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和谏议制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正、公开
思考: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 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是中 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思考: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 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监察制度:对官员的监督
阅读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归纳秦、汉、隋唐、宋、明清等 历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情况。
1. 监察官员或机构
1.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 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 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 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2.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 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 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 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A、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
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C、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巩固
(宰相)
枢 密 院
(枢密使)
从秦至元前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可以看出君权和相权的发展趋势是?
趋势: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1. 行政机构精简, 提高了行政效率。 2. 宰相权力过于集 中,权臣专权。
皇帝 中书省
(宰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时段 西周时期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皇帝的烦恼
君权与相权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选官制度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 奸 难 辨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腐 败 难 治 官 吏 难 选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地 方 难 管 监察
地方分 权 制度
第三课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标准(依据) 血缘 军功 孝廉 门第 才学
战国时期
汉武帝时期 东汉末年 隋唐时期
从标准的改变你看出什么变化的趋向?
科举制对于普通士人来说: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放宽了出身的限制,拓展了政府选拔人才的 基础,使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文人,有机会通过 考试向社会上层流动。
科举制对于统治者来说: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为官僚队伍提供了相对来说素质较高的 人才,且成功地笼络、控制读书人,有利于 巩固统治,维持社会稳定。
从标准的改变你看出什么变化的趋向? • 从重视出身—重视才学; • 从地方的举荐—中央统一考试
• 趋向:标准越来越科学、客观,
监察与谏议制度的评价:
消极: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 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 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枢权力体系: 重点: 隋唐: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 宋:二府三司制(发展) 元:一省制 二、选官制度: 重点:科举制 三、监察和谏议制度: 监察机构和谏议机构的发展
门下省 谏 院
职
能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 的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 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独立的谏官机构
谏议制度: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的贤明君主。魏征提了几百条意 见,他基本上都采纳了。但到了 晚年,唐太宗跟大臣们议事,常 是唯己是从,刚强高傲,日胜一 日。集思广益的“耳顺”被阿谀 奉承的“顺耳”声所替代……
1. 集体宰相制 2. 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3. 提高了行政效率 4. 相互牵制 5. 避免权臣独揽大权, 有利于加强皇权
执行诏令 封驳审议 草拟诏令
土木工程 审判刑罚
军事警备
祭祀教育 户籍赋税 选择官员
推理家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 提交书面处理方案:一、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二、 削减灾区赋税;三、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皇帝的烦恼之君权与相权)
二、选官制度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制度)
三、监察与谏议 (皇帝的烦恼之监察制度)
请阅读教材,概括秦至隋唐中枢权力体系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秦:三公九卿 汉武帝:中朝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中书、门下、尚书 省的名称出现,但尚未定型。 隋:创立三省六部制 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3.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 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设置御史大夫
4. 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 监察职能的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军机大臣 A.①④ D.③④ B.①③ C.②③
5. 隋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以科举考试 选拔官员,根本目的是科举制 ( )
朝代 监察官员或机构 秦朝 汉朝 御史大夫 御史府
职能
监察百官
中央:御使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 地方:刺史—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监督郡国长官
督察院— 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监察御史 中央 明 清 “科道” 六科给 监督六部业务 事中
地方
按察使司 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
2. 谏议机构
朝代 隋唐 宋朝 机构
材料二: 中国历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出现,如秦朝的 赵高、汉朝的董卓、三国的黄皓、南北朝的阮佃夫、 隋朝的杨素、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哈 麻、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和珅……层出不穷。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思考: ①材料一中唐太宗在纳谏上的态度转变说明 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②中国自秦汉就确立了监督官员的监察制度, 为什么历代还会出现那么多的贪官?
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
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依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一、礼部 二、户部 三、工部
皇帝 财政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三司使)
进一步分割相权, 加强皇权。
行政
军事
中 书 门 下
思考: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 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是中 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思考: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 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 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监察制度:对官员的监督
阅读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归纳秦、汉、隋唐、宋、明清等 历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情况。
1. 监察官员或机构
1.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 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 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 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2.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 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 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 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A、以儒家思想为考试内容
B、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C、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巩固
(宰相)
枢 密 院
(枢密使)
从秦至元前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可以看出君权和相权的发展趋势是?
趋势: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1. 行政机构精简, 提高了行政效率。 2. 宰相权力过于集 中,权臣专权。
皇帝 中书省
(宰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时段 西周时期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皇帝的烦恼
君权与相权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选官制度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 奸 难 辨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腐 败 难 治 官 吏 难 选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地 方 难 管 监察
地方分 权 制度
第三课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标准(依据) 血缘 军功 孝廉 门第 才学
战国时期
汉武帝时期 东汉末年 隋唐时期
从标准的改变你看出什么变化的趋向?
科举制对于普通士人来说: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放宽了出身的限制,拓展了政府选拔人才的 基础,使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文人,有机会通过 考试向社会上层流动。
科举制对于统治者来说: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为官僚队伍提供了相对来说素质较高的 人才,且成功地笼络、控制读书人,有利于 巩固统治,维持社会稳定。
从标准的改变你看出什么变化的趋向? • 从重视出身—重视才学; • 从地方的举荐—中央统一考试
• 趋向:标准越来越科学、客观,
监察与谏议制度的评价:
消极: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 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 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枢权力体系: 重点: 隋唐: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 宋:二府三司制(发展) 元:一省制 二、选官制度: 重点:科举制 三、监察和谏议制度: 监察机构和谏议机构的发展
门下省 谏 院
职
能
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 的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 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独立的谏官机构
谏议制度: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 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的贤明君主。魏征提了几百条意 见,他基本上都采纳了。但到了 晚年,唐太宗跟大臣们议事,常 是唯己是从,刚强高傲,日胜一 日。集思广益的“耳顺”被阿谀 奉承的“顺耳”声所替代……
1. 集体宰相制 2. 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3. 提高了行政效率 4. 相互牵制 5. 避免权臣独揽大权, 有利于加强皇权
执行诏令 封驳审议 草拟诏令
土木工程 审判刑罚
军事警备
祭祀教育 户籍赋税 选择官员
推理家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 提交书面处理方案:一、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二、 削减灾区赋税;三、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皇帝的烦恼之君权与相权)
二、选官制度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制度)
三、监察与谏议 (皇帝的烦恼之监察制度)
请阅读教材,概括秦至隋唐中枢权力体系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秦:三公九卿 汉武帝:中朝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中书、门下、尚书 省的名称出现,但尚未定型。 隋:创立三省六部制 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3.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 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设置御史大夫
4. 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 监察职能的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军机大臣 A.①④ D.③④ B.①③ C.②③
5. 隋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以科举考试 选拔官员,根本目的是科举制 ( )
朝代 监察官员或机构 秦朝 汉朝 御史大夫 御史府
职能
监察百官
中央:御使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 地方:刺史—地方专职监察官员 监督郡国长官
督察院— 分十三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监察御史 中央 明 清 “科道” 六科给 监督六部业务 事中
地方
按察使司 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
2. 谏议机构
朝代 隋唐 宋朝 机构
材料二: 中国历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出现,如秦朝的 赵高、汉朝的董卓、三国的黄皓、南北朝的阮佃夫、 隋朝的杨素、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哈 麻、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和珅……层出不穷。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思考: ①材料一中唐太宗在纳谏上的态度转变说明 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②中国自秦汉就确立了监督官员的监察制度, 为什么历代还会出现那么多的贪官?
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
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依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一、礼部 二、户部 三、工部
皇帝 财政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三司使)
进一步分割相权, 加强皇权。
行政
军事
中 书 门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