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关条约》签订中的李鸿章

合集下载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初学历史,《中日修好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都是李鸿章签订的,当时我便认为他是个卖国求荣的大奸臣。

但细读历史,我不得不承认李鸿章是个英雄。

不同于思想迂腐的儒生,李鸿章可谓目光长远,善于接受西方新思想。

军事上,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和一系列军工企业,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他一个人就办了三个。

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

可以说他在洋务运动中,创办最多,成效最大。

李鸿章一生最为人诟病的有三件事。

一是镇压太平天国时,李鸿章的淮军在苏州城杀了献城的降军,此为不信;二是在甲午海战中,由于他的消极避战,指挥错误,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但此事也不能完全归罪于李鸿章,当时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使北洋舰队难以维持先进设备。

三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一生共签订了三十多个不平等条约。

这第三件事让李鸿章饱受“卖国贼”的骂名,我在查看史料时,为他感到无限辛酸,他签条约的细节差点令我落泪。

在《晚清真相》一书中写到:“为了争得条款的些小让步,李鸿章堪称付出了最大努力,但因底气不足,不免辞锐而气竭。

陆奥宗光回忆:“起初就偿金二亿两,他要求减少五千万两,视不能达此目的,他则乞减少二千万两,最后他竟对伊藤全权哀求以此些少减额为其归途之饯别。

此等举动以李之地位而言实有失其体面。

””甚至他在谈判后回住处的路上遇刺,才令日方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

而在签订《辛丑条约》时,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

此后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人世。

李鸿章注定难以摆脱悲剧。

他看到也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可由于他所受的封建忠君爱国教育,并且他的仕途平坦受到朝廷重用,他不可能去反抗清王朝。

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从根本上也是为了维护清王朝长盛不衰。

我相信签订那些条约非他所愿,可是“君有命,臣不得不从”。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个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局限性的。

李鸿章自己也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惨败,随后,不得不与日本媾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作为清政府谈判的全权代表李鸿章长期以来被国人指为卖国贼,是出卖民族利益的罪魁祸首,是民族的败类等等。

这些不光彩的字眼跟随了李鸿章这么多年,然而,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是像人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那样吗?李鸿章究竟在这个事件当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1894年七月,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中国将士奋起还击,却仍然败退。

对于日本的挑衅行为和嚣张气焰,清政府决定对日宣战。

此后,经过平壤、黄海战役后,两方各有胜负,但中方损失较大,遂西太后决心求和。

总理衙门请求英、俄、美、德、法五国剧中调停,但均以失败告终。

因此,清政府又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与日本进行谈判,但日本政府以德璀琳不合交战使者资格为由,拒不接纳。

其实,一方面是当时日本在战场上气焰正盛,决心侵占中国更多领土后再谈判,另一方面是日美之间正在进一步勾结,美国想要单独操纵谈判。

无奈清政府派只好又派出议和代表张荫桓、邵友濂等到达日本广岛,双方代表进行第一次会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故意刁难,认张邵全权不足,再次拒绝谈判,同时暗示清政府:如中国真正希望议和,恭亲王或李中堂当此任务,最为适宜。

清廷即召已被革职李鸿章进京商议和谈之事。

起初,关于“割地之事”,李鸿章表示“不敢担承”,且说:“割地不可行.议不成则归耳”。

为了求得列强的支持,李鸿章再次遍访各大国公使,请求出面干涉,避免中国在谈判中失去各更多利益。

但是,由于这一时间段内日本也在进行积极的外交活动,所以李鸿章的请求遭到各国的拒绝。

最后迫于形势,清廷给予了李鸿章商让土地之权,赴日谈判,李鸿章表示“臣必当斟酌轻重,力与辨争”。

1895年三月十四日,李鸿章以美国人科士达为顾问,儿子李经方为代表团参议,马建中、伍廷芳为随员,在下关春帆楼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开始谈判,谈判主要集中在停战、割地、赔款和利息三大问题。

