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3.1 第一课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一)

合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
-小组讨论并总结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解题策略和技巧。
作业要求:
-学生需按照作业要求,认真完成,书写工整,保持作业整洁。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标注解题思路,以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
-对于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应积极寻求帮助,及时解决疑问。
-计算给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未知角度。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长。
2.实践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三角形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
-测量并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如果知道旗杆底部与观察点的距离以及旗杆顶部的仰角。
-分析并计算给定三角形形状的屋顶面积。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和相关性质,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三角形中较为复杂的边角关系及其应用,仍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以下困难: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熟练运用相关定理和公式;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意识,导致解题思路不明确。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三角形边角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互动交流中,不断提升数学素养。
3.拓展提高题:提供一些综合性强、难度较高的题目,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自我,拓展思维。
-解决涉及多个三角形的复合问题,如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

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学科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2)了解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会按边将三角形分类。

(3)掌握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揭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活动的经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3)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环保意识、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探究。

【教学方法】情境——自主 、探究——发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畅所欲言师板书课题:§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

师:为了能有效的进行学习,请大家分成学习小组,并准备好直尺或三角板、练习本。

二、自主学习1. 阅读课本67面,自主学习。

2. 活动:画一画,标一标,认一认,练一练。

(1)标出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等,用符号表示三角形。

如图“△ABC ”,读作“三角形ABC ”。

生1:顶点A 、顶点B 、顶点C 。

问题1.姚明是同学们熟悉而喜爱的篮球明星,他高大而帅 气,有人说:“姚明特厉害,他一步就能迈3米”,对 于这个说法,你信不信呢?(背景资料:姚明身高2.36米,体重139kg,腿长约1.30米。

) 生1:相信...... 生2:不相信......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来解决这个问题。

ABCcb a生2:边AB 也可用小写字母a 表示...... 生3:∠A 、∠B 、∠C 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2)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知道每类三角形的特征。

不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等腰三角行(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

沪科版数学8年级上册教案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沪科版数学8年级上册教案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三角形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教学重、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问题:看下列实物中,有你熟悉
件:一些含有三角形的建筑物)
三、讲授新课
.
图13-1
你能从图13-1中找出4
纸上画出该图形然后来找,是这个,
通过视频了解三角形的基本元素)
边)
范围内可以组成三角形呢?动手摆一摆。

5
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2课时)
(1)
C(________________).
A=90o,
,CD
?
限制,学生的学习很可能“遭遇”
到一次成功,就会激励
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3课时)
法作出高、角平分线、中线,点:作出三线。

角形纸片、三角,多媒体课件
条高有什么特点?
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你准备好的三角形
,折痕与交于点
三角形的面积
(3)的特点.
(4)
问题:(
(2)
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
框架、
线段垂线、三角形角
线关系。

BE= = BC
∠度,∠B=45度,AD
的度数。

的图形具有稳定性吗?
C
的对边是
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α的式子表示∠AFC的度数。

