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案1
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4篇
《一滴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目标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字音创新设计自主学案2、熟悉文章内容,按小说三要素在文中划下关键内容。
一、上课检查预习情况,理清文章思路。
解题:两位主人公——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重要事件——爱斯梅拉达在众人的嘲笑声中给伽西莫多伽西莫多喂水注:点明相关段落二、研习文本过渡:两张图片1、填空,要求——表情围观的群众嘲笑口干舌燥的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微笑着给伽西莫多喂水2、图中中同学们最感动的表情是什么?最厌恶的表情又是什么?明确:笑过渡:同是“笑”,却各不相同。
验3、且先看围观群众的“笑”——嘲笑,落实到言行有怎样的表现?提示:阅读体验三次请求换来的是什么?(抓住变化,揣摩伽西莫多的心理)伽西莫多——动物似的咆哮声“给水喝”群众——笑的更厉害了伽西莫多——更另人心碎的声音“给水喝”群众——一阵哄笑伽西莫多——喘息着“给水喝”群众——(想象)三求三笑苦——乐(对比)思考:体现了围观群众怎样的人性?明确:愚昧、无知,缺乏同情心4、再看看“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这一情节爱斯梅拉达——温柔、微笑思考,她的人性又如何?明确:善良联系围观群众美——丑(对比)温柔的爱斯梅拉达微笑着给伽西莫多喂水,他哭了。
笑——哭(对比)泪——水5、受尽围观群众嘲笑时,伽西莫多没有委屈流泪,为何现在会流泪呢?那姑娘的水不仅滋润了他干渴的喉,那姑娘的善举滋润了他因受尽嘲弄而干渴的心灵这是他感动于那姑娘善举的眼泪,眼泪中映着水。
点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6、美德的力量是有感召力的,受到感动的不仅仅是伽西莫多,还有围观群众。
对“围观的群众看爱斯美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感动的拍手叫好”这一情节,你有怎样的理解、感悟?(自由讨论)提示:抓住群众前后变化的反差,谈谈自己想法。
此处情节安排正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作者有意凸显爱斯梅拉达的美德,是作者对人性美好的期望。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当今社会,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这样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尤其在中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因此,加强对水资源的珍视和利用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责任。
高一必修教材中便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本文主要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分享该课进行教学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受到污染的危害2.思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3.激发学生对保护环境、水利事业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导入:出示图片-干涸的河流,让学生就此发表感想,引起学生的思考2.学习内容: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水是易受污染的物质。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体会“一滴眼泪”和“一滴水”的关系,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并就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出自己的看法。
3.课堂练习:以小组形式,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如何节约水资源,并用PPT将讨论的结果呈现出来。
4.引导学生探究对策:学生在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行动计划,以及总结出“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方案”。
同时,引导学生合作,组织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以图片为引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去开展教学活动。
2.访谈式教学法。
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小组内得到认识和坦诚地交流,促进思维和思想的碰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PPT展示法。
让学生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巩固自己的知识,培养表达能力,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第四部分: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播放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媒介,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上占有先机,加入大量的图片、实物和新颖的表现形式,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篇一:7《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最新)】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目标】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能够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作出自己对人性美丑的理解。
3、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4、查阅资料,深入研读,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教学过程】人性,是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话题。
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瞬间,都在展示着人性的复杂与丰富,美丽与丑陋。
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
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对提高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对净化我们的灵魂,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都是十分重要的。
