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铜陵的方言文化与民俗风情
皖风铜韵
皖风铜韵——铜陵大江风急峭帆喧,帆影江声万马奔。
朝发铜陵未朝饭,两山如画过天门。
-------------------------------------------09环艺--------------------------------------------------余悦 170900203-------------------------------------------欢迎来到我的家乡安徽铜陵一:铜陵简介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1956年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
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也是中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同时还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的交叉点。
城市依山襟江含湖,自然环境优美。
铜陵,是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江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我国著名的古代采铜、冶铜基地。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的发掘,撩开了铜文化神秘的面纱。
铜陵市是中华民族青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铜采冶历史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
铜陵市地处安徽省南部的长江下游南岸,现辖三区一县,面积1113平方公里,人口约70万,气候湿润,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东汉时期,随着采、冶铜业的繁荣和发展,朝廷在此设置“铜官”监管铜业,铜官山由此得名,铜业亦日益兴盛,至唐宋已达鼎盛时期。
对当时壮观得冶铜场面,李白写诗赞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与李白诗互为印证的是宋代梅尧臣的一首采矿诗:“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
铜陵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仅铜陵文物管理所收藏的各类青铜器文物就达1400件之多。
悠久灿烂的铜文化是铜陵的宝贵文化遗产,铜陵先后发掘了多处古采矿遗址,其中金牛洞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安徽省政府主办,铜陵市政府承办,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多届青铜文化节,在市区建起了高品味地系列青铜雕塑群,建立了华东地区最大地铜商品市场。
介绍安徽铜陵的特色
介绍安徽铜陵的特色
安徽铜陵位于中国中部,地处江淮平原南缘,是一座拥有丰富矿藏和独特文化底蕴的城市。
以下是安徽铜陵的特色:
1. 铜陵铜矿
铜陵铜矿是全国最大的优质硫化铜矿床之一,被誉为“中国硫铜之都”。
铜陵铜矿区景区内有铜陵博物馆,展示了铜陵地区的地质、矿产、历史和文化。
2. 皖南古村落
铜陵市区内有多个古村落,如黄山村、九华村、麻山村等,这些古村落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和街道景观,是探寻皖南古文化的好去处。
3. 铜雀山旅游区
铜雀山是铜陵市的地标性山峰,铜雀山旅游区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化遗产、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游客可以登山观景、游玩水上乐园、参观古建筑等。
4. 徽菜
安徽铜陵的徽菜以清淡、鲜美、精致著称,如臭鳜鱼、徽州牛肉、徽州土鸡等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
5. 水运文化
铜陵位于长江流域,有着丰富的水运文化。
铜陵市内的江南运河文化博览园、安徽省绿色交通博览园等都是了解水运文化的好去处。
安徽铜陵的独特风情和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
访。
试析铜陵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变化
年龄 层的纵断面来看 , 存在着数量 变少、 义项减少、 语 义范围扩 大等方面的 变化。
关键词 : 铜 陵方言 ; 亲属称 谓语 ;变化 ; 社会 因素 中图分类号 : H 1 7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4 3 1 0 ( 2 0 1 3 ) 0 3—0 0 5 4— 0 3
0 引 言
1 . 1 亲 属称 谓 语 的 特 别 之 处
亲属称谓是一定 的亲 属制 度所 产 生的 文化 符号 , 它 以 简单 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 的亲属制度 … 。因而每一个 民族 甚 至每一个地 区由于 自身社会 文化 的不 同拥有独 特的 一套 亲属称谓语 , 它们之 间在数 目繁简 、 义 项多 少 、 语义 范 围等 方面存在一定 的差异 。与 此 同时 我们 又可 以看 到 , 随着 社 会结构 和人们心理 状态 的变化 , 一些 地 区的亲 属称 谓语 发 生着不 同程度 、 不同层 次的变化 , 传统 的亲属称谓 语正在 消
谓 语 的特 别 之 处 人 手 , 找 出这些 亲属 称谓语 随 着社 会融合
从父系亲 属 和母 系 亲属 两 个 角度 来 比较 父 辈亲属 称 谓, 我们 发现有以下几 个特点 : ( 1 ) 最 明显 的不 同之处在 于称 呼父亲“ 大大” , 而称呼母
亲“ 姆( m) 妈” 。 ( 2 ) 父系和母系整套亲属称谓 , 可 以说 是以父亲和母亲
铜陵县方言亲属称谓表普通话词汇方言词汇祖父爹爹祖母奶奶父亲大大母亲伯父大大大伯母叔父小大大叔母姑父姑大大姑母继母后母继父后父外祖父家爹爹外祖母家奶奶舅父娘舅舅母姨父姨大大姨母姨妈岳父老丈人岳母丈母娘公公公公婆婆婆婆丈夫老伴妻子烧锅的兄弟弟兄姊妹姊妹哥哥哥哥嫂子嫂嫂弟弟弟弟弟妹弟媳妇姐姐姐姐姐夫姐夫妹妹妹妹妹夫妹夫堂兄弟堂兄弟堂姊妹堂姊妹连襟连襟内兄表兄内弟表弟小姨子大姑子大姑子小姑子小姑子儿子儿子女儿女儿儿媳儿媳女婿女婿侄儿侄儿侄女侄女外甥外甥外甥女外甥女外孙外孙外孙女外孙女孙子孙子孙女孙女父母父母亲家亲家夫妻夫妻妯娌妯娌亲戚亲戚走亲戚走亲亲普通话亲属称谓词汇选自枟方言基本词汇表枠试析铜陵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变化作者
铜陵饮食文化
铜陵饮食文化摘要:铜陵资源丰富,物产丰饶,素有“铜陵虽小,八宝俱全”之美誉。
