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毒灭活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的研究进展_谭美芳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的研究进展_谭美芳](https://img.taocdn.com/s3/m/a7db60dc2cc58bd63186bdce.png)
1.1 加 热 法 1.1.1 湿热法 巴 斯 德 液 态 湿 热 法 最 早 用 于 白 蛋 白 的生产过程中。将液态白蛋白经60 ℃恒温处理10 h, HBV、HCV 和 HIV 均可被 灭 活[1]。 巴 斯 德 法 也 应 用 于生产静脉注 射 用 的 丙 种 球 蛋 白 (intravenous immu- neglobulin,IVIG),凝 血 因 子 FⅧ、FⅨ,纤 维 蛋 白 原 (fibrinogen,FIB)等 产 品 的 处 理。 目 前 巴 斯 德 法 主 要 应用于白蛋白和IVIG 的病 毒 灭 活。 该 方 法 能 灭 活 所 有脂包膜病毒和大部分非脂包膜病毒。 1.1.2 干热法 热 灭 活 法 是 将 冻 干 后 的 制 剂 经 加 热 处理、干 热 杀 灭 病 毒 的 方 法。 Mannucci等[2]研 究 以
【基 金 项 目 】 广 州 市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10C36091671) 【作者单位】 510010 广东广州,广州军区广 州 总 医 院 输 血 科 [谭 美 芳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在 读 硕 士 研 究 生 )、单 桂 秋 ) 【通讯作者】 单桂秋,E-mail:rabbit_2007@126.com;Tel:020-36653445
2 血 液 成 分 的 病 毒 灭 活 方 法
常用 的 血 液 成 分 制 剂 包 括 血 浆、红 细 胞、血 小 板、 冷 沉 淀 等 ,及 从 人 血 浆 蛋 白 成 分 中 分 离 出 来 的 制 剂 ,包 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 血 因 子 制 剂 (纤 维 蛋 白 原 浓 缩 剂 、冷 沉 淀 、Ⅷ 因 子 浓 缩 剂 、凝 血 酶 原 复 合 物 、纤 维 蛋 白 胶 )。 2.1 血 浆 的 病 毒 灭 活 方 法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24c835fe76eeaeaad1f33066.png)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目前已知经血液制品传染的病毒主要有HBV、HCV、HIV-1、HIV-2、HTLV和细小病毒B19。
尚未发现经血液制品传染CJD。
但有少数研究报告发现有实验性传染现象,因此要密切关注CJD,特别是vCJD的发展动向。
为了提高血液制品安全性,生产工艺要具有一定的去除/灭活部分病毒能力,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
本技术指导原则是对血液制品(指以人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制品)生产过程以及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包括指示病毒和病毒去除/灭活方法的选择、验证方案的设计、结果判定以及附录所列技术验证申报的程序。
一、去除/灭活病毒方法的选择由于不同类血液制品潜在的污染病毒的可能性不同,为此选择病毒去除/灭活方法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一)凝血因子类制品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能去除/灭活脂包膜和非脂包膜病毒的方法,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去除/灭活病毒。
(二)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对于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包括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灭活脂包膜病毒方法。
但从进一步提高这类制品安全性考虑,提倡生产过程中加入特定的针对非脂包膜病毒的去除/灭活方法。
(三)白蛋白采用低温乙醇生产工艺和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如巴斯德消毒法等。
二、常用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评价(一)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1.人血白蛋白制品几十年临床应用结果表明,白蛋白的巴氏消毒法对HIV和肝炎病毒是安全的。
其病毒灭活条件已很完善,可不要求进行病毒灭活验证。
但是必须对巴氏消毒法所用设施进行验证,使巴氏消毒各参数符合要求(包括制品内温度分布的均一性和灭活时间)。
2.其它血液制品(液体制剂)由于制品的组成、稳定剂(如:氨基酸、糖、枸橼酸盐等)及其浓度的不同,均会对灭活病毒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采用巴氏消毒灭活病毒方法时必须进行病毒灭活效果验证。
浅谈血浆病毒灭活
![浅谈血浆病毒灭活](https://img.taocdn.com/s3/m/29c387e6a1c7aa00b52acbe3.png)
浅谈血浆病毒灭活作者:郭丽玮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6期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输血安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加强筛查以外,还必须对冰冻血浆进行灭活病毒处理,对血浆的病毒灭活是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血液检测有效地遏制了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但仍不能完全杜绝经输血传播的疾病。
目前全国年供血量约为1300万单位(200 mL/单位),若以中等发达国家输血后传染病发病机率为0.2%计,其中回输血浆后而感染者(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估计有近百万人。
由于HIV、HBV、HCV、HTLV 等构成经血传播病毒性风险的主要病毒均是脂质包膜病毒,故亚甲蓝光化学法被认为是一种可取的血液成分灭活方法,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
我站目前也使用此方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
1 MB光化学法技术简介亚甲蓝又叫美蓝,是一种吩噻嗪类酸性染料,也是一种表面携带正电荷的光敏剂,在可见光氧化损伤的作用下,使病毒的核酸断裂,包膜破损,从而使病毒完全失去穿透、复制及感染能力[1]。
