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求生存 浅析余华的《活着》

合集下载

于苦难中求生存——论余华《活着》的生存策略

于苦难中求生存——论余华《活着》的生存策略

得鼻青脸肿 、 头破血 流(十八岁出门远行》 ; 《 )世界 缺少亲 情 、 情 、 情 , 生 活在 疑 心重 重 、 战兢 友 爱 人 战 兢之中, 大灾大难似乎随时都会从天而降(四月三 《
日 事件》 ; )人类设置 、 法律软弱无力、 文明屡屡受暴力嘲弄,
个愿望又在作品 中得到实现。 余华童年的特殊 ”J
经历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 在他的小说中
我们看到的只是弥漫的阴霾和鬼气 , 是令人毛骨悚 然的暴力 、 杀戮 和死 亡 , 令人 喘不 过气 的黑 夜 般 是 的生存 的悲苦。[ 事 实上, ”] 3 我们看到的只是作者
尽其渲染铺陈 的苦难 。他让笔下的人物在这黑夜 般的苦海 中, 要么挣扎 , 要么呻吟 , 要么死亡 , 要么 超脱般豁达承受 。 苦难在 其前 后期作 品中呈现 出不 同的风貌 , 略 观其前期小说 , 现实一种》 《 如《 、世事如烟》《 、一九 八六》 , 等 可谓是一个“ 的世界 , 恶” 包括暴力、 血腥、 杀戮、 欺骗 、 阴谋等。它们弥漫在文字中, 交织出一
够了死亡 , 听够 了因为失去至亲而撕心裂肺 的哭 喊。死亡, 对常人 而言总是充满 了恐怖, 但在余华
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 , 以一部《 活着》 向人们揭 示和展示了中国底层农民的生存之苦 , 及其在苦难
遭遇中的生命承受能力 , 表述了人类普遍性的面对 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本文通过探析余华 的成长经历 , 来帮助理解小说主人公富贵在极度苦 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能力 , 并且更 深 入地论探支 撑 富贵 坚 强生 命 承 受 能力 背 后 的精 神源泉: 对命运 的顺从与认 同, 亲人间所体现出的 脉脉温情 , 以及富贵 内心深刻的家庭情结。富贵所 持 的面对苦难 而活着 的在世 态度 , 仅是一个农 民 不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乡村家庭的起落历程,反映了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是一部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小说以主人公福贵为中心展开,通过他的经历展示了中国农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苦难。

福贵一家从小康状态逐渐陷入贫困和各种悲惨遭遇,历经战争、自然灾害、政治运动等种种磨难,最终破碎的家庭只剩下他一个人在生存。

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不回避农村贫困、人性的丑陋和残酷的现实。

小说中丰富的描写情节、细腻的描写手法、真实的历史背景,共同刻画出一个家庭、一个人物生活的真实画面,让读者深深感受到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沉沦。

小说中有许多反映人性的鲜明形象,反映出中国农民在生活中所面临到的各种考验和苦难。

福贵和其家庭成员都具有鲜明的人性特点,每一个人物都在物质、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例如,福贵的父亲原本是个快乐、乐观的人,但生活的不幸和家族的衰败导致他陷入心理困境,身体也逐渐崩溃;福贵的妻子早早离开了他,交给他无尽的痛苦和悲伤;而福贵自己也在列车事故中失去了所有家人,从此一直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通过小说,作者成功地将人生百态和历史风云融为一体,把农村家庭的悲欢离合、荣辱得失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读者在痛苦中体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大变革、家庭命运的变迁、人生的起伏和沉浮,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历史的态度,既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也让读者探究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

总之,《活着》这部作品通过小说家的细腻描写,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和苦难,引导读者以深刻、客观的方式去看待人性、历史和生命价值。

在深刻剖析人性、历史和社会的同时,本书也引领读者去尊重和珍惜生命,更好地探究意义所在,从而拥抱和谐的人类生存。

活着余华的人生苦难与尊严之作

活着余华的人生苦难与尊严之作

活着余华的人生苦难与尊严之作活着——余华的人生苦难与尊严之作余华的小说作品《活着》以其深刻的揭示人性的力量和无情的残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从主人公的人生苦难、尊严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反思三个方面来探讨《活着》这部作品。

一、人生苦难与养家糊口的艰辛在《活着》这本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厄运。

他经历了国家兴衰的变迁,家族的贫富起伏以及亲人的离去。

然而,无论面对何种灾难,福贵都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他努力从事种田、经商等各种职业以维持生计,尽管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

福贵的人生道路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他没有放弃,坚持着活下去。

这种对生活的顽强抗争,反映了普通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他始终努力养家糊口,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保护家庭,并抵抗命运的无情摧残。

二、尊严的追求与人性的升华在整个小说中,福贵坚守着自己的尊严,无论是在家族权力的欺凌之下,还是在历经苦难之时。

他拒绝屈服于任何不公与虐待,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了人性尊严的重要性。

在困境中,福贵虽然遭受了严酷的压迫和痛苦的折磨,但他从未丧失对尊严的渴望和追求。

他拒绝了与妻子离婚的要求,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坚毅和胆识。

三、深刻的人性反思与社会创伤《活着》这本小说虽然以一个家庭为核心,但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人性状态,以及对社会创伤的思考。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作者余华揭示了人性这个永恒的话题。

小说中,不乏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违背与扭曲的描写,这种道德的崩塌引发了人性的恶的渐渐释放。

作者通过揭示人性的丑陋面,使读者反思社会的弊端,进而引发深刻的人性思考。

而福贵则在苦难中完成了对人性的正面践行,他用自己毕生的经历、善良和深情,显示了人性善良的反面,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总结《活着》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对人生命运的揭示,成为了余华的代表作。

