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病毒灭活的临床应用与安全输血

合集下载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是两种血浆制品,它们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同的价值。

本文将对这两种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是指在普通冰冻血浆的基础上经过病毒灭活处理而得到的血浆制品。

病毒灭活处理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如加热或化学处理,来杀死血浆中的病毒,以确保使用这种血浆制品时不会传播病毒。

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杀灭多种病毒,包括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病毒等。

病毒灭活血浆的主要临床应用是在输血过程中替代普通冰冻血浆。

与普通冰冻血浆相比,病毒灭活血浆具有以下优势:1. 更安全:病毒灭活血浆经过病毒灭活处理,可以有效地杀死血浆中的病毒,减少了潜在的病毒传播风险,提高了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2. 减少传染风险:病毒灭活血浆的使用可以减少疾病传染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病毒感染风险较高的患者,如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患者和手术患者等。

3. 增加血浆供应: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更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病毒灭活血浆的使用可以增加血浆供应量,减少血浆短缺的情况发生。

病毒灭活血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病毒灭活处理可能对血浆中的某些成分产生影响,如凝血因子等。

这可能会影响到病毒灭活血浆的治疗效果。

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这可能会增加制备成本和供应困难。

病毒灭活血浆的贮存和运输条件较为苛刻,需要更高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与病毒灭活血浆相比,普通冰冻血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更低的制备成本。

普通冰冻血浆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大面积烧伤、失血、休克和凝血功能障碍等。

普通冰冻血浆的制备过程相对简单,制备成本较低。

这使得普通冰冻血浆可以更广泛地用于临床应用中。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同的价值。

病毒灭活血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少的传染风险,但制备过程复杂、运输条件苛刻,并且可能影响到某些血浆成分。

普通冰冻血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更低的制备成本,但安全性和传染风险较高。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与普通冰冻血浆相比,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更为突出,本文将对两者进行详
细分析。

一、病毒灭活血浆
病毒灭活血浆是指在病毒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采用特殊方法处理后的血浆,去除其中的
病毒颗粒,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病毒灭活血浆通常采用紫外线灭活、有机溶液灭活、
高温灭活等方法对血浆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以保证治疗时不会传播疾病。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病毒灭活血浆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

由于病毒灭活血浆中含有
丰富的抗体,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在体内的繁殖,降低疾病的病程和病死率,因此在肺炎治
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普通冰冻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是指未经特殊处理的血浆,其中含有丰富的血液成分和各种生命活性分子,如蛋白质、酶、抗体等。

普通冰冻血浆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如血友病、休克、大
出血等。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普通冰冻血浆也被应用于临床治疗。

与病毒灭活血浆不同的是,普通冰冻血浆中没有去除病毒颗粒的处理过程,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传染风险,
需要注意隔离和安全措施。

综上所述,病毒灭活血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都优于普通冰冻血浆,但药物费用相对较高。

在使用病毒灭活血浆时,需要注意严格的安
全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传播疾病。

血液中病毒灭活与输血安全研究进展

血液中病毒灭活与输血安全研究进展

血液中病毒灭活与输血安全研究进展标签:血液;病毒灭活;输血安全;研究进展输血安全是广大医患关注问题之一,由于无菌采血技术的及血液病原体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FNHTR)以及TA- GVHD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但是,由细菌和病毒污染血液制品所造成的输血事故仍然时有发生,一旦发生输血后感染,后果极为严重,所以输血安全与相关病毒的研究成为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

1 SEN病毒与输血安全Martina[1]的研究小组1999年发现了一种新型病毒,他们认为这种病毒极有可能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并可能是8 0%的输血相关的N ANE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