可以灭活大多脂质包膜病毒,包括HIV、HCV、HBV [2]。
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机理明确、效果可靠,且不影响血浆质量。
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在国内外均已大量使用。
2 技术标准及依据根据卫生部《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的要求,新鲜冰冻血浆自血液采集后6 ~8 h 经分离速冻成块[3],在30℃保存1 年内几乎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因子V 和因子Ⅷ,新鲜冰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差别在于凝血因子V 和因子Ⅷ,血浆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易受采集、运输、制备、保存等环节的环境温度、离体时间、制备方法、制备条件、储存温度等过程质量的影响,通过控制过程质量是提高血浆质量的有效途径。
新鲜液体血浆作为制备病毒灭活血浆的一种原料血浆,其质量将直接影响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因此,为确保病毒灭活血浆的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好从血液采集到血液成品这个过程的冷链和时间控制,确保分离的液体血浆、制备的冰冻血浆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的质量标准。
输血护理新技术病原体灭活
![输血护理新技术病原体灭活](https://img.taocdn.com/s3/m/780e4f3dfab069dc51220122.png)
输血护理新技术病原体灭活摘要】目的讨论输血护理新技术病原体灭活。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结论输血后感染和经输血传播疾病是对输血安全的巨大威胁。
在血液制品的制备过程中增加病原体灭活或去除步骤,在血液及其成分保存前或输注前采取病原体灭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输血护理新技术病原体灭活一、血液及其制品中的病原体灭活与去除的意义输血后感染和经输血传播疾病是对输血安全的巨大威胁。
自WHO推行血液安全战略以来,血液的安全性有了大幅度提高。
美国输血传播HBV、HCV、HIV的风险性已经分别降至为1/63000,1/103000,1/493000。
尤其是1999年开始实施血液的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NAT),使输血的残余风险度进一步降低。
NAT检测后的残余风险度在美国为HCV约1:200000,HBV约1:350000,HIV约1:2000000,国内HIV为0/7.5万,HCV为1/7.5万。
尽管如此,血液及其制品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国内外仍有因输用血液及其制品而传播疾病的报道。
如美国每年发生输血感染HBV 22例、HCV 136例、HIV28例左右;全球大约有5%~10%的HIV感染是由不安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引起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漏检主要由“窗口期”造成,即从病原体感染至复制、繁殖到能检测到的域值之间或从病原体入侵到机体产生可以检测出的足够量的免疫应答抗体之间的空白期。
窗口期的长短受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检测对象的限制。
造成漏检的原因还包括病原体变异、与机体的基因组整合、抗体阴性的慢性携带状态等.如HBV感染个体中接受被动免疫、用HBV-DNA多聚酶的抑制物(拉米夫啶)进行治疗、主动免疫的失败、低水平的持续复制、痊愈后的复发等,均可造成献血者的HBsAg逃逸性突变株。
突变部位多集中在S蛋白“A”决定簇的141~145氨基酸之间,其中报道最多的为145甘氨酸突变为145精氨酸。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袋及其照射柜的血浆HBV病毒灭活效果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袋及其照射柜的血浆HBV病毒灭活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9836da00aa00b52acec7cac4.png)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袋及其照射柜的血浆HBV病毒灭活效果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血浆用量日益增大,输血安全口益受到人们重视,对血浆的病毒灭活是保障输血安全的措施之一。
在血浆的病毒灭活各方法中,亚甲蓝光化学法的效果已被证实,其病毒滴度减少程度与所用的光照强度和亚甲蓝(MB)浓度有直接关系。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经血传播的HBV、HCV、HIV等脂质包膜病毒均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但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的效果受到各因素如光照时间、光照强度、血浆量及亚甲蓝浓度等影响。
于是在应用亚甲蓝光化学法设计相关产品时会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制约。
目前将此法应用到血浆袋的报道极少。
本研究采用以亚甲蓝光化学法设计的血浆病毒灭活剂过滤血浆袋及配套使用的血液照射柜,将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过程中的各步骤规范化、整体化、标准化,消除了病毒灭活过程中隐含的各种干扰因素,从而找到了一条将亚甲蓝光化学法应用于血浆袋的有效途径。
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仪器病毒灭活剂(亚甲蓝)过滤血浆袋(WG-BM100,5套,生产批号:20060321,威海高分了材料公司);血液照射柜WG-BM(照度50000 Lux,威海高分子材料公司);威海市中心血站采集已鉴定为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并分离血浆(每袋100ml,共5袋);荧光定量PCR检测仪(型号码ABI prism-7000);HBV-DNA荧光定量PCR榆测试剂(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分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60412);Eppendorf管(EP管)。
1.2方法1.2.1标本病毒灭活将装有已鉴定为乙肝阳性病人血浆的血浆袋浸入75%的酒精溶液30min进行表面消毒后,移至超净工作台内,取样200ul于EP管内保存,作为光照前的病毒标本。