么具有稳定性,要求学生能验证、
教科书课后习题节选
)任意三角形三条
BD。

学生在思考“能围成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其中有一个学生说。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1 三角形中边的关系(第1课时)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1 三角形中边的关系(第1课时)教案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三角形中边的关系1.了解三角形及相关概念,能正确识别和表示三角形;2.会根据边是否相等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会判断已知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会求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的识别如图所示,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 )A.1个 B.2个C.3个 D.4个解析:根据三角形的定义进行判断.只要数出BC上有几条线段即可.很明显BC上有3条线段,所以有三个三角形,选C.方法总结:在比较复杂的图形中寻找三角形的方法:可以按照一定顺序寻找,即先固定一个顶点,变换另两个顶点,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探究点二:三角形的分类设M表示直角三角形,N表示等腰三角形,P表示等边三角形,Q表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下列四个图中,能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是( )解析:根据它们的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考查了三角形中各类三角形的概念,根据定义就能够找到它们彼此之间的包含关系.探究点三:三角形三边关系【类型一】判断已知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1.5cm,3.9cm,2.3cmB.3.5cm,7.1cm,3.6cmC.6cm,1cm,6cmD.4cm,10cm,4cm解析:A中,1.5+2.3=3.8<3.9,不能构成三角形;B中,3.5+3.6=7.1,不能构成三角形;C 中,6+1>6,6-1<6,能构成三角形;D中,4+4=8<10,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是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否大于最长的线段的长度.【类型二】求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2,2x-3,6,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6,∴第三边边长2x-3的取值范围是:6-2<2x-3<6+2,即3.5<x<5.5.方法总结: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可知:已知两边之差<第三边长<已知两边之和,确定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再结合题干中的其他条件排除不合要求的其他值.【类型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与等腰三角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它的周长是________.解析:由等腰三角形两边长为3、5,分别从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3或5去分析即可求得答案,注意分析能否组成三角形.①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3,底边长为5,∵3+3=6>5,∴能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3+3+5=11;②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底边长为3,∵5+3=8>5,∴能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5+5+3=13.综上所述,它的周长是11或13.易错提醒:要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要先确定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先分两种情况讨论能否构成三角形,再进行计算.【类型四】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b-c-a|+|c+a-b|.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b-c<0,b-c-a<0,c+a-b>0.∴|a -b-c|+|b-c-a|+|c+a-b|=b+c-a+c+a-b+c+a-b=3c+a-b.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最后进行化简.此类问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式子的正负,然后进行化简.三、板书设计三角形中边的关系⎩⎪⎨⎪⎧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 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学案(1)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学案(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学习内容】 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学习目标】1.认识并会画出三角形的高线,利用其解决相关问题;2.认识并会画出三角形的中线,利用其解决相关问题;3.认识并会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利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线、中线与角平分线,并会画出图形。

【学习难点】画出三角形的高线、中线与角平分线。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知识点一:认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

自学课本内容。

知识点二:会画三角形的高线,利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1.作出下列三角形三边上的高:2.由作图可得出如下结论:(1)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相交于 点;(2)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三角形的 ;(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相交三角形的 ;(4)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三角形的 。

知识点三:会画三角形的中线,利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A CB AC B1.作出下列三角形三边上的中线。

2.AD 是△ABC 的边BC 上的中线,则有BD= =21 。

3.由作图可得出如下结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 点。

这个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知识点四:会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利用其解决相关问题1.作出下列三角形三角的角平分线:2.由作图可得出如下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 点。

二、交流展示1.“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2.有争议的问题或者提出的新问题。

三、反馈检测1.下列说法: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是线段;②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线;③三角形的中线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④三角形的高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且相交于一点,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选做)在△ABC 中,AB=AC ,AC 边上的中线BD 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2cm 和15cm 两部分,求三角形各边的长。

A CB AC B A C B A C B。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教学设计
3.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2.教师给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通过几何证明来解释这个定理。同时,讲解三角形外角与相邻内角的关系,以及外角和等于360度的性质。
3.教师结合课本例题,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求三角形的未知边.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如测量小河对岸两点之间的距离。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并及时反馈,纠正学生的错误。
3.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内角和定理以及实际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强调掌握三角形边角关系对于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性。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如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等,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3.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三角形边角关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设计实际测量问题,如测量小河对岸两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
2.将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应用于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如计算未知边长、证明线段平行等。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平衡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避免过分依赖或孤立无援。
(三)教学设想
1.利用直观教具和实际案例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感知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让学生测量不同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引导学生发现边与边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沪科版