昨天我们学习了曹禺在《雷雨》中给大家展示的一段灵魂的对话,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美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随着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走进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
二、【感受?鉴赏】1.雨果雨果(l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是法国文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遗产。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
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2.《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情节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道貌岸然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看到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之后,被禁欲主义压抑的的情欲蠢动起来,疯狂地想占有她。
面目丑陋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也爱上了爱斯梅拉达。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用)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2.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3.理解文本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
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
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跟母亲到了巴黎。
他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
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
1831年,完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中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从此他坚定了共和主义的立场。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
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
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74年雨果创作了他最后的一部名作《九三年》,真实地描写了共和国军队残酷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故事。
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作品简介《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的对比手法描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1482年的愚人节这天,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被选为“愚人之王”(选举的规则是:谁长得最丑陋、谁笑得最怪最难看谁就有望当选),被抬到格雷沃广场。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重点字 词的读音和意义
理解课文中关键 句子的含义和作 用
了解作者的思想 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分析能力
练习பைடு நூலகம்节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互动: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们在一起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文学地位:阐述 《一滴眼泪换一 滴水》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
情感表达:探讨 《一滴眼泪换一 滴水》所表达的 情感和思想内涵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 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文本内容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 语感和语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和感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 教学方案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 容和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 学设计和实施过程
07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互动、小组 讨论等方式,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氛围热烈
感谢观看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1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1《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目标展示:1、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多种描写方式的运用。
2、学习多角度对比体现主题的方法。
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课前预习:预习思考:1、有人说,雨果的作品里渗透着对人性善的迷惘和失望。
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2、课文中的对比描写有哪些?对比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3、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知识扫描:1、作者: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出身贫民,参加过革命军,后在拿破仑军队当过将军.幼年曾随父亲到过许多国家,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
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
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
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
