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课有浓浓的数学味

合集下载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凸显“数学味”作者:何西兵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5期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要使小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建立在“数学味”这一载体上,只有体现出“数学味”,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

只追求外表的变化,是无法完成数学教学本质的任务要求的。

以往谈到数学课,理性、枯燥就是它的代名词。

但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皱了这池春水。

精美的课件、丰富的情境、新颖的活动、生活的渗透,在数学课堂中轮番上演,数学课变“美”了,变“活”了。

当花哨的背景、现实的情境与数学知识结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逐渐减少,数学课堂的“数学味”正在变淡。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究竟该用怎样的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是生动的故事?是有趣的活动?是熟悉的生活?抑或是数学自身散发出的魅力?本文结合几个课例谈谈笔者对数学课堂散发“数学味”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数学味的提问创设情境作为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协调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象性。

因此,很多教师常常把数学内容以各种形式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位教师在《循环小数》教学中,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又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

老师问:“从刚才的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兴奋,模仿老师把刚才的故事一遍遍地重复下去,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课堂纪律一时失控。

教师忙追问:“你有没有发现与数学有关的现象?”学生这才意识到这是节数学课,此时已上课近十分钟。

这段导入过分强调趣味性,华丽的外衣掩盖了数学的本真,提问指向不明确使学生的关注点停留在相同故事文字的重复出现层面,导致低层次思维的展示。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数学问题,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每一个数学问题的价值,在纷杂的信息中提取出数学的本质,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站在数学学习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数学的本质,呈现“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一节好的数学课肯定有着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味就是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它就是数学美的所在。

数学课该如何来上出"数学味"呢?我认为教师在上课时要做到:一、减少繁杂情境,凸显数学信息。

我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长方体的体积”的起始课上,教师为了教学体积的概念,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当乌鸦喝不着水时,录像停止,教师问:“乌鸦该怎么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往瓶子里放石头。

”老师继续放动画片验证学生的想法。

接着又问学生:“乌鸦为什么喝到水了?”学生回答:“因为石头有体积,占了瓶子的空间,水位升高,所以乌鸦就喝着水了。

”“是不是这样的呢?”老师又调动好奇心地说:“要不我们试试”。

于是又用石子、装有水的玻璃容器进行演示……这个情境的创设花去了教师不少的心血,但是就效果而言,并不是高效的。

因为,这一情境学生过于熟悉,且不说实验,就是动画片也不用放,学生就能清楚这个意思。

教师们创设情境还不得不注意需要跳出一些误区:其一,过多夸张的多媒体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进了情境,却长时间出不来,具体表现为提不出与数学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创设忽视了数学的本质。

其二,为了情境而情境,不是情境过于简单,就是超越了学生原有的水平,让学生感觉情境似乎可有可无,虚假情境较多。

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好奇心、上进心的主要手段就是如何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出具有挑战性同时又适合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积极地学习,而且不仅能学到知识,也能学会思维,包括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区分学科特点。

我看过一个这样的教学案例——“圆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个圆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一轮红日,十五的月亮……显然,这些学生还不知道他们要上的是一堂数学课。

让学生品出数学课的“数学味”

让学生品出数学课的“数学味”

江苏新 沂 市新安 小 学( 10) 林小场 2 40 2
色 彩 , 是 纯 客观 的 存 在 。 因 此 , 师 除 了让 学 生 掌 握 都 教 数 学 知 识 和 数 学 方 法 外 ,还 应 当借 助 存 在 于 数 学 中 的
1 ” 的 说 :假 如 零 有 倒 数 , 么 零 的倒 数就 是 。 有 “ 那
起 着 不 可 或 缺 的 影 响 。另 一方 面 , 生 通 过 数 学 学 学 习 , 成 一 定 的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 是 课 程 标 准 形 也 的 一 个 重 要 目的 。因 此 , 学 数 学 课 堂 一 定 要 重 小 视 数 学 思 想方 法 的教 学 。
如教学 “ 数的认 识 ” , 位学 生提 出 “ 倒 时 一 零 为 什 么没 有 倒 数 ” 问题 , 发 了 学 生 的思 考 。有 的 引 的 学 生 说 : 找 不 到 哪 一 个 数 和 零 相 乘 ,结 果 是 “
/ 7j AI
‘7 ; '

