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段丽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第一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教书育人,对孩子的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基础性培养和开发,为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础。
所以作为学校教育中主要学科的数学也必须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通过课题组教师对数学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整合和挖掘,结合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和社区开展的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实现了寓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一)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资源1、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可在教学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用科学史料充实德育材料在数学发展史上,中国对数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对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大约2000多年前,在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记载。
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
大约1500年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大约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
这些材料分散见于数学课程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要通过丰富的数学史料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数学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光荣传统。
此外,还有一些国外的数学家,为了世界数学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激起学生不断探究,努力向前的学习动力。
(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与课堂教育相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情境,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
浅析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析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优秀道德品质的关键,是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还具备其特有的人文性,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活精神,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严谨和规范,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分享与合作,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等等,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把握科学课程的独特价值,适时渗透德育是必要的。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还具有人文性,蕴含着一定的人类生活精神,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所谓渗透,就是指不作系统讲授,在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语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本学年在课堂常规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我是从以下几点做的:一、课前准备与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的学习内容。
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在准備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更要考虑设计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相适应的德育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当进行到与德育有关的环节时,要想办法不露痕迹的将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
以生命世界为例,教材中就有多处涉及德育活动。
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最好选择修剪下来的植物枝条和田间地头的狗尾草来观察。
《动物》单元中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中,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和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
孩子们经历这样的活动形成的印象肯定会特别深刻。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在小学阶段,品德教育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成自己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注重品德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品格。
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通过讲解科学实验中的科学道德规范来进行。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例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合作共享等。
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明白科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真理、增加知识,而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或欺骗他人。
通过这样的讲解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行为规范和道德顽良。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科学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等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如养成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好习惯。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如植树、清洁校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科学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
科学精神包括对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如观察、实验、推理和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通过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形成科学性、合作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是为社会服务的,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科学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自然灾害、环保问题等,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研机构、与科学家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素养和道德行为。
首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态度等,塑造道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同时,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例如,当教授生物学中的生态环保时,可以让学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以及每个人应该怎样履行环保的责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和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讨论科学家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科学实验中的道德问题、遗传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在学习动物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参与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乐趣,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科学是客观、合理、严谨的,要做到客观,就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带有主观偏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同时,要强调科学实验中的安全和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同时要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欺骗等诚信行为。
最后,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学科中的科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关注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科学课程应该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品德教育是指通过科学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
小学科学课应该贯彻品德教育的理念,并将品德教育融入到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以下是一些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
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实验的伦理、责任和安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实验前与同伴讨论,互相鼓励,合作解决问题。
这样的实验设计和展开,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品质和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科学研究通常需要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比如共同观察、实验和讨论。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合作中尊重他人的意见,交流合作,并为小组合作的成果负责。
通过这样的合作实践,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平意识。
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科学课程涉及到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议题。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废物和垃圾的行为,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和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