在超净工作台内,将留样管封口,同时打开病毒灭活剂过滤血浆袋,用插袋针刺破装有血浆袋插口,将血.浆袋高搁,使袋内的血浆流经加药器完全进入病毒灭活剂过滤血浆袋,打开血液照射柜制冷开关,使血液照射仪内的温度显示为4摄氏度。
三种方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
![三种方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eeb33cf111f18583d05a67.png)
维普资讯
・
2 ・ 4
our lnialT r ns uson a nalofC i c a f i nd Lab at y M e c ne, p. 20 or or dii Se 02, o 4, o13 V l N
主 细 胞 用 于 培 养 和 活 力 检 测 , e o细 胞 株 为 VS vr V
病 毒 的 滴 度 下 降 6lTCI 达 到 灭 活 效 果 。 g D
表 1 三 种 方 法 对 F P 中模 型 病 毒 的 F
灭 活 效 果 ( TC D o I g I 5)
的 宿 主 细 胞 用 于 培 养 和 活 力 检 测 。 病 毒 液 和 含 处 将
浆 而 引起 的 传 染 病 是 个 亟待 解 决 的 问题 。 了加 强 除
筛 选 献 血 者 的 质 量 控 制 外 , 临 床 用 的血 液 制 品进 对 行 病 毒 灭 活 处 理 是 一 种 最 有 效 的方 法 。 为此 我 们研 究 比较 了二 种 效 果 较 为 可 靠 的血 浆 病 毒 灭 活 方 法 , 以期 为 选 择 一 种 适 合 于 我 国 国 情 的 病 毒 灭 活 方 法
理 的 血 浆 按 1:1 0比例 混 合 后 按 上 述 方 法 处 理 并
检 测 病 毒 活 力 。病 毒 滴 定 按 终 点 稀 释 法 , 胞 病 变 细 效 应 ( E) Kab r公 式 计 算 TC D5。 CP 按 re I 0 2 样 品 制 备 及 处 理 随 机 取 采 血 后 6h血 液 , 分
20 0 2年 9月 第 4卷 第 3期
・25 ・
讨
论
பைடு நூலகம்
方 法 对 血 浆 中 蛋 白 质 都 有 轻 微 影 响 , 其 是 对 血 浆 尤 中 的凝 血 因子 有 一 定 影 响 , 白质 损 失 一 般 在 2 蛋 5 以 内 , 与 国 内外 报 道 相 符 [ , 血 浆 的 临 床 应 用 这 5 对 ]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及去除工艺进展分析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及去除工艺进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dcbb97ad02de80d5d84058.png)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及去除工艺进展分析摘要】在临床上血液制品能够为有需要的病患提供治疗帮助,但是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血液制品有传播病毒的风险,因此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以及去除是对其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人们思想水平和安全意识的提高,对血液制品的质量也越加重视,本文对血液制品病毒灭活以及去除工艺的进展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去除工艺;进展在临床上血液制品是用于对病患进行治疗和抢救的重要作用制剂,主要是由健康人群提供血浆或者是将拥有特异免疫的人群的血浆进行分离和提纯处理,从而得到相关的血细胞组分以及血浆蛋白组分等[1]。
血液制品能够用于对病患病情的诊断治疗,具备稳定性较强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2]。
但是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制品的原材料来源于人体的血液,本身会潜在着携带病毒的风险,一旦处理不当,容易对病患造成血液污染,从而造成二次伤害。
随着人们卫生意识的不断提高,对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以及去除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对血液制品病毒灭活以及去除工艺的进展进行了研究探讨,报道如下。
1血液制品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发现,在制作血液制品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不安全因素主具体为病原微生物和代谢产物。
血液制品的原材料人体的血液当中会存在着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的代谢产物,这两种物质能够和同种的抗原性蛋白相互作用,导致相关临床疾病的发生[3]。
经过研究证实能够通过人体血液以及血液制品进行传播的病毒类型主要为肝炎病毒、人体T淋巴细胞N型病毒、微小病毒、免疫缺陷病毒以及雅克氏病毒等。
当这些病毒通过血液制品进入到人体当中之后会对人体的正常细胞造成伤害,导致严重疾病的发生[4]。
2.病毒灭活方法及去除工艺分析目前在临床上对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以及去除的方法和工艺根据不同的处理模式和媒介,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等,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2.1过滤法在对血液制品进行灭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过滤法将血液中的有害病菌进行灭除。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11c72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d.png)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是两种不同的血浆制品,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面将分析这两种血浆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病毒灭活血浆是通过对血液样品进行病毒灭活处理而得到的,它可以用于临床上治疗各类病毒感染。
在病毒灭活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化学或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照射、加热或辐射处理,可以有效地灭活血浆中的病毒。
使用病毒灭活血浆可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病毒灭活血浆在临床上的主要应用是治疗病毒性感染,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 等。
