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和要求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和要求简介在撰写一篇论文时,研究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内容以及如何运用适当的方法来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内容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研究内容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研究的可行性。
以下是选择研究内容的几个要点:1.兴趣和热点问题: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关注当前的热点问题。
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的动力,还能够使你在撰写论文时更有热情。
2.创新性和原创性:选择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原创性的研究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从找到未被充分研究的问题入手,或者对现有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3.可行性和资源可得性:在选择研究内容时,要考虑到可行性和资源可得性。
确定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经费和资源来开展研究。
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内容能够保证你能够完成研究工作。
研究方法的运用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是保证研究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指基于观察、实验证据和数据来验证研究假设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
2.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个别特征和背后的原因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
3.文献综述方法:文献综述方法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来论述和总结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构建理论框架和提出研究问题。
4.实践研究方法:实践研究方法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研究结果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实地调研、案例研究和试点实验等。
研究要求除了选择合适的研究内容和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外,还有一些研究要求需要注意:1.规范撰写:论文应该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撰写,包括格式、引用和参考文献等方面的要求。
确保论文的可读性和逻辑性。
2.准确的数据和分析: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和分析方法应该准确无误。
确保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和分析的准确性,避免产生偏差。
从实际出发生活中的应用题实例
从实际出发生活中的应用题实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数学不再是仅仅在课堂上使用的知识,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求解方程、制定预算等,这些都需要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技巧来解决。
本文将围绕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一步阐述问题。
首先,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之一就是计算面积和体积。
例如,在装修房屋时,我们需要计算墙壁的面积和地板的面积,以确定所需的材料数量。
我们可以利用几何知识来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的面积。
另外,在购买家具或电器时,我们也需要计算空间的体积,以确定是否适合摆放。
这些都需要通过数学的计算来解决。
其次,数学还广泛应用于金融和经济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家庭预算和消费计划。
利用数学的知识,我们可以计算每个月的收入和支出,以确定每个月可用于消费的金额。
此外,投资也是金融领域中常见的问题。
通过学习数学和统计学,我们可以计算投资的回报率,以确定是否值得投资,并进行风险评估。
此外,数学还广泛应用于交通和物流领域。
例如,在交通规划中,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的模型和算法来优化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以减少交通拥堵和提高通行效率。
另外,在物流管理中,我们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来优化货物配送的路线和时间,以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成本。
除了以上几个领域,数学在医学、环境科学、电子通信等众多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医学中,数学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疾病的传播趋势和治疗效果,以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环境科学中,数学模型可以用来模拟气候变化、水资源分配等问题,以指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电子通信领域,数学模型可以用来优化信号传输和编码方案,以提高通信质量和速度。
通过以上几个实际应用示例,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凸显。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研究问题的来源与选择
研究问题的来源与选择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一个好的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开展校本研究的第一步。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也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
提出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
在现实当中,的确存在着教师找不到研究问题或者即使找到问题也大而不当的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在寻找问题时或多或少地离开了自己的实践土壤,忘却了自己从事教育研究的根本目标——改进实践。
正如同专业研究者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更多地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以及针对已有理论建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应主要围绕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其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育教学中,学生个体和群体学习方式等变化的加剧,教师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
从目前来看,这些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
例如,新课程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教师以此为基点,通过一系列新的教学设计,试图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一定的影响。
再比如,教师期望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以便在教师的监督下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但事与愿违,有些学生作业写得非常马虎,质量甚低。
其二,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在目标之间或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与对立。
例如,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常常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造成了一些学生跟不上功课,经常伴随着一种失败感,甚至导致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其三,教育教学中的“两难”情境。
“两难”情境在教育教学中比比皆是,有时甚至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恢复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我们认识事物总要遵循一定的方向、途径、方法和原则,例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思想或是以往狭隘的经验和本本上的理论出发。
方向、方法的不同说明思想路线是不同的,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认识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决定着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
所以,树立什么样的思想路线是极其重要的。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一个政党也有其思想路线,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立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对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
1、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①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 1929 年 6 月14日写给时任红四军纵队队长的林彪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这封信长达8000多字,分析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认为那些错误的思想“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