课 改纵横 ・ 专题透视
思想 方法是数 学的 灵魂 , 少思想 方法 缺


点 化 的数 学 课 没 有 “ 学 昧 ” 数
数 学 的 思 想 和 方 法 常 常 是 对 数 学 的 知 识 内 容 与所 使 用 的 方 法 的 本 质 的认 识 , 对 人 的 发 展 它
师 : 同 学 们 先 猜 想 一 下 , 队 合做 大 概 需要 多 少 请 两
天 ?
维方 式 , 对培 养 学 生逻 辑 思 维 能 力和 创 造 性 思 维 有着 重大的意义。这使我想到了那个很著名的“ 旁苦李 ” 道 的 故 事 :王 戎 和 小 朋 友 发 现 路 边 的 一 棵 树 上 结 满 了李 子 ,小朋 友 们 一 哄 而上 去摘 李 子 ,尝 了 之 后 才 知 是 苦 的 , 有 王 戎 没 动 。王 戎 说 :假 如 李 子 不苦 的 话 , 被 独 “ 早 路 人 摘 光 了 , 这 树 上 却 挂 满 了李 子 没 人 摘 , 以 李 子 而 所

合理处理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味"与"生活味"

合理处理数学课堂中的"数学味"与"生活味"
2 0 1 3年 第 6 期 ( 总第 1 8 6期 )
新 课 程 理 念 的指 导 下 I , J 、 学 的 数 学 课 上 得 越 来 越 精 彩 纷 呈 .很 多 教 学 方 式 都 被 搬 到 了 数 学 课 堂 上 但 是 小 学 段 有 些 数 学 课 堂 的生 活 味越 来 越 浓 , 数 学 昧 反倒 显 得 有 点 淡 。其 实 , 数 学 的生 活 味 和 数 学 味 的 比例 应 该 恰 当 . 生 活 味浓 了 . 会 减 少 数 学 的 严 谨 性 : 生 活 的 味 道 淡 了 .会 显 得 数 学 课 非 常 严 晕 肃 。 所以, 二 者 的 关 系应 该 处 理 得 恰 到 好 处 。如 何 日 把 “ 数学 味” 与“ 生 活味 ” 融 为一体 . 我 发 现 正 确 处 旦 理两者的关系在我们 平时的教 学中尤 为重要 。 新 课 标 对 师 生 在 教 学 中 的地 位 做 了 明 确 的 规 定, 特 别 强 调 要 调 动 学 生 的 学 习 自主 性 , 鼓 励 他 们
翌 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并运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 目 : 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 我们更要注意让学生 多 长 时 间 能 把水 管 灌 满 ? 其实 , 这 个 题 目根 本 不 符 合 节 水 蓦 掌握好数学生活化的程度,让学生的生活中有数 起 开 ,
舍 学 , 数 学 课 中 充 满 知 识 。两 者 相 得 益 彰 , 缺一 不 可 。 街 我 觉 得 ,在 数 学 课 堂 的 教 学 中 ,教 师 要 通 过 的理 念 和 环 保 的 特 征 . 我 们 完 全 可 以换 一个 题 目。 学 生 接 触 到
三 在 生 活 味 中 提炼 数 学 味 数学 知识来源于生 活 . 但 又不完全 等同于生 活 。 它 是 对 生 活 中的 知 识 的 提 炼 当 我 们 把 生 活化 的 内容 以多 种 方 式 呈 现 给

开放性设计,让课堂充满数学味

开放性设计,让课堂充满数学味

开放性设计,让课堂充满数学味【摘要】数学课的独特的价值在于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思维的激活过程,教学的开放性是激活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进行开放性的探究,引入开放性的情景,进行开放性的练习,从而使答案和结论更具开放性。