通过输注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提供有效的抗病毒抗体,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轻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
病毒灭活血浆还可以用于预防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
由于病毒灭活血浆中的病毒已经被灭活,因此输注此种血浆可以提供免疫保护,而不会导致病毒感染。
普通冰冻血浆是未经任何处理的血浆制品,它主要用于输血和康复治疗。
普通冰冻血浆可以提供各种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对于病人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有一定的帮助。
普通冰冻血浆还可以用于补充血液容量,为病人提供营养和能量,增强体力。
普通冰冻血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由于未经过病毒灭活处理,普通冰冻血浆中可能存在一些传染性病毒,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HIV等。
在使用普通冰冻血浆时需要进行病毒筛查,确保血浆安全无害。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临床应用上有着不同的价值。
病毒灭活血浆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和提供免疫保护,从而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增加治疗的安全性。
而普通冰冻血浆主要用于输血和康复治疗,可以提供各种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有助于出血和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康复。
普通冰冻血浆也存在传染性病毒的风险,需要进行病毒筛查,确保安全使用。
在使用血浆制品时需要根据具体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浆制品,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及去除工艺进展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及去除工艺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1edd6f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d.png)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及去除工艺进展摘要:血液制品主要是通过将多人份血浆进行混合之后,使用特定的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产品,血液制品通常被用在医疗急救以及某些特定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理论上来说,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也可以经血浆传播,所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保障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就需要严格按照原则要求,在生产血液制品的过程中,就需要使用一定的工艺方法对血液制品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去除其中的病毒,制造出健康的血液制品。
鉴于此,本文就血液制品制造过程中的病毒灭活方法和去除工艺展开如下探讨。
关键词:病毒灭活;病毒去除;血液制品1.病毒灭活方法1.1物理方法1.1.1巴氏消毒法这种方法的应用对温度和时间的要求非常高,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在溶液状态下,对白蛋白进行10h的60℃加热处理,能够灭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即巴氏消毒,从而提高白蛋白在病毒安全方面的可靠性。
最近这些年,经常将巴氏消毒法用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生产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处理中。
没有经过巴氏消毒法灭活处理的产品,其输血传播病毒率高达50%~75%,而经巴氏消毒灭活处理之后,产品阳性检出率为0[1]。
1.1.2干热法(冻干制品)干热法也就是对冻干后的制剂使用干热处理和加热处理来杀活病毒的一种方法,常见的干热法主要有10~72h,60~80℃加热法及72h,80℃加热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于FⅧ冻干浓制剂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处理,就有人用到了10~72h,60~80℃加热处理方法,但是,现在这种方法的使用已经无法满足彻底灭火HCV、HBV、HIV病毒的目的。
1.1.3γ射线辐照法γ射线主要由光子组成,来自于核转变,在放射性衰变过程中形成的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和激发状态,在从高激发态跃迁到低激发态的过程中,就会将γ射线释放出来。
钴-60和铯-137是常用的两种γ射线放射源。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微生物,比如无包膜病毒、有包膜病毒以及所有的基因型物质,经过γ射线的辐照都有杀灭作用。
医学毕业论文--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袋及其照射柜的血浆HBV病毒灭活效果
![医学毕业论文--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袋及其照射柜的血浆HBV病毒灭活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1a6bbee631126edb6e1a1032.png)
医学毕业论文--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袋及其照射柜的血浆HBV病毒灭活效果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袋及其照射柜的血浆HBV病毒灭活效果【关键词】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液检测病毒性疾病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血浆用量日益增大,输血安全口益叐到人们重视,对血浆癿病毒灭活是保障输血安全癿措施之一。
在血浆癿病毒灭活各方法丨,亚甲蓝光化学法癿效果已被证实,其病毒滴度减少程度不所用癿光照强度和亚甲蓝(MB)浓度有直接关系。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经血传播癿HBV、HCV、HIV等脂质包膜病毒均有较好癿灭活效果。
