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商务沟通
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商务中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商务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商务环境中,跨文化交流变得愈发重要。
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
交流和理解,能够有效促进商务合作的顺利进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重要性
1.有效沟通:跨文化交流可以帮助消除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确保信
息传递准确,避免误解和沟通失败。
2.建立信任:通过尊重对方文化和价值观,展示出合作的诚意,建立
起信任关系,为长期商务合作打下基础。
3.提升效率:了解对方文化的沟通方式和工作习惯,可以帮助双方更
好地协调合作,降低沟通成本和误解的几率。
4.创新思维: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会激发出更多的创意和想法,促
进商务合作模式的创新发展。
实践方法
1.学习对方文化: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习俗,尊重并
适应对方的文化。
2.积极沟通:多沟通、多协商,以尊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面对跨文
化交流中的挑战。
3.培养跨文化团队:招聘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建立多元化的团队,
增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4.寻求专业指导:在需要的时候,寻求专业的跨文化顾问或翻译人员
的帮助,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结语
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商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经济的挑战,开拓国际市场,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要把握这一商务沟通的关键,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与商务交流策略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与商务交流策略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跨文化沟通和商务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和商务交流策略对于在跨国公司工作、进行国际贸易以及建立跨文化合作伙伴关系方面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和商务交流策略,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技巧。
一、了解文化差异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和商务交流,首先需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信仰、社会习俗和商务惯例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避免误解和冲突,增加与对方的共鸣和理解。
比如,在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商务礼仪非常重要。
在商务活动中,适当的礼仪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是非常关键的。
而在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商务交流更加注重直接和开放的沟通方式。
二、提前做好准备在跨文化沟通和商务交流之前,提前做好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研究并了解对方的背景、文化、商业文化和商务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要提前了解目标市场或合作伙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情况,以及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提前做好准备还包括学习对方语言的基本用语和常用表达,虽然不要求精通,但至少能够基本交流,这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
三、尊重和包容尊重和包容是实现有效跨文化沟通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原则。
要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和观点,理解并容忍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能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作法,这是正常的,在交流和合作中,我们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
四、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建立信任和友好的关系是实现有效跨文化沟通和商务交流的关键。
在商务交流中,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通过互相了解和支持,建立起信任和友好关系,可以为进一步的合作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适应和调整在跨文化沟通和商务交流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和挑战。
这时,适应和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要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善于调整和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商务惯例,以更好地与对方进行合作和交流。
跨文化商务沟通彭清龙课后

跨文化商务沟通彭清龙课后一、引言1.1 任务背景1.2 任务目的二、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重要性2.1 国际化商务的发展趋势2.2 跨文化商务沟通对企业的影响三、文化差异对商务沟通的影响3.1 语言差异3.2 礼仪与礼节差异3.3 价值观与信仰差异3.4 时间观念与工作习惯差异四、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关键要素4.1 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原则4.2 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技巧4.3 跨文化沟通中的注意事项五、案例分析:中美跨文化商务沟通5.1 中美商务文化差异的概述5.2 中美商务沟通中的常见问题5.3 解决中美商务沟通问题的建议六、结论6.1 跨文化商务沟通的挑战6.2 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应对策略跨文化商务沟通彭清龙课后一、引言1.1 任务背景在全球化时代,跨国企业之间的商务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成为影响商务沟通的重要因素。
为了帮助企业有效地开展跨文化商务沟通,彭清龙老师提供了相关课程。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应对文化差异的关键要素。
1.2 任务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重要性,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挑战。
通过学习彭清龙老师的课程,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商务沟通的要点,并在实践中应用相关技巧和策略。
二、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重要性2.1 国际化商务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化商务交流成为趋势。
企业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伙伴、客户和员工进行沟通和合作。
跨国企业的商务活动已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因此,跨文化商务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2 跨文化商务沟通对企业的影响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和合作关系。
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应对文化差异问题,可能导致沟通障碍、误解和冲突,进而影响商业谈判、合作协议和客户关系等。
