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剂讲解

开窍剂讲解
开窍剂讲解

开窍剂讲解

古代读书人适用方初探

读书人(或称文人、书生、士子等)是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要的一个群体,无论为了举子业寒窗苦读或日常爱好,读书写作都是他们的重要生活内容,劳心而不劳力、多思而少动等共同生活方式,造成其健康问题有别于一般人。那么,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方药之中,有没有一类比较适用于这个群体服用的方剂呢?答案是肯定的。如“孔圣枕中丹”“天王补心丹”等传世名方,以及命名独特的“读书丸”“状元丸”等,就似乎专为他们而设。

此类成方多具益智强记、养心安神之功,常见于医籍中的“健忘门”或“补益门”,比较适合读书人苦读劳心所致诸般疾病,或对其日常读书写作生活有所裨益,故称之为“读书人适用方”。它们实用价值虽大,但研究者关注程度还不够,笔者将对其作一番梳理。

一、孔圣枕中丹

孔子大圣智枕中方:龟甲、龙骨、远志、菖蒲,上四味,等分,治(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曰三,常服令人大聪。——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好忘》

此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又名“孔子大圣智补心虚健忘助神枕中方”,一般简称孔圣枕中丹,托名儒家圣人孔子枕中秘藏,一言其宝贵,二暗示其助读助学之功。

《千金方》原文只云“常服令人大聪”,明代吴昆《医方考·孔子大圣枕中方》则特地指出宜读书人服用:“学问易忘,此方与之,令人聪明。”

龟甲(即龟板)功能滋阴潜阳、补心养血;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功能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二者一阴一阳,均属动物药,古人认为动物药是“血肉有情之品”,与草木无情之品不同,对人体阴阳气血的改善作用比较特殊。

菖蒲功能化痰开窍、醒神益智;远志功似菖蒲,两药常配伍使用。自《千金方》开始,菖蒲佐远志、龟板佐龙骨的经典配伍被一直沿用,孔圣枕中丹则堪称益智方剂的祖方之一。

又,日本医学名著《医心方》卷二十六曾引《金匮录》(约成书于隋代之前)两则益智方,即“真人开心聪明不忘方”(菖蒲、远志、茯苓)、“孔子练精神聪明不忘开心方”(远志、菖蒲、人参、茯苓、龙骨、蒲黄),两方无论在命名、药物、功效上,均和《千金方》枕中丹相仿佛,可能二方属同一来源。

其中,昌蒲、远志必用,龟板、龙骨或用或不用,而代以人参、茯苓等。菖蒲、远志、人参、茯苓四味,实即《千金方》定志小丸(又称定志丸),原治心虚惊悸,后来亦被作为益智方剂的基础方使用。人参补脾益肺、安神益智,茯苓健脾宁心,此二味与菖蒲、远志相配,代表了《千金方》枕中丹之外另一种益智方药思路,即后世读书丸、

状元丸之前身。

二、读书丸与状元丸

两方在不同医书中药物组成各有差异,但也属大同小异,故一起讨论。

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健忘门》收录了与读书有关的三个成方:

读书丸:健忘服之,日记千万言。(石菖蒲、菟丝子、远志、地骨皮、生地黄、五味子、川芎)

读书方:菖蒲、远志、桂、甘草、地骨、人参、巴戟天,倍煮茯苓糊丸服,读书日记万千言。

状元丸:教子弟第一方。(菖蒲、远志、白茯神、巴戟天、人参、地骨皮、白茯苓、糯米)

古人十分推崇背书能力,“过目不忘”“日记万言”是理想状态,却不太强调理解和运用,因此读书丸、读书方之类,药效主要在增强记忆力而已。称状元丸为“教子弟第一方”,颇堪玩味,表达了古时长辈教育后辈的一片苦心,既蕴涵精神上的激励作用(以高中状元为寒窗苦读目标),也期望通过药效的发挥,实际促进读书效果,这与现在学生家长为子女购置保健品的做法何其相似。

此外,还有“朱子读书丸”。朱子,指宋代大儒朱熹,以之命名方药,与孔圣枕中丹意义相同。此方见于明代陈文治《诸证提纲》和李梃《医学入门》,组成相同:茯神、远志各一两,人参、陈皮各七钱,石菖蒲、当归各五钱,甘草二钱半。《医学入门》治“心虚”证,《诸证提纲》治“心虚动悸,忧烦少色,舌强”,应是针对读书劳心所致惊悸、虚火等系列症状。

三、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出处说法不一,组成亦有所差异,多以为出自《道藏》(历代曾多次编纂《道藏》,不知指哪一种)或明末洪基所撰《摄生秘剖》。其实在比较早的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已载此方,而据学者研究,唐代敦煌佛书中“毗沙门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补心丸”即其袓方。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在《古方八阵·补阵》中,曾对天王补心丹做过一番考辨,认为当时通用的乃《道藏》方,共十三味药:生地黄、人参、玄参、丹参、远志、桔梗、白茯苓、五味子、当归、麦冬、天冬、柏子仁、酸枣仁(《摄生秘剖》方、《方剂学》教材方、中成药“天王补心丸”方,组成与此基本相同)。