通过描述主人公福贵的人生苦难与尊严之路,小说探讨了人性、命运、社会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沉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在苦难面前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复杂与坚韧。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纵和挥霍最终导致了家庭的衰败。

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贫苦的农民,这一巨大的身份转变成为了他苦难人生的开端。

在之后的岁月里,福贵经历了战争的硝烟、饥荒的折磨、亲人的相继离世。

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仿佛生命本身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着他在无尽的苦难中继续前行。

在福贵的一生中,苦难如影随形。

战争让他流离失所,险些丧命;饥荒使他饱受饥饿之苦,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而亲人的离去,更是一次次地刺痛他的心灵。

他先后失去了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福贵并没有被苦难击倒,他在每一次的挫折中都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坚守,让人不禁思考: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享受幸福和快乐,还是为了承受苦难和痛苦?余华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苦难。

苦难似乎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人们在苦难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但正是这种无力感,更加凸显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对生活的希望。

在探讨苦难的同时,《活着》也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

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衰败和生活的磨难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勤劳、善良、懂得珍惜的人。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苦难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在面对苦难时,福贵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

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负,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同时,他也关心着身边的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然而,人性并非只有美好的一面。

在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农村改革开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历经了家族的沉浮和苦难后,最终在乡村挣扎中艰难生存下来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写实主义风格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活着》进行浅析,一探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启示。

在小说中,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生老病死、别离团聚等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变故。

即使在面临如此多的困难和挑战时,福贵仍然能够坚守初心,顽强生存,这正是小说最为动人之处。

小说中所展现的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以及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现实,让读者对于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苦难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感受。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福贵的命运,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不易。

福贵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经历了家族的衰落和挣扎。

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先是经历了贫困的童年,然后又遭遇了家庭的破裂和亲人的离世。

尽管面临着无数的挫折和打击,福贵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努力与命运抗争,艰难求存。

他所经历的命运之苦,让人深感唏嘘和感伤。

也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让福贵最终得以在世俗中生存下来。

这种对生活的顽强和对命运的抗争,正是小说中最为深刻的精神内涵之一。

小说中还体现了作者对于农村生活和乡村社会的深刻剖析。

在《活着》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农民家庭的生活状态,也可以看到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村改革开放时期所带来的影响。

小说中对于农民生活的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使得读者对于中国农村生活和农村社会的面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农村社会的剖析,让读者感受到了农村改革开放时期对于农村社会的巨大冲击和变革,也让人深刻理解了农村社会的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小说中对于家庭、亲情和人性的描写也是十分感人。

在福贵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亲人的死亡、家庭的破裂,也经历了离别与团聚。

在生活的沉浮中,福贵经历着亲情的痛苦和人性的考验。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情感的变化和碰撞,使得福贵的人生历程显得更加动人和感人。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小说以中国农村底层农民的生活为背景,通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苦难历程。

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农村,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从小到老的一生。

福贵原是一个普通的小地主,但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他家族遭受了连绵的苦难。

在日本侵华战争、国共内战以及土改、合作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次社会运动的洗礼下,福贵一家历经磨难,饱受生命的压迫和伤害。

然而尽管家庭遭受巨大打击,福贵仍然相信生命是宝贵的,他始终坚持着活下去的信念,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活着”的意义。

小说以福贵的亲身经历为主线,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示了一位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作品以真实的感情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福贵这个普通农民形象,透过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村底层群体的悲喜人生,以及在社会动荡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

小说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制度的无情,让读者深刻反思生活的真谛和社会的黑暗面。

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中国农村的原生态和普通人的苦乐兴衰,使人们对中国农村的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小说通过对福贵一家的遭遇进行深入剖析,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村在社会变革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让人们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最重要的是,《活着》以其深刻的人性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活着”的意义,激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不放弃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幸福的追求。

《活着》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展现了中国农村底层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活着》的分析,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人民的苦难历程,感受生活的真谛,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通过一个平凡的农民福贵的一生,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农村在20世纪上半叶的深刻变革,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坚韧,也传达了一种做人的态度。

全书以福贵的人生经历为核心。

他出身于贫苦农家,在家族中排行第二,负责照顾兄弟姐妹。

在福贵年轻时,他的父亲为了还债自杀,母亲也不久后死去,兄弟姐妹们也一一离去。

福贵在磨难中求生存,在修改自己的生存方式中,他有一种原始的智慧和彻底的清醒。

他和妻子自力更生,两个人一起养活他兄弟的女儿和妻子的妹妹。

当大饥荒爆发时,他也不会抛弃自己的亲人,他用剩下的稻草卖给饥民,为亲人挣取了第一桶金;等到有一天妻子带着浩然长大离开时,他感到了言语无法形容的孤独。

他的生活中不仅有苦难,也有真情。

他和他的妻子相互慰藉,相互扶持。

他会在心灵的角落里深咀嚼人间恩愛,春夜、晴日、长堤,手牵着手慢慢地走。

他们的这种恩愛不仅仅是夫妻之情,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之情,他们为自己的子弟孤儿们负责,为自己的亲戚报恩。

此外,小说中还有一些象征和意象的使用。

比如“倒扣的菜碗”形象,代表着人类的命运;雾霾笼罩的环境,代表着灰色氛围;血水淋漓的屠场,代表着暴力和残忍;八岁的浩然,带着“新郎”一样的面罩,代表着幼儿的无辜。

总的来说,《活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所呈现的人情世故而不失真情实感,它在讲述一个全民性的悲剧时不落俗套,传递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即人们都要活下去,不管生命多么痛苦艰辛。