初步研究表明SENV为一单链环DNA病毒,无包膜。

目前已发现SENV 有8个不同的基因型。

病毒基因组全长依不同的病毒株而异,约3.2~ 3.8 k b。

P r i mi的研究表明[2] SENV的感染率在献血者中为13%,在接受过输血的人群中超过7 0%。

SENV-D和SENV-H在供血者中感染率,而在与输血相关NANE肝炎患者中感染率超过50%,这表明SENV-D和SENV-H可能与输血相关的NANE肝炎的发生有关。

SENV通过非肠道途径传播,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液制品的输注进行传播。

2 辐照技术在输血安全中的应用辐照血既能有效杀灭血液制品中的细菌、病毒和细胞因子,又能保留红细胞、蛋白等有效成分,不破坏蛋白成分的活性,为临床输血提供安全保障的关键。

大量实验证实γ射线可干扰细菌的DNA复制,导致细菌死亡。

同时,γ射线辐照对病毒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因引γ射线辐照是灭活血液制品中细菌和病毒污染的快捷的方法之一。

有研究者[3]观察了不同辐照剂量对冻干血浆中包膜和无包膜指示病毒的灭活作用。

结果显示,Coy射线灭活冻干血浆中病毒的效果随辐照剂量增加而增强。

照射后的血浆清蛋白等成分含量略有下降,凝血因子活性减少了 3 0%~4 0%。

病毒灭活血浆输注

病毒灭活血浆输注

病毒灭活血浆输注
血浆病毒灭活指的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蛋白的结构遭到破坏,使血浆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

目前,常见的病毒灭活血浆是利用光敏剂(如亚甲蓝)能与病毒结合的特性,对血浆病毒进行灭活,并经过过滤有效地去除血浆中残存的白细胞,它能提高血浆输注的安全性,有效地控制血浆引起的病毒传播性疾病的发生率。

在最近几年里,这项引自国外的技术正在我国二、三线城市的血站被大规模推广,但这项技术在国际上仍存在许多争议。

1.适应证
(1)关于病毒天活血浆的适应证并无明确规定,在采血后6~8h内完成制备的病毒灭活血桨与新鲜冰冻血浆大致相同。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和严重烧灼伤、大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因子的补充(但美国并未批准病毒灭活血浆用于DIC及大量输血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2)采血后超过6~8h制备的病毒灭活血浆同普通冰冻血浆。

2.禁忌证
(1)对亚甲蓝过敏者慎用。

(2)其他禁忌证同冰冻血浆输注。

3.剂量与用法同冰冻血浆输注。

4.注意事项
(1)有研究表明,亚甲蓝光照法对血浆凝血因子有一定损伤,纤维蛋白原受损最明显。

处理后约损失20%,在使用病毒灭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时,应适当加大用量。

(2)其他注意事项同冰冻血浆输注。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

首先介绍了两种血浆的制备技术和特点,病毒灭活血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疗效稳定性,而普通冰冻血浆则更易保存和运输。

接着分析了它们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病毒灭活血浆在特定疾病治疗中拥有独特的优势,而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急救中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对两种血浆进行了应用比较,探讨了它们各自的优劣势。

结论部分强调了病毒灭活血浆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病毒灭活血浆疗法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及优劣势。

【关键词】病毒灭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制备技术、特点、优势、比较、重要性、治疗、发展前景。

1. 引言1.1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是常见的血浆制备方法,它们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病毒灭活血浆是在采集血浆后经过特殊处理,将其中的病毒灭活或去除,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普通冰冻血浆则是将采集的血浆经过冷冻保存,在需要时解冻后使用。

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技术主要包括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如加热或紫外线照射等,以确保其中的病毒被灭活。

而普通冰冻血浆的制备则主要是将血浆在低温下保存,以保持其中活性成分的稳定性。

在临床应用中,病毒灭活血浆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某些传染病,如流感和病毒性肝炎等。

普通冰冻血浆则在急救和手术等场合有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输血支持。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应用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如病毒灭活血浆更适用于感染病毒的患者,而普通冰冻血浆则更适用于急诊输血等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浆类型进行治疗。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应用中有各自的价值和优势,对于特定的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病毒灭活血浆疗法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医疗领域带来更多的益处。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输血中的利弊探讨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输血中的利弊探讨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输血中的利弊探讨血浆病毒灭活指的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蛋白的结构受到破坏,让血浆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