其他或加黄连,或加百部、菖蒲、杜仲,或以熟地黄代生地黄等,“各有不同,亦惟随宜择用可也”。并述其来源云:“《道藏》偈云:昔志公和尚日夜讲经,邓天王悯其劳者也,赐之此方,因以名焉。”可见天王补心丹本为劳心思虑者所设。

《寿世保元·健忘》认为此方“读书劳神,勤政劳心,并宜服之”,《医学入门·杂病用药赋》亦云此方“专治玩读著作,劳神过度”,均明确将天王补心丹视作读书人适用方。

四、其他

前面列举了几个传世名方,在内容繁复的古代医籍中还有许多读书人适用方,但相当零散,仅举几例略加分析。

养神汤(明代武之望《济阳纲目·健忘》)

“勤读苦辛之士服此。”组成包括:麦门冬、天门冬、石菖蒲、当归、贝母、白术、甘草、知母、陈皮、丹参、黄连、五味子。此方似针对读书人心肺阴虚证,可能见烦热、失眠、咳嗽等表现。原文注曰:“上作一服,加生姜水煎不拘时,当茶,以爽神气,通窍孔也。”可见本为药茶方,更便于随时饮服。

补益四物汤(《济阳纲目·健忘》)

“辛苦读书而有房劳服此。”组成为:当归、生地黄、白术、元参、白芍药、川芎、黄柏、知母、白茯苓、麦门冬、陈皮、山栀仁、甘草。此方主要由四物汤(当归、生地黄、白芍药、川芎,以生地黄代原方熟地黄)合增液汤(生地黄、玄参、麦门冬)滋阴养血,再佐知母、黄柏泻相火,山栀清心火等。盖读书辛苦已暗耗心阴,加之房劳,肾阴亦损,故滋阴为主,泻火为辅。应该是针对读书人君相二火易动、进而耗伤阴血的病证特点。

安神定志丸(明代吴正伦《养生类要·前集》)

“清心肺,补脾肾,安神定志,消痰去热。台阁勤政劳心,灯窗读书刻苦,皆宜服之,累用奇效。”组成为人参、白茯苓、白茯神、远志、白术、石菖蒲、酸枣仁、麦门冬、牛黄、辰砂、龙眼肉。此方在定志丸基础上,增加了养血的酸枣仁、龙眼肉,清心的麦门冬、牛黄、辰砂,共奏安神之功,针对劳心过度导致心神不宁的主症。

养儒汤(清代陈士铎《辨证录·梦遗门》)

组成为熟地黄、金樱子、芡实、山药、玄参、麦门冬、牡蛎末、北五味子。此为医案后随症立方:“人有专攻书史,诵读不辍,至四鼓不寝,遂成梦遗之症……此症用养儒汤亦妙。”“儒”乃古代读书人通称,以“养儒”为名,暗示其患者群体上的针对性。此方清心补肾涩精,适宜夜读劳心、心肾不交所致梦遗症。

五、分析

益智方占古代读书人适用方的大部分,多见于医书中的健忘门,主治健忘,兼治惊悸等症。大多益智方以补益作用为主,药性平和、久服无碍,或久服才能见效,可作为

读书人日常保健之用。在剂型上,多为丹丸,保存和服用比较方便。从药物来说,菖蒲、远志、人参、茯苓(四药为定志丸)无疑出现频率最高,这四药同入心经,同能益智强记、养心安神,在《神农本草经》中都列入上品,属于补药范畴;在《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中又都列入健忘门,主治心虚健忘,堪称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益智药物。

服食菖蒲、远志以助读书的做法,每每见于记载,最早的数晋代道家名著《抱朴子·仙药》:“韩终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日视书万言,皆诵之。”“陵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开书所视不忘。

若菖蒲、远志同用,便成为一个助读的小方子,如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石菖蒲》云:“今读书士,亦或取和远志为丸,朝夕吞服。盖因目击其说,欲假以开聪明、益智慧之一助也。”

菖蒲、远志治健忘症,成为流行于读书人群体的曰常保健品。人参、茯苓虽然亦为古代文人常用补品,但明确揭示其“助读”作用的材料尚未见到,留待进一步查考。

此外,从益智的方法上看,大致有四种:开窍益智、健脾益智、补肾益智、养心益智。古人认为头昏健忘一类症状,多由痰浊阻滞心窍,故化痰开窍可以益智,多选菖蒲、远志为化痰开窍要药。人参、茯苓为健脾要药,属健脾益智法。健脾何以能益智?