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关爱自然的意识。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科学课程应该贯彻品德教育的理念,并将品德教育融入到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这样的科学课程设计和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科学课是一门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量地存在教材之中。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因素,巧妙地设计传道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课内外有机结合,在“动之以情”上下功夫,善找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导之以行”上做文章,巧施德育的最佳渗透法,已达成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内化”——动之以情,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科学学科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实施德育不可缺少的凭借之基。
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育人因素和独特的表现力,就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从而达到“出虽浅而寓意深”。
1、情景创设。
运用科学中的生动情节,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是科学课生活化、趣味化的体现。
知之者而不如好知者,好知者而不如乐知者。
小学生对新颖、奇特的的事物异常感兴趣。
一个演示,一个故事,一种现象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从不同角度进行激发。
如教学《桥》一课,先可引导学生阅读李春设计建桥的故事。
介绍赵州桥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科学态度。
在学生产生对科学研究的最佳情绪时,在组织学生进行平桥和拱桥的比较实验。
这样能更有效地渗透拱桥、斜拉索桥、引桥的力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的精神。
如学习《一片完整的叶》时,从已知入手,教学伊始,教师就创境引课,启发学生从描述一课大树引入描述一片树叶,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究活动。
又从“悬念”入手,引导学生猜测拓印描述的叶子,让交流者思维得到拓展,让倾听者倾听意识得到培养,并相互纠正用词不当的问题,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感受树叶的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研究兴趣和热爱情感。
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将有关法律法规等精神贯穿其中,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空气的污染和保护》、《自我保护》等教学中,教师可自然而然的渗透法制教育和环保教育,养成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自护能力。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一、引言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单纯的知识传授往往不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因此,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提高科学教育的实效性。
本文将探讨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和效果。
二、渗透方式1.设置优秀科学家榜样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和学习优秀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的认同。
比如在学习物理学时,可以介绍伽利略和牛顿对物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求真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2.引导学生分析科学道德问题在科学实验中,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比如是否应该进行动物实验,是否应该捕鸟等。
通过讨论这些问题,让学生了解科学与伦理的关系,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在科学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让他们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同时,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问题。
三、渗透效果1.培养学生的科学品德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学生能够在科学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如实验过程中的诚实与负责任、科学探索中的勇于探索、团队合作中的互助与尊重等。
这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3.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加关注科学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浅议小学科学课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科学课德育教学渗透
[浅议小学科学课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科学课德育教学渗透大量的事实证明:“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德行”。
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是重中之重。
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了德育,更不能认为它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具有德育为首的意识,向自然界的水一样,用渗透、体验的方式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学目标中的德育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课程性质中提出“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中更是具体地阐述了这个观点,最有代表性的如总目标中提到“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分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体现: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人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等等。
二、领会课标,反思自我课标中提到的,正是目前教师所希望努力达到的。
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为了他们能更好地去探究和适应环境。
德育在科学学科中能渗透进去又能体现出来的就是“求真、求善、求美,求得自身的圆满与完整、和谐与统一。
”在实践中教师就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必须要以德育为首,尽量把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在一起,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不断变化的生命个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不仅以科学知识引领,还要以科学精神支撑、以科学态度示范、以科学方法延伸,并在这些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黑龙江省安达市安达镇中心校韩丽欣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小学科学教学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
为此一个好的科学老师在其教学活动中不应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重要的是还要把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一、挖掘教材,设计渗透道德教育。
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解析教材、挖掘教材,在提示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创设情景、适时引导,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备课时,我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如《火山和地震》,我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还指导学生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用来监测地震的仪器,比西方的现代地震仪早1500多年,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纸》《磁铁》等课时,介绍我国造纸术,司南的发明,利用和世界性的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影响。
例如: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教学时,我除了让学生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等知识外,在介绍人类探求宇宙时,我特别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成果、火箭发射领先世界等事例,特别是我国“神舟”五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敢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紧迫感。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教育是教习惯,一个人有没有成就,决定因素往往就是有没有个好的习惯。
科学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实践习惯。
应从学生好奇、乐学、爱表扬的特点提出简单的具体要求,从小事着手,进行多层次的训练,诱导他们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践,使言行合一。
首先,科学课中要注意学生常规训练,如课前的准备、课堂中的发言、有序的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小学科学课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培养科学思维,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品德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的品德教育内容。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践操作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协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助人为乐的品德。
在实验课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分工合作,互相协助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德。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观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观察的过程中也是对学生品德的考验。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学生可以培养爱护动植物的品德。
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植物的生命力,从而培养出爱护生命的品德。
在观察动物的行为时,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动物的生存之道,从而培养学生的保护动物的品德。