试评论李鸿章.doc

试评论李鸿章.doc

试评论李鸿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伴随着历史的巨轮慢慢地驶向前去,带走的是晚清这位老人的一辈子的忧愁,留下的是世人对他的褒贬不一,而老人特别的历史背景,却将他背上了一辈子难以洗抹掉的罪名,世人对这位的评价大多是卖国贼之类的言语......而这位老老人是谁呢?他就是李鸿章,这位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时间就像筛子一样,将历史的实质慢慢地筛淡,最后淡出我们的视野!其实,每个故事的发生,都有其背后的故事,而我们站在现代的角度上去看历史,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

100年前的历史,留给世人的只有那书上记载的寥寥几笔带过,而我们看到的却只有这寥寥几笔的历史。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历史掩人耳目的瞬间。

而当我们全面地考虑问题时,觉得不可思议!在众人的评价下不加思索,人云亦云,于是留下了当今的真论不休!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

所以世人对他的评价难免受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其实,当我们了解了李鸿章一生的事迹时,从出生到去世,不免发现他所处的是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大清国在最后的关头做着垂死挣扎!而李鸿章就成了大清国一颗举足轻重的棋子!古人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而晚清时期,光绪皇帝只是一个掩人耳目的摆设,权利的主导者却是慈禧太后,主宰晚清命运的人物。

权利欲望永远也填不满慈禧的口味,想做中国第二位女皇帝的慈禧却没有想到,如今世道已经变了。

李鸿章只是清王朝的一个臣子,虽然是晚清军政重臣,掌握这大权,但幕后的权利操控者是慈禧。

李鸿章对外签条约,代表的是大清国。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过去,由于受他人的影响,我也这样认为。

但是,当我看完有关李鸿章的视频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懂得应该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李鸿章,相对来说我比较认同李鸿章了。

如果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李鸿章是大清国的一名忠臣。

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他文采飞扬,才华横溢;他有卓越的军事才干和政治作为。

这些应该多论,这是他的作为,是他的贡献。

他还毕生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对经济的研究有独特的心得和认识。

但是他与一般的研究经济宏观战略的经济学专家不同,因为他不仅仅局限于研究,他还以一个企业家的身份去把他的理论运用和实践到企业管理之中。

可以说,他是一名企业家,一名经济学专家,但是加上他领导者和政治家的角度和身份,所以他的远见和卓识,他的才干和能力就远远超出和高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或者学者。

可以说,李鸿章是集众多才能于一身。

在晚清外交上,李鸿章担当了重要一职,而真是晚清外交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李鸿章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卖国贼”的称号也就出来了。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

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毁之者认为,他是“投降派”的典型代表。

誉之者则认为,他有开放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对于李鸿章不能一骂了之。

1901年,李鸿章在屈辱中辞世。

这位晚清显赫一时的人物,身前和身后都遭到指责。

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是毁誉不一。

毁之者往往总是把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如甲午海战的失利,《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等。

由于对这些事件负有直接责任,他不可避免地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进而成了某种国家落后的象征;誉之者认为,李鸿章是近代中国的一位“爱国者”,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是“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

那么,李鸿章究竟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认为,对于李鸿章既不能简单做出判定,也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当年的所作所为。

李鸿章去世后,当时有人用“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来形容他。

他虽然已去世一百余年,但仍是百年沉浮,盖棺不能论定。

如何看待李鸿章在主持洋务运动中的“卖国”呢?随着近年来海内外研究的进展,学术界对他在洋务建设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基本予以肯定;而对于外交活动、尤其是代表清政府对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则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其中疑点最大的,是他在签订《中俄密约》和中东铁路交涉时,是否收受过俄方的贿赂问题。

前不久,长期研究张荫桓的学者马忠文先生,经过旁搜博证,写出《旅大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受贿”的疑点》,予以廓清,认为李张二人不可能接受贿赂。

此事尚待进一步求证。

再比如马关签约,“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李鸿章从此背上卖国的骂名。

可是目前的研究显示,李鸿章在谈判中无论大事小事,都用电报向国内最高当局请示,所谓“商让土地”即割地之权,也是早经授予的;至于赔款数额,根据甲午战争史权威戚其章先生研究,由于我方密电码早在战前就被日方破译,因而二万万两赔款的底线早被日方掌握,李鸿章无论如何在谈判桌上辩争也无济于事,这只是科技不如人,落后必然挨打的铁证。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洋务运动相信有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该如何评价这次运动和这个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去探索下吧!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李鸿章: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少年顽皮,喜养雀,稍长颖悟过人。