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可观,尤以铜矿著称于世;农业生产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其中苎麻、生姜、大蒜、汀豆等久负盛名。
水产资源丰富,凡长江中下游水域及内河、湖泊出产的鱼类品种应有尽有,其中昏鲥鱼、鲟鱼、鳗鱼、镢鱼等最为名贵。
此外,还盛产鳖、龟、螃蟹、虾、蚌等。
稀有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扬子鳄、江豚、穿山甲等。
铜陵美味很多,徽菜里的臭鲑鱼腌生姜等都是铜陵特色美味。
臭鲑鱼这道名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此菜后,赞不绝口,曰:“臭鲑鱼,名气早传,今日品之,果然果然。
”从那以后,臭鲑鱼这道名菜更加名声大振。
铜陵生姜,是铜陵地区的一种土特产品,系铜陵八宝之一,有资料记载是中华白姜的代表。
明朝嘉靖年间就已驰名中外。
特点是块大肉厚,汁渣少、清香脆嫩、品质俱佳,宜于鲜食或作多种方法腌渍食用。
以铜陵县天门镇佘家大院产的佛手姜为姜中珍品。
铜陵生姜成品品种多,香甜辣俱全,食之能生津开胃,袪寒解毒,清痰正气。
其主要制品有:糖冰姜:将生姜切片,用白糖腌制而成晒干而成,因其色白肉嫩,嚼之无渣,透明似冰故而得名。
桂花姜:将生姜的嫩头用白糖腌制,并加入一定量的桂花。
其特点是有桂花香味。
糖醋姜:采用糖、醋等佐料腌制的生姜,是人们饮茶不可或缺的佐料。
盐水姜:用盐水浸的生姜,是著名的“小菜一碟”。
铜陵野雀舌茶简称野雀舌,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
乾隆饮后誉为“江南佳茗”。
野雀舌在明未至清未年间就有生产,民国十一年(1922年)记载:(安徽省六十县产业调查表)野雀舌,产铜官山和东乡、西乡等山区。
制茶方法:以生叶用火烘焙,茶叶质量:质浓而味清香,惟所产甚少,年产百担,每担百元,销售芜湖顺安。
┉┉但以后野雀舌工艺失传“。
1987年高级农艺师解子桂女士创意策划了名优茶开发项目,提出新的制茶工艺设计,对历史名茶野雀舌进行恢复和研制。
介绍安徽铜陵的特色
介绍安徽铜陵的特色
安徽铜陵位于中国东部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城市。
以下是铜陵市的几个特色:
1. 青铜文化:铜陵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青铜器艺术珍品,如春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铜鼓和铜鸟。
2. 美丽山水:铜陵大别山生态旅游区风光秀美,被誉为“大别山名胜之区”,其中“红岩瀑布群”、“昙华山”、“北岳衡山”、“九龙山”等景点备受游客青睐。
3. 铜陵花灯:铜陵花灯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每年中秋节时举办的铜陵花灯节已成为铜陵市的著名文化品牌。
4. 美食文化:铜陵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如“老铜陵烙饼”、“早茶”、“蒸粑粑”等,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本地的人情味。
5. 矿产资源丰富:铜陵拥有丰富的特色矿产资源,如铜矿、钼矿、铁矿、大理石等,是国内较为重要的铜矿产区之一,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铜陵市的青铜文化、美丽山水、花灯文化、美食文化、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有很多独有的特色,这些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铜陵市的重要文化和经济支柱。
铜陵乡村文化调研报告
铜陵乡村文化调研报告铜陵乡村文化调研报告铜陵是我国安徽省的一个古老城市,其乡村地区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了进一步了解铜陵乡村的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铜陵乡村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铜陵乡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名人故事。
例如,乡村中的古老建筑、古老街道和古老传说都能够反映出铜陵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二,民俗文化传承完整。
铜陵乡村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例如年俗、婚俗和宗教信仰等。
这些传统文化在当地居民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维系乡村社会稳定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自然生态环境丰富。
铜陵乡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有许多名山、名水和名胜,如枞阳山、江南绿洲和滨江公园等。
这些自然景观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条件。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铜陵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不够。
一些古老建筑和传统技艺面临着消失和遗忘的危险。
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和压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力度。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乡村古建筑、传统村落和传统技艺等的保护力度。
同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是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乡村文化活动,如传统节庆、民俗展示和文化演艺等,来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可以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使乡村文化更加年轻化和时尚化。
三是加强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
