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论中医为什么要四诊合参

张震论中医为什么要四诊合参
张震论中医为什么要四诊合参

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从患者的语言、呼吸等声音以及排出物的气味以辨别内在病情。

问诊是通过对患者及其知情者的询问,从而得知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患者的自觉症状等。

切诊是诊察病人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的情况,以测知体内外的变化。

四诊的临床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望面色、舌诊、问诊、脉诊为要。四诊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临床上综合运用,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就如同西医进行病理检查、化验一般,对病证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症状是辨证的基础,若症状出现偏差,辨证辨病必然产生困难,因而可能作出错误诊断。为了进行正确的诊断,特别对于那些症状复杂的疑难重症,必须充分搜集尽可能全面与详尽的资料,才能减少偏差。详细收集临床资料的根本办法是四诊合参,因为不同的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感觉功能。望诊、闻诊、切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听觉、嗅觉与触觉来对病人进行诊察,而问诊则概括了病人的感觉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有关问

题的叙述。它们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能彼此取代。所以,只有全面收集四诊资料,才不致遗漏辨证所需要的内容,从而为正确诊断创造良好条件。故明代徐春甫曾云:“四者之要,望闻问之三者先以得其病情之端,而后总切脉于寸口,确乎知病之源”。李延罡则对四诊合参作了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望闻问切,犹人有四肢也。一肢废不成其为人;一诊缺不成其为医”,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四诊合参之重视。

所以无论什么环境,什么病人,一定要四诊合参,只有这样才能对疾病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以理治学,即为科学。斯为例证之二。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此为例证之三。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1.辨主次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联系。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例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此两个证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若无苔腻,浊痰证亦不能成立。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耳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胸满呕逆等症。(3),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例如: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在气分则证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入血分则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这些症状咸随舌苔转变而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正确的。2.辨同异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同异

传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传统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1、被称为“孤脏”的是() A三焦B肺C心D脾 2、被称为“先天之本”的是() A肺B肾C肝D心 3、称为“娇脏”的是() A肺B脾C肝D心 4、“血汗同源”说明哪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A气与津液B气与血C血与精D血与津液 5、心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A血液的运行与贮藏B气的生成C精的藏泻D气机的调节 6、具有“明显季节性”的邪气是()A 寒B 风暑 7、被称作“气之本”的是() A心B肾C肺D肝 8、房劳过度,易损伤的脏腑是() A心B脾C肝D肾 9、被称为“阴脉之海”的是() A任脉B督脉阳脉之海C冲脉D带脉 10、六淫中最容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B湿邪C风邪D燥邪 11、具有“通调水道”功能是() A肺B肾C三焦D心 12、下列因素中,易于蒙蔽心神的是()

A瘀血B痰饮C结石D血瘀 13、下列属于正治法的是指() A通因通用B寒因寒用C寒者热之D塞因塞用14、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难经 15、下列脏腑中与二便的排泄均有密切相关的是()A膀胱B大肠C肺D肾 16、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脏腑是() A心B脾C肺D肾 17、金元四大家中“滋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B张子和C李杲D朱震亨 18、寒实证治疗应该() 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 19、脾虚可制下列哪一项血行异常的是() A出血B血瘀C血行加速D血行迟缓 20、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 21、脾开窍于() A目B舌C唇D 口,其华在唇 22、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3)“病”与“证”:病就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证实对疾病当 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4)望神:神,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就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望神,就是指 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 5)望神的重点:两目、面色、神情、体态。 6)神的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7)假神: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耗竭,突然出现神奇暂时“好转;’的假象。 8)望色:包括皮肤的颜色与光泽,重点就是望面色。 9)常色: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正常人常色(分为主色与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10)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又分为善色(又称气至)与恶色(又称气不至)。 11)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12)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3)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戴阳证。 14)黄色主脾虚、湿证。 15)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16)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17)体质:就是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分为阴脏人, 阳脏人、平脏人。 18)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破伤风、 热极生风、马钱子中毒等。 19)囟填:囟门突起。多属实证,多因热邪炽盛,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病所致。小儿哭泣时囟 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20)囟陷:囟门凹陷。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与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六 月以内婴儿囟门微陷多属正常。 21)解颅:囟门迟闭。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软五迟等 症状表现。 22)口眼斜:口木歪斜而不能闭合,又称“面瘫”“闭”。多为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所 致。 23)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 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24)乳蛾: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眼瞳不适者,为乳蛾。为 肺肾阴虚,气血淤滞等所致。 25)瘿瘤:颈部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所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 结、痰凝血瘀、水土失调所致。 26)Lei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乳串珠,称为lei疬。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液,结成痰 核等所致。 27)阳黄、阴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黄,湿热蕴蒸所致;黄色晦暗乳烟熏色者,为阴黄,寒湿 阻遏所致。 28)肌肤甲错: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如鱼鳞。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 致。 29)斑疹:斑:皮肤出现的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可因外伤等,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疹: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红色、栗粒状疹点,高出皮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 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 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 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 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 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 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 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 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 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 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 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 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 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 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 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 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 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 么问题了。

