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基本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安排第一章 绪论(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对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和特点,掌握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难点是各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基本内容−−⎧⎪⎪⎪⎪⎪⎨−−⎪⎪⎧⎪⎪⎪⎨⎪⎪⎪⎩⎩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特点和任务统计科学与统计工作的关系绪论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标志、变异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第二章 数据的搜集与统计调查(4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明确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原则,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了解调查方案、问卷设计及调查误差的有关问题。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调查的种类,重点掌握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是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区别、统计报表与普查的区别、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

三、基本内容⎧⎪⎧⎪⎪⎪⎨⎪⎪⎪⎩⎪−− ⎪⎪⎨⎪⎧⎪⎨⎪⎩⎪⎪⎪⎪⎪⎩统计调查的意义和原则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统计调查的种类定期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经济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统计调查的方法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 通讯法和实验调查法调查方案的概念调查方案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问卷设计调查误差第三章 数据的图表展示与统计整理(4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统计整理的概念和程序,认识统计分组的意义和作用,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统计资料汇总的方法和技巧,了解统计表的结构、种类和制表规则。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难点是掌握并运用统计分组的种类。

三、基本内容⎧⎪−−⎪⎧⎪⎧⎪⎪⎪⎪⎪⎪⎪⎨⎪⎨⎨⎪⎪⎪⎪⎪⎪⎪⎪⎩⎪⎪⎩统计整理的概念、作用、程序统计资料审核完整性、及时性、正确性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按分组作用分:类型分组、结构 分组和分析分组按分组标志分:简单分组、复合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种类 分组和并列分组按分组标志性质分:品质分组和 数量分组统计分组方法统计资料汇总⎪⎪⎪⎪⎪⎪⎪⎪⎪⎪⎪⎪⎪⎪⎩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6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数据的常见统计特征和相关度量。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统计学原理”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2021051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学分:48 / 3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适用对象:经济管理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经济学、高等数学内容简介:本课程围绕统计工作的统计调查、统计资料的整理及统计分析三个内容阶段进行。

第一章绪论,对统计学的性质、特点与基本任务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主要介绍统计调查的各种方法;并对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步骤和内容加以阐明;第四章至第八章详细介绍了统计分析与推断的方法与理论,如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法、统计指数法、抽样调查及相关分析法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统计学原理》是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具有灵活应用所学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统计的涵义及统计学的特点,重点掌握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节统计与统计学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主要学派;近期争论;我国的统计状况二、统计与统计学1、统计的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2、统计学的特点三、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1、基本任务2、统计工作过程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二、标志与指标1、标志与标志的种类2、指标3、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三、变异与变量1、变异(广义及狭义上的概念)2、变量及其分类四、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1、统计指标的概念及种类2、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五、流量与存量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应了解统计调查的种类,掌握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明确获得准确、完整、系统、及时的统计资料对统计工作全过程的重要意义。

《统计学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程基本信息开课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在国家宏观调控还是企业和个人的微观决策中,统计的作用日益重要。

为此,教育部已将《统计学原理》列为财经类专业的十大核心课程之一。

作为一门介绍数据处理技巧的方法论的应用科学,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科学研究、经营决策等提供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因此,学生除了系统掌握统计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之中,这也是开设统计实验教学的目的所在。

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使学生:1.领会统计软件在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效率中的重要作用;2.了解经济社会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软件,如EVIEWS软件、SPSS软件、EXCEL软件等;3.系统掌握EXCEL软件在数据整理、计算分析及统计推断中的应用。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四、实验内容、要求和所用设备1.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1)EXCEL 在数据整理中的应用。

在指导教师课堂讲解和演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利用FREQUENCY函数进行数据分组、利用图表向导进行图表生成等操作,课堂教学中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操作,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练习。

(2)EXCEL在数据分布特征描述指标计算分析中的应用。

在指导教师课堂讲解和演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AVERAGE、 MODE、 MADIAN 、STDEV、SKEW、KURT等函数进行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计算和分析,据以说明数据的分布特征。

课堂教学中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操作,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练习。