首先,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化源不足、气血俱虚,智从何来?其次,《难经·三十四难》曰:“脾藏意与智。”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归脾汤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内含人参、茯神、龙眼肉等,即是健脾益智的代表方。

关于补肾益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故一般认为补肾则补髓、补髓则健脑。养心益智法涵盖最广,前三法与此或多或少都有关系。除去定志丸四药外,其他常用益智药物如补心血的当归、养心阴的麦门冬、镇心安神的朱砂(三药皆列入《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健忘》)等,皆以入心经为主,可证古人“益智”的重点乃从“心”着手。在本文讨论的读书人适用方中这几种益智法,更多是结合到一起运用。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社会的体力劳动者已日益缩减,而劳心群体远较过去壮大,当这类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罹患“疲劳综合征”时,读书人适用方兼具保健与治疗双重功效,颇有其用武之地。一方面,为医者在临床上不妨多运用此类方剂,验证其疗效;另一方面,中药厂家亦可试着将其开发为保健新药,相信必能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惟须注意:这些方剂虽然总的来说较适宜读书人群体,但具体到个人,仍要按中医辨证使用,如天王补心丹较为滋腻,体内痰湿过剩者便不合适;其他或健脾或补肾等,各有侧重,服用前最好向专业人士咨询。

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风险控制

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风险控制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作者刘素彦梁爱华等 摘要 近年来,学术界和社会上对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一定争议。自1985 年我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相继出台了《中药注射剂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中药注射剂色谱指纹图谱实验研究技术指南(试行)》《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等一系列旨在规范和指导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用药的指导原则和技术规范,为提高中药注射剂质量、降低用药风险提供了保障。2020 年,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8 种中药注射剂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为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贡献。本文对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风险防控思路等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旨在为读者提供客观信息,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和生产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安全性;不良反应;风险防控措施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5ZX09501004);中国中医科学院自选课题 ( ZZ-13-035-10,ZZ10025,ZZ13-YQ-05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项目(ZXKT19014,ZXKT17060,ZXKT17022) 自1963 年《中国药典》收录第一个中药注射剂以来,中药注射剂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20 世纪末期和21 世纪前10年在我国临床上应用广泛。中药注射剂按功能可分为理血剂、清热剂、补益剂、开窍剂、抗肿瘤剂、解表剂等,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类疾病、肿瘤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受到业界关注,随着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2009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希望通过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全面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可控性、安全性、有效性,控制中药注射剂风险。2018年,国家药监局再次宣布将启动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并制定再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虽然再评价工作迄今尚未全面展开,但相关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管理措施的推进,提高了中药注射剂企业对中药注射剂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视程度,促使企业加强质量和安全性相关的基础研究,并加强生产过程中产品风险的控制。然而,由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在管理上以及方法学上的复杂性,目前该项工作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仍然无法消除人们对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疑虑。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并不断调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

醒脑开窍法

“鬼手神针”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鬼手神针, 醒脑开窍, 石学敏, 中风, 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 法。 治疗方法 1. 处方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人中(督脉)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尺泽(手太阴肺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 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2.操作方法 内关 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 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 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 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 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委中 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 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 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 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 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毫升; 丘墟透向照海穴 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 现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 士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他率先提 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获1986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度卫生 部科技进步乙级成果奖、1991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目前中医针灸界唯一一项国家级奖项,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石学敏院士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集中外之萃,学验俱丰,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科学家朱光 亚誉为“鬼手神针”。石学敏院士在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等急危重症的同时,在临床上强调“醒脑”即“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了以脑统神、以神统 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神”的理论学说。 “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 《内经》称中风为“大厥”“薄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中国传统医学历代各家认识及学说颇为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石学敏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 目录 01、绪言、总论 02、发展简史 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 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 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 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 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 08、方剂的配伍(一) 09、方剂的配伍(二) 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 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 12、剂型更换的变化 13、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 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 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 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 18、止嗽散(二)。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 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 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 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 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 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 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 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 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 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 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 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 31、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 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 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 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 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 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 38、清暑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袪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一) 39、吴茱萸汤(二)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参附汤 40、第三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及附方、阳和汤