因此,跨文化商务沟通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三、文化差异对商务沟通的影响3.1 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会影响商务沟通的准确性和效果。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商务沟通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商务沟通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商务交流和合作变得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甚至不同行业之间文化的差异,跨文化商务沟通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跨文化沟通的定义、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挑战以及有效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策略等几个方面探讨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商务沟通。
一、全球化时代的背景全球化是指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全球性交流和相互依存。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和商务合作更加频繁,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使得跨文化商务沟通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
二、跨文化沟通的定义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流和相互理解的过程。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拥有不同的语言、价值观、行为准则等,跨文化沟通在商务领域显得尤为重要。
三、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跨文化沟通在全球化时代的商务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只有通过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商务合作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跨文化沟通有助于促进商务伙伴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提升合作关系稳定性和持续性。
最后,跨文化沟通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确保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挑战跨文化商务沟通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非语言沟通方式不同等。
首先,语言障碍是最常见和直接的问题,不同的语言背景可能导致沟通的误解和困难。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一大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会对商务沟通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非语言沟通方式的不同也是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难题,例如姿势、面部表情、礼仪等都存在着文化差异。
五、有效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策略为了应对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的策略。
首先,了解目标文化的特点和习俗,透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提升沟通的准确性。
其次,建立积极的态度和相互尊重,展示出对跨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包容。
另外,借助技术手段提高沟通效率,例如利用翻译软件或者平台来减少语言障碍。
商务与跨文化沟通

商务与跨文化沟通商务领域中的跨文化沟通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对商务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进行商务合作和交流,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商务与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应对跨文化挑战的策略。
第一部分:商务与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使得跨文化沟通成为了商务成功的关键。
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能够促进商务合作、打破障碍以及建立强大的商业关系。
以下是商务与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1. 提高商务谈判的成功率:不同文化的商务伙伴可能对合同条款、谈判方式和交易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和期望。
通过了解对方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可以更好地解决潜在的冲突并达成互利的协议。
2. 增强商业关系:正确的跨文化沟通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和尊重,从而增加商业伙伴间的合作机会。
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尊重和适应对方的价值观,并且展示自己的文化敏感度,将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商业关系。
3. 解决问题和减少误解:语言、非语言和行为的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通过适当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可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对方的意图,减少不必要的误解,避免潜在的冲突。
第二部分:应对跨文化挑战的策略面对跨文化挑战时,以下策略可以帮助商务人士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1. 学习和了解文化差异:在涉及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务交流之前,学习和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必要的。
这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化指南或参加跨文化培训来实现。
2. 考虑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语言和非语言的差异是跨文化沟通中常见的挑战。
商务人士应该努力学习对方的语言,并充分准备以利用适当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如姿态、表情和身体语言。
3. 适应性和灵活性:在商务交流中,灵活性和适应性是跨文化沟通的关键。
商务人士应该表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并做好准备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4. 跨文化团队合作:在跨国公司中,建立跨文化团队可以帮助解决跨文化沟通的挑战。
商务谈判与跨文化沟通技巧

商务谈判与跨文化沟通技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跨国商务谈判已经成为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习惯,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跨文化沟通技巧,以确保谈判的顺利进行和双方的合作。
一、了解对方文化在进行商务谈判之前,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
对方的文化习俗、礼仪、交际方式等都会对谈判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东方国家注重尊重长辈或上级,践行谦逊和谦和的交流方式。
而一些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直率的交流。
了解这些文化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在谈判中更好地与对方沟通和理解,避免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二、语言表达技巧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核心。
在商务谈判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语言表达技巧:1.简明扼要:用简明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长句子,以避免对方理解困难。