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背景:弃儿伽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有让他当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
长年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
青年贫诗人尔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
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忽然有一天欣赏到波希米亚姑娘的歌舞,于是千方百计要把她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伽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定稿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眼泪和水的思考,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本文主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眼泪和水的含义和作用。
2. 引入本文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眼泪和水的含义和作用。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入本文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第二章:新课内容展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认识到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三章:案例分析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案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
教学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本文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1. 引导学生回顾本文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第六章: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加深刻地理解眼泪和水的交换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设计一项与眼泪和水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关于眼泪和水的公益广告。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设计1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上水资源的紧缺性以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2. 掌握基本的小班水处理方法,如:过滤和消毒;3. 增强难忘的联想以及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1、了解水资源的紧缺性以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1.2、掌握基本的水净化处理方法,如:过滤和消毒。
2、教学难点:2.1、珍惜水资源的意识的培养;2.2、如何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小学生珍水意识。
三、教学步骤分析:3.1 活动启动三、两幅相对对比的图:一幅是干旱的沙漠,一个没有水的干航天;另一幅是清澈的河流和一个婴儿喝到清水非常的高兴。
引导学生猜测这两幅图片含义,学生回答时间适当延长。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水资源的非常珍贵!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3.2 理论学习在介绍水资源保护的同时,特别指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无端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危害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办法。
采访环节:向在座的同学询问是否有无节约使用水的好事,同时在学生们抱怨:家长浪费水,校方对节约水的教育不够深入等话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围绕“水”展开自由讨论,发现了很多节约使用水的好方法和机会。
3.3 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按照同窗组合要求,开始实践小班水净化方法。
通过许多先容和实验后,同学们逐渐地学会了利用水净化法净化水的方法。
如:过滤法用过滤纸、棉纱等道具进行初步去除水中浮质的净化方法。
这样处理后的水,虽然看起来很干净,但是仍然具有细菌、病毒等除微生物之外的杂质。
所以,我们还需掌握杀去水中微生物的消毒处理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石灰消毒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学习相应的消毒法,并掌握紫外线灯的使用。
3.4 归纳总结同学们围绕净化水资源的主题,共同制作了一幅清晰明了的净化水图片,展示给全班其他同学。
同时一起完成下面这个案例设计猜测题: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贪婪的国王,在他国有一个很干净的河流。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1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理清课文的情节,阅读体会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2.了解作者的创作原则:美丑对照原则;3.“美与丑的看台”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作者介绍他是一个作家,却享受了许多政治家不能享受的殊荣,法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他的灵柩设在凯旋门下让人们瞻仰,他出殡的那一天,整个巴黎万人空巷,200多万人为他送行!一个民族把给予君主的荣誉,授予一位作家,在人类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这位作家就是维多克·雨果。
(出示幻灯片)维克多·雨果(),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雨果一生坎坷而丰富,19世纪40年代的十年间,主要从事政治活动。
1851年雨果因鼓动民众起义,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活1870年结束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逝世于巴黎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一位作家,何以在整个法国举足轻重他给法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二、整体感知,理清环境、人物、情节。