六岁始师堂兄李少岚就读,后从当地名儒周先生攻读四书五经;十八九岁便成了府学廪生。

道光甲辰(1844年)开科,鸿章参加顺天乡试,中第84名举人;道光乙巳年(1845)至京,其父把他举荐给曾国藩,曾见其英俊聪慧,能倒背《春秋》,大爱之,授以义理经世之举;道光丁未年(1847)会试,鸿章应试中第25名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士,时与郭嵩涛、沈葆祯、李宗羲被称为“丁未四君子”。

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保平不争胜

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保平不争胜

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保平不争胜《马关条约》签订现场人物小传: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甲午事迹: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指挥者,战后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文/纪彭《国家人文历史》副主编)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大家又一次谈及李鸿章。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断发生变化。

理解和温情虽然不是历史的全部,但是还原历史环境似乎一个观察者最基本的素质。

李鸿章被洋人捧为“领航员”,他自己则自嘲为“裱糊匠”。

在绵延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仿效西方,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却又一败涂地。

回望甲午,我们很容易指出李鸿章的种种失误,但是,在一个满洲人统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缺乏现代国家观念的帝国里,李鸿章被日本人打败,似乎是一种对他个人较好结局。

这个位子得之不易在剿灭“发捻”之后,曾国藩权倾一时,他身边不少人劝其自立,但他选择了退隐江湖。

继承曾国藩政治军事遗产的是他的战友左宗棠和弟子李鸿章。

尽管左宗棠和李鸿章在“洋务运动”这个大方针上并无分歧,但谁也不服谁。

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争取清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

换言之,左宗棠多吃一口,李鸿章就得少吃一口。

同治一朝,平回乱、收新疆,左宗棠占了上风。

他以西征为由,向朝廷申报一千万两的军费。

朝廷一下拿不出这么多钱,胡雪岩就帮着“借洋债”,洋债以海关税抵押,这下就把清政府最大的一笔“流动资金”弄走了。

左宗棠借此还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

李鸿章这下着急了,有限的资源被左宗棠弄走,自己就啥要搞不了了!因此,他抛出了“海防”与“塞防”之争。

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谈判的细节《马关条约》签订前明治维新日本脱亚入欧,全面学习西方,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富强起来。

强大了的日本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扩张的最终目的是侵占中国,称霸世界。

日本的“大陆政策”共分五步:第一步攻占台湾,第二步吞并朝鲜,第三步进军满蒙,第四步灭亡中国,第五步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在“大陆政策”的指导下,日本逐步实施对外侵略扩张。

1872年,日本入侵大清属国琉球,后通过《北京专约》迫使清政府承认琉球为日本属国,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改设为冲绳县。

1874年入侵中国领土台湾。

1874年日本还入侵大清属国朝鲜,排挤中国宗主国地位。

1894年,日本以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向大清请兵,藐视其宗主国地位为理由,入侵朝鲜,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2月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大清战败。

清廷无心恋战。

日本虽胜,但也认为“日清战争不能无限期继续下”。

于是,中日双方坐到了谈判桌前。

在此之前,清政府已求和三次,有两次所派代表被日本拒绝。

其中就有张荫桓(户部侍郎)和邵友濂(湖南巡抚)于1月14日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使团对张、邵极尽侮辱之能事,并驱逐回国。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只得任命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议和。

李鸿章到了北京,但慈禧却称病不见,光绪接见了他。

2月22日的朝会中,光绪帝让群臣讨论媾和之事,李鸿章坚决反对割地,翁同龢主张巨额赔款,孙毓汶、徐用仪认为若拒绝割地,和平交涉将无法继续……群臣莫衷一是。

李鸿章声称:“割地则不行,议不成则归耳!”其后李拜会各国公使,乞求干涉,但均无结果。

见割地已成定局,李于3月2日上奏皇帝,要求“面谕训诲”,要从光绪帝那里得到明确的割地授权不可。

光绪帝无奈,只好表示可以授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

1895年3月13日,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率100多名随员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

