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社会知觉与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知觉者的神经系统的状态, 二是知觉者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状态, 三是知觉者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等。
2.被知觉者
被知觉者是知觉的对象,是知觉者知 觉行为的所指的总和。 被知觉者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物,包括自然界存在的一 切有形的和无形的外在事物; 一类是对人的知觉,包括他人、群体 以及各种各样的组织。
更确切地说,情景因素指的是在人们 的知觉过程中与被知觉者直接关联因 素的总和。
对人的知觉而言,情景因素是否对人的知 觉产生影响,一方面取决于情景因素的性 质与特征,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情景因素 与被知觉者、知觉者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知觉者、被知觉者、情景 因素的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三、社会知觉的种类
4.颜wenku.baidu.com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 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
(4)相对性
由于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彼此联系和相互 作用的过程,因而在人们的知觉过程中, 人们并不是孤立地反映某一事物,而是根 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来反映的。
知觉的相对性源于知觉对象之间的关联性。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的,这种联系性使得人们对事物的知觉 不可能孤立进行。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行为
学习目标: 1、理解社会知觉的含义; 2、了解社会知觉的形成过程; 3、掌握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4、能运用归因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一、感觉、知觉与社会知觉 二、知觉者、被知觉者和情景因素 三、社会知觉的种类
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个以人为被试的感觉剥夺实 验是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 的实验室进行的。被试是自愿报 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20美 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 可以挣50美分),所以大学生都 极其愿意参加实验。 所有的被试每天要做的事是每天 24小时躺在有光的小屋的床上, 时间尽可能长(只要他愿意)。 被试有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 间,但要严格控制被试的感觉输 入,如下图所示。
根据知觉的对象,社会知觉可分为: 对他人知觉 人际知觉 角色知觉 自我知觉等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形成
二、社会知觉的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形成
1.社会知觉过程 包括了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行 为反应五个阶段。
与人对自然的知觉所不同的是,社会 知觉的对象是社会生活的人和事。
一般来说,被知觉者的属性、特性或特 征越突出、越鲜明、对比越明显,就越容 易为人们所知觉;反之,则不容易引起人 们的知觉兴趣。
一种对象能否为人们所知觉,不仅仅取决 于其所具有的属性、特性或特征,同时还 取决于它所处的具体情景。
3.情景因素
情景因素指的是人的知觉行为所发生 时的一切背景因素的总和。
• 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一个对象时,对这个对象 的理解会有较大的差别。特别对人知觉时差别更大。 例如,儿童与成年人对同一幅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 儿童主要集中于图画中的主要成分或者感兴趣的 成分;成人把握整个画的含义。
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例如,两歧图形的解释。
• 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对自己理解 和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 例如,不完整的图形的理解。 • 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例如,熟悉英语词汇知识的人,在读到字 母“WOR…”后,会预期出现……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人的身心要想保持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工 作,就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丰 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生存与发 展的必要条件。
一、感觉、知觉与社会知觉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对客 观事物认识过程的最初的最简单的反 映形式。 感觉最基本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 的个别属性。
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为了营造出极端的感觉剥夺状态, 实验者将被测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带 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 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 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同时 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除了进餐和 排泄以外的其他时间,实验者都要求被测学生躺在床上。 可以说,这就等于是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的状态。 实验前,大多数被试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 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后来他们报告说,对任何事情 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不 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去”的。感觉剥 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第五章
观察 选择 外部因素
环 境 刺 激
感觉 味觉 嗅觉 听觉 视觉 触觉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社会知觉
组织
图形—背景
解释
反应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相似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 人 或 事 物 的 假 定
公开 行为 隐蔽 态度
知觉效应
知觉的过程
3.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及 其关系的认识。 社会知觉的过程既包括主体的社会经验对 有关的信息、线索进行选择、识别的知觉 活动,还包括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视知觉 听知觉 触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根据脑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来分: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根据知觉的对象是人还是物体:
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联系: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区别: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 首先,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其次,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
• 知觉的选择性使我们能对对象进行精确的反应。