”同年 12 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
此时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已初具雏形。
②初步界定思想路线内容1930 年 5 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在这篇文章中提出著名的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论文常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常用的研究方法论文是科学研究的产物,研究方法是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真实世界中的数据来回答研究问题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实证研究方法的优点是科学性强、结论可靠,能够提供实际证据支持研究问题。
2. 文献综述方法(Literature Review Methods)文献综述方法是通过分析和综合已有的文献资料来回答研究问题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对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书籍、研究报告和统计数据等进行系统性评论和分析。
文献综述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全面了解已有研究的进展和结果,为研究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3. 实验方法(Experimental Methods)实验方法是通过设定实验条件、控制变量并观察因果关系来回答研究问题的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在实验室或实地进行,通常包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
实验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变量,确定因果关系,提供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4. 调查方法(Survey Methods)调查方法是通过设计和发送问卷来收集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来回答研究问题的方法。
调查方法可以包括个人访谈、电话调查、在线调查等。
调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获取大量和真实的数据,反映群体的普遍态度和行为。
5. 实地调研方法(Field Research Methods)实地调研方法是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观察和交流来回答研究问题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包括参与观察、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
实地调研方法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和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态度,获得真实和准确的数据。
综上所述,论文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和实地调研方法等。
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条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研究结果。
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
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毕业论文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学术成果,其目的在于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来验证或得出结论。
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将它们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解决研究问题。
在毕业论文中,实证研究是指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或解决研究问题。
实证研究常常使用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揭示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性。
实证研究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研究问题的明确和假设的提出:研究问题应该明确具体,而假设则可以是基于已有理论或经验的前提下提出的可验证性的观点。
2. 数据收集:通过各种方式,如文献分析、实地观察、实验等,来收集相应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数量型的,如统计数据,也可以是质性的,如访谈记录。
3. 数据分析: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或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分析过程可能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4. 结果解释和验证:在得出计算结果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并验证研究假设的成立与否。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对问题进行解答或结论进行推断。
理论研究是指对已有理论进行检验、分析和扩展的过程。
理论研究是在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可以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理论分析和比较等方法来获取理论知识。
理论研究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理论梳理:对于研究问题,需要先掌握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关键假设和研究范畴。
通过查阅文献,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梳理。
2. 理论分析:在理论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整理等方法,对已有理论进行评价和整合。
通过理论分析,可以确定符合研究问题的适用理论。
3. 理论扩展:在理论研究中,也可以通过对已有理论的拓展和新的解释来进行理论创新。
在理论扩展中,应该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逻辑推理,使得新提出的理论更加精确和完善。
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增强研究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行动研究步骤
行动研究步骤行动研究是一种以实际行动为基础,通过观察、记录和反思来改进实践的方法。
行动研究步骤主要包括确定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行动、观察记录和反思、分析和总结。
首先,确定问题。
在开始行动研究之前,需要明确一个明确的问题或目标。
这个问题或目标应该是与实践相关的,可以通过改进来解决。
例如,一个老师可能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到担忧,并希望通过某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制定计划。
一旦问题或目标确定,就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包括研究的时间表、参与者、数据收集方法等等。
计划应该能够指导实施行动和记录数据,并且需要灵活调整,以适应实践中出现的变化。
例如,在阅读理解能力的例子中,教师可以决定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周给学生分发一份阅读材料,并通过问答题、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衡量学生的进步。
接下来,实施行动。
在实施行动阶段,研究者需要按照计划进行实践,并记录相关的数据。
这可以包括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他们的回答和参与水平等等。
实施行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或困难,这时研究者需要及时调整计划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然后,观察记录和反思。
在实施行动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不断观察和记录相关数据。
这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记录他们的回答和参与水平,以及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进行。
同时,研究者还应不断反思自己的行动和实践,思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及是否有改进的空间。
接下来,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在观察记录和反思的基础上,研究者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看到底实践的哪些方面取得了进展,哪些方面存在困难或需改进。
然后,将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以便与其他人分享和讨论。
最后,循环迭代。
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一次循环可能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可以为下一个循环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基于前一个循环的结论和改进,研究者可以再次确定问题,并制定新的计划,进行新一轮的实施、观察和反思。
综上所述,行动研究步骤包括确定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行动、观察记录和反思、数据分析和总结,以及循环迭代。
行动研究法及其操作程序与要领