为了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了加强对一系列血液传播疾病的筛选外,对血液进行灭活病毒处理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但同时在灭活的工艺中也有部分凝血因子丢失,有研究表明病毒灭活血浆中的Ⅷ、纤维蛋白原等显著低于新鲜冰冻血浆。

那么对血浆进行灭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1、冰冻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没有可比性根据相关标准[1],新鲜冰冻血浆由采集6小时内的全血分离而成,含有血液中的全部凝血因子。

而在采集6小时后才进行分离的全血,电脑系统自动将其归入普通冰冻血浆。

因此,灭活血浆其实是对普通血浆进行灭活,病毒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没有可比性,即使这部分血浆不被灭活,也不可能成为新鲜血浆。

把普通冰冻血浆进行病毒灭活,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

2、冰冻灭活血浆可减少经输血传播的疾病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采用病毒去除/灭活技术杀灭病毒能力应达到下列要求:1)病毒种类方面应能杀灭各种可经输血传播的病毒包括(HIV,HBV,HCV,HTLV,CMV等脂质包膜病毒,微小病毒B19为非脂质包膜病毒较难杀灭)。

2)在数量上应能杀灭所有可能存在于血液制品中的病毒。

(其要求为血液制品经病毒灭活处理后其病毒滴度降低在106以上)。

理想的病毒灭活与去除方法在有效的杀灭和去除病毒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制品中的有效成分及活力,这里有效的成分主要指的是稳定的凝血因子和白蛋白。

3、冰冻灭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适应征不同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中要求:血浆禁止用作扩容剂,禁止用于促进伤口愈合。

普通冰冻血浆(FP)与新鲜冰冻血浆(FFP)的主要区别是缺乏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Ⅴ和Ⅷ,但仍保留了血清蛋白及稳定的凝血因子。

FFP主要的适应征为:大量输血伴发凝血功能障碍、肝衰竭、血浆置换、甲型血友病、抗凝血酶Ⅲ缺乏及其它需要补充凝血因子的病人。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病毒灭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是两种常见的血液制品,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不同的价值。

下面将对病毒灭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比较。

病毒灭活血浆是指通过特殊的处理方法将患者的血浆中的病毒灭活后制备而成的血液制品。

病毒灭活血浆具有以下几点临床应用价值:1.防止病毒传播:病毒灭活血浆经过特殊处理,其中的病毒已经被有效地灭活,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尤其对于一些血液传播性疾病,如艾滋病、乙肝等具有重要的防控意义。

2.治疗传染病:由于病毒灭活血浆对病毒的活性进行了处理,因此可以应用于感染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如乙型脑炎、狂犬病、登革热等,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加速康复过程。

3.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灭活血浆中含有的抗体可以通过输注到患者体内,有效地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1.止血功能:普通冰冻血浆中富含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物质,可以应用于临床上一些需要增加凝血功能的患者,如手术患者、创伤患者等,帮助恢复患者的止血功能。

3.免疫调节:普通冰冻血浆中含有一定量的免疫球蛋白等物质,可以通过输注到患者体内,帮助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这对于一些免疫缺陷患者或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意义。

病毒灭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不同的价值。

病毒灭活血浆主要用于防止病毒传播、治疗传染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普通冰冻血浆主要用于止血、输液和免疫调节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病毒灭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血液制品进行治疗。