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三角形中边的关系1.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用硬纸板剪好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小学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么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教师出示教具,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教具,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学说明】通过小学知识,引入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通过教具观察,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探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三角形的顶点及符号表示方法.(2)三角形的内角.(3)三角形的边.教师继续利用教具向学生直接指明相关的概念.学生注意记忆相关的概念.然后教师出示另外剪好的三角形,各顶点字母与原来不同,然后通过新三角形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有关概念.【教学说明】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指明相关的概念,之后借助练习巩固.2.探究三角形的分类问题1:小学中已经学过,如何将三角形进行分类?问题2:如何将三角形按边分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提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并进一步讲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然后给出三角形的按边分类方法:三角形错误!之后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教学说明】在三角形的分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即:统一标准,不重不漏.3.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究: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画图然后进行讨论,并思考问题,然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a.从B→Cb.从B→A→C(2)从B→C路线短.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条路径为什么是最短的?学生举手回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AC+BC>AB,AB+AC>BC,AB+BC>AC,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出示教材P68例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边长关系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和角的度量,对于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通过操作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掌握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边长关系。

2.教学难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加深理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边长关系的图片和示例。

2.教学用具: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和测量工具,供学生实践操作使用。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边长关系的图片和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探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和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边角关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边角关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中的第13.1节(第1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组成元素、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并按边对三角形分类以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它是由三条线段围成,但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

所以学好本课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顺利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积累知识经验,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分析:在认知方面,学生在小学已经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具有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具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几何直觉,但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较弱,推理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情感方面,大多数学生对动手活动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但可能少数学生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水平不平衡,数学的价值感受不深刻,教师要注意引导、鼓励。

设计思路:从学生熟悉的风车图案引入课题,通过展示实际生活有关的三角形实物图片,让学生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感受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小学学习的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归纳,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准确定义。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阅读提纲让学生独立学习和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分类相关的教材内容。

通过创设学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大胆猜想、推理归纳,逐层深入地揭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同时,也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尽情发挥表现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最后,通过对一生活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说课稿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说课稿
3.三角形的分类: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并总结分类方法。
4.边角关系:以具体实例为例,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如已知两边和一角或已知一边和两角求第三边等。
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的认知水平逐渐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转变,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学习兴趣上,学生对新鲜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更感兴趣,喜欢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然而,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需加强,如课堂专注度、课后复习等方面。
(二)媒体资源
在本节课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1.教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用于学生实际操作和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
2.多媒体资源:PPT、教学视频、几何画板等,用于展示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边角关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体化。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互动空间。
3.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成果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课后交流: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拓宽知识视野。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一幅包含三角形元素的图片,如埃及金字塔、自行车三角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三角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的好奇心。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1)

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1)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元素,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2.理解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3.经历三角形按边分类的过程,感受分类讨论思想的基本原则。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及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概念形成问题1: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三角形?1.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2.基本元素如图所示,A ,B ,C 是三角形的顶点;两个顶点的连线,即线段AB ,BC ,CA 叫做这个三角形的边;两边形成的夹角,即∠A ,∠B ,∠C 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这个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三角形的三边有时用它所对角的小写字母表示:如边BC 对着 ∠A ,记作aB C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练一练:如图所示,(1)图中有____个三角形;(2)∠1是哪个三角形的角?(3)以AB为一条边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3.三角形的分类问题2:三角形按边如何分类?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AB=AC,它的各边与各角的名称如图所示;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不等边三角形;问题2-1: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故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按边长关系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二)深入探究,再现新知问题3:已知在△ABC中,AC=6cm,BC=8cm,求第三边AB的长.(动手画一画)(学生动手操作,发现AB的值不唯一,但也是有取值范围的,老师借助几何画板进行演示,引出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问题情境:如图所示,其中B点代表小明的家,C点代表学校,A点代小胖家,现在小明要从家出发去学校,他有几条路线可选择?哪种最短呢?为什么?2条路线:路线1:B A C,即BA+AC路线2:B C,即BC其中路线2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AB+AC>BC小胖要从家出发去学校,他有几条路线可选择?哪种最短呢?可得AC+AB>BC那小明要从学校出发去家,他有几条路线可选择?哪种最短呢?同理可得: AB+BC>AC由此得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得BC>AC -AB同理可得:AC>BC-AB, AB>AC-BC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练一练:判断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拼成三角形?为什么?(1)3cm、4cm、8cm(2)5cm、11cm 、6cm(3)5cm、0.6dm、10cm问题解决:已知在△ABC中,AC=6cm,BC=8cm,则第三边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BC -AC < AB <BC+AC 即8 - 6 < AB < 8+ 6 所以2cm < AB < 14cm小结: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字母表示: |a-b| < x < a+b(三)例题变式,巩固新知例1.例1 用一条长为18cm 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cm 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能力提升: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条边, 化简|a-b-c|+|b-c-a|+|c+a-b|(四)课堂总结,课下作业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还有哪些疑惑?课下作业:1. 课本69页练习1-3题.(选做)思考三角形的中的角有哪些关系?如何得到?BC A。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教学设计
2.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与外角之间的关系,以及内角和为180度。
3.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三角形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4.强调三角形不等式的应用场景,如几何图形的拼接、平面几何的证明等,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例如,给出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度和一个角度,让学生计算第三边的长度范围,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3.设计梯度性的练习题,从基础题入手,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在不同的题目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和技巧,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
4.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几何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具备基本的几何知识和空间想象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定理已有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和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然而,对于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基本不等关系,即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能够运用三角形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3.熟练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与外角之间的关系。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