行动研究法及其操作程序与要领行动研究法是一种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的目的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改善实践,从而提高组织或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在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中,行动研究法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因为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且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它通常适用于解决那些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问题,如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医疗保健等领域。
行动研究法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研究问题与目标:这是行动研究法的第一步,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研究问题应该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而目标则应该具体、明确和可行。
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与时间表:在确定研究问题与目标后,需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时间安排等。
同时,还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时间表,以确保研究的进度和质量。
合理安排资源,包括人员、时间、物资等:在行动研究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各种资源,以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人员包括研究者和参与对象,时间是指研究的期限,物资包括各种设备和材料等。
严格控制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如随机样本、数据收集方法等:在行动研究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种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要进行随机抽样,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等。
定期检查研究进度与质量,并做出相应调整:在行动研究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研究的进度和质量,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有助于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注重实践,及时总结经验:行动研究法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注重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和调整研究计划和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重视领导,加强团队沟通与协作:在行动研究法的实施过程中,领导和团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领导需要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和计划,并监督研究的进展和质量。
同时,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和推进研究。
中小学校教师课题选题的十个主要来源
中小学校教师课题选题的十个主要来源课题研究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但很多中小学教师却经常苦于找不到课题,没有课题来源而始终不能迈开课题研究的第一步。
课题到底从哪里来?这是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面临的第一个也是关键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决定着课题研究者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研究应该采取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都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毫无疑问,课题归根结底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
具体归纳起来主要以下十个主要来源:一、课堂教学课堂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不断发展的人,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有教学有效性问题,有教学方法问题,有教学内容问题,有课堂评价问题等等。
在同样的课堂,不同的教师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科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的班级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在不同的时间遇到的问题也不相同。
因此,课堂教学可以说时时处处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师们去研究和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潜在的课题,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题之源。
比如,2013年海南省立项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其中有《有效教学实验学科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研究》《“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三亚市“226”有效教学实验的探索与实践》《自主多元五过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高中语文序列化作文教学与课程资源整合研究》等有关课堂教学方面的课题都被立项为重点课题,2014年立项的中小学课题中也有14项是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
从历年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的情况来看,60%以上都是来源于课堂教学方面的课题。
二、班级管理由于每个中小学老师都要担任班主任,班级管理是每一位中小学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无法避免的一项工作。
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与步骤确立研究目标
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与步骤确立研究目标科学研究是以客观、严谨的方法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者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正确方法与步骤。
本文将探讨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与步骤,并介绍如何确立研究目标。
一、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出问题与研究目标:研究问题应该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既要关注当前问题,又要符合未来发展的需求。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工作。
2. 搜集文献与资料:在进行研究前,研究者需要广泛搜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有的理论框架,以便在研究设计和方法选择时有所借鉴。
3. 制定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科学研究的框架和蓝图,包括研究范围、研究方法、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
研究者应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制定出合理、可操作的研究设计。
4. 采集和分析数据:根据研究设计,进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在采集和记录数据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采集完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解释,以获得科学研究的结论。
5. 进行实验和观察:对于某些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和观察以获得实证数据。
在进行实验和观察时,研究者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减少误差和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6. 论证和结论: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根据所获得的实证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论证和推导,得出科学结论。
论证过程应该逻辑严密,推理合理,确保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二、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目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在确立研究目标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可行性原则:研究目标应该具有可行性,即在现有的技术、资源和条件下可以实现。
过高、过难的目标可能导致研究的失败或者无法顺利进行。
2. 具体性原则:研究目标应该具有明确的内容和要求,不应过于笼统或模糊。
具体的研究目标有利于研究者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工作,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成果。
联系实际 明确目的
联系实际明确目的导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的关键就在于充分理解实际情况并明确目的。
本文将就如何联系实际、明确目的进行探讨。
一、联系实际1. 了解现状在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之前,首先需要对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
这包括收集相关数据、调查现场情况、了解相关政策法规等。
只有深入了解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分析和目标设定。
2. 实事求是联系实际的核心就是要实事求是。