但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癿效果叐到各因素如光照时间、光照强度、血浆量及亚甲蓝浓度等影响。
于是在应用亚甲蓝光化学法设计相关产品时会叐到上述各种因素癿制约。
目前将此法应用到血浆袋癿报道极少。
本研究采用以亚甲蓝光化学法设计癿血浆病毒灭活剂过滤血浆袋及配套使用癿血液照射柜,将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过程丨癿各步骤规范化、整体化、标准化,消除了病毒灭活过程丨隐含癿各种干扰因素,从而找到了一条将亚甲蓝光化学法应用于血浆袋癿有效途径。
1材料不方法1.1材料不仪器病毒灭活剂(亚甲蓝)过滤血浆袋(WG-BM100,5套,生产批号:20060321,威海高分了材料公司);血液照射柜WG-BM(照度50000Lux,威海高分子材料公司);威海市丨心血站采集已鉴定为乙1肝阳性病人癿血液,幵分离血浆(每袋100ml,共5袋);荧光定量PCR检测仪(型号码ABIprism-7000);HBV-DNA荧光定量PCR榆测试剂(由丨山大学达安基因股分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60412);Eppendorf管(EP管)。
1.2方法1.2.1标本病毒灭活将装有已鉴定为乙肝阳性病人血浆癿血浆袋浸入75%癿酒精溶液30min进行表面消毒后,移至超净工作台内,叏样200ul于EP管内保存,作为光照前癿病毒标本。
在超净工作台内,将留样管封口,同时打开病毒灭活剂过滤血浆袋,用插袋针刺破装有血浆袋插口,将血.浆袋高搁,使袋内癿血浆流经加药器完全进入病毒灭活剂过滤血浆袋,打开血液照射柜制冷开关,使血液照射仪内癿温度显示为4摄氏度。
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
![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https://img.taocdn.com/s3/m/d246654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f.png)
血浆蛋白分离纯化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血浆蛋白分离纯化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无菌灌装技术
巴氏病毒灭活和低pH孵放病毒灭活技术
三、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病毒灭活
血浆相关病毒的概念
原料血浆筛查及检疫期管理
血液制品生产工艺去除病毒能力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去除工艺
保证血液制品病毒安全性的其他措施
工艺技术应适应工业化规模生产,分离步骤力求简便、低消耗、高产出。如由Cohn’氏法改良后的Kistler和Nitschmann法工艺,白蛋白的收率由20g/L增加到27g/L;
分离过程最大程度地避免或排除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如热原质检测、无菌检查等;
从血浆中可分离出多种蛋白质成分,符合血浆综合利用的原则。
150-180
+
DNA
+
-
甲型肝炎病毒(HAV)
27-32
-
RNA
+
-
丁型肝炎病毒(HDV)
28-39
+
RNA
+
+
人细小病毒(HPV)
18-26
-
DNA
+
+
克-雅氏病(CJD)
蛋白质源性的传染因子(朊蛋白-Prion Protein)
埃博拉病毒(Ebola)、西尼罗病毒(West-nile)、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
中国药典(二部) 药用辅料管理办法
血液制品管理条例 中国药典(三部)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指导原则 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
原料血浆管理
其他原辅料管理
药品经营管理
药品生产管理
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
![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7d8fe08fad6195f312ba646.png)
新鲜冰冻血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应用新鲜冰冻血浆(FFP)几乎含有全部凝血因子,主要用于多种凝血因子缺乏伴有严重贫血的患者,也用于大量失血或凝血试验异常而需要施行侵入性操作的患者以预防出血。
虽然对FFP供者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实验室病毒检测,但经血传播病毒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原因在于:1)检测方法灵敏度有限;2)“窗口期”问题;3)新病毒的出现;4)目前我国检测病毒的种类仅为HIV1/2、HBV、HCV;因此,检测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
据估计,输用血浆的危险程度为10 000 U可发生75次不良反应,每1 000名患者有37起不良反应发生。
1项研究在分析了48年来应用未经病毒灭活血浆和经病毒灭活血浆后发生不良反应需要救治的花费,发现应用病毒灭活血浆至少每年为美国节约200万美元,如果考虑非感染性并发症,如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可以为英国每年节约5万英镑[1]。
目前欧洲各国都已禁止使用未经病毒灭活的血浆,国内应用FFP非常广泛,但病毒灭活尚未普遍进行。
目前国内外几种病毒灭活技术正在临床应用,血浆成分及其衍生物主要采用有机溶剂去污剂法(SD)和亚甲兰加可见光法(MBR),补骨脂素加光照血浆(PLT)已经在欧洲应用。
核黄素加光照(PRT)对血浆、红细胞和血小板3种成分中的病毒可能均有灭活作用,但仍处于研发阶段;除SD法外其它灭活剂的作用都是针对病毒核酸的[2]。
现就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和应用作一简介。
1 SD法1.1灭活方法SD法由纽约血液中心发明,通常用磷酸3N丁酯(TNBP)和吐温-80或胆酸钠,二者协同作用可以溶解和去除病毒的脂包膜而使其灭活。
SD法处理血浆是将<2 500人份的同型、融化的FFP混合与1%TNBP和1%去污剂TritonX100,在37℃孵育4h,用蔬菜油浸出液萃取之后,用C18层析柱清除溶剂和去污剂。
由此制备的血浆经无菌过滤,200ml分装,再次于-30℃冰冻保存。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推荐下载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推荐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eb447e3952ea551810a68794.png)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目前已知经血液制品传染的病毒主要有HBV、HCV、HIV-1、HIV-2、HTLV和细小病毒B19。