书中表述了反抗命运并不意味着反抗社会或政府,反而意味着发现能力、愈发亲近和携手共进。

苦难与救赎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存哲学

苦难与救赎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生存哲学

372021.04作者简介:张思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构式语法。

一、苦难如影随形首先,小说叙述的方式很独特,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述整个故事,使得整个故事的展开十分接地气,这也是余华对苦难意识书写最为常见的叙事方式。

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以个体的经历来推进,对于读者来说,心理上极易产生情感的共鸣,伴随作者在故事的讲述当中,将那些深藏的记忆一点点复活,而苦难又是众生皆懂的主题。

小说从福贵这位老人对自己过往经历的讲述之中开始,平实的语调下却弥漫着深沉的苦难,死亡的气息充斥在每个故事情节之中,作为读者,读的过程之中时刻会被一股巨大的悲痛意识掌控,苦难营造的种种不确定性令人无法喘息。

福贵本是富家子弟,却痴迷于赌博,败光家产,自己沦为佃农,父亲也死于从老宅搬于茅屋的当天。

经历了命运的轮回重创之后,福贵开始意识到既然生活开了一个玩笑,那就好好地接受自己现在的身份转变。

也正是这场命运的打击,他人生的苦难才真正开始:为生病的娘到城里买药时被抓为壮丁充军,在外流离两年之后,最终得以返乡,回到家却发现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永远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在其后的生活里,苦难从未放过这位死里逃生回来的男人,他甚至没有时间去喘息,儿子有庆突然死于一次医疗献血,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女婿被工地的夹板车活活夹死,外孙吃豆子撑死。

更让人窒息的是,在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亲人之后,还得一个人坚强地活下去,死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苦难的一种解脱和升华,但活着却是新的苦难。

对于福贵而言,他不得不面对身后的一切,承载着一切的伤痛,忍受着苦难带给他的精神桎梏。

他是幸运的,但更大程度上是不幸的,幸运的是自己历经磨难却仍旧活着,不幸的是,他面对活着本身无能为力。

二、救赎与信念历经苦难,却依旧能够坚韧地活下去,是什么支撑福贵想要坚强地活下去呢?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赋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2008)。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

浅析佘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121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韩进海(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摘要: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苦难的身影,因而这种主题也是经常被世界文学所运用的主题之一。

我们经常在余华的作品中也会看到苦难,一直都是其渲染和强调的基调与主题,并将它上升到成为人类的普遍 意识。

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苦难意识,也代表了作者本身对生存与生活意义的不断追问。

此篇论文就从苦难 的表现形式、其产生的源头还有超出苦难的方面来分析作品中蕴含的苦难意识。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中图分类号: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23-0121-02一、苦难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死亡余华本身就是关注苦难的一个作家,并且他很擅长在 作品中描述苦难。

自90年代以后,余华在作品中所呈现出 来的苦难也具有了新的形式与内涵,苦难不再仅仅代表着 战争、血腥、罪恶等等,代表的这些意义在逐渐消散,没 有了暴虐的气氛,也没有了冰冷的人性,无处不在的暴力 与杀戮结束了。

在《活着》这部作品中,他对于苦难的描 述更是进人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他用极其浓重的笔墨渲 染了人类所经历的种种苦难,甚至还特别细致地刻画出人 类受难的图画,并将它呈现到读者面前,为人们提供了一 部部苦难形象的展览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在《活着》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人类演绎死亡的一出生命悲剧。

整部小 说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刻画与布置,使得每一幕死亡都极 为巧妙地在读者面前进行出现与衔接,也使得在生死上经 历的苦难变得痛彻心扉与铭心刻骨。

确实,在人类看来,死亡必然代表着世界上最为黑暗 的事情。

《活着》用较为简短的篇章,叙述了福贵祖孙几 代的非正常死亡,这其中包括福贵的父母、子女、妻子、女婿还有孙子。

每一个故事都是由人物的生死而串联到一 起的。

福贵父亲之死是因为福贵喜好赌博,他的母亲则是 因病去世,妻子则是由于患上了软骨病,儿子则是因为给 县长太太输血而亡,女儿是由于分娩时候的大出血而死,女婿则是被水泥板打死的,外孙是因为豆子吃多了而撑死。

浅析余华《活着》蕴含的苦难意味及其启示

浅析余华《活着》蕴含的苦难意味及其启示

浅析余华《活着》蕴含的苦难意味及其启示陈悦茗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描述了福贵苦难而又不断挣扎的一生。

解读《活着》的苦难意味,对理解余华想要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的态度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意味为出发点,从余华作品《活着》入手,对作品进行剖析,并希望能够给当代大学生一些受益终生的启示。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因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和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等荣誉。

余华的作品中大多伴有苦难的思想,然而《活着》不同于余华早期作品的是不再向读者呈现暴力、血腥,而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讲述一个关乎死亡和生存的故事。

余华以饱经磨难、历经沧桑的老人形象作为小说的开场,向读者展开了一幅以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老人福贵一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在命运的枷锁中来回穿行,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最后以一种默默承受的方式独自生活,忍受着命运给的苦难。

1 苦难意味《活着》用极其简短的语言讲述了老人福贵一家几代人的非正常死亡,这其中有福贵的父母、妻子、儿女、女婿还有他的孙子,整部小说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死亡这条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

年轻时拥有豪奢大院、忠诚奴仆、百亩良田,然而这些美好都被他在赌场付之一炬。

父亲因此被气死,为母亲求医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被解放军俘虏释放后回来发现母亲已经过世,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下苦根后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凤霞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相继离世,二喜在工作时被两排水泥板夹死,最后的亲人外孙苦根因为吃了太多豆子撑死了。