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及安全输血探讨

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及安全输血探讨
中 占据 5 % , 血液 各 成分 输 注 中 占据相 当大 的 比率 , 会具 有感 染性 , 人 感 染 。此 外 , 型变 异 株 以及 新 型 5 在 使 亚
同时在病毒传播危 险性 中也拥有较大的危险性。 目前 病毒 的出现也 使安 全输血 隐患增加 。 欧洲各 国都 已禁止 使用 未经 病毒 灭 活 的血 浆 , 我 国应 2 血浆 病毒 灭活对 安全 输血 的意 义 在
定 的局 限性 , 法将病 毒感 染早期 血 清标 志 未 出现 时 的 无
再 输 血是 临床 疾病 治疗 和 生命 抢救 的重 要手 段 之一 , 病 毒检 出 , 加 上对病 毒检 测种类 的局 限性 以及 新 型病 使 但也 可 能会 引发 各类 输血 不 良反应 、 以及 因输 血 而 产生 毒 的不 断发 现 , 含有致 病性 病毒 的血液 无 法被 完全 剔 的各 类传 染病 如 细菌 和病 毒感 染 : 毒 、 梅 病毒 性 肝炎 、 艾 除 。对 血液成 分 实 施病 毒 灭 活 是 目前最 直接 有 效 的实 滋病 等
高输 血 安全 性 , 少 血 液 病毒 传 播 的相 关 危 险 , 国均 减 各

定 的局 限性 , 部分 已经 感 染 的 血 液未 被 检 出 , 使 而导
加强了血液筛查 , 血液检测的相关项 目以及检测技术也 致输血安全问题出现。由于窗 口期 的病毒检测一般为 在不 断地 增加 、 进 , 改 但仍无 法 完全 将 危 险排 除 , 行 的 阴性 , 此 , 清 检 测 中 很 容 易 出 现 血 液 不 合 格 漏 现 因 血
检测 技术 和方 法还 无 法将 病毒 百分 之 百 地检 出 , 确保 检 , 约有 9 % 的漏 检是 由于 窗 口期 , 窗 口期病 毒 要 大 0 而 安全 输血 , 必 须 进 行 病 毒 灭 活处 理 。血浆 在全 血 进 入人 体 内一段 时 间 后 , 毒 蛋 白质 实 施 合 成 成 功 , 还 病 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5月第18卷第13期
医护论坛
CHINA MODERN MEDICINE 中国当代医药临床成分输血中输注血浆在疾病治疗和挽救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1]。

随着输血技术的提高,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公众重视。

虽然现在血站、医院对血液进行非常严格的病毒筛查检测,但由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以及有些病毒因受现行的检验技术限制而无法检测,从而不能完全保证临床输注血浆的安全,让输注血浆存在安全隐患。

推广用亚甲蓝/光化学方法的病毒灭活技术可切断病毒经血液传播疾病,有效控制输血的风险已得到临床输血界的肯定[2]。

本站为提高本市的临床用血安全于2009年1月1日起开展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方法的病毒灭活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材科与方法1.1标本
采集的无偿献血液400ml 全血离心制备出200ml 血浆40份,留取10cm 长充满血浆血袋上辨管为对照Ⅰ组小样(病毒灭活前)。

留取加入亚甲蓝病毒灭活后的一次性使用血浆病毒灭活输血器上10cm 长充满血浆的辨管为对照Ⅱ组小样(病毒灭活后)。

检测确认HBV-DNA 为阳性2袋400ml 血液制备分离出血浆,留取10cm 长充满血浆的辨管放入专用冰箱为Ⅲ组小样(病毒灭活)。

1.2仪器试剂
大容量低温离心机(德国杜邦);低温血液滤白柜(天津正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一次性使用血浆病毒灭活输血器(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批号091231-2),亚甲蓝含量为1单位mol/L ;上海通用机械集团生产医用病毒灭活箱;上海名典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蛋白测定试剂盒TP-KIT ;日本ca-50型全自动血凝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的724分光光度计;Waters 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

1.3方法
在百级净化间内把血浆与一次性使用血浆病毒灭活输血器连接,将血浆转移到的溶入亚甲蓝的血浆光照袋内后,平放在病毒灭活箱的摆架上照射灭活,摆架摆动频率为60/min ,荧光为30000~38000lux ,温度设置为(4±2)℃照射时间35min 。

