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口服方一、中药口服方组成:黄芪15g,金银花30g,马齿苋30g,桃仁12g,当归15g,木香15g,槟榔12g,槐米15g,仙鹤草30g,小蓟15g,枳壳15g,炒白芍15g,黄连15g,元胡15g,炙甘草3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灌肠方1、仙鹤草30g,小蓟15g,紫草15g,白芷15g,血竭5g,桃仁10g,金银花20g,马齿苋30g,生黄芪15g。
水煎100ml,加入云南白药3g,庆大霉素8万IU,保留灌肠。
2、清热解毒方(1)白头翁30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黄连10克、败酱草30克。
(2)黄连10克、山栀子15克、金银花30克、白芍30克、防风10克、甘草6克。
(3)马齿苋30克、半枝莲30克、地榆15克、千里光30克、白芨12克。
3、清化湿热方(1)苦参30克、黄柏15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
(2)马齿苋30克、白头翁3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大黄10克、明矾10克。
4、活血化瘀方(1)蒲黄15克、灵脂15克、丹参30克、当归15克、地龙10克、槟榔15克。
(2)乳香6克、没药6克、当归10克、白芷10克、皂荚刺15克、白芨30克、金银花30克。
5、瘀疡生肌方(1)生肌散10克、云南白药1克、青黛5克,溶于0.5%普鲁卡因100毫升中保留灌肠。
(2)锡散类、生肌散、云南白药各1克,溶于温水100毫升中,保留灌肠。
(3)白芨15克、紫草15克、青黛5克、五倍子9克、血竭3克、儿茶9克、甘草3克。
6、白头翁50克、黄连25克、苦参50克、白芍25克、大黄15克、土茯苓20克、黄柏20克、白芨30克、丹参40克、云南白药2克、乌梅30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加水1000ml浸泡2h。
文火水煎2次,每次40min取汁,合并2次煎液后再浓煎至约200ml,放置沉淀后取汁150ml直肠给药。
晚睡前排空大便,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Ocm,将18号导尿管轻轻插入病变部位,直肠病变者深约15cm,灌肠成功后继续保持臀部抬高1Ocm,左侧卧位30min。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下利”、“久泄”、“久痢”范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
起病大多缓慢,有腹泻腹痛、逐渐加重,便血和脓血便的症状,可伴有乏力、纳差、消瘦等,严重者有发热、多汗、便血、进行性消瘦等表现,诸症中尤以腹泻多见。
患者一旦患上该病,常常迁延不愈,痛苦万分,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
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如果辅以有效的观察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效果,我院于2013 年1~12 月展开观察,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男性48例、女性40例,年龄26~59 岁、平均年龄(43.25±1.5)岁。
为直肠型13例(14.7%)、直乙状结肠型25例(28.4%)、左半结肠型(脾曲以远)22例(25%)、广泛结肠型(脾曲以近)7例(7.9%)和全结肠型21例(23.9%)。
大肠湿热证8例(9.1%)、脾虚湿蕴证17例(19.3%)、寒热错杂证18例(20.5%)、肝郁脾虚证32例(36.4%)、脾肾阳虚证7例(7.9%)、阴血亏虚证6例(6.8%)。
统计仅以症候最为突出者入选辩证类型,其中80例(90.9%)兼有血瘀表现,如舌色暗红,舌面有瘀斑,舌底静脉迂曲等,74例(84.1%)兼有湿盛表现,如舌苔白厚或夹有黄苔,脉濡或滑;少有单一证型表现的。
所有患者均按照实验室检查以及无痛内镜检查结果确诊。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血便等症状,排除肝肾等重大疾病患者。
1.2 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可归属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等病范畴。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标准:(1)大肠湿热证。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制定。
(1)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2)病程较长,多在4~6周以上,常持续或反复发作。
(3)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
(4)结合结肠镜、钡剂灌肠、结肠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病程多在4~6周以上。
可有关节、皮肤、眼、口腔及肝胆等肠道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表现为: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出血、脓血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③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假息肉和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 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③肠管短缩, 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和缓解期有不同表现。