生命中难得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撕的粉碎,福贵一次次被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他的一生就像是苦痛和悲剧的不断组合和重演。

从国共斗争到解放战争,从土地改革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福贵的命运随着历史的动荡上下颠簸,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人心也渐渐变得恶劣,这其中最为荒唐的就是苦根的死亡。

“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

苦难中求生存—浅析余华的《活着》

苦难中求生存—浅析余华的《活着》

苦难中求生存—浅析余华的《活着》摘要:余华的《活着》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度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能力。

本文通过浅析小说主人公富贵在极度苦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能力,来分析支撑其坚强生存理念背后的精神源泉:对命运的顺从与认同,亲人间体现出的脉脉温情,以及富贵深厚的家庭情结。

富贵所持的那种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体验,也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生存策略中国现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以一部《活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底层农民的坎坷一生,在生与死考验中,充分体现出了个体在苦难遭遇中的生命承受能力,以及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策略,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

一、人生中无尽的苦难首先,个人的苦难往往源于不同时代社会发展变迁中所产生的苦难。

作为个体存在的我们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潮流之外,而只能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我们的命运也将永远被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而牵动。

《活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宏大的社会生活背景:“做了手脚”、“挖了个坑让人往里跳”的赌场;枪林弹雨,死人如麻,随时会丧命的战场;荒谬至极的大跃进炼钢时代;饿殍满地的三年饥荒时期;黑白不分颠倒人妖,人性扭曲的文革日子。

小说主人公X富贵及其周围的亲人,就在这变幻不定的社会生存场景中活着,哪怕被人做了手脚一夜之间输得倾家荡产,哪怕糊里糊涂被抓壮丁,拖上战场;“上面”一声令下砸锅炼钢,人人都会照办,解散食堂全村买锅,人人还是都会照办;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饿死人,只知道要活着;他们不知道城里的造反派为什么要铺天盖地地贴大字报,那是离他们很远的事,他们只知道“天天都在死人”的城里去不得。

作为渺小的个体存在,他们没有抗争,也无法挣扎,他们只是被动而无奈地活着,默默地承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切阵痛。

他们不是生活的主人,而只是被生活卷着走的人,是被命运俘虏的人,他们没有任何能力承担命运的变幻无常。

其次,活着最大的苦痛不是生存的艰辛,而是与亲近的人一个个地先自己而远去。

《活着》:生命与苦难的坚强

《活着》:生命与苦难的坚强

活着:生命与苦难的坚强《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深刻揭示了生命坚韧面对苦难的力量。

这部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探讨了人类在困境中如何保持希望、坚韧和尊严。

1. 福贵的奋斗与挫折福贵作为小说的主角,他从一个幸运农民到陷入连绵不断的苦难之中。

他经历了战乱、饥荒、疾病、失去亲人等重重磨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无论遇到什么困境,福贵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努力在逆境中寻找生存与希望。

2. 生命的转折与反思小说中许多情节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常常发生的不可预测事件。

比如,在战乱时期,福贵被迫参军,并面临死亡威胁;在饥荒时期,福贵为了活命不得不吃树皮。

这些情节提醒我们珍惜现有的生活,并对生命的脆弱性和宝贵性进行深刻反思。

3. 生命坚韧与尊严的意义小说通过福贵这个角色塑造,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使在绝望的时刻,也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尊严。

福贵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坚持活下去,并将他所经历的苦难用作燃料推动自己更加努力追求幸福。

他以自己身上所承受的痛苦为代价,最终实现了对生活真正意义的体悟。

4. 对读者的启示和思考《活着》引发了广泛讨论和思考。

它教会我们珍惜当下,面对困境时要勇于挑战和改变命运,不放弃对美好生活和希望的追求。

它也提醒我们关注那些在社会底层默默奋斗、承受苦难但依然坚韧向前的普通人们。

总而言之,小说《活着》以福贵的故事为核心,深入探讨了生命与苦难的坚强。

它提醒我们珍惜生活、克服困难并坚守尊严,相信在逆境中人类的勇敢和坚强能够创造出新的希望。

论述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观

论述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观

论述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观论述余华小说《活着》的人生观左昊昊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作品,作者重点着墨于主人公的生存态度与生活模式,用一种凄凉、悲壮的手笔去叙述,写尽了主人公福贵五十中的风雨苦难,告诉我们,福贵精神即是用乐观的心态、顽强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重重磨难,须当时时自我鞭策。

一、坚强面对生活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中的多次得与失,他却能用异于常人的坚韧与乐观完成生命的涅槃。

“我总算回到了家里,看到家珍和一双儿女都活得好好的,我的心放下了。

”然而,当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人时,老天没有给他更多的安慰,“活着”的福贵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别他而去,当他亲手将他们埋葬,他该怎样理解这生命的残酷?内心又会有怎样的触动?人生一个又一个难关,究竟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小说结尾,福贵与老牛相依为命,何等凄凉?然而,上苍赐予他天性一种乐观,来化解苦难,福贵担当生命给予他的一切幸与不幸,即便苦不堪言,却坚持到最后,无论人生如酒如药,他一饮而尽。

二、不屈为之生存如何阐述福贵的生存意义是个难题。

面对人生的磨难,我们往往选择逃避、选择绝望。

很多人不能理解当主人公遭遇家道中落、一贫如洗、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等等各种打击时,他以何力量擎住生命之杯,不为之精神落魄?——“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活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的死去,我还活着”。