乡村文化与旅游业具有天然的联系,可以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和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的方式,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铜陵乡村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民俗文化,同时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铜陵乡村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家乡的风俗作文铜陵
家乡的风俗作文铜陵
我的家乡是枞阳县,这里是铜陵市偏远的一个小县城,但在这里的文化习俗却也不少。
在枞阳县,最有特色的是黄梅戏。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这足以说明它的重要地位。
黄梅戏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其中我们枞阳算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
在我们这里,傍晚时分,在广场经常有老人在广场上运动,腰间总是带着小音响,一边走一边听,就好像青年沉浸在音乐里一样的回味。
也有人在广场上架起一个幕布投影着给大家放黄梅戏看,没过多久周围就有许多老人来看黄梅戏,也有小孩子在周围玩耍大人们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偶尔也有路人经过,有兴趣的人也就在周围停下来看一看,有急事的人也听一听,然后,又赶路去了。
除了黄梅戏,枞阳的武术,也是名不虚传的。
东乡武术在安徽很有名气,过去的枞阳县周潭镇,就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东乡武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拳术套路,二是械术套路。
所有的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谱诀,东乡武术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用品哪怕是毛巾都可以成为武器,在中国是一门很好的武术。
现在这些文化遗产,主要是用于自卫、健身,也用于现代反恐擒拿,武装侦查,让这些武术都得到传承,并使其重放光芒!
除了精彩的武术,在我们这里,节日的仪式也丰富多彩丰富,很有特色的。
在春节的时候,我们在家里过年,吃年夜饭,晚上看联欢晚会用来守岁;元宵节的时候我们会在家里吃着元宵;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会吃着粽子,鸭蛋,还有豆子,只可是我们老家山里那边没有龙舟,只能在电视上看划龙舟比赛呀!。
铜陵的特色
铜陵的特色
铜陵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铜文化:铜陵是中国著名的铜业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铜资源。
铜陵的铜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这里的铜器制作工艺精湛,铜雕艺术享誉海内外。
2.山水景观:铜陵地势起伏,山水相间,景色优美。
大通、天井湖等湖泊河流清澈见底,山峦青翠欲滴,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3.地方美食:铜陵的地方美食独具特色,以鲜美、风味独特而著称。
例如,著名的铜陵八宝饭、铜陵白姜、太平老鸭汤等,都是让人回味无穷的美食。
4.传统工艺品:铜陵的传统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以铜制品最为著名。
这里的铜器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如铜火锅、铜壶等,既是实用的餐具,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5.人文历史:铜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曾经是吴越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点,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
6.经济发展:铜陵的经济发展迅速,以铜产业为支柱,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同时,旅游业也成为铜陵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总的来说,铜陵的特色涵盖了自然景观、美食、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这些特色展现了铜陵独特的地域魅力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这座城市韵味的机会。
从日常生活角度小议安徽铜陵方言词汇
从日常生活角度小议安徽铜陵方言词汇
安徽铜陵方言词汇是安徽铜陵地区的地方特色词语,深刻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
例如“滴疤布”就是指印花布,“梗吵”就是指吵架,“押膀子”就是指吃饭,“窝椅子”就是指椅子,“瓜皮”就是指椰子,“把绳子”就是指绳子,“洞火”就是指炉子等等。
每种方言都具有其独特的词汇,是非常有趣的,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
用这些安徽铜陵方言词汇可以让我们与当地人有更好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人文风光。
例如“菜煎笼”就是指煎饼,“马蹄布”就是指棉布,“痱痱花”就是指木棉花,“拉屋秋”就是指凉秋,“热药膏”就是指滋补药,“汤水鲤”就是指鲤鱼,“打簧片”就是指制革等等。
这些方言词汇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地道、更加有趣。
此外,安徽铜陵方言词汇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词语,例如“吃山楂”就是指吃西瓜,“藤谷”就是指河谷,“肉包子”就是指包子,“大醉客”就是指酒神,“穿袜吊”就是指袜子,“穿秋裤”就是指长裤,“铁哥儿”就是指烤串等等。
这些安徽铜陵方言词汇是当地人平常所使用的,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可以为我们带来更丰富的语言体验。
当地丰富的安徽铜陵方言词汇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例如“金花乱坠”就是指烟花,“绕街跑”就是指跑步,“解衫袖”就是指脱衣服,“蹭瓜子”就是指拿别人的东西,“打群架”就是指吵架,“揣椅子”就是指搬椅子,“踩沙子”就是指踩砂子等等。
这些安徽铜陵方言词汇是当地人对自然环境、习俗文化等的独特把握,也是深藏在当地文化中的精髓。