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引导学生发掘自然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科学课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赏自然界的美丽景观,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
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花朵和果实,从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
在观察昆虫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昆虫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培养出热爱大自然的品德。
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学生应该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学会爱护环境。
在科学课中,可以通过亲自动手种植植物,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品德。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环境保护案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逐渐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课件
渗透德育教育 的方法
方法三:鼓励团队合作 - 设计合作性的科学实验,
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配合、合 作完成任务。
- 提倡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 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 集体荣誉感。
渗透德育教育 的方法
方法四: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 在科学课堂中注重环保知识的传授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 识。
总结
总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渗透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设置实践环节、 培养科学道德观念、鼓励团队合作和培 养环境保护意识等方法来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分享来帮助学生 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总结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和良好品德,促进他们全面成 长。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食物链的概念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
时引导他们思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的重要性。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三:科学实验道德规范培 养
- 在科学实验中注重对实验 道德规范的传授和培养,引导 学生诚实、公正地进行实验。
-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实验结 果、尊重他人知识成果的意识 。
-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培养 他们的责任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案例分享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一: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 - 学生们前往自然保护区实
地考察,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环 境和物种保护工作。
-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自然 的影响,培养他们保护环境、 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二:食物链游戏 - 设计食物链游戏活动,让学生了解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 渗透德育教育课件
目录 引言 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教学案例分享 总结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品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时期,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科学课中渗透品德教育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小学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科学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自然规律,喜欢用自己的双手动手做实验。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二、品德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中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品德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尤为重要。
科学课是小学生接触自然界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将品德教育渗透到科学课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规律的神奇和伟大,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敬畏之心。
科学课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这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诚实守信、严谨认真、勇于探索的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1. 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科学课是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感受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学生应该明白,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而不是随意破坏和破坏自然。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科学实验和观察需要学生具备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科学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理解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取得更多的成果。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小学科学课中,应该积极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首先,在授课内容上,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有益的思想和道德方面的引导。
科学教育可以通过学生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观念。
例如,在讲述生态环境保护的课程中,教师应该多从生态环境的价值、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平衡的意义等方面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要爱护大自然,珍惜资源,从小培养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借助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实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物质的可贵和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同时,在科学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到公平竞争、积极配合、互相帮助,让他们懂得团队合作和友谊的重要性。
此外,在讲述生命科学、医学科学等课程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动、感人的案例,向学生传授关爱生命、守护健康等品德教育内容。
最后,在练习和实践环节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自觉抵制虚假、欺骗和作假等不良行为。
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弘扬友善、真实、信任和尊重的品德,学会珍惜和感恩。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品德教育不仅有益于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更可以让学生站在全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全面发展智力、身体、情感、美育和品德,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 种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例如,通过科 学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科学家 的故事、科学史实等,培养学生的科 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科学与社会 、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环保意识。
德育渗透的效果
通过德育渗透,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 道德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更加 热爱科学,更加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 ,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和珍惜生命。同 时,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探索未知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三
总结词:环保意识
详细描述:在环保主题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环保知识、参与环保实践等方式,增强环保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
垃圾分类与处理
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
03
德育渗透的方法与策略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 素,如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发展的历 程等,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德育渗 透。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 受科学发展的艰辛与不易,培养学生 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促进全面发展
德育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还需要 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适应社会需求 的必然趋势。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的人认为学科德育就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的认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有的认为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我认为学科德育是通过学科教学重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
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小学的科学教学也应渗透德育,让学生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更要培养成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