福贵的一席话看似吐露着人生的心酸与无奈,而笔者听来却无分毫自暴自弃,更分明有着精神的落脚点,无意间挥洒着力量。

淡薄功名权利、无谓世路荣华,他在心中分明无数次地告诉自己:“人只要活着,穷也不怕”,这话是积极的、充满斗志的,他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三、他为什么活着?支撑福贵经历着生命中的痛,直至让他能够平静面对死亡的,笔者以为源于他对生命的珍惜与理解。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也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但大多本能地选择逃避,最极端的甚至选择结束生命。

浅析《活着》中的苦难意识

浅析《活着》中的苦难意识

浅析《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作者:刘秋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11期摘要:《活着》是作者余华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统观余华的作品,都伴有苦难的思想。

余华借该小说诠释了人们内心的苦难意识及通过主人公来表达了人面对苦难时强烈的生存意识。

余华不仅通过主人公来表现活着意义所在,也从侧面来揭露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人性的戕害。

人生之路会有温暖的阳光普照,也会伴随着凄冷的风雨。

余华笔下的苦难意识更是深刻地诠释了人活着的意义。

关键词:自身;亲人;社会;苦难获意大利文学大奖——格林扎纳·卡佛奖的《活着》,无疑是余华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统观余华的作品,大都伴有苦难的思想。

余华欲借该小说来诠释人们内心的苦难意识及通过主人公来表达人面对苦难时强烈的生存意识。

本文将从自身、亲人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来论述作者笔下《活着》中的苦难意识。

一、自身造成的苦难余华曾在一次记者访问中重点谈及了他的这篇获奖作品《活着》,并指出活着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要求。

如此简单平凡的两个字“活着”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包含着人们对生命强烈的渴望,只要活着什么都可以,活着就是一切希望的所在。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一辈子与一头老牛相伴,种着一小块田地,以此度过一生。

然而,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并不是平凡安稳地来度过他的一生的——在他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辛酸悲惨的故事。

最初的他是一个家中拥有百亩田地的地主家的大少爷,同时他也带着许多少爷无术放荡的特点。

他生性好赌,不听父言,每天都在赌场打发时光。

他的父亲总骂他:总有一天会把家败光。

不料这样的事真的发生了。

他的赌友龙二早就相中他家的房子,当福贵把房产和所有的财产压在赌桌上时,龙二就联合算账的会计在算计着福贵,而福贵对此却全然不知。

他没有逃出龙二设的陷阱,一夜之间,全部家当通通输光,连房子也到了龙二的手中。

当有人告诉他:现在他已是一无所有了,他这才从赌瘾中清醒过来,但一切都已太晚了。

转瞬之间,他的人生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大少爷沦落为一个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老百姓,再也不可能在别人面前吆五喝六的过着他原本逍遥自在的日子了。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面对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社会浪潮,作家余华于1994年写下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活着》。

这部小说反映了湘西农民在大跃进时期旊迫卑鄙的现实,探索了抗争的人性价值和不可战胜的悲剧气息。

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活着,就是要有勇气去坚强、改变”,余华用细致的文字描写了湘西农民的悲剧命运和生活场景,塑造出一个充满苦难的故事,探讨和表达了巨大的社会转型背后的百姓苦难之情。

《活着》这部小说以毕生行农的湘西农民茅河与此前死去父亲之间的独特关系为其灵魂,借此聚焦苦难社会的种种痛苦,聚焦“意志力对抗贫困和悲剧命运”的无奈地带为焦点,展示苦难内涵。

茅河经历多种挣扎,最终成长为一个身不由己的少年,只能无奈地面对苦难的人生。

他的父亲于1957年死去,原因是接受农村各种政治运动的压力。

他们父子詹苦杂烦廿年,以此揭露贫寒苦难的真实生活,言犹在耳的苦难成了茅河最大的抗争力量。

他的母亲因为丈夫的死亡而感到绝望,一直在他们家无心工作,他们的家庭几近破裂。

死去的父亲变成茅河生活中不断肆虐的枷锁,他也要为父亲收集坟墓附近的柴油和炭,只为上缴购买父亲的墓地。

茅河多次受尝苦难,只有他的母亲给他照顾。

他的母亲拼命工作为他们家谋取吃饭的生计,有时候不得不冒着去墓地讨饭吃,虽然这是社会非常可耻的事情,但却是让茅河家过活的办法。

茅河还曾负责农历新年前拉农民去上山抢柴火和炭,他喝醉了酒就拉着大担火和炭,只想自己苦尽乐来,生活有了一点改变。

茅河经历到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后,有一种勇气自豪地继续活着。

他不断地试图为自己减轻苦难,受到打击后,也还是拖着伤痕,走出自己的苦海。

他总是以父亲的记忆为象征着与现实视线的分离,以此让过去的血案沉淀,与愤怒抗争相抗衡,而此时他也完成了抗争中重生的心理过程。

最终,茅河惊奇地发现,苦难洗刷了他的愚昧,他不再抗拒苦难,只是消极地接受它,尝到了一种内心的冷漠,于是,他坚强活下去,再次重建他的家,他心中的冷漠条条框框渐渐融化,重新找到目标,再次拥有反抗的勇气,希望能把苦难的记忆变成改变现状的力量,继续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中国20世纪上半叶至70年代末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社会动荡时期的生活遭遇。

通过主人公福贵一家人的遭遇,小说展现了家庭、生活、命运等人性命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民在大时代变革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艰辛经历。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在社会大变迁的时代中历经了多次人生困境和磨难。

小说一开始,福贵作为家里的独子,父亲从小就要求他要爱惜土地、脚踏实地,为了家庭的生计努力耕种。

但是好景不长,福贵的家族不幸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大旱、大水、家人的死亡等等,这一系列的不测事件将福贵推向了绝境。