2.把人物串联起来,理清情节: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笞刑,围观者嘲笑辱骂他,副主教克洛德对他置之不理,爱斯梅拉达为他送水。
三、文本研习,人物分析。
切入:题目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那就从眼泪处读起。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
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1.爱斯梅拉达给他送水,他流泪了,而在喝到水之前,他对爱斯梅拉达怀着怎样的情感详尽地写这种情感,跟伽西莫多流泪有什么关系对刻画爱斯梅拉达的形象又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愤怒和轻视;对比;突出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善良。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设计
2 刑场是严肃的, . 神圣的。但是 , 我们在伽西莫多
受刑的地方 , 既听到了刺耳的笑声 , 又看见了动人的微
笑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这些“ 的内涵相同吗? 笑”
【 明确 】① 群 众的 “ 笑”——麻 木而
嘲讽 的 笑 。( 是 黑 暗 的 中世 纪的 欢 笑 . 这 这
是 一 种 肆 虐 的 、 耳 的 噪 音 , 震 慑 我 的 刺 它 耳鼓 , 令人 不寒 而 栗。而且 作 者 突 出“ 孩 小 们和 姑 娘 们 笑得 格 外 厉 害” ,说 明 当时 社
讽与打骂没有使他 流泪, 副主教 的忘恩 负
2 .在人 性的看台上 , 能分辨美与丑 ; 培养学生追 求美 、 憎恶丑的情感 。 【 习题设计 】 预 1 .初步朗读 课文 , 出你 的阅读感受 , 写 或记下你
的 疑惑 。 全 班 共 收集 问题 3条 ) ( 9 2 .美 丽 的 爱 斯 梅 拉 达 走 上刑 台 给 丑 陋 的伽 西 莫 多 喂水 , 情 景 会 引 起 看 客 的很 多 反 应 , 中写 出 了 这 文
埃拉 面 前 … … 皮 鞭 在 空 中挥 动 时 就 把 一 些血 珠 溅 到
1 .爱斯梅拉达被伽西莫多劫持 过 ,但在伽西莫
多遭受笞刑 , 被打得死去活来 的时候 , 她还会 给伽西 莫多喂水 。这说明爱斯梅拉达真的很 善 良, 还是表明
观 众 的 身上 ” 等 。 等
j 、【 思考 ・ 领悟 】
1 .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 ,分析伽西莫 多眼
泪的丰富内涵。
2 .能够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 ,作 出 自己对
人 性美 丑 的 理解 。 3 学 习 多角 度 对 比表 现人 物 性 格 和 主题 的方 法 。 . 【 学重点 】 教 1 .感受 爱 斯 梅 拉 达 的 人性 美 ,分 析 伽 西 莫 多 眼 泪 的 丰 富 内涵 。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定稿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小王子》中的一段寓言故事“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情感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情感的力量和价值。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情感的意识。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1.3 教学重难点理解情感的力量和价值。
学会关爱他人、珍惜情感。
1.4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1.5 教学准备准备《小王子》中“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片段。
准备相关情感价值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第二章:寓言故事讲解2.1 教学内容讲解《小王子》中的寓言故事“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引导学生理解情感的价值。
2.2 教学过程朗读故事: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随朗读。
故事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情感的价值。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悟和理解。
2.3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情感的价值。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情感的意识。
第三章:情感价值探讨3.1 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情感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2 教学过程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情感价值的案例,学生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总结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分享。
3.3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情感的价值。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情感的意识。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第四章:情感体验活动4.1 教学内容通过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情感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4.2 教学过程情感体验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
分享感悟: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4.3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情感的力量。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情感的意识。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教学内容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对情感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5.2 教学过程课程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案1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案1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雨果(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周建中)[学习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2.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3.理解文本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体会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了解作者的创作主张。