(3)EXCE在时间序列长期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在指导教师课堂讲解和演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会利用INTERCEPT 和SLOPE、CORREL、FORECAST等函数进行相关系数计算、时间序列长期趋势测定和预测。

课堂教学中由教师随机抽取学生上台操作,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练习。

《统计学》教学大纲(推荐五篇)

《统计学》教学大纲(推荐五篇)

《统计学》教学大纲(推荐五篇)第一篇:《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统计学是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主要介绍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包括:统计指标、数字特征、动态分析、指数分析和简单的趋势模型及抽样推断、相关和回归分析。

其方法广泛适用于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因此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是论述在社会经济范围内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科学,这就决定了本课程的地位——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核心课,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加强定量分析,更好地解决经济管理各专业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一)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社会经济应用及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二)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理解其他课程中的一些数量分析方法,并能独立完成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三)为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四)为将来做好本科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方法,熟悉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能够结合经济管理理论加以应用。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统计学与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旅游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课程紧密相关。

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统计学这么课程的前置基础课程,统计学的学习又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些旅游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数量课程奠定基础。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第一章数据与统计科学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有基本的认识,基本了解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统计学的应用。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JX0832.学分:33.学时:54课时,其中:理论544.课程类别:专业课5.考试/考查:考试6.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于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

它系统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

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与其他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技能型的基础学科。

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各管理层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及应用方法的训练。

2、教学任务统计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教学中应对其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

同时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考试。

着重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生,教给学生基本的统计思想,让学生掌握统计研究中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探究客观事物内在的数量规律,从而达到对客观存在的科学认识。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结算实务》等科目的辅助学科。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1.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本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教授学生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以板书和多媒体为主。

五、教学过程建议1.学时分配:总课时:54,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54.2.教材:建议教材:《统计学基础》,于兆河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议参考教材:(1)《基础统计》,杨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8年(2)《统计学基础》,肖战峰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0年。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统计学。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因此统计学便成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并能够初步运用统计基础的基本方法处理一般统计基础问题。

三、教学对象13级营销与策划四、学分要求4学分六、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统计概述(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统计的含义及统计的研究对象;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统计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1、统计的研究对象2、标志和指标的联系与区别(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1、统计的含义2、统计的研究对象3、统计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4)客观性4、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1)大量观察法(2)统计分组法(3)综合指标法5、统计的基本职能(1)统计信息职能(2)统计咨询职能(3)统计监督职能第二节统计的基本概念1.总体和总体单位2.标志和统计指标重点理解标志和指标的联系与区别3.变量和变量值4.指标体系第二章统计调查(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各种统计调查基本方式的运用条件;2.独立设计简单的统计调查方案;3.了解各种统计调查方法及统计调查技术。

《统计学原理(附微课视频 第3版)》——大纲

《统计学原理(附微课视频 第3版)》——大纲

《统计学原理》(第3版),刘泽,人民邮电出版社
《统计学原理》(第3版)教材编写大纲
一、大刚说明
【课程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规律的方法论科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从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到数据分析各阶段的统计方法,为我们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一种量化的认识工具和思维工具。

【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量化分析方法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能够根据特定任务去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利用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

本课程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掌握常用的统计调查技术与整理技术,掌握数据描述、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因素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结果解释,掌握用Excel实现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的操作技术。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理论教学应多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统计分析方法的教学用侧重于基本原理
的讲解和分析结果的解释,而不是公式的推导、记忆和复杂的手工计算;第三,怎样用Excel等软件实现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应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程应突出的特色。

二、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
按照教学大纲的学时安排,本课程建议总学时为54学时。

《统计学原理》详细的教学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如表1-1所示。

表1-1 教学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2018年7月22日。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前言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现在《统计学》课程已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应使学生理解统计原理,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量化分析的素养和技能。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色2.理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3.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1.统计数据与统计学2.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章、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目的要求]1.掌握数据的计量尺度与数据的类型,2.初步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理解数据搜集、分类汇总的基本方法,3.掌握次数分布表与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内容]1.数据的计量与类型2.统计数据的搜集3.统计数据的整理第二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目的要求]1.掌握集中趋势各测度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2.掌握离中趋势各测度值的计算方法、特点和应用场合。