而在这一系列的不幸中,福贵最为痛心的莫过于他的儿子小福子的离世,这对于一个为了保护家族谋生计的父亲来说是最大的打击。

小说中的描写真切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乱世中的坎坷生活和不屈不挠的品格,展现了一种特有的民族精神。

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敬畏和对命运的坚韧,深层次的思考能够引起读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

除了故事本身,小说中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也令人深思。

在小说中,作者以真实的生活细节揭露了当时农民深陷的困境和无助的身份,他们被原始的生产关系所束缚,寄希望于政策变革和国家改革。

小说中所展现的社会百态和人性冷暖,揭示了当时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命题的关注。

福贵的遭遇也成为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缩影,他们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直接受害者,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通过《活着》,读者对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性命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作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至70年代末的一部历史小说,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感情,真切地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民阶层的生存处境,世态炎凉,以及人性的善恶。

小说也被拍成了同名电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活着》以真实的历史情境和深刻的人性思考,深刻揭示了农民阶层在大时代变革中的艰难遭遇,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民的不屈不挠与坚韧品格。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第一篇: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摘要《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与无奈。

面对苦难,主人公福贵顽强隐忍,并从苦难中超越出来, 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宁静平和的境界, 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蓬勃生命力和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伟大和崇高。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谈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也揭示了《活着》这部小说的悲剧所在: 人生总有许多苦难, 人不断地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苦难, 没有任何办法, 只有默默地承受, 但人不能被苦难打倒, 要让不屈的灵魂顽强隐忍地生活, 并让灵魂从苦难中超越与升华出来, 追求活着本身的真正意义。

一、在苦难的世界中“活着”“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发现和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重重苦难。

,余华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利益是一再被牺牲掉……中国的农民啊,就跟福贵一样,逆来顺受,不会做过激的事情……我想不应该再牺牲他们的利益了。

”余华在小说中对福贵这样一些无辜受难者,寄托了无尽的关怀和同情。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 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在命运的夹缝中左冲右突, 开始了一生的悲剧历程。

福贵的不幸源于他嗜赌成性, 冥顽不化, 最终输掉祖上最后的房产。

画押清帐后, 徐父被活活气死, 而败家子的福贵只是打了个寒颤。

生活似乎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生存的艰难渐显端倪。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在贫困线上挣扎、苦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而病死,儿子死于输血,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好女婿,要抱外孙,女儿却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年老力衰的他无法为外孙带来幸福,却使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余华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之谷,一代人的几十年,被历史的惊涛骇浪洪福浸淫,从进退维谷变得越来越被动,从寻求幸福变成了被幸福抛弃。

《活着》中的苦难,他们究竟从哪里来,是如何体现在作品中的?一、贫穷余华把农民家庭的贫穷、生活艰辛等被动因素很好地写进了《活着》中。

在书中,因为地主收回土地,富人趋之若鹜收买土地,毛泽东时代的规划政策等诸多因素,导致主人公福贵一家渐渐地陷入了贫困困境,五十年代的一场大饥荒,更是吞噬了一个又一个不幸的生命,也让福贵一家失去了父亲。

贫穷困苦的生活,让福贵一家体验了毋庸置疑的苦难。

二、动乱解放后,中国发生了许多的政治动乱。

《活着》中的福贵一家也深受其害。

当时那套所谓“阶级斗争的三步走”是可怕的。

余华写的这些情节,让我们看到了毛时代的封建玷污、带路党、苦劳力UI等种种不堪。

而在这种动乱年代,小人物更显无助和弱势。

这样的苦难,是由政治手段和统治者的权力掌握控制所导致的。

三、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造成苦难的因素之一。

电影《活着》里提到的芳华、艳芳、克桥和福贵的儿子宋存义的故事,不难看出,这些人都曾给彼此带来过痛苦和伤害。

其中,宋存义被派去去上海劳改,后来逃跑归来,回家后发现自己的情妇嫁给了自家舅子克桥,灰心且复仇心稍稍占上风,这样的关系让人难以舒心,势在必然地加重了他们身上的苦难。

四、人性饱含人道的余华笔下众生无一不是在承受着果报,而种种因果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在《活着》中,福贵所在的社会习惯手段极端,面临残酷现实的农民有着不同程度的贪念,他们常常对生命和金钱尤其卑微地望眼欲穴。

这样的人性,相信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找到点点痕迹。

总之,余华的《活着》中蕴含着种种的苦难,指出了苦难的来源等各种因素,是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探讨与横向批判,是对中国普通人物命运之谷的深入把握。

也让人们从不同角度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公,加强对基层人性与人民生计的了解,帮助人们全面认识苦难意味。

《活着》中人生苦难与生命力的哲学思考

《活着》中人生苦难与生命力的哲学思考

活着中人生苦难与生命力的哲学思考引言《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现代文学作品,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变革时代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

这部小说深刻触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意义、痛苦与生命力之间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活着》中所呈现出的人生苦难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哲学。

一、生死边缘下的苦难与绝望福贵作为主人公,承载了许多痛苦和损失。

起初,他被剥夺了土地,并被迫屈身于庄园主的威权之下。

后来,年轻时意气风发的儿子战乱中丧生,而福贵也因此感受到了深重的创伤和无尽的绝望。

这种巨大的苦难使他付出了身体和灵魂上无法想象的代价。

二、面对悲剧中展现出来的坚韧与顽强尽管福贵经历了无尽的痛苦,但他从未彻底放弃对生命的希望。

无论是被迫卖掉自己的妻子还是成为乞丐,他都能以顽强的意志力保持对生活的执着。

这种坚韧和顽强意味着人类内在的生命力与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三、理解人性中苦难和生命之间蕴含的哲学思考《活着》通过揭示福贵身上发生的一系列悲剧,引发了读者关于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要在痛苦中坚持生存?小说试图向读者展示,在最黑暗的时刻,人们往往会找到内心深处蕴藏着坚韧与勇气来面对苦难,并寻求逆境中所蕴藏的智慧与成长。

