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面孔优势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展望
自发的自我框架除了能促进自我相关信息加工, 是否也能 促进他人相关信息的加工?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个体能自发地对他人相关信 息进行自我框架判断。 本研究发现他人参照框架导致了自我优势效应的消失。 因此,调控个体参照框架可能为未来自我研究提供了 一种可行性范式。
反 应 时 间 ( )
结果发现: 自我参照条件下,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朋友面孔(p<0.001); 他人参照条件下, 对自我面孔和朋友面孔的反应速度不存在 显著差异(p = 0.43)。 实验二表明:自我优势也存在于内隐的面孔感知任务中。 与朋友面孔相比, 自我参照框架更促进自我优势效应的出现, 他人参照框架导致自我优势效应的消失。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对被试进行拍照, 成对的两个被试照片互为对方的朋友照片。 每个被试面孔拍摄朝左或朝右的图片12 张, 朝向角度 10°~60°,所有面孔为彩色图片, 中性表情。 视角为 10°×10.9°~12.2°。 平均所有图片的亮度和对比度。 用电脑呈现刺激(照片),鼠标反应。 实验任务(面孔朝向判断任务) 自我参照条件下, 要求被试以自己为中心判断面孔朝向 观察者的哪一侧; 他人参照条件下, 要求被试以面孔图像为中心判断面孔 朝向被观察者的哪一侧。
1 代表性解释: 自我面孔与其他面孔相比是具有重要生物性和 社会性的意义,因此自动捕获注意。 2 社会认知角度: 内隐的积极自我联想,如: 将自我与褒义特质形容词建立联系, 促进了自我面 孔优势效应的出现。 即积极的自我评价使面孔感知上的自我优势更容易 产生。 3 主客体关系: 自我优势源于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自我参照、 其他参照框架。 即个体对客体的反应可以基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 称视角。 与第一人称视角相比, 第三人称视角降低任务绩 效(低正确率或长反应时间)
实验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
除以下几点, 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均同实验一。
被试 随机选取 14 对两两相互认识的被试匹配参加实验, 男 8 名,女 20 名, 平均年龄 23岁
实验材料 除自我和朋友面孔外还加入陌生人面孔 作为背景(以探讨面孔背景是否会影响 自我面孔优势的产生) 实验任务 不要求被试进行面孔识别后再作朝向判断, 而要求被试对所有呈现的面孔均作反应。
自我参照任务
判断自我图片的朝向 (忽视朋友)
判断朋友图片的朝向 (忽视自我) 判断自我图片的朝向 (忽视朋友) 判断朋友图片的朝向 (忽视自我)
他人参照任务
200ms 1000ms
面孔图片
800ms
200ms
+
空白屏
1000ms
面孔图片
+ 指导语
数据分析 将反应时间短于 100 ms 的试次视为抢键反应剔除。 对数据进行面孔(自我和朋友)和参照框架(自我和他人参照 )两因素被试内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自我参照框架决定了 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出现
——王凌云,张 明,隋 洁. 心理学报,2011,43(5): 494-499.
目录
问题提出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讨论 发展展望
相关名词解释
参照框架:任务判断中的参照标准, 包括自我参照和他 人参照两种方式。 自我参照框架:被试以自己为中心判断面孔朝向观察 者的哪一侧。 他人参照框架:被试以面孔图像为中心来判断面孔朝 向被观察者的哪一侧。
Leabharlann Baidu
以往大量研究对自我优势效应的解释停留在描述水平上, 本研究则通过系统实验研究自我优势效应出现。 本研究控制了刺激熟悉性效应—自我研究中一直存在的 方法学问题,通过调控参照框架,使用相同的刺激和 呈现方式,发现自我面孔加工优势效应在他人框架下消 失 而在自我框架下保存,进而排除熟悉性效应对自我优势 效应的解释。 实验中发现,在主试没有强调要采用哪种参照框架的 情况下,被试都会自动地采用自我参照框架,以自己 身体为中心来判断面孔朝向自己的哪一侧。 这种自动性可能体现了人类的一种适应性经验, 即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更有利于生活的能力。
ms
内隐面孔感知任务中各个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实验讨论
实验结果与前期实验假设相符: 自我参照框架促进了自我面孔加工优势, 他人参照框架消减了自我面孔加工优势。 自我参照框架 他人参照框架 促进 消减 自我面孔加工优势
自我面孔加工优势
这一结果表明参照框架对自我优势效应的出现起决定性作用 且自我参照框架对自我面孔加工的促进作用稳定存在。
自我面孔优势效应:个体对自我面孔加工比其他面孔 快而准确。
1 问题提出
前人研究表明: 自我面孔作为分心物时能自动地吸引被试的注 意,而干扰对当前任务的完成; 自我面孔作为目标时人们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显 著快于其他面孔。
2
然而到目前为止,对自我面孔这种优势效应产生的机制 还不清楚, 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解释:
反 应 时 间 ( ms )
外显面孔再认任务中各个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结果发现: 自我参照条件下,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朋友面孔(p < 0.005), 他人参照条件下, 对自我面孔和朋友面孔的反应速度不存在 显著差异(p = 0.68)。 实验一表明:自我面孔优势效应只存在于自我参照条件下, 他人参照条件下自我面孔优势效应消失。
实验二结果 3.3 正确率: 正确率均高于 0.95, 将分析主要集中在反应时间上。 3.4 反应时: 参照框架和面孔主效应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参照框架主效应显著(p <0.001), 自我参照条件下的反应 快于他人参照条件; 面孔主效应显著(p <0.05), 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 朋友面孔。
本研究基于解释3中参照框架理论
问题 自我面孔的加工是否自动地采用了自我参照框架,
参照框架怎样影响自我面孔加工优势
假设 自我面孔的加工自动地采用了自我参照框架 自我参照框架促使了自我面孔加工优势, 而他人参照框架消减了自我面孔加工优势。
实验一(外显面孔再认实验) 2 实验方法
被试 :随机选取16 对两两相互认识的被试匹配, 男10 名, 女22 名, 平均年龄22 岁,都是右利手,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两人认识两年以上, 且经常 见面, 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实验设计 :2(任务判断参照框架:自我参照和他 人参照)×2 (面孔类型:自我面孔和朋友面孔) 的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3 实验结果
3.1 正确率: 面孔和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参照框架主效应显著,F(1,31) = 8.94, p <0.01, 自我参照条件下的感受性显著高于他人参照条件。 面孔主效应不显著。
3.2 反应时 参照框架和面孔主效应二者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p = 0.07); 参照框架主效应显著(p <0.001), 自我参照条件下对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他人参照条件下; 面孔主效应显著(p <0.01), 被试对自我面孔的反应显著快于朋友面孔, 即存在显著的自我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