【关键词】开放性设计数学思维激活数学味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数学课的独特的价值在于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即数学思维是否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研究应该是数学思维过程和数学思维的结果,数学课的活跃,实质上应是数学思维的激活,而不是一般情感上的宽松和学生毫无意义的回答。

只有当数学思维过程充分展开之后,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数学化”上。

开放的教学设计,有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数学课真正上出数学味儿来!一、开放性的探究,思考深刻《数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被广大教师理解、接受并付之实践。

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部分教师对探究活动认识肤浅、重视不够、操作不当、流于形式。

开放性的探究,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需求,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将数学开放试题作为探究问题,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且能提高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黄爱华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课堂上,导入阶段的问题“你们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表示1/4?”由于其具有开放性,既有利于学生用旧知识来理解,又可以引出对单位“1”的理解的深化。

新授阶段的探究,1/□和□/□,都是开放的。

教师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不同的1/□和□/□,再让学生在交流和表达中,每个人都要说明,“我把什么当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这里的一份或若干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1、课堂上浮躁现象严重《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合作、探究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

于是,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活动多了起来。

适当的活动是需要的,但有些课堂活动实在是太多太滥。

如有个教师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设计了14个活动,一节课下来,只完成了七八个活动,并且是匆匆忙忙,学生完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根本就没有能很好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看起来,这节课学生都动了起来,其实学生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活动完全成了形式。

2、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标准》指出,应当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现在,不管是外出听课或者自己上课,一般都会去创设情境,但个人认为,情境的创设应真实、自然,要与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而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根本就与教学无关。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倒数”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了一幅奥运会上刘翔110米栏夺冠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讲,中国队获得了多少枚金牌、银牌、铜牌等,进而说得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也获得了很多金牌。

然后话锋一转,说他们场下是朋友,他们相互有什么关系呢?本来教师是想让学生说出他们相互依赖:你是我的朋友,我也是你的朋友,进而引出倒数的。

但学生怎么讲也说不到点子上。

最后,教师没办法,这好直接搬出“倒数”。

这时,课堂上时间浪费了很多,直接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并由于这一段无用功,教学效果差了很多。

3、生活味大于数学味《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当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于是,现在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要与生活联系起来。

但有的课堂上生活味太浓。

如一位教师教学“和是6、7的加法”时,出示了一幅挂图,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看到了白云”;有的说:“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推车”……说了很多与数学无关的话,没有能很好地找到一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这样下来,数学课变成了说话练习,到最后还不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不但冲淡了数学味,更影响了“双基”的落实。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

4 . 通 过这道题 的练 习, 给你什么启发 ? ( 数学要进 行有顺序 的 思考 , 学数学必须要举一反三 , 等 等。 )
两位 教师对于同一道题不 同的处理方式 , 反映的是两种
不 同 的 教 学 理 解 。教 师 A 注 意 到 了题 目中 蕴 含 着 的 开 放 性
教师 A 的做法是让学生计算 后就完事 , 这样处理 , 仅仅

在每堂课的练习巩固阶段 ,我们很容易忽视思考方法 , 只着 眼于技 能技巧 的训 练 , 似乎 学生们会做 了 、 做对 了就可

以 了。 其实 , 其 中蕴藏 了很 多有思维价值 的方法值得我们 共 同挖掘 , 帮助学生 丰富思考 问题 的方法 。 教 师要提供给学 生
思考问题方 法的指导 ,帮他们提炼解决 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 进 一步渗透数学思想 。
让“ 数 学味 " 回归 数 学课 堂
陈 飞燕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 中的
二、 在知识运用 中, 凸 显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 生活味” 渐渐浓 了起来 , 然而“ 数学味” 却被逐渐淡化 、 冷落 , 致使数学课反倒丢了“ 数学味” , 从而导致数学教育的失衡 。 因 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 “ 数学味” 应该回归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在 问题 探索中 , 渗透数学思维方法
和渗透 , 进 一步发挥 了题 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 。
个 很浅的层面上 。 而教师 B却 透过 问题本身 , 看 到了问题
背后所 隐含着 的更 为深刻 的思维引导价值 , 合理 地对 问题进 行 了深度挖掘 , 举一反三 , 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有序性 、 深刻性 、 逆向性 、 批判性 的指导和渗透 。

