

意义: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二)失神含义:是指精气大亏,神气衰败的表现。

表现:神志昏迷,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面色晦暗,表情淡漠,目暗晴迷,瞳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已脱。

病机:正气大伤,脏腑衰败。

意义:病情危重。

《四诊合参,乃得神明》

《四诊合参,乃得神明》

《四诊合参,乃得神明》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

其中的“望”望是指医者的目视,“闻”则医者的耳闻,“问”指医者对病情的询问,“切”是指医者切脉以了解病情。

对此诊断法则黄帝有专门的强调。

经文中,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

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

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意思是,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医者通过观察病人气色的变化就能知道病情的,叫做明;医者通过切按病人的脉象以知道病情的,叫做神;医者通过询问病人以知道病之部位的,叫做工。

我这里希望了解的是,为什么通过望色、切脉以及问诊,就可以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其中之道理究竟何在?
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岐伯对此的回答是,岐伯说:一般病人的气色、脉象及尺肤等,都与疾病有着一定的相应关系。

这就犹如击鼓用的槌子一样,是有着其固有节奏而不会不一致的;同时这也同树木的根本与枝叶一样,一旦根本衰败,枝叶也便就枯槁衰败了。

所以医者诊病时就要从色、脉、形肉全面观察,不能有所偏废!故而这方面,仅知道四诊之一者,只能称其为工;知其四诊之二者,则是比较高明的医生,称为神;而知其四诊之三者,才是最高明的医生,此称为神明。

中医四诊合参如何全面把握患者的身心状态

中医四诊合参如何全面把握患者的身心状态

中医四诊合参如何全面把握患者的身心状态中医诊断疾病,讲究“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的综合运用。

通过这四种方法,医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为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

望诊,是医生用眼睛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以获取疾病信息的方法。

首先,观察患者的神态可以了解其精神状态和意识水平。

如果患者目光呆滞、神情萎靡,可能提示正气不足、神气衰微;而神志清醒、目光明亮有神,则往往表示正气未伤、病情较轻。

其次,面色的变化也能反映身体的状况。

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亏虚,面色潮红可能是有热证,面色青紫多与气血瘀滞有关。

此外,观察患者的形体姿态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身体肥胖者多痰湿,消瘦者多阴虚或气血不足。

而舌象更是望诊中的重点,通过观察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以及舌质的颜色、形态等,可以判断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和正气的盛衰。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等声音,能了解其脏腑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

比如,说话声音低微、气短懒言,多属肺气不足;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可能是实热证。

嗅患者的口气、分泌物、排泄物等气味,也有助于诊断。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口气酸腐多是食积胃肠,排泄物有腥臭味多属湿热。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这是获取病情资料的重要方法。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诱因、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缓解或加重的因素等。

同时,还会了解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志等情况。

比如,询问饮食情况可以判断脾胃功能;了解睡眠质量能反映心神是否安宁;询问大小便的情况有助于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而了解患者的情志变化,则能知晓疾病是否与情志失调有关。

切诊,主要指切脉和按诊。

脉象能反映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变化。

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感受其节律、强弱、形态等,来判断病情。

不同的脉象代表着不同的病理状态,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等。

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中医看病为何必须看人?

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中医看病为何必须看人?

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中医看病为何必须看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病人贪图省事在网上给中医发邮件,甚至把医院的检查片子也发过来,想请中医生开方用药。

但是只看看片子就开药方,对中医而言是很草率的行为。

因为,中医自古以来就主张察色按脉,要看病人的精气神,所以必须见人,才可以出方。

《黄帝内经》称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中医诊断辨证之法,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学习中医的必修骨干课程。

中医看病必须四诊合参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内经》云“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

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中医四诊就是通过对体表变化的诊断来判断内在的病里变化。

中医辨证是中医思维的核心,而中医诊断是搜集临床资料,是辨证前提和依据。

作为中医,既要善于望,又要善于闻,更要善于问,而且还要善于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

国医大师熊继柏在《中医看病必须四诊合参》里就讲到四诊的重要性:望诊,包括望神色形态、望面色、望眼神、望动作举止、望舌荅、望舌色,这都属于望诊。

一些关键病、疑难病,尤其是危重病,望诊特别重要。

其中,尤以望神和望舌最为重要。

比如望舌,白苔、灰苔、黑苔、黄苔分别主什么病?红舌、绛舌、黑舌分别主什么病?举个例子,灰黑苔,热极寒极均可出现。

如若辨错,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闻诊,《中医诊断学》上讲是两种闻,一种是闻声音,一种是闻气味,而重点在于闻声音。

别看中医看病看似很简单,作为一个中医,鼻子、耳朵、眼睛都要很灵敏,对于一个有经验的中医来说,病人的咳嗽声、喘息声,声音的悠扬、短促、重浊、清长都是不一样的。

鼻炎的患者,一听就知道是鼻炎,他鼻涕堵塞了鼻道,说话时鼻音很重。

关于问诊,《中医诊断学》载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等。

在临床上的问诊,第一要抓住主症,第二是善于抓特点,第三是有目的地问。

谈谈“四诊合参”

谈谈“四诊合参”

谈谈“四诊合参”谈谈“四诊合参”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学中医的,甚至稍微对中医有点了解的都知道。