[学习时间]: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2.通过观赏影片,了解课文节选部分情节。
[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生平雨果(1802—1885),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
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部年的欧洲革命终于惊醒了雨果,从此他坚定了共和主义的立场。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恢复帝制。
他对此公开表示坚决反对,并参加了共和党人起义。
遭到失败后,他被迫到国外度过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1859年拿破仑三世发布赦免令,允许雨果回国,但遭到他的拒绝。
他宣称:“自由什么时候回到法国,我就什么时候回去。
”在文学上,他的创作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有揭露和批判“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的《悲惨世界》等重要作品问世。
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凯旋般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
1872年他发表诗体日记《凶年集》,诗体日记以高昂悲壮的笔调赞颂了法国人民在巴黎公社和普法战争中的英勇斗争以及所体现的高贵品质。
对于巴黎公社实行恐怖政策的谴责,也表现了雨果对它的矛盾态度。
1874年雨果创作了他最后的一部名作《九三年》,真实地描写了共和国军队残酷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故事。
二、《巴黎圣母院》内容精要《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体现了雨果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
小说情节惊险、怪诞,富有传奇色彩;语言色彩斑斓,富有感情。
1842年1月6日,巴黎人正在欢庆“愚人节”。
在格雷弗广场上,吉卜赛美貌少女爱斯梅拉达的精彩表演引起人们的阵阵喝彩。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优秀教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多种描写方式的运用2、学习多角度对比体现主题的方法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教学重点:感受爱斯梅拉达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教学设想:《巴黎圣母院》是体现雨果浪漫主义特色的代表作品。
《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节选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教学时间,课前让学生预习。
如何在文本研习中让学生体悟人性美,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多角度对比手法,进而揭示出本文的主题是本文的教学目标。
因此,我紧抓小说三要素,以题眼入手,层层推进分析人物形象,进而得出对比,揭示真善美这一人生真谛。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感导入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
无数的艺术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
在优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随着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走进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二,初读感知1. 这篇课文节选自雨果29岁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讲小说,我们不得不提小说的三要素,那就是环境、人物、情节。
我们首先来看《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请一位同学读注释①故事简介。
2. 我们知道了《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内容,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你不会的生字词,并思考本篇课文的环境、人物和情节。
(在此期间,将我归纳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写完走下讲台,看学生的.阅读情况)3.请学生读黑板上的字词,给出正确的读音。
鞭笞轮轴黝黑刽子手跛脚蜷缩恫吓虫豸缄默唆使抽搐镂刻标识出正确的读音,请全体学生齐读两遍3. 请学生归纳三要素(环境学生应该能概括,人物适当地提示,情节我会提示:把我们找到的人物都串起来,连成一句话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情节,想想看怎么说?)环境:格雷沃广场的刑台人物:克洛德孚罗洛围观群众情节: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笞刑,围观者嘲笑辱骂他,副主教克洛德对他置之不理,爱斯梅拉达为他送上水。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主要内容模板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含义。
2.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性格。
3.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曾经感动流泪的故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眼泪”的意义。
2.板书课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邀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和期待。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后题,找出自己认为感人的细节描写,做好批注。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感人细节,组织讨论,体会人物性格。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一滴眼泪”和“一滴水”分别代表了什么?2.布置作业:思考课文的含义,预习第二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感人细节,那么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含义是什么?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眼泪”和“水”分别代表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拓展延伸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