项目内容课题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思考1.如何表示线段?2.如何表示一个角?二、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问题:看下列实物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出示多媒体课件:一些含有三角形的建筑物)三、讲授新课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现在大家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并回答以下问题: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图13-1你能从图13-1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与同伴交流各自找的三角形.(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该图形然后来找,请一个同学上黑板指出三角形)根据指出的三角形回答下列问题:1.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合小学对三角形的认识回答)2.什么叫做三角形?(通过视频了解三角形定义)(刚才找到的三角形能说清楚吗?可能同桌的两位或前后能指着说,隔一行或隔一排就恐怕不行,你说的是这个,他说的是那个,容易混淆,那么怎样就可以表示清楚呢?3.如何表示三角形?4.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5.如果我说三角形有三要素,你能猜出是哪三要素吗?(通过视频了解三角形的基本元素)练一练:(三角形定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相等,有多少种可能的情况?(通过视频掌握三角形按边的分类)1.三条边各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如图13-2.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外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如图13-2.3.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如图13-2.)议一议(1) 元宵节的晚上,房梁上亮起了彩灯,装有黄色彩灯的电线与装有红色彩灯的电线哪根长呢?说明你的理由。

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三角形中边的关系教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三角形中边的关系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13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三角形中边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会对三角形按边分类.【过程与方法】经历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看下列实物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二、合作探究在小学数学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现在请观察上面的屋顶框架图,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能从图中找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什么叫做三角形?(3)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问题1: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相等,有多少种可能的情况?结论:三角形中,三条边互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问题2:我们以前学习过这样一个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那么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典例1画一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计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解析]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典例2有两条长度分别为5 cm和7 cm的线段,用长度为13 cm的线段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那么换上线段的长度在什么范围内时可以组成三角形呢?[解析]用长度为13 cm的线段与它们不能摆成三角形.因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即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是2 cm<x<12 cm.三、板书设计三角形中边的关系1.三角形按边长分类:三角形2.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三角形,并学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通过探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共3课时)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共3课时)