合参就是将四诊获得的信息综合起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分析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最后得出诊断,判断患者证型(辨证),从而确定治则、治法,然后再依法组方。

《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后代医家很多人重视望诊,一望便知道患者病情轻重、气血的盛衰、邪气的强弱。

这也需要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总结而来。

历史上的扁鹊就是望诊大师,《韩非子》记载的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就判定“君有疾在腠理”,再见还能判定蔡桓公的病情逐步恶化,从肌肉到胃肠。

又过了十日,扁鹊望桓侯就往回跑,为什么?判定蔡桓公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了。

也有的医家重视脉诊,患者来看病,不问诊,也不让患者诉说不适,先把脉,再细说患者的病情,并以此来取得患者对其医术的认可与信赖。

时间一长,百姓也误以为真,以致很多患者找中医看病时,伸出手腕,往脉枕上一放,一言不发,就是想考一下医生是否脉诊过关,是否有真本事。

尤其是年轻中医常见到这种局面。

面对这种场面,关键是静下心来,诊脉的同时还要仔细观察,充分利用望诊获得的信息,二者结合,就能把患者的症状说个八九不离十。

当然,一般情况下,很多患者在医生说出几个症状后就打开了话匣子,把自己的症状、病因全部说出来了。

实际上,看病离不开问诊,没有问诊,怎么了解病因、病史、痛苦所在?所谓脉而知之只不过能了解患者气血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等等,也不可能一脉就能诊断什么病。

那样做既不符合实际,有时还会闹出笑话。

记得上诊断课时,老师曾经讲过这么个例子:一年轻中医刚刚入道,接诊一芳龄少女,患者一言不发,医生只好摸脉,诊得滑脉,便向其父母道喜,恭喜他女儿有喜了,结果挣了两个嘴巴。

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四诊合参与辨证求本的临床意义

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四诊合参与辨证求本的临床意义

四诊合参的临床目的就是为了辨证求本,而辨证求本才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临床法宝,追求最大化的病理研究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在临床中的体现。

治病求本是中医临床原则之一,也是中医治疗疾病法则中非常重要的观念,也就是中医所追求的辨‘证’。

对于‘病’与‘症’而言,中医则认为前者是一种具有典型特征的某种独立疾病——临床上并不多见,而后者则是某些疾病的病理现象而已,如果仅仅针对这种病理特征而进行‘干预’,这就违背了中医的基本原则,而进入了所谓‘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怪圈。

或许有些朋友会疑问:对于具有典型特征的疾病——既中医所特指的‘病’,为何还要寻其‘证’呢?让我们举例来探讨一下:比如‘痫病’,它具有非常典型的临床症状与临床诊断标准,对于西医神内的朋友而言会认为非常简单,但临床治疗却一直停留在‘控制发作’的概念上,并且普遍认为是终身疾病。

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中医朋友也受到这种西医化思维方法的影响,在临床上去追求所谓的‘特效药物’,自以为可以简化‘工作流程’,可以省略四诊合参的麻烦,可以去除辨证的烦琐了。

某些医院也推出许多‘制剂’、‘协定处方’、几号几号,其治疗效果可想而知。

中医对于这些疾病而言,是必须进行辨证才能治疗的,‘证’里面既包含了患者疾病的特点,而更主要的是揭示了患者自身体质的特征,同样的‘痫病’,其病因可分为许多种类,或为火、为痰、为风等等,利用四诊合参而综合所有病因病理,才能进行辨证,才能真正找到有效治疗的途径。

那么,清火、泻火、化痰、熄风就可以了么?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治疗一定有效果,可以控制病情,但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这样的治疗思路与西医神内的提高神经传导阈的思维方式是等同的。

而更深的层次在于‘辨证求本’,患者因火而发,而火又从何而来呢?气郁、阴虚、血燥皆可生火;患者因痰而发,痰又从何而来呢?脾虚、阳虚、气虚皆可生痰;患者因风而发,风从何来呢?‘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痰’、‘血虚生风’等等,这样才更接近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从患者的语言、呼吸等声音以及排出物的气味以辨别内在病情。

问诊是通过对患者及其知情者的询问,从而得知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患者的自觉症状等。

切诊是诊察病人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情况,以测知体内外的变化。

四诊的临床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望面色、舌诊、问诊、脉诊为要。

四诊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在临床上综合运用,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就如同西医进行病理检查、化验一般,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症状是辨证的基础,若症状出现偏差,辨证辨病必然产生困难,因而可能作出错误诊断。

为了进行正确的诊断,特别对于那些症状复杂的疑难重症,必须充分搜集尽可能全面与详尽的资料,才能减少偏差。

详细收集临床资料的根本办法是四诊合参,因为不同的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感觉功能。

望诊、闻诊、切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听觉、嗅觉与触觉来对病人进行诊察,而问诊则概括了病人的感觉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有关问
题的叙述。

它们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能彼此取代。

所以,只有全面收集四诊资料,才不致遗漏辨证所需要的内容,从而为正确诊断创造良好条件。

故明代徐春甫曾云:“四者之要,望闻问之三者先以得其病情之端,而后总切脉于寸口,确乎知病之源”。

李延罡则对四诊合参作了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望闻问切,犹人有四肢也。

一肢废不成其为人;一诊缺不成其为医”,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四诊合参之重视。

所以无论什么环境,什么病人,一定要四诊合参,只有这样才能对疾病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