开窍剂讲解

开窍剂讲解 古代读书人适用方初探 读书人(或称文人、书生、士子等)是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要的一个群体,无论为了举子业寒窗苦读或日常爱好,读书写作都是他们的重要生活内容,劳心而不劳力、多思而少动等共同生活方式,造成其健康问题有别于一般人。那么,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方药之中,有没有一类比较适用于这个群体服用的方剂呢?答案是肯定的。如“孔圣枕中丹”“天王补心丹”等传世名方,以及命名独特的“读书丸”“状元丸”等,就似乎专为他们而设。 此类成方多具益智强记、养心安神之功,常见于医籍中的“健忘门”或“补益门”,比较适合读书人苦读劳心所致诸般疾病,或对其日常读书写作生活有所裨益,故称之为“读书人适用方”。它们实用价值虽大,但研究者关注程度还不够,笔者将对其作一番梳理。 一、孔圣枕中丹 孔子大圣智枕中方:龟甲、龙骨、远志、菖蒲,上四味,等分,治(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曰三,常服令人大聪。——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好忘》 此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又名“孔子大圣智补心虚健忘助神枕中方”,一般简称孔圣枕中丹,托名儒家圣人孔子枕中秘藏,一言其宝贵,二暗示其助读助学之功。 《千金方》原文只云“常服令人大聪”,明代吴昆《医方考·孔子大圣枕中方》则特地指出宜读书人服用:“学问易忘,此方与之,令人聪明。” 龟甲(即龟板)功能滋阴潜阳、补心养血;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功能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二者一阴一阳,均属动物药,古人认为动物药是“血肉有情之品”,与草木无情之品不同,对人体阴阳气血的改善作用比较特殊。 菖蒲功能化痰开窍、醒神益智;远志功似菖蒲,两药常配伍使用。自《千金方》开始,菖蒲佐远志、龟板佐龙骨的经典配伍被一直沿用,孔圣枕中丹则堪称益智方剂的祖方之一。 又,日本医学名著《医心方》卷二十六曾引《金匮录》(约成书于隋代之前)两则益智方,即“真人开心聪明不忘方”(菖蒲、远志、茯苓)、“孔子练精神聪明不忘开心方”(远志、菖蒲、人参、茯苓、龙骨、蒲黄),两方无论在命名、药物、功效上,均和《千金方》枕中丹相仿佛,可能二方属同一来源。 其中,昌蒲、远志必用,龟板、龙骨或用或不用,而代以人参、茯苓等。菖蒲、远志、人参、茯苓四味,实即《千金方》定志小丸(又称定志丸),原治心虚惊悸,后来亦被作为益智方剂的基础方使用。人参补脾益肺、安神益智,茯苓健脾宁心,此二味与菖蒲、远志相配,代表了《千金方》枕中丹之外另一种益智方药思路,即后世读书丸、

方剂速记

1.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甘草)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百部甘草紫箢) 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8.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 10.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葛根) 11.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升麻葛根芍药甘草) 12.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 13.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壳半夏茯苓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大枣生姜甘草) 14.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东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生葱白)2.泻下剂 1.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2.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 3.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黄附子) 4.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甘草干姜芒硝) 5.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6.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枳壳泽泻** 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 7.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芫花大枣大戟)黄龙汤--肖大人识谱当炒姜枣根(芒硝大黄人参枳实厚朴当归甘草生8.姜大枣桔梗) 3.和解剂 1.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 2.大柴胡汤--秦皇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 3.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壳陈皮) 4.达原饮--后母要冰炒黄果仁(厚朴知母芍药槟榔甘草黄芩草果仁) 5.四逆散--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芍药) 6.逍遥散--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 白术烧生姜薄荷) 7.痛泻要方--猪皮少缝(白术陈皮白芍防风) 8.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 4.清热剂 1.白虎汤--师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2.竹叶石膏汤--草人半夜卖米糕(甘草人参半夏竹叶麦冬粳米石膏) 3.清营汤--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黄连生地竹叶犀角丹参麦冬银花元参) 4.犀角地黄汤--单脚扫地(丹皮犀角芍药生地) 5.黄连解毒汤--百子练琴(黄柏栀子黄连黄芩) 6.清瘟败毒饮-- 十母亲住西草原,接连巧生赤皮子(石膏知母黄芩竹叶犀角甘草元参桔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治疗方法 1. 处方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人中(督脉)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尺泽(手太阴肺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2.操作方法 内关 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 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 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 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 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委中 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 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 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 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 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毫升; 丘墟透向照海穴 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

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 士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他率先提 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获1986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度卫生 部科技进步乙级成果奖、1991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目前中医针灸界唯一一项国家级奖项,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石学敏院士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集中外之萃,学验俱丰,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科学家朱光 亚誉为“鬼手神针”。石学敏院士在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等急危重症的同时,在临床上强调“醒脑”即“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了以脑统神、以神统 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神”的理论学说。 “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 《内经》称中风为“大厥”“薄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中国传统医学历代各家认识及学说颇为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石学敏 院士在继承古代各家之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针对中风病的两大症状;神志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其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的闭塞不通,脑功能异常,亦即“元神之府”失用 ,脑窍闭塞则神无所依,肢无所用,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大法,创立了“醒 脑开窍”针刺法。并分“主方Ⅰ”和“主方Ⅱ”两种临床方法。“主方Ⅰ”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和督脉水沟2穴,主要用于心神昏瞀,意识丧失及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因患病初 期,病人精神紧张,神不守舍,故应调整心神,以利疾病的治疗,如中风的脱、闭证,惊悸,癔病,癫狂痫,中暑,中毒导致神志昏迷等。以内关、水沟为主穴,注意了整体 的神的调整,同时根据各种不同的伴随症状,进行辨证随症加减,这样就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主方Ⅱ”取督脉上星、印堂、百会、内关、三 阴交为主穴,主要用于中风病的恢复期及非器质性的心悸、遗尿、阳萎、遗精等。 2 “醒脑开窍”针法的处方特点