因此,学习安徽铜陵方言词汇,可以让我们在了解当地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生活习惯,更好的与当地人进行沟通交流。
铜陵地区黄梅戏的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
简明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的唱腔以及生动精湛的表
演,0御史夫人1 了 大
及黄 爱好者
的喜爱与好评,并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这样国家 X+! 进行展演,为 市精神文明建 发<
极1导 &
黄梅戏在铜陵的发展除受到了地区民俗文化的
o6B, 促成了 同文化 _的 .,如! 2N
歌'主要发展在沿江、皖南地区,属于汉族民歌,是一种
观众在欣赏表演时部分场景还会看到电声乐队的演
奏&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入使整个剧目更加流行化、现
代化,丰 了黄
及其表现形 , ~的推进了
人物形 的 造 剧 的发展,
的一次大胆尝试&
伴奏 的变3
一
市黄 艺 推 了黄
的变化& 一些 品 与 艺 的7合,
们
黄
了安徽
,
使剧目更具有地方性特色,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打 破了对黄梅戏的固有思维,对其新颖的改变产生
(Jf:L8g:7(N(Y;NA=7?8RL7
$ NBCL?LBD46FLG=F:GL=7Q AGFTLQ6=( VB7?C67?J76KLGE6Fy( VB7?C67?244000( A7A:6( NA67=%
9&,+%'.+)57 FALUGB@LEBD6FEEUGL=Q67?67 A7d67?( (:=7?IL6[ULG=9LLUE67 FB:@A R6FA FAL@:CF:GL BDCB@=C@6F6LE.57 FALRLEFBDA7d67?( VB7?C67?( 97BR7 =EFAL! A7@6L7FNBUULGN=U6F=CBDNA67=#(
为黄 的+> 成' ,黄 小 Dp、C 的表演 J 极 艺 $力的小” &
铜陵名俗文化
“铜陵之音”高4米,位于 铜陵市铜都绿化带第一 节点。以“铜”字的甲 骨文、金文和篆书的结 构为基形创作,由三个 铜铃和铜管、铜壁组成, 以“铃”字与“陵”谐 音,故名“铜陵之音”, 以表现铜陵的历史、现 在和未来,预示着铜陵 的进步和发展。
“四嬉铜人”又称“四嬉铜
娃”,系铸铜雕塑艺术品。 高、宽均约2.5米, “四 嬉铜人”雕塑就置于该园 中轴线的开端。其造型系 根据铜陵市出土的古代青 铜文物“四嬉铜人”经放 大数十倍而成。游人若不 注意观看,则是由上下两 个光屁股的顽童在嬉戏打 耍,但你只要仔细一看, 它又“变”成了由上下左 右四个小娃娃在相互打闹。 既有嬉戏玩耍的表情又有 奋力拼搏取胜的精神,造 型十分的别致有趣。
铜陵市是我国铜采冶历史最早的矿山源地,“商周青铜壁”立意反映了古 铜都采冶历史。这组雕塑由在铜陵出土的商爵、春秋鉴、西周鼎组成兆壁 涌泉,青铜壁纹饰图案为铜官山采炼图,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题词“中 国古铜都铜陵”镶嵌在中央。雕塑巧妙地将古文物、采冶历史、喷泉、彩 灯、草坪融为一体,象征着铜文化在铜都大地上源远流长,发扬光大,给 铜陵人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赏、游息场所,同时告示人们回顾历史、展 望未来。雕塑位于铜陵市义安路、石城路口,建于一九九二年,由程勉、 汪志新创作。在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展览会上被选为参展优秀作 品。
• 铜陵是中国最早 的产铜地之一, 其矿冶历史始于 商周,盛于唐宋, 延至当代,数千 年绵延不断。
西汉唯一的“铜官”,六 朝著名的“梅埂冶”,唐 宋时期的“铜官场”、 “利国临”等历代官方重 要的采冶机构均设于此, 世称铜都。
东汉时期,随着采、冶铜业的繁荣和发 展,朝廷在此设置铜官监管铜业,铜官 山由此得名,铜业亦日益兴盛,至唐宋 已达鼎盛时期。对当时壮观得冶铜场面, 李白写诗赞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 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与李白 诗互为印证的是宋代梅尧臣的一首采矿 诗: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 不休,坐令鬼神愁。铜陵地区出土了大 量的青铜器,仅铜陵文物管理所收藏的 各类青铜器文物就达1400件之多。 悠久 灿烂的铜文化是铜陵的宝贵文化遗产, 铜陵先后发掘了多处古采矿遗址,其中 金牛洞被列入国办,先后成功地 举办了多届青铜文化节,在市区建起了 高品味地系列青铜雕塑群,建立了华东 地区最大地铜商品市场。 青铜的发现的 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每当我面对青铜器,无不从内心深处感 到一种震撼:那硕大的形体,显示了青 铜文化的恢宏;那铜绿斑驳的外表,昭 示着青铜文化历史的久远;那通体所饰 的饕餮纹、兽面纹、鸟纹等图案,展示 着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璀璨。商周青铜器 凝聚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成果,它 所构成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铜陵家乡的风俗作文
铜陵家乡的风俗作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在铜陵,它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
下面就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铜陵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的。
从这时起,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为过年做准备。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买年货、剪窗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
除夕那天,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准备年夜饭。
看着满桌子的美味佳肴,我忍不住大吃起来。
过了一会儿,爸爸把我叫到他面前说:“你看你都快吃成小猪了!”我这才注意到爸爸的肚子已经圆鼓鼓的了。
全家人都捧腹大笑起来。
除夕过后,大家就要开始忙着准备迎接新年了。
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贴门神……可热闹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除了拜年、拜年……春节还有很多习俗呢!