[教学内容]1.绝对数与相对数2.集中趋势的描述3.离散程度的描述第三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目的要求]1.了解掌握推断统计的基础知识2.掌握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教学内容]1.概率基础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四章、时间数列分析[目的要求]1.掌握时间数列的水平、速度分析方法;2. 了解时间数列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分析以及循环变动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时间数列分析基础2.长期趋势分析3.季节变动分析4.循环波动与不规则波动分析第五章、指数[目的要求]1.理解指数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3.理解指数体系的概念,掌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1.指数的性质与分类2.加权指数3.指数体系4.几种常用的重要指数第六章、参数估计[目的要求]1.了解掌握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抽样分析的重要概念2.掌握参数估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参数估计量的评价标准3.介绍几种重要的区间估计[教学内容]1.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2.参数估计基本方法3.总体均值和总体比例的估计4.两个总体均值及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估计第七章、假设检验[目的要求]1.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2.掌握参数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步骤;3.掌握常用的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4.理解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的联系。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中。

本课程旨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教学目标1.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培养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的能力;4.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1.1统计学的定义和目的1.2统计学的发展历程1.3数据类型和变量分类1.4抽样和抽样方法1.5统计学中的概率概念2.描述统计学2.1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2.2中心趋势的度量2.3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2.4相关与回归分析3.概率与概率分布3.1概率基本概念3.2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3.3常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等)4.统计推断4.1抽样分布与估计4.2假设检验4.3方差分析4.4回归分析与预测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计软件实践: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相关领域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六、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20%):对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包括理论问题和数据分析题目。

2.实验报告(30%):完成统计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期中考试(20%):对第一、二章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30%):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核。

七、参考教材1.王小莫,《概率与统计》2.林超仁,《大数据统计学》3.高路凯,《统计学基础》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15周,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2周: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3-5周:描述统计学第6-8周:概率与概率分布第9-13周:统计推断第14-15周:复习和期末考试以上是《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专科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专科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二、学时:24学时三、授课对象:经济类专科学生四、教学目的:统计学原理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上教师对基本统计理论、基本计算方法的讲授以及对学生课堂提问、学生在课内外做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社会经济统计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为学生继续学习其它社会经济理论和实务,奠定统计分析基础,同时为日后非统计专业部分学生走向社会经济统计岗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五、基本要求:通过《统计学原理》教学实践,要求学生具有非统计专业较高的专科统计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掌握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综合变异指标、时间数列分析、统计指数、抽样推断、相关分析等技术。

达到能够运用统计计算方法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规律。

六、教学方式: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由教师在课堂讲授统计理论、演示计算方法、分析方法;2、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课堂运用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组、计算、制表、分析。

七、教学内容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和统计的作用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第三节统计组织管理第四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章:统计设计第一节统计设计的意义第二节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的设计第三章:统计调查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意义与分类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第三节统计调查组织形式第四章:统计整理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意义第二节统计分组第三节频数分布第四节统计图表第五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第一节总量指标第二节相对指标第三节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计算、运用原则第六章: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第一节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第二节数值平均数第三节位置平均数第四节标志变异指标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第一节时间数列的编制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第四节时间数列的动态分析第八章:统计指数)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意义第二节综合指数第三节平均数指数第四节指数体系第九章:抽样推断第一节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参数估计第十章:相关回归分析第一节相关分析第二节回归分析八、各章的教学重点及建议(重点讲解及计算演示:)第一章:统计的涵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性质,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任务与作用,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变异,变量,统计活动的过程,统计活动的特点,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前言统计学原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教学大纲旨在给予学生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统计学基础,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使用统计学。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够利用统计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统计学简介本章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作用和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如何利用统计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本章介绍数据的来源、采集和整理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同时,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统计描述本章介绍如何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包括描述性统计和图形分析。

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统计图表和指标,来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展示。

第四章:概率与概率分布本章介绍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常用的概率分布。

让学生理解概率的含义和应用,掌握概率分布的基本性质和参数估计方法。

第五章:抽样与抽样分布本章介绍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抽样分布的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样本的选择和构建方法,掌握抽样分布的基本特征和应用。