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知道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概念,并能作出三角形的一边上的高.3.理解等腰三角形及其相关概念.【过程与方法】1.经历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掌握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带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点】已知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求表示线段长度的代数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教师把事先收集的与三角形有关的生活图片运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如图所示.教师活动:通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并提出:图(b)中能找出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具有怎样的特性?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过的三角形,与同桌交流,找出图(b)中的三角形.教师归纳: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多媒体出示:师:你能指出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几个吗?分别是什么?生:这个三角形的顶点有三个,分别是A、B、C.师:这个三角形的边呢?生:边有三条,分别是AB、BC和CA.师:对.我们把这个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三角形的三边有时用它所对角的相应小写字母表示.如边AB对着∠C,记作c;边BC对着∠A,记作a;边CA对着∠B,记作b.也就是说,一边可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角可用“∠”加上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师:按边分类时,你知道的都有哪些三角形?生:等边三角形.师: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如果不是三条边都相等,比如两条边相等,这类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呢?生:等腰三角形.师:对,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如果三条边都不相等呢?学生思考.师:我们把这类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教师多媒体出示:教师板书:三角形(按边分)师:在等腰三角形中,你能区分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吗?生:相等的两边叫做腰,第三边叫做底边.师:对.我们现在再来认识一下顶角和底角.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师:请大家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用刻度尺测量一下,并说说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学生操作.生: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对,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各大于第三边呢?生:由所有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得到.教师板书: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师:对.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我们能得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师板书)如果三条线段要构成一个三角形,它们就要满足这两个条件,但是在实际计算中,需要验证六个不等式都成立吗?学生思考,讨论.师:不等式a+b>c,你把a移到不等式的右边,这个不等式如何表示?生:b>c-a.师:对,也就是c-a<b,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思考.生甲:同样的道理,由两个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生乙:我们只要验证“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因为第二个条件由第一个得到,所以我们只要满足第一个条件即可.下面请大家看一个例题.教师多媒体出示:【例】等腰三角形中,周长为18cm.(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2)如果一边长为4cm,求另外两边长.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生: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根据题意,得x+2x+2x=18,解方程得x的值,即底边长,然后求出腰长.师:当已知一边长为4cm,但并未指明它是腰还是底时,应该怎么求另外两边的长呢?生:要分4cm是腰长和底边长两种情况来讨论.师:对.还要注意对得到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进行讨论.教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解:(1)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xcm,则腰长为2xcm.根据题意,得x+2x+2x=18.解方程,得x=3.6.所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6cm、7.2cm、7.2cm.(2)若底边长为4cm,设腰长为xcm,则有2x+4=18.解方程,得x=7.若一条腰长为4cm,设底边长为xcm,则有2×4+x=18.解方程,得x=10.因为4+4<10,所以,以4cm为一腰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另外两边长都是7cm.三、练习新知师:请同学们判断用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1)1cm、2cm、3cm;(2)2cm、3cm、4cm;(3)4cm、5cm、6cm;(4)5cm、6cm、10cm.教师找四名同学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师:同学们可以总结出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吗?以题(2)为例,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我们要作几个判断?生:三个.师:哪三个?生:2+3>4,2+4>3,3+4>2.师:你能不能用一个判断的结果得到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生:……师:2+4一定大于3,3+4一定大于2,因为长度为4的这一条边长已经大于3了,同样的长度为3或4的一条边长已经大于2了.生:只要看最长的一边是否小于其他两边之和.师:很好.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内容?生: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等.教师补充完善.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构成三角形,并让学生知道怎样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我们不对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是否小于第三边一一验证,因为后面的式子可由前面的变形得到.事实上,只要看最长的一边是否小于其他两边之和即可,因为当这个条件成立时,其他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式子也成立.通过这些方法的探讨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简化计算的习惯.第2课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2.能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带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角的数量关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上节课我们把三角形按边来分类,并研究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还记得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是什么关系吗?生:记得.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师:对.那么如果按角来分类呢?生: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师:你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定义的吗?生:能.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师:在介绍等腰三角形时,我们对它的边进行了区分,分为腰和底边.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怎么对它的边长加以区分呢?生: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边叫做直角边,直角相对的边叫做斜边.师:对.我们分别给它们取一个名字,这样以后就容易指出了.直角三角形可以写成“Rt△ABC”,我们把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归为一类,称为斜三角形,所以斜三角形包括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师:我们再回忆一下,在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师:你还记得在小学时,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个关系的吗?生:用折叠和剪拼的方法得到的.师:好.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剪下来.学生交流讨论后操作.师:将纸片三角形的一角折向其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折线与对边平行,然后把另外两角相向对折,使其顶点与已折角的顶点嵌合.学生操作.教师多媒体出示:师: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什么结论?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多媒体出示: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用剪拼的方法证明一下,看你们能不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学生操作.