用低温滤白柜将光照灭活后的血浆用病毒灭活过滤器除去亚甲蓝。

1.4检测方法
用对照Ⅰ组小样,对照Ⅱ组小样分别对照检测清蛋白、血浆Ⅷ因子、纤维蛋白原.球蛋白。

检测Ⅲ组小样HBV-DNA 变化。

血浆Ⅷ因子活性测定采用一期法(KPTT )纤维蛋白原,
测定采用凝固法,血浆白蛋白测定采用比色法,血浆球蛋白测定采用比浊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经滤过后亚甲蓝残留量。

2结果
血浆Ⅷ因子平均值为(0.82±0.04)U/ml ,纤维蛋白原的回收率>75%,白蛋白、球蛋白的回收率>85%,免疫原性无变化。

经滤过后亚甲蓝残留量平均值为(0.23±0.12)μmol/L 。

检测Ⅲ组小样HBV-DNA 均成阴性。

3讨论
在成分输血中,血浆的输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对经血传播病毒性传染病的危险性仅少于白细胞,所以说怎样减少输注血浆的风险,是我们临床输血的重点[3]。

为提高血液输注的安全性,虽然血液检测项目逐渐增加,血液检测技术不断改进,但病毒感染后的“窗口期”问题仍不能解决,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

要从根本上控制经血传播病毒性传染病,对血浆病毒灭活,才能达到安全输血的目的。

严格筛选无偿献血者,严把筛选检测关,严把采供血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对血浆采用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

应用亚甲蓝光化学灭活血浆病毒灭活机理[4]:亚甲蓝可与病毒核酸的鸟嘌呤以及病毒的脂质包膜相结合,在可见光的作用下,可使病毒的核酸断裂,包膜破损,使病毒完全失去穿透、复制及感染能力。

本文对血浆在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前灭活后分别检测了血浆清蛋白、血浆Ⅷ因子、纤维蛋白、球蛋白含量符合≥50g/L 的国家标准;检测经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后的HBV-DNA 阳性血浆转为HBV-DNA 阴性,证明亚甲蓝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在保证血浆有效成分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能使脂质包膜病毒和部分非脂质包膜病毒灭活,尤其对HBV 、HCV 、HIV 等病毒灭活效果更为理想。

病毒灭活机制明确、效果可靠。

目前我站的成分血分离率已达99%以上,临床应用亚甲蓝光化学灭活血浆病毒的方法大大减少了病毒感染的概率,为本市的输血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5:33-35.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
原则[S].2002,国药监注[2002]160号.
[3]钱开诚.荧光与亚甲蓝对血浆中病毒灭活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0,17(1):110-111.
[4]房景霞,刘鑫,孙绍秋.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对凝血因子Ⅷ的
影响[J].河北医药,2010,32(15):2108-2109.
(收稿日期:2011-03-21)
血浆病毒灭活的临床应用与安全输血
马春黎,宋静
辽宁省铁岭市中心血站,辽宁铁岭
112000
[摘要]目的:推广亚甲蓝光化学灭活血浆病毒的方法,减少经血液传播感染疾病的发生。

方法:用亚甲蓝一次性血浆
病毒灭活过滤器和医用病毒灭活箱灭活血浆中病毒。

结果: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可以灭活血浆中大多脂质包膜病毒,杀灭效果理想。

病毒灭活前后血浆球蛋白、清蛋白、血浆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平均水平对比符合≥50g/L 的国家标准;HBV-DNA 阳性血浆在经病毒灭活后血浆HBV-DNA 转为阴性。

结论: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技术可将血浆中病毒灭活,大大提高了临床输注血浆的安全性。

[关键词]血浆;亚甲蓝/光化学法;输血安全[中图分类号]R826.2+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a )-165-021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