第十章开窍剂练习

l.安宫牛黄丸的原书用法:若脉实者,用何药煎汤送下( ) A.苏叶、荆芥 B.生姜、大枣 C.银花、薄荷 D.竹叶、淡豆豉 E.桑叶、菊花 2.下列哪项不属于安宫牛黄丸的辨证要点( ) A.高热烦躁 B.神昏谵语 C.斑疹吐衄 D.舌红或绛 E.脉数 3.紫雪的功用是( ) A.开窍定惊,清热化痰 B.清热开窍,熄风镇痉 C.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D.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E.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4.至宝丹的功用,除化浊开窍外,尚有( ) A.熄风止痉 B.化浊解毒 C.豁痰解毒 D.清热解毒 E.化痰定惊 5.苏合香丸主治( ) A.心绞痛属痰浊气滞血瘀者 B.寒闭证 C.暑秽 D.热闭证 E.痰热内闭心包证 6.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秘。治宜选用( ) A.安宫牛黄丸 B.紫雪 C.至宝丹 D.羚角钩藤汤 E.苏合香丸 点击此处查看参考答案 (一)1.C 2.C 3.B 4.D 5.B 6.B

A.紫雪 B.至宝丹 C.羚角钩藤汤 D.牛黄清心丸 E.安宫牛黄丸 1.凉开方剂中清热解毒之力最优者是( ) 2.凉开方剂中长于芳香开窍,化浊辟秽者是( ) A.至宝丹 B.紫雪 C.苏合香丸 D.羚角钩藤汤 E.安宫牛黄丸 3.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绛苔黄垢腻,脉滑数。治宜( ) 4.患者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治宜( ) 点击此处查看参考答案 (二)1.E 2.B 3.A 4.C (三)X型题 1.紫雪的辨证要点包括( ) A.神昏谵语 B.高热烦躁 C.痉厥 D.舌红绛 E.脉数实 点击此处查看参考答案 (三)1.ABCDE

第十章 开窍剂

第十章开窍剂 第一节凉开 安宫牛黄丸(牛黄丸) 《温病条辨》 [组成]牛黄一两(30g)郁金一两(30g)犀角(水牛角代)一两(30g)黄连一两(30g)朱砂一两(30g)梅片二钱五分(7.5g)麝香二钱五分(7.5g)真珠五钱(15g)山栀一两(30g)雄黄—两(30g)黄芩—两(30g) [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3g),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现代用法:以水牛角浓缩粉50g替代犀角。以上11味,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黄连、黄芩、栀子、郁金粉碎成细粉;将牛黄、水牛角浓缩粉及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每服1丸,每日1次;小儿3岁以内1次1/4丸,4-6岁1次1/2丸,每日1次;或遵医嘱。亦作散剂:按上法制得,每瓶装1.6g。每服1.6g,1日1次;小儿3岁以内1次0.4g,4~6岁1次0.8g,1日1次;或遵医嘱)。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红或绛,脉数有力。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方解]本方证因温热邪毒内闭心包所致。热闭心包,必扰神明,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温邪内陷之证,必有粘腻秽浊之气留恋于膈间”(《成方便读》),邪热夹秽浊蒙蔽清窍,势必加重神昏;舌为心窍,热闭窍机,则舌謇不语;热闭心包,热深厥亦深,故伴见手足厥冷,是为热厥。所治中风昏迷、小儿高热惊厥,当属热闭心包之证。治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为法,并配辟秽安神之品。方中牛黄苦凉,清心解毒,辟秽开窍;水牛角咸寒,清心凉血解毒;麝香芳香开窍醒神。三药相配,是为清心开窍、凉血解毒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臣以大苦大寒之黄连、黄芩、山栀清热泻火解毒,合牛黄、犀角则清解心包热毒之力颇强;冰片、郁金芳香辟秽,化浊通窍,以增麝香开窍醒神之功。佐以雄黄助牛黄辟秽解毒;朱砂、珍珠镇心安神,以除烦躁不安。用炼蜜为丸,和胃调中为使药。原方以金箔为衣,取其重镇安神之效。本方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与芳香开窍并用,但以清热解毒为主,意“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温病条辨》)。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热陷心包证的常用方,亦是凉开法的代表方。凡神昏谵语属邪热内陷心包者,均可应用。临床应用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或绛,苔黄燥,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用《温病条辨》清官汤煎汤送服本方,可加强清心解毒之力;若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迅即逆传心包者,可用银花、薄荷或银翘散加减煎汤送服本方,以增强清热透解作用;若邪陷心包,兼有腑实,症见神昏舌短、大便秘结、饮不解渴者,宜开窍与攻下并用,以安宫牛黄丸2粒化开,调生大黄末9g内服,先服一半,不效再服;热闭证见脉虚,有内闭外脱之势者,急宜人参煎汤送服本方。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症、肝昏迷、急性脑血管病、肺性脑病、颅脑外伤、小儿高热惊厥以及感染或中毒引起的高热神昏等属热闭心包者。 4.使用注意本方孕妇慎用。 紫雪 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组成]黄金百两(3.1kg)寒水石三斤(1.5kg)石膏三斤(1.5kg)磁石三斤(1.5kg)滑石三斤(1.5kg)玄参一斤(500g)羚羊角五两(150g),屑犀角(水牛角代)五两(150g),屑升麻一斤(500g)沉香五两(150g)丁香一两(30g)青木香五两(150g)甘草八两(240g),炙 [用法]上十三味,以水一斛,先煮五种金石药,得四斗,去滓后内八物,煮取一斗五升,去滓。取硝石四升(2kg),芒硝亦可,用朴硝精者十斤(5kgs)投汁中,微火上煮,柳木篦搅,勿住手,有七升,投入木盆中,半日欲凝,内成研朱砂三两(90g),细研麝香五分(1.5g),内中搅调,寒之二日成霜雪紫色。病人强壮者,一服二分(0.6g),当利热毒;老弱人或热毒微者,一服一分(0.3g),以意节之(现代用法:不用黄金,先用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砸成小块,加水煎煮3次。再将玄参、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用石膏等煎液煎煮3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芒硝、硝石粉碎,兑入膏中,混匀,干燥,粉碎成中粉或细粉;羚羊角锉研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将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每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开窍剂练习题