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很好!你们还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吗?生:用量角器量.师:对,你们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量它的三个内角,看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操作后回答.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钝角?学生计论后回答:一个.师:你是怎样得出的结论?生:因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钝角是大于90°的角,若有两个钝角,三个内角的和就超过180°了,所以至多有一个钝角.师:最多有几个直角呢?生:一个.师:为什么呢?生:与钝角情况类似,若有两个直角,它们的和就已经是180°了,再加上第三个角的度数,内角和就超过180°了.师:你分析得很好!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例】已知:如图所示,△ABC中,BD⊥AC,垂足为D,∠ABD=54°,∠DBC=18°.求∠A和∠C的度数.师:怎么求∠A的大小?把它看作哪个三角形的内角求?生:∠A是△ABD的内角,因为BD⊥AC,所以∠BDA=90°,∠ABD的度数已知,所以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就可以求出∠A的大小.师:很好!∠C的度数怎么求呢?把它作为哪个三角形的内角来求呢?生:可以放在△ABC中求,也可以放在△DBC中求.师:对.当∠C作为△ABC的内角时怎么求呢?生:∠A+∠ABD+∠DBC+∠C=180°,所以∠C=180°-∠A-(∠ABD+∠DBC),然后把各个角的度数代入即可.师:当∠C作为△DBC的内角时怎么求呢?生:因为BD⊥AC,所以∠BDC=90°,∠BDC+∠DBC+∠C=180°,所以∠C=180°-∠BDC-∠DBC,然后把各角的度数代入即可.教师板书计算过程.解:由于BD⊥AC,(已知)所以∠ADB=∠CDB=90°.在△ABD中,∠A+∠ABD+∠ADB=180°,(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ABD=54°,∠ADB=90°,(已知)∠A=180°-∠ABD-∠ADB=180°-54°-90°=36°.在△ABC中,∠C=180°-∠A-(∠ABD+∠DBC)=180°-36°-(54°+18°)=72°.四、课堂小结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真探究,从而证明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按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三个层次要素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回忆旧知、引入新知”,“分析交流、探索规律”,“学以致用、提高能力”,使整节课既有规律性又有艺术性.教学过程中,不浪费任何一个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获得真知的机会,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发现结果,找到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的全面性.第3课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会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作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通过作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作图的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三角形的三条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画法.【难点】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我们在上节课把三角形按角进行了分类,我请几个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是钝角三角形.生甲:在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生乙: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生丙: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师:很好!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个重要的定理,大家还记得吗?生:记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师: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师:三角形中三条边、三个角是它的六个基本元素,除此之外,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它还有什么元素吗?生:角平分线.师:什么是角平分线呢?生: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师:还有什么元素?生:中线.师:什么是中线呢?生: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师:还有什么元素呢?生:高.师:什么是高呢?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学生熟记定义.师:你能根据这些线的定义作出这些线吗?生:能.师:现在请大家画一个三角形,并作出各个角的平分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一个角的平分线.∠1=∠2,BD是∠ABC的平分线.师:现在请大家重新画一个三角形,并作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一条中线.BD=DC,AD是BC边上的中线.师:现在请大家重新画一个三角形,并作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的一条高线.锐角三角形BC边上的高直角三角形BC边上的高钝角三角形BC边上的高师:你能用折叠的方法作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吗?学生思考,交流.生:能.师:你是怎样做的?生:先作出一个三角形,把它裁剪下来,我折叠要平分的这个角使它的两边重合,这样得到的折痕与这个角的对边有一个交点,连接这个角的顶点与这个交点得到的线段就是这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师:你太聪明了.大家现在都知道怎么作的吗?生:知道.师:那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学生操作.师:你能用折叠的方法作出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吗?学生思考,交流.生:能.师:你是怎么做的?生:要作出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我折叠这条边,使其两端点重合,折痕与这条边的交点,就是这条边的中点.连接这条边所对角的顶点与这个中点,所得的线段就是这条边上的中线.师:现在请大家动手作出中线.学生操作.师:你能用折叠的方法作出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吗?学生讨论.生:过这边所对角的顶点折叠三角形,使这条边的两段重合,这样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高.师:很好,请大家动手做一做.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三、作图练习,理解定义师: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给出了角平分线的作法,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并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画出三个角的平分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学们再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根据中线的定义,作出中线.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上“操作”的第1题.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最后集体订正.师:直角三角形的高中,有两条和边重合;钝角三角形的高中,有两条在三角形的外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作出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它们有什么特点?生甲: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生乙: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生丙:三条高交于一点.师:很好!之前学过的说明三角形意义的语句、本节中说明三角形角平分线意义的语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中,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分别是三角形、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七年级时我们也学过一些定义,如“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是有理数的定义.前两个定义揭示了对象的特征性质,后一个定义明确了所指对象的范围.给出定义,就是在于明确研究对象是什么.四、课堂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定义以及画法.师:对,我们由作图过程知道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是交于一点的.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作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让学生深刻理解它们的定义.通过画图和观察图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一三角形的这些线是交于一点的,培养他们观察、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动手得到的结论,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这节课所讲授的三种线段中的两种,即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线都是建立在以往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学生对这两种线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起来更容易.强调三角形中的三种线是“线段”,而不是以往的“射线”.。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案(1)