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隐窝内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④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缓解期: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宽;④潘氏细胞化生。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①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张宇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摄入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在家吃饭的机会愈来愈少,少盐少油的清淡饮食被各种油腻大餐取代,甚至更多的人喜欢烧烤。
这些食物的摄入严重干扰了胃肠的代谢功能,导致人们出现了溃疡性结肠炎,痛苦不堪。
这里,我们注重从中医角度进行治疗,以便减轻患者的痛苦,进行有效的治疗。
一、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发在大肠黏膜和其下层的一种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被人类所发现的一种症状,大多在结肠和直肠发生,有的也会延伸到整个结肠。
治疗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多伴有反复性发作,比较棘手,以年轻人多发,这也与年轻人生活不规律,夜生活丰富,暴饮暴食有一定的关联。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症表现1. 排除个别少数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大多发病较慢,急性较少,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
主要是表现出腹泻现象,轻微患者腹泻次数一天最多5次,病情比较重的患者腹泻会严重增加,一般都会在5次以上,大多为泄水或小便带血,疼痛感较重,也会伴随着发烧等症状。
2. 急性的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快,腹泻的量也大,体温会很高,一般都会达到40度,出现类似中毒的表现,患者会非常痛苦。
3.溃疡性结肠炎也会引发其它症状表现,主要是皮肤的病变和肝功能的障碍。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断和治疗1. 对于这些患者要立即进行检查,明确患者的病情,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要立即进行救助。
马上安排患者卧床住院,补充因腹泻流失的钾、钠等物质,已维护电解质的平衡,避免患者产生神经的紊乱而意识不清,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病情发生的原因,找到发病根源。
同时也要注意病人营养的补充,蛋白质是首选,可以帮助病人肠胃得到供养。
这样等病人的病情稳定后就可以着手通过中医角度对病人进行治疗。
2. 中医中药治疗结肠炎的效果比较明显,这是对于病情稳定和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实施中医治疗方法。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避免西医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目前市面上的西药大多数都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损害,造成人体不可逆的损伤。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及调理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及调理方法分型㈠湿热内蕴型:腹痛泄泻反复发作,便中夹脓夹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身热,口苦口臭,脘痞呕恶,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
㈡脾肾两虚型:久泻不愈,下痢脓血及黏液。
形寒肢冷,腹胀肠鸣,腹痛隐隐,喜暖喜按,常于泻后痛减,食减纳呆,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脉沉细。
㈢阴血亏虚型:久泻不止,便下脓血,腹中隐痛。
午后低热,头晕目眩,失眠盗汗,心烦易怒,消瘦乏力。
舌红,少太苔;脉细数。
㈣气滞血瘀型:肠鸣腹胀,腹痛拒按,痛有定处,泄下不爽。
嗳气少食,腹部或有痞块,肌肤甲错。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
辨证施护㈠腹痛1、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卧床休息。
2、疼痛甚者,属湿热瘀阻,可予针刺止痛。
㈡腹泻1、多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以减少胃肠蠕动和体力消耗。
2、禁食生冷食物和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勿食牛奶、乳制品、生蔬菜、冰汽水和辛辣食物等。
3、病情严重时应禁食,及时就医,静脉供给营养。
4、确诊未炎症性肠病可采用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溃疡散、白芨粉、锡类散等配置成100-200ml溶液,尽可能保留1小时以上。
5、便后清洁肛周皮肤。
㈢粘液脓血便1、以清淡、高热量、少纤维、易消化、富营养、富含多种维生素的低渣饮食为宜,如鱼、瘦肉、水蒸蛋、豆制品等。
急性发作期时进无渣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病情严重时应禁食,由静脉供给营养。
2、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以减少胃肠蠕动和体力消耗。
3、中药汤剂。
4、若毒血症明显,出现鼓肠、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时应立即就诊。
食疗1、湿热内蕴型:予清热利湿,理气止痛之品。