不可偏信片面的说法,要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找出问题的本质。
只有客观真实地了解现状,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3.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在工作中,需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决策。
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盲目行事,否则很容易导致方案不切实际,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4. 观察现象联系实际不仅要了解具体的数据和情况,还要观察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及时发现问题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情况。
二、明确目的1. 设定明确的目标要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首先需要明确确定具体的目标。
目标要具体、可衡量,并且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效地组织团队和资源,完成任务。
2. 目标与现实结合明确目的的关键是要将目标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不能一味追求虚无缥缈的目标,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合理的设定。
只有在实际情况基础上制定的目标,才是可行的,也更容易获得支持和认可。
3. 不断调整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情况往往会发生变化。
明确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修正。
只有不断地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和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4. 持续目标明确的目标不是一时完成的,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追求的。
只有持续地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更高的目标。
明确的目标也需要不断地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保持与时俱进。
三、联系实际与明确目的的关系联系实际和明确目的是相辅相成的。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风笑天第四版)备考重点及课后习题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1.研究社会的方式: 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指的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研究者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优点:实践性、可操纵、可重复、可揭示因果关系。
缺点:实验组和参照组的选择难以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实验过程难以有效控制、伦理困境3.实地研究: 是一种研究者以不带理论预设的方式,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达到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阐释的研究方式。
优点:直观性、可靠性、非介入性、直接接触。
缺点:表面性和偶然性、受时空限制(微观调查)、观察误差、耗时长、资料难以量化。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各种二手文献资料、摘取有用信息、研究有关内容的方法。
优点:超越时空限制、非介入性(无反应性、不失真)、可重复、费用低效率高。
缺点:“纸上得来终觉浅”、文献的时代烙印、落后于现实、难以找全。
5.社会调查: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必考)6.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抽样、问卷、统计分析。
方法论特征: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一种横剖性的社会研究方式。
7.社会调查的类型:行政统计调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研究性调查。
8.社会调查的题材:(1)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2)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3)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9.普遍调查:简称普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
10.抽样调查: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
11.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相比较各自的特点:普遍调查特点(1)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2)需要高度集中的组织和高度统一的安排;(3)调查项目不能多,只能了解某一方面必不可少的基本情况。
浅析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浅析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浅析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社会工作实践调查研究为例学号:2019120077 姓名:王振飞摘要:本文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基础,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研究中所运用到的实践调查方法,探讨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恩格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阐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紧密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统一。
而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调查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专业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充分理解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社会工作研究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工作实践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1 / 10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
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
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
其构成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研究解决的主要理论或实践问题
教育科研结题研究报告: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1.结题的意义及方式1.1结题的意义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依据,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教育工作,探索、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规律,从而发展教育理论,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实效的教育研究活动[1]。
结题是课题研究任务完成后,将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材料,通过整理、总结、归纳、提炼,获得新的规律或提出新的见解,变成完整有序、科学规范的研究成果。
通过结题这一环节,总结研究成果,并获得有关方面的成果鉴定和认可,从而使成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便于推广、应用,并对研究工作作出评价。
从不同的角度,结题的意义可概括如下:1.1.1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获准立项,课题研究者与课题管理部门就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以正式结题方式呈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双方约定的研究任务的达成。
一个课题的价值和质量应该符合需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
所选的课题质量还表现在它是否是大家所关心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选择了这些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且写成了研究报告,这一定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
另外研究的计划是否完善、周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条件控制得怎么样,指标定得怎么样等等,搜集的材料是否充分、完整,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是否准确也很关键,这些都是制约研究质量的条件。
1.1.2课题评价的需要结题为研究者提供了听取专家及同行评议、反思自己研究存在不足和问题的机会,利于找到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1.3课题管理的需要结题可以使课题管理部门发现好的或潜在的研究成果,从中甄选优秀成果并促进其推广、应用,起到示范辐射作用;还可以为课题管理部门下一规划或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意见,改进工作。
1.2结题的方式不同的课题管理部门,课题管理办法不尽相同,结题方式自然也存在一些差异,一般而言,主要采取通讯评审及会议评审的方式对课题进行结题验收。
报告撰写中的实证研究问题和假设建立
报告撰写中的实证研究问题和假设建立实证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研究问题和假设的有效性。
