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PPT学习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要求
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和结构。 掌握脊髓节段的概念、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掌握脊髓切面上灰、白质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称。 掌握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团的位置及功能性质。 掌握脊髓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
丘脑束)和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的位置 和功能。
1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20
后角边缘核
在胶状质的背侧有少数胞体较大的神经元,称后角 边缘核,见于脊髓全长,接受后根传入纤维
后角固有核
在胶状质的腹侧,纵贯脊髓全长,胞体较大,组成 后角固有核,接受后根传入纤维
发出的纤维主要组成脊髓丘脑束,与痛、温、触觉的传导有关
后角边缘核
后角固有核
21
网状核
位于后角固有核的腹外侧,灰、白 质混杂的网状结构内,贯穿脊髓全 长。接受后根本体感觉性传入纤维, 与调节运动有关。
又是CNS最主要的部分
3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第一节 脊髓
spinal cord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4
一、脊髓的位置
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 下端:平第一腰椎体下缘
5
二、脊髓的外形
前后稍扁的圆柱体,有2个膨大 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
末端:脊髓圆锥 终丝:脊髓L1平面以下延续为
灰质后连合 灰质前连合 白质 前索 外侧索 后索 白质前连合 网状结构
14
中央管
纵贯脊髓全长 内含脑脊液 由一层室管膜上皮构成 向上通第四脑室,
向下达终丝的起始部, 在脊髓圆锥内扩大为终室 40岁以上的常闭塞
终室
15
灰质—核团学说
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和树突、 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内 有各种大小不一、形态和功能的 神经元。 其中大多数神经元的胞体聚集 成群或层,称为神经核或板。 在纵切面上,灰质纵贯成柱;
无神经组织的细丝
脊 髓 (颈C4膨-T圆锥大1) 源自文库尾
腰(L骶2-膨S终3)大丝
6
脊髓表面有6条纵沟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1)
后正中沟(1)
前外侧沟(2)
后外侧沟(2)
后正中沟 颈膨大
后中间沟
后外侧沟
腰骶膨大
后中间沟(2)
终丝
7
脊髓表面有6条纵沟
前正中裂(1) 后正中沟(1) 前外侧沟(2) 后外侧沟(2)
胸核:又称背核
(仅见于C8-L3节段)位于后角基部 内侧,主要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其轴突进入同侧侧索,组成脊髓小 脑后束,上行至小脑。
胸核 网状核
22
脊髓的板层构筑 Rexed板层学说
根据脊髓灰质底细胞构筑,将脊髓灰质分为10个板层:
Ⅰ层:薄、弧形,边缘层(海绵带),含大中小型细胞
Ⅱ层:相当于胶状质
18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网状核 胸核:C8-L3
后角
感觉中枢
19
胶状质
位于后角头表面,呈半月形, 见于脊髓全长,由小型神经元 组成 接收后根外侧部传入纤维 (薄髓或无髓),发出短的节 段内或节段间纤维行于胶状质 背外方的背外侧束中, 最后 仍进入胶状质 分析、加工脊髓感觉信息
胶状质
中央管 前角
后角-头、颈、基底
灰质
侧角(T1~L3) 中间带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中央灰质
白质: 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
网状结构: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 交织
12
后角
侧角
中间带
前角
灰质后连合 网状结构
中央管
灰质前连合
13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央管 灰质 前角(前柱) 后角(后柱) 侧角(侧柱) 中间带 中央灰质
例如:第三胸椎骨折→第四胸节损伤
10
与脊神经相连的脊神经前、后根汇合形成脊
神经,经相应的椎间孔出椎管。脊髓比椎管
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下行一
马 段距离才能到达相应的椎间孔,在脊髓末端
尾 的
平面以下下行的脊神经根形成马尾。
形
成
及
腰
1
椎
2
穿 刺
3 4 5
脊 髓 圆 锥 马尾
终丝
11
四、脊髓的内部结构
IX
Ⅹ层:相当于中央灰质,接受某些后根纤维
23
脊髓灰质板层构筑学
从后向前依次为
第Ⅰ板层
第Ⅱ板层 第Ⅲ板层
后角头
第Ⅳ板层
第Ⅴ板层 后角颈 第Ⅵ板层 后角基部