2.避免使用俚语和口头禅:俚语和口头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引起误解。
尽量使用正式、标准的商务用语,以确保准确传达信息。
3.避免使用隐喻和比喻:隐喻和比喻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理解。
避免使用这些修辞手法,以免对方产生误解。
4.适当使用肯定语气:在谈判中,积极的语气可以增加对方的信任感和合作意愿。
适当使用肯定语气,表达对对方观点的认同和支持。
三、交际礼仪在商务谈判中,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交际礼仪。
以下几点是我们需要注意的:1.称呼礼仪: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称呼的习惯也不同。
在谈判中,要注意对方的称呼方式,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
2.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要注意自己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保持礼貌和友好的形象。
同时,也要观察对方的身体语言,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
3.礼物交换:在一些文化中,礼物交换是一种常见的商务文化。
在进行商务谈判时,可以考虑适当的礼物交换,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四、尊重和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的重要前提。
跨文化商务沟通的技巧与策略

跨文化商务沟通的技巧与策略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跨文化商务已成为当前商业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带来了沟通障碍,给跨文化商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讨论一些跨文化商务沟通的技巧和策略。
1.了解对方文化了解对方文化是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基础。
这不仅包括了对语言的熟悉和语言交流技巧的掌握,还包括了对文化差异、礼仪和行为规范的了解。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和坦率地讲话被视为一种品质。
但在亚洲文化中,对话方式常常更加委婉、客气和谨慎。
因此,为了避免误解和冲突,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深入了解其社会和商业环境。
在了解对方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预测和解决跨文化商务中出现的问题。
2.避免使用口头语言和行话当你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避免使用口头语言和行话。
因为这些词汇可能只在你的本土文化中使用,可能会被其他人认为是难以理解或晦涩难懂。
因此,你应该尽可能地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和措辞,以确保信息传递的清晰性和准确性。
3.倡导文化包容性对于跨文化商务,我们需要提倡文化包容性。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
尽可能地与对方建立互信和合作关系。
这些关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消除文化障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合作和交流的顺利进行。
4.适当的肢体语言除了说话外,肢体语言也是跨文化商务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肢体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非语言表达和传达方式。
它与文化息息相关,但它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意义。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握手代表着“欢迎”和“友谊”。
但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可以微笑、鞠躬或其他肢体语言表示对朋友或客人的欢迎和尊重。
因此,我们需要对跨文化肢体语言的差异进行深入的了解,遵循当地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并适当地调整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行为风格。
5.积极倾听和互动最后,跨文化商务沟通中还需要积极的倾听和互动。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认真聆听对方的观点,以确保双方的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文版pdf

跨文化商务沟通中文版pdf
1 跨文化商务沟通的意义
跨文化商务沟通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之间进行商务交流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因此跨文
化商务沟通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一方面,跨文
化商务沟通可以增进相互信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误解和矛盾;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应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合作关系,
提高竞争力,拓展市场。
2 跨文化商务沟通的挑战
跨文化商务沟通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习惯等方方面面,因
此对沟通双方的语言能力、文化素质、人际交往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到双
方的认识和行为方式。
比如,在与中国商务人员交流时,会涉及到
“面子文化”的因素,而这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这样的概念。
此外,
沟通的效果还可能受到时间差异、地理距离、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3 如何提高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
要提高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首先要了解对方文化的背景、价值观、习惯和历史。
其次,要增强自身的语言能力、沟通技巧和文化意识,在交流中要注重语气、语速、表达方式、体态语等细节,提高感
官上的理解力,同时也要有耐心和诚信,避免误解和冲突。
最后,还
需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外部环境和市场情况,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经验,从而成为一名跨文化商务人才。
总之,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促进商务关系的发展。
通过认真学习和不断练习,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跨文化商务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论文规范(2008年06月编制)论文组成部分排列顺序●封面(Cover)●正文(Main body)标题(Title)、副标题(Subtitle)作者(Author)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 words)正文内容(Text)●参考文献(References)论文格式规范细则纸张和打印打印:标准A4白纸,根据论文的篇幅,单面打印。
页边距:上空2.5cm,下空2cm,左空2.5cm,右空2cm。
对齐:节标题左对齐(left alignment),正文使用两端对齐。
字体字体(font)大小:全文一致。
英文:Times New Roman 12 pt,中文部分使用宋体小四号(即12 pt)。
标题(Title):Times New Roman 16pt 加粗;副标题(Subtitle): Times New Roman 14pt一级标题:Times New Roman14pt 加粗。
二级标题及以下标题:Times New Roman 12pt 加粗表、附录中的文字以及页码的字体可根据需要调整大小,一般用Times New Roman 加粗。
段落首行:缩进5格或1个制表符(TAB)的距离。
正文行距:1.5倍。
引语段(block quotation)、参考文献著录条目:单倍行距。
页码(Pagination)论文所有的页码标注在每一页右下角,第1页为正文第一章的第一页,10.5号字。
章节的区分:鉴于篇幅原因,本课程论文不允许使用“章”为单位,由于文章内容需要时,通过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号,如1,2,3加以区分等。