如何提升数学课堂“数学味 ”

如何提升数学课堂“数学味 ”

如何提升数学课堂的“数学味”众所周知做菜讲究“口”味,京剧追求“京”味,舞蹈注重“韵”味,一节好的数学课肯定有着浓浓的“数学味”。

什么是“数学味”?也就是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要求人们在想问题和做事时追求数量精确性、过程严谨性、条理简约性,数学问题的有效又合乎逻辑,思考与表达的高度概括性,数学概念高度的抽象性,这些都是数学味。

说到底数学味就是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它就是数学美的所在。

数学课该如何来上出“数学味”呢?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提升专业素养有时候数学课堂上出现缺失“数学味”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出现偏差,或者是教师本身数学专业知识不扎实而造成的。

毫无疑问,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要发挥育人的功能。

但由于认识的肤浅,教师往往不是从数学教学的内部去挖掘教育因素,而是以简单的方式从外部添加,结果导致“数学味”淡化。

郑毓信指出:“数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作风;可以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风格;可以使学生增强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可以使学生具有数学上的直觉和想像力等等”。

这些特有的素质和能力,是只有或主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才能逐步培养形成的。

显然,这些特有的素质与能力也是构成“数学味”的重要元素,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认真挖掘和努力体现的。

这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领会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善于提炼具有数学本质的材料翻开现在小学课本,图片丰富,形象生动,不管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都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生动的教材有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地培养,图文并茂的设计对还处在形象发展时期的儿童学习数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然而有数学味的数学语言和思考在书上却不多。

数学学科有着独特的数学魅力,“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魅力要比一堂热热闹闹的数学生活化的课有意义得多”。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数学在许多学生心中常常被视为难以理解和枯燥无味的学科。

数学并非只是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科。

如何让学生从繁复的数学公式和问题中品出数学的“味道”,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品出数学之“味”。

其一,注重数学的应用。

数学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学科,它融入了各种领域,如物理、化学、经济等。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明白数学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和例子来展示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于货币兑换、量的计算等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学生接触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之后,他们会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对数学的学习也会更加主动和积极。

其二,注重探索和发现。

数学是一门探索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较强的探索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能力。

在讲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时,我们可以给学生留一些悬念,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来探索和发现规律。

在讲解数列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数列的前几项,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总结来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过这样的探索性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数学的美感和乐趣。

其三,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数学定理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类似于“为什么”、“如何证明”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寻找答案。

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的味精——数学味

数学课的味精——数学味

数学课的味精——数学味——以“摆一摆,想一想”教学为例课前慎思:众所周知,做菜讲究“口”味,京剧追求“京”味,舞蹈注重“韵”味,一节好的数学课一定有着浓浓的“数学味”。

什么是“数学味”?“数学味”就是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它就是数学美的所在。

“数学味”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比如“数学思考”强调:数感、符号感的培养(“数感”和“符号感”的背后,就是数量意识和符号意识,即能够用数量意识考察事物发展的数量规律,并且善于用符号进行表达和理解),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发展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比如“解决问题”强调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比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强调“培养科学的态度、感受数学的严谨”。

这里所倡导的各种要素,其实质都是关注数学内涵,关注“数学味”。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老师,一开始对课标解读不深。

尽管在课堂中不断实践新理念,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过多引领孩子关注生活情节,使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

二是追求教学形式活动化,操作过多,教学过程停留在动手操作的层面上,未能帮助学生较好地实现由具体问题向数学思想的过渡,有时甚至把数学课上成了语文课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情绪情感往往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而没有被数学学科的精髓所吸引,表面热闹的数学课没有了“数学味”。