第十三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13.2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一、教学目标1.掌握命题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部分;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3.初步培养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相关资源无.五、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判断句?(1)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是)(2)3+7<11.(是)(3)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是)(4)北京欢迎你!(不是)(5)画一个角,它的大小是60度.(不是)(6)你的作业做完了吗?(不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来定义这种判断呢?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语句是否是判断句的判断,引出本节课程内容的学习,为“命题”这一概念的提出做了铺垫.【新知讲解】1.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教师提出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刚才的六条语句中,只有(1)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2)3+7<11.(3)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这三条语句是判断句,那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哪些句子是真的,哪些句子是假的呢?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解答并讲解:语句(1)和(2)是正确的,语句(3)是错误的.那么,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上述的语句(3)“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举例说明,引起学生思考,深化学生理解.2.原命题与逆命题.教师讲解: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逆命题.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例如“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是真命题,但它的逆命题“如果∠1=∠2,那么∠1与∠2是对顶角"却是假命题.设计意图:通过概念讲解和举例说明,引起学生思考,深化学生理解.【典型例题】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a2=b2,那么a=b;(2)对顶角相等;(3)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解析:第(1)题中有“如果”“那么”,条件结论明显,(2)(3)题可先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再找出题设和结论.解:(1)题设是“a2=b2”,结论是“a=b”;(2)改写: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题设:“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3)改写:如果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那么这三个角的和等于180°.题设:“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结论:“三个角的和等于180°”.方法总结:通常情况下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当条件结论不是很明显的时候,把所给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题设和结论,在改写时,要做到语句通顺,措辞准确.例2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的真假.(1)如果∠α与∠β是邻补角,那么∠α+∠β=180°;(2)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那么△ABC的内角中一定有两个锐角.解析:(1)交换原命题中“如果”和“那么”后面的部分即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然后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判断命题的真假;(2)交换原命题中“如果”和“那么”后面的部分即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然后根据三角形的角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解:(1)逆命题为: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是邻补角,此逆命题为假命题;(2)逆命题为: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此逆命题为假命题.方法总结: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得到新命题,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所举的例子,如果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例子的结论,称之为反例;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设计意图:命题真假判断,归纳命题题设和结论,改写命题的综合应用.【随堂练习】1. 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①如果a∥b,a ⊥c,那么b⊥c;②如果b∥a,c∥a,那么b∥c;③如果b⊥a,c⊥a,那么b⊥c;④如果b⊥a,c⊥a,那么b∥c.其中真命题的是____________(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解析:①如果a∥b,a⊥c,那么b⊥c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②如果b∥a,c∥a,那么b∥c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③如果b⊥a,c⊥a,那么b⊥c是假命题,故本项错误;④如果b⊥a,c⊥a,那么b∥c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④.方法总结:分析是否为真命题,需要分别分析各题设是否能推出结论,从而利用排除法得出答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练习,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矫正.六、课堂小结1.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2.什么叫互逆命题?3.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新知,加深印象.七、板书设计第1课时命题1. 命题1.1真命题1.2假命题2. 原命题与逆命题。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实践以及几何画板演示,发现三角形三条中线、角平分线、高分别相交于一点的结论.
4.巩固练习
教科书72页“操作”第1,2,3题.
学生动手画图操作.
教师让学生自己规范画图.
注意:特别是钝角三角形的高要带着学生动手落实好.
说明:锐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外部,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在直角的顶点上.
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
让学生说出得到的结论.