• 重要的应用价值: • 军事上的伪装: • 交通信号设置:白色在晴天看得清楚,黑色在阴 天看清楚。灯塔、栏杆、路标漆上白黑条纹
• 教学上:突出对象。
• 人际交往上:理解他人。
(2)知觉的理解性
• 人在知觉过程中,要在过去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3)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 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到 的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 持着它的稳定性。 1.形状恒常性 “门总是方的” “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 亮还是那个月亮”
2.大小恒常性
“近处狗和远处牛”。
3.明度恒常性。
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 例如,月色下的白墙,阳光下的煤块
二、知觉者、被知觉者和情景因素
1.知觉者
知觉者是知觉行为的主体,通常指的是我 们人类自己 作为知觉行为的主体,知觉者对外在信息 刺激的反映有着高度的自主性,知觉什么, 不知觉什么,怎样知觉,对于知觉者而言, 并非是完全被动的,而是有着高度的自主 性与选择性。
影响和决定知觉者知觉的主要内在因素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对外来的刺激进行有选择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时,要选择,被选择的是对象,未被选择的其 它刺激成为背景。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为知觉的对象,而环 境中的其它声音成为背景。
一般来说,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如响亮的声音、突出的 标志、鲜艳的色彩、独特的个性等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 注意而进入人的知觉视阈。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使人们从背景中把 对象区别出来,从而也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被人们 所认知。
2.影响社会知觉形成的因素
(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即知觉者自身的因素 知觉者的需要、动机以及生理状况等 都会对知觉者的知觉产生影响。知觉 者的神经敏感性的高低,决定了知觉 者对刺激感知的敏感度。
一般来说,外倾性的人比内倾性的人更加容 易关注外在的人、事与物,但是,内倾性的 人却比外倾性的人更加敏感,因而他们对事 物的知觉则比外倾性的人更加细腻和深入; 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等精神性因素也对其知 觉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职业、情绪情感状态、生活方式与习惯 等,对知觉者的知觉行为及其过程,也有着 较大的影响。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感觉剥夺实 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 被测学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显得有点烦躁 不安。对于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测学生,即使实验 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 中不起来了。 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到大队老鼠 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当实验进行到第 4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 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被测学生参与完实验后,实验者再继续进行追踪调查,发 现被测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复 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一类群体的人的一般特征 所广泛持有的僵化的原型
比如:中国人勤劳勇敢,美国人敢于冒险;山东人 豪放,上海人精明;已婚员工比未婚员工更稳定; 无奸不商等,这都是刻板印象的例子。
知觉的选择性受物体本身特点的影响,同样受人的主观 因素的影响。人总是从自身的需要、目的、兴趣等价值 性追求的需求出发,确定对外在人与事的认识,并且以 此而调控自己的知觉行为的。
图形本身并没有改变,只是由于观察者的着眼 点不同,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对物尚且如此,对 人就甚了。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 导致了心理的丰富性,也使得人的心理是那样的 难以琢磨。
• 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 或细节的特征。
二、社会知觉的效应
刻板印象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 对比效应
• 1.刻板印象
•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 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两 组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 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 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 评价的结果, 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 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 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 的顽强精神。 • 为什么两组被试对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征所作出的竟有如此之大 的评价差异? • 原因很简单,是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把 他当罪犯来看时, 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 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 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刻板效应实际就是一种心理定 势。
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 体反映。 知觉是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 过程。知觉的作用是使感觉有意义。
这些水平线都是平行的吗?或是彼此之间是有角度的呢?
你看到了一对情侶或是一个骷髅头?
看看下图中,你能找出几张脸呢?
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来分:
(5)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 体的能力。 知觉活动中,整体与部分互相依存。
一方面,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 分的特点。(点子图) 另一方面,对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 事物的整体特性。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辨证的、互相依存的。

• •
知觉是局部优先,还是整体优先?
有一些研究说明,在一定的情况下, 整体的知觉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一辆急驶的汽车,最先看到的是汽车 的整体,然后才是它的各种细节。
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知觉整体性的作用
• 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例如,用速示器快速呈现一个熟悉的汉字或组成这个汉字 的个别笔划,那么辨认整体汉字的时间几乎和辨认个别笔 划的时间相同。 校对文章时难以发现漏字或者错字,为什么?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即知觉对象和情景因素。 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征或属性越明显,越 容易被知觉者所注意; 通常,人们会对情景开始和结束阶段的刺 激给予更多的关注。 人们往往会根据刺激与情景的匹配性而对 知觉对象作出不同的评价。
3.社会知觉的特征
选择性 理解性 恒常性 相对性 整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