在不断的听课、评课、试教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隐性的、抽象的观念,是一种心智的活动方式。

“数学味”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本质所在。

那么,课堂教学如何上出数学味呢?下面我就以人教版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51综合与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一课的教学为例来探讨。

教学实践:一、激趣引思,感受数学味的配方。

1.师:小朋友们,看看胡老师带来了什么?生齐答:数位表。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数学味”

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数学味”
一 一 一
多 媒 体课 件 固然 很不 错 , 很 生 动也 很 形 象 ,在某 种 程度 上 它能 够代 替 学 生 的操作 。 但 是有 时经 过 学 生 自己动 手 实 践 的 更 能 理 解 与掌握 知 识 , 领会 到 数学 的乐 趣 。 比如 四 年 级下 册 教 学 三 角形 的分 类 后 , 课本 “ 你 知 道 吗” 介 绍 了“ 画雪 花 ” 的 内容 。如果 只是像 课 外 阅读 那 样读 一遍 而 不 带 领 学 生 实 际操 作一 番 , 学生 是很 难 体会 到 数学 知识 在 生 活 中 的实 际应 用 的 ,因此 在 教 学 这 部 分 内 容 时, 我 先 带 领学 生 阅读 , 理 解 雪 花 是 由基本 的等 边三 角形 按 照一定 的规律 组成 的 。 当然 这里 有涉 及 到一 个数 学 小知 识 : 等边 三 角 形 的 画法 。 虽 然教 材并 没有 要求 学 生画 出等边 三角 形 , 可是 我觉 得 给学 生 提 出这样 一 个要 求也并 不 过分 , 这 个 问题 并 非给 学 生造 成 困 难, 稍 给 学 生一 点 思 考 的余 地 , 结 合 以 前 的 知识 大 家 还 是 能够 画 出来 一 个 标 准 的 等边 三角形 的。 学 生也 在 画的 过程 中更 加理 解 了 等边 三角 形 的特征 。 “ 怎样 画 等边 三角 形 ” 这 个 关键 的问题 解 决 了 , 然 后 我就 带领 孩 子们 按 照 文字 及 图示 一 步一 步地 跟 着 画 , 最 终还 是 有许 多 孩子 把 “ 雪花 ” 给 画成 功 了。 这 样 的 操 作 活动 花 费 的时 间和 心思 都 是 比较 多 的 , 但 我觉 得 这样 的动手 实 践还 是 值得 的 , 学生 们 在这 个 过 程 中 能够 体 会 到 数 学 与 生 活 的 联系 , 感悟 到生 活 中 的数学 味 。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

让数学味回归数学课堂所谓“数学味”,应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注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

当下,我们应该让数学课堂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论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即被概括为“数学生活化”。

为了符合这一流行理念,我们的数学课堂便纷纷趋向“生活化”:“超市购物”把教室装扮成一个超市;“计算旅游费用”搞得像真的旅游一样……情境创设得生活味十足,形式夺人眼球,活动丰富多彩,确实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

然而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总感觉这样的数学课堂缺了些“数学味”。

怎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到本真,让“数学味”重新回归到数学课堂中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

然而在强调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数学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逐渐减少,数学课的“数学味”正变得越来越淡。

我们教师应当更多地思考:到底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

是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是我们身边的数学现象?还是数学自身的内在魅力?笔者认为,在选择是否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时,应以该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作为标准,否则将是舍本求末。

比如,在教学《图形与位置》时,涉及到了“上下、前后、左右”“座位排列”、“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等内容。

由于教学对象是低年级学生,我们需要创设现实的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然而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生活数学”的范畴,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现实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情境中的数学味。

让数学课具有浓浓的数学味

让数学课具有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 中是 比较枯燥无味 的,在这 个问题
的教学上 ,我引导学生把方程 和天平联
领略到数学 的魅力 。数学教 学 ,就应该

改 以往 的填 鸭 式 与 灌输 式 的教学 模
系起来 。通过实物教学 ,利用天 平保持 平衡 的原理得到 了等式 的性 质 ,并合理
地运用到解方程 的问题 当中。这样 ,学