如:冬瓜、马齿苋等。
2、脾肾两虚型:温脾益肾,涩肠止泻。
如山药、乌梅等。
3、阴血亏虚型:养阴清热,益气固肠之品。
如百合、白木耳。
4、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健脾益气之品。
萝卜、番茄等。
健康指导1、起居有常,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饮食有节,少量多餐,避免肠道感染,诱发加重本病。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服。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概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
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
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
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
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
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
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
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
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
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稹满闭塞,下为慎泻,久为肠噼。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噼便血如何?歧伯曰:身热者死,寒则生。
帝曰:肠噼下脓血如何?歧伯曰:脉悬绝死,滑大生”。
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称为“久痢”、“休息痢”。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者:刘怀明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5期刘怀明岳池县顾县中心卫生院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属于非特异性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治疗难度比较大,同时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针对该病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总体疗效并不理想。
而中医对于此类疾病有着不同的研究,因此可以尝试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中医学上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因而根据其症状表现等,通常归于脏毒、肠风、便血、痢疾、泄泻等范畴。
该病是以大小肠、脾胃等为主要病变位置,同时和肝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该病主要发病因素在于脾虚湿盛,其中湿邪与外因联系紧密,脾虚与内因联系紧密。
总的来说,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都是造成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
另外,如果过量饮水,导致胃肠无法充分吸收,水分留于大肠,也会造成泄泻。
寒热湿滞蕴结在胃肠,病久入络,到最后瘀阻络伤,从而引起泄泻、便下黏液或脓血。
在中医病机方面,通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
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忧思恼怒、导致中土脾胃损伤、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气机逆乱、脏腑失和。
因此该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该病虽然以大肠、脾胃为主要病位,但是和肝肾之间也有密切关系。
最初发病时,湿热内蕴、肠腑内结、瘀滞内停,发病日久,则损伤肾脏、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实并存。
二、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关于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可以从传统中医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中获得参考。
脉弦应祛风、身重应除湿、腹痛宜和、后重宜下,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这些治疗原则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均可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痢疾等病的治疗中,着重体现通塞的要义。
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恢复快
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恢复快
溃疡性结肠炎给患者带来的症状主要有腹泻、腹痛、脓血便等,在经过检查后可以发现黏膜发生充血,且伴有水肿,而且往往还会存在一些小的溃疡或者是糜烂,可在中医指导下进行治疗。
1、大肠湿热型症状:腹痛、下痢脓血,肛门灼热,泻而不爽。