因而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尢为重要。
我是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1、结合科学学习活动及兴趣,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
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如在教学《我的大树》及“观察稻谷”观察时老师应要求学生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及“动物的生命周期”的单元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我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
在学生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在小组实验《点亮我的小灯泡》,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就叫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但还是没有使小灯泡亮起来。
于是,我就首先郑重的肯定了该小组做法,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线没用了,当他们换好材料后小灯泡亮了,他们成功了,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而品德教育也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科学课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水平。
下面我将从小学科学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品德教育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小学科学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物质与能量、生物与环境、观察与实验等多个专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科学原理,引导学生关注与自然界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环保的意识。
在讲解能源与环境的专题时,可以提醒学生节约用水和电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讲解生态系统的专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通过这样的渗透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一个人在科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质。
小学科学课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科学实验中,学生需要观察、提问、实验和总结,这样的过程促使学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实验的过程也需要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讲究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培养了学生的严谨性和细致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品德修养得以共同提高。
小学科学课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水平的时期。
科学课作为小学必修科目之一,具有普遍性和系统性,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渠道之一。
通过在科学课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感受到科学的伟大和美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课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关系,培养他们维护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意识。
通过品德教育的渗透,小学科学课能够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段丽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段丽小学科学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意味着科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德育、美育等多方面的重任。
因此,在深入挖掘科学教材内容、寻找智育与德育结合点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学生极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聪明”“好胜”“要强”“以我为中心”“散漫”,缺少应有的团结合作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也没有爱惜、整理器材的好习惯……这些德育问题无疑成了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教育任务。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我粗浅地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有渗透小学科学在具体的教材编写中就渗透有大量的德育内容。
如:讲授生活中的材料单元中《纸》这一课,当学生从书本中了解了我国古代的造纸技术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后,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又通过课件展示了解到造纸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和水,同学们又感受到纸张来之不易,从内心发出要珍惜、节约用纸的呼声,并借此内容向周围的亲戚朋友发出节约用纸的倡议。
教材中还有大量认识小动物的学习任务,如:《蚂蚁》《猫和兔》《它们都是鸟》《多样的动物》等等。
我们经常会把小动物带进课堂学习研究。
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知道它们的身体构造,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而且要让学生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要珍爱生命、关爱周围的小动物。
一个对小动物有爱心的孩子,必定会爱他的父母、老师、同学,爱他的班集体,将来也定会爱家乡、爱祖国。
二、注重探究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在科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方法上,绝大部分内容都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特别要重视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以起到事半功信的效果。
1.在探究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爱情器材、整理器材的好习惯。
对这些“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不知道爱惜实验器材,觉得今天敲碎一支试管或烧杯,明天从家长那里拿钱来赔偿便了事了,针对学生这种不良的思想状态,教师不能放松,切不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要反复对学生讲清爱护器材的意义,并告诉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器材。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品德教育,认为品德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教育中,品德教育应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应该贯穿于各个学科之中。
科学课是小学生接触自然环境、认识自然规律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品德教育渗透到科学课教学中,既有助于学生德育、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科学课的教育质量。
1. 了解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实验等方式了解自然规律,不断探索、发现、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注重学生态度的培养很重要。
例如,在了解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不同物质的特性,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珍惜资源的美好品质。
因为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类是非常渺小的,我们学习科学的本意是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之外,还要意识到我们应该以爱与尊重的态度面对自然。
2. 以实验为纽带,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实验具有感性、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思维活跃。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的过程、结果,并且讲解实验背后的道理。
透过这个宝贵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体验在一个团队中的声音和力量。
同时,实验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在不断的反复实验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实验是真实的,只有以严谨、认真的态度面对,才会得到妥善的结果。
这样的过程就是品德教育的过程。
3. 将创新精神融入科学教育在小学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很有必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学生思考问题,通过自己的尝试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创造新颖的方法和方式。
这样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自身的活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知道坚持不懈的探索可以创造奇迹。
这样的过程又一次体现了品德教育。
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意外,这些意外会让学生逐渐学会容忍和谦逊,学会将问题交给时间去解决,不贸然放弃。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1. 引言1.1 小学科学课中应渗透品德教育小学科学课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应该渗透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关乎个体的修养和健康发展,更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因为这个阶段是孩子道德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课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载体,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小学科学课中应该渗透品德教育,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2. 正文2.1 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品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对孩子的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科学课程中的品德教育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践行诚实、守信、友爱、助人为乐等美德,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品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通过科学课程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修养,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素养。