在报告撰写中,实证研究问题和假设的建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它直接决定着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研究背景和现状、研究问题的选择、假设的构建、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在报告撰写中,研究背景和现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首先,研究者需要对相关领域的先前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其次,研究者需要界定自己研究的范围和目标,明确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问题的选择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问题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研究问题应该是明确、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既要符合实际需求,又要具备一定的研究空间。
此外,研究问题还应该能够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来解答,避免过于主观和难以操作。
三、假设的构建在报告撰写中,假设的构建是基于研究问题提出的一种猜想,用来指导实证研究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假设应该是明确、可测量和可验证的,既要符合实际逻辑,又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性。
此外,假设还应该与研究问题相一致,能够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或否定。
四、研究设计在报告撰写中,研究设计是实证研究的蓝图和路线图,它规划着研究的整个过程和步骤。
研究设计应该考虑到时间、资源、目标和方法等因素,合理安排研究的实施和完成。
此外,研究设计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能够有效地解答研究问题和验证假设。
五、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实证研究中,数据收集和分析是核心和关键的步骤。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设计,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工具,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或文本分析等。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根据假设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如描述统计、相关分析或回归分析等。
六、实证研究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在实证研究中,虽然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研究问题和假设,但实证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论文写作中的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
论文写作中的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在论文写作中,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是两个关键的方法。
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际的数据和观察来验证假设或回答研究问题。
定量分析则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
本文将探讨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实际观察和数据的定量研究方法。
它使用科学方法和实证证据来验证已有理论或提出新理论的有效性。
在论文写作中,实证研究可以提供客观、可靠的证据,加强和支持研究的结论和主张。
实证研究通常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研究问题和目标,收集相关数据,分析数据,提出结论,以及对结论进行验证。
通过这些步骤,研究人员可以对一个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
在论文写作中,实证研究可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例如,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份实证研究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验证一种社会理论或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影响。
而在自然科学领域,实证研究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一个假设或理论。
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一种用于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的统计方法。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量化和验证,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
在论文写作中,定量分析常被用于支持和解释实证研究的结果。
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和回归分析等。
描述性统计可以用于整理和总结数据的基本特征,如平均值、标准差和百分比等。
推断性统计可以帮助研究者从样本数据中得出总体的统计推断,判断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回归分析则可用于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未来趋势。
定量分析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数据分析来回答社会问题。
而在经济学等领域,定量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预测市场趋势和制定决策。
三、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的重要性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在论文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可以提供客观、可靠的证据,增强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其次,它们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问题,并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学习心得
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学习心得之南宫帮珍创作前石畔九年制学校李彩艳通过学习,我对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做研究是理论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
在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使我更加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布景和意义,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还有如何写教育博客,等等。
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只有研究型教师才干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见叠出,知识更新周期不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更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施新课程尤其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注意学习有关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从而能够适应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不竭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
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善于反思的人。
经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这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
可以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
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行动研究。
教师应立足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汇总一系列教育教学案例,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领悟,在实践中始终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接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的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持续不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从而汇总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就。
教师研究的问题发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而且研究的过程也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竭进行修正;行动研究同时也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竭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
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来源概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来源呼伦贝尔市教育研修学院吴义梅随着教育的发展, 科研兴校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教育科研的本质就是提出问题、选择问题、研究问题,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