2.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反馈。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描绘课文场景的画。
2.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课文表达技巧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3.学生对生活美好事物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对话,询问他们对“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眼泪与水之间的象征意义,进而理解的含义。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_1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设计[教学时数]两课时[正文]一、设计思想怎样在阅读中产生问题,在问题的探讨中推进对文本的把握?我想,让学生自己在个人与文本的对话中,置换身份把握情节,进行理性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是现实可行的,也比较符合问题探讨这一学习方式的原意。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解决一些关键问题,讨论时紧扣语言材料本身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内涵,推进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最后激发起对整部小说乃至对雨果整体创作的兴趣,就达到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理想目的了。
二、教材分析《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苏教版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专题中的一篇课文。
本专题共分三个版块:“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
三个版块分别突出人性中的真和假、美和丑、善和恶三组矛盾。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属于第二版块,探讨的重点是人性中的美与丑的对立与交织。
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雨果在反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以对社会人生的自觉思考和对文学创作的自觉探索实践着自己的小说创作理想。
所以他的小说的思想和技巧是很鲜明的。
思想上,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怀贯穿他的作品始终;技法上,戏剧化的倾向很明显,主要体现为场面描写集中、人物塑造复杂、情节铺叙多变。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问题探讨这一学习方式已经熟悉;2、学生对外国小说比较陌生,对小说、戏剧、电影文学这几样文学样式的联系与区别很模糊。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查阅资料,深入研读,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2)理清课文的情节,阅读体会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并形成正确的人性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本阅读,理解“看客”所揭示的人性悲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看客”所揭示出的人性的悲剧及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
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板块的学习,帮助学生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高中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1 (1)教案
问:在伽西莫多怎样向人们发出
“给水喝”的呼唤时,围观的群众有
怎样的表现要?水喝
群众
嘲笑
笑得更厉 害 一阵哄笑
伽西莫 动多物咆哮似的 嘶哑、 愤怒之声
更加令人心碎的声
(笑的想
象)
乐
对 比
音喘息
苦
愚昧、无知,缺乏同情
群众
伽西莫
多
嘲笑 对比
人性:丑
爱斯梅拉 达
微笑
美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善
良 爱斯梅拉
的 美
达
笑
德水感源自动群众伽西莫
多
哭为
泪
何 流
泪
对“围观的群众看爱 斯美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 感动的拍手叫好”这一情 节,你有怎样的理解、感 悟?(自由讨论)
拓展思维
爱斯梅拉达善良好像阳光, 是光明的,但有光明就有黑暗, 文中可见中世纪怎样黑暗的一 面?
一滴眼泪换一滴 水
雨果
教学目标
❖ 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 来的人性美;
❖ 把握文中细节描写,理解文本中对比手 法的运用。
围观的群众嘲笑莫多口干舌燥的伽西
爱斯梅拉达微 着笑水 给伽西莫多喂
比较两图,同学们最感动的表情是什么 最厌恶的表情又是什么?
群众
伽西莫
多
嘲笑 对比
爱斯梅拉 达
微笑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目标: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探究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探究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教学设想:《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的作品,体现了雨果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
节选部分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
如何在文本研习中使学生体悟美的人性光辉,进而敬畏真、善、美,应当成为教学重点;而把握作者是怎样展开情节,又是如何揭示真、善、美的,应是问题探讨的重要价值取向。
因此,我把“人性、对比、语文”定为教学设计三个关键短语,力避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
为使教学环节清晰、科学,将教学步骤简称为“读—悟—究—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体裁是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所以阅读欣赏小说应该抓住小说的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还有环境。