李鸿章小道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3月20日正式开启了和谈,4月15日最后一轮谈判,4月17日签订条约。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

我认为,李鸿章当得起“英雄”二字。

他穷其一生为清廷的发展做出努力,太平天国和捻军败在他手上,洋务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同样的,他也会犯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全军覆没到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对于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人物,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摘自《李鸿章传》)而我并非想为其正名,亦无意诽谤,只想从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以时间发展为线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太平天国淮军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海战戊戌变法不平等条约一、太平天国被后世史学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是对李鸿章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太过抬举了。

近代以来社会各界对太平天国的不同评价各式各样,如胡适认为“太平天国之乱”使中国几十年不曾恢复元气,是应该谴责的,孙中山也说,“五十年前的太平天国及时为民族革命的代表,带也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应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摘自《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而太平天国所宣扬的生而平等在定都天京之后就变了样子,失去了原有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革命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里,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其充其量不过是使封建制度换了姓氏而已。

而李鸿章在此次推翻太平天国的运动中不过是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助其作战,即使是后来创建淮军,也只是其推手而已,所以即使没有李鸿章太平天国也会走向末路。

但是,不同的是,这次运动的推翻在李鸿章身上显示出来的效应可以说是巨大的。

他不仅借曾国藩之势,得曾国藩之助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李家军——淮军。

而且深切体会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

所以,他精选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坚持新法练兵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

由此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军队就在李鸿章手下诞生了。

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力量的竞争者所组成,西方在武器和技术方面都以大大超越中国,所以在军事上,他开始采用西化管理并装备了西式器械,对于中国军事近代化有重要意义,中国军事近代史开始了。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1895年甲午战败,李鸿章替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承担了战败的责任,签订《马关条约》,被视为卖国贼。

但是,甲午战争,是随着中国的“宗藩体系”瓦解和日本经过长期谋划的“大陆政策”而发生的一场战争,是两个国家共同学习西方而逐鹿东亚的一场战争,李鸿章作为影响战局的重要人物,功过问题在史学界一直存在重大争议,随着档案搜集和史料的发现,重新讨论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功过问题实有必要。

标签:甲午战争;李鸿章;日本;光绪皇帝;朝鲜关于李鸿章评价问题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开展本课题之前,对前辈学者所取得的成果作出梳理。

对李鸿章评价问题的研究颇多,就成果形式来看,主要有专著和论文两大方面。

学术专著方面:首先,1901年梁啟超先生出版《李鸿章传》,主要从李鸿章的生平事功方面对李的才识、功过、地位等进行了评价,是本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

之后,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出版,该书从“为官”、“外交”、“洋务”三个方面评价了李鸿章的为人与事功。

本世纪董丛林(2012)出版了《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1870—1901》出版,该著作对李鸿章在1870—1901年的外交做出了重要探讨。

学术论文方面:蒋易皇(2014)《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的外交活动及其分析》一文对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对日交涉做出了探讨,是本课题的重要参考文献。

王双印(2013)《李鸿章“和戎”外交与甲午之败》从“和戎”外交的由来与发展探讨其对甲午战争的影响,论证了李鸿章奉行的“和戎”外交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于李鸿章评價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笔者不在一一赘述。

笔者立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甲午战争的视角来探讨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一、甲午战败是否系李鸿章一人之责晚清中国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从统治阶层和地方大员之间都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共识,洋务运动拉开序幕,这个几经折腾的政权又恢复了生机,并略有“中兴”的气象,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全国上下沉浸在“同光中兴”的气象之中,在大国崛起的幻觉中悠然自得,然而,在中国东方的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学习西方。

论述李鸿章

论述李鸿章

论述李鸿章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但与之重要的历史地位成正比的还有,那颇多的争议。

长久以来,李鸿章在人们心中被冠以“卖国贼”“刽子手”的称号,这种观念显然有失偏颇,。

在历史学家看来,人们对李鸿章的研究不够深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李鸿章,客观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清末忠臣,洋务运动倡导人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同时,他也是曾国藩最得意的门生。