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导滞,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2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大黄5克、槟榔10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炙甘草15克。
2、寒湿凝滞型症状: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腹痛,
里急后重。
苔白腻,舌质淡,脉滑或濡。
治法:温化寒湿。
方药:胃苓汤加减:苍术10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炮姜10克、木香10克、炒白芍10克。
3、脾胃虚弱型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兼有粘液,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
肢倦乏力。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5
克、扁豆10克、山药15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炮姜10克。
4、肾阳虚衰证症状:晨起腹泻、腹痛、肠鸣,便急,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肠。
方药:四神丸加减:补骨脂12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5克、赤石脂10克、五味子10克、肉桂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炮姜5克、诃子肉10克。
中成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应用指南(精简版,2022年)
· 共识与指南·中成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应用指南(精简版,2022年)*#&《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 )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中成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临床应用方面仍存在大量盲目用药和不规范用药的情况。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召集行业内中、西医临床专家、药学专家,以及指南研究方法学专家共同编制了本指南,分别制定了不同严重程度、治疗目标定位下的中成药口服和(或)灌肠治疗UC 的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中成药治疗UC 提供规范性的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 中成药; 结肠炎,溃疡性; 临床应用; 指南Clinical Application Guidelines on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Condensed Edition, 2022) Clinical Application Guidelines for Dominant Diseases Treated With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Standard ⁃ization Project TeamCorrespondence to: LI Junxiang, Department of Spleen, Stomach, and Hepatobiliary Diseases, 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78),Email:**********************Abstract Ulcerative colitis (UC) is a dominant disease that can b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cases of non⁃standard drug us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UC. Clinical Application Guidelines for Dominant Diseases Treated withChinese Patent Medicine Standardization Project Team convened expert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pharmacology, and methodology to compile this guideline. This guideline formul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oral and (or) clyster treatment of UC in different severities and goals of trea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normative suggestions forclinicians to rationally use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in UC.Key word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Colitis, Ulcerative; Clinical Application; GuidelinesDOI : 10.3969/j.issn.1008⁃7125.2023.01.004*原文刊载于《中华消化杂志》,经中华医学会和《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授权转载#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SATCM⁃2015⁃BZ402⁃040);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国中医药人教函(2018)284号];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YFC 1705403)&本文通信作者:李军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100078),Email:**********************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是一种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大多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属于炎症性肠病范畴[1]。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溃疡性结肠炎