教师点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角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教材P68例1.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做法,并参与小组讨论.
整理和反思是数学学习的必要过程和方法.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科书第74页习题第4,5,6题.
对所学知识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的定义.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的画法.
提问:三角形中有哪些基本元素?
学生回答:三条边、三个角是它的六个基本元素.
引入:除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元素.
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基本元素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重要元素,过渡合理、自然.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角平分线的定义.(多媒体出示)
提问:(1)还记得如何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吗?
培养学生将概念转化成结论的习惯,如:见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可得角相等;
见三角形的中线,可知线段相等;见三角形的高,可得90°的角.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章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让学生探讨和总结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多边形和角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然而,对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运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并能运用内角和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3.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法,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练习巩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一个人在划船时,船和划桨的长度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课件,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继续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出结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内角和定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第一课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分类思想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感受几何学中基本图形的内涵
3、让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以及说理有据的意识,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了解三角形分类思想,弄清三角形三边关系
难点: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领悟
关键:从观察、联想入手,应用连结两点之间的线中,线段最短这一原理进行迁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合一,探究新知
1、投影图片,把事先收集的与三角形有关系的生活图片,运用投影仪播放,让学生对三角
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如下图:
教师活动:通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并提出图中能找出的几个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特性.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活动:给出一个三角形,如图,并标上字母,引导学生体会用符号来表示一个三角形的方法,认识三角形的基本元素:边、角、顶点等.
学生活动:学会运用大小写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边与角,如图的三角形可记作⊿ABC,三边可记作AB、AC、CA;三个角可记作∠A、∠B、∠C,或可用三个字母表示为∠BAC、∠ABC、∠ACB.
注意:表示边时要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注意小写字母标注的规律:通常顶点大写字母所对的变就是这个顶点的小写字母.
2、教师给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种角度观察、分类.
(1)从边的角度来分类有:
不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
说明:对于等腰三角形来说,相等的两边称为腰,第三边称为底边。

两腰所夹的角称为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称为底角:而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它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
(2)从角的角度来分类有:
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均为小于900的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900)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大于900)
二、联系实际,合作探究
1、问题牵引1.
国庆节的晚上,小明从甲地到乙地后再往丙地走,并到达丙地,小红从甲地直接到丙地,如图所示,请你谈谈小明和小红谁走的路程长?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发现小红走的路程短,小明走的路程长。

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问题牵引2.
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按角分类的三个三角形,请三位同学量出三边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1、例1(课本68页例1)等腰三角形中,周长是18cm.
(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
(2)如果一边长为4cm,求另两边长.
2、例2 有两根长度分别为8m和5m的钢管,再用一根长度为3m的钢管能将他们焊接成
一个三角形钢架吗?为什么?长度为4m呢?长度为2m呢?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课本69页练习第1,2,3题.
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7cm,8cm.
(1)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2)如果两边长分别为3cm和6cm呢?
五、课堂总结,提高认识
1、由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2、教师提示:(1)三角形分类中,可以按边和角进行分类,可分成三类.(2)判定三条线
段能否构成三角形,只须用较小两边相加与第三边进行比较.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73页习题14.1 第1题
选用课时同步作业
七、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