一线教师做科研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科研课题的选题, “去哪里找问题”是一线教师做科研关键的第一步。
身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变革的时代, 人们的观念日趋多元化, 各种教育思潮混杂在教育发展的滚滚洪流中, 面对着复杂的教育情境, 针锋相对的教育流派, 不断涌现的花样翻新的教育问题, 教师该从哪里着手寻找问题,并进行梳理、思考,最终确定属于自己的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呢?一、在教学实践中追问教育研究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中发展中最现实、最紧迫、最复杂、最细微、最具体的问题, 所以教育科研的选题大多来自于教育实践。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 教育对象的变化, 一线教师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师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 不同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反应及相应对策; 教学情境中的两难情境等。
如果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兀显出的一些现象, 在习以为常的日常教学中发现不寻常的因素,进一步进行追问,尝试寻找教学困惑背后的真实问题, 往往能够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选题。
教师在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进行追问时发现的现象并不一定否具有普遍性,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访谈、观察等科学研究方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调查, 使问题聚焦,区别出问题的层次,凸显问题的关键特征, 使隐在现象背后的问题浮出水面。
当然, 一线教师同时还应该广泛阅读相关文献, 关注整个教育或某一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 从中寻找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
即从教育文献中发现教育发展的趋势性问题,寻找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这样确定的选题一般会比较有前瞻性。
二、在教育理论中徜徉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丰富的教育实践, 而教育理论的生命力也在于能够回答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 教师作为终生的学习者可以从理论的学习中获得启发与思考, 从中来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研学研究方法
研学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概述研究是探索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研究方法是研究过程中进行思考、实践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操作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等。
研究方法必须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来确定,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严谨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等特点。
研学是指利用实践活动和经验学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学研究是对研学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和探究其规律性的过程。
本文将从研究方法的概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论陈述等五个方面,详细探讨研学研究的方法与流程。
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研究设计涉及到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1. 研究目的与问题研究目的是研究的最终目标,需要明确表达出来。
研究问题是研究目的的具体化和细化,需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和领域。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研学研究方法,那么我们需要明确探讨哪些方面的研学研究方法,研究的范围是什么,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2. 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建立在研究问题上的研究预测性结论,需要根据理论或已有案例进行归纳和演绎,用于指导研究的实施和结果的对比。
我们有这样的研究假设:研学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践场景模拟来评估和验证。
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指需要进行研究的个体、事物或群体,它决定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研学研究方法的对象可以是研学教师、学生、家长、组织机构、研学课程或者是其他相关实践活动。
4.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用于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研究对象数据的方式和技术。
在研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等。
5.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数据,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观察、访谈、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实际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郑金洲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也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
提出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
在现实当中,的确存在着教师找不到研究问题或者即使找到问题也大而不当的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在寻找问题时或多或少地离开了自己的实践土壤,忘却了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根本目标———改进实践。
正如同专业研究者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更多地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以及针对已有理论建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应主要围绕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其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
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学生个体和群体变化的加剧,教师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
从目前来看,这些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
例如,新课程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教师以此为基点,通过一系列新的教学设计,试图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一定的影响。
再比如,教师期望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以便在教师的监督下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但事与愿违,有些学生作业写得非常马虎,质量甚低。
其二,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在目标之间或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与对立。
例如,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常常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造成了一些学生跟不上功课,经常伴随着一种失败感,甚至导致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其三,教育教学中的“两难”情境。
“两难”情境在教育教学中比比皆是,有时甚至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一致性的要求就有可能被削弱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与班级生活中确立起来了,教师的引导角色的实现就有很大困难。
其四,不同的人或群体对待同一教育教学行为的不同看法。
例如,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作出新的尝试,以改变过去课堂上一味灌输、传递知识的情形,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觉得教师是在出风头,担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些疑难或困境,是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并且没有解决问题的现成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找到削弱其阻碍、转化其限制力量的对策。
实例1 我发现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第一,将无作有,编造事实。
为了写作文,有近六成的学生编造过父母或亲属伤亡、捡到贵重物品等事件,将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堂而皇之地冠以第一人称;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景物,大大方方地收入自己的视野;自己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无中生有地成为好友。
第二,为作而作,虚情假意。
据了解,有近65%的孩子厌恶上作文课,怕搞活动,怕过假期,其原因就在于一课、一动、一度假都要交作文。