尚未发现经血液制品传染CJD。
但有少数研究报告发现有实验性传染现象,因此要密切关注CJD,特别是vCJD的发展动向。
为了提高血液制品安全性,生产工艺要具有一定的去除/灭活部分病毒能力,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
本技术指导原则是对血液制品(指以人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制品)生产过程以及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包括指示病毒和病毒去除/灭活方法的选择、验证方案的设计、结果判定以及附录所列技术验证申报的程序。
一、去除/灭活病毒方法的选择由于不同类血液制品潜在的污染病毒的可能性不同,为此选择病毒去除/灭活方法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一)凝血因子类制品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能去除/灭活脂包膜和非脂包膜病毒的方法,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去除/灭活病毒。
(二)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对于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包括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灭活脂包膜病毒方法。
但从进一步提高这类制品安全性考虑,提倡生产过程中加入特定的针对非脂包膜病毒的去除/灭活方法。
(三)白蛋白采用低温乙醇生产工艺和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如巴斯德消毒法等。
二、常用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评价(一)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1.人血白蛋白制品几十年临床应用结果表明,白蛋白的巴氏消毒法对HIV和肝炎病毒是安全的。
其病毒灭活条件已很完善,可不要求进行病毒灭活验证。
但是必须对巴氏消毒法所用设施进行验证,使巴氏消毒各参数符合要求(包括制品内温度分布的均一性和灭活时间)。
2.其它血液制品(液体制剂)由于制品的组成、稳定剂(如:氨基酸、糖、枸橼酸盐等)及其浓度的不同,均会对灭活病毒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采用巴氏消毒灭活病毒方法时必须进行病毒灭活效果验证。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16920ca05087632311212e7.png)
关于印发《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为防止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疾病随血液制品的应用而传播,保证临床使用安全,我局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制定了《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并转发至辖区内各有关单位。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二年五月九日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目前已知经血液制品传染的病毒主要有HBV、HCV、HIV-1、HIV-2、HTLV 和细小病毒B19。
尚未发现经血液制品传染CJD。
但有少数研究报告发现有实验性传染现象,因此要密切关注CJD,特别是vCJD的发展动向。
为了提高血液制品安全性,生产工艺要具有一定的去除/灭活部分病毒能力,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
本技术指导原则是对血液制品(指以人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制品)生产过程以及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包括指示病毒和病毒去除/灭活方法的选择、验证方案的设计、结果判定以及附录所列技术验证申报的程序。
一、去除/灭活病毒方法的选择由于不同类血液制品潜在的污染病毒的可能性不同,为此选择病毒去除/灭活方法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一)凝血因子类制品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能去除/灭活脂包膜和非脂包膜病毒的方法,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联合去除/灭活病毒。
(二)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对于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包括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生产过程中应有特定的灭活脂包膜病毒方法。
但从进一步提高这类制品安全性考虑,提倡生产过程中加入特定的针对非脂包膜病毒的去除/灭活方法。
(三)白蛋白采用低温乙醇生产工艺和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如巴斯德消毒法等。
二、常用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评价(一)巴斯德消毒法(巴氏消毒法)1.人血白蛋白制品几十年临床应用结果表明,白蛋白的巴氏消毒法对HIV和肝炎病毒是安全的。
其病毒灭活条件已很完善,可不要求进行病毒灭活验证。
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
![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8c7f68b02d276a200292efb.png)
们越来 越体会到身体健 康的重要性 ,因此 ,要从根本 上控 制和杜绝血 源 性 的传染病 ,除 了加 强筛 查 以外 ,还 必须 对血液 进行 灭活病 毒处 理 ,才能达到输血安 全的 目的。血 液成分的病毒灭 活是实现安全输血
11输血 除 了治疗 患 者之 外 ,也 可能 引起 不 良的 输血 反应 、 并
3 血浆病 毒 灭活 的必要 性 ①窗 口期血 液漏检 ;②试 剂灵敏度 的限制 ;③人 为差 错 ;④有些
已知 的可经输血传播 的病 毒 尚未进行常 规筛选检测 ;⑤ 目前还有我们 尚不知道 的可经血传播的病毒等。
【 键词 】 病毒 灭活血 浆 ; 临床 应 用 ;方法 关
中图分类 号 :R5 .4 47 1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7— 14 (0 0 1 04 — 2 6 1 8 9 2 1 )1— 00 0
随着经济 的发展 ,人们生 活水平和 医疗保 障水平 的不断提高 ,安
4 l文献综述 0
主 里垦苎 !