第六章:统计推断本章介绍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点估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等。

让学生掌握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和流程,能够进行简单的统计推断分析。

第七章: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本章介绍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

同时,教授学生如何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第八章:统计软件应用本章介绍统计软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主流统计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掌握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技能。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大班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统计学原理 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 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代码:9900897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开课部门:财务管理系学时:64 其中实训学时:学分: 4授课对象:XX级市场营销XX 班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了解重要的统计指标的含义与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学习《统计学原理》的前修课程主要有《经济数学》《经济学原理》等,有了这些课程作铺垫,学习起本课程来就容易一些。

专业班后续课程主要有《企业经济统计》《社会调查方法》等。

三、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统计与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统计学的学科分类、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统计的主要研究方法:理解统计的涵义、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职能、社会经济统计的作用;掌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标志和变量、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

2.理解调查目的和任务、对统计调查资料的要求;理解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统计调查的概念、调查的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的空间标准;掌握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调查时间和调查工作期限。

3.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整理的步骤、统计分类的标准化问题、统计表的种类、设计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的原则、统计表的构成;掌握统计分组的作用、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分配数列的概念和分类、分配数列的表示方法。

4.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相对指标的概念、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理解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涵义、平均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权数的两种形式、调和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应用条件、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平均差的概念和计算;掌握总量指标的种类、相对指标的种类;熟练掌握加权算术平均数的两种计算方法、标准差计算。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大体信息课程代码:08120206 课程名称:统计学原理课程英文名称:Statistics 课程所属单位(院(系)、教研室):经管学院课程面向专业:经管各专业课程类型:(填写必修课或选修课)必修课先修课程:经济数学、概率统计学分:总学时:48 (其中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上机8)二、课程性质与目的《统计学》是治理、经济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把握统计学的大体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方式,为增强定量分析,更好地开展经济研究等预备充要的条件。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大体要求:本章论述统计学中最大体的问题。

学习本章在于明白得统计的含义,了解统计学的分科及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把握统计学中最大体的概念。

(1)统计与统计学(2)统计学的分科(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统计学的几组大体概念1.整体与整体单位2.标志与指标3.变量本章重难点内容:重点——统计的含义、大体概念。

难点——明白得大体概念。

(二)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大体要求:统计工作是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一个进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数据的计量与类型及表现形式;知道统计调查的方式、数据搜集的方式,熟悉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了解统计资料整理的大体内容和工作进程,把握统计分组的大体理论,分派数列的编制。

(1)数据的计量与类型1.数据的计量尺度2.数据的类型3.统计数据的表现形式(2)统计数据的搜集1.统计调查方式2.数据的搜集方式4.统计调查方案设计(3)统计数据的整理1.数据的预处置2.数据分组与频数散布3.次数散布的图示和类型本章重难点内容:重点——统计调查方案、统计数据分组、频数散布。

难点——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频数散布。

(三)数据散布特点的描述大体要求:本章要紧了解数据散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测度及应用,能区分平均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把握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位置平均数及各类标志变异指标如: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的计算方式;了解统计表和统计图。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2020)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2020)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统计学原理》是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关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是:1.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2.使学生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统计作为数据分析的一种通用语言,为使用者提供了一套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原则和方法。

本课程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等。

描述统计部分主要介绍统计数据的基本描述方法,如图表展示技术、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等。

推断统计部分包括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

实际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作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方案一、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本课程共包括7章内容。

各章节的目录如下:第一章信息数据(一)信息(二)统计信息(三)统计数据第二章统计调查(一)数据搜集(二)变量设计(三)抽样设计(四)调查设计第三章统计描述(一)数据阵和分布(二)频率的计算(三)分布表的制作(四)分布图的制作(五)分布特征第四章若干重要分布(一)随机变量分布的函数法(二)连续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三)重要的离散变量的分布(四)连续变量的重要分布第五章统计估计(一)估计工具(二)估计逻辑(三)概率估计(四)方差估计第六章统计检验(一)统计检验的思路(二)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的关系第七章相关分析(一)两个数值变量的相关分析(二)两个分类变量的相关分析(三)一个数值变量对一个分类变量的情形(四)如果特殊情形的相关分析二、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比例本课程共4学分,共约60学时。