数 学 昧
杨 丛悦
( 内蒙古 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合展 小学, 内蒙古 乌兰浩特 1 3 7 4 0 0 )

要 :上数 学课 ,就应该将数 学中无 限的 “ 美” 和特有的 “ 数 学味 ” 呈现给 学生。这就 需要我们数 学教 师对待每 一个 问
快速准确地得到结果 ;有的学生 计算的
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答 .提高解 决实 际
问题 的能力 。最后 ,提高学生 面对新知 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实 际背 景 ,并探索
结果与实际情况差距很大 ,却未 能发现 答案是错误 的。究其原 因,我发 现这种
现象 的产生与平时教学 中只注重 结果而
其应用价值的能力 。例如 ,在进行 “ 可
人的一种基本 的数学素养 。数感 好的学
生 。看到一 群人 能大 概知 道有 多少人 , 看到一个 剧 场 能 大概 知 道 有 多少 个 座
位 .他会主动去推算一座楼 ,一个 小区
里大概 有多 少房 子 、有 多少 人 ,等 等。 数感好 的学 生 知 道 实 际情 境 下数 是 多 少 .并且具有敏锐 的捕捉数和用 数去刻 画世界或事件 的能力 。然而 ,在 学生平
中蕴涵着大量 的数学信息 ,数学 在现实
生活 中被广泛地应用着 。解方程 问题在

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摘要课堂要有“数学味”,就应有其精髓——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在小学数学知识中,隐含着多种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有意识、有选择、有方法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将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必要性可持续发展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2001年至今的新课改,教师注重新课改理念的领会和贯彻,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强调让课堂充满情趣和快乐,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等等。

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这是极大的进步;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情绪情感往往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而没有被数学学科的精髓所吸引,表面热闹的数学课失去了“数学味”。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隐性的、抽象的观念,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

它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本质所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古往今来,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

但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教师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方法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而且对有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不宜过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初步渗透的数学思想主要有:符号的思想、化归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极限的思想、集合的思想。

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几乎涵盖了全部小学数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掌握这些思想方法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1.“符号思想”的渗透。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

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

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

”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

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这点在一至六年级教材中随处可见,从一年级就开始用“口”或“()”代替变量x,让学生在其中填数:2+5=口,9-()=8,10=口+口。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

让学生品数学之“味”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无尽的乐趣。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遇到枯燥乏味的内容,导致他们对数学产生了一种抗拒情绪。

如何让学生品味到数学的魅力,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数学,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分享一些方法和经验,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让学生品味数学之“味”,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我们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正如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说:“教育的最高形式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只有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参与学习。

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家长也要注意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状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数学,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

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

数学并不是一种死板的知识,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故事是人类传递知识和情感的方式之一,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的内涵和应用。

《费马大定理》、《数学怪物》等数学故事书籍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数学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编写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更轻松愉快地接受数学知识。

数学游戏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好方法。

数学游戏是一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它融合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数学的教育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猜谜游戏》、《数学填字游戏》等数学游戏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通过组织或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组织数学竞赛、参与数学建模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的精髓。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非常重要的。

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字
和数学概念的直观感受和认知能力。

有一个强大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
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几个方法,可以帮助教师
培养学生的数感。

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探索问题来培养他们的数感。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数学
游戏和拓展题目,让学生自由探索和发现数学概念。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并逐渐培养他们的数感。

第三,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和工具来辅助教学。

例如,教师可
以使用数学游戏、图形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数学软件和互动教学平台,通过视听
效果帮助学生感受和认知数学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竞赛和团队合作项目。

这些活动可以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
学生之间的小组竞赛,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和竞争。

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挑战,并培养他们的数感。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知来培养他们的数感。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帮助他们形成
逻辑思维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数学作文,提高他们的数
学表达能力。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真正上出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