第Ⅶ板层 第Ⅷ板层 第Ⅸ板层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 髓 一、位置和外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第二节 脑
2
中枢神经系统
• CNS包括脑和脊髓,二者无明 显分界,通常以锥体交叉的下 端或第一颈神经为界
• 高级中枢(皮层中枢):大脑 皮层
• 皮层下中枢:小脑、间脑、纹 状体等
• 低级中枢:脊髓、脑干 • 脊髓的活动受脑的控制;脊髓
损伤:骨骼肌瘫痪、萎缩、 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称软瘫
运动的低级中枢
17
中间带
中间外侧核:位于T1-L3节 段的侧角,即交感神经的 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位于S2~4节段, 中间带外侧部,副交感神 经的低级中枢。
中间内侧核:占脊髓全长, 位于中间带内侧部,中央 管外侧。接收后根传入的 内脏感觉纤维,中继后至 内脏运动神经元,与内脏 感觉有关,引起内脏反射。
Ⅲ层:细胞形态不定,排列疏松
Ⅳ层:较厚,细胞大小和形态不一
第Ⅲ和Ⅳ层相当于后角固有核
Ⅴ层:除胸髓外,分内、外两部;外侧
部即网状核,内侧部的胞体较小
Ⅵ层:横过后角底部
X
Ⅶ层:占中间带的大部分
Ⅷ层:在前角后部,属中间N元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Ⅸ层:相当于前角内外侧核
在横切面上这些灰质柱呈突起状称为角。
16
前角
内含运动N元,其轴突构成前根 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α-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
前角内侧核:支配颈肌和躯干肌
(见于脊髓全长)
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
(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Renshaw细胞:反馈性抑制α-神经元的作用
前角是运动的最后公路,它是 运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途径。
后中间沟(2)
8
三、脊髓节段
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围的脊髓 即构成一个脊髓节段 31个脊髓节段: C8、T12、L5、S5、Co1
9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C1 ~ C4 (=) 与同序数椎骨相对 C5 ~ T4 (-1) 与同序数的上1节椎体相对 T5 ~ T8 (-2) 与同序数的上2节椎体相对 T9 ~ T12 (-3) 与同序数的上3节椎体相对 L1 ~ L5(T10 ~ 12) 与第10 ~ 12胸椎相对 S1 ~ Co (L1) 与第一腰椎相对
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和结构。 掌握脊髓节段的概念、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掌握脊髓切面上灰、白质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称。 掌握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团的位置及功能性质。 掌握脊髓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
丘脑束)和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的位置 和功能。
1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20
后角边缘核
在胶状质的背侧有少数胞体较大的神经元,称后角 边缘核,见于脊髓全长,接受后根传入纤维
后角固有核
在胶状质的腹侧,纵贯脊髓全长,胞体较大,组成 后角固有核,接受后根传入纤维
发出的纤维主要组成脊髓丘脑束,与痛、温、触觉的传导有关
后角边缘核
后角固有核
21
网状核
位于后角固有核的腹外侧,灰、白 质混杂的网状结构内,贯穿脊髓全 长。接受后根本体感觉性传入纤维, 与调节运动有关。
又是CNS最主要的部分
3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第一节 脊髓
spinal cord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4
一、脊髓的位置
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 下端:平第一腰椎体下缘
5
二、脊髓的外形
前后稍扁的圆柱体,有2个膨大 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
末端:脊髓圆锥 终丝:脊髓L1平面以下延续为
灰质后连合 灰质前连合 白质 前索 外侧索 后索 白质前连合 网状结构
14
中央管
纵贯脊髓全长 内含脑脊液 由一层室管膜上皮构成 向上通第四脑室,
向下达终丝的起始部, 在脊髓圆锥内扩大为终室 40岁以上的常闭塞
终室
15
灰质—核团学说
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和树突、 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内 有各种大小不一、形态和功能的 神经元。 其中大多数神经元的胞体聚集 成群或层,称为神经核或板。 在纵切面上,灰质纵贯成柱;
无神经组织的细丝
脊 髓 (颈C4膨-T圆锥大1) 源自文库尾
腰(L骶2-膨S终3)大丝