四、阐释作者传达出来对于追求幸福与自由观念《活着》也提醒我们去重新审视我们对于幸福与自由概念的理解。

尽管主人公经历了无比残酷的现实,但他从未完全丧失对生活的渴望。

福贵坚信,只要还活着,就有可能追求自由和幸福。

这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生意义及其可塑性的深入思考。

结论《活着》中人生苦难与生命力的哲学思考无疑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探索。

通过主人公福贵在悲壮历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坚韧与顽强,以及对幸福和自由观念的重新解读,我们被推向一个更加广阔而深刻的哲学思考空间。

这部作品鼓励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内在的生命力,并激励我们将积极面对苦难,并勇敢追寻自己心灵深处真正渴望的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难中求生存—浅析余华的《活着》摘要:余华的《活着》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度苦难状态下的生命承受能力。

本文通过浅析小说主人公富贵在极度苦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能力,来分析支撑其坚强生存理念背后的精神源泉:对命运的顺从与认同,亲人间体现出的脉脉温情,以及富贵深厚的家庭情结。

富贵所持的那种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体验,也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生存策略中国现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以一部《活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底层农民的坎坷一生,在生与死考验中,充分体现出了个体在苦难遭遇中的生命承受能力,以及面对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策略,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

一、人生中无尽的苦难首先,个人的苦难往往源于不同时代社会发展变迁中所产生的苦难。

作为个体存在的我们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潮流之外,而只能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而存在,我们的命运也将永远被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而牵动。

《活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宏大的社会生活背景:“做了手脚”、“挖了个坑让人往里跳”的赌场;枪林弹雨,死人如麻,随时会丧命的战场;荒谬至极的大跃进炼钢时代;饿殍满地的三年饥荒时期;黑白不分颠倒人妖,人性扭曲的文革日子。

小说主人公徐富贵及其周围的亲人,就在这变幻不定的社会生存场景中活着,哪怕被人做了手脚一夜之间输得倾家荡产,哪怕糊里糊涂被抓壮丁,拖上战场;“上面”一声令下砸锅炼钢,人人都会照办,解散食堂全村买锅,人人还是都会照办;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饿死人,只知道要活着;他们不知道城里的造反派为什么要铺天盖地地贴大字报,那是离他们很远的事,他们只知道“天天都在死人”的城里去不得。

作为渺小的个体存在,他们没有抗争,也无法挣扎,他们只是被动而无奈地活着,默默地承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切阵痛。

他们不是生活的主人,而只是被生活卷着走的人,是被命运俘虏的人,他们没有任何能力承担命运的变幻无常。

其次,活着最大的苦痛不是生存的艰辛,而是与亲近的人一个个地先自己而远去。

富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死去。

在关于死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输光了家产,由阔少变成了一个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以后,死于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

徐富贵从此沦为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

在经历了从山峰跌落谷底的人生重挫,甚至被逼到生存的边缘后,富贵终于洗心革面,开始老老实实地向田地讨生活,勤勤恳恳做起农活,并且学会了关心妻子,疼爱儿女。

但人生的苦难也从此真正开始,他为病中的母亲到城里买药时被抓壮丁,两年的血雨腥风使他饱尝生死之苦,后终于死里逃生。

回到家中,却发现一直疼爱自己的母亲在他被抓不久因病死去,聪明伶俐的女儿凤霞也在他被抓的日子里因为一次高烧,永远地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在其后的日子中,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残暴地夺走了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怜惜,毫不同情。

活泼可爱的儿子在为校长献血的过程中被医生抽血过多而致死;本已嫁为人妇,有一个幸福归宿的女儿,却在产后因大出血而痛苦死去;善良贤惠的妻子家珍因积劳成疾,被软骨病夺去了生命;老实能干的女婿二喜,因一次工地事故而被两排水泥板活活夹死;聪明可爱的外孙因吃豆子过多而被撑死。

在受到不同的极端的苦难打击后,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最后剩下他一个人,孤单的一个人,但他却活着。

经历了如此惨烈的苦难,富贵为什么能坚持“活着”而没有走向崩溃的深渊?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二、支撑苦难背后的生命动力作为生命个体,直面苦难的勇敢是需要内在的精神支持的。

因为人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柱,那是活着的希望。

是的,我们知道富贵具有很强的忍耐性,也正是这强烈的忍耐性支撑他在苦难中生存下去。

但忍耐的背后又是何种力量在支撑着他呢?一种宿命观念始终影响着富贵。

著名评论家范家进对此有过精辟的著述:因为命具有比人更强大的神秘力量,它可以承受一切责难和追问。

在日常的生活中,当我们面对难以承受的失败和危机时,通常都会有“命”的影子出现。

看看富贵对于“命”的吁请,也可以发现他运用“命”的理论时,通常是他遇到难以解决或承受的苦难时。

宿命的观念缓冲了生存的焦虑,也冲刷掉了对于事实的追问。

在富贵的观念中,他的生活潦倒是命,他活着比人长寿是命,他娶了家珍这样一个好女人是命,凤霞被送走是命,苦根从小少娘失爹是命,徐家人的苦难是命。

个人微小无力,成为实现命运随心所欲的指派工具,他的任务就是服从和等待。

平静地接受和等待一切的来临,不做质疑追问。

正是富贵这种对命运强烈的顺从与认同感,缓冲了他在多灾多难的现实中生存的焦虑,也冲刷掉了富贵对于事实的追问,使他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所赋予的各种苦难。