无数闪耀光环加身的李鸿章,非但没有得到过多的表彰,反而引来了无数非议。

在这里我们说一下三个最主要的原因:1、他与列强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2、镇压农民起义;3、在是否收复新疆的决策上,提出错误决策。

这三点原因听起来确实合乎情理,但是当大家抛弃主观色彩,客观地去审视李鸿章时,我们会发现他其实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堪。

第一、因为从李鸿章手中签订了以《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以被人们冠以“卖国贼”的称号。

不过,人们似乎忘了,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去签订条约,也忘了他为什么去签订条约。

1856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并迅速占领天津。

紧接着,由蒙军首领僧格林沁与应发代表巴夏礼进行谈。

然而,僧格林沁的鲁莽固执,迅速使谈判崩盘。

于是咸丰帝打出自己“十万蒙军铁骑”这一张王牌和五千英法联军决战。

然而结果令人震惊,僧格林沁以千人为一队轮波冲锋。

一天下来,十万铁骑全军覆没,英法联军保存基本完整。

在这样全面战败的情况下,只能以软弱求和的形式息事宁人。

于是,李鸿章就倒霉的成了中国代表,与英法列强谈判。

相比之下,李鸿章的谈判水平就高多了。

他既没有像奕山那样,软弱无能;又不像僧格林沁那样,激动鲁莽。

他据理力争,张弛有度。

事实上,如果没有李鸿章,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破坏性可能会更大。

中法战争中,中国大获全胜,李鸿章却说要趁胜利,赶快签订条约。

最终,历史上多了一个《中法新约》。

这件事,给李鸿章留下了很大的诟病。

怎样评价李鸿章

怎样评价李鸿章

怎样评价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四十年来中国大事记》)。

《清史稿》也说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

但是,与李鸿章的地位和影响相比,史学界对他的研究是不够的。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

但在抨击和批判的同时,也需进一步作出阶级的、历史的说明。

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

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还以当年出戍时“苟利国家生死外,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词句勉励自己,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家魏源,当太平军危及到他的阶级利益时,也在江苏高邮举办团练,直接参预镇压活动。

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

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

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也时刻提醒统治者要防止农民揭竿而起,把自己置于农民起义的对立面。

由此可见,不独李鸿章一人采取了与人民为敌的态度,包括那些曾在历史上有过功绩,而且被后人加以肯定的进步人物,在阶级矛盾激化时,统统都是站在劳动群众的对立面的。

近代史小论文-李鸿章

近代史小论文-李鸿章

李鸿章晚晴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安徽合肥人,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争一长短的人”,慈溪太后称之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创建了淮军,两师徒联手最终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因为其杀人太多牵涉到对淮军和湘军的整体评价,但是李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首先要维护其阶级利益,因此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阶级表现。

但是李是作为晚晴政坛不可少的开明的士大夫,深知中国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他还积极创建海防事业,创建北洋水军;派人出国留学,创办学堂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这些都是属于李为中国历史作出的精彩的贡献,虽然并未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但是很大程度上为后来事业奠定了基础何况身处一个大动荡年代他的这些贡献不可磨灭。

其后期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热情,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的确是其最不光彩的地方。

但在弱肉强食,强盗掠夺,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愚昧无知的满清贵族连签约都没能力干的活,只有李中堂懂外交。

签订卖国辱权的条约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李鸿章为大清王朝背了一大个黑锅,每次谈判都是都是在通过权衡将损失降到最小,但是还是身背“卖国贼”的称号,但是很多人不曾想到的是在马关时遭受刺客袭击,仍为了维护清政府利益与日本周璇,但是由于电报被截取,最终在谈判中还是失败,从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另外,他没有摆脱晚晴政治的陋习存在着贪污腐败的一面,也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渊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但是人无完人,梁启超曾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安义中学2014-2015上学期论文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安义中学2014-2015上学期论文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李鸿章是晚清颇有影响的外交大臣。

其一生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外交条约。

其中,对李鸿章人生轨迹影响最大的应属《马关条约》。

那么,李鸿章与《马关条约》到底有着怎样的点滴历史呢?一、李鸿章被日方指定为中方谈判特使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历史上称为甲午战争。