6
脊髓表面有6条纵沟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1)
后正中沟(1)
前外侧沟(2)
后外侧沟(2)
后正中沟 颈膨大
后中间沟
后外侧沟
腰骶膨大
后中间沟(2)
终丝
7
脊髓表面有6条纵沟
前正中裂(1) 后正中沟(1) 前外侧沟(2) 后外侧沟(2)
胸核:又称背核
(仅见于C8-L3节段)位于后角基部 内侧,主要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其轴突进入同侧侧索,组成脊髓小 脑后束,上行至小脑。
胸核 网状核
22
脊髓的板层构筑 Rexed板层学说
根据脊髓灰质底细胞构筑,将脊髓灰质分为10个板层:
Ⅰ层:薄、弧形,边缘层(海绵带),含大中小型细胞
Ⅱ层:相当于胶状质
18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网状核 胸核:C8-L3
后角
感觉中枢
19
胶状质
位于后角头表面,呈半月形, 见于脊髓全长,由小型神经元 组成 接收后根外侧部传入纤维 (薄髓或无髓),发出短的节 段内或节段间纤维行于胶状质 背外方的背外侧束中, 最后 仍进入胶状质 分析、加工脊髓感觉信息
胶状质
中央管 前角
后角-头、颈、基底
灰质
侧角(T1~L3) 中间带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中央灰质
白质: 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
网状结构: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 交织
12
后角
侧角
中间带
前角
灰质后连合 网状结构
中央管
灰质前连合
13
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央管 灰质 前角(前柱) 后角(后柱) 侧角(侧柱) 中间带 中央灰质
例如:第三胸椎骨折→第四胸节损伤
10
与脊神经相连的脊神经前、后根汇合形成脊
神经,经相应的椎间孔出椎管。脊髓比椎管
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下行一
马 段距离才能到达相应的椎间孔,在脊髓末端
尾 的
平面以下下行的脊神经根形成马尾。
形
成
及
腰
1
椎
2
穿 刺
3 4 5
脊 髓 圆 锥 马尾
终丝
11
四、脊髓的内部结构
IX
Ⅹ层:相当于中央灰质,接受某些后根纤维
23
脊髓灰质板层构筑学
从后向前依次为
第Ⅰ板层
第Ⅱ板层 第Ⅲ板层
后角头
第Ⅳ板层
第Ⅴ板层 后角颈 第Ⅵ板层 后角基部
第Ⅶ板层 第Ⅷ板层 第Ⅸ板层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 髓 一、位置和外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第二节 脑
2
中枢神经系统
• CNS包括脑和脊髓,二者无明 显分界,通常以锥体交叉的下 端或第一颈神经为界
• 高级中枢(皮层中枢):大脑 皮层
• 皮层下中枢:小脑、间脑、纹 状体等
• 低级中枢:脊髓、脑干 • 脊髓的活动受脑的控制;脊髓
损伤:骨骼肌瘫痪、萎缩、 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称软瘫
运动的低级中枢
17
中间带
中间外侧核:位于T1-L3节 段的侧角,即交感神经的 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位于S2~4节段, 中间带外侧部,副交感神 经的低级中枢。
中间内侧核:占脊髓全长, 位于中间带内侧部,中央 管外侧。接收后根传入的 内脏感觉纤维,中继后至 内脏运动神经元,与内脏 感觉有关,引起内脏反射。
Ⅲ层:细胞形态不定,排列疏松
Ⅳ层:较厚,细胞大小和形态不一
第Ⅲ和Ⅳ层相当于后角固有核
Ⅴ层:除胸髓外,分内、外两部;外侧
部即网状核,内侧部的胞体较小
Ⅵ层:横过后角底部
X
Ⅶ层:占中间带的大部分
Ⅷ层:在前角后部,属中间N元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Ⅸ层:相当于前角内外侧核
在横切面上这些灰质柱呈突起状称为角。
16
前角
内含运动N元,其轴突构成前根 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α-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
前角内侧核:支配颈肌和躯干肌
(见于脊髓全长)
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
(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Renshaw细胞:反馈性抑制α-神经元的作用
前角是运动的最后公路,它是 运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途径。
后中间沟(2)
8
三、脊髓节段
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围的脊髓 即构成一个脊髓节段 31个脊髓节段: C8、T12、L5、S5、Co1
9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C1 ~ C4 (=) 与同序数椎骨相对 C5 ~ T4 (-1) 与同序数的上1节椎体相对 T5 ~ T8 (-2) 与同序数的上2节椎体相对 T9 ~ T12 (-3) 与同序数的上3节椎体相对 L1 ~ L5(T10 ~ 12) 与第10 ~ 12胸椎相对 S1 ~ Co (L1) 与第一腰椎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