孩子游玩时被习作纠缠,难以放开心怀,又缺乏真实感受,只得套写几句;有的孩子认为作文是写给老师、家长和同学看的,不便写真话,因而“制造”了情感的波澜和起伏,在作文中说空话、说假话。
第三,为考而作,急功近利。
大部分孩子接到作文任务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样尽快地写完整、写得长些、写得整洁些,重视练就一套应试功夫,也就轻视了文章的内在质量。
第四,对学生作文的期望值过高。
老师常常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强调文学创作技法、字数等,导致一些孩子对作文课望而却步。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在于当前的作文教学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孩子的习作应以其内蕴的纯真、童趣和鲜活为“本”。
“本”是孩子习作的价值取向,与那些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作文截然不同。
然而,相当一部分孩子的习作正缺少这种“本”汁“本”味……针对孩子缺“本”的现状,作文教学应当何去何从?我越来越觉得,应该让作文教学回归本体,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该做到放文、放情、放形。
(浙江义乌江滨小学吴庆红)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吴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意识到作文教学存在着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来自于对作文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于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汇总与梳理。
在对这些问题作系统整理的过程中,研究的问题也就逐渐浮出水面了。
二、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
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
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作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有可能滋生大量的待研究的问题。
重要的是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场景。
可以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进行的主要依托,同时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正是教育场景蕴涵了大量的,甚至是无穷尽的待研究的问题。
实例2几年前,我在家乡的一所农村中学任教。
学校招收的都是周边农村地区的学生,生源相对较差,但许多学生并不甘于现状,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心态是非常矛盾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低于同龄的城市学生。
一天中午,班上的一位女生小A 来办公室找我,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请她坐下,耐心地等了很久她才开口。
从她的诉说中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读初一时,小A 是个大胆泼辣、干事风风火火、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被老师任命为班长。
在工作中,她表现出管理班级的出色才干,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但到了初二年级,由于调换了班主任,她没有再当上班干部,随即她不再那么关心班里的事情,成绩也下降到班级的中游水平。
初二下学期,英语较差的她,有一次鼓足了勇气、带着期盼的心情向英语老师请教难题,没想到英语老师用一句“这么简单的题目也拿来问,自己不会去想一想”便把她打发了。
这句话对她的刺激很大,甚至改变了她的性格。
从此,她变得自卑、寡言,认为自己被人瞧不起,不受老师重视,于是便甘于沉默、甘于落后。
这种消沉情绪一直带到了高中。
上高中以后,她发现同学们个个对学习、对班级工作、对各种活动跃跃欲试,她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很大,不管从行动上、思维方式上,还是言语表达上,她都落伍了。
她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着大家说笑,她感到一种莫名的欠缺。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怎样爱护一个脆弱而又敏感的心灵?(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孟险峰)这个案例反映的教育教学场景是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司空见惯的。
案例中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密切观察,透过现象思考问题的存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要在教育现场中发现这类研究问题,首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撰写教学日志等多种形式,积累相关的经验,形成对教育教学的独立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需要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三、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
我们讲教师从事的教育研究从根本上属于行动研究,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理论资料的占有,可以在“无阅读”的状态下做任何研究。
实际上,了解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论著,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与行动研究也是丝毫不矛盾的。
关键在于教师在阅读这些研究成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并注意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
问题有时也就是在这样的转化、联系、解读中逐渐呈现并变得清晰起来。
实例3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份中美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对中美两国课堂教学情况作了一些对比,认为两国的教学取向显著不同,并用下列表格分析了两国教学取向的显著差异:这份表格反映出的中美两国教学取向的差异,很让我吃惊。
我想,教育本质应该是一样的,无论是美国的课堂还是中国的课堂,都应该体现出相同的教育本质。
虽然不能说美国的教学是惟一合理的教学,但彼此间的差异至少从一个侧面显示我们的教学在某些方面需要改进。
对于一个中学教师来说,关键是要认真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从日常教学的改进入手,使课堂越来越贴近学生实际,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于是我开始思考。
以前常规的现代诗歌教学程序是: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朗读,在教师的不间断引导下解读文本,构建知识体系。
这样的教学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和欣赏品位,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个人的自我生命体验在哪里?虽然也曾尝试以问题切入,布置学生多读作品,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上课来讨论交流,似乎也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讨论时发言的总是那几个老面孔,其他学生的话语权在哪?“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理念又如何实现?(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刘真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对学思结合问题的经典论述。
上述案例正是体现了这点。
教师在日常阅读中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去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反思,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去甄别,使得自己研究的焦点“关注学生个别差异”变得明晰。
四、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教师个人的发展是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个人的专业提升与学校的整体变革也常常是结为一体的。
教师在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乃至个人的命运与学校或学科的发展规划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自己去解决,就不会坐等问题的现成答案。
学校或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而这些问题又有许多是现有的经验或理论难以有效解释的,是现有的工作模式难以恰当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或群体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实例 4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
就语文学科而言,如何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三类功能性课程中贯通研究性学习,并使之与体验式学习方式相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由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组成的新的基础学力体系”,成为学校发展尤其是学科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从目前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在理解和实施“三类课程”时常常陷入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即研究性学习就是研究型课程的任务,就是做各种各样的课题。
于是教师在起始年级就让学生花许多精力去搞“研究”,而且多数开展的是远离基础型课程的面向社会生活、贪大求远的“课题研究”,似乎这才是“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