正文二级标题(节)及二级以下标题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号,如3.1、3.2.2等摘要和关键词 (Abstract and Keywords)论文要求有英文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完整的、可以独立使用的短文,因而必须具有自含性,即:读者即使不阅读论文的全文也可以从摘要中获得必要的、与论文等量的信息,以判断有无必要阅读全文。
摘要一般应包括:(1)研究题目的选择理由和/或目的;(2)研究的发现或者成果;(3)结论。
摘要使用英文撰写,长度不超过250个单词。
不计入论文字数。
关键词另起行书写,位于摘要与正文之前,通常3-5个。
词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不加句号。
摘要与关键词顺序: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文献引用(Citation)文献引用必须注明出处,这直接反映论文作者对所涉领域的把握和治学态度。
文献引用应遵照下列规范:引用规范:APA(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社会科学常用)直接引语都必须表明页码,以便查找。
参考文献著录的格式 (Bibliography)著录已出版的文章一位作者写的文章Roediger, H. L. (1990). Implicit memory: A commentary. Bulletin of thePsychonomic Society, 28.两位作者写的文章Tulving, E., & Schacter, D. L. (1990). Priming and human memory systems.Science, 247.两位以上的作者写的文章Barringer, H. R., Takeuchi, D. T., & Xenos, P. C. (1990). Education, occupational prestige and income of Asian Americans: Evidence from the 1980 Census.Sociology of Education, 63.如果作者人数超过三人,也可以考虑仅保留第一作者的名字,加上et al.(拉丁文“and others”),如:Barringer, H. R. et at. (1990). Education, occupational prestige and income ofAsian Americans: Evidence from the 1980 Census. Sociology ofEducation, 63著录已出版的书籍一位作者写的书籍Rossi, P. H. (1989). Down and out in America: The origins of homelessnes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著录汉语著作和文章如果在英文撰写的论文中引用中文著作或者期刊,括号夹注中只需用汉语拼音标明作者的姓氏,参考文献著录的条目必须按作者姓氏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与英文文献的条目一同排列。
条目中凡正文中未加引用的内容均不必翻译。
例如:Wang, C. M. [王初明] 等人. (2000). 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外语教学与研究, 3.Wen, Q. F. [文秋芳].(2003)英语学习者的成功之路.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如果正文用了文献的英译标题,则著录的条目也必须出现该英译标题,如:Wen, Q. F. [文秋芳].(2003).英语学习者的成功之路[English Learners’ Path to Success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条目中的汉语不得使用斜体。
著录网络出版物著录网络出版物必须标明出版物的上传日期和论文撰写人上网查询的日期(date of retrieval),标明网址。
条目中网址如需断开换行,必须在“/”之后或者“.”之前,网址中不得出现空格。
网络期刊(online journal)上的文章纸印期刊的电子版:VandenBos, G., Knapp, S., & Doe, J. (2001). Role of reference elements in the selection of resources by psychology undergraduates. Journal ofBibliographic Research, 5, 117-123. Retrieved Oct. 13, 2001, from/articles.html注意:在著录网络出版物时在条目的结尾处不使用任何标点符号。
仅有网络版的期刊Fredrickson, B. L. (2000, March 7). Cultivating positive emotions to optimizehealth and well-being. Prevention & Treatment, 3, Retrieved Nov. 20,2000 from /prevention/volume3/pre01a.html报纸电子版中的文章Hilts, P. J. (1999, February 16). In forecasting their emotions, most people flunk out.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November 21, 2000, from无姓名网络信息具有较低的学术参考价值,不建议采用。
参考文献的排列(1)文献条目按作者或第一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
汉语文献与英语文献应排列在一起,不应分别排列,如:Wen, Q. F. [文秋芳]. (2003) 英语学习者的成功之路[EnglishLearners’ Path to Success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Weylman, C. R. (2001, September 4). Make news to achieve positive press [Msg.98]. Message posted to/group/sales-marketing-tips/message/98(2)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献或者同一批排序相同的作者的多篇文献应该按出版次序,由远及近排列,如:Wegener, D. T., & Petty, R. E. (1994). Mood management across affective states: The hedonic contingency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6..Wegener, D. T., & Petty, R. E. (1995). Flexible correction processes in social judgment: The role of naive theories in corrections for perceived bia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68.(3)如果同一作者既是一篇文献的独立作者,又是另一篇文献的第一作者,则独立作者的文献应列在第一作者的文献前面,如:Berndt, T. J. (2002). Friendship qu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urrent Directions inPsychological Science, 11.Berndt, T. J., & Keefe, K. (1995). Friends’ influence o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o school.Child Development, 66.(4)如果不同文献有相同的第一作者,但其余作者不尽相同,则条目按第二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
如果第二作者也相同,则按第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
例如:Wegener, D. T., Kerr, N. L., Fleming, M. A., & Petty, R. E. (2000). Flexible corrections of juror judgments: Implications for jury instructions. Psychology, Public Policy, & Law,6.Wegener, D. T., Petty, R. E., & Klein, D. J. (1994). Effects of mood on high elaborationattitude change: The mediating role of likelihood judgments. European Journal ofSocial Psychology, 24.(5)同一作者或者同一批排序相同作者在同一年份出版的多篇文献应该按文献标题第一个实词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并在年份后加上英文字母,如:Berndt, T. J. (1981a). Age changes and changes over time in prosocial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between friend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7.Berndt, T. J. (1981b). Effects of friendship on prosocial intentions and behavior.Child Development, 52.(6)无作者文献应该把文献标题看作作者的姓对待,除去冠词后按第一个词首字母的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