大年初二这一天,人们要去给岳父岳母拜年。
因为老人们平时很少出门,所以都会早早地吃完晚饭后就到亲戚家去拜年了。
大年初三这一天,人们要去亲戚朋友家串门,相互祝贺新年快乐!
—— 1 —1 —。
安徽家乡铜陵的风俗450字优秀作文六年级
安徽家乡铜陵的风俗450字优秀作文六年级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题目:安徽家乡铜陵的风俗铜陵,一个位于安徽省南部的城市,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
铜陵风俗作文500字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铜陵市,那儿的习俗可多了,就先说说春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吧。
春节早上,要先洗澡,洗完澡后全身换上新衣服。
快到中午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烧年夜饭。
不一会儿就散发出了,浓浓的香味。
一会儿我们全家老少团团圆圆就座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吃起了年夜饭,非常热闹,开心。
吃完年夜饭,可以去外面玩一会儿。
到了晚上就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个通宵了,我们这儿叫守岁。
也就是所谓的过年了,也叫春节。
每当清明节到来时,我们都会烧宣纸和冥币来思念已经去世的人,这时我还会想起一首古诗,它的名字叫《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的家乡习俗还是挺有趣的吧!。
铜陵的风俗作文
铜陵的风俗作文
哎呀呀,铜陵的春节可真热闹啊!哈哈!
刚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啦,他们要办年货、腌咸鱼、咸肉……忙得不亦乐乎。
我和爸爸妈妈也会去街上买好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我最喜欢的烟花呢!嘿呀,看着那些红红的年货,我心里别提多高
兴啦!
大年三十那天,奶奶和妈妈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我和爸爸也没闲着,我们会把门用水刷一遍,再用小铲子将门上没有撕尽的老门联清
理干净,然后贴上鲜红的新门联。
好多人家的门联都是自家人写的,文
字和街上买的不一样,显得特别雅致,有江南文化的气息呢。
我现在也
在努力练习写毛笔字,准备明年过年时和爸爸一起写一副我们自己的对联。
对联一贴好,节日的气氛就立刻浓郁起来啦。
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放很多爆竹。
奶奶会给我倒上满满一杯橙汁,我会双手捧杯,一会儿敬爷爷身体健康,一会儿祝奶奶万事如意……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天黑了,我就会拿出爷爷给我买的烟花在外面燃放。
看着五彩缤纷的焰火直插云霄,我乐得又蹦又跳,哈哈!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会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
这一天,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晚上,我会和小伙伴们一起提着灯笼在街上玩耍,嘿呀,那感觉真是太棒啦!