方剂学第十一单元开窍剂 一、A1 1、下列关于开窍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闭多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 B、寒闭多见神昏,谵语 C、阳明腑实证兼有邪陷心包证,选用寒下剂 D、阳明腑实证见神昏谵语者,可选用寒下剂合开窍剂 E、开窍剂多辛香走窜,中病即止 2、苏合香丸主治 A、温热病 B、痰热内闭心包证 C、邪热内陷心包证 D、热闭证 E、寒闭证 3、比较凉开三宝清热开窍的作用,错误的是 A、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 B、紫雪长于息风止痉 C、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化浊辟秽 D、安宫牛黄丸最凉,至宝次之,紫雪又次之 E、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 4、通达十二经,为开窍醒神之要药的药物是 A、牛黄 B、郁金 C、麝香 D、苏合香 E、水牛角 5、安宫牛黄丸和至宝丹中通达十二经,为开窍醒神之要药的药物是 A、郁金 B、黄连 C、冰片 D、麝香 E、龙脑 二、B 1、A.安神定惊,化痰开窍 B.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C.辟秽解毒,化痰开窍 D.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E.清热解毒,开窍安神 <1> 、安宫牛黄丸的功用是 A B C D E <2> 、至宝丹的功用是

A B C D E 2、A.安神定惊,化痰开窍 B.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C.辟秽化痰,消肿止痛 D.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E.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1> 、紫金锭的功用是 A B C D E <2> 、苏合香丸的功用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开窍剂适用于窍闭神昏之证。本证可分为热闭和寒闭两种。热闭多见高热,神昏,谵语,甚或痉厥等;寒闭多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等。 使用开窍剂首先应辨别闭证和脱证,其次辨清闭证之寒热属性。对于阳明腑实证而见神昏谵语者,只宜寒下,不宜用开窍剂,但兼有邪陷心包之证,可开窍与寒下并用。开窍剂多辛香走窜,不宜久服。 【该题针对“开窍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苏合香丸具有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寒闭证。 【该题针对“开窍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皆为凉开之常用方,有清热开窍作用,合称“凉开三宝”。相比而言,“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适于痰热偏盛而神昏较重者;紫雪长于息风止痉,适于热闭神昏而见痉厥抽搐者;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化浊辟秽,适于痰浊偏盛而热邪略轻者。 【该题针对“开窍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麝香通达十二经,为开窍醒神之要药。 【该题针对“开窍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安宫牛黄丸和至宝丹中麝香通达十二经,为开窍醒神之要药。 【该题针对“开窍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B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安宫牛黄丸的功用是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该题针对“开窍剂”知识点进行考核】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 1“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组成与操作 处方主方Ⅰ(即“大醒脑”),主穴:双侧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患侧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副穴:患侧极泉(手少阴心经),患侧尺泽(手太阴肺经),患侧委中(足太阳膀胱经);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主方Ⅱ(即“小醒脑”),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副穴及配穴同主方Ⅰ。一般在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穴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主方Ⅰ: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 5~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3~0. 5寸,用重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1. 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主方Ⅱ:先刺印堂穴,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选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1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 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 ~2. 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 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 5~2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 5~2寸,局部酸胀为度。 2 中风常见后遗症操作 ①口眼喎斜: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风池针尖刺向喉结,进针1. 5~2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3.5寸,透向颊车;迎香横刺或斜刺0. 5~1. 5寸,施捻转