这些品德素养的培养将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面对各种生活挑战。
品德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通过小学科学课中渗透品德教育,学生可以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约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提升自我认知和规划能力。
这些品德素养不仅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有着积极影响,更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小学科学课如何渗透品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渗透品德教育。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科学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探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路径
探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路径摘要:在我国推行立德树人思想后,如何将德育渗透在智育进程中,成为教改背景下教师着手解决重点问题之一,旨在达到助力学生综合发展目的。
其中,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素养重要学科,亦成为德育渗透不可或缺载体。
本文通过探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方略,以期提高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综合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德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大德育渗透力度具有如下价值:第一,在学生脑海深处埋下科学伦理种子,能在道德法规监督、约束、指引下应用科学知识;第二,引领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能用科学精神、科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继而有效给予他人帮助,用科学造福社会;第三,加强立德树人,赋予科学教学综合性,从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角度出发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此,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探析德育渗透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教育观念渗透德育小学科学、德育教育若想并肩而立,可以在课堂上发挥协同教育优势,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在解读课程标准同时以小学科学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教育要求为导向,从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情感角度出发渗透德育,还需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理解能力、成长规律、学习基础规设教育方案,加大德育渗透力度。
例如,教师在进行“地球上的水”教学时可利用网络搜集与学生生活区域相关水资源变化数据信息,在学生观察、分析图表进程中不难发现许多水系已从陆地上消失,水资源保护刻不容缓,在此前提下教师以“如何保护水资源”为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旨在渗透环保理念、节约意识,而后指引学生发挥想象力并运用科学知识设计净水系统,培育学生创造力,落实小学科学教学目标[1]。
二、创新教育方法渗透德育教学方法是德育渗透载体,是学生学习进取的平台,优质教法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方法不当则阻滞德育渗透。
这就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在学习实践前提下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德育渗透有效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观察小动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动物园,在观察过程中了解动物习性,看到动物可爱之处,若附近并无动物园教师亦可创建相关情境,将金鱼、蜗牛、蚂蚁、小猫等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带到班级里,用以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在此过程中渗透保护动物理念,引领学生体悟自然与人的关系,而后以“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为主题组织学生绘制手抄报,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图片的方式表达出来,将由师生共同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贴在板报上,加大动物保护宣传力度,实现德育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段丽
发表时间:2019-10-17T09:40:44.0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2期作者:段丽[导读]
乳山市畅园学校山东威海264500
小学科学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意味着科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德育、美育等多方面的重任。
因此,在深入挖掘科学教材内容、寻找智育与德育结合点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学生极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聪明”“好胜”“要强”“以我为中心”“散漫”,缺少应有的团结合作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也没有爱惜、整理器材的好习惯……这些德育问题无疑成了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教育任务。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我粗浅地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有渗透
小学科学在具体的教材编写中就渗透有大量的德育内容。
如:讲授生活中的材料单元中《纸》这一课,当学生从书本中了解了我国古代的造纸技术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后,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又通过课件展示了解到造纸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和水,同学们又感受到纸张来之不易,从内心发出要珍惜、节约用纸的呼声,并借此内容向周围的亲戚朋友发出节约用纸的倡议。
教材中还有大量认识小动物的学习任务,如:《蚂蚁》《猫和兔》《它们都是鸟》《多样的动物》等等。
我们经常会把小动物带进课堂学习研究。
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知道它们的身体构造,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而且要让学生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要珍爱生命、关爱周围的小动物。
一个对小动物有爱心的孩子,必定会爱他的父母、老师、同学,爱他的班集体,将来也定会爱家乡、爱祖国。
二、注重探究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科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方法上,绝大部分内容都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特别要重视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以起到事半功信的效果。
1.在探究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爱情器材、整理器材的好习惯。
对这些“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不知道爱惜实验器材,觉得今天敲碎一支试管或烧杯,明天从家长那里拿钱来赔偿便了事了,针对学生这种不良的思想状态,教师不能放松,切不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要反复对学生讲清爱护器材的意义,并告诉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器材。
教师要以身作则,平时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强化学生养成爱惜器材的好习惯。
我们在教学中还会发现,在每次实验课后,虽然器材没有损坏,但实验桌上器材摆放乱七八糟,由此可见孩子们缺少整理器材的良好科学实验习惯。
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在实验中爱惜器材,实验完毕后整理器材的好习惯。
这些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也是我们科学课更好开展的基础和有力保证。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采取了相互评价、共同进步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实验课后,小组之间根据实验纪律、仪器摆放、合作交流等方面互相评价,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发放流动小红旗,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会非常爱惜器材,也具有主人翁的意识。
实验结束,学生能自觉协助老师清理或清洁实验器材,整理放置好实验器材,渐渐地就会发现学生的实验习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实验课后,实验桌上实验器材摆放井然。
当然,这些行为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强化。
2.在探究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成了一条虫。
”这句顺口溜,对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来说都有刺心的酸痛,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深思:我们的教育在哪个环节上出现了这么一个严重的问题呢?我们不仅要扪心自问。
究其原因: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缺乏是我们长期教育中过于追求功利所致。
新课程改革已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与培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不仅是种行为表现,而是合作认知、合作情感、合作技能和行为的综合体,给学生提供了协作交往与实践的情景与机会,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但由于目前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以我为中心”的小皇帝们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培养?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智取瓶中球”的比赛,让同学们在玩中体会到集体合作的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其次,设计一些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探究项目,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共同探究、共同观察实验现象,共同讨论实验结果,使学生们深刻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自身的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然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只要坚持不懈,定能取得永久效应。
但目前我们的社会现实与学校的德育在很多地方存在着矛盾,如进重点中学、大学更重视智育成绩,不重视学科德育;社会上很多人做了好事自己受伤却得不到社会相应的保障等等问题,都是造成当前学校德育事倍功半、成效甚微的状况。
这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极力配合与统一,为学校德育提供有力的保障,这样才会使学校德育及各科德育渗透工作成为有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