铜陵的春节真有趣啊,我喜欢过春节!哎呀呀!。
铜陵民俗源远流长
铜陵民俗源远流长2010年04月22日 09:46铜陵地处皖南,古称“吴头楚尾”,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在此融汇交流,农耕文明、稻作文明在此碰撞生辉,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编者按:铜陵虽然是一座移民城市,但其作为中国古铜都历史悠久,铜陵地处皖南古称“吴头楚尾”,历史上是中原人避乱南迁的首选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在此融汇交流,农耕文明、稻作文明在此碰撞生辉,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会随之变化,很多传统的民俗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民俗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渐渐被我们遗忘。
为喜迎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本报今起推出一组“守望民俗相约铜都”的报道,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铜陵民俗、保护铜陵民俗,让这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代代相传。
刚刚过去的农历三月三,铜陵县顺安镇上的不少老年人都会到街上逛一圈,物资的丰裕让人们不必在这天特意上街购物,但是从古代就有的顺安“三月三”庙会还是让不少居民牵挂,这就是民俗的力量。
铜陵环山抱水襟江,虽然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但是其作为中国古铜都其工业历史悠久,青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发现和使用铜的发祥地之一,这些都影响着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行为和意识,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民俗独具特色“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市民革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俞俊年告诉记者,铜陵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根植于民间,鹊江龙舟会、顺安庙会经久不衰。
目前铜陵牛歌、钟鸣竹马灯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透过周氏古民居、顺安古桥、赵祠古戏楼等一批建筑遗迹也可看到过去的建筑艺术。
铜陵的青铜采冶历史、白姜种植加工、丹皮加工等民间手工技艺也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铜陵环山抱水襟江,虽然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但是其作为中国古铜都其工业历史悠久,青铜文化源远流长,也影响着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行为和意识,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铜陵方言记略
作者: 王太庆
出版物刊名: 方言
页码: 99-119页
主题词: 方言岛;铜陵市;铜陵县;炼铜工业;吴语区;安徽省;县城;长江;江淮;农村
摘要: <正> 铜陵在安徽省长江南岸,约东经118°、北纬31°处。
这里过去是铜陵县,现在分设铜陵县和铜陵市(在县城原南郊,是铜矿及炼铜工业区)。
这一带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是一个方言岛,四周都是江淮话,只有铜陵话有吴语特点,但是吴语区的人听不懂,本省其他地区的人更听不懂。
铜陵方言过去以县城为中心,四乡略有差异。
笔者母语是县城话,但1978年回乡时发现。
铜陵的风俗
铜陵的风俗1. 铜陵县顺安三月三庙会传说:唐朝末年,天下大乱,顺安一带的贫民百姓遭战火洗劫,惨死无数,所剩无寥寥。
幸存者便盖起一座神庙,定期祭祀,求神灵保护,祭祀日就定在三月初三。
此后每年三月初三,周围的百姓都赶来烧香祭神,祈求世道安宁,风调雨顺,日久便形成了一种乡俗,来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增多。
一些商人小贩也赶来摆摊设点,做些生意。
农民们也带来粮食土产,调剂余缺,互通有无。
庙会便逐渐同商贸活动联系起来。
2.妹妹出嫁哥哥背这一婚俗,至今在铜陵地区还广泛地延袭着。
在新娘出嫁的前几天,新娘的父母就已安排好了背妹妹上花轿的哥哥。
一般由新娘的亲哥哥担任,没有亲哥哥的则由堂哥哥担任,没有堂哥哥的则由表哥哥代替。
而这些哥哥中则以大哥为最,大哥不在由二哥替代,以次类推。
妹妹出嫁的这一天,背妹妹的哥哥也要梳洗打扮一番,待新郎家迎亲的队伍来了之后,新娘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6尺长的红绸布(现在演化成一床大红绸被面)往哥哥的肩上一搭,并递给哥哥一个红纸包,红纸包内一般包有20块钱,然后由新郎扶着新娘趴在哥哥的背上,由哥哥背着妹妹送上迎亲的花轿(或轿车)上。
新娘上了花轿以后,迎亲的队伍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上路了,而那块大红绸布(或红绸被面),还有那个红纸包则是妹妹送给哥哥的答谢礼品了。
说明父母亲对女儿婚事的慎重,也显示了兄妹之间的亲密和友爱,还有离别的难舍之情。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新娘出嫁时脚不能沾有娘家的泥土,否则便不吉利。