一、重氛围营造,让学生参与数学。

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

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的亲近数学,参与数学活动。

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亲近数学。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讲一个汽车销售经理准备去批发一批汽车销售,又不知购买哪些种类的车容易销售,他打算在马路边作一次调查。

请你看看马路边过往车辆的情况,为他出谋划策。

然后播放一条主要街道上车辆来来往往的场面,引导学生想方法统计,为经理出谋划策。

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具体情境学习,不经意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被激活,学习就主动,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拉近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的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约是“3.14”这个对应值。

让“数学味”重返数学课堂

让“数学味”重返数学课堂

二 、 整 学 习方 式 , 发数 学 昧 调 散
教 学 中 , 师 必 须 尊 重 学 生 的选 择 , 教 允许 学 生 根 据 自身 的 需 要 选 择 学 习 内 容 , 学 生创 设 自 由 、 主 的 合 作 氛 围 , 不 同 的 为 民 让 学 生 自 己动 手 实 践 、 自主 探 索 、 作 交 流 。例 如 : 教 学“ 合 在 圆锥 的 体积 ” 时 为 学 生 提 供 几 组 不 同 的圆 锥 和 圆柱 的容 器 供 学 生 做 实 验 : . 底 不 等 高 .. 高 不 等 底 : . 等 高 不 等 底 ; . 高 等 底 , a等 b等 c不 d等 几 个 学 具 让 学 生 自由 选 择 , 组 实 验 , 过 动 手 实 验 , 作 交 流 , 分 通 合 观 察 比较 ,归 纳 总 结 出 圆锥 的 体 积 等 于 同 底 等 高 圆柱 体积 的 三
动 手 开 始 验 证 : 画 图 的 、 折 纸 的 …… 课 堂 俨 然 是 一 个 实 验研 有 有
“ 圆 ”“ 大 、 中圆 ”“ 圆 ” 周 长 , 学 生用 滚 动 的 方法 在 直 尺 上 滚 、小 的 当 动一 周 或 用测 绳 绕 圆 一 周 , 这种 “ 曲 为直 ” 方法 测 量 出圆 的周 变 的 长 时 , 师 肯 定 了这 种 测 量 方 法 , 提 出 问 题 : 如 果 要 测 量 圆 形 教 又 “
冲 突 , 孩 子 推 到 了 自主 探 究 的前 台 , 学 生 亲 身 经 历“ 数 学 ” 把 使 做
的过程 , 而激发学生思考 , 活数学思维 。 从 激
径 × 周率 ” 一过 程 , 学 生 变 换角 度 思 考 问题 , 圆 这 让 提炼 数 学 思 想 ,

巧妙互动,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巧妙互动,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巧妙互动,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课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和乏味。

通过巧妙的互动方式,我们可以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践的巧妙互动方法,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

一、游戏化学习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把数学课堂变成游戏的场所,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可以利用数字卡片进行加减法游戏,或者用数学板游戏让学生学习几何形状和空间关系。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二、角色扮演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老师可以扮演一个数学问题的主角,学生扮演另一个角色,通过对话和情景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记忆。

三、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另一种促进学生互动的好方法。

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每个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合作完成任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思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四、实践应用数学是实用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需要得到实际的应用。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动手解决。

让学生设计一个数学游戏、制作一个数学模型,或者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创意讲解在数学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可以有一些创意,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老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数学知识,或者利用图表、图像等多媒体方式呈现数学概念,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课堂互动环节,如数学谜题、数学挑战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数学课有浓浓的数学味
数学课要上出浓浓的数学味。

要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品味数学的各种味道,进而见识到数学的美丽,领略到数学的内在魅力。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领悟群殴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素养。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何所食用方法的本质认识,她是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应给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数感。

1、在数概念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

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概念。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是,可以带学生在教室中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米、厘米所表示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和面积,如手指盖的大小、臂长、一拖的长度等;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通过掂量身边的为题的重量、量一量自己的体重等。

2、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

三、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

很多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行。

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有利于学生对土星的深入认识。

在教学面积时,让学生涂一涂不同大小的图形。

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学得更直观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