中医理论精气神

中医精气神 “精”是生命物质, “气”是生命物质的活力, “神”主要是人体的神经系统。 精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精的来源有二,一为先天之精。它与生俱来,禀受于先天,为生命的原物质。二是后天之精,是饮食水谷化生之精微。后天之精可养先天之精,因此,生命得以成长壮大。可见,后天之精具有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对生命物质的定义完全可以理解 为中医中的“精”。生命物质的定义是:构成生命机体诸组织,并保证生命旺盛活力的各种物质成分和营养成分。构成新生婴儿机体的生命物质是先天之精,与遗传基因相关,它由父母所受,与生俱来;婴儿出生之后,在成长、发育及尔后一生的休养生息中,所需的营养物质,是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各种营养物质,由水谷转化而来,胃、肠是将饮食转化为营养物质的关键脏器。由胃、肠产生的“精”——营养物质,既是生命物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还是生命机体生长发育

的必需物质,所以中医说“精”具有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没有后天的营养物质——后天之精,对生命机体——先天之精的滋养,生命机体就不可能发育成长,故中医说后天之精养先天之精。中医的物质论——“精”,与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中的“生命物质”,在定义上有了较好的统一。 气 按照中医的定义,“气”包含在“精”的广泛含义之中,因此,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气”亦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与此同时,中医又认为“气”是脏腑组织器官的活动功能。“气”像“精”一样,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源于父母,名曰元气(原气),后天之气得于自然之气与饮食水谷精微之气。气的功能主要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 中医对“气”的理解与现代科学物质论认识相去较远。“气”既是物质,就不能是脏腑的功能,物质与功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从中医理论中“气”与“精”的关系看,精是气之母,气依托于“精”,有“精”才有“气”。气行畅通,人体健康这层意思表明,“气”应理解为物质“精”的活力。但“精”在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中对应理解为生命物质,因此“气”在现代科学中应是生命物质的活力。就这一层面理解,气与阳又有相同的含义。这也正好符合中医的思想体系。中医说,“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血液循环、津液输布均起激发和推动作用,这正是生命物质活力的功能,补气就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第1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证

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以理治学,即为科学。斯为例证之二。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此为例证之三。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1.辨主次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 (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联系。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 (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例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此两个