统计学原理大纲

统计学原理大纲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202授课对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时:48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范畴;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方法;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指数分析法、抽样推断法和相关分析法等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统计知识;明确统计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统计学基本的概念;掌握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方法;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各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统计学基本的概念: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等;2.掌握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3.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4.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课程与课时分配四、课程主要内容1.总论●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作用和任务●统计工作过程和方法●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2.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统计调查的意义,任务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统计报表和各种专门调查的含义、特点和适用情况●统计整理的内容,统计分组的作用、方法;变量数列的编制●统计表的构成及分类;统计表的设计及编制方法3.综合指标●总量指标的概念、分类和作用●相对指标的概念、分类、特点、计算方法、适用情况和应用原则●平均指标的意义,平均指标的种类、计算方法和具体应用●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作用和测定方法4.时间数列●时间数列的概念,特点,种类●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区分方法,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时间数列的几种动态对比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时间数列的动态平均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时间数列变动趋势的分析方法5.统计指数●统计指数广义和狭义概念、作用和分类●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法●指数数列的含义6.抽样推断●抽样调查的相关概念●抽样误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抽样推断的方法7.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的概念和种类●相关图表●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判定方法●回归分析的概念,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五、主要参考书1.《统计学原理》,李洁明祁新娥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统计学原理》,谢启南韩兆洲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3.《统计学原理》,黄良文陈仁恩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20203授课对象:会计电算化专业总学时:64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统计原理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基础课。

其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含有应用统计核算的初步能力。

使学生含有中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所必备的统计调查、统计整顿和统计分析。

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科学道德观念,含有良好的实践技能和信息服务的本领,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含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㈠知识目的:1、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统计的基本指标和基本指标体系。

3、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办法。

4、掌握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流程。

㈡能力目的:1、能够纯熟地进行统计统计和统计统计的检查。

2、理解统计的多个分类及其惯用的统计编码。

3、能够进行统计汇总及指导统计汇总。

4、能够运用统计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㈢思想教育目的:1、初步含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2、含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3、含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和规定必学部分1、概论基本知识学习:1.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统计学的含义。

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掌握统计的特点和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1.2统计职能与统计组织理解统计职能;理解统计组织。

1.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总体与个体。

掌握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

理解指标与指标体系。

掌握实物量、价值量与劳动量。

基本技能练习:1.1统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讨论。

1.2统计基本概念训练。

2、统计调查基本知识学习:2.1统计调查概述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

理解统计调查与统计统计的区别。

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

2.2统计调查设计理解统计调查方案的构造。

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和编制办法。

明确调查目的和任务。

拟定调核对象和调查单位。

拟定调查项目。

编制调查表。

拟定调查时间和地点。

拟定调查的方式和办法。

调查的组织安排。

2.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理解多个统计调查的合用范畴。

掌握抽样调查、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001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001

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统计学原理是为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经济现象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做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经济现象进行,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三、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学时和学分1、学时:课内学时90课时(电视学时29课时、教学辅导学时45课时、自学及作业16课时)2、学分:5学分(二)教材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组成的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现代统计学原理》是为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

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二、先修课要求该课程的开出在经济学基础、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做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能掌握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一)学时和学分1、学时:课内学时54课时,复习考试6学时2、学分:3学分(二)教材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教材除系统、全面的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外,在每章开头有教学目的及要求,章末有扼要的内容小结,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指导,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帮助有扼要的内容小结,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指导,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帮助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为陈平、李兆和主编的《现代统计学原理》(第三版),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2、其他教材现代统计学原理CAI课件是学生自学的辅助教材。

课件以日常练习为重点,每一习题除有正确答案外,还提示做题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适量的、针对性较强的习题练习,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对于错题,计算机自动记录到拾遗补缺中,学生可进行查阅和强化练习。

此外,在课件的重点、难点解释、例题分析和套型试题等内容,对学生把课程重点、难点,掌握做题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都有很大帮助。