3.正月十五“送年”清朝时期,铜陵地区有个正月十五送年的习俗,颇为热闹,至今还在少数农村流行着。
正月里是新年,可这新年也是有“头”有“尾”的,一般地说来,腊月三十的晚上(即除夕夜)算是新年的“头”,那么正月十五就是新年的“尾”了。
既然这个新年是在除夕的那天晚上燃放鞭炮把它迎来的;那么,这个年过完了,也得举行个仪式把它送走。
这个仪式就是正月十五的那天的一场燃放鞭炮的活动。
奇怪的是这一天燃放鞭炮,既不是在清晨,也不是在夜晚,而是在下午的两三点钟的时候进行。
铜陵家乡风俗作文
铜陵家乡风俗作文
《铜陵家乡风俗》
“哎呀,奶奶,今天又要做什么好吃的呀?”我一蹦一跳地跑进厨房,满脸期待地看着奶奶。
奶奶笑着刮了下我的鼻子,说:“小馋猫,今天呀,咱们要做铜陵特有的顺安酥糖。
”我一听,眼睛都亮了。
只见奶奶熟练地拿出面粉、芝麻、白糖等食材,开始准备制作酥糖。
我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不时地问这问那。
“奶奶,为什么我们铜陵有做顺安酥糖这个风俗呀?”奶奶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慢悠悠地说:“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呢,逢年过节,咱们都要做这个,给大家甜甜嘴,也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呀。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爸爸这时也走进了厨房,笑着说:“你奶奶做的顺安酥糖那可是一绝,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吃。
”我立马接话道:“我也爱吃,我以后也要学会做,把这个风俗一直传下去。
”爸爸摸摸我的头说:“好呀,那你可得好好学。
”
在我们说话间,奶奶已经把酥糖做好了一部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放进嘴里,哇,那香甜的味道瞬间在嘴里散开,“太好吃啦,奶奶!”我不禁感叹道。
奶奶看着我满足的样子,脸上满是笑容。
在铜陵,像顺安酥糖这样的风俗还有很多呢。
比如说每年端午节,大家都会包粽子,那场面可热闹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着粽子,一边有说有笑,充满了温馨。
还有过年的时候,我们会贴春联、挂灯笼,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这些风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啊!它们就像一条纽带,把一代又一代的铜陵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些风俗,把它们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铜陵的独特魅力。
这不就是我们对家乡最好的爱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铜陵的方言文化与民俗风情
我的家乡安徽省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1956年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
同时她也是享誉中国的千年古铜都。
依山傍水,城虽小却极精致优美。
铜陵市东距芜湖市80公里,东南与繁昌接壤,西接安庆,南与青阳南陵交界。
方言多为江南官话洪巢片,吴语宣州片。
铜陵方言大体可分为市里话、铜陵县话、山里话和圩里话。
又可根据地区细分为:铜陵市区话、铜陵县本地话、老洲(胥坝、安平)话、大通、董店话、黄浒、钟鸣话、朱村山里话、金栏山里话、钟仓圩里话。
其中前五种方言属江淮官话(北方方言),后两种属宣州吴语(南方方言)。
以下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几种家乡方言与民俗风情的由来。
从小至今就一直喜欢把“上街”说成“到gai上去”;把“行不行”说成“个照”;把“是不是”说成“个四地啊”;如今在外地求学也依旧不想改变,那浓浓的乡音深深地乡情。
这些日常用语都源自家乡的庙会、集市。
家乡的庙会以铜陵县顺安镇的三月三庙会为最盛。
儿时的记忆里在会期内,整个顺安大街小巷,热闹非凡。
南来北往的商贾小贩,农女工匠、市民艺人比肩接踵,项背相望。
近有本地乡民,远有江浙、两湖乃至两广的行商,日市夜贸,及经关月不息。
过去顺安年年有会,五年一大会,十年一盛会。
盛会时,镇东边的岳家山和西边的菜籽滩都要搭台唱目莲戏,一演就是四日四夜或七日七夜,即所谓“四夜红”、“七日红”。
顺安的庙会由来依旧,这其中还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听老人们说,顺安原来是一座古驿站,由于某种原因水陆交通方便,居民渐渐增多,逐步形成农村小集镇。
西晋后期,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史称“永嘉南渡”。
东晋王朝建立后,为了安置流民,统治者在南方侨置郡县。
当时铜陵一带原属宣城郡阳谷县地,侨置后设定陵县,县治设在顺安镇。
此后,顺安日渐繁荣。
隋统一后,废定陵县,并入南陵县。
唐初在顺安设陆驿,命名为临津驿。
后又从南陵县分出,改置义安县,县治仍设在顺安。
两宋以后,圩田大兴,顺安附近的圩乡都成了稻米产地。
这样,圩区的稻米、山区的竹木、东西湖的鱼蟹水产都自然汇集到顺安来集散。
可见,历史上顺安就一直是铜陵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每逢春节以后,春耕之前为农闲期,气候宜人,农民急需趁时卖出农副产品,添置铁木农器,本地和外地的店户商贩也趁机向农民收购土产,出售日用品,这样就在顺安形成较大的贸易集市。