{ _ l 月第8 第1期 Gi Ci Mdi,pl00 o8 o 1 卷 1 uefha ei e r21, 1, . do n c Ai n V .N 1
文献 综 述
病毒灭活血 浆的临床应用
赖 建 芬 卢 少 芬 黄 小毅
【 要 】通 过对 血浆输 注 的风 险 分析 ,提 出对 血 浆病毒 灭活 的临床 意 义与必要 性 。 摘
的惟一途 径 。 J
于病毒感 染始终存在一定 的不安全 因素 ,使用滤 除白细胞的血液及病 毒灭活 血浆 ,可有效控 制经血传播疾病 的传播 ,是保 证临床输血安 全
全血制品病毒灭活处理技术及扩展应用
![全血制品病毒灭活处理技术及扩展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c20eff5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1f.png)
全血制品病毒灭活处理技术及扩展应用简介:全血制品是从整个血液中提取出的制品,其中包含丰富的血浆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然而,全血制品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病毒灭活处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全血制品病毒灭活处理技术的原理和常用方法,并探讨其扩展应用领域。
一、病毒灭活处理技术原理病毒灭活处理技术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病毒的核酸或蛋白质结构,使其失去感染性。
目前常用的病毒灭活处理技术包括热处理、溶剂洗脱、辐射灭活和化学灭活等。
1. 热处理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病毒灭活方法,通过高温破坏病毒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热敏感性较低的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等。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包括干热法和湿热法,前者使用高温烘箱,后者使用热水浴。
2. 溶剂洗脱溶剂洗脱是利用有机溶剂如二甲基亚砜(DMSO)和三乙胺乙醇(TEAE)等来破坏病毒结构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热敏感性较高的病毒,如艾滋病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等。
3. 辐射灭活辐射灭活是利用电离辐射(如γ射线)破坏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结构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病毒,并能够有效灭活病毒,但需要注意剂量的控制,以避免对全血制品的其他成分造成损伤。
4. 化学灭活化学灭活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如氯化亚砜、乙醚和甲醛等来灭活病毒。
这种方法可以同时灭活多种病毒,但需要注意灭活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的控制,以避免对全血制品的质量造成影响。
二、全血制品病毒灭活处理方法的扩展应用1. 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除了全血制品,其他血液制品如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等也需要进行病毒灭活处理。
这些血液制品在临床应用中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其中可能存在潜在的病毒污染风险。
因此,对这些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可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2. 病毒疫苗的制备病毒灭活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病毒疫苗的制备过程中。
病毒灭活处理可以有效灭活疫苗中的病原体,从而使得疫苗可以安全地接种到人体中,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46576f48bd63186bcebbcd7.png)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作者:王艳芳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2期【摘要】血浆病毒灭活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手段对血浆进行处理,使病毒蛋白的结构受到损害,这样血浆中的病毒就会失去活性,变得没有致病和繁殖能力。
临床输血是救治病患的必要手段,但是血浆在运输和存储的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病毒传播风险,尽管在采集鲜血时会对各个步骤进行严密控制,但是病毒感染血液的情况确实无法完全避免。
亚甲蓝光化学法是一种用于单袋血液病毒灭活的技术,是近几年研发的新型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不过也存在一些未解决的弊端,比如缺少灭活后血浆的各项质控指标。
为了强化亚甲蓝光化学法的作用,需要对其血浆病毒灭活对血浆成分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临床分析,得出有效结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科学的使用亚甲蓝光化学法。
【关键词】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血浆成分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研究的必要性亚甲蓝又称为亚甲基蓝和次甲蓝,是一种芳香杂环化合物,通常被用作化学领域,亚甲蓝的水溶液在氧化性环境中会变成蓝色,在氨水等还原剂中会变成无色状态,根据其不同的性状可进行不同的功用。
从化合物信息上看亚甲蓝又是一种解毒药,能将高铁还原型蛋白还原成血红蛋白。
在临床治疗中,血液输注是必要环节,它能通过各个采血机构传递来的血液帮助重症危急病患缓解痛苦。
但是由于各种检测方法、检测试剂等原因,无法做到血液处理的健全,因此,选择合适的病毒灭活方法非常重要。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也存在不少争议。
一方面通过血浆病毒灭活有效控制各种病毒性细菌和艾滋病毒,另一方面该技术还在不断研发中,需要更精确的论证和更有力的证据说明它的有效性,所以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浆病毒灭活问题的处理还有待商榷和进步。
因此对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在临床实验的基础上对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4cfdf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e.png)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都是临床上常见的输血血制品,两者在临床应用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应用价值。
以下将从病毒安全性、免疫学特点、临床适应症和适用人群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病毒灭活血浆的最大特点就是经过特定的病毒灭活技术处理,能够有效灭活多种献血者血液中的潜在病毒感染物,如HIV、HBV、HCV等,具有较高的病毒安全性。
而普通冰冻血浆则没有经过病毒灭活处理,存在一定的潜在传染性风险。
病毒灭活血浆在免疫学上与普通冰冻血浆有所不同。
由于病毒灭活技术可能对血浆内的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成分产生一定影响,病毒灭活血浆的免疫学特点可能与普通冰冻血浆存在差异。
根据目前研究,病毒灭活血浆中的某些免疫因子可能会降低其在免疫调节和治疗作用方面的效果。