在战争过程中,腐败的清朝政府一直坚持着战前所奉行的避战求和政策,在战事抗敌方面非常被动,在外交求和方面却异常主动。

早在1894年11月26日,日本军队在辽东半岛九连城登陆不久,清政府就派遣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林前往日本神户,试图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会面和谈,但遭到了日方坚决拒绝。

之后,清政府又于1895年1月31日派遣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梧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作为全权大使到达日本广岛,与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日本外务大臣)会谈,次日,伊藤博文以“中方全权委任状不完善”为由中断了和谈,并告知中方人员:李鸿章作为中方大使,我们愿意和谈。

由此可见,前面两次和谈的流产,其实是由日方嫌弃中方大使级别不高和全权有限所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面,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3月14日改由李鸿章作为和谈全权大臣赴日谈判。

二、李鸿章在日和谈遇刺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作为中日和谈全权大臣,偕仆从135人,从天津出发,乘船前往日本马关(今下关)进行和谈。

3月19日早晨,李鸿章一行到达日本马关,下榻于引接寺。

3月20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春帆楼进行了第一次和谈,到3月24日,中日双方就停战条款共进行了三次和谈。

在和谈中,日方态度相当强硬,双方争论十分激烈。

但令李鸿章没想到的是:和谈期间,竟然会发生刺杀特使的事件,差点命丢东洋。

那是3月24日下午第三次和谈结束后,大约4时30分,李鸿章身穿华丽的天鹅绒上衣,端坐在黄顶大轿中,正往寓所引接寺前行。

街道两旁,观看的人如潮似涌。

从正面打开的轿窗往外望去,外滨町二十号是一家杂货店,铺前人头攒动,如群鹅引颈而望。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作者: 吴连海
作者机构: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李鸿章;《马关条约》;角色定位
摘要:由于腐朽,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长期以来,国人普遍认为:在《马关条约》的签订过程中,李鸿章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是出卖民族利益的罪魁祸首,是卖国贼,是民族败类。

然而在整个事件中,李鸿章到底充当了什么角色?本文试图通过解读档案,分析条约的谈判和签订经过,以再现当时的历史,从而准确定位李鸿章在该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对或错的抉择李鸿章与《马关条约》有感作文1200字

对或错的抉择李鸿章与《马关条约》有感作文1200字

对或错的抉择李鸿章与《马关条约》有感作文1200字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大清,这确实实确是个不同寻常的王朝。

后期的大清,充满着黑暗、腐败、昏庸与懦弱:这虽然仅仅是一面,但足以颠覆大局。

一切都迫使清朝一点点沦落、覆灭。

他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乱的年代。

也许,是风尘仆仆的清王朝逼他染上了污垢一身,逼就了他的坎坷一生。

李鸿章(1823—1901),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主张练兵以制器为先。

中国近代早期四个军工企业中,李鸿章独占三个。

晚清重臣,日本首相视其为“大清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北洋水师领袖,甲午海战中手下北洋军全军覆没,先后签订了三十余个不平等条约,有“卖国贼”之称。

《马关条约》,真正地让李鸿章名声扫地。

甲午战争时,一向懦弱的清政府无心恋战,一心求和。

后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这也是签订《马关条约》的帷幕。

李鸿章奉命,想让双方停战。

无耻的日本不放过每一次剥削的时机,贪婪地提出四项不平等的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条件。

议后,李鸿章遇刺受伤,日本为了防止一系列不必要的事情发生,主动宣告停战。

此后,日本提出了丧尽天良的条款,也就是历史上反响宏大的《马关条约》。

这时的李鸿章又能怎样?他只不过是奉令来完成任务的。

他只能再尽自己最后的卑微的力量——乞求降低条件。

日方本就无理,仍然理直气壮地声称不能再降低,更不许再讨论。

终于,在日方的威逼下,懦弱的清政府只得承受。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是奇耻!史料评价:“《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其历史影响是深远的。

”它挖苦着清政府的愚昧、懦弱和日本的蛮横、无理。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大转折,对这古老的帝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正因如此,李鸿章背上了“卖国贼”“千古罪人”的评价:也正因为如此,李鸿章成了国人唾骂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关条约》为中国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