我们当地民间还有不少传说,最具影响的有这样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唐朝末年,天下大乱,顺安一带的贫民百姓遭战火洗劫,惨死无数,所剩无寥寥。
幸存者便盖起一座神庙,定期祭祀,求神灵保护,祭祀日就定在三月初三。
此后每年三月初三,周围的百姓都赶来烧香祭神,祈求世道安宁,风调雨顺,日久便形成了一种乡俗,来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增多。
一些商人小贩也赶来摆摊设点,做些生意。
农民们也带来粮食土产,调剂余缺,互通有无。
庙会便逐渐同商贸活动联系起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崇祯年间,顺安金带山(今顺安农具厂所在地)住着徐乔、徐仲兄弟俩,他们克勤克俭,开垦荒地,种粮植树,家底日渐丰裕。
金带山对面的岳家山(今顺安小学址)住着一个名叫岳正保的员外,他对徐氏兄弟的家业非常眼红,便串通京城的国戚和地方官员,诬陷徐氏兄弟私造兵器,有叛乱
野心。
官府派了三千官兵,于某年三月三这天包围了金带山,查抄了徐家,由于没有搜到造反的证据,官兵便将徐氏的农具和粮油物品抛在屋外,抢了一些贵重财物溜走了。
徐氏兄弟面对围观的乡亲,怨愤难言,决定离开顺安。
于是他们一面施舍财物,一面当众揭露岳员外勾结官府欺压乡民的罪行,从此以后,每年三月初三,周围农村的百姓都要到顺安来烧香赶会,同时也带来农副产品相互交易。
久而久之,三月初三就成了顺安地区一年一度的集市贸易日。
、
在铜陵我们常把“碗橱”叫“盖廊”;把“两边”叫“二面二”。
这也与我们当地的一种风俗烧姜阁密切相关。
在我的家乡铜陵,生姜是“八宝”之一,已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
种植生姜就需要生姜种,生姜的种是一种非常“娇气”的东西,储存越冬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要求,一般的老百姓家里是没有那个条件的。
因此,在铜陵地区的农村里,便产生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储茬姜种越冬的专业户,这个专业户的名称就叫“烧姜阁”。
烧姜阁,又称为姜种阁、储姜阁。
既是储茬姜种专业户的名子,又是储放姜种房子的名子。
一个乡里一般只有一两户储茬姜种的专业户,这些专业户都建有4座至8座烧姜阁。
烧姜阁系土墙瓦顶建筑,正方形,边长约2.5米,高约6至8米,分上下两层,中间用几根粗大的木头隔开。
下层高约1.5米,为烧火室,上层为储姜室。
整个烧姜阁除了底层有一个可供一人进出的小门外,全为封闭形,从外形上看,整个烧姜阁就象一座方形的碉堡。
每年“立冬”的那天,是将生姜种放入烧姜阁里的日子,这一天称为:上姜阁。
周围的姜农们把自己家选留的姜种全都送到这里来,烧姜阁的主人按照先后秩序将姜种一层一层地放进烧姜阁上层的储姜室内,姜种沿着室内四周码放,一层姜种一层芭茅草,中间只留一个仅供一人上下的孔洞,这孔洞也供底部的温度上升。
每个农家的姜种都作一个编号,每座烧姜阁里可以储存姜种一万公升左右。
待姜种一直码放到阁顶后,底层便开始生火保温了。
烧火保温是储姜种越冬的一项最重要、最讲究的工作,不得有半点马虎。
先将木柴在阁外燃烧,待其燃烧成炭火状,一点烟都没有之后,再将炭火放进阁内,还得用草木灰将其捂着,让其慢慢地保温。
烧姜阁内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10℃至15℃之间,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温度过高了一是姜种的水份损失太大,二是姜种会在阁中提前发芽;温度过低了轻则会使姜种生霉长毛,重则会使姜种腐烂变质。
这阁中之火从生姜种进阁的那天起,一直要烧到生姜种出阁的那天止,一天也不得中断。
因此烧姜阁的主人每天都要数次进入阁内测温、观火、加炭。
第二年清明节的那一天,是生姜种出阁的日子,这一天称为:下姜阁。
这天的一大早,周围的姜农们便拉着车子,挑着箩筐来到了阁前。
烧姜阁的主人进入阁内将姜种一一取出,顺序与进阁时恰恰相反,最后上的姜种则最先取出来。
姜农们将他们储放在这里的姜种取回去,立即种到他们早已整理好,并施足了底肥的姜田里,一年的储姜种的工作便顺利地完成了。
经过烧姜阁储存越冬的姜种,一可使生姜稳产高产,二可以防止瘟姜病的发生。
所以铜陵地区产的生姜很少有瘟姜的。
生姜种的储茬越冬方法有多种多样,在我国北方地区大多都是将姜种储茬在地窖里,也有些地区是将姜种用细沙埋起来,而在烧姜阁中储存越冬的,全国也只有铜陵地区“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了。
在我的家乡婚姻习俗也与别的地方不同,我们当地流转着一句顺口溜叫“妹妹出嫁哥哥背”。
在新娘出嫁的前几天,新娘的父母就已安排好了背妹妹上花轿的哥哥。
一般由新娘的亲哥哥担任,没有亲哥哥的则由堂哥哥担任,没有堂哥哥的则由表哥哥代替。
而这些哥哥中则以大哥为最,大哥不在由二哥替代,以次类
推。
妹妹出嫁的这一天,背妹妹的哥哥也要梳洗打扮一番,待新郎家迎亲的队伍来了之后,新娘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6尺长的红绸布(现在演化成一床大红绸被面)往哥哥的肩上一搭,并递给哥哥一个红纸包,红纸包内一般包有20块钱,然后由新郎扶着新娘趴在哥哥的背上,由哥哥背着妹妹送上迎亲的花轿(或轿车)上。
新娘上了花轿以后,迎亲的队伍便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上路了,而那块大红绸布(或红绸被面),还有那个红纸包则是妹妹送给哥哥的答谢礼品了。
说明父母亲对女儿婚事的慎重,也显示了兄妹之间的亲密和友爱,还有离别的难舍之情。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新娘出嫁时脚不能沾有娘家的泥土,否则便不吉利。
家乡的方言和习俗还有很多,短短的几页纸远远无法承载每一个游子心中抹不去的乡情。
只有心中默默地祝愿家乡能够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