【李世俊】
3、
若症见粘液血便,腹泻, 腹痛,腰酸肢冷,面色白, 腹泻多在黎明,脉沉细无力, 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肾两虚型
【李世俊】
治宜: 温补脾肾 方用: 四神丸和四君子汤加减
【李世俊】
制附片、肉豆蔻、补骨脂、 焦白术、阿胶(烊)各9g, 党参、黄芪、茯苓各12g, 五味子、益智仁各6g, 吴茱萸、陈皮各4.5g,炮姜3g
【吕承全】
缓解期
若症见久泻不止,大便滑脱, 粘液脓血,大便色暗,身困乏 力,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腻, 脉沉细者,多为脾胃虚寒,气 血双亏,湿热留滞所致。
17
治疗
以健脾温中,止泻固脱, 扶正祛邪为主,肠镜检查 有溃疡者,可加地骨皮 10—15g,可促进溃疡愈合。
【吕承全】
本病经治疗,脓血便减少或消失时, 仍需拟健脾养胃,涩肠固本 以巩固疗效,善后调养。
4 5
分析二药:
【周鸣歧】
诃子(苦酸涩温) (入肺、胃、大肠经),
具有敛肺,涩肠,下气之功, 治疗久泻久痢,肠风泻血,脱肛便血均有良效。
4 6
【周鸣歧】
3、若病久不愈,气病及血, 必致久病入络夹瘀为患, 论治之时,当于治疗方药中加入 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 推陈致新药物
4 7
【周鸣歧】
4、若病情严重或欲求速效者, 亦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法, 遵照辨证原则选用药物,
之不同类型, 分别施治。
强调
【乔保钧】
①辨虚实、明标本,
②因人、因时辨证施治,不能据 西医“炎症”的诊断,一味清热, “消炎”,滥用苦寒之品,以免 损脾败胃,伤及中阳,误犯“虚 虚”之戒;
强调
【乔保钧】
③但也不能一见大便稀溏和次数 增多,一味固涩止泻。在病之初, 敛涩之品当属禁忌;
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的中医分型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泄泻)的中医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结直肠黏膜呈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大肠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西医上属于炎症性肠病(IBD)范畴,中医学属“休息痢”“久痢”和“泄泻”等病证范畴。
通常将慢性持续性UC 归为“久痢”的范畴;将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的UC归为“休息痢”的范畴;缓解期,仅表现为大便溏薄、次数增多时,归为“泄泻”的范畴。
中医辨证分型(1)湿热蕴肠证:主症: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次症:身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口臭。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热毒炽盛证:主症:便下脓血或血便,量多次频;发热。
次症:里急后重;腹胀;口渴;烦躁不安;腹痛明显。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3)浊毒内蕴证:主症:大便脓血并重;里急后重,大便黏腻、排便不爽。
次症:口干口苦、口黏;头身困重;面色秽滞;小便短赤不利;腹痛。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4)脾虚湿蕴证:主症:腹泻,夹有不消化食物;黏液脓血便,白多赤少,或为白冻。
次症: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腹部隐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差。
舌脉: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滑。
(5)寒热错杂证:主症:下痢稀薄,夹有黏冻;反复发作。
次症:四肢不温;腹部灼热;腹痛绵绵;口渴不欲饮。
舌脉: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脉弦或细弦。
(6)肝郁脾虚证:主症:常因情志因素诱发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烂或黏液便;腹痛即泻,泻后痛减。
次症:排便不爽;饮食减少;腹胀;肠鸣。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7)瘀阻肠络证:主症:腹痛拒按,痛有定处;下利脓血、血色暗红或夹有血块。
次症:面色晦暗;腹部有痞块;胸胁胀痛;肌肤甲错;泻下不爽。
舌脉: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
(8)脾肾阳虚证:主症:久泻不止,大便稀薄;夹有白冻,或伴有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
次症:腹胀;食少纳差;腹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腰酸膝软。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持续性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血便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但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气滞、湿热、瘀滞等导致的病症。