第七版 方剂学 方歌

方剂学第七版方歌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 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 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 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 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 分经论治变通良。 4.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 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 表寒内饮最有功。 二、辛凉解表 6.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蒡豉薄荷, 柑桔芦根凉解法, 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 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 有汗无汗均可尝。 三、扶正解表 9.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 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 气虚感寒有奇功。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 10.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 缓下热结此方饶。 11.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二、温下 12.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 阳虚寒积腹痛疗。 三润下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四、逐水 13.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第三章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4.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15.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16.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二、调节肝脾 17.四逆散 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18.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

开窍剂

一、凉开 【牛黄清心丸方论】 清·王子接:喻嘉言治中风门云:热阻关窍,汤剂中调入牛黄清心丸。但古有数方,其义各别,若治温邪内陷胞络神昏者,惟万氏之方为妙。盖温热入于心胞络,邪在里矣,草木之香仅能达表,不能透里,必借牛黄幽香物性,乃能内透胞络,与神明相合,然尤在佐使之品配合咸宜。万氏用芩、连、山栀以泻心火,郁金以通心气,辰砂以镇心神,合之牛黄相使之妙。是丸调入犀角、羚羊角、金汁、甘草或人中黄、连翘、薄荷等汤剂中,定建奇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张秉成:夫热邪内陷,不传阳明胃腑,则传人心胞。若邪入心胞。则见神昏谵语等证,其势最虑内闭。牛黄芳香,气清之品,轻灵之物,直入心胞,辟邪而解秽。然温邪内陷之证,必有粘腻秽浊之气,留恋于膈间,故以郁金芳香辛苦,散气行血,直达病所,为之先声,而芩、连苦寒性燥者,祛逐上焦之湿热,黑栀清上而导下,以除不尽之邪。辰砂色赤气寒,内含真汞,清心热,护心阴,安神明,镇君主,辟邪解毒,两者兼优。丸以蒸饼者,取其化滞耳。(《成方便读》) 今·李畴人:牛黄丸有数方,若治温邪邪热入于胞络,惟万氏此方最为合法。调入犀、羚、金汁、人中黄、连翘、薄荷等汤剂中,颇建奇功。盖邪犯胞络,已入里与气血混合,草木之香仅能达表,必藉牛黄幽香物性乃能内透。然尤在佐使合宜,内用芩、连、山栀以泻心火,郁金以通心气,辰砂以镇心神,合牛黄相使之妙。(《医方概要》) 【安宫牛黄丸方论】 清·吴瑭:此芳香化秽浊而利诸窍,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苦寒通火腑而泻心用之方也。牛黄得日月之精,通心主之神。犀角主治百毒,邪鬼瘴气。真珠得太阴之精,而通神明,合犀角补水救火。郁金草之香,梅片木之香,雄黄石之香,麝香乃精血之香,合四香以为用,使闭锢之邪热温毒深在厥阴之分者,一齐从内透出,而邪秽自清,神明可复也。黄连泻心火,栀子泻心与三焦之火,黄芩泻胆、肺之火,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朱砂补心体,泻心用,合金箔坠痰而镇固,再合真珠、犀角为督战之主帅也。(《温病条辨》)清·何廉臣:此方芳香化秽浊而利诸窍,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苦寒通火腑而泻心用,专治热陷包络,神昏谵语,兼治飞尸猝厥,五痫中恶,及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多效。(《重订通俗伤寒论》) 今·李畴人:安宫者,比万氏增进一层,较《局方》①虽多羚羊角,而少珠粉、梅片。此方可兼治痰蒙,化秽利窍,保肾安心;治温暑、时邪挟痰浊内闭,口噤神昏,飞尸卒厥,五痫中恶,及痉厥之因于热者。……黄芩、黄连、黑栀苦降肝热,清理三焦。犀角、雄黄、郁金、梅片清营解热毒,开郁结。珍珠豁痰蒙,加辰砂、金箔安神魂,牛黄、麝香芳得开窍。温病热邪锢结一齐从内达外,邪秽自消,神明可复。(《医方概要》) 【注释】①《局方》: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心丸方。 【紫雪方论】 清·汪昂:此手足少阴、足厥阴阳明药也。寒水石、石膏、滑石、硝石以泻诸经之火,而兼利水为君;磁石、玄参以滋肾水而兼补阴为臣;犀角、羚羊以清心宁肝,升麻、甘草以升阳解毒,沉香、木香、丁香以温胃调气,麝香以透骨通窍,丹砂、黄金以镇惊安魂,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学敏教授 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主病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居首位,其死亡率高、后遗症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近些年来,全国各医疗及科研部门,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及机理开展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使得中风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日趋提高,发病和治疗 自1972年,我提出醒脑开窍针刺法以来,我们对于中风的诊断、治疗、机理探讨开展了系统的临床研究和深入的基础研究,临床治疗患者达200万人次,形成了一套以针灸 治疗为中心的中风 诊疗体系。 1995年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为题的科学研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建国以来中医临床研究所获得的最高奖励。此外,在针灸教学和针灸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分别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1999年被国家中管局列为十大医药科技推广项目之一。 2000年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临床研究部分 (一) 一般资料 中风病住院患者9005例:男性6029人,女性 2976人,年龄最小19岁,最大87岁。 病种:脑出血3077例,脑梗死5928例; 合并假球麻痹者521例。 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2年。 首次发病6765例,两次以上发病者2240例。 (二) 治疗方法 1. 处方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人中(督脉)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 牛宝宝文章网> 醒脑开窍> 中医诊断学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浅 析之一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300193)李军李妍卞金玲“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1972年设立 的治疗中风病的大法。历经三十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经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该 体系充分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国内外数十家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认真总结,深入探讨石学敏院士设立“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为中医针 灸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1.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设立,还中医诊断学的全貌1.1 中医院校和中医临床均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辨证施治确实是中医宝库中的 奇葩,很多疾病在辨证施治的指导下获得良好的疗效。因此,近年来现代医学也提出“个体化医疗”的观点来修整自身的医 学理论。但是,现代医家对“辨证施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 面性,其临床中的缺陷。临床重复性差;不利于总结;不利于传授;非常不利于中医针灸临床研究。1.2 中医诊断学是否仅以“辨证施治”理论。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经证 中共设立了16个处方,8个处方治疗太阳中风(表虚);8