而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二、概括小说情节课前已经请同学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用一句话概括出节选部分的情节。
明确:课文节选的这段就是卡西莫多在克洛德的唆使下想要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的场景。
这个行刑的场景如同一个看台,各种角色纷纷登场,向我们展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
或:课文介绍了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鞭刑和受刑这件事,描写了伽西莫多养父克洛德、爱斯梅拉达以及看客对他的态度。
三、赏析人物形象:1.在伽西莫多遭受鞭刑这个看台上,有哪些人在活动?明确:在这美与丑的看台上,有这么多人登场表演,其中有四种角色值得关注———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围观群众及克洛德。
2.面对受刑的伽西莫多,看台上的各类人对他各抱什么态度?请同学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面题目:从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雨果(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周建中)[学习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2.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3.理解文本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体会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了解作者的创作主张。
[学习时间]: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2.通过观赏影片,了解课文节选部分情节。
[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生平雨果(1802—1885),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
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
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跟母亲到了巴黎。
他从小喜欢文学,富有才气,初期创作有保守的倾向。
1819年他就和别人一起创办了文学周刊《文学保守者》。
青年时期,他在政治上属于保王党,拥护君主立宪制,以致被封为“法兰西世卿”。
他的一些诗歌颂扬封建专制政权和教会,表现对资产阶级的敌视,受到波旁王朝的褒奖。
1924年,查理十世上台后反动统治变本加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则日趋高涨,雨果的政治态度起了变化,创作思想上也从古典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中摆脱出来。
182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战斗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宣言《<克伦威尔>序》,成为了新文学运动的领袖。
1830年雨果创作的另一剧本《爱尔那尼》的成功上演,敲响了古典主义的丧钟,标志着雨果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和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的胜利。
1830年爆发了七月革命,路易•菲力浦上台,建立了金融家王朝的政权“七月王朝”,雨果一度表现出政治上的现实妥协以及在君主立宪制与共和政体之间的摇摆。
1831年,他完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中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1848年的欧洲革命终于惊醒了雨果,从此他坚定了共和主义的立场。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恢复帝制。
他对此公开表示坚决反对,并参加了共和党人起义。
遭到失败后,他被迫到国外度过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1859年拿破仑三世发布赦免令,允许雨果回国,但遭到他的拒绝。
他宣称:“自由什么时候回到法国,我就什么时候回去。
”在文学上,他的创作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有揭露和批判“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的《悲惨世界》等重要作品问世。
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凯旋般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
1872年他发表诗体日记《凶年集》,诗体日记以高昂悲壮的笔调赞颂了法国人民在巴黎公社和普法战争中的英勇斗争以及所体现的高贵品质。
对于巴黎公社实行恐怖政策的谴责,也表现了雨果对它的矛盾态度。
1874年雨果创作了他最后的一部名作《九三年》,真实地描写了共和国军队残酷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故事。
二、《巴黎圣母院》内容精要《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体现了雨果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
小说情节惊险、怪诞,富有传奇色彩;语言色彩斑斓,富有感情。
1842年1月6日,巴黎人正在欢庆“愚人节”。
在格雷弗广场上,吉卜赛美貌少女爱斯梅拉达的精彩表演引起人们的阵阵喝彩。
但是,在密集的人群中,有一张中年人的阴沉面孔发出了几句不祥的咒语。
这个人便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
他自幼接受教会的熏陶,信仰虔诚,博学多识。
他生活清苦,常以一副冷漠的面孔出现在公众面前。
16年前,他出于怜悯收养了一个畸形的弃儿,取名伽西莫多。
伽西莫多把他视为惟一的亲人,对他感恩戴德,惟命是从。
伽西莫多长大后,做了圣母院的敲钟人。
一天,孚罗洛在广场上发现了迷人的爱斯梅拉达,他身上潜伏的淫欲就像一头沉睡多年的野兽突然苏醒了。
他完全失去了自制。
他感到要么占有她,要么置她于死地,否则难得安宁。
就在“愚人节”的那天晚上,孚罗洛指使伽西莫多拦路抢劫爱斯梅拉达。
弓箭队队长弗比斯闻声赶来,捉住敲钟人,解救了爱斯梅拉达。
随后,爱斯梅拉达来到流浪人和乞丐集散地,在那里她从乞丐王手下救得穷诗人格兰古瓦的性命,并和他结为表面上的夫妻。
第二天,经“审讯”后敲钟人被带到广场上当众受鞭笞。
孚罗洛路过此处,但不加理睬。
伽西莫多口渴难耐,向围观的人讨水喝,但得到的只是戏弄和咒骂。
这时,只见爱斯梅拉达提着水罐来到他的身边,敲钟人第一次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光阴流逝。
孚罗洛并没有放弃对爱斯梅拉达的迫害。
他向法庭控告少女是会施魔术的女巫。
有一天,他无意中得知爱斯梅拉达和弗比斯约会,他藏在暗中偷听,不禁妒火中烧,用匕首刺伤弗比斯,然后跳窗而逃。
结果,宗教法庭嫁祸于爱斯梅拉达,认定是她使巫术遣黑衣魔鬼刺杀军官。
爱斯梅拉达屈打成招,被判绞刑。
行刑前夜,孚罗洛来到监狱向爱斯梅拉达忏悔,并建议带她一起逃走,不料遭到爱斯梅拉达的严词拒绝。