因此,中药治疗旨在调节体内的气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抗炎、抗菌、止血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方剂,如四川连翘、黄连泻肠汤等,对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缓解炎症、减轻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可缓解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三、中医推拿治疗推拿作为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对患者的腹部按摩、敲击等手法,刺激气血的流通,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排出。
中医推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气的流通,舒缓结肠炎症。
推拿手法需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不宜自行进行。
四、饮食调理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十分重视饮食调理。
因为饮食对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肠道黏膜,加重炎症。
同时,应增加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医推拿治疗以及饮食调理等多方面综合应用,以达到缓解症状、调节体内平衡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选择正规的中医机构和医生进行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的护理和生活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
1 临床 表现 . 1 1 . 症状 起病多缓慢 ,少 数急骤偶有呈暴发性 者 。 .1 1 病程 多迁 延,呈发作与缓解期交替 ,少数可持续并逐渐
加重 。
痛外 ,多无其 他体征 。重型和暴发型病例可 见腹胀 、腹 部压痛 、反跳痛及肌 紧张 。部分患者左下腹 可触及 条索 状物 。 1 理化检 查 . 2 I . 结肠镜检 查 为确定诊断 的最可靠方法 ,可见病 .1 2 变呈连续性 、弥漫性分布 ,黏膜 充血 、水肿 、脆性增加 , 易 出血及脓性分泌物 附着 等炎症表现 。重者有 多发 性糜 烂或溃疡 ,慢 性者结肠袋形变浅或消 失,可有假 息 肉或 桥形黏膜等 。 1 . 黏 膜 病 理 学 检 查 有 活 动 期与 缓 解 期 的不 同 .2 2
表现 :
消化 系统 表现 :腹泻 、便血和腹 痛为最主要症状 , 直肠受 累明显者可有里急后重 。重 者可见腹胀 、纳差 、
恶心呕 吐。
全身表现 :可有发热 、贫血 、消瘦和低蛋 白血症等 。
活动期 :固有膜 内弥漫性 、慢性炎细胞及 中性 粒细 胞 、嗜酸性粒细胞浸 润;隐窝急性炎细胞浸润 ,尤 其上 皮细胞及 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 炎,甚至形成 隐窝脓 肿, 可有脓肿溃人 固有膜 ;隐窝上皮增生 ,杯状细胞减 少;
意
第 O总4 2 1下刊 0 O 第 95 半 1期 1 1月 1 卷 ・月 年 期 第
②气滞 胃痛冲剂 ,冲服 ,1 5 ,1日3次 。 次 g 2 胃络瘀 阻证 证候 :脘腹坠胀疼痛 ,固定不移 ,形 . 5 体消瘦 ,面色晦 暗,食 后或入 夜痛甚 ,呕血或黑便 ,舌 质紫暗或有瘀斑 ,苔薄 ,脉涩 。 治法 :活血化瘀 。 方药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 减:五灵脂 ( 包煎 )9 , g 蒲黄 ( 包煎 )9 ,丹参 1g g 2 ,砂仁 ( 后下 )6 ,檀香 3 , g 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指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由遗传背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结直肠黏膜的持续性炎症反应,病变呈连续性,累及直肠并不同程度地累及结肠,临床以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为特点。
术语及定义溃疡性结肠炎: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直肠黏膜。
根据其临床特点,多属于中医“久痢”“肠澼”“泄泻”“便血”等范畴。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主要病机是湿热蕴肠、气血失调,通过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能够诱导临床缓解;湿热致瘀、瘀热伤络是本病易出现血便的重要因素,结合凉血化瘀可以提高脓血便的消失率;清化温通结合调肝健脾可以有效缓解腹痛;口服联合灌肠,内外合治,生肌敛疡,可以促进黏膜愈合。
缓解期脾虚为本,湿热稽留,久则及肾,通过健脾补肾,兼以清肠化湿,可以维持病情缓解,防止反复发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健所致,应用益气健脾可以改善消化功能,提高营养吸收利用,还能帮助诱导和维持疾病的缓解。
西医诊断诊断要点:结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肠病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若诊断存疑,应在一定时间(一般是6个月)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
1.2 最低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在6周以上。