中医理论精气神

“精”是生命物质, “气”是生命物质的活力, “神”主要是人体的神经系统。 精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精的来源有二,一为先天之精。它与生俱来,禀受于先天,为生命的原物质。二是后天之精,是饮食水谷化生之精微。后天之精可养先天之精,因此,生命得以成长壮大。可见,后天之精具有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对生命物质的定义完全可以理解为中医中的“精”。生命物质的定义是:构成生命机体诸组织,并保证生命旺盛活力的各种物质成分和营养成分。构成新生婴儿机体的生命物质是先天之精,与遗传基因相关,它由父母所受,与生俱来;婴儿出生之后,在成长、发育及尔后一生的休养生息中,所需的营养物质,是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各种营养物质,由水谷转化而来,胃、肠是将饮食转化为营养物质的关键脏器。由胃、肠产生的“精”——营养物质,既是生命物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还是生命机体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所以中医说“精”具有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没有后天的营养物质——后天之精,对生命机体——先天之精的滋养,生命机体就不可能发育成长,故中医说后天之精养先天之精。中医的物质论——“精”,与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中的“生命物质”,在定义上有了较好的统一。 气 按照中医的定义,“气”包含在“精”的广泛含义之中,因此,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气”亦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与此同时,中医又认为“气”是脏腑组织器官的活动功能。“气”像“精”一样,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源于父母,名曰元气(原气),后天之气得于自然之气与饮食水谷精微之气。气的功能主要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 心得体会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

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中医的各科临床,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不仅要与《金匮要略》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物学、诊断学相联系。比如《伤寒论》的少阳证,这个少阳证就出自《内经》的《素问热论》。《内经》的少阳证只限于少阳经脉症状“胸胁痛而耳聋”,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则为半表半里证,胆火上炎,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

中医四诊合参之道.

2四诊 概说 一、四诊的概念: 1、望诊:医生运用眼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及排出物的情况。 2、闻诊:凭听觉和嗅觉以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变化。 3、问诊: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现在症 状及其有关情况。 4、切诊:切按病人脉搏和按病人脘腹手足及其它部位。 二、四诊的原理: 1、整体观原理:建立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内外相关原理: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所谓“有诸内者形诸外”, 相当于现代认识论中的“黑箱原理”,故可以外测内。 3、局部整体相关原理:局部病变可影响全身,全身病变可表现于局部。生物全息论指出,局部是整体的缩影。 2.1 望诊 2.1.1 望神 一、神的概念: (一)神的含义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 总称:人体生命活动。 (二)存在形式:神随形体而存在,有神才有形,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 (三)物质基础: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精能生神,神则御精;气能生神,神能御气。精充气足则神旺,精亏气耗则神衰。 (四)望神的意义: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推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五)望神的范围:神气全身皆有表现,望神的范围涉及到神志、面色、表情、目光、形态、呼吸等多方面,重点在于目光。 二、望神的内容: (一)得神 含义:是指精气充足,神气旺盛的表现。 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精神较旺,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 然(心的精气充足);目光明亮,精彩内含(肝的精气充足);反应灵敏,动作 灵活,体态自如(肾的精气充足);呼吸平稳(肺的精气充足);肌肉不削(脾 的精气充足)。 病机:正气未伤,脏腑未衰。 意义: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

中医理论课程学习的心得

中医理论课程学习的心得 时间过的好快,一转眼,都已经跟老师学完了中医基础理论。已经好几年都没动过笔写过东西了。开始老师说让交作业,我都不知道如何写,如何下笔开始。考虑了许久决定写写中医相关的感想,主要是自己的感受。 学习中医,就要先学做人,医德很重要。这一点对我来说深有体会。刚开始讲课,老师就和我们讲解《大医》,主要就说学中医要精,深入探究医理,专心勤奋;还有就是医德。文中说到“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几句说的就是,有患者疾病痛苦来求治,不管是贫富贵贱,老幼美丑,是亲人还是普通朋友,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要一律同等对待。最后也说到不能依仗自己专长一心谋取财物,学医的目的是在于帮助救治别人,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忘记了最初学中医的那颗心。听着老师的教导,蓦然发现自己早已迷失在现实的生活中,忘却了原来自己学医的原因,在这次的课程中很庆幸自己能发现自己的过失,现在重新开始找回初心。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医的三大学说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对宇宙不同层面的思考。精气学说着重于天地从哪里来的宏观思考,探求宇宙的本源为出发点:因为天地从精气来,而人从天地来,所以人的精气活动感应天地精气。精气足,身体抵抗力强。阴阳学说以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为重点,着重于考量事物的变化之规律。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人体任何疾病状态都是阴邪和阳气相争的结果,只有阴阳平衡,也就是阴平阳密才是健康状态。五行学