但仔细分析富贵对于“命”的诉说,其实很多时候,他自己的选择也成为别人命运的构成因素之一,但他仍然把他们归之于命运的安排。

例如:当富贵夫妇无法同时解决送有庆上学和抚养凤霞两个问题时,他们忍痛做出了送掉凤霞的决定。

对于这个决定富贵的解释是“凤霞命苦,这辈子看来是要苦到底了。

有庆可不能苦一辈子———总得有一个日后过得好一点。

”可以看出,牺牲凤霞是为有庆,是富贵夫妇内心愧疚(“我和家珍心都酸了”)而又不得不做出的现实选择,而不是“命”的安排。

但富贵把这一决定首先归于“凤霞命苦”的命定,而不是他的力量。

这是把生活残酷的理由交给了“命”,给自己选择一个理由和支撑。

“命”在这里担当了一个残酷的心理重压。

正是这样如此泛化地使用“命”的概念,避开所有个人主动性的因素及其责任,以“自然”或“命”的名义交付所有的生存重负。

我们可以看到了富贵对宿命的认同所带来的淡然超脱的一面。

二、亲人之间的脉脉温情以及深刻的家庭情结支撑着富贵的精神世界。

当富贵输光家产后他觉得全家将跟着他受罪,无比的愧疚,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然而家人没有多少的责怪,更多的是宽容和理解。

家珍一边替他捶背一边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

”富贵的爹说:“富贵呀,赌债也是债,自古没有欠债不还的道理。

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明天他们就会送钱来。

我老了。

挑不动担子了,你就自己挑着钱去还债吧。

”他娘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正是家人的宽容与理解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

富贵的家业败落后,他放下了架子,摒弃了虚荣。

在泪与汗中艰难地活着,日子既让人心酸又令人感动:老母颤颤地下田帮忙,雏子也懂得体贴父亲,被丈人接走的妻子也抱着刚生的儿子回了家。

在艰难困苦中,老婆孩子是他生命里的最后一缕温馨。

当他被拉做壮丁,在枪林弹雨,死人如麻,随时会丧命的战场中,他心中惦念的是自己的家:“我是一遍遍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

”对家的深厚情结支撑着他在枪林弹雨中求生的意念。

回家后日子同样是苦的,为了省钱供儿子有庆读书,富贵迫不得已将女儿凤霞送给别人。

凤霞跑回来后,骨肉分离的痛苦撕咬了父母的心,富贵终于决定: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

最后“全家人都笑乐,笑得掉出了眼泪。

”是呀,苦难算得了什么,有什么比家人的团聚更重要呢!对家的归依情怀支撑着苦难中的富贵坚强地生存下去,同时家人间所流露出的脉脉温情,同样在他的心里流淌,给他以无尽的精神源泉。

夫妻情、父女情、姐弟情等等。

它如一根看不见的绳索贯穿于整个小说中。

它在字里行间里流动着。

它支撑着我们的主人翁去承受苦难。

即便是家人一个个先后去世,那种情感仍根植于富贵记忆深处,并且一直现于生活中,对那种生活的本质情感回味着。

生活仍是苦难,但富贵并非没有情感和孤寂,陪伴他的那头老牛在他眼中就是家珍、有庆、凤霞、苦根的化身。

三、富贵并非一味地强调生,他对自然的死有着达观的看法,自然从容地迎接生命的尽头。

富贵曾说过:“我们这辈子也算经历了不少事,人也该熟了,就跟梨那样熟透了该从树上掉下来。

”尽管他失去了所有亲人,一生贫穷,他还是感激他能有如此的寿命。

所以我们可以从他最后的总结中追溯他的命题: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

年轻时靠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

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

这样反倒好了,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陪了自己的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在富贵的这段总结词里,他的一个中心命题是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体认。

以“我还活着”并给我讲述故事的事实证明了生命的力量。

在龙二和春生的死,他得出的结论是“做人还是平常点好。

”这种“平常”的哲学似乎庸俗消极,但这却是寻常人与命运抗争的所有力量与勇气的源泉。

在不可抗拒的力量面前,寻常人的无言的反抗,更为震撼人心。

富贵仅仅是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卑微的生命,这个卑微的生命却见证了几十年来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灾难:饥饿、贫穷、疾病、“大跃进”、“文革”。

富贵更是中国广大底层农民的一个象征,以一种“平常”哲学战胜了生活中的各种苦难。

这同时也是一种在苦难中求生存的生存策略。

三、余论《活着》充满着人生的苦难。

在余华看来,人“活着”就要受苦,无论你高居显位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你腰缠万贯还是身无分文。

苦难充斥在生活中,你无法逃避。

但他小说中的人物面对苦难并不是绝望地呼号和无力地呻吟,而是通过各自的理想、各自的生存理念去接受苦难、承受苦难。

《活着》的故事告诉着我们,苦难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苦难,人类无须逃避也无法逃避,人的存在本就与苦难相连,活着就要受苦。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贵所持的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体验,他所表述的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态度和生存策略。

它告诉我们尽管命运注定是悲剧,然而生存的意义就在于活着,关键是活着。

只有这样,人类的高贵才能在毫无意义的世界里重新获得地位。

面对苦难,面对悲剧的命运而活着,对生活说“是”,这实际就是一种反抗,就是在赋予人生以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1]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2]余华.余华精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8.[3]黄海.解读《活着》: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的真实本相和生存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5).[4]蔡爱青,黄自然.余华小说《活着》解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