个处方治疗太阳伤寒(表实)。张仲景抓住太阳中风(表虚)证发热、恶寒、有汗的主症设立了“桂枝汤”为主方,8个治疗表虚的处方均是在“桂枝汤”基础上衍生而来。同样抓住太阳伤寒(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的主症设立了“麻黄汤”为主方,8个治疗表实的处方均是在“麻黄汤”基础上衍生而来。充分体现了将疾病共性病机和个性病机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因此,张仲景应该是中医诊断学的范例。1.3 中医证与症的不同。中医的证是指证侯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中医的症是指症状。因此,中医诊断学应该是辩病(证)与辨症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1.4 中风病是病因、病机非常复杂的一种疾病。痰浊、肝风、瘀血等病理因素均可导致中风病的发生。但是,无论什么病因;无论什么体质均出现共同的临床症侯既喎僻不遂。石学敏院士认为既然有共同的病症表现,必定存在共同的病理机转。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及深厚的理论基础归纳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发为中风。 2. 清楚阐述中医“神”的概念2.1 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神”,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等;广义之“神”,则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广义之“神”,也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2.2 石学敏院士确定的中风病基本病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中之“神”,即为广义之“神”,因此,中风病无论有无神志障碍均可视为“窍闭

方剂学的趣味记忆(汇总)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 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再造散《伤寒六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三、润下剂 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四、逐水剂 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五、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深冬皇帝忙。 第三章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今夏大人走江湖。/生芹菜炒大虾仁。

开窍剂

第六章开窍剂 1. 安宫牛黄丸、清开灵口服液都可治疗(C) A. 小儿疳积 B. 小儿腹泻 C. 小儿急热惊风 D. 小儿感冒 E. 小儿发热 2. 安宫牛黄丸的功能是(A) A. 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B. 清热开窍,止痉安神 C. 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D. 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E. 开窍醒神,凉血止血 3. 下列对安工牛黄丸叙述错误的是(D) A. 牛黄、麝香、水牛角为君药 B.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C. 含有朱砂、雄黄,不宜过量久服 D. 可有苏合香丸代替 E. 寒闭神昏者不易使用 4. 安宫牛黄丸中的君药是(B) A. 牛黄 B. 牛黄、麝香 C. 麝香 D. 冰片、安息香 E. 栀子 5. 清开灵颗粒的功用是(B) A.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B. 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C. 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D. 清热散风、解表退热 6. 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功效的非处方药是(A) A. 清开灵口服液 B. 小柴胡颗粒 C. 桑菊感冒片 D. 银翘解毒丸 E. 清气化痰丸 7. 下列对安神丸(片)描述错误的是(A) A. 含有牛黄、冰片、水牛角 B. 用于治疗高热神昏、烦燥谵语、抽搐痉厥 C. 用于治疗中风窍闭,头痛眩晕 D. 用于高血压及一切急性炎症伴有的高热不退,神志昏迷等 E.功效为清热解毒,豁痰开窍,镇惊熄风 8. 痰迷心窍所致的痰厥昏迷、中风偏瘫及中暑、心胃气痛应该选用的常用中成药是(B) A. 万氏牛黄清心 B. 苏合香丸 C. 安宫牛黄丸 D. 紫雪膏 E. 橘贝半夏颗粒 9. 属于苏合香丸中的药是(D) A. 牛黄 B. 牛黄、麝香 C. 麝香 D. 冰片、安息香 E.栀子 10. 狂证痰火扰神型治疗首选(E)

补中益气汤方歌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补中益气汤方歌】72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1.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 7.银翘散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扶正解表 11.败毒散方歌: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 15.大承气汤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方歌: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 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攻补兼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