3、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教授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培养基本技能。

课堂辅导:解决在教学和学生作业中遇到的问题。

4、作业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作业是必不可少的。

除教材各章后所附的作业要按教学要求完成以外,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必要的统计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

具体的作业见教学进度计划表,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期末考试。

作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

5、考试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适中,题量适度,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具体的考试要求及题型以本课程考核要求为准。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课程教学总学时数54学时,XXX学分。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一、统计总论(一)教学内容:1、统计的涵义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3、统计研究方法4、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1)统计总体、总体单位(2)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3)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5、国家统计的职能(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二、统计调查(一)教学内容:1、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2、统计调查的种类(1)统计调查根据被研究总体的范围,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2)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3)统计调查按所搜集资料的来源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和询问调查。

3、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表、调查时间和时限、调查的组织工作等内容。

4、统计调查方法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条件。

1、普查。

2、抽样调查。

3、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

5、典型调查。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阐述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调查方案及调查的各种方法等问题。

通过教学,使学生一般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方案的制订。

三、统计整理(一)教学内容: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1)统计整理的概念(2)统计资料整理的主要内容和步骤2、统计分组(1)统计分组的概念及分类(2)分组标志的选择(3)统计分组的方法a 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b 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按数量标志分组即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进行分组,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并通过数量上的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

数量标志分组有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两种形式。

组距、组数的确定;组限的表示方法;组中值的含义及计算3、统计分布(1)统计分布的概念、组成要素及分类(2)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4、统计表统计表的构成和种类(二)教学目的和要求: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通过本章学习一般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统计分组、分配数列及统计表等概念和内容。

要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次数分配数列的编制,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资料.四、综合指标法(一)教学内容:1、总量指标(1)总量指标的概念(2)总量指标的种类a按其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b按其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按其计量单位的不同,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2、相对指标(1)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和表现形式(2)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数为绝对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计划数为相对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3、相对指标的应用平均指标(1)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2)平均指标的计算a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权数对平均数的影响作用权数的选择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b调和平均数的计算调和平均数的概念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根据相对数或平均数的资料求平均c 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和作用4、变异指标(1)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2)变异指标计算a全距全距的概念和特点b平均差平均差的概念和特点c标准差标准差的概念、特点及计算d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意义和计算5、综合指标的运用(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广义上说,所有的统计指标都可以称为综合指标。

根据综合指标数字的表现形式,可将综合指标分为三大类即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本章对这三种基本的综合指标作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本章的学习,一般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能作简单的分析。

五、动态分析法(一)教学内容:(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1、动态数列的概念2、动态数列的种类(1)总量指标动态数列(2)相对指标动态数列(3)平均指标动态数列3、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二)、现象发展水平指标1、发展水平2、平均发展水平(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由时期数列计算由时点数列计算掌握每天数字资料时的计算时点间隔相等时的计算时点间隔不相等时的计算(2)由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三)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1、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及相互关系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计算2、增长量(1)逐期增长量与累积增长量及相互关系(2)平均增长量(3)增长量的计算3、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4、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几何平均法的计算方程式法的概念两种方法的不同点(2)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四)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1、影响动态数列的四个因素2、直线趋势的测定方法(1)时距扩大法(2)移动平均法(3)最小平方法3、季节变动的测定(1)季节变动的概念(2)按月平均法和趋势剔除法的不同特点(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动态数列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原则。

掌握现象发展水平指标和现象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了解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掌握直线趋势测定的各种方法。

六、指数分析法(一)教学内容:(一)指数的概念及种类1、指数的概念及作用广义指数的概念狭义指数的概念指数的作用2、指数的种类(1)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3)按其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

(二)综合指数1、综合指数的概念2、综合指数的特点编制综合指数,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指标应该固定在哪个时期,要根据编制指数的具体任务以及指数式的经济内容来决定。

以经济内容为依据,确定综合指数中的同度量因素所属时期,具有一般应用意义。

同度量因素时期确定的一般方法是: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应以计算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说明在计算期实际条件下,此指标的变动对现实造成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

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则应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说明在质量指标保持不变的水平时,数量指标的动态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