内镜下特征表现为连续的、表浅的、弥漫的、融合的、分界清晰的结肠炎症和直肠受累,重度患者表现为黏膜质脆、自发性出血和深溃疡形成。
需排除感染性肠炎、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病、嗜酸粒细胞性肠炎、白塞病等疾病。
1.3 附加标准钡灌肠、CT或MRI结肠显像见典型溃疡性结肠炎改变,大便隐血阳性,血沉、C反应蛋白或粪钙卫蛋白升高,血红蛋白、铁蛋白、白蛋白降低。
1.4 最特异性标准本病无诊断金标准,但如果具有内镜下特征性表现,组织病理学具有以下特征,可作为最特异性标准:①结构特征:广泛的隐窝结构改变和黏膜萎缩;②上皮异常:黏蛋白损耗,潘氏细胞化生;③炎症特征:伴基底浆细胞增多的弥漫性黏膜全层炎细胞浸润,急性炎症导致的隐窝炎和隐窝脓肿。
1.5 辅助检查1.5.1 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清白蛋白、肝功能、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如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及DNA定量、艰难梭菌毒素、HBV血清学指标(乙肝五项、HBV-DNA)、结核杆菌抗体、T-SPOT等。
1.5.2 粪便检查:粪便常规和培养(不少于3次)、粪便隐血、艰难梭菌毒素、巨细胞病毒、粪钙卫蛋白、乳铁蛋白等。
1.5.3 内镜检查: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必要时行胶囊内镜,或小肠镜、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1.5.4 影像学检查:钡灌肠、经腹肠道超声、腹部平片、CT 或MRI结肠显像。
鉴别诊断1.6.1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以脓血便多见,病变连续,绝大多数直肠受累,肠腔狭窄少见,内镜下溃疡表浅,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脆性增加,组织病理学见固有膜全层弥漫性炎症、隐窝脓肿、隐窝结构明显异常、杯状细胞减少。
克罗恩病有腹泻,但脓血便较少见,多伴腹痛,病变呈节段性,直肠受累少见,肠腔狭窄多见,呈偏心性,肠镜下见纵行溃疡、卵石样外观,病变间黏膜外观正常(非弥漫性),组织病理学见裂隙状溃疡、非干酪样肉芽肿、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
1.6.2 急性细菌感染性肠炎:常有不洁食物史,急性起病,常伴发热和腹痛,具有自限性,抗菌药物治疗有效,粪便检出病原体可确诊。
1.6.3 肠道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肠病、肠道血吸虫病。
阿米巴肠病有流行病学特征,果酱样大便,肠镜下见溃疡较深,溃疡间黏膜多属正常,确诊有赖于粪便或组织中找到病原体。
肠道血吸虫病有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肿大,确诊有赖粪便检查见血吸虫卵或孵化毛蚴阳性。
1.6.4 肠结核:肠结核患者多有肠外结核,肠镜下可见环形溃疡,边缘呈鼠咬状,常伴有环形狭窄。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连续,内镜下溃疡表浅,呈阿弗他溃疡,肠腔狭窄少见。
活检如能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结核分枝杆菌可以确诊肠结核,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杆菌抗体、T-spot阳性有助诊断。
1.6.5 真菌性肠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寄生于肠黏膜而致病,多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
诊断比较困难,需要采用真菌形态学检查、真菌培养、肠镜活检找菌丝和孢子、免疫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1.6.6 艰难梭菌感染:确诊艰难梭菌感染可行粪便艰难梭菌毒素试验。
1.6.7 巨细胞病毒感染: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行结肠镜下活检,HE染色找巨细胞包涵体以及免疫组化染色,血巨细胞病毒DNA定量。
1.6.8 肠道肿瘤:肠镜及X线钡灌肠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活检可确诊。
1.6.9 其他: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嗜酸粒细胞性肠炎、过敏性紫癜、胶原性结肠炎、白塞病等应与本病相鉴别。
中医辨证结合主症辨证:以脓血便为主症者的主要病机是湿热蕴肠,肠络受损。
以泄泻为主症者,实证为湿热蕴肠,大肠传导失司;虚证为脾虚湿盛,大肠传导失司。
以便血为主症者,实证为湿热蕴肠,损伤肠络,络损血溢;虚证为湿热伤阴,虚火内炽,灼伤肠络或脾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脉外。
以腹痛为主症者,实证为湿热蕴肠,气血不调,肠络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土虚木旺,肝脾失调,虚风内扰,肠络失和。
结合体质辨证湿热质者,易感受湿热之邪或湿易从热化,而成湿热证;阳虚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或湿易从寒化,而成寒湿证。
分型····2.2.1 大肠湿热证:腹泻,便下黏液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胀,小便短赤,口干,口苦。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2.2.2 热毒炽盛证:便下脓血或血便,量多次频,腹痛明显,发热,里急后重,腹胀,口渴,烦躁不安。
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2.2.3 脾虚湿蕴证:便下黏液脓血,白多赤少,或为白冻,或便溏泄泻,夹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部隐痛,肢体困倦,食少纳差,神疲懒言。