行刑日,孚罗洛在郊外像疯子一样乱跑。
他不知道,伽西莫多独自劫持了法场,并将爱斯梅拉达抱进了圣母院——不受法律管辖的“避难地”。
伽西莫多从此成了爱斯梅拉达忠实的朋友和仆人。
他防备着一切想加害于她的人,甚至对孚罗洛也进行了顽强的反抗。
他还为爱斯梅拉达找到伤愈的弗比斯,求他去见少女,但负心的军官却策马而去。
宗教法庭不顾避难权要来强行捉拿爱斯梅拉达。
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闻讯前来营救,不明真相的伽西莫多奋力阻挡。
混战中,黑衣遮面的孚罗洛让格兰古瓦出面劝说,悄悄带领爱斯梅拉达从后门渡河逃走。
流浪人和乞丐们则遭到国王军队的残酷镇压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孚罗洛把爱斯梅拉达带到广场的绞架前,胁迫她在他与绞架之间选择其一。
少女宁死不屈,孚罗洛气急败坏,把她交给隐居在广场旁的一个女隐士,然后自己去叫官兵。
不想爱斯梅拉达正好是这个女隐士失散了16年的小女儿,母女相见,分外激动。
官兵前来捉拿爱斯梅拉达,母亲奋力抢救女儿,被刽子手一脚踢开,头部触石而亡。
绞索终究套上了爱斯梅拉达的脖子,孚罗洛在教堂顶楼上目睹此景发出了狰狞的狂笑。
绝望的伽西莫多一怒之下将他从高高的顶楼上推了下去。
第二天,敲钟人便失踪了。
两年以后,人们在鹰山地穴里发现了两具奇特地连在一起的尸骨。
其中一具显然是个畸形的男子,他紧紧地抱着那另一具女尸。
当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尸骨便化为了尘土。
三、《巴黎圣母院》阅读指导《巴黎圣母院》是又一出美和善良遭到毁灭的悲剧。
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就是这种美和善良的化身。
她不仅具有摄人心魄的形体美,而且,通过她对诗人格兰古瓦的救助以及她对敲钟人伽西莫多的同情,更显示出她具有高尚的心灵美。
然而在小说中,爱斯梅拉达的美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毫无顾忌地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她绝美的形象,这样,她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侵袭,并最终被这种侵袭所毁灭。
与她一起遭到毁灭的,还有虽相貌奇丑但心地善良甚至显得有些崇高的伽西莫多。
这里所谓的侵袭,是指孚罗洛所代表的那种狂热的情欲。
但是,孚罗洛并非单纯地是一种欲望的化身。
这个人博学多识,信仰虔诚,而且其本性也可称得上善良,这从他收留伽西莫多一事上可以见出。
但是,刻板的宗教信条压抑了他正常的感性需求,而这样的压抑愈是长久,其爆发的强力也就越大。
所以,当对爱斯梅拉达的偶然一瞥终于点燃他身体内部的火焰时,其郁积的情欲便如开闸的洪水一般不可阻挡。
从此刻开始,孚罗洛也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他陷于无法自拔的情欲,当想尽办法也得不到满足时,他走向了对欲望对象的迫害。
而孚罗洛之所以能够迫害爱斯梅拉达,是因为他有权力,和专制国家机构有勾结,所以爱斯梅拉达所遭受的是情欲和权力的双重迫害,而后者是这种迫害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
因而,通过爱斯梅拉达的悲剧,雨果深刻地揭露了中世纪教会以及专制国家机构的黑暗。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以色彩浓烈的浪漫主义笔调出色地描写了巴黎城市的壮丽图景和中世纪阴暗生活的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充满绚烂色彩和奇特音响的世界,使他们看到高大的哥特式的建筑、此起彼伏的屋脊的海洋、纵横交错的街道、散布在街头的刑场绞架、阴森的巴士底狱和流浪人聚居的神秘的怪厅这一片奇特的景象。
雨果还以不少篇幅描绘了巍峨壮观的巴黎圣母院,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把它拟人化,写它像是一个肃穆庄严、壮丽而又神秘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俯视和见证了历代的生活和眼前的这个悲剧。
这更加重了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氛。
小说的情节也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充满了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但是由于作者对自己的故事充满了一种热烈的激情,运用了巨大的浪漫主义的艺术力量,这一切仍具有引人人胜的效果。
总之,《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气势宏大的浪漫主义杰作,充分展示了雨果作为一个大师级作家的不朽才华。
四、课文节选部分精读1.观赏影片,理清情节2.分析讨论情节结构全书十一卷六十一章。
节选的部分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
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这些观众……”到“他们并不怎么关心一个刑台是否美观”):行刑前的格雷沃广场。
作者对刑台进行了工笔的描绘。
它既展示了后面情节展开的环境,也是一幅社会风俗画的描绘,同时写出那些“傻瓜们”——围观群众的无聊和庸俗。
第二部分(“犯人终于给绑在一辆车子后面带来了”到“群众终于大笑起来,小孩子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伽西莫多受刑前的表现和围观群众的态度。
伽西莫多近乎麻木地被捆绑到刑场上,任人摆布,丝毫也不反抗。
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他的内心思想一定在激烈地活动着: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有罪的,理应受到这样的惩罚;他也可能觉得自己是受指使的,罪并不在他,但那个指使他的人,是他的养父,是他最感激、最崇敬的人,因此他也觉得受惩罚的就应该是他。
迎接他的是人们无情的嘲笑,笑他是笨蛋,笑他愚蠢,笑他丑陋。
大人在笑,孩子们也在笑;男人在笑,女人们也在笑。
第三部分(“最后刽子手用脚去踏轮盘”到“伽西莫多慢慢地睁开眼睛”):伽西莫多接受笞刑。
小说比较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行刑的全过程。
既描写了沙特雷法庭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多尔得许施行笞刑的具体行为,又描写了伽西莫多受刑时痛苦、“蠢笨”的表情。
第四部分(“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到“向他投石子”):围观群众对伽西莫多的侮辱和诅咒。
这一部分集中写群众对伽西莫多的厌恶,尤其是妇女们对他的憎恨,既有概括的叙述,又有具体的描写。
妇女们为什么最憎恨伽西莫多呢?自然是由于他的丑陋,但又不仅仅如此,作者是通过这些妇女的行为更有力地表现“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和缺少应有的善良。
第五部分(“伽西莫多虽然耳聋”到“甚至被人投石子”):伽西莫多无奈的愤怒和希望的破灭。
在施刑人的鞭子下一直忍耐的伽西莫多,在雨点般的侮辱性的语句以及诅咒、嘲笑、叫骂和石子之中,终于被激怒了。
可是他至多只能“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而得到的是“更加厉害起来”的“嘲骂和叫喊”。
于是他就只能把愤怒、憎恨、失望表现在脸上和眼光之中。
他曾经看到过希望:在他的养父、神甫克洛德•孚罗洛骑着骡子向他走来的时候。
可是当神甫看到受刑的是伽西莫多的时候,“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