说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构成归类于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侧重于研究一种事物自身的发展变化及其变化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也就是牵一发如何动全身的考量。三大哲学基础研究都有所侧重,病人本身精气足吗?——精气学说;疾病目前处于一个什么状态?阴盛还是阳盛——阴阳学说;一个脏器的疾病会对其他脏器是产生什么作用?相乘还是相侮——五行学说。我们对同一疾病的判断应该三种方法并用,不能割裂开来,并融会贯通来判断人整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的藏象理论以象识藏,就是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映,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所以中医可以通过对象的认识,在西医学没有发现脏器有异常变化时,可提前介入,以防治疾病。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两种医学体系对于人类的健康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等等。虽然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服务的对象都是相同的病人,因此我们在诊疗行为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是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吗?现在有很多人片面强调西医的技术而忽视中医的优势,或者一味强调中医传统而抵

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

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故有“肾气足,百病除”的说法。 人体内的左肾为阳,右肾为阴。左肾司六腑之功能,右肾辖五脏之运行。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xu)、滋润、濡(ru)养、激发等作用。 有不舒服记得找医生,千万不要小不舒服酿成大问题 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动力。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会接踵而来。肾生精,精生髓,髓壮骨,髓通脑,脑为髓海。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软,骨软则腰膝酸麻,牙齿脱落,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神经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反应迟钝,精力下降,脱发皮皱等现象。肾阳虚衰,男人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女人则带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中医认为,肾亏是人体疾病的根源,许多内脏疾患的治疗,应从补肾入手。中医还有个歌诀:“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可见个脏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体自身补肾法,就是外劳宫补肾法。具体方法是: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置于右脚脖子上,成单盘式,也就是佛家的半跏趺,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传统康复基础理论

《中医传统康复基础理 论》教案

编写说明 本教案根据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传统康复方法学》(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本校康复专业教学特点,按54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目录 第一次绪论 (2) 第二次精气学说 (10) 第三次阴阳学说 (13) 第四次五行学说 (20) 第五次精气血 (26) 第六次津液和神 (37) 第七次五脏 (42) 第八次六腑与齐恒之腑 (58) 第九次十二经脉 (72) 第十次奇经八脉 (77) 第十一次体质 (82) 第十二次病因学说:六淫与疠气 (87) 第十三次病因学说:七情、饮食失宜及其他 (94) 第十四次发病 (101) 第十五次邪正盛衰与阴阳失调 (105) 第十六次精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 (115) 第十七次防治原则 (126)

《中医传统康复基础理论》学时安排 绪论 3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2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6 第三章藏象 6 第四章经络 6 第五章体质 3 第六章病因 6 第七章发病 3 第八章病机 6 第九章防治原则 3 共计:54学时(复习与总结)