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或细滑。
2.2.4 寒热错杂证:大便稀薄,夹有赤白黏冻,反复发作,肛门灼热,腹痛绵绵,畏寒怕冷,口渴不欲饮,饥不欲食。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细弦。
2.2.5 肝郁脾虚证:大便稀溏,夹有黏液血便,常因情志因素诱发大便次数增多,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排便不爽,腹胀,肠鸣,饮食减少。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2.2.6 脾肾阳虚证:久泻不止,大便稀薄,夹有白冻,或伴有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腹胀,食少纳差,形寒肢冷,腰酸膝软。
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
2.2.7 阴血亏虚证:大便干结,夹有黏液脓血,排便不畅,腹中隐隐灼痛,形体消瘦,口燥咽干,虚烦失眠,五心烦热。
舌红少津或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细弱。
治疗····大肠湿热证2.1.1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和血。
2.1.2 推荐汤剂:芍药汤。
药物组成:黄连5g、黄芩10g、木香6g,炒当归10g、炒白芍15g、肉桂(后下)3g、甘草3g。
加减:大便脓血较多,加槐花、地榆、白头翁;大便白冻黏液较多,加苍术、薏苡仁、石菖蒲;腹痛较甚,加延胡索、徐长卿。
2.1.3 中成药 1虎地肠溶胶囊症见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2 香连丸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
热毒炽盛证2.2.1 治法: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2.2.2 推荐汤剂:白头翁汤药物组成:白头翁15g、黄连5g、黄柏10g、秦皮12g。
加减:便下鲜血、舌质红绛者,加紫草、茜草、生地榆、槐花、生地黄、牡丹皮;伴发热者,加金银花、葛根、黄芩。
2.2.3 中成药:葛根芩连丸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黏,肛门灼热。
脾虚湿蕴证2.3.1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中。
2.3.2 推荐汤剂:参苓白术散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0g、茯苓 15g、甘草3g、桔梗6g、莲子肉15g、白扁豆15g、砂仁(后下)3g、山药20g、薏苡仁20g。
加减:大便白冻黏液较多者,加苍术、白芷;便中夹有脓血者,加黄连、败酱草、地榆;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山楂;久泻气陷者,加黄芪、升麻。
中成药补脾益肠丸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腹胀、肠鸣。
参苓白术散食少便溏,肢倦乏力。
寒热错杂证2.4.1 治法: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推荐汤剂:乌梅丸药物组成:乌梅10g、黄连5g、黄柏10g、桂枝6g、干姜6g、党参15g、炒当归10g、制附子(先煎)6g。
加减:大便伴脓血者,加秦皮、生地榆、仙鹤草;腹痛甚者,加白芍、徐长卿、延胡索。
2.4.3 中成药:乌梅丸功能主治:温脏止痢。
用于久痢。
肝郁脾虚证2.5.1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2.5.2 推荐汤剂:痛泻要方合四逆散。
药物组成:陈皮10g、白术12g、白芍15g、防风10g、炒柴胡10g、炒枳实10g、炙甘草6g。
加减:腹痛较甚者,加徐长卿、木瓜;排便不畅、里急后重者,加薤白、木香;大便稀溏者,加党参、茯苓、山药。
中成药:固肠止泻丸(胶囊)用于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溃疡性结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脾肾阳虚证2.6.1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化湿。
2.6.2 推荐汤剂: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药物组成:制附子(先煎)10g、党参15g、干姜6g、炒白术12g、炙甘草6g、补骨脂10g、肉豆蔻6g、吴茱萸3g、五味子6g。
加减:畏寒怕冷者,加益智仁、肉桂;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石榴皮、诃子。
中成药固本益肠片症见腹痛绵绵、大便清稀或有黏液及黏液血便、食少腹胀、腰酸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四神丸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阴血亏虚证2.7.1 治法:滋阴清肠,益气养血。
2.7.2 推荐汤剂:驻车丸合四物汤药物组成:黄连5g、阿胶9g、干姜3g、炒当归10g、熟地黄15g、白芍15g。
加减:大便干结者,加玄参、麦冬、火麻仁、瓜蒌仁;脓血便者,加白头翁、地榆、地锦草。
2.7.3 中成药驻车丸用于久痢伤阴,赤痢腹痛,里急后重,休息痢。
增液口服液用于阴津亏损之便秘外治法····中药灌肠3.1.1 锡类散药物组成:象牙屑、青黛、壁钱炭、人指甲(滑石粉制)、珍珠、冰片、人工牛黄。
③功能主治:解毒化腐。
④用法用量:灌肠用,一次1g,单独或配合其他药物保留灌肠,一日1次。
3.1.2 康复新液③功能主治:通利血脉,养阴生肌。
用于金疮、外伤、溃疡、瘘管、烧伤、烫伤、褥疮之创面。
④用法用量:灌肠用,一日1次,一次100mL,保留灌肠。
3.1.3 结肠宁(灌肠剂)②药物组成:蒲香、丁香蓼。
③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清肠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