两者在临床适应症上也有一定区别。
普通冰冻血浆可以广泛用于各种症状的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如血友病、DIC等。
而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主要针对需要同时考虑病毒安全性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特定适应症,如某些凝血因子缺乏症、特定凝血因子抗体异常等。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病毒安全性、免疫学特点、临床适应症和适用人群等方面有所不同。
临床医生在使用这两种血浆时,需根据具体病情和需要综合考虑其特点和应用价值。
在使用病毒灭活血浆时,需要注意监测其病毒灭活效果和潜在的免疫调节效应。
常用血液制品病毒灭活的研究进展
![常用血液制品病毒灭活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3e32b2201f69e314232943d.png)
常用血液制品病毒灭活的研究进展作者:王晓丽徐涛刘亚绒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摘要】科学、有效的病毒灭活工艺是确保血液制品安全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因输注血液制品而产生的患病风险。
基于此,文章以血液制品病毒灭活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当前常用的集中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技术,然后讨论了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技术的发展趋势,希望对我国血液制品安全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技术血液制品一般是指以健康人或经特异免疫的人的血浆为原材料,经过提纯、分离,最后制备成血浆蛋白、人血白蛋白、人凝血因子、人免疫球蛋白或其他血液细胞有形成分的统称。
血液制品通常用于治疗及被动免疫预防。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血液制品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人,理论上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也可通过血液制品进行传播,因此,需要对血液制品进行全面的病毒灭活和去除工作,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
一、常用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工艺研究现状(一)S/D处理法S/D处理法是利用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分解脂包膜病毒的类脂膜,使其失去黏附、感染和复制能力的灭活技术,并且大多数血液制品在经过S/D处理后还能保持蛋白质的生物活性。
常用有机溶剂为磷酸三丁酯(TNBP),表面活性剂有胆酸钠、吐温80、TritonX-45、TritonX-100等。
S/D法中所使用的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需要在灭活之后去除,以免对相关蛋白的回收率和纯度造成影响。
根据欧洲药典,S/D处理的最后产物所允许的残留量分别是TNBP小于2和TritonX-100少于5,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大多数S/D血浆中的添加剂检测阈值分别低于0.5和1,其毒性水平比欧洲药典的低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只适用于对脂包膜病毒的灭活处理,对于无外壳病毒则需要辅助使用其他灭活方法,而且灭活剂的去除过程不仅复杂而且较为昂贵。
(二)低pH孵化法低pH值孵化法是指在pH=4,温度为30~37℃的环境下,持续保温20h,使病毒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变质作用,从而降低病毒复制能力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语
综上所述,血液成分病毒灭活技术正在发 展过程中,病毒灭活效果、对血浆蛋白的影 响、残留试剂对人体的影响、处理的血液成 分有限等问题依然存在。仍然需要研究人基础知识和应用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基础知识
?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的意义 保障血液成分安全
虽然经过病毒检测,但经血传播病毒的危险性 依然存在:检验方法与试剂灵敏度局限,窗口期问 题,病毒检测种类局限,新病毒的出现,等等。病 毒灭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基础知识
? 注意:用于病毒灭活的血浆最好是冻融后的 血浆,至少应经过白细胞过滤或二次离心。
病毒灭活产品质量控制
? 病毒灭活效果的验证:专业实验室
? 血浆中亚甲蓝的残留:选择性检测。有必要 检测光照前血浆亚甲蓝含量
? 血浆蛋白检测:没有必要
病毒灭活展望
? 新方法的研究 核黄素法
核黄素即 VB2,一种多环平面结构的芳香族化 合物,可与病毒核酸结合,在光照条件下,介导核 酸骨架断裂,达到病毒灭活的目的。与其他试剂相 比,核黄素无疑是对人体最安全的。 压力循环技术
的主要方法有 化学法:SD法(有机溶剂) 光化学法:亚甲蓝光照法、补骨脂素光
照法(S-59)和核黄素法 物理法:压力循环法
亚甲蓝/光照灭活血浆病毒
? 原理 亚甲蓝和病毒核酸中G-C碱基对有较强
的亲和性,光照激活亚甲蓝产生单分子氧, 破坏核酸杀灭病毒
亚甲蓝结合在病毒脂包膜上,光照产生 氧破坏病毒包膜杀灭病毒
亚甲蓝/光照灭活血浆病毒
? 灭活病毒种类 脂包膜病毒:HBV、HCV、HIV和HTLV(T淋
巴细胞白血病) 非脂包膜病毒:效果不理想
亚甲蓝/光照灭活血浆病毒
? 对血浆蛋白的影响 有报道说:经过亚甲蓝光照处理后的血浆,纤
维蛋白原、FⅧ和FⅨ等的回收率均>75%, 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事实上,现在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的合格率并 不理想,所以经过病毒灭活后的血浆不适于 作为新鲜冰冻血浆用于临床,更不适合制备 冷沉淀 对其它血浆蛋白影响不大
因此,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非常 必要!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基础知识
目前的病毒灭活方法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
? 只能灭活血浆中的病毒,对其它血液成分
中的病毒无效
? 只对脂包膜病毒有效杀灭,对非脂包膜
效果不理想或无效 ? 对血液中的有效成分有影响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基础知识
? 病毒灭活的方法学 目前用于血浆成分及其衍生物病毒灭活
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应用
? 国内外现状 目前,欧洲已经禁止未经病毒灭活的血
浆用于临床 国内已经有许多血站开展血浆病毒灭活
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应用
? 技术保障 现有国产产品已达到要求,光照度亦符
合标准。
血浆病毒灭活操作
? 灭活时间: 30-40分钟 ? 灭活条件要求:无菌 无菌接管或在净化间穿刺 ? 灭活后血浆的过滤:尽可能去除血浆中亚甲蓝试剂
? 血液制品安全现状
日本:乙肝 1/1 万~1/10 万漏检 丙肝1/10 万~1/100 万漏检 AIDS 1/100 万~1/1000万漏检
国内:乙肝 丙肝 AIDS
即使是采用了核酸检测技术, 也不能保证病毒被100%地检出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基础知识
血站目前只检测上述病毒,其它如巨细 胞病毒、疱疹病毒等均不做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