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

主要内容有:清政府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清政府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清政府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清政府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清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彼此的最惠国待遇。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

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

但是讽刺的是,在签订逼迫中国出让利益的不平等条约时,李鸿章是列强最喜欢的谈判对象,常常是列强指定李鸿章去谈判,甚至在与俄国签订条约的过程中收取贿赂。

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办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个双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果然, 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湾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

此事最后虽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本还是于1879年乘隙吞并了琉球。

在与日本交涉的前后,李鸿章还分别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1876年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

前者旨在保护华工;后者则是因“马嘉理案”导致的中英间的严重交涉。

李鸿章在英国公使威妥玛以下旗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地利用国际法挽回决裂之局。

在他建议下,清政府派郭嵩焘赴英国道歉,郭氏遂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

但条约也因增开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人可以进入西藏,损害了中国主权。

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初起,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

李鸿章则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

他先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签订“李宝协议”,旋为法国政府反悔,继与法驻日公使洽谈未果;当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慈禧改组军机处,主和舆论渐起。

李鸿章在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五月,随着法军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直至清军在广西和台湾战场分别取得胜利后,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结束了战争。

法国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中越边境对法国开放等特权。

因此,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当时成功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认为李鸿章“比十个法国将军更坏事”。

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辽东半岛,赔偿2亿两白银,但辽东半岛触动列强利益,引起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清廷须缴付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作为补偿。

其后,沙俄以“还辽有功”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两港。

1896年为使李鸿章放弃清政府自造铁路的方针,沙皇批准,以300万卢布贿赂李鸿章。

但李鸿章最终实得值可能只有50万,这引发了他对俄国人的报复,在最后时刻拒绝签约。

根据收集的资料,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
日本明治维新后,蓄意对外扩张,逐渐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

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

”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但日本不顾条约中“两国所属邦土,不可稍有侵越”之规定,于1872年入侵中国属国琉球,1874年入侵中国领土台湾,还透过《北京专约》迫使清政府间接承认琉球为日本属国,并于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国,改设为日本的冲绳县。

同时,日本还入侵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于1875年制造“云扬号事件”,1876年以此为借口强迫朝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日本又利用朝鲜发生的“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进一步扩大在朝鲜的势力,排挤朝鲜的原宗主国——中国,并于1885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会议专条》,在事实上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对等地位。

日本即有计划地投入全国国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以进行一场“国运相赌”的战争。

可见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日本就已经染指台湾和朝鲜,并取得一定进展,而日本在甲午战争的胜利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则使日本的野心变成现实。

1894年,以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中国请兵为契机,日本派大军进入朝鲜,并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两军在陆上的主要战役有成欢之战、平壤之战、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辽东之战等,海上的主要战役有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等,日军基本上节节胜利。

其中清军在1894年9月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中的相继失利,使战局急转直下,战场亦由境外转移到中国境内,而1895年2月威海卫之战清军的失败,更是使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廷无心恋战,日本则继续保持军事压力,大有海陆并进直捣京师(今中国北京)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早就从1894年10月起便不断透过欧美列强向日本求和,而到战争后期,日本亦认为“日清战争不能无限期继续下去,媾和谈判的时机早晚必会成熟”,因此也同意媾和。

就这样,中日两国最终坐到谈判桌上,开始了马关和谈
《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俄罗斯帝国因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阻碍它向中国东北伸张势力,便联合法国和德国两国进行干涉,结果是日本于1895年5月4日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白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

史称“三国干涉还辽”。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一共勒索了中国两亿三千万两巨额白银。

然而,三国干涉还辽对日本来说仍然是飞来横祸,它使日本藉由甲午战争获胜之机侵占满洲(中国东北)的企图遭到粉碎,也使俄国增强其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在东北及朝鲜的扩张。

为了实现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吞并朝鲜)和第三步(进军满蒙),日本重新整军备战,于十年后发动对俄罗斯的战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权利。

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而且还造成了台湾和大陆难以弥补的隔阂,遗患至今。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也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过程。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①从中国方面看,第一,《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第二,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第三,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②对日本而言,透过《马关条约》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③对朝鲜而言,《马关条约》从法理上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

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