第一次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结合课堂教学。 【学时】 3学时 【教学内容与设计】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3)“病”与“证”: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证实对疾病当 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4)望神:神,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望神,是 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 5)望神的重点:两目、面色、神情、体态。 6)神的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7)假神: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耗竭,突然出现神奇暂时“好转;’的假象。 8)望色:包括皮肤的颜色和光泽,重点是望面色。 9)常色: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正常人常色(分为主色和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 含蓄。 10)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又分为善色(又称气至)和恶色(又称气不至)。 11)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12)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3)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戴阳证。 14)黄色主脾虚、湿证。 15)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16)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17)体质:是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分为阴脏人, 阳脏人、平脏人。 18)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 破伤风、热极生风、马钱子中毒等。 19)囟填:囟门突起。多属实证,多因热邪炽盛,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病所致。小儿哭泣 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20)囟陷:囟门凹陷。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 六月以内婴儿囟门微陷多属正常。 21)解颅:囟门迟闭。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常兼有五软五迟 等症状表现。 22)口眼斜:口木歪斜而不能闭合,又称“面瘫”“闭”。多为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 所致。 23)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 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24)乳蛾: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眼瞳不适者,为乳 蛾。为肺肾阴虚,气血淤滞等所致。 25)瘿瘤:颈部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所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 郁气结、痰凝血瘀、水土失调所致。 26)Lei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乳串珠,称为lei疬。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液, 结成痰核等所致。 27)阳黄、阴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黄,湿热蕴蒸所致;黄色晦暗乳烟熏色者,为阴 黄,寒湿阻遏所致。 28)肌肤甲错:皮肤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干枯粗糙,状如鱼鳞。多因血瘀日久,肌肤失养 所致。 29)斑疹:斑:皮肤出现的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 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 (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 (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 (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9楼)第三章脏象 (第10楼)第一节五脏 (第11楼)第二节六腑 (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 (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 (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第17楼)第一节精 (第18楼)第二节气 (第19楼)第三节血 (第20楼)第四节津液 (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22楼)第五章经络 (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29楼)第六章体质 (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34楼)第七章病因 (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 (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 (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 (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 (第39楼)第八章病机 (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 (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 (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 (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 (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 (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 (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 (第48楼)第一节养生 (第49楼)第二节预防 (第50楼)第三节治则 (第51楼)[附]五运六气 (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 (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 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 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 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学习心得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典学习心得 起止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我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学习《伤寒论》的。以前阅读了《名老中医之路》,从中看出,名老中医们反复强调,中医入门的最佳门径就是踏踏实实背诵。《伤寒论》是中医里面最光辉璀璨的明珠,刘渡舟教授称她为“中医之魂”。日本人尾台榕堂先生说:“研究张氏方,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必在于斯,犹如身在当时,亲受训诲,则自然术精技熟,遇病开方,灵机活动,意之所向,无不如法,操纵自在,左右逢源,病虽万殊,又何难应之有!”。深入学习《伤寒》《金匮》应该是每个中医的基本功。我学习《伤寒论》是从背诵开始的。 背诵《伤寒论》没有便捷的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遍一遍按着性子读,反复清晰地朗读,时间长了就会背诵了。每天只需要读,不需要用力去背诵,要求吐字清楚,声声入耳,不可贪快。有时候看起来最慢最笨的方法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按照我的经验,只要坚持,就可以熟练背诵《伤寒论》398条原文。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着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后来我又背诵了全部经方的准确组成成分,以及后世的三百首方剂的组成。? 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原文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我也无可奈何。? 我认为早期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来说,确是一个最值得重视的好方法。清·章学诚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文史通义》)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做学问也是如此。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二,千经万论皆过目,一方一药最关心? 对《伤寒论》的学习应该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我仅仅才刚刚开始,思路不成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受。历代注解《伤寒论》的书籍汗牛充栋,各有特色,如何慎重挑选合理的注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可能关系到一生研究《伤寒论》的大体思路。从我的阅读来看,研究《伤寒论》的中医基本可划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我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献的考察之后,认为仲景本人的思想可能更倾向于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是我学医思路的一个大转变。这个学期,在学校学生学术活动中,我申报了一个《从大历史角度审视伤寒论》的小课题,准备继续深入研究《伤寒论》的本源特色,现在正在进行中。? 为何更倾向于“方证对应”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仲景原文以及其它文献证据支持“方证对应”是仲景医学的主要特点;第二个是,作为入门的学习方法,方证对应更容易尽快看到实际疗效,可以提高青年中医学医的信心。? 于是除了教材之外,我认真听了胡希恕《伤